CN203415721U - 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15721U
CN203415721U CN201320538678.6U CN201320538678U CN203415721U CN 203415721 U CN203415721 U CN 203415721U CN 201320538678 U CN201320538678 U CN 201320538678U CN 203415721 U CN203415721 U CN 203415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end edge
contact
pedestal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386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学
高崎将充
藤川贵诗
后藤祐贵
富田光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15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157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即使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设置在基座的后端缘附近,也能够可靠地维持接触部和卡的端子构件之间的接触,能够容易地进行在后端侧设置有端子构件的卡的***和移出,提高了可靠性。连接端子包括:悬臂式接触臂部,沿基座的后端缘设置且朝向基座的前端缘延伸;以及接触部,连接于接触臂部的前端,与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盖构件包括形成在顶板部的压卡部,压卡部包括朝向盖构件的前端缘延伸的悬臂式接触臂部以及接触臂部的前端部;且前端部的变位量大于沿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

Description

卡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个人计算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导航装置等电子设备设置有多个卡用连接器,以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存储卡,诸如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MMC(R)(Multi Media Card:多媒体卡)、SD(R)(SecureDigital:安全数码)卡、迷你SD(R)(迷你安全数码)卡、超级数码图像卡(R)(xD-Picture card)、记忆棒(Memory Stick)(R)、记忆棒Duo(R)、智能媒体(Smart Media)(R)、移动快闪(R)存储卡(Trans-Flash(R)memory card)以及微型SD(R)卡(微型安全数码(R)卡)(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7示出一现有的卡用连接器。
在该图中,811为由一金属材料制成的一卡用连接器框架,所述框架设置有一底板部811b且收容一存储卡(在该图中未示出)。该存储卡为诸如一SIM卡,具有一露出于其下表面的电极垫(未示出)。
多个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形成于底板部811b,且金属加工成的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分别收容且保持在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中。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以两排设置,以对准SIM卡的电极排列。
第一端子851包括:矩形框架部851a,在中心形成有开口;悬臂式接触构件851b,其基端连接于该矩形框架部851a的短边的内缘且延伸至矩形框架部851a的所述开口内;以及尾部851d,自所述矩形框架部851a的短边的外缘向外突出。另外,第二端子861包括:矩形框架部861a,在中心形成有开口;悬臂式接触构件861b,其基端连接于该矩形框架部861a的短边的内缘且延伸至矩形框架部861a的所述开口内;以及尾部861d,自所述矩形框架部861a的短边的外缘向外突出。
通过采用一绝缘粘结剂将覆盖有绝缘膜的框架部851a、861a粘接在第一端子保持部811c和第二端子保持部811d,将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固定于底板部811b。另外,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的尾部851d、861d焊接于一未图示的电路板的表面上的连接垫,从而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导通。并且,通过将尾部851d、861d焊接于连接垫,将框架81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
此外,一盖构件871安装成覆盖框架811左右两侧的侧壁部811e之间的区域。用于***一存储卡的空间由此形成在盖构件871的背面和底板部811b的表面之间。
并且,当一存储卡***到所述空间中时,露出于存储卡的下表面的电极垫与对应的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的接触构件851b、861b接触而导通。此时,悬臂式接触构件851b、861b弹性变形,通过其弹性作用,所述接触构件851b、861b被存储卡的电极垫按压,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与所述电极垫接触的状态。此外,存储卡的上表面由盖构件871的背面支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447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卡用连接器中,存储卡的***和移出困难,导致易用性降低。因此,具有推-推式卡引导机构的卡用连接器正在普及,其中,推-推式是指如下方式:当***和移出卡时都向里推卡,以使使用者易于用一只手***或移出卡。
然而,近年来电子设备逐渐小型化导致用于这些电子设备的卡也逐渐地小型化。并且,卡的小型化使得电极垫相对卡的表面的面积比例增大,使所述电极垫排列的自由度减小。因此,例如,在诸如SIM卡那样具有两排电极垫的卡的情况下,前排和后排的电极垫分别位于卡的前端和后端附近。则在具有推-推式卡引导机构的卡用连接器中,由于所述卡从***口***所述卡用连接器,因此需要使与布置在卡的后端附近的电极垫相对应的端子的接触构件的前端部布置在卡用连接器的后端的***口附近。
因此,如果所述端子安装成所述弹性的悬臂式接触构件自卡用连接器内部朝向***口斜向上延伸,从而使所述前端部尽可能地靠近所述***口,那么所述端子的接触构件会与经由卡用连接器的***口向内部***的卡相接触,从而存在有挠曲的风险。但是,如果所述端子安装成所述悬臂式接触构件自卡用连接器的***口朝向内部斜向上延伸,那么接触构件不具有挠曲风险,但是如果缩短接触构件的长度以使所述接触构件的前端的接触部接近所述***口,那么其弹性作用的长度减小,这导致前端部和卡的电极垫之间的接触变得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卡用连接器存在的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卡用连接器,其能使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和卡的端子构件之间的接触可靠地得以维持,即使接触部设置在基座的后端缘附近,且使在后端侧设置有端子构件的卡容易***和移出。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包括:基座,用于收容具有端子构件的卡,连接端子,安装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以及盖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至少覆盖所述基座和***到所述基座的卡的一部分;所述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端子包括:基部,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底壁部,第一悬臂式接触臂部,其基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且自所述基端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缘延伸,以及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接触臂部的前端,与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所述盖构件包括:顶板部,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一侧的表面相向,以及压卡部,形成于所述顶板部;所述压卡部包括:第二悬臂式接触臂部,其基端连接于所述顶板部且自该基端朝向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延伸,以及所述接触臂部的前端部;所述前端部的变位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当卡未***所述基座时,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自所述顶板部朝向所述基座的底壁部突出的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自所述底壁部朝向所述顶板部突出的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所述压卡部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附近。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附近的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一位置是指,比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的中间更靠近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的位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所述压卡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附近的压卡部,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附近的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在第二位置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位置是指,比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的中间更靠近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的位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相等。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用连接器中,进而,所述压卡部在所述盖构件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或者仅设置有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即使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设置在基座的后端缘附近,也能够可靠地维持所述接触部和卡的端子构件之间的接触,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在后端侧设置有端子构件的卡的***和移出,具有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1A示出一卡未***其中的状态,图1B示出一卡***其中的状态。
图2A、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双面视图,图2A为一俯视图,图2B为一侧视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平面视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立体图。
图5A、图5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卡未***的状态的图,其中,图5A为一俯视图、图5B为沿连接图5A中的箭头A、A的线作出的一放大剖视图。
图6A、图6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卡***的状态的图,其中,图6A为一俯视图,图6B为一沿连接图6A中的箭头B、B的线作出的放大剖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8A、图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其中,图8A示出一卡未***其中的状态,图8B示出一卡***其中的状态。
图9A、图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双面视图,其中,图9A为一俯视图,图9B为一侧视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平面视图。
图11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立体图。
图12A、图12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卡未***的状态的图,其中,图12A为一俯视图,图12B为沿连接图12A中的箭头C、C的线作出的一放大剖视图。
图13A、图13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卡***的状态的图,其中,图13A为一俯视图,图13B为沿连接图13A中的箭头D、D的线作出的一放大剖视图。
图1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四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五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六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17示出一现有的卡用连接器。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卡用连接器
11 基座
11a 内壁部
11b 底壁部
11c 后侧端子保持凹部
11d 前侧端子保持凹部
11e、811e 侧壁部
11f、71f 前端缘
11g 施力构件收容部
11h 卡引导机构收容部
11i、23f 卡止突起
11j 焊接尾部收容凹部
11r、71f 后端缘
13 卡扣突起
18 ***口
21 滑动凸轮部
22 凸轮凹槽
23 滑动构件
23a 卡保持部
23b 侧缘保持部
23c 前端保持部
51 后侧端子
51a、61a 基部
51b、61b、76b 接触臂部
51c、61c、62c、63c 接触部
51d、61d 焊接尾部
61 前侧端子
62 第一接触构件
62a、63a 安装部(attachment part)
62b、63b 本体部
63 第二接触构件
71 壳体
72 顶板部
73 卡扣开口
74 侧板部
75 杆按压构件
75a 杆按压周边开口
76 壳体弹片部
76a 弹片部周边开口
76b1 第一接触臂部
76b2 第二接触臂部
76c 前端部
76d 连接部(linking part)
76e 弹片部内开口
78 固定片
81 杆构件
82 施力构件
101 卡
111b 上表面
111r 后端
811 框架
811b 底板部
811c 第一端子保持部
811d 第二端子保持部
851 第一端子
851a、861a 框架部
851b、861b 接触构件
851d、861d 尾部
861 第二端子
871 盖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
图1A、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2A、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双面视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平面视图;以及图4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一立体图。此外,图1A示出一卡未***其中的状态而图1B示出一卡***其中的状态,图2A为一俯视图而图2B为一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该卡用连接器连接于一未图示的电子设备。并且,一卡101***到卡用连接器1中且经由卡用连接器1安装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此外,所述电子设备为诸如个人计算机、手机、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或车辆导航装置等,但是可为任何类型的装置。
所述卡101可以是任一类型的卡,诸如一SIM卡、微型SIM(microSIM)卡、一MMC(R)、一SD(R)卡、一迷你SD(R)卡、一超级图像(xD-Picture)(R)卡、一记忆棒(Memory Stick)(R)、一记忆棒Duo(Memory Stick Duo)(R)、一智能媒体(Smart Media)(R)卡、一移动快闪(Trans-Flash)(R)存储卡等存储卡,但是本实施例的说明将以一第四形式要素(4FF)卡即所谓的纳米SIM卡(nano-SIM卡)为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101具有一整体上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形状,且未图示的多个接触垫沿前端对齐设置在未图示的下表面的前端附近的部分(即与上表面111b的相反侧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接触垫是作为端子构件的电极垫。另有多个接触垫沿一后端111r对齐设置于下表面的后端111r附近的部分。也就是说,这些接触垫设置为构成沿卡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两排。此外,没有任何接触垫设置于上表面111b。
另外,本实施例的上下文中为了说明卡用连接器1和卡101的各个部分的构成与操作而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当卡用连接器1、卡101或其部件处于图示的姿势时是合适的,但是卡用连接器1、卡101或其部件的姿势发生了变化时,应按照姿势的变化而变更解释。
这里,卡用连接器1包括:一基座11,由一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以及一作为一盖构件的壳体71,通过对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的板材进行冲压、弯折等加工而一体成型,其安装于基座11的上侧。该壳体71覆盖基座11和***到基座11中的卡101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卡用连接器1具有一扁平的、大体长方体形状且安装于电子设备,卡101经由卡用连接器1后方(即图1A、图1B中的右上方)的一***口18***基座11。具体地,卡101***到在基座11和壳体71之间形成的一空间中。
如图所示,基座11包括:一底壁部11b,由一大体矩形的平板状构件构成;一内壁部11a,沿位于卡101的***方向的前方的基座11的一边缘即沿一前端缘11f延伸且自底壁部11b立设;以及侧壁部11e,沿底壁部11b的左右两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此,底壁部11b包括: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其为保持后侧端子51的端子保持凹部,后侧端子51为连接端子中的布置于后侧的连接端子;以及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其为保持前侧端子61的端子保持凹部,前侧端子61为连接端子中的布置于前侧的连接端子。所述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为沿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的开口,且在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沿基座11中的卡101的***方向的后方的一边缘即一后端缘11r延伸而成排地对齐布置。后侧端子51收容且保持在各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为沿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的开口,且在基座11的前端缘11f和后端缘11r之间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而成排地对齐布置。前侧端子61收容且保持于各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
后侧端子51通过其基部51a安装在底壁部11b来被保持。具体地,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底壁部11b,而基部51a的其余部分露出在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更具体地,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谓的包覆成型(over molding)而由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从而将后侧端子51埋设且保持于底壁部11b。
同样地,前侧端子61通过其基部61a安装在底壁部11b来被保持。具体地,基部61a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底壁部11b,而基部61a的其余部分露出在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具体地,基部61a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谓的包覆成型而由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从而将前侧端子61埋设且保持于底壁部11b。
并且,后侧端子51包括:悬臂式接触臂部51b,其基端连接于基部51a;以及接触部51c,连接于接触臂部51b的自由端即接触臂部51b的前端。接触臂部51b的基端位于后端缘11r侧,且接触臂部51b的前端朝向前端缘11f斜向上延伸,当卡101未***卡***空间时,至少接触部51c的上表面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接触部51c具有以向上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侧面形状,其前端向斜下方。如图3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位于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
同样地,前侧端子61包括:悬臂式接触臂部61b,其基端连接于基部61a;以及接触部61c,连接于接触臂部61b的自由端即接触臂部61b的前端。接触臂部61b的基端位于后端缘11r侧,且接触臂部61b的前端朝向前端缘11f斜向上延伸,当卡101未***卡***空间时,至少接触部61c的上表面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接触部61c具有以向上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侧面形状,其前端向斜下方。如图3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接触臂部61b和接触部61c位于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
另外,底壁部11b具有一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作为一连接用凹部形成在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排和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排之间。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为沿板厚方向贯通底壁部11b的开口,为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细长开口。并且,自后侧端子51的基部51a向前延伸的焊接尾部51d的前端和自前侧端子61的基部61a向后延伸的焊接尾部61d的后端露出在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中,且通过焊接电连接于形成在电子设备的一电路板等上的信号线、接触垫、端子等配对的端子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比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短。也就是说,在后侧端子51中自接触臂部51b的基端至接触部51c的距离小于前侧端子61中自接触臂部61b的基端至接触部61c的距离。这使自后侧端子51的后端至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距离减小。因此,如果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形成于基座11的后端缘11r附近,那么自后端缘11r至接触部51c的距离可减小,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果,即使自卡101的后端111r至靠近后端111r的接触垫的距离较短时,也能够使卡101的后端111r相对基座11的后端缘11r向后方的突出量减小,如图1B中所示。此外,当卡101***卡用连接器1时,没有必要使卡101的后端111r更进一步向前插而越过基座11的后端缘11r。
但是,因为后侧端子51的作为悬臂式弹片部的接触臂部51b长度较短,即具有较短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所述弹片部的柔性低且接触部51c不易在上下方向上柔性变位,接触部5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较小。相比之下,因为前侧端子61的作为悬臂式弹片部的接触臂部61b长度较长,即比那些后侧端子51具有较长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所述弹片部的柔性高且接触部61c容易在上下方向上柔性变位,接触部6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较大。
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设置成使接触部51c、61c分别与保持于卡用连接器1中的卡101的各接触垫接触。因此,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可适当改变,以匹配卡101的接触垫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当从上方观察到时,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布置为矩形格子状,每排设置有三个。
并且,一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h、滑动凸轮部21以及施力构件收容部11g形成在基座11的一个侧壁部11e的内侧(图3中左方)。用于引导卡101***卡用连接器1中的一卡引导机构的一滑动构件2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地安装在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h。滑动凸轮部21为一起到一心状凸轮的凸轮机构的一滑动凸轮部作用的用于执行推-推操作的一构件,且一凸轮凹槽22形成于滑动凸轮部21的上表面。凸轮凹槽22与作为一凸轮构件的一细长的杆构件81的一端相卡合,而杆构件81的另一端卡止于滑动构件23。
此外,施力构件收容部11g收容由一螺旋弹簧构成的一施力构件82,当螺旋弹簧处于受压状态时具有一作用力。内壁部11a的与施力构件收容部11g对应的部分的后端面作为一施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施力构件82的作用力,并且,用于卡止施力构件82的一卡止突起11i形成于其上,施力构件82的一端安装在该卡止突起11i上。
另外,滑动构件23具有一用于保持卡101的卡保持部23a。卡保持部23a包括:一侧缘保持部23b,呈向前方延伸的细长的带状;以及一前端保持部23c,呈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带状,前端保持部23c连接于侧缘保持部23b的前端。滑动构件23通过卡保持部23a的侧缘保持部23b及前端保持部23c保持卡101,且随卡101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滑动构件23具有用于将施力构件82的一端卡止的一卡止突起23f。滑动构件23由此通过施力构件82向与卡10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卡101被排出的方向施力。
设置有上述卡引导机构的卡用连接器1通常称为推进/推出式或推-推式连接器,当卡101***卡用连接器1时以及当卡101自卡用连接器1排出时,都需要将卡101向里推。这种操作相似于一按钮开关领域的交替操作(位置保持型、推接推断)。杆构件81和凸轮凹槽22的协同移动使与卡101连同移动的滑动构件23执行一推-推操作。由此,当通过向***方向推送卡101的操作来使卡101沿***方向移动且到达终端点时,所述卡引导机构能够通过施力构件82的作用力使卡101自所述终端点沿与***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排出卡101。在锁定位置,滑动构件23停止(in place),从而将卡101保持在卡用连接器1的内部。
杆构件81被壳体71的一杆按压构件75自上方施加的一向下作用力保持。杆按压构件75是通过对壳体71的一部分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一弹性的板状构件,以能够朝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方向施力,而且杆构件81位于杆按压构件75和滑动构件23或基座11之间且以不脱离基座11或滑动构件23的方式被保持。
另外,壳体71具有一大体矩形的形状,且包括面向卡101的上表面111b的一顶板部72以及自顶板部72的侧缘的多处立设的多个侧板部74。多个卡扣开口73形成于侧板部74,而且,如图1A、图1B和图2A、图2B所示,当壳体71安装于基座11的上侧时,形成于基座11的侧壁部11e等外侧表面的卡扣突起13与卡扣开口73卡扣,从而将壳体71固定在基座11上。自壳体71向外延伸的一固定片78能够与形成于电子设备的一布线基板等上的一固定用垫等相连接。与杆按压构件75一起,作为一周边开口的一杆按压周边开口75a形成于顶板部72,所述杆按压周边开口为杆按压构件75的形成过程的一附带结果。
而且,在顶板部72形成有作为压卡部的壳体弹片部76,并且形成有作为周边开口的弹片部周边开口76a,弹片部周边开口76a为壳体弹片部76的形成过程的附带结果。壳体弹片部76包括:接触臂部76b,其为悬臂式板部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以及前端部76c,其为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即前端,且斜向下延伸从而使前端部76c朝向壳体71的一前端缘71f。并且,当卡101未***卡***空间时,至少前端部76c的下表面位于顶板部72的下表面的下方。壳体弹片部76设置在壳体71的一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具体地,前端部76c位于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壳体71的前端缘71f和后端缘71r的中间更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
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存在有两个壳体弹片部76,但是存在有一个或三个或更多壳体弹片部76也可以。如果存在有多个壳体弹片部76,那么它们优选在壳体71的宽度方向上沿后端缘71r排列成一排。
并且,壳体弹片部76设置为至少前端部76c与在卡用连接器1内保持的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前端部76c优选例如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另外,前端部76c优选在卡101的***方向上在与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相向的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
另外,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功能的接触臂部76b设置成前端部76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至少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具体地,使自接触臂部76b的基端至接触臂部76b的前端部76c的长度较长,即,使弹性作用长度较长,从而使所述弹片部的柔性增加,由此前端部76c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柔性变形,且增加前端部76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例如,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的长度优选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长。
这样,壳体弹片部76与保持在卡用连接器1内的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并对卡101施加朝向下方的作用力,即按压卡101,从而可靠地维持卡101的接触垫和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以及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之间的接触。尤其是可靠地维持卡101的接触垫和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之间的接触。
另外,一卡检测开关设置在基座11的前端缘11f附近,用于检测卡101的接触垫和后侧端子51以及前侧端子61之间的接触,从而检测卡101安装在卡用连接器1中。所述卡检测开关由安装于内壁部11a及其附近的一第一接触构件62和安装于底壁部11b的一第二接触构件63形成。
第一接触构件62包括:一安装部62a,安装于内壁部11a;一悬臂式本体部62b,其一基端连接于安装部62a且沿横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触部62c,连接于本体部62b的自由端。安装部62a大体平行于内壁部11a的侧面,且当卡101未***卡用连接器1时,本体部62b相对于内壁部11a的所述侧面倾斜且接触部62c位于卡101的***方向上的跟前侧即后方。当卡101***时,卡101的前端接触本体部62b。
另一方面,第二接触构件63包括:一平板状的安装部63a,安装于底壁部11b的内壁部11a附近的部分;一悬臂式本体部63b,其基端连接于安装部63a且沿横方向延伸;以及一接触部63c,连接于本体部62b的自由端。安装部63a大体平行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且当卡101未***卡用连接器1时,本体部63b也大体平行于底壁部11b的所述上表面且接触部63c位于内壁部11a附近的位置。
并且,当卡101未***时,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接触构件62和第二接触构件63不接触,所述卡检测开关不导通,也就是说处于关闭(OFF)状态。
但是,当卡101***且到达卡101的接触垫与后侧端子51以及前侧端子61接触的位置时,第一接触构件62的悬臂式本体部62b被卡101的前端推向内壁部11a的方向而变位,使得第一接触构件62的接触部62c与第二接触构件63的接触部63c接触。从而,第一接触构件62与第二接触构件63接触,且所述卡检测开关导通,也就是说处于接通(ON)状态。
接下来,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卡用连接器1的操作。首先,说明***卡101的操作。
图5A、图5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卡未***的状态的图,图6A、图6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卡***的状态的图。此外,图5A、图6A为一俯视图,而图5B、图6B为一沿连接图5A、图6A中的箭头A、A和B、B的线作出的放大剖视图。
当卡101未***卡***空间时,如图5A、图5B所示,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的前端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的前端朝向前端缘11f斜向上延伸,且后侧端子51的至少接触部51c的上表面和前侧端子61的至少接触部61c的上表面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因为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短,所以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仅稍微突出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另一方面,因为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长,所以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更大程度地突出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
另外,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的前端朝向前端缘71f斜向下延伸,且壳体弹片部76的至少前端部76c的下表面低于顶板部72的下表面。并且,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自顶板部7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量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自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量。
首先,一使用者诸如用手指等经由卡用连接器1的后方的***口18将卡101***形成在基座11和壳体71之间的卡***空间内。卡101以卡101的前端面向基座11的前端缘11f、卡101的下表面面向底壁部11b、上表面111b面向壳体71的顶板部72的姿势(orientation)***。卡101由此沿着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h向前移动。
然后,当使用者将卡101进一步向内推时,滑动构件23的侧缘保持部23b和前端保持部23c保持卡101的侧缘和前端,从而卡101被滑动构件23保持且与滑动构件23一起朝向内壁部11a移动。此时,使用者手指施加的压力通过前端保持部23c自卡101的前端传递至滑动构件23。然后,滑动构件23压缩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构件82,因此,滑动构件23和卡101受到来自施力构件82的反力;但是,因为该反力小于使用者手指等施加的压力,所以滑动构件23和卡101克服反力而移动。此时,滑动构件23沿卡引导机构收容部11h滑动,卡101与滑动构件23一起向前移动。滑动构件23和卡101之后到达作为最远行进位置的一过行程(over stroke)位置并处于一过行程状态。
然后,当使用者停止推卡101并解除施加在卡101上的压力时,由施力构件82施加的反力使滑动构件23和卡101沿远离内壁部11a的方向即向后方移动。滑动构件23和卡101随后保持在一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卡101在卡用连接器1中处于一锁定状态。这是由于与形成在滑动凸轮部21的上表面的凸轮凹槽22卡合的杆构件81的自由端卡扣于凸轮凹槽22的一部分而限制滑动构件23的运动,从而将滑动构件23锁定于锁定位置。
并且,卡101通过保持于锁定位置,处于能够与安装有卡用连接器1的电子设备的诸如运算单元等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状态。当卡101保持于锁定位置时,达到图6A、图6B中所示的状态,且卡用连接器1的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51c、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而导通。
在此,因为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长度相对较长即具有较长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作用的接触臂部61b具有高柔性,且接触部61c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变位量。因此,如图6A、图6B所示,当接触部61c由于卡101而向下变位时,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61b发挥较大的弹性作用力,因此,接触部61c对卡101的接触垫施加向上的较大的作用力。因此,可靠地维持接触部61c和与接触部61c对应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
另一方面,因为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长度相对较短即具有较短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作用的接触臂部51b具有低柔性,且接触部51c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变位量。因此,如图6A、图6B所示,当接触部51c由于卡101而向下变位时,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51b只能发挥较小的弹性作用力,因此,接触部51c对卡101的接触垫施加向上的较小的作用力。
但是,因为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长度相对较长即具有长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作用的接触臂部76b具有高柔性,且前端部76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因此,如图6A、图6B所示,当前端部76c因卡101而向上变位时,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76b发挥较大的弹性作用力,因此,包括前端部76c在内的接触臂部76b对卡101施加向下的较大的作用力,即,以较大的作用力按压卡101。
在此,壳体弹片部76设置在靠近壳体71的一后端缘71r的位置。在图所示的例子中,前端部76c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该位置与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相向。由壳体弹片部76施加在卡101上的向下的作用力由此在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大于在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
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由此一起受到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施加的作用力和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作用力而互相按压,从而可靠地维持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与接触部51c相对应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
壳体弹片部76施加在卡101上的向下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还作用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从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也一起受到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施加的作用力和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一部分作用力而互相按压。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与接触部61c相对应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从而被更可靠地维持。
另外,所述卡检测开关的第一接触构件62的本体部62b被卡101的前端推出而向前变位,连接于本体部62b的自由端的接触部62c与第二接触构件63的接触部63c相接触。第一接触构件62和第二接触构件63从而接触,所述卡检测开关处于接通(ON)状态。
然而,当一使用者推卡101时,通常用手指等推卡101的后端111r。如果基座11的底壁部11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一长的长度且后端缘11r位于保持于锁定位置的卡101的后端111r的后方,那么当使用者将卡101推送至锁定位置前方的过行程位置时,手指将接触基座11的后端缘11r,这将阻碍推送操作的进行。即,这将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1,能够使自后端缘11r至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内的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距离较短,因此,即使自卡101的后端111r至该后端111r附近的接触垫仅有一小的距离,当卡101行进至过行程位置时,不需要使卡101的后端111r进一步向前***越过后端缘11r。因此,可操作性不会降低。
之后,说明卡101自卡用连接器1排出的操作。
首先,当一使用者用手指等推卡101时,滑动构件23和卡101自锁定位置朝向内壁部11a移动。然后,当使用者进一步推卡101时,滑动构件23和卡101到达最远行进位置即过行程位置并处于一过行程状态。
然后,当使用者停止推卡101的操作而解除施加在卡101上的压力时,由施力构件82施加的作用力使位于过行程位置的滑动构件23和卡101沿远离内壁部11a的方向移动,这使得它们沿与***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滑动构件23和卡101然后通过锁定位置且进一步向后移动,从而卡101自***口18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卡用连接器1包括:一基座11,用于收容一设置有多个接触垫的卡101;多个后侧端子51及多个前侧端子61,安装在基座11上,与卡101的所述多个接触垫相接触;以及一壳体71,安装于基座11,用于至少覆盖基座11和***基座11的卡101的一部分。后侧端子51设置有:基部51a,沿基座11的后端缘11r设置且安装于基座11的底壁部11b;悬臂式接触臂部51b,其基端连接于基部51a且自该基端朝向基座11的前端缘11f延伸;以及接触部51c,接触部51c与接触臂部51b的前端相连接,并且与卡101的接触垫相接触。壳体71设置有:一顶板部72,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向;以及壳体弹片部76,形成于顶板部72。壳体弹片部76设置有:悬臂式接触臂部76b,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且自该基端朝向壳体71的前端缘71f延伸;以及接触臂部76b的前端部76c。而且前端部76c的变位量大于沿基座11的后端缘11r设置的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变位量。
由此,能够将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设置在卡用连接器1的基座11的后端缘11r附近的位置,即使自卡101的后端111r至后端111r附近的接触垫仅有一短的距离,当卡101***卡用连接器1时,也不需要将卡101的后端111r进一步向前***越过后端缘11r,这使卡101易***和排出,提高可操作性。此外,因为壳体弹片部76对卡101施加朝向基座11的底壁部11b的作用力,因此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与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加,它们之间的接触被可靠地维持,由此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另外,当卡101未***基座11时,沿基座11的后端缘11r设置的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自基座1的底壁部11b朝向顶板部72突出的量小于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自顶板部72朝向底壁部11b突出的量。结果,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变位量小于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的变位量,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施加一大的弹性作用力,因此,壳体弹片部76能够对卡101施加向下的较大的作用力,即能够以较大的作用力按压卡101。
此外,壳体弹片部76设置在壳体71的一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由此一起受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施加的作用力和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作用力而互相按压,从而可靠地维持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与和接触部51c相对应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
此外,还具有配置在基座11的前端缘11f附近的前侧端子61,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壳体71的后端缘71r的位置。由此,由壳体弹片部76施加在卡101上的向下的作用力的一部分还作用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从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一起受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施加的作用力和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一部分作用力而互相按压。
此外,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的变位量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变位量。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与接触部61c相对应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由此被可靠地维持。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标记,且省略其说明,也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该实施例中,具有单个(即仅一个)壳体弹片部76,如在该图中所示。壳体弹片部76包括:一对接触臂部76b,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是悬臂式板状构件;一连接部76d,用于连接所述一对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以及前端部76c,是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同时也是连接部76d的自由端。所述一对接触臂部76b分为一第一接触臂部76b1和一第二接触臂部76b2。另外,形成有通过顶板部72、第一接触臂部76b1和第二接触臂部76b2、以及连接部76d划定周围的一弹片部内开口76e,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一大体コ字状或U字状的平面形状。
卡用连接器1的结构和操作的其他方面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具有一单个壳体弹片部76,但是由于沿卡用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76d的自由端发挥前端部76c的作用,因此,能将接触臂部76b施加的弹性作用力施加于已***卡***空间的卡101的上表面111b的宽度方向上的较宽的范围上。因为接触臂部76b分为第一接触臂部76b1和第二接触臂部76b2,所以用作悬臂式弹片部的第一接触臂部76b1和第二接触臂部76b2各自的宽度可减小,从而使得弹片部的柔性提高。本实施例的效果的其他方面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标记,且省略其说明,也省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8A、图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9A、图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双面视图;图10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平面视图;以及图11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的已移去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8A示出一卡未***其中的状态而图8B示出一卡***其中的状态。图9A为一俯视图而图9B为一侧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使自后侧端子51的后端至接触部51c的距离减小。因此,如果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形成在基座11的后端缘11r附近,则能够使自后端缘11r至接触部51c的距离减小,如图10和图11所示。结果,即使自卡101的后端111r至后端111r附近的接触垫仅有一短的距离,也能够使***到卡用连接器1的卡101的后端111r自基座11的后端缘11r向后方突出的量减小,如图8B中所示。此外,当卡101***卡用连接器1时,不需要将卡101的后端111r进一步向前***越过基座11的后端缘11r。
但是,因为作为悬臂式弹片部的接触臂部51b长度较短,即具有较短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所述弹片部的柔性小且接触部51c不易在上下方向上柔性变位,所以接触部5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长度也较短,如后侧端子51的情况一样。如图10所示,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具有与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大体相同的长度。结果,前侧端子61在卡101的***方向上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增加,卡用连接器1的设计的自由度增加。卡用连接器1的长度可减小。
但是,因为本实施例的前侧端子61的作为悬臂式弹片部的接触臂部61b也与后侧端子51的情况相同地长度较短,即具有短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所述弹片部的柔性低,且接触部61c不易在上下方向上柔性变位,接触部6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减小。因此,当接触部61c由于卡101而向下变位时,如后侧端子51的情况一样,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61b仅产生一相对小的弹性作用力,因此接触部61c对卡101的接触垫施加向上的较小的作用力,即以较小的作用力按压卡101。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71的前端缘71f附近的顶板部72上的位置也形成有壳体弹片部7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弹片部76不仅设置在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还设置在前端缘71f附近的位置,且设置为构成沿卡用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两排。
设置在前端缘71f附近的位置的壳体弹片部76即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与设置在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的壳体弹片部76即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优选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更优选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更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
所述结构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然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卡用连接器1的操作。
图12A、图12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卡未***的状态;图13A、图13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卡***的状态。图12A、图13A为一俯视图而图12B、图13B为沿连接图12A、图13B中的箭头C、C和D、D的线作出的一放大剖视图。
当卡101未***卡***空间时,如图12A、图12B所示,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的前端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的前端朝向前端缘11f斜向上延伸,且后侧端子51的至少接触部51c的上表面以及前侧端子61的至少接触部61c的上表面位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此外,因为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长度都较短,所以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都仅稍微突出于底壁部11b的上表面的上方。
林外,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的前端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的前端都朝向前端缘71f斜向下延伸,且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至少前端部76c的下表面以及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至少前端部76c的下表面低于顶板部72的下表面。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自顶板部7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量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自底壁部11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量。
此外,使用者将卡101经由卡用连接器1后方的***口18***基座11和壳体71之间的卡***空间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当***的卡101保持于锁定位置时,达到图13A、图13B所示的状态,卡用连接器1的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51c、61c与卡101的各个接触垫接触而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长度都较短,具有短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作用的接触臂部51b、61b的柔性小,且接触部51c、61c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小的变位量。因此,当接触部51c、61c由于卡101而向下变位时,如图13A、图13B所示,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51b、61b仅产生一相对较小的弹性作用力,因此接触部51c、61c对卡101的接触垫施加向上的较小的作用力,即以较小的作用力按压卡101。
但是,因为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接触臂部76b的长度较长且具有长的弹性作用长度,因此发挥悬臂式弹片部的作用的接触臂部76b的柔性高,前端部76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大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因此,当前端部76c由于卡101而向上变位时,如图13A、图13B所示,作为弹性变形的弹片部的接触臂部76b产生一大的弹性作用力,因此,包括前端部76c在内的接触臂部76b对卡101施加向下的较大的作用力,即以较大的作用力按压卡101。
在此,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设置在壳体71的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设置在壳体71的前端缘71f附近的位置。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该位置与形成于底壁部11b的焊接尾部收容凹部11j的位置相向。另外,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在如下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该位置是在卡101的***方向上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该位置比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更靠近前端缘71f。
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施加在卡101上的向下的作用力由此在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大于在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且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施加在卡101上的向下的作用力在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大于在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处的作用。
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由此一起受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施加的作用力和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作用力而互相按压,从而可靠地维持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与对应接触部51c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此外,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一起受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施加的作用力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作用力而互相按压,从而可靠地维持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对应接触部61c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
此外,卡101自卡用连接器1排出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壳体71的前端缘71f附近的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且壳体弹片部76的前端部76c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与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接触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更靠近壳体71的前端缘71f的位置与卡101的上表面111b相接触。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和卡101的接触垫由此一起受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施加的作用力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施加的作用力而互相按压,从而可靠地维持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与对应接触部61c的卡101的接触垫之间的接触。
此外,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的变位量相同于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的变位量。因此,前侧端子61的接触臂部61b的长度可设置为与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大体相同,在卡101的***方向上的前侧端子61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增加且卡用连接器1的设计的自由度增加。另外,能够使卡用连接器1的长度减小。
此外,本实施例的效果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四实施例。具有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标记,且省略其说明,也省略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四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该图中所示,在壳体71的顶板部72上的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也形成有一个壳体弹片部76。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一后端缘71r附近的位置形成一个壳体弹片部76并且在一前端缘71f附近的位置形成一个壳体弹片部76。
并且,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和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都具有一与第二实施例的壳体弹片部76同样的结构,且包括:成对的接触臂部76b,是悬臂式板状构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连接部76d,用于连接所述成对的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以及前端部76c,其为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同时也是连接部76d的自由端。
此外,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五实施例。具有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标记,且省略其说明,也省略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五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该图中所示,在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和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设置有壳体弹片部76。并且,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与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壳体弹片部76相同的结构,包括:接触臂部76b,其为悬臂式板状构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以及前端部76c,其为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即前端;并排配置有两个壳体弹片部76。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一与第二及第四实施例的壳体弹片部76相同的结构,包括:一对接触臂部76b,其为悬臂式板状构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一连接部76d,用于连接所述一对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以及前端部76c,其是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同时也是连接部76d的自由端;该壳体弹片部设置有一个。
此外,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六实施例。具有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标记,且省略其说明,也省略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六实施例的一卡用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该图中所示,在一靠近后端缘71r的位置和靠近前端缘71f的位置设置有壳体弹片部76。后侧的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与第二及第四实施例的壳体弹片部76相同的结构,包括:一对接触臂部76b,其为悬臂式板状构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一连接部76d,用于连接所述一对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以及前端部76c,其是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同时也是连接部76d的自由端,该壳体弹片部76设置有一个。前侧的壳体弹片部76具有与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壳体弹片部76相同的结构,包括:接触臂部76b,其为悬臂式板状构件,其基端连接于顶板部72;以及前端部76c,其为该接触臂部76b的自由端即前端;并排设置有两个壳体弹片部76。
此外,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作出各种变形,不应从本实用新型范围排除这些变形的实施例。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一卡用连接器。

Claims (9)

1.一种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座,用于收容具有端子构件的卡,
连接端子,安装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以及
盖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至少覆盖所述基座和***到所述基座的卡的一部分;
所述连接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端子包括:
基部,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底壁部,
第一悬臂式接触臂部,其基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且自所述基端朝向所述基座的前端缘延伸,以及
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接触臂部的前端,与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
所述盖构件包括:
顶板部,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一侧的表面相向,以及
压卡部,形成于所述顶板部;
所述压卡部包括:
第二悬臂式接触臂部,其基端连接于所述顶板部且自该基端朝向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延伸,以及
所述接触臂部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部的变位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卡未***所述基座时,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自所述顶板部朝向所述基座的底壁部突出的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自所述底壁部朝向所述顶板部突出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卡部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
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附近的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一位置是指,比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的中间更靠近所述盖构件的后端缘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大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卡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附近的压卡部,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附近的所述压卡部的前端部在第二位置与所述卡的和所述端子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位置是指,比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卡的端子构件相接触的位置的中间更靠近所述盖构件的前端缘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缘附近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与沿所述基座的后端缘设置的连接端子的接触部的变位量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卡部在所述盖构件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或者仅设置有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2及4-7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卡部在所述盖构件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或者仅设置有一个。
CN201320538678.6U 2012-08-31 2013-08-30 卡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157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1142A JP2014049284A (ja) 2012-08-31 2012-08-31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12-191142 201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15721U true CN203415721U (zh) 2014-01-29

Family

ID=4997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3867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15721U (zh) 2012-08-31 2013-08-30 卡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49284A (zh)
CN (1) CN203415721U (zh)
TW (1) TWM4776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49A (zh) * 2014-10-16 2016-04-27 Smk株式会社 卡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49A (zh) * 2014-10-16 2016-04-27 Smk株式会社 卡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9284A (ja) 2014-03-17
TWM477689U (zh)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59309U (zh) 卡用连接器
US9077109B1 (en) Card connector
US9875432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set
US9048594B2 (en) Dual SIM card connector
JP5818366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2678574U (zh) 卡连接器
CN203014023U (zh) 卡用托盘和卡用连接器
US20130288535A1 (en) Dual memory card socket
US20060025019A1 (en) Card connector
US7896670B1 (en) Card connector
CN103715527B (zh) 卡用连接器
US9652697B2 (en)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KR101627697B1 (ko) 듀얼 메모리 카드 트레이용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듀얼 메모리 카드 트레이
TW201921805A (zh) 連接器端子組件以及連接器
US8517770B1 (en) Card connector
US9225132B2 (en) Connection plug for portable device
CN103378478A (zh) 卡连接器
US8500471B1 (en) Card connector
CN103457106A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CN203415721U (zh) 卡用连接器
US7891998B1 (en) Card connector with detection terminal unit
CN103222117A (zh) 卡连接器
US8465325B1 (en) Connector
CN204668623U (zh) 卡托及卡连接器
JP6295165B2 (ja)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