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62017U -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 Google Patents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62017U
CN203062017U CN201320045352.XU CN201320045352U CN203062017U CN 203062017 U CN203062017 U CN 203062017U CN 201320045352 U CN201320045352 U CN 201320045352U CN 203062017 U CN203062017 U CN 203062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er
cutter holder
waste
holder
numerical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0453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海青
徐辉
刘国辉
杨振东
李发强
朱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Inner Mongolia Baotou Steel Un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0453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62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62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620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包括设置有冷却水通道的外倒刀夹,所述外倒刀夹还设置有扒荒刀、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扒荒刀冷却水孔,所述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所述冷却水通道相通。本实用新型配合A刀杆和B刀杆使用,在加工工件的过程中能够降低载荷,同时解决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

Description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控机床技术,具体说,涉及一种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背景技术
CTM-30车丝机是由德国引进的油套管加工专用数控车丝机,加工方式为管子固定,工具头旋转,使用组合刀具,多个刀片车丝一次成型,加工效率高。
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一。如图2所示,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二。工具头上装有6个刀杆(A1~A3,B1~B3)和6个组合刀夹(A1~A3,B1~B3),刀具固定在组合刀夹上。车丝机有6个刀位,A1、A2、A3安装车丝刀,B1、B2、B3就安装外倒刀、端面到和内倒刀。
在加工圆螺纹时因为切削量较大,在螺纹结束后刀片还没有离开管体表面,需要有个退刀的过程。而组合刀具设计为扒荒刀与螺纹梳刀安装在同一个固定的刀夹内,扒荒刀先于螺纹梳刀车丝,所以在退刀时扒荒刀已经在螺纹总长之外车削了一段管子表面(即产生了白脖)。
如图3所示,是现有技术中车丝刀与扒荒刀安装在同一个组合刀夹内的结构图。车丝刀12和扒荒刀13安装在一个固定的组合刀夹11上,扒荒刀13位于车丝刀12前20mm处,两把刀的切削量不能单独控制,在车丝刀12退刀时,扒荒刀13已经在有效螺纹之外车削了一段20mm长的白脖。
由于油套管上产生白脖,在油田下井时,不能准确判断螺纹尾扣,无法判断油套管的拧接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生产厂家经常收到油田提出的异议,导致圆螺纹不能正常生产。其次,因为采用一次车丝成型,切削负载大,使用中发现工具头的刚度不够,导致产品单项值极不稳定,高钢级和偏梯形螺纹的油、套管不能正常生产。同时较大的切削力使得刀具消耗量增大,工具头使用寿命低,平均每各月要更换一次工具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配合A刀杆和B刀杆使用,在加工工件的过程中能够降低载荷,同时解决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包括设置有冷却水通道的外倒刀夹,所述外倒刀夹还设置有扒荒刀、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扒荒刀冷却水孔,所述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所述冷却水通道相通。
进一步:所述扒荒刀为圆形。
进一步:所述圆形的扒荒刀的直径为16mm。
进一步:所述外倒刀夹设置有外倒刀。
与现有技术相比,技术效果如下:
利用本实用新型车丝过程中,载荷降低了40%,同时解决了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使用本实用新型后,经过现场实验,成功车丝了直径139.7mm、177.8mm、244.5mm三个规格的圆螺纹和偏梯螺纹套管。因为降低了加工过程中丝杠负载,丝扣单项值明显稳定,提高了成材率,一次车丝合格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同时降低了刀具消耗,吨钢刀具消耗降低了10元。工具头寿命提高一倍,降低了工具头精度的要求,精度从0.02mm降低到0.05mm。从根本上消除了长圆螺纹存在的白脖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一;
图2是现有技术中CTM-30车丝机中刀杆的刀杆结构图之二;
图3是现有技术中车丝刀与扒荒刀安装在同一个组合刀夹内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从A刀杆上去掉扒荒刀的改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扒荒刀改装到B刀杆上外倒刀夹、端面刀夹和内倒刀夹上的叠加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正视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仰视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的俯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正视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仰视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的俯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正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仰视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的俯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中B刀杆的结构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中B刀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分析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单项值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工具头的刚度不够,车丝过程中丝杠负载大,产生了弹性变形,使得车丝后产品数据不稳定,特别是在加工高钢级时候数据变化大。要想稳定车丝后的螺纹参数就必须降低车丝过程中丝杠的负载。
1、产生较大负载的原因。
原来的车丝机采用加工一次成型,效率高但是负载大。负载主要来自车丝刀和扒荒刀。而车丝刀与扒荒刀恰好安装在一个组合刀夹,组合刀夹11位于A刀杆上。
能有效降低负载的方法就是改一次成型为多次成型。
2、分析产生白脖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中,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法是,将车丝刀12和扒荒刀13从一个组合刀夹11内分开,同时将加工工艺由一次成型改为一遍扒荒一遍车丝的加工工艺。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设备问题,在不改变加工方式和工具头的情况下,改变原加工工艺,根据新工艺设计刀杆、组合刀夹和刀片,通过工艺革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从A刀杆上去掉扒荒刀13的改装示意图;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扒荒刀13改装到B刀杆上的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上的叠加示意图。
车丝刀12位置不变还安装在A刀杆的组合刀夹11上,去掉扒荒刀13,将去掉的扒荒刀13分别改装到B刀杆的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上,使得外倒刀夹17上安装外倒刀14和扒荒刀13,端面刀夹18上安装端面刀15和扒荒刀13,内倒刀夹19上安装内倒刀16和扒荒刀13。
因图5是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的叠加示意图,左上方的方块表示外倒刀14,中间的方块为端面刀15,右上方的方块为内倒刀16,右下方的圆圈是改进后的扒荒刀13。
如图6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正视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仰视图,图6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外倒刀夹17的俯视图。
外倒刀夹17的改进包括:改进的外倒刀夹17是在保证外倒刀14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扒荒刀13。在原来外倒刀14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倒刀夹17上增加一个扒荒刀13(图6c中左下的圆形刀),增加了高度(图6c中左下部为新增加的部分,所以说高度增加了),同时相应的外倒刀夹17增加了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扒荒刀冷却水孔132,该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外倒刀夹17原有的冷却水通道相通。
扒荒刀13的改进:因为外倒刀夹17高度增加,受加工空间位置限制,把原来19*19mm的方块形扒荒刀改为Φ16(直径16mm)的圆形的扒荒刀13,增加了刀刃的使用率,能够节省刀具消耗。
相应的,对端面刀夹18、内倒刀夹19,以及端面刀夹18、内倒刀夹19上增加的扒荒刀13进行了改进。
如图7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18的正视图,图7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18的仰视图,图7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端面刀夹18的俯视图。
端面刀夹18的改进包括:在原来端面刀15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端面刀夹18上增加一个扒荒刀13(图7c中左下的圆形刀),增加了高度,同时端面刀夹18相应的增加了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扒荒刀冷却水孔132,该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端面刀夹18原有的冷却水通道相通。
如图8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19的正视图,图8b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19的仰视图,图8c是本实用新型中改进后的内倒刀夹19的俯视图。
内倒刀夹19的改进包括:在原来内倒刀16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在内倒刀夹19上增加一个扒荒刀13(图8c中左下的圆形刀),同时内倒刀夹19相应的增加了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扒荒刀冷却水孔132,该扒荒刀冷却水通道131和内倒刀夹19原有的冷却水通道相通。
如图9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B刀杆的结构图,图9b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B刀杆的剖面图。
B刀杆的改进:
三个B刀杆分别安装有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因为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分别增加了扒荒刀13,并且尺寸变动,B刀杆需要根据加工钢管的外径从新计算B刀杆的长度,B刀杆的长度缩短了8mm,相应的,分别连通外倒刀夹、内倒刀夹、端面刀夹的冷却水通道的B刀杆水孔191的位置也移动了8mm,位移后的B刀杆水孔191仍然连通B刀杆冷却水通道。外倒刀夹17、端面刀夹18和内倒刀夹19的冷却水通道连接到B刀杆水孔191上。
本实用新型中,对油套管加工专用数控车丝机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加工工艺由B刀杆倒棱→A刀杆扒荒同时车丝,变成了B刀杆倒棱→B刀杆扒荒→A刀杆车丝。
本实用新型将扒荒刀13从A刀杆的组合刀夹11上分离出去,车丝过程的载荷降低了40%,同时解决了单项值不稳定和白脖缺陷的问题。

Claims (4)

1.一种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包括设置有冷却水通道的外倒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倒刀夹还设置有扒荒刀、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扒荒刀冷却水孔,所述扒荒刀冷却水通道和所述冷却水通道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扒荒刀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的扒荒刀的直径为16mm。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倒刀夹设置有外倒刀。
CN201320045352.XU 2013-01-28 2013-01-28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62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045352.XU CN203062017U (zh) 2013-01-28 2013-01-28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045352.XU CN203062017U (zh) 2013-01-28 2013-01-28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62017U true CN203062017U (zh) 2013-07-17

Family

ID=4876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045352.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62017U (zh) 2013-01-28 2013-01-28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62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84367U (zh) 深孔加工刀具
CN207026568U (zh) 一种新型反锪沉孔铣刀
CN203062017U (zh) 数控车丝机的外倒刀夹
CN103084597B (zh) 数控车丝机
CN203109273U (zh) 数控车丝机的内倒刀夹
CN203109274U (zh) 数控车丝机的端面刀夹
CN102310220A (zh) 铣床对小槽粗加工工艺
CN103111795B (zh) 数控车丝机的车丝方法
CN102581396A (zh) 一种钻铣螺纹刀
CN203235979U (zh) 一次完成粗、精加工孔的镗刀刀具
CN201543838U (zh) 车削内孔的排屑装置
CN105149704A (zh) 数控车丝机
CN203171099U (zh) 一种钻铣丝锥
CN202894426U (zh) 一种通用可换式沉孔锪刀
CN202894491U (zh) 铰刀刀杆
CN203209804U (zh) 管螺纹加工用复合刀杆
CN106077765A (zh) 一种高速钢阶梯钻
CN202192306U (zh) 镶头导向扩孔钻头
CN207695791U (zh) 一种加工螺纹孔的刀具
CN204221023U (zh) 一种用于加工锥度弧形盲孔的镗刀杆装置
CN205437194U (zh) 正、反一体式镗刀
CN205032777U (zh) 一种钢板钻头的快速排屑结构
CN203235991U (zh) 一种新型卧式镗床加工坡口刀具
CN204262379U (zh) 一种内螺旋镗刀
CN204221415U (zh) 一种机床刀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3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3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