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25476U -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25476U
CN203025476U CN 201220024882 CN201220024882U CN203025476U CN 203025476 U CN203025476 U CN 203025476U CN 201220024882 CN201220024882 CN 201220024882 CN 201220024882 U CN201220024882 U CN 201220024882U CN 203025476 U CN203025476 U CN 2030254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sture
rotor
connecto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248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波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254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254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能够使装置主体小型化并充分确保转动体的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转动装置(13)具有装置主体(14);转动体(40),被支撑于装置主体并能够绕轴线(44A、45A)转动,改变为向装置主体倒伏的第1姿势、从装置主体立起的第2姿势及第1姿势与第2姿势之间的第3姿势;以及连接体(17),能够在转动体上的转动基端部附近的第1位置(21)与相应的转动前端部附近的第2位置(22)之间滑动,其中,连接体具有连接为能够相对移动的多个连接件(50、60、80、90),通过多个连接件之间相对移动,连接体在转动体成为第3姿势的位置与成为第2姿势的位置之间自由伸缩。

Description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装置及使用该转动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以转动后的姿势保持能够转动地支撑在装置主体上的转动体。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转动装置,姿势改变为向装置主体倒伏的第1姿势和从装置主体立起的第2姿势的转动体保持于第2姿势。在该转动装置中,在第1姿势下支撑部件从转动体的背面突出而自由伸出地容纳于装置主体内,或者容纳于第1姿势的转动体与装置主体之间的间隙。 
在该转动装置中,由于装置主体需要容纳支撑部件的容纳空间,因此装置主体大型化,或者由于容纳在转动体与装置主体之间的间隙,因此大小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装置,能够使装置主体小型化,能够充分确保转动体的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转动装置(13),其特征在于,具有:装置主体(14);转动体(40),具有设置有接受按压操作的操作部和显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第1面(42)及与该第1面(42)相反侧的第2面(43),上述转动体(40)被支撑于上述装置主体(14)并能够绕轴线(44A、45A)转动,通过绕该轴线(44A、45A)转动,上述转动体(40)改变为向上述装置主体(14)倒伏的第1姿势(图1A所示的姿势)、从上述装置主体(14)立起的第2姿势(图1C所示的姿势)及上述第1姿势与上述第2姿势之间的第3姿 势(图1B所示的姿势);以及连接体(17),能够在上述转动体(40)上的转动基端部附近的第1位置(21)与相应的转动前端部附近的第2位置(22)之间滑动,上述连接体(17)具有能够转动地被保持于上述转动体(40)的第1端部(52A、53A)及能够转动地被支撑于上述装置主体(14)的支撑部(14A、14B)的第2端部(61A),通过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滑动、以上述第1端部(52A、53A)为轴的转动及以上述第2端部(61A)为轴的转动,上述连接体(17)改变为在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第1位置(21)支撑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第4姿势及在处于上述第3姿势的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第2位置(22)支撑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第5姿势,其中,上述连接体(17)具有连接为能够相对移动的多个连接件(50、60、80、90),通过上述多个连接件(50、60、80、90)之间相对移动,上述连接体(17)在上述转动体(40)成为上述第3姿势的位置与上述转动体(40)成为上述第2姿势的位置之间自由伸缩。 
另外,优选从上述第1姿势向上述第3姿势改变姿势时的以上述第1端部(52A、53A)为轴的上述连接体(17)的转动角度小于90度。 
另外,优选上述转动体(40)在上述第2面(43)一侧具有在上述第1姿势下容纳上述连接体(17)的容纳部(41C)。 
另外,优选上述各连接件(50、60)在上述第4姿势下分别形成为板状并重叠,宽度为沿着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轴线(44A、45A)的轴线方向(9)上的上述第2面(43)的两端部之间的宽度,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上述转动体(40)及上述装置主体(14)连接。 
另外,优选上述各连接件(50、60)分别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具有设置有孔(71)或***该孔(71)的第1突部(56、57)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壁(52、53、62、63)。 
另外,优选上述操作部被设置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之间。 
另外,优选上述操作部被设置在上述转动体(40)的转动基端部与上述第2位置(22)之间。 
另外,优选上述连接体(17)从上述孔(71)的内周面突出有当上述连接体(17)伸缩时上述连接件(50、60)的上述第1突部(56、57)能够越过的第2突部(72、73)。 
另外,优选上述多个连接件(60、80、90)包括三个连接件。 
另外,优选上述第2突部(72、73)从上述孔(71)的内周面突出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0),具有:以上所述的转动装置(13);和打印部(11),在上述装置主体(14)上被设置为能够与上述转动体(40)通信,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其中,上述转动体(40)以转动基端部作为第1姿势下的上端部而安装于上述打印部(11)。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图像记录装置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A是转动体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2B是转动体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A是连接体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处于第4姿势的连接体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C是连接体伸长时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A-图4C是说明操作装置的动作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5A-图5C是操作装置的示意左侧视图。 
图6A是变形例1的连接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B是伸长时的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7是变形例2的第2连接件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适当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0具有在打印部11的框体14上所安装的操作装置13。操作装置13是转动装置的一例。打印部11是打印部的一例。图像记录装置10例如是打印机、复印机、具有打印功能及复印功能等的复合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操作装置13被设置于图像记录装置10的方式,当然操作装置13未必要作为图像记录装置10而实现。 
图像记录装置10具有容纳于框体14的未图示的控制基板。在控制基板上安装有微型计算机及各种电子部件,实现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的控制部。控制部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其他设备输入的信息或从接收用户输入的操作装置13输入的信息控制打印部11的动作。 
在以下说明中,以图像记录装置10被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图1A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以设置有操作装置13的一侧为前侧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侧观察图像记录装置10而定义左右方向9。 
[操作装置13] 
如图1A~图1C所示,操作装置13被安装于框体14的前表面15的上部所设置的凹部16。操作装置13具有可转动地支撑于框体14的转动体40和支撑转动后的转动体40的连接体17。框体14是装置主体的一例。转动体40是转动体的一例。连接体17是连接体的一例。 
[转动体40] 
如图2A、图2B所示,转动体40具有厚度薄的呈长方体状的外形的转动壳体41、容纳于转动壳体41的触摸面板46及未图示的操作基 板上所设置的多个操作开关47。在图1A~图1C、图2A、图2B中,仅在一部分操作开关上标以标号47。触摸面板46及多个操作开关47在转动壳体4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面的一个面即第1面42一侧露出。触摸面板46使用在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的显示面侧重叠了具有透光性的薄片状的触摸开关的触摸面板。转动体40在触摸面板46或操作开关47上接收输入。触摸面板46及操作基板通过未图示的电缆与框体14(图1A~图1C)中所容纳的控制基板电连接。对触摸面板46或操作开关47的输入经由电缆向控制部传递。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是操作部的一例。此外,触摸面板46是显示部的一例。第1面42是第1面的一例。 
图2A、图2B中所示的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是转动体40处于图1A所示的第1姿势的情况的方向。转动体40在第1姿势下以第1面42为前表面配置。 
从转动壳体41的左侧面41A的上端部向左方向突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45A的形成为圆柱状的左侧的第1转动轴45。从转动壳体41的右侧面(未图示)的上端部向右方向突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44A的形成为圆柱状的右侧的第1转动轴44。左右的第1转动轴44、45被设置为使中心轴线44A、45A一致。左右的第1转动轴44、45是被支撑于框体14(图1A~图1C)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第1轴承。转动体40通过左右的第1转动轴44、45能够绕中心轴线44A、45A转动地支撑于框体14。中心轴线44A、45A是轴线的一例。 
转动体40通过绕第1转动轴44、45的中心轴线44A、45A转动,姿势变化为图1A所示的第1姿势(第1姿势的一例)、图1B所示的第3姿势(第3姿势的一例)及图1C所示的第2姿势(第2姿势的一例)。如图1B、图1C所示,转动体40的第1面42在第3姿势及第2姿势下朝向斜前上方。用户例如开起处于第1姿势的转动体40而设置为第3姿势或第2姿势后,按压触摸面板46、操作开关47。 
图2B所示的转动体40在与第1面42(图2A)侧相反侧的第2面43侧具有能够容纳后述的连接体17的容纳凹部41C。第2面43是第2面的一例。容纳凹部41C是容纳部的一例。 
在容纳凹部41C的左右方向9的两侧面(未图示)分别设置有***连接体17上所设置的右侧的第2转动轴54(图3A~图3C)或左侧的第2转动轴55(图3A~图3C)的轴承槽(未图示)。各轴承槽从设置有转动体40的第1转动轴44、45的转动体40的转动基端部48朝向转动前端部49延伸。第2转动轴54、55支撑于轴承槽,从而能够在转动基端部48侧的第1位置21(图2B)与转动前端部49侧的第2位置22(图2B)之间滑动且转动。第1位置21是第1位置的一例。第2位置22是第2位置的一例。 
[连接体17] 
如图3B所示,连接体17具有作为树脂成型品的第1连接件50及第2连接件60。第1连接件50及第2连接件60是连接件的一例。 
[第1连接件50] 
如图3A所示,第1连接件50具有形成为左右方向9上长的矩形板状的第1基部51和左右的第1侧壁52、53。右侧的第1侧壁52及左侧的第1侧壁53从第1基部51的左右两端部朝向第1基部51的厚度方向31的一侧方向即第2方向32突出。左右的第1侧壁52、53横跨第1基部51的深度方向33的两端而设置。左右方向9是轴线方向的一例。 
在深度方向33的一侧方向即第3方向34侧的第1侧壁52、53的端部即第1端部52A、53A,设置有左右一对第2转动轴54、55。右侧的第2转动轴54形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右侧的第1侧壁52的右侧面向右方向突出。左侧的第2转动轴55形 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左侧的第1侧壁53的左侧面向左方向突出。第2转动轴54、55***于转动体40的容纳凹部41C(图2B)的左右两侧面上所设置的轴承槽,被支撑为能够在第1位置21与第2位置22之间滑动且转动。设置有第2转动轴54、55的第1端部52A、53A是第1端部的一例。 
在左右的第1侧壁52、53上的与第1端部52A、53A相反侧的端部即第3端部52B、53B,设置有左右一对第1滑动轴56、57。右侧的第1滑动轴56形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右侧的第1侧壁52的右侧面向右方向突出。左侧的第1滑动轴57形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左侧的第1侧壁52的左侧面向左方向突出。左右的第1滑动轴56、57从左右方向9的内侧***于以下说明的第2连接件60上所设置的左右的第1滑动孔71。第1滑动轴56、57是第1突部的一例。左右的第1侧壁52、53是侧壁的一例。 
[第2连接件60] 
如图3A所示,第2连接件60具有形成为左右方向9上长的矩形板状的第2基部61、左右的第2侧壁62、63以及左右的第3侧壁64、65。第2连接件60将第2基部61的厚度方向配置为与第1基部51的厚度方向31一致。第2基部61是如图2B所示能够容纳于转动体40的容纳凹部41C的大小,形成为大致横跨转动体40的左右两端的宽度。 
如图3A所示,右侧的第2侧壁62及左侧的第2侧壁63从第2基部61的左右两端部朝向第2方向32突出。左右的第2侧壁62、63比第2基部6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更向第3方向34侧突出。左右的第2侧壁62、63的内侧面之间的分离距离W1略长于第1连接件50的第1侧壁52、53的外侧面之间的分离距离W2,第1连接件50容纳于第2连接件60的左右的第2侧壁62、63之间。 
在左右的第2侧壁62、63上分别设置有第1滑动孔71。左右的第1滑动孔71是孔的一例。左右的侧壁62、63是侧壁的一例。第1滑动孔71向深度方向33延伸。在右侧的第2侧壁62上所设置的第1滑动孔71,***第1连接件50的右侧的第1滑动轴56。在左侧的第2侧壁63上所设置的第1滑动孔71,***第1连接件50的左侧的第1滑动轴57。第1连接件50和第2连接件60通过左右的第1滑动轴56、57及左右的第1滑动孔71连接为能够沿着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 
从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附近的内周面突出有一对卡定突起72、73。卡定突起72从第1滑动孔71的第2方向32侧的内周面向与第2方向32相反的方向突出。卡定突起73从第1滑动孔71的与第2方向32相反的方向侧的内周面向第2方向32突出。卡定突起72和卡定突起73在厚度方向31上相对。卡定突起72的突出的前端与卡定突起73的突出的前端分离第1滑动轴56、57能够通过该前端之间的距离。一对卡定突起72、73与位于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的第1滑动轴56或第1滑动轴57抵接,在该端卡定第1滑动轴56或第1滑动轴57。卡定突起72、73是第2突部的一例。 
右侧的第3侧壁64及左侧的第3侧壁65从第2基部61的左右两端部的与第3方向34相反方向侧的端部向与第2方向32相反的方向突出。即,左右的第3侧壁64、65被设置于第2基部61的与第3方向34相反方向侧的端部即第2端部61A。 
在左右的第3侧壁64、65设置有左右一对第3转动轴66、67。右侧的第3转动轴66形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右侧的第3侧壁64的右侧面向右方向突出。左侧的第3转动轴67形成为具有沿着左右方向9的中心轴线的圆柱状,从左侧的第3侧壁65的左侧面向左方向突出。第3转动轴66、67被支撑在框体14上所设置的左右的支撑部14A、14B(图1C)。支撑部14A、14B是支撑部的一例。第2连接件60通过第3转动轴66、67能够绕第3转动轴66、 67的中心轴转动地支撑于框体14。设置有第3转动轴66、67的第2端部61A是第2端部的一例。 
连接体17通过第1连接件50和第2连接件60向深度方向33进行相对移动而自由伸缩。如图3B所示,连接体17的深度方向33的长度L在第1滑动轴56、57位于第1滑动孔71的与第3方向34相反侧的端时为最短的L1。此外,图3C所示,连接体17的深度方向33的长度L在第1滑动轴56、57位于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时为最长的L2。即,连接体17在长度L1与L2之间自由伸缩。连接体17形成为图3B所示的长度L1的状态下能够容纳于转动体40的容纳凹部41C的大小。 
支撑连接体17的第3转动轴66、67的框体14的支撑部14A、14B被配置在处于第1姿势的转动体40的转动前端部49的左右两端部的后方且附近。因此,图4A所示,在转动体40处于第1姿势时,连接体17以第2转动轴54、55(图3A)位于转动体40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轴承槽的第1位置21且长度L为L1(图3B)的状态向转动体40的第2面43倒伏。将图4A所示的姿势设为连接体17的第4姿势(第4姿势的一例)。 
[动作] 
若处于图4A的第1姿势的转动体40绕第1转动轴44、45的中心轴线44A、45A转动,则由于第3转动轴66、67保持于框体14,因此位于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第1位置21的连接体17的第2转动轴54、55(图3A)朝向第2位置22移动并转动。 
如图4B所示,若第2转动轴54、55到达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第2位置22,则由于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沿着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时的摩擦力等,转动体40朝向转动方向35(图5B)的转动被制止。将图4B所示的连接体17的姿势设为第5姿势(第5姿势的一例)。图 4B所示的转动体40的姿势为图1B所示的第3姿势。如图5B所示,处于第3姿势的转动体40的打开角度β是打开角度β1。打开角度β是转动体40从图5A所示的第1姿势打开的转动角度的一例。 
处于图4B的第5姿势的连接体17从转动体40的第2面43立起,并且由第3转动轴66、67支撑于框体14。此外,从第4姿势向第5姿势改变姿势时的连接体17绕第2转动轴54、55的中心轴线的转动角度α(图5B)被设定为小于90度。具体地说,如图5B所示,通过使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第2位置22从转动体40的转动前端部49向转动基端部48一侧分离,将转动角度α设为小于90度。由此,能够抑制转动体40被用户按压的情况下向连接体17施加过大的负荷。在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被按压操作时为了使连接体17切实地支撑转动体40,优选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被设置在比第2位置22靠转动基端部48一侧的位置。转动角度α是连接体的转动角度的一例。 
处于图4B的第5姿势的连接体17通过第2转动轴54、55与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壁面之间所产生的静摩擦力等,支撑处于第3姿势的转动体40。在转动体40以超过第2转动轴54、55与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壁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力被用户从第1面42一侧按压的情况下,处于第2位置22的连接体17的第2转动轴54、55朝向第1位置21移动。由于第2转动轴54、55的移动,失去了连接体17的支撑的转动体40返回图4A所示的第1姿势。 
若处于图4B的第3姿势的转动体40以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沿着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时的摩擦力以上的力被向前方牵引,则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向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即,连接体17从长度L1(图3B)伸长。由于连接体17伸长,转动体40能够从图5B所示的打开角度β1的状态向转动方向35进一步转动。 
若连接体17的第1滑动轴56、57通过一对卡定突起72、73的突 出的前端之间而到达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连接体17的长度L达到L2(图3C),则转动体40朝向转动方向35的转动被制止,转动体40成为图4C及图5C所示的第2姿势。如图5C所示,处于第2姿势的转动体40的打开角度β是打开角度β2。打开角度β2大于打开角度β1。 
由于处于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的第1滑动轴56、57被一对卡定突起72、73卡定,第1连接件50和第2连接件60沿着深度方向33的相对移动被制止。由于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沿着深度方向33的相对移动被制止,伸长的连接体17支撑处于第2姿势的转动体40。 
若以位于第1滑动孔71的第3方向34侧的端的第1滑动轴56、57通过一对卡定突起72、73的突出的前端之间的力从第1面42一侧按压转动体40,则连接体17收缩。由于连接体17收缩,转动体40朝向与转动方向35(图5C)相反的方向转动。若连接体17的长度L成为L1(图3B),则由于第2转动轴54、55与转动体40的轴承槽的壁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等,转动体40朝向与转动方向35相反的方向的转动被制止。 
[实施方式的効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17容纳在处于第1姿势的转动体40与框体14之间,没有容纳在框体14内,因此与支撑转动体的支撑部件向框体14内自由伸出地容纳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使框体14小型化。 
此外,由于连接体17伸长,转动体40能够超过第3姿势的打开角度β1(图5B)而转动从而打开到第2姿势的打开角度β2(图5C),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转动体40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打开角度β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件50和第2连接件60分别形 成为板状,并且在左右两端部与转动体40及框体14连接,因此能够提高连接体17的强度。因此,即使在用户把持转动体40而抬起图像记录装置10的情况等,也能够降低连接体17破损的可能性。此外,连接体17形成为横跨转动体40的左右两端的宽度,因此在转动体40处于第2姿势或第3姿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连接体17覆盖隐藏框体14的内部。 
此外,连接体17通过第1滑动孔71和第1滑动轴56、57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自由伸缩。 
此外,转动体40通过连接体17支撑左右两端部,由用户从第1面42一侧按压在该左右两端部之间所配置的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因此,在第2姿势及第3姿势下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被按压操作时,转动体40被连接体17切实地支撑。 
在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被配置在比第2位置22靠转动基端部48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连接体17更切实地支撑处于第2姿势及第3姿势的转动体40。 
此外,由于在第1滑动孔71上设置有一对卡定突起72、73,能够切实地支撑处于第2姿势的转动体40。此外,容易设定将转动体40保持为第2姿势的保持力。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体17具有第1连接件50和第2连接件60这两个连接件的例子,但在本变形例中,说明如图6所示具有第1连接件80、第2连接件60及第3连接件90这三个连接件的连接体18。 
第1连接件80具有代替第1连接件50(图3A)中的第1滑动轴56、 57而在左右的第1侧壁52、53上设置有第2滑动孔74的结构。第2滑动孔74向深度方向33延伸。 
第3连接件90具有形成为左右方向9上长的矩形板状的第3基部91和左右的第4侧壁92、93。右侧的第4侧壁92及左侧的第4侧壁93从第1基部91的左右两端部朝向第2方向32突出。 
在左右的第4侧壁92、93上分别设置有***第1连接件80的第2滑动孔74中的左右的第2滑动轴94、95及***第2连接件60的左右的第1滑动孔71中的左右的第3滑动轴96、97。右侧的第2滑动轴94从右侧的第4侧壁92的左侧面的第3方向34一侧的端部向左方向突出。左侧的第2滑动轴95从左侧的第4侧壁93的右侧面的第3方向34一侧的端部向右方向突出。右侧的第3滑动轴96从右侧的第4侧壁92的右侧面的与第3方向34相反方向侧的端部向右方向突出。左侧的第3滑动轴97从左侧的第4侧壁93的左侧面的与第3方向34相反方向侧的端部向左方向突出。 
第2滑动轴94、95从左右方向9的外侧向左右的第2滑动孔74***。第3滑动轴96、97从左右方向9的内侧向左右的第1滑动孔71***。 
通过第2滑动轴94、95及第2滑动孔74,第1连接件80与第3连接件90能够向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通过第3滑动轴96、97及第1滑动孔71,第2连接件60与第3连接件90能够向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通过第1连接件80、第2连接件60及第3连接件90的相对移动,连接体18向深度方向33自由伸缩。 
连接体18通过具有三个连接件60、80、90,能够成为比连接体17的最大长度L2(图3C)长的长度L3。因此,在使用连接体18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扩大转动体40的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打开角度β的范 围)。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卡定突起72、73设置于第1滑动孔71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沿着深度方向33设置有多对卡定突起72、73。连接体17能够在打开角度β1(图5B)与打开角度β2(图5C)之间的各种打开角度β下保持转动体4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用连接体17支撑设置有触摸面板46及操作开关47的转动体40的例子,但连接体17也能够支撑仅设置有显示器等显示部的转动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滑动孔71贯通第2连接件60的左右的侧壁62、63的结构,但第1滑动孔71也可以不贯通侧壁62、63。即,也可以在侧壁62、63上设置槽而代替第1滑动孔7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体17形成为大致横跨转动体40的左右两端的宽度的结构,但连接体17也可以形成为比转动体40短的宽度。连接体17例如与转动体40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连接。此外,也可以将转动体40的左右方向9的宽度的一半以下的宽度的左右一对连接体17与转动体40的左右方向9的两端部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通过第1滑动轴56、57和第1滑动孔71向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的结构,但第1连接件50与第2连接件60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向深度方向33相对移动。例如,也可以将形成为直径彼此不同的筒状的两种连杆作为第1连接件、第2连接件。或者,也可以将形成为方形棒状的连杆作为第1连接件,将包围该第1连接件的周面的导轨部件作为第2连接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体17容纳于转动体40的第2面43侧所设置的容纳凹部41C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左右一对连接体容纳于第1姿势的转动体40的左右侧面与框体14的凹部16的左右两侧面之间所设置的间隙的结构。各连接体的第1部件及第2部件分别形成为左右方向9的厚度薄的板状,在第3姿势下容纳于上述间隙。此外,各连接体例如在第1部件及第2部件上设置有第1滑动孔71或第1滑动轴57,从而自由伸缩。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转动轴44、45被设置于转动体40、第1转动轴44、45被框体14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轴承支撑的结构,但也可以在框体14上设置第1转动轴44、45,在转动体40上设置轴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3转动轴66、67被设置于连接体17、支撑第3转动轴66、67的支撑部14A、14B被设置于框体14的结构,但也可以在框体14上设置第3转动轴66、67,在转动体40上设置支撑部14A、14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滑动轴56、57被设置于第1部件50、左右的第1滑动孔71被设置于第2部件60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第1滑动轴56、57被设置于第2部件60、左右的第1滑动孔71被设置于第1部件50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转动装置(13),其特征在于, 
具有:装置主体(14); 
转动体(40),具有设置有接受按压操作的操作部和显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第1面(42)及与该第1面(42)相反侧的第2面(43),上述转动体(40)被支撑于上述装置主体(14)并能够绕轴线(44A、45A)转动,通过绕该轴线(44A、45A)转动,上述转动体(40)改变为向上述装置主体(14)倒伏的第1姿势、从上述装置主体(14)立起的第2姿势及上述第1姿势与上述第2姿势之间的第3姿势;以及 
连接体(17),能够在上述转动体(40)上的转动基端部附近的第1位置(21)与相应的转动前端部附近的第2位置(22)之间滑动,上述连接体(17)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上述转动体(40)的第1端部(52A、53A)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上述装置主体(14)的支撑部(14A、14B)的第2端部(61A),通过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滑动、以上述第1端部(52A、53A)为轴的转动及以上述第2端部(61A)为轴的转动,上述连接体(17)改变为在处于上述第1姿势的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第1位置(21)支撑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第4姿势及在处于上述第3姿势的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第2位置(22)支撑上述第1端部(52A、53A)的第5姿势, 
其中,上述连接体(17)具有连接为能够相对移动的多个连接件(50、60、80、90),通过上述多个连接件(50、60、80、90)之间相对移动,上述连接体(17)在上述转动体(40)成为上述第3姿势的位置与上述转动体(40)成为上述第2姿势的位置之间自由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从上述第1姿势改变为上述第3姿势时的以上述第1端部(52A、53A)为轴的上述连接体(17)的转动角度小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转动体(40)在上述第2面(43)一侧具有在上述第1姿势下容纳上述连接体(17)的容纳部(41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各连接件(50、60)在上述第4姿势下分别形成为板状并重叠,宽度为沿着上述转动体(40)的上述轴线(44A、45A)的轴线方向(9)上的上述第2面(43)的两端部之间的宽度,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上述转动体(40)及上述装置主体(1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各连接件(50、60)分别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具有设置有孔(71)或***该孔(71)的第1突部(56、57)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壁(52、53、62、6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部被设置在上述轴线方向(9)的两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部被设置在上述转动体(40)的转动基端部与上述第2位置(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连接体(17)从上述孔(71)的内周面突出有当上述连接体(17)伸缩时上述连接件(50、60)的上述第1突部(56、57)能够越过的第2突部(72、7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连接件(60、80、90)包括三个连接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2突部(72、73)从上述孔(71)的内周面突出有多个。 
1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装置(13);和 
打印部(11),在上述装置主体(14)上被设置为能够与上述转动体(40)通信,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 
其中,上述转动体(40)以转动基端部作为第1姿势下的上端部而安装于上述打印部(11)。 
CN 201220024882 2011-02-28 2012-01-19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254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3312A JP5803149B2 (ja) 2011-02-28 2011-02-28 回動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043312 2011-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25476U true CN203025476U (zh) 2013-06-26

Family

ID=47011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2488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25476U (zh) 2011-02-28 2012-01-19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03149B2 (zh)
CN (1) CN2030254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6921A (zh) * 2019-05-05 2022-02-2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成像装置的伸缩式安装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2253B2 (ja) * 1993-11-08 2004-08-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操作卓装置
JP3750142B2 (ja) * 1995-01-10 2006-03-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蓋体のクリック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JP2001147647A (ja) * 1999-11-19 2001-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表示装置の据付装置
JP2005275220A (ja) * 2004-03-26 2005-10-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9011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82988A (ja) * 2009-06-02 2010-12-16 Smk Corp 多段階式開閉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6921A (zh) * 2019-05-05 2022-02-2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成像装置的伸缩式安装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9765A (ja) 2012-09-20
JP5803149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12322A1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945223A1 (en) Hinge structure, folding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2609502B1 (ko) 표시 장치
US20150277496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isplay
CN208459903U (zh) 电子装置
JP5236251B2 (ja) 表示装置
CN113140157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5700841A (zh) 一种柔性电子设备
CN201562205U (zh) 主机、扩展坞及移动式便携设备
CN114333566A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DE112013002646T5 (de) Elektronische Lesegeräte
EP2109031A2 (de) Elektronische Anzeigeein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 deren Bedienung
CN103174736A (zh) 双轴式枢转机构及其电子装置
CN103123520A (zh) 便携式计算机
CN203025476U (zh) 转动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JP2012181625A (ja) 電子機器
CN113099012A (zh) 电子设备
CN211166676U (zh) 用于车辆的显示屏组件和车辆
CN102609197A (zh) 移动终端的画面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4175455A1 (ja) 電子機器
CN102508520A (zh) 手持电子装置
CN102681608A (zh) 信息处理设备
CN203465630U (zh) 电子设备
CN101393514A (zh) 双显示器型笔记本电脑的控制方法
CN20363068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