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49598U -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49598U
CN202749598U CN2010900010371U CN201090001037U CN202749598U CN 202749598 U CN202749598 U CN 202749598U CN 2010900010371 U CN2010900010371 U CN 2010900010371U CN 201090001037 U CN201090001037 U CN 201090001037U CN 202749598 U CN202749598 U CN 202749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section
shell
slo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900010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康太郎
秋山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49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495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对板连接器总成,包括配对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该板(第二)连接器被构造来表面安装至电路板且含有多个表面安装端子,所述表面安装端子具有在其间界定配对槽的一对接触臂。另一配对(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盒式端子,所述盒式端子被支撑及限制在第一连接器外壳内的适当位置。突出部设置在第一连接器外壳中且沿着端子方向纵向地延伸并为端子提供支撑。锁定构件形成为第一外壳的部分且可靠地接合第二外壳。

Description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5月20日提交的名称为“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的在先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22026的优先权,该专利的内容以其全文完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且更具体涉及这样一种具有低高度及可靠锁定结构的连接器总成。 
背景技术
之前已将线对板连接器用于将电缆的电线连接至诸如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20442所述的电路板。此线对板连接器具有板连接器,该板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并通过与连接至电线的末端部分的线连接器装配而接合。 
图16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线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其中通过板连接器(未示出)接合线连接器801。端子851连接至电线891的终端并附接至线连接器801的外壳811。外壳811形成为具有端子***孔814,并端子851压配至端子***孔814内。以此方式,通过装配附接有端子851的线连接器801以与板连接器接合,可将线891连接至电路板,在该电路板上安装有板连接器(也未示出)。此外,锁定突出部816形成在外壳811上,且此突出部816与板连接器的锁定部分结合,从而可以维持稳定接合状态。 
然而,在上述传统线对板连接器中,当在线连接器801与板连接器紧密接合的同时用强力拉扯线891时,可能出现端子851变松且被拉出端子***孔814的不利情况。为了防止端子851的移出,有利的是,在端子***孔814的内壁上形成锁定突出部(称作杆)使得端子851被锁定在锁定突出部上。然而,近些年来,连接器已随着电子部件、器件及装置的小型化而小型化。因此,锁定突出部同样也须极小,而且此外,存在的问题是,当用强力拉扯电线891时, 锁定突出部本身可能破裂。 
通过例如与注射成型一样使熔化的树脂流动至铸模中的成型方法使由树脂制成的外壳811模制成型。因此,从端子***孔814的内壁突出的锁定突出部定位在外壳811的内侧上,且因此远离入口部分,该入口部分是熔化树脂进入模具的进口,也是熔化树脂流的终点。有鉴于此,在此锁定突出部中,在熔化树脂流的汇聚位置上可能出现焊缝线(有时简称作“焊缝”)。尤其由于锁定突出部非常小且薄,所以焊缝线可能在横跨锁定突出部横截面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由于焊缝线代表因两股或多股熔化树脂流无法再结合而形成的界面,所以焊缝线的强度低。因此,当拉扯线891的强力经由端子851而施加至锁定突出部时,锁定突出部易在焊缝线上制动。尤其当焊缝线形成在锁定突出部的底端及其附近时,锁定突出部的几乎整个部分会因破裂而缺损,且端子851因此会从端子***孔814中移出并抽出。 
难以防止焊缝线的出现,也难以控制焊缝线的位置或延伸方向。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器件或装置的微型化,线连接器801已微型化且外壳811的各个部分制作得更薄。因此,极难控制熔化树脂流来防止在锁定突出部中出现焊缝线。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其具有一种构造使得锁定突出部具有适当的形状用于在锁定突出部的底端或其附近能够防止焊缝线的出现。因此,可以更稳定地保持固定至外壳的端子同时可靠地防止端子的移出,藉此实现具有低高度的简单结构,从而实现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的小型化。因此,该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容易生产、结构简单并且可靠性高、零件数量少和生产成本低。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外壳及连接至装配在第一外壳中的线的终端的第一端子,其中第一连接器具有在与第一端子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装配面;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绝缘外壳及装配在第二外壳中且被构造来接触第一端子的第二端子,其中第二连接器被构造来表面安装至电路板并 与第一连接器接合,且具有与板的顶部表面交叉的装配面,其中:第一外壳设有被构造来向相对装配面的后端面敞开的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及设置在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中且在其中形成具有在第一端子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分的锁定突出部;且第一端子设有被构造来与第二端子接触的第一接触末端部及形成在第一接触末端部上且被构造来锁定在锁定突出部的前端面上的锁定件,其中第一端子从后端面的侧面***以装配至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使得锁定突出部具有底端,该底端连接至第一外壳的第一主体部且在装配面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末端,该末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锁定块部分及形成在锁定突出部表面上且位置比锁定块部分更靠后的槽部分,其中锁定突出部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使得槽延伸穿过第一主体部且向后端面敞开。根据又一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使得锁定突出部在其左右两侧上设有顶部及侧部,其中顶部及侧部界定槽部分的圆周表面,且各个侧部的厚度尺寸等于或大于顶部的厚度尺寸。 
根据又一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使得倾斜部形成在槽部分连接至锁定块部分的部分上,使得倾斜部的横截面面积从槽部分至锁定块部分递增。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线连接器包括绝缘外壳及连接至装配在外壳中的线终端的端子,其中线连接器具有在与端子范围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装配面,其中:外壳设有被构造来向相对装配面的后端面敞开的端子容纳凹腔及设置在端子腔中且形成为具有在端子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分的锁定突出部;且端子设有被构造来与配对连接器的相应端子接触的接触末端部及形成在接触末端部上且被构造来锁定在锁定突出部的前端面上的锁定件,其中端子从后端面的侧面***以装配至端子腔中。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的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使得锁定突出部具有底端,该底端连接至外壳主体部且在装配面的方向上延伸;且还具有末端,该末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锁定块部分,及形成在锁定突出部的表面上且位置比锁定块部分更靠后的槽部分,其中锁定突出部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具有一种构造,其中锁定突 出部具有合适的形状从而能够在锁定突出部的底端或其附近防止焊缝线的出现。由于这种构造,端子被牢固地固定在外壳中,同时可靠地防止其移出,藉此提供一种简单的低高度结构。 
因此可提供一种采用少量零件及低生产成本而容易生产的具有简单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以下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可以最好地了解本公开的结构及操作的组织及方式以及本公开的其它目的及优点,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且其中: 
图1A及图1B是本发明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俯视透视图; 
图2A至图2C是图1A的连接器的其它图; 
图3是图2C的连接器沿着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图2C的连接器沿着线B-B截取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端接至线的第一端子的透视图; 
图6是图1A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透视图,其中第一端子从第一连接器中移出且示出了与图4相同的横截面; 
图7是连接器的锁定突出部的仰视正面透视图; 
图8A至图8B是图7的锁定突出部的图; 
图8C、图8D、图8E是图8A的锁定突出部分别沿着线C-C、D-D及E-E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A至图9B是根据本公开的板安装的配对连接器的俯视透视图; 
图10A至图10B是安装至电路板的图9A的连接器的视图; 
图11是沿着线F-F截取的图10A的配对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图9A的配对连接器的端子的透视图; 
图13A至图13B是图1A及图9A的连接器配对在一起的视图; 
图14是图9A的连接器的俯视平面图; 
图15是图14沿着线G-G截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16是传统线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申请可容许有不同形式的实施方案(其在图中示出且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但是应了解这里的公开内容将视为本申请的原理的例证,而并不旨在将本申请限制为所示的实施方案。此外,在本申请中,用于说明本申请的各个元件的结构及移动的方向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后及类似位置是相对的。当元件处于图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适当的。但是如果元件的位置描述发生变化,则认为这些表示相应地变化。 
在图中,用作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其是来自构成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个,通常用附图标记1标注)是连接至包封多条线91的电缆的终端的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与作为构成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线对板连接器的该对连接器的对应连接器的配对第二连接器101配对。第二连接器101是安装在电路板191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板连接器。在图中,虽然线91的数量为两条,但是线91的数量可以是一条或三条或更多条。 
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且被构造来将线91与板191连接在一起。将描述:线91是电源线的部分;与第一连接器1相对的电线91的端部连接至未示出的电源;且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是用于连接板191的电源线的连接器。然而,线91可以是信号线的部分,且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可用作将信号线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此外,板191通常是用于电子器件或装置中的印刷电路板且可以是具有直接设置在其上的电子器件或装置的硅板或碳化硅板或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板。此外,电子器件或装置的例子包括个人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汽车导航装置、游戏机或类似物;但是不旨在特别限定装置及设备的类型。 
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外壳11,其作为总体上具有大致成平坦的长方体形状且由诸如塑料等的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第一导电端子51装配在第一外壳11中。在附图所示出的例子中,虽然在假设电源线包括一条正极线及一条负极线的情况下第一端子51的数量为两个,但是第一端子51的数量可随意改变以与电源线的数量相符。第一端子51连接至线91的终端。 
如图所示,第一外壳11设有用作具有平板形状的顶板部分的第一顶板部12、用作具有平行于第一顶板部12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底板部分的第一底板部18、以及具有由第一顶板部12及第一底板部18界定的顶部表面及底部表面且 将第一端子51保持在其中的第一主体部14、以及用作设置在主体部14的相对左右侧上且在第一连接器1的从正面至背面的方向(图2A及图2B示为水平)上延伸的侧壁部分的一对第一侧壁部17。此外,用作配对面或装配面的第一装配面11a被构造来在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上及在与第一顶板部12及第一底板部18交叉的方向上(优选在垂直于第一顶板部12及第一底板部18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突出板部22用作突出板部分且被构造来向前延伸,并连接至第一底板部18的前端。第一突出板部22形成为从第一底板部18的上前端开始在末端方向上延伸,以覆盖装配至第一外壳11中且位于邻近作为接触末端部分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后端的第一端子51的一部分的下部,藉此用作能够获取第一端子51的绝缘距离的绝缘距离获取构件。 
在第一主体部14中的后端面(图2A及图2B中的左端面)上形成第一端子接收凹入部或腔14a,其被构造来从后端面开始在末端方向(图2A及图2B中的向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其中容纳第一端子51。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一端子腔14a的数量分别是两个,但是端子接收腔14a的数量可改变以与端子51的数量相符。 
各第一侧壁部17经由薄且挠性的侧壁连接部17a连接至第一主体部14的左右侧面之一以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4绕侧壁连接部17a变形。比侧壁连接部17a位置更靠前(图2A及图2B中靠右)的第一侧壁部17的部分被构造为锁定臂部17b,且被构造来与下文所述的第二连接器101的侧向凹入部117a接合的凹入接合部17c形成在锁定臂部17b的末端部分的内侧面上。此外,比侧壁连接部17a位置更靠后(图2A及图2B中靠左)的第一侧壁部17的部分被构造为操作臂部17d。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接合解除时,操作员手动操作操作臂部17d以缩小左右操作臂部17d之间的间隔。由于此操作,锁定臂部17b的末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使得侧向凹入部117a与凹入接合部17c之间的接合解除,并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锁定解除。 
第一接合部15被构造来从第一主体部14开始在末端延伸从而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第一接合部15设有第一接合顶板部15a,其形成为与第一顶板部12平齐;一对第一接合侧壁部15b,其沿着从第一接合顶板部15a向下(图2B中的下侧)延伸的第一接合顶板部15a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延伸;及第一凸出接 合部15c,其具有带有矩形横截面的棒状形状且被构造来沿着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的下端延伸,从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的左右端面向外凸出且从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的前端开始在末端方向上稍微突出。换句话说,第一接合顶板部15a可以称作第一顶板部12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13所标注的作为凹入部分的第一凹入接合部被构造来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且具有由第一接合顶板部15a及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界定的三个侧面。在第一凹入接合部13中,作为端子限制构件的第一端子限制部16被设置以从第一主体部14开始在末端方向上延伸。第一端子限制部16通常是棒状构件,其底端连接至第一主体部14,且其末端被构造为自由末端。 
各第一端子限制部16的末端部分通常具有H形状且包括在侧向上延伸的横梁部16a、具有带开放下表面的矩形横截面且形成在横梁部16a的下表面侧的下槽部16b及具有带开放上表面的矩形横截面且形成在横梁部16a的上表面侧的上槽部16c。横梁部16a连接至朝向第一端子限制部16的底端延伸的舌状部16d。 
可藉由在金属板材或类似物上打孔形成第一端子51。如图5所示,各个第一端子51都设有导线连接或主体部53、用作连接至线连接部53的后端的连接部分的第一固定部52及用作连接至导线连接部53的前端的第一接触臂部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导线连接部53是连接至用作线91的导线的芯线且设有填隙从而固定芯线的芯线填隙部53a的一部分。可根据需要通过焊接更牢固地连接及固定芯线与芯线填隙部53a。此外,第一固定部52设有从覆盖芯线周边的绝缘覆层的周围密封以固定线91的线密封部52a。通过用该线密封部52a密封线91,可将第一端子51牢固地连接至线91的终端。 
第一接触前端部55接触第二连接器或配对连接器101中的任一个第二端子151。第一接触末端部55是具有在一侧上敞开的大致正方形横截面且从第一固定部52的末端开始在末端方向上延伸的通道状部分。第一接触末端部55包括连接至第一固定部52的末端的顶板部55a、平行于顶板部55a延伸的底板部55b及连接顶板部55a和底板部55b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且在与顶板部55a及底板部55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侧板部55c。此外,由于第一接触末端部55本身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故第一接触末端部55具有大的第二截面模量及高刚度,且因此几乎不会变形。 
如图3所示,当第一端子51从装配至第一外壳11内的第一主体部14的后面***第一端子接收腔14a时,第一端子限制部16的舌状部16d从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末端的侧面被***设置在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顶板部55a与底板部55b之间的部分中。由于这种构造,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垂直位移受限,使得第一接触末端部55几乎无法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 
此外,在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顶板部55a上,锁定件55d形成为切割的及凸起的零件从而比顶板部55a更向上突出(如图5所示向下突出)。锁定件55d是悬臂状构件,该悬臂状构件具有弹性性质且其底端连接至顶板部55a及其自由端(即末端55f)被构造来朝向上后侧倾斜延伸。由于锁定件55d是通过切割及凸起而形成的,所以在顶板部55a中限定了用作开口的窗口部55e。 
第一主体部14设有作为设置在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上方的锁定突出保持部的杆保持部14b,且用作锁定突出部的杆25被保持在杆保持部14b中。杆25是与第一外壳11整体形成的一个构件以从杆保持部14b向前延伸,且其底端连接至杆保持部14b。杆25设有块状且设置在其末端上的锁定块部25a,如图3及图4所示,锁定件55d的末端55f被锁定在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上。由于这种构造,装配至第一外壳11中的第一端子51被防止了朝向后侧移出。 
在杆25的下表面上,槽部25e形成在比锁定块部25a更靠后的位置上,以在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槽部25e被构造来延伸穿过向第一主体部14的后端面14c开放的杆保持部14b。因此,当第一端子51从第一主体部14的后侧***以装配至第一端子腔14a时,比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顶板部55a更向上突出的锁定件55d穿过槽部25e,使得第一端子51可以平稳地***第一端子接收部14a。当第一接触末端部55在第一端子接收部14a中向前移动使得锁定件55d从锁定块部25a下方通过时,锁定件55d弹性地变形使得末端55f向下变形。当锁定件55d完全通过时,锁定件55d弹性地恢复至其原始形状,使得末端55f向上变形以锁定在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上。由于这种构造,已完全***第一端子腔14a中的第一端子51不会朝向后侧移动。此外,操作员能够通过感觉咔哒而察觉当锁定件55d弹性变形时来自锁定块部25a的阻力。因此,操作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及确认将第一端子51装配至第一外壳11的操作的完成。 
接下来,下文将详细描述杆25的构造。杆25具有连接至杆保持部14b的底端且设有以块状形式设置在其前端的锁定块部25a以从杆保持部14b向前延 伸。槽部25e形成在位置比锁定块部25a更靠后的杆25的下表面的部分上,且槽部25e延伸穿过向第一主体部14的后端面14c敞开的杆保持部14b。 
此外,在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上,用作被构造来从前端面25h的上端向前突出的突出部分的顶蓬部25b及作为被构造来从前端面25h的左右两端向前突出的突出部分的侧向覆盖部25c与前端面25h整体形成。此外,周边由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顶蓬部25b及侧向覆盖部25c界定的凹入部分用作锁定件容纳凹入部25d,且锁定件55d的前端55f容纳在锁定件容纳凹入部25d中,藉此防止锁定件55d从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中移出。 
位置比锁定块部25a更靠后的杆25的部分具有一个下表面,该下表面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槽部25e,使得杆25在其左右两侧设有侧部25f及顶部25g(该侧部25f及顶部25g被构造来界定槽部25e的圆周表面)且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此外,倾斜部25i形成在槽部25e连接至锁定块部25a的部分上,且顶部25g的下表面被构造来经由倾斜部25i的下表面平稳地连接至锁定块部25a的下表面。由于这种配置,当第一端子51从第一主体部14的后面***第一端子腔14a时,锁定件55d可平稳地通过锁定块部25a的下方。由于杆25具有这种形状,所以可以在杆25的底端上或其附近防止出现焊缝线。 
利用树脂通过一体模制成形塑造第一外壳11,且作为树脂塑造模具中熔化树脂进口的入口部分通常定位在对应于第一主体部14的中心附近的位置。因此,杆25位于离入口部分及熔化树脂流的终点一定距离处。因此,可能在杆25中出现焊缝线,它是代表因两股汇聚熔化树脂流无法再结合而形成的界面的线。 
然而,杆25设有形成于比锁定块部25a更靠后的位置上的槽部25e,且此杆具有带大致正方U状形式的横截面的通道形状且其下部向左右分叉。因此,从第一主体部14的杆夹持部14b朝向杆25流动的熔化树脂流难以从左右两侧再结合。因此,不会在杆25的底端上或其附近出现焊缝线,它是代表因两股汇聚熔化树脂流无法再结合而形成的界面的线,即其部分连接至杆夹持部14b或杆夹持部14b的附近。在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杆25的整个部分上不会出现焊缝线。 
如图8C至图8E所示,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连接至 该部分末端的锁定块部25a的横截面面积。因此,由于在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部分中,流自杆夹持部14b的熔化树脂可平稳地朝向末端流动,所以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出现焊缝线。图8E示出了倾斜部25i形成于其上的部分的横截面,且更严格地说,是锁定块部25a的近似横截面而非锁定块部25a本身的横截面。 
如图8C及图8D所示,在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部分的横截面中,箭头□所标注的侧部25f的厚度尺寸大致等于或大于箭头所标注的顶部25g的厚度尺寸。即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杆25的部分具有大致不变的厚度。因此,流自杆夹持部14b的熔化树脂流不会偏移,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出现焊缝线。 
槽部25e形成为不仅延伸穿过杆25而且穿过杆夹持部14b。因此,由于朝向杆25流动的熔化树脂流在杆夹持部14b的下部分上左右分叉,所以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左右汇聚流所产生的焊缝线的出现。 
由于形成了倾斜部25i,所以倾斜部25i的横截面面积从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部分至锁定块部25a递增。因此,由于朝向锁定块部25a流动的熔化树脂流能够逐渐再结合,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在锁定块部25a中出现焊缝线。 
由于顶蓬部25b及侧向覆盖部25c连接至锁定块部25a的前端面25h,所以导致朝向锁定块部25a流动的熔化树脂朝向顶蓬部25b及侧向覆盖部25c流动。因此,熔化树脂能够平稳地流动,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锁定块部25a中出现焊缝线。 
如上所述,由于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杆25具有这种适当形状,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杆25中出现焊缝线。即使当出现焊缝线时,它们也会出现在作为杆25的末端的锁定块部25a或连接至前端面25h的顶蓬部25b及侧向覆盖部25c中,而不会出现在杆25的底端或其附近。因此,即使当有强力经由锁定件55d从第一端子51施加至杆25时,也不会出现导致杆25的整个主体破裂使得装配至第一外壳11中的第一端子51朝向后侧移出的不利情况。 
此外,由于槽部25e形成于其上的杆25的部分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所以该部分具有大的第二截面模量及高刚度。因此,即使当槽部25e形成于杆25中时,杆25也会表现出足够高的刚性。即使当有强力经由锁定件55d从第一端子51施加至杆25时,也不会出现导致杆25的整个主体破裂使得装配至第一外壳11中的第一端子51朝向后侧移出的不利情况。 
接下来,下文将提供第二连接器101结构的描述。第二连接器101包括作为具有大致矩形的整体形状且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整体形成的阴型板外壳的第二外壳111、作为由金属材料制成且装配在第二外壳111中的阴型板端子的第二端子151、及作为由金属材料制成且附接至第二外壳111的阴型板外壳附接辅助金属支架的第二辅助金属支架181。 
如图所示,第二外壳111设有作为具有与板191的顶部表面相对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的底板部分的第二底板部118、作为形成为主体部分以沿着第二底板部118的背侧上的边缘(图10及图11中的左端)延伸且从第二底板部118直立从而在其中夹持第二端子151的第二主体部114、及作为形成侧壁部分以沿着第二底板部118的左右两侧边缘延伸且从第二底板部118直立的一对第二侧壁部117。此外,作为装配面的第二装配面111被构造来在与板191的顶部表面交叉的方向上(优选在大致垂直于板191的顶部表面的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部117的后端连接至第二主体部114的左右两端,第二侧壁部117的上表面部分及第二主体部114的上表面部分形成为彼此连续且相互平齐,因此构成具有大致正方形U状的第二顶板部112。此外,附图标记113所标注的中心凹入部具有由第二底板部118界定的下部及由第二侧壁部117及第二主体部114界定的三个侧面。 
在第二主体部114中的后端面上形成第二端子容纳凹入部或腔114a,其被构造来从后端面开始在末端方向(图10及图11中的向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其中容纳第二端子151;及形成第二端子夹持部114b,其设置在位于第二底板部118与第二顶板部112之间的第二端子腔114a的位置上,以在其中夹持第二端子151。 
各个第二侧壁部117中形成有侧向凸出部117a,这些侧向凸出部117a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17的侧面上以侧向突出。此外,各个第二侧壁部117中形成有向后凸出部117d,这些向后凸出部117d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17的背面上以向后突出。此外,各个第二侧壁部117中形成有支架夹持槽117b,这些支架夹持槽117b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17下端附近以在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二辅助金属支架181容纳在支架夹持槽117b中。此外,作为形成为从第二辅助金属支架181的侧端侧向突出的连接部分的第二连接部183通过焊接或类似方法固定至第二连接器固定部194,诸如形成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焊垫。以此 方式,可将第二连接器101牢固地固定至板191。如图9及图10所示,优选地,第二辅助金属支架181及第二连接部183不从第二侧壁部117的侧向凸出部117a向右或向左突出。 
第二接合部115设置在中心凹入部113内以与第一连接器1接合。第二接合部115设有形成为与第二顶板部112平行的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及在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延伸且支撑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第二接合支撑壁部115b。第二接合支撑壁部115b形成为在中心部分上从第二底板部118开始在第二底板部118的宽度方向上直立且具有与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所连接的上端。 
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设置在比围绕其三个侧面的第二顶板部112低的位置上。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通过装配接合在一起时,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接合顶板部15a经过定位以与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上表面重叠,使得第一接合顶板部15a的上表面与第二顶板部112的上表面大致平齐。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上表面光滑平坦且可在将第二连接器101安装至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组装步骤过程中用作被吸附表面,该被吸附表面被设置在一种诸如机械手等的工具的末端上的吸附工具吸收及吸附。当在吸附表面上存在诸如刮痕等的不平坦结构时,吸附工具的吸收及吸附通常不可行。然而,由于本实施方案中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上表面的三个侧面被具有大高度的第二顶板部112围绕,所以在进行诸如组装步骤等的操作过程中,上表面几乎不会因与其它构件接触而破损。因此,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上表面无不平坦结构,且因此能够可靠地用作被吸附表面。 
此外,第二接合支撑壁部115b的左右两侧上的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与第二底板部118之间的空间被构造为作为与第一连接器1接合的凹入部的第二凹入接合部113a。第一端子51的第一端子限制部16及第一接触末端部55***第二凹入接合部113a中。此外,左右两侧上在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与第二侧壁部117的左右边缘之间形成为在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延伸的裂缝状开口被构造为与第二凹入接合部113a连通的第二侧向接合凹入部113b。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第二侧向接合凹入部113b。此外,在第二侧壁部117的左右内侧面上形成有第二接合槽部117c,它们是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沟槽,朝向第二凹入接合部113a开放,且在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凸出接合部15c***第二接合槽部117c中。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第二端子15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例如穿孔等加工处理而在分叉元件中整体形成,且具有如图12所示的大致正方C状或U状侧面形式。各个第二端子151设有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二固定部153、作为从第二固定部153的下端开始向后延伸的第二表面连接部的第二尾部152及从第二固定部153开始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臂部154。 
在第二尾部152中连接至第二固定部153的部分容纳在第二端子腔114a中,而第二尾部152中的其它部分在比第二主体部114的背面更靠后(图10及图11中靠左)的位置处从第二端子腔114a的下端暴露。第二尾部152通过焊接及类似方法电连接及固定至形成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诸如导电垫。因此,第二端子151连接至形成为连接至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的用于给板191供电的未示出的导电迹线。在此,优选地,第二尾部152不从各个第二侧壁部117的向后凸出部117d向后突出,且不从向后凸出部117d的上端向上突出。 
第二接触臂部154设有从第二固定部153的上端向前延伸的第二上接触臂部155及从第二固定部153的下端向前延伸的第二下接触臂部156。在第二上接触臂部155的自由端(即其末端附近)上形成有被构造来向下突出的上接触部155a,且在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自由端(即末端附近)上形成有被构造来向上突出的下接触部156a。上接触部155a及下接触部156a是用作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触末端部且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电接触的部分。由于第二接触臂部154的至少第二上接触臂部155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且因此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弹性变形,所以至少上接触部155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垂直方向上弹性变形。 
被构造来向上突出的第二锁定突出部153b形成在第二固定部153与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连接部分中。当第二端子151压配至第二端子容纳凹入部114a中时,第二锁定突出部153b被挤压至第二端子夹持部114b的下表面中,使得它们被锁定。此外,第二固定部153的上端部153c及下端部153d分别压靠着第二端子夹持部114b的下表面及第二底板部118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当第二锁定突出部153b被挤压至第二端子夹持部114b的下表面中且第二固定部153从上侧及下侧被第二端子夹持部114b及第二底板部118夹紧时,第二端子151被牢固地夹持在第二端子容纳凹入部114a中。 
为防止焊剂蠕动(flux creep),多个槽部153a形成在第二固定部153的侧面上。当第二尾部152焊接至形成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时,通常发生焊剂蠕动现象,其中焊料中所包括的焊剂通常熔化以沿着第二端子151的表面向上蠕动。由于焊剂具有绝缘性质,所以当焊剂粘附在第二上接触臂部155及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表面时,难以实现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电连接。在此情况下,焊剂蠕动主要发生在第二端子151的侧面。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槽部153a形成在第二固定部153的侧面上。考虑第二固定部153的强度或类似性质,适当地确定槽部153a的数量、宽度、深度、形状及类似参数。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板191的末端上。虽然仅示出了设置在板191末端附近的部分,但是板191可以是例如矩形形状且大于所示的尺寸,且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板101的两个纵向末端中的一个上。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第二装配面111a从板191的端面191a向外突出且第二外壳111的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变与作为板191的两纵向末端之一的端面191a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应注意到的是,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不必与板191的端面191a完全平齐;但是,优选地,如图11所示,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与板191的端面191a的距离较短。 
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连接至作为被构造来向前延伸的突出板部分的第二突出板部121。如图9B所示,第二突出板部121形成为从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开始在末端方向上延伸,以从第二接合部115的前端向前突出。 
当导电构件(诸如导电壳体、用于电磁屏蔽的导电板或类似物)设置在板191的背侧时,第二突出板部121用作绝缘距离获取部分。由于导电构件在零电势处用作接地,所以可能在第二端子151与导电构件之间产生电势差。如果省略第二突出板部121,那么设置在板191背侧上且位置比端面191a更靠近前侧的导电构件的部分与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末端之间的绝缘距离将被缩短。然而,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二突出板部121在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下部分中从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末端向前突出,所以可以充分延长导电构件与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末端之间的间隙及蠕动距离,且因此可获得足够的绝缘距离。此外,当通过装配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在一起时,由于各个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部分的下部也被第二突出板部 121覆盖,所以可通过第二突出板部121确保了导电构件与各个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臂部54之间的绝缘距离。 
接下来,将提供装配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以接合在一起的操作的描述。在此,第一连接器1连接至第一端子51的电线91的终端,该第一端子51待连接至具有线91的电缆的终端。在通过焊接或类似方法将第二端子151的第二尾部152连接至形成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且通过焊接或类似方法将第二辅助金属支架181的第二连接部183连接至形成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固定部194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在板191上。 
接着,在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装配面11a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装配面111a相对使得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51的第一端子限制部16及第一接触末端部55被***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凹入接合部113a中的状态下,操作员朝向任一个连接器移动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此外,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接合侧壁部15b***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侧向接合凹入部113b中。此外,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凸出接合部15c***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接合槽部117c中。以此方式,如图13至图15所示,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在一起。 
此时,如图15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定位在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51的上接触部155a与下接触部156a之间。此外,第二端子151的上接触部155a及下接触部156a与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顶板部55a及底板部55b接触。以此方式,第一端子51与第二端子151彼此电连接。因此,连接至第一端子51的电线91电连接至连接至板191上的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的导电引线,该第二连接器电极部193连接至第二端子151的第二尾部152。 
当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定位在第二端子151的上接触部155a与下接触部156a之间时,上接触部155a与下接触部156a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此情况下,第二上接触臂部155垂直弹性变形,使得上接触部155a向上弹性移位,藉此增大上接触部155a与下接触部156a之间的距离。因此,操作员能够通过感觉咔哒而察觉当上接触部155a向上弹性移位时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受到的阻力。因此,操作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及确认电连接第一端子51与第二端子151使得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在一起的操作的完成。此 外,由于通过第二端子151的上接触部155a及下接触部156a从上下侧弹性抓握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所以当然可以维持第一接触末端部55与上接触部155a及下接触部156a之间的稳定接触。 
当完成如图1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接合时,第二外壳111的第二突出板部121覆盖第一外壳11的第一突出板部22的整个下表面。因此,设置在板191的端面191a的正上方的部分被彼此重叠的第一突出板部22及第二突出板部121覆盖。 
如上所述,当导电构件,诸如导电壳体、用于电磁屏蔽的导电板、用于安装、辐射或加固的金属板、另一个印刷电路板、另一个接线组件或固定支架设置在板191的背侧时,由于导电构件在零电势处用作接地,所以如果第一突出板部22及第二突出板部121未出现,那么设置在板191的端面191a下方的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和/或第二端子151之间的绝缘距离将被缩短。如从图15中可容易地理解,特别是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底板部55b和/或第二端子151的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末端之间的绝缘距离也将被缩短。 
然而,在本实施方案中,彼此重叠的第一突出板部22及第二突出板部121覆盖设置在板191的端面191a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可以充分延长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的底板部55b和/或第二端子151的第二下接触臂部156的末端之间的空间距离及蠕动距离,且因此可以获得足够的绝缘距离。 
例如,如从图15所述的例子可见,由于上述蠕动距离近似等于路径距离的总数,包括:沿着板91的端面191a从板91的下端延伸至上端的路径;沿着第二突出板部121的下表面从第二突出板部121的底端延伸至末端的路径;及沿着第一突出板部22的下表面从第一突出板部22的底端延伸至末端的路径(或沿着第二突出板部121的上表面从第二突出板部121的末端延伸至底端的路径),所以蠕动距离可足够长。 
因此,当然可以在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和/或第二端子151之间防止短路事故的发生。在附图所示的例子中,仅各个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定位在板191的端面191a的正上方。然而,各个第二端子151的第二上接触臂部155或第二下接触臂部156也可定位在板191的端面191a的正上方。此外,根 据需要可以省略第一突出板部22或第二突出板部121中的任一个。 
当完成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接合时,第一外壳11的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接合侧壁部15b进入第二外壳111的第二侧向接合凹入部113b中。此外,第一外壳11的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凸出接合部15c进入第二外壳111的第二接合槽部117c中,且第一外壳11的第一接合部15的第一接合顶板部15a进入第二外壳111的中心凹入部113中。此外,第一接合顶板部15a与第二外壳111的第二接合顶板部115a的上表面重叠。 
形成在锁定臂部17b的前端部分的内侧面上的第一连接器1的凹入接合部17c与形成在第二侧壁部117的侧面上的第二连接器101的侧向凸出部117a接合,从而锁定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 
由于所述构造,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11可以牢固地接合在一起,且因此即使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改变时,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接合也不会解除。此外,即使当电线91被拉扯或电线91经受摇晃动作时,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接合也不会解除。 
此外,由于第一端子51的锁定件55d的末端55f被锁定在杆25的前端面25h上,所以即使当电线91经受摇晃或摇摆动作时,装配至第一外壳11中的第一端子151也不会朝向背侧移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中,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该第一连接器1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外壳11及连接至待装配在第一外壳11中的电线91的终端的第一端子51,第一连接器1具有在与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优选大致垂直并且)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装配面11a;及第二连接器101,该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外壳111及装配在第二外壳111中且被构造来与第一端子51接触的第二端子151,第二连接器101被构造来表面安装在板191的顶部表面上以与第一连接器1接合且具有在与板191的顶部表面(优选大致垂直并且)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装配面111a。第一外壳11设有被构造来向相对第一装配面11a的后端面14c开放的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及设置在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且在其中形成有在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槽部25e的杆25。第一端子51设有被构造来与第二端子151接触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及形成在第一接触前端部55且被构造来被锁定在杆 25的前端面25h上的锁定件55d,其中第一端子51从后端面14c的侧面***以装配至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 
由于这种构造,可以在杆25的底端上或其附近防止出现焊缝线。因此,可以稳定地夹持第一端子51以牢固地固定至第一外壳11,同时可靠地防止第一端子51移出,藉此实现简单结构、低高度及微型化的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具有采用少量零件及低生产成本而容易生产的具有简单结构的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此外,杆25具有连接至第一外壳11的第一主体部14且在第一装配面11a的方向上延伸的底端,且具有前端,该前端具有在其上形成的锁定块部25a,槽部25e形成在杆25的表面上,且位置比锁定块部25e更靠后,其中杆25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由于这种构造,焊缝线不会出现在其上形成槽部25e的杆25的部分中,且杆25具有大的第二截面模量及高刚度且不破裂。 
此外,槽部25e被构造来延伸穿过第一主体部14以向后端面14c开放。由于这种构造,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出现焊缝线。 
此外,杆25的左右两侧上设有顶部25g及侧部25f,顶部25g及侧部25f被构造来界定槽部25e的圆周表面,各个侧部25f的厚度尺寸被设计为等于或大于顶部25g的厚度尺寸。由于这种构造,可更有效地防止出现焊缝线。 
此外,倾斜部25i形成在槽部25e连接至锁定块部25a的部分上,使得倾斜部25i的横截面面积从槽部25e至锁定块部25a递增。由于这种构造,可在锁定块部25a中有效地防止出现焊缝线。 
此外,第一外壳11设有被构造来在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底板部18;第二外壳111设有被构造来相对板191的顶部表面的第二底板部118;且被构造来获取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之间的绝缘距离的突出板部从第一底板部18或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开始延伸。由于这种构造,由于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的下部被突出板部覆盖,所以在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之间可以获取足够的绝缘距离。 
此外,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在一起时,各个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的部分定位在设置在第一底板部18的前端与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之间的部分的正上方,且突出板部覆盖各个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的 部分的下部分,该下部分设置在第一底板部18的前端与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之间的部分的正上方。由于这种构造,即使当第一底板部18的前端与第二底板部118的前端之间存在导电构件时,也可以在导电构件与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之间获得足够的绝缘距离。 
虽然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上述说明书及随附权力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 

Claims (9)

1.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1),其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外壳(11)及连接至待装配在所述第一外壳(11)中的电线(91)的终端的第一端子(5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具有在与所述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装配面(11a);和
第二连接器(101),其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外壳(111)及装配在所述第二外壳(111)中且被构造来接触所述第一端子(51)的第二端子(151),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101)被构造来表面安装在待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接合的板(191)的顶部表面上并且具有在与所述板(191)的所述顶部表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装配面(111a);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11)设有被构造来向相对所述装配面(11a)的后端面(14c)开放的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且在其中形成具有在所述第一端子(5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槽部(25e)的锁定突出部(25);且
所述第一端子(51)设有被构造来与所述第二端子(151)接触的第一接触末端部(55)及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末端部(55)上且被构造来锁定在所述锁定突出部(25)的前端面(25h)上的锁定件(55d),其中所述第一端子(51)从所述后端面(14c)的侧面***以装配至所述第一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突出部(25)具有底端和末端,所述底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主体部(14)且在所述装配面(11a)方向上延伸;所述末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锁定块部(25a),所述槽部(25e)形成在所述锁定突出部(25)表面上且位置比所述锁定块部(25a)更靠后,其中所述锁定突出部具有通道形状,所述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突出部(25)在其左右两侧设有顶部(25g)及侧部(25f),其中所述顶部(25g)及所述侧部(25f)被构造来界定所述槽部(25e)的圆周表面,且各个所述侧部(25f)的厚度尺寸被设计为等于或大于所述顶部(25g)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倾斜部(25i)形成在所述槽部(25e)连接至所述锁定块部(25a)的部分上,使得所述倾斜部(25i)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槽部(25e)至所述锁定块部(25a)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25e)被构造来延伸穿过所述第一主体部(14)且向所述后端面(14c)开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突出部(25)在其左右两侧设有顶部(25g)及侧部(25f),其中所述顶部(25g)及所述侧部(25f)被构造来界定所述槽部(25e)的圆周表面,且各个所述侧部(25f)的厚度尺寸被设计为等于或大于所述顶部(25g)的厚度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倾斜部(25i)形成在所述槽部(25e)连接至所述锁定块部(25a)的部分上,使得所述倾斜部(25i)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槽部(25e)至所述锁定块部(25a)递增。
8.一种线连接器,其包括:
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11)及连接至待装配在所述外壳(11)中的电线(91)的终端的端子(51),其中所述线连接器(1)具有在与所述端子(5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装配面(11a);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1)设有被构造来向相对所述装配面(11a)的后端面(14c)开放的端子容纳凹入部(14a)及设置在所述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且在其中形成有在所述端子(5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槽部(25e)的锁定突出部(25);且
所述端子(51)设有被构造来与配对连接器(101)的配对端子(151)接触的接触末端部(55)及形成在所述接触末端部(55)上且被构造来被锁定在所述锁定突出部(25)的前端面(25h)上的锁定件(55d),其中将所述端子(51)从所述后端面(14c)的侧面***以装配至所述端子容纳凹入部(14a)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突出部(25)具有底端和末端,所述底端连接至所述外壳(11)的主体部(14)且在所述装配面(11a)方向上延伸,所述末端上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锁定块部(25a),所述槽部(25e)形成在所述锁定突出部(25)的表面上且位置比所述锁定块部(25a)更靠后,其中所述锁定突出部(25)具有通道形状,该通道形状具有大致方形U状形式的横截面。
CN2010900010371U 2009-05-20 2010-05-20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95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2026 2009-05-20
JP2009122026A JP5301351B2 (ja) 2009-05-20 2009-05-20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及び電線コネクタ
PCT/US2010/035617 WO2010135556A1 (en) 2009-05-20 2010-05-20 Wire-to-board connector and wire connec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49598U true CN202749598U (zh) 2013-02-20

Family

ID=43126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9000103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49598U (zh) 2009-05-20 2010-05-20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1256B2 (zh)
JP (1) JP5301351B2 (zh)
CN (1) CN202749598U (zh)
WO (1) WO201013555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2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设备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体
CN110364893A (zh) * 2018-04-03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端子按压构造的连接器装置
TWI694644B (zh) * 2019-04-30 2020-05-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扣式連接器
CN112290254A (zh) * 2018-10-05 2021-01-29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TWI827052B (zh) * 2021-05-21 2023-12-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端子、電線連接器及線對板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74133A (en) 2013-01-16 2020-03-10 Molex Inc Bi-directional latch
CN104241950A (zh) * 2013-06-07 2014-12-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插接装置
TWI489697B (zh) * 2013-08-09 2015-06-21 Wistron Corp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JP6249676B2 (ja) * 2013-08-21 2017-12-20 宏致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Aces Electronics Co.,Ltd. 電気コネクタ
KR200484263Y1 (ko) * 2016-01-25 2017-08-21 주식회사 제이앤티씨 전자기기용 플러그 커넥터
JP2018049682A (ja) * 2016-09-20 2018-03-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09997280B (zh) * 2016-11-29 2021-05-18 莫列斯有限公司 低高度的边缘连接器及采用该边缘连接器的***
CN208209064U (zh) * 2018-03-28 2018-12-0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US10680363B2 (en) * 2018-05-31 2020-06-09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JP7042711B2 (ja) 2018-07-03 2022-03-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6740291B2 (ja) * 2018-07-20 2020-08-1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TWI740139B (zh) * 2019-03-27 2021-09-2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板端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9736Y2 (ja) * 1990-03-22 1995-11-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保護スリーブ付雌端子金具
JP2567958Y2 (ja) * 1993-12-07 1998-04-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913697A (en) * 1996-12-10 1999-06-2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econdary lock
EP1369959B1 (en) * 2002-06-06 2007-10-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a disengagement jig and a method
JP3912204B2 (ja) * 2002-06-28 2007-05-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4055233A (ja) * 2002-07-17 2004-02-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5019282A (ja) * 2003-06-27 2005-01-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US6974344B2 (en) 2003-08-12 2005-12-13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241352B2 (ja) * 2003-12-05 2009-03-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186866B2 (ja) * 2004-05-07 2008-11-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28709B2 (ja) * 2004-11-01 2009-09-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392360B2 (ja) * 2005-02-02 2009-12-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4889243B2 (ja) 2005-06-09 2012-03-0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装置
US7396255B2 (en) * 2006-09-19 2008-07-0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8305601A (ja) * 2007-06-06 2008-12-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JP5119940B2 (ja) * 2008-01-17 2013-01-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2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设备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体
CN110364893A (zh) * 2018-04-03 2019-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端子按压构造的连接器装置
CN112290254A (zh) * 2018-10-05 2021-01-29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US11342693B2 (en) 2018-10-05 2022-05-24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TWI694644B (zh) * 2019-04-30 2020-05-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扣式連接器
TWI827052B (zh) * 2021-05-21 2023-12-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端子、電線連接器及線對板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35556A1 (en) 2010-11-25
JP5301351B2 (ja) 2013-09-25
US20120077365A1 (en) 2012-03-29
US8591256B2 (en) 2013-11-26
JP2010272292A (ja)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49598U (zh)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US9583900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6058518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KR101897403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364363B2 (ja) コネクタ
US11978973B2 (en) Connector
CN102386518A (zh) 带防水功能连接器
CN102834982B (zh) 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嵌合确认结构
US9570836B2 (en)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9586063B (zh) 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
TWI685155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25799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8696380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fastening module
CN108123277B (zh) 电连接器
CN108270112B (zh) 电连接器
CN102025072A (zh) 线缆连接器
JP5612831B2 (ja) ループコネクタ及び閉回路形成コネクタ
TWI720706B (zh) 線纜連接器組件
US20110086553A1 (en)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with a linkage portion having a widt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act portion
JP2010282751A (ja) 電子部品構造体、及び電子部品構造体を内蔵してなるコネクタ
CN206834377U (zh) 电连接器
CN104577442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8987968A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TWM508820U (zh) 電連接器
JP20191535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