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05157U -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05157U
CN202705157U CN 201220401994 CN201220401994U CN202705157U CN 202705157 U CN202705157 U CN 202705157U CN 201220401994 CN201220401994 CN 201220401994 CN 201220401994 U CN201220401994 U CN 201220401994U CN 202705157 U CN202705157 U CN 202705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mmunicated
well
pond
floc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0199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庆华
杨斌中
王维
孙蜀
任永杰
钟润之
徐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Kaim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K & M Met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K & M Met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K & M Met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0199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051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05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0515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的絮凝反应罐、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和中间池,所述絮凝反应罐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加药口以及排水口,所述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之间设置有连通阀;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絮凝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絮凝反应罐连通;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和中间池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减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并且,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提高了絮凝剂的溶解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气田钻井的过程中,由于起下钻作业时泥浆的流失、泥浆循环***的渗漏、冲洗地面设备及钻井工具上的泥浆和油污而形成的废水,称为钻井废水。钻井废水是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污染源,钻井废水具有点多、面广、污染物种类复杂、高稳定性、间歇性排放及排放较难控制等特点,是石油行业较难管理和处置的水污染源之一。
钻井废水含有泥浆中的多种组分,组成复杂,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重金属、油、酚、硫化物等,钻井废水总体具有色度高、悬浮物含量高、CODcr值高,其有机质生物可降解性差的特点,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CODcr:来自各种有机泥浆处理剂和表面活性剂如丹宁、起泡剂和消泡剂等;
(2)油:来自油基泥浆、柴油机冷却水、钻井平台冲洗水等;
(3)重金属:主要由加入无机处理添加剂铬酸盐引入的Cr6+,另外铬酸盐木质磺酸盐也引入铬离子,其它重金属污染源还有Pb2+、Cd2+等离子。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絮凝的方式净化、处理钻井废水,请参阅2002年12月25日《油田化学》中第387页~390页公开的文献《钻井废水和酸化压裂作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针对流动性大、周期短、废水水质变化大的钻井废水,通常采用絮凝、沉降、过滤、吸附等方式进行处理,如申请号为201010209919.3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深井聚磺泥浆钻井废水的处理方法》所公开的钻井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絮凝、并辅以吸附和氧化工艺对钻井废水中的杂质进行较为有效地去除。
目前对于钻井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的研究在国内尚属于空白,钻井废水处理后用于配浆是钻井废水的主要用途,目前钻井配浆用水尚无国家标准,钻井施工时要求废水色度需小于300,对CODcr无要求。由于钻井深度越深,产生的钻井废水量越大,废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及油类物质,色度大于5000,废水CODcr10000~40000mg/L,且稳定性好,泥水分离困难,致使相当部分污水不能回用,必须修建足够的水池储存钻井污水。
现有的利用絮凝法处理钻井废水的装置通常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絮凝剂使用方式通常为向存储钻井废水的废水池直接投加絮凝剂,钻井废水与絮凝剂在废水池中反应,由于废水池在钻井现场临时修建,通常未安装搅拌装置,絮凝剂与钻井废水反应时间较长,且存在反应不充分的问题。
2、当投加如熟石灰等低溶解度絮凝剂时,由于其溶解度低,通常需投加过量絮凝剂,大量絮凝剂沉淀在废水池内,既造成了絮凝剂浪费,又占用了废水池池容。
3、由于钻井废水中含有较多极性的可溶物质,仅采用常规的絮凝剂处理钻井废水难以对废水中的污染物及色度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理后的钻井废水不能满足钻井施工的要求,不能回用。
4、目前油气田在钻井期内处理钻井废水时修改的储存池需占用大量周围土地,致使项目土地费用过高,且存储的污水环境污染风险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占用土地少、絮凝剂利用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的絮凝反应罐、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和中间池,所述絮凝反应罐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加药口以及排水口,所述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之间设置有连通阀;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絮凝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絮凝沉降池与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絮凝反应罐连通;所述中间池与絮凝反应罐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泵和电解气浮装置,所述电解气浮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极板,所述极板与脉冲电源相连,所述极板安装于壳体中部,所述极板底端与壳体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壳体内极板所在区域形成电解区,所述壳体内位于电解区下方的间距区域为污水区,所述壳体内位于电解区上方的区域为净水区,所述中间池与第二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与电解气浮装置的污水区连通,所述电解气浮装置的净水区与絮凝反应罐连通。
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和中间池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减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并且,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提高了絮凝剂的溶解效率,并经过若干次循环后达到预设平衡浓度,提高了微溶或难溶的絮凝剂的利用率,废水在电解气浮装置内电解与物理沉降同时进行,大幅提高了净水效率,并且处理后的废水中极性物质在电化学作用下改性,可以再次投加絮凝剂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及色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回用于钻井施工。
优选的,所述极板与壳体底面的夹角为55°~65°,所述脉冲电源的频率为20kHz~25kHz。针对钻井废水中细小固体杂质、以及金属离子杂质电解后形成的细小颗粒易吸附于极板上的问题,极板以55°~65°的斜角倾斜设置、并辅以高频率脉冲电源的震动,杂质在极板上震动脱落并随极板的斜角顺势滑落沉降至污水区,避免了极板上杂质的堆积。
优选的,所述絮凝反应罐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给水口设置于第一罐体的顶部,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第一罐体内,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排水口设置于第二罐体的侧面,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设置于第二罐体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
所述絮凝沉降池包括设置于井场的岩屑池和浊水池,所述岩屑池与浊水池相邻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口,所述岩屑池远离浊水池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坡道,所述岩屑池的底面沿进水坡道至连通口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浊水池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连通至浊水池内部,所述排水口与絮凝沉降池连通。
优选的,所述加药口通过加药管路与配药装置连接,所述配药装置包括第一配药罐和第二配药罐,所述第一配药罐上顶部设置有清水进口和药物进口,所述第二配药罐设置于第一配药罐的下方,所述第一配药罐内设置有混药搅拌器,所述第一配药罐和第二配药罐之间设置有药液输送管,所述第二配药罐的侧壁设置有药液出口,所述药液出口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药液出口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口之间设置有二次回流管路,所述二次回流管路包括第一球阀和第二球阀,所述第一球阀的输入端、第二球阀的输入端均连通至第二配药罐的内部;所述第一球阀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柱塞计量泵,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并联有输出管路和第一回流管路,所述输出管路将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絮凝反应罐的加药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路将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球阀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柱塞计量泵,所述第二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将第二柱塞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井场设置有撬装体,所述撬装体为空心的箱体,所述絮凝反应罐、电解气浮装置以及配药装置均设置于撬装体内部,所述撬装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将絮凝反应罐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和中间池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减缓了絮凝反应罐体积过大时难以运输、难以搅拌均匀的缺陷,也减少了絮凝沉淀池所需的容积,并且,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提高了絮凝剂的溶解效率,并经过若干次循环后达到预设平衡浓度,提高了微溶或难溶的絮凝剂的利用率,废水在电解气浮装置内电解与物理沉降同时进行,大幅提高了净水效率,并且处理后的废水中极性物质在电化学作用下改性,可以再次投加絮凝剂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及色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回用于钻井配浆用水,也可进行下一步深度处理至达标排放。
2、极大的减少钻井废水占地面积:井场在修建该处理方法必要的岩屑池、浊水池、絮凝沉降池、中间池后,不需修较大容积的污水储存池,按照钻井废水每天最大水量20m3,钻井150天计算,将有约3000m3的废水产生,若修建储存池,按平均池深3m计算,将占用约2亩以上的土地面积,而采用该工艺以后,修建的功能水池总容积少于1000m3,按平均深度3m计算,仅占用约0.5亩的土地面积,土地占用面积减少了75%以上,这将极大减少钻井作业的土地成本。
3、减少清水使用量和钻井完后剩余废水量:目前钻井用水90%以上需要用清水,仅约10%的钻井废水得到了循环使用,在一些缺水地区,这极大制约了钻井工作的开展,采用该工艺处理钻井废水后,约90%的钻井废水得到了循环使用,仅需补充约10%的清水,极大的减少了对清水的需求。同时在钻井完工后,剩余的废水仅为最后一个处理周期内钻井产生的少量废水,经过处理后可拉至下一钻井现场做配浆用水,也可运输至集中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絮凝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絮凝沉降池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电解气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絮凝反应罐—1;给水口—1a;加药口—1b;排水口—1c;第一罐体—101;第二罐体—102;搅拌装置—2;絮凝沉降池—3;中间池—4;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6;中通管—7;二次反应进水口—8;二次进水管—9;电解气浮装置—10;电解区—10a;污水区—10b;净水区—10c;壳体—10d;极板—10e;第一配药罐—11;清水进口—11a;药物进口—11b;混药搅拌器—11c;第二配药罐—12;药液出口—12a;药液输送管—13;二次回流管路—14;第一球阀—15a;第二球阀—15b;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第二柱塞计量泵—16b;输出管路—17;第一回流管路—18a;第二回流管路—18b;撬装体—19;支撑立柱—20;横撑—21;岩屑池—22;浊水池—23;连通口—24;进水坡道—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设置有搅拌装置2的絮凝反应罐1、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3和中间池4,絮凝反应罐1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1a、加药口1b以及排水口1c,所述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4之间设置有连通阀,连通阀的两端将絮凝沉淀池的上部水体与中间池4连通,当絮凝沉淀池内液位较高、并开启连通阀以后,絮凝沉淀池内的液体流通至中间池4内。所述絮凝沉降池3与絮凝反应罐1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泵5,所述絮凝沉降池3与第一水泵5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泵5的出水端与所述絮凝反应罐1连通,将絮凝沉淀池与絮凝反应罐1连通以后,絮凝反应罐1与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3连通构成水循环协同储存水体,避免了单独依赖絮凝反应罐1储水时,絮凝反应罐1体积过大难于运输、内部液体搅拌难度大的问题,也减缓了单独依赖絮凝沉淀池储水时,占用井场较大面积;并且,在絮凝沉淀池和絮凝反应罐1组成的循环水***里,钻井废水和絮凝剂组成的水体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提高了絮凝剂的溶解效率,并经过若干次循环后达到预设平衡浓度,提高了微溶或难溶的絮凝剂的利用率。所述中间池4与絮凝反应罐1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泵6和电解气浮装置10,所述电解气浮装置10包括壳体10d,所述壳体10d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极板10e,所述极板10e与脉冲电源相连,所述极板10e安装于壳体10d中部,所述极板10e底端与壳体10d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壳体10d内极板10e所在区域形成电解区10a,所述壳体10d内位于电解区10a下方的间距区域为污水区10b,所述壳体10d内位于电解区10a上方的区域为净水区10c,所述中间池4与第二水泵6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6的出水端与电解气浮装置10的污水区10b连通,所述电解气浮装置10的净水区10c与絮凝反应罐1连通,废水在电解气浮装置10内电解与物理沉降同时进行,大幅提高了净水效率,并且处理后的废水中极性物质在电化学作用下改性,可以再次投加絮凝剂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及色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回用于钻井施工。
本实施例中,极板10e与壳体10d底面的夹角为55°,脉冲电源的频率为20kHz,极板10e以55°的斜角倾斜设置、并辅以20kHz的高频率脉冲电源的震动,杂质在极板10e上震动脱落并随极板10e的斜角顺势滑落沉降至污水区10b,避免了极板10e上杂质的堆积。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絮凝反应罐1包括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给水口1a设置于第一罐体101的顶部,所述搅拌装置2设置于第一罐体101内,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排水口1c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所述第二罐体102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8,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与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二次进水管9。采用这样的结构,既保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配药罐11中充分搅拌、又可以在混匀后溢出至第二配药罐12内进一步缓释,保证了第一配药罐11内液体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混凝剂在水体中的溶解时间和溶解概率。
本实施例中,极板10e与壳体10d底面的夹角为65°,脉冲电源的频率为25kHz。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1。
利用本实施例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处理钻井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通过给水口1a和加药口1b将钻井废水和混凝剂导入至第一罐体101内,启动絮凝反应罐1上的搅拌装置2对钻井废水和混凝剂进行搅拌混合,钻井废水与混凝剂的混合液通过中通管7溢流至第二罐体102内,并通过设置于第二罐体102侧面的出水口溢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
b、液体在絮凝沉降池3内静置12小时;
c、开启设置于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4之间的连通阀,用第二水泵6将中间池4中的液体泵入至电解气浮装置10的污水区10b内;
d、启动脉冲电源,电解、并使污水物理沉降;
e、将净水区10c中的液体导入至絮凝反应罐1中,将污水区10b中的液体回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静置12小时;
f、将中间池4中的上层清液回用于钻井施工。
本实施例的步骤a中,先将氢氧化钙或者氧化钙以粉末或者溶液形式加入待处理的聚磺泥浆污水中,搅拌混合5~15分钟,再将硫酸铁或者硫酸亚铁加入上述处理后的污水中,搅拌絮凝5~15分钟,最后,在上述步骤处理后的污水中加入聚丙烯酰胺。下实施例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聚磺泥浆污水处理。取钻井污水进行分析,得到污水相关数据,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聚磺泥浆污水处理后,处理方法采用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分析处理后的污水的相关数据,具体的,选取四川某地区的聚磺泥浆污水样本I 1L,分析污水中的CODCr和用稀释倍数法测定色度,然后按顺序加入本发明提供的处理聚磺泥浆污水的混凝剂对其进行处理,其中氢氧化钙加入量为8g,硫酸亚铁加入量为17.5g,然后再对通过上述处理步骤处理后的污水加入100mg聚丙烯酰胺处理,分析处理后的污水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为本实施例污水处理前后参数对比表
Figure BDA00002009049200111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中所述絮凝沉降池3包括相邻的岩屑池22和浊水池23,所述岩屑池22与浊水池23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三个连通口24,在其余实施方式中,连通口24的数量亦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是若干个,所述岩屑池22远离浊水池2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坡道25,所述岩屑池22的底面沿进水坡道25至连通口24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浊水池23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水泵5的进水端连通至浊水池23内部。钻井废水导入至岩屑池22以后,其中比重较大的泥沙在岩屑池22中沉淀下来,而其余废水自流到浊水池23,可以有效的将钻井废水和已经经过泥沙沉淀的待后续处理的废水分离,便于直接抽取待处理的废水进行再利用前得处理,并将池底设置坡度后易于对沉积物导流、并易于后续清淤排污。
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2。
利用本实施例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处理钻井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通过给水口1a和加药口1b将钻井废水和混凝剂导入至第一罐体101内,启动絮凝反应罐1上的搅拌装置2对钻井废水和混凝剂进行搅拌混合,钻井废水与混凝剂的混合液通过中通管7溢流至第二罐体102内,并通过设置于第二罐体102侧面的出水口溢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
b、液体在絮凝沉降池3内静置16小时;
c、开启设置于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4之间的连通阀,用第二水泵6将中间池4中的液体泵入至电解气浮装置10的污水区10b内;
d、启动脉冲电源,电解、并使污水物理沉降;
e、将净水区10c中的液体导入至絮凝反应罐1中,将污水区10b中的液体回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静止16小时后,开启设置于絮凝沉淀池3与中间池4之间的连通阀,将絮凝沉淀池3的上层清液导入中间池4。并将絮凝沉降池3的上层清液排入至中间池4,之后可按需将中间池4中的液体回用于钻井施工。
本实施例中,步骤a氢氧化钙加入量为8g,硫酸亚铁加入量为12g,然后再对通过上述处理步骤处理后的污水加入500mg聚丙烯酰胺处理,分析处理后的污水指标如表2所示。
表2为本实施例污水处理前后参数对比表
Figure BDA00002009049200121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中加药口1b通过加药管路与配药装置连接,配药装置包括第一配药罐11和第二配药罐12,第一配药罐11上顶部设置有清水进口11a和药物进口11b,第二配药罐12设置于第一配药罐11的下方,第一配药罐11内设置有混药搅拌器11c,第一配药罐11和第二配药罐12之间设置有药液输送管13,第二配药罐12的侧壁设置有药液出口12a,药液出口12a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既保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配药罐11中充分搅拌、又可以在混匀后溢出至第二配药罐12内进一步缓释,保证了第一配药罐11内液体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混凝剂在水体中的溶解时间和溶解概率。药液出口12a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之间设置有二次回流管路14,二次回流管路14包括第一球阀15a和第二球阀15b,第一球阀15a的输入端、第二球阀15b的输入端均连通至第二配药罐12的内部;第一球阀15a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并联有输出管路17和第一回流管路18a,输出管路17将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连通,第一回流管路18a将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的内部连通;第二球阀15b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柱塞计量泵16b,第二柱塞计量泵16b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18b,第二回流管路18b将第二柱塞计量泵16b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内部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按需对混凝剂在水体中的溶解时间和溶解概率进行调整,同时,回流管路回流入第二混药罐中的水流对第二混药罐内的水体起到冲刷均匀的效果。
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3。
利用本实施例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处理钻井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通过给水口1a和加药口1b将钻井废水和混凝剂导入至第一罐体101内,启动絮凝反应罐1上的搅拌装置2对钻井废水和混凝剂进行搅拌混合,钻井废水与混凝剂的混合液通过中通管7溢流至第二罐体102内,并通过设置于第二罐体102侧面的出水口溢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
b、液体在絮凝沉降池3内静置16小时;
c、开启设置于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4之间的连通阀,用第二水泵6将中间池4中的液体泵入至电解气浮装置10的污水区10b内;
d、启动脉冲电源,电解、并使污水物理沉降;
e、将净水区10c中的液体导入至絮凝反应罐1中,将污水区10b中的液体回流至絮凝沉降池3中静止16小时,并将絮凝沉降池3的上层清液排入至中间池4,之后可按需将中间池4中的液体回用于钻井施工。
本实施例中,步骤a氢氧化钙加入量为8g,硫酸亚铁加入量为30g,然后再对通过上述处理步骤处理后的污水加入960mg聚丙烯酰胺处理,分析处理后的污水指标如表2所示。
表3为本实施例污水处理前后参数对比表
Figure BDA00002009049200141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中在井场设置有撬装体19,所述撬装体19为空心的箱体,所述絮凝反应罐1、电解气浮装置10以及配药装置均设置于撬装体19内部,所述撬装体19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立柱20,所述支撑立柱20之间设置有横撑21。采用这样的结构,首先确定要进行钻井废水处理的位置,然后将支架设置在该位置上,在支架设置好了以后,再将撬装体19设置在支架之上,这样的设置保证了撬装体19结构的稳定,同时保证了钻井废水处理装置的位置稳定,免受例如地面表面渗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要运输钻井废水处理装置,则直接运输箱体,一方面保证了箱体内的装置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使得运输变得简单易行。
其余结构请参阅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Claims (7)

1.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搅拌装置(2)的絮凝反应罐(1)、以及设置于井场的絮凝沉降池(3)和中间池(4),所述絮凝反应罐(1)设置有连通至外部的给水口(1a)、加药口(1b)以及排水口(1c),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淀池与中间池(4)之间设置有连通阀;所述絮凝沉降池(3)与絮凝反应罐(1)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泵(5),所述絮凝沉降池(3)与第一水泵(5)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一水泵(5)的出水端与所述絮凝反应罐(1)连通;所述中间池(4)与絮凝反应罐(1)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泵(6)和电解气浮装置(10),所述电解气浮装置(10)包括壳体(10d),所述壳体(10d)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极板(10e),所述极板(10e)与脉冲电源相连,所述极板(10e)安装于壳体(10d)中部,所述极板(10e)底端与壳体(10d)底部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壳体(10d)内极板(10e)所在区域形成电解区(10a),所述壳体(10d)内位于电解区(10a)下方的间距区域为污水区(10b),所述壳体(10d)内位于电解区(10a)上方的区域为净水区(10c),所述中间池(4)与第二水泵(6)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水泵(6)的出水端与电解气浮装置(10)的污水区(10b)连通,所述电解气浮装置(10)的净水区(10c)与絮凝反应罐(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罐(1)包括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给水口(1a)设置于第一罐体(101)的顶部,所述搅拌装置(2)设置于第一罐体(101)内,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排水口(1c)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所述第二罐体(102)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8),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与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二次进水管(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沉降池(3)包括设置于井场的岩屑池(22)和浊水池(23),所述岩屑池(22)与浊水池(23)相邻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口(24),所述岩屑池(22)远离浊水池(2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坡道(25),所述岩屑池(22)的底面沿进水坡道(25)至连通口(24)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浊水池(23)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水泵(5)的进水端连通至浊水池(23)内部,所述排水口(1c)与絮凝沉降池(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板(10e)与壳体(10d)底面的夹角为55°~65°,所述脉冲电源的频率为20kHz~25kHz。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口(1b)通过加药管路与配药装置连接,所述配药装置包括第一配药罐(11)和第二配药罐(12),所述第一配药罐(11)上顶部设置有清水进口(11a)和药物进口(11b),所述第二配药罐(12)设置于第一配药罐(11)的下方,所述第一配药罐(11)内设置有混药搅拌器(11c),所述第一配药罐(11)和第二配药罐(12)之间设置有药液输送管(13),所述第二配药罐(12)的侧壁设置有药液出口(12a),所述药液出口(12a)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液出口(12a)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之间设置有二次回流管路(14),所述二次回流管路(14)包括第一球阀(15a)和第二球阀(15b),所述第一球阀(15a)的输入端、第二球阀(15b)的输入端均连通至第二配药罐(12)的内部;所述第一球阀(15a)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柱塞计量泵(16a),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并联有输出管路(17)和第一回流管路(18a),所述输出管路(17)将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与絮凝反应罐(1)的加药口(1b)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路(18a)将所述第一柱塞计量泵(16a)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球阀(15b)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柱塞计量泵(16b),所述第二柱塞计量泵(16b)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流管路(18b),所述第二回流管路(18b)将第二柱塞计量泵(16b)的输出端与第二配药罐(12)内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场设置有撬装体(19),所述撬装体(19)为空心的箱体,所述絮凝反应罐(1)、电解气浮装置(10)以及配药装置均设置于撬装体(19)内部,所述撬装体(19)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立柱(20),所述支撑立柱(20)之间设置有横撑(21)。
CN 201220401994 2012-08-14 2012-08-14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051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01994 CN202705157U (zh) 2012-08-14 2012-08-14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01994 CN202705157U (zh) 2012-08-14 2012-08-14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05157U true CN202705157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8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01994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05157U (zh) 2012-08-14 2012-08-14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051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7143A (zh) * 2012-08-14 2012-10-31 成都凯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及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7902738A (zh) * 2017-11-20 2018-04-13 宣城环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絮凝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7143A (zh) * 2012-08-14 2012-10-31 成都凯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及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2757143B (zh) * 2012-08-14 2014-04-09 成都凯迈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及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7902738A (zh) * 2017-11-20 2018-04-13 宣城环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絮凝装置
CN107902738B (zh) * 2017-11-20 2020-03-06 广德樊缇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絮凝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7143B (zh)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及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2765837B (zh)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脱泥处理装置及处理污水的方法
CN101318748B (zh) 一种用于油气田钻采废液集中处理的工艺
CN101363311A (zh) 用于油气田废钻井液随钻综合治理的工艺方法
Boschee Handling produced water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CN107585838A (zh) 一种砂石分离污水回收工艺
CN204958596U (zh) 一种压裂返排液高效处理装置
CN103206179B (zh) 橇装式油田钻井泥浆不落地无害化处理装置
CN103288243A (zh) 井下疏干水及电厂废水循环处理利用零排放***及方法
CN202705157U (zh)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CN104773880B (zh) 钻井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
CN202898147U (zh) 一种钻井废水絮凝沉淀脱泥处理装置
CN206590995U (zh) 一种油田采出水的处理装置
CN104692555B (zh) 一种压裂返排液回收处理再利用方法以及装置
CN102786128B (zh) 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处理废水的方法
CN205575826U (zh) 撬装式多功能压裂反排液处理***
CN105089564A (zh) 一种含油污泥及钻屑处理技术
CN106186254A (zh) 一种两级磁分离式加载磁沉淀污水处理***
CN202785769U (zh) 一种钻井废水循环处理装置
CN106145437A (zh) 一种油气田钻井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及***
CN201338960Y (zh) 多功能废水处理机
CN106219907A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矿物质加载生化物化耦合处理方法和***
CN105668845A (zh) 以油田采出水作为回注水的处理方法
CN104071916B (zh) 一种工业废酸处理方法
CN208345922U (zh) 含油污水三段高效复合处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ENGDU KAIM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ENGDU K + M METAL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1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610500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TO: 610041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118

Address after: Wuhou District Frasers road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No. 511 1 4 storey building No. 34

Patentee after: Chengdu Kaim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0500 New Industrial Road, Xindu Industrial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K & M Metals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409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