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55534U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透镜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55534U
CN201955534U CN201020660185.6U CN201020660185U CN201955534U CN 201955534 U CN201955534 U CN 201955534U CN 201020660185 U CN201020660185 U CN 201020660185U CN 201955534 U CN201955534 U CN 201955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lens group
imaging lens
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601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宗翰
黄歆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55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555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由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而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一凸面且像侧面为一凹面,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一非球面,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亦为至少其中之一属于一非球面。通过上述配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可达到广视角、光学***敏感度低及解像力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透镜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设置于可携式电子产品,可协助增大视角、降低光学***敏感度,以获得更高的解像力的光学成像透镜组。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设置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尤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满足消费者对像素及画质表现上的需求,小型化摄影镜头的发展也就越显重要。
就一般摄影镜头而言,其所采用的感光元件不外乎为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Device,CCD)或是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得以更加缩小,从而将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带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就日益增加。
如美国专利第7,397,612号所示,现有设置于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大视角摄影镜头,多采前群透镜组具负屈折力、后群透镜组具正屈折力的配置,此即所谓的反摄影型(InverseTelephoto)结构,藉此获得广视角的特性,以接收更大区域的显示影像。然而,采用上述三片式透镜的光学***,其光学成像品质与四片式透镜的光学***相较下仍显不足,无法符合现今光学成像品质的要求。
此外,如美国专利第7,446,955号所示,虽然其已揭示一四片式透镜的光学***,可用以提供将近140度的大视角,但因光圈设置于光学***的后端,已经相当接近成像面,且于光圈后方仅设置有一透镜以进行像差的补正,故总体而言对像差补正的能力有限,从而使成像品质产生影响。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具大视角,成像品质佳且不致于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光学成像透镜组,此乃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包含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及一光圈,通过将该等透镜所具有的曲率半径(curvature radius)、厚度(thickness)、折射率(index)、色散系数(Abbe Number)及焦距(focal length)等参数进行相关限定,以提供具大视角、成像品质佳,且镜头总长度不致过长的光学成像透镜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像侧面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像侧面为凸面,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
其中,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定义为SL,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0.3<CT4/CT1<1.5
-1.5<R6/R5<1.5
0.40<SL/TTL<0.75。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同时第三透镜为塑胶材质,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同时第四透镜为塑胶材质。
其中,当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第一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2.1<(R1+R2)/(R1-R2)<5.0
-1.5<R3/R4<1.5
1.2<(T34/f)×100<15.0
|N2+N3-2N1|<0.15。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一凹面,且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一凸面,且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
其中,光学成像透镜组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第二透镜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且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0.9<f/f2<1.5
1.5<SAG12/CT1<2.5。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以及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高度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数据;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数据;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数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数据;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数据;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以及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相关参数的对应数据列表。
附图说明:
1光学成像透镜组
100光圈                110第一透镜
1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    1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
120第二透镜            12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1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    130第三透镜
1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132第三透镜的像侧面
140第四透镜            141第四透镜的物侧面
1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150红外线滤光片
160保护玻璃            170成像面
2光学成像透镜组
200光圈                210第一透镜
2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    2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
220第二透镜            22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2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    230第三透镜
2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232第三透镜的像侧面
240第四透镜            241第四透镜的物侧面
2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250红外线滤光片
260保护玻璃            270成像面
3光学成像透镜组
300光圈                310第一透镜
3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    3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
320第二透镜            32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3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    330第三透镜
3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332第三透镜的像侧面
340第四透镜            3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350红外线滤光片        360保护玻璃
370成像面
4光学成像透镜组
400光圈                410第一透镜
4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    4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
420第二透镜            42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4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    430第三透镜
4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432第三透镜的像侧面
440第四透镜            4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450红外线滤光片        460保护玻璃
470成像面
5光学成像透镜组
500光圈                510第一透镜
5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    5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
520第二透镜            521第二透镜的物侧面
5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    530第三透镜
5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    532第三透镜的像侧面
540第四透镜            5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550红外线滤光片        560保护玻璃
570成像面
A物侧                    B像侧
CT1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    CT4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
Dr1r3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一距离
Dr3r8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距离
f***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Imgh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R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SL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
SAG1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于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
TTL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同时,第一透镜较佳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镜,以提供较大的视场角,并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散(Astigmatism),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
承上所述,当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满足下列关系式:0.3<CT4/CT1<1.5,将使第四透镜与第一透镜的厚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而有利于镜片的组装配置。
当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满足下列关系式:-1.5<R6/R5<1.5,将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像散与歪曲,且可有效降低光线入射于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R6/R5可进一步满足下列关系式:-0.5<R6/R5<0.5,以提高电子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减少光学成像透镜组产生暗角的可能性。
当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满足下列关系式:0.40<SL/TTL<0.75,将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在远心特性与广视场角中取得良好的平衡。
本实用新型前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较佳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塑胶材质透镜的使用可有效减低镜组的重量,更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至少设置有一反曲点,可有效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当光学成像透镜组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时,满足下列关系式:0.70<Imgh/f<0.92,将为光学成像透镜组提供较大且不至于过大的视场角。
当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满足下列关系式:1.2<Dr1r3/Dr3r8<2.0,将可使第一透镜与其他透镜间的距离较适当,从而缩减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整体长度。
当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满足下列关系式:28<V4-V3<45,将有利于光学成像透镜组中色差的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同时第三透镜为塑胶材质,而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同时第四透镜为塑胶材质。
当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满足下列关系式:2.1<(R1+R2)/(R1-R2)<5.0,将有助于扩大摄影用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视场角,使其兼具广视场角的特性。
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满足下列关系式:-1.5<R3/R4<1.5,将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球差(SphericalAberration)。并且,上述关系式较佳为满足:-0.7<R3/R4<-0.05。
当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满足下列关系式:1.2<(T34/f)×100<15.0,将可防止像散的过度增大,并且,上述关系式较佳为满足:1.5<(T34/f)×100<7.0。
当第一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满足下列关系式:|N2+N3-2N1|<0.15,将有利于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学材质的选择上获得较合适的匹配。
本实用新型前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较佳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可使***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的光学总长度,以维持镜头的小型化;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物侧面则可为凹面或凸面,若第四透镜物侧面与像侧面为凹凸的组成,可加强修正***的像散,亦可以有利于修正***的高阶像差,若第四透镜物侧面与像侧面为双凸的组成,可加强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并且降低***的敏感度。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光学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且于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间设置有一光圈。其中,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分别为凸面及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且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属于非球面。
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由于第二透镜为双凸透镜,故能加强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光学长度;再者,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故可使光学成像透镜组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以维持镜头的小型化;此外,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因此将有助于强化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并且降低整体***的敏感度。
当光学成像透镜组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满足下列关系式:0.9<f/f2<1.5,则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大小配置较为合适,并可有效控制***的总长度,维持镜头小型化的特性。
如图6所示,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于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该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时;满足下列关系式:1.5<SAG12/CT1<2.5,将可使第一透镜的形状不会太过弯曲,如此不仅有利于透镜的制作与成型,更有助于降低镜组中镜片组装配置所需的空间,使得镜组的配置可更为紧密。
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该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的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透镜组中,可至少设置一光栏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如图1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光学成像透镜组1由物侧A至像侧B依序设置为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光圈10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红外线滤光片150、一保护玻璃160及一成像面170。亦即红外线滤光片150、保护玻璃160及成像面170顺序设置于第四透镜140后方,对应至像侧B所在的位置,以自光学成像透镜组1接收影像。其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及第四透镜140的材质均选用塑胶,藉以降低制造成本,然第一透镜110及第二透镜120的材质并不以上述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于其他实施态样的采用玻璃作为材料。
详细而言,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为凸面,其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为凸面,其像侧面132为凹面。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与像侧面142均为凸面。于上述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其***焦距定义为f,且f=4.28。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其***光圈值定义为Fno,且Fno=2.45。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其最大视角的一半定义为HFOV,且HFOV=37.5。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一透镜110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130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其关系式为:|N2+N3-2N1|=0.10。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其关系式为:V4-V3=32.40。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其关系式为:CT4/CT1=0.81。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1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T34/f)×100=3.74。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11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其关系式为:(R1+R2)/(R1-R2)=3.19。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12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其关系式为:R3/R4=-0.39。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13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其关系式为:R6/R5=0.13。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120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其关系式为:f/f2=1.14。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且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112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其关系式为:SAG12/CT1=2.29。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与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142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其关系式为:Dr1r3/Dr3r8=1.62。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光圈100至成像面170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与成像面1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其关系式为:SL/TTL=0.52。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且光学成像透镜组1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Imgh/f=0.77。
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中,当光学成像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与成像面1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1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Imgh时,其关系式为:TTL/Imgh=3.90。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如图2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2的设置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同样具有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光圈200、红外线滤光片250、保护玻璃260及成像面270等光学元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为凸面,其像侧面212为凹面。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220的物侧面221与像侧面2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230的物侧面231为凸面,其像侧面232为凹面。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240的物侧面241为凹面,其像侧面242为凸面。在上述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其***焦距定义为f,且f=4.26。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其***光圈值定义为Fno,且Fno=2.60。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其最大视角的一半定义为HFOV,且HFOV=37.7。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一透镜210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220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230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其关系式为:|N2+N3-2N1|=0.11。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三透镜23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24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其关系式为:V4-V3=34.40。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24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其关系式为:CT4/CT1=0.17。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三透镜230与第四透镜240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2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T34/f)×100=5.07。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210的像侧面21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其关系式为:(R1+R2)/(R1-R2)=3.24。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二透镜220的物侧面22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22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其关系式为:R3/R4=-0.41。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三透镜230的物侧面23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230的像侧面23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其关系式为:R6/R5=0.35。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220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其关系式为:f/f2=1.27。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且第一透镜210的像侧面212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其关系式为:SAG12/CT1=1.99。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与第二透镜220的物侧面221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220的物侧面221与第四透镜240的像侧面242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其关系式为:Dr1r3/Dr3r8=0.81。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光圈200至成像面270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与成像面2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其关系式为:SL/TTL=0.66。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且光学成像透镜组2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Imgh/f=0.78。
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2中,当光学成像透镜组2的第一透镜210的物侧面211与成像面2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2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Imgh时,其关系式为:TTL/Imgh=2.93。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设置相似于第二实施例,同样具有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光圈300、红外线滤光片350、保护玻璃360及成像面370等光学元件,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为凸面,其像侧面312为凹面。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与像侧面3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330的物侧面331为凸面,其像侧面332为凹面。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340的物侧面341与像侧面342均为凸面。在上述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为:其光圈300设置于第一透镜310及第二透镜320之间,如此一来,光圈300将更接近被摄的物侧A,而能有效地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光学总长度。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其***焦距定义为f,且f=4.24。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其***光圈值定义为Fno,且Fno=2.80。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其最大视角的一半定义为HFOV,且HFOV=37.5。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一透镜310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320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330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其关系式为:|N2+N3-2N1|=0.09。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三透镜33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34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其关系式为:V4-V3=32.40。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一透镜3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34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其关系式为:CT4/CT1=0.47。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三透镜330与第四透镜340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3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T34/f)×100=12.97。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310的像侧面31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其关系式为:(R1+R2)/(R1-R2)=2.95。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32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其关系式为:R3/R4=-0.46。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三透镜330的物侧面33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330的像侧面33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其关系式为:R6/R5=0.20。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320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其关系式为:f/f2=1.33。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一透镜3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且第一透镜310的像侧面312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其关系式为:SAG12/CT1=1.42。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与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320的物侧面321与第四透镜340的像侧面342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其关系式为:Dr1r3/Dr3r8=1.76。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光圈300至成像面370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与成像面3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其关系式为:SL/TTL=0.55。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且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Imgh/t=0.78。
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3中,当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第一透镜310的物侧面311与成像面3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3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Imgh时,其关系式为:TTL/Imgh=3.90。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4的设置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1。如图4A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4同样具有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光圈400、红外线滤光片450、保护玻璃460及成像面470等光学元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为凸面,其像侧面412为凹面。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420的物侧面421与像侧面4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430的物侧面431与像侧面432均为凹面。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440的物侧面441与像侧面442均为凸面;于上述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其***焦距定义为f,且f=4.16。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其***光圈值定义为Fno,且Fno=2.40。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其最大视角的一半定义为HFOV,且HFOV=38.7。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一透镜410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420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430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其关系式为:|N2+N3-2N1|=0.12。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三透镜43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44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其关系式为:V4-V3=32.10。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一透镜4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44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其关系式为:CT4/CT1=0.87。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三透镜430与第四透镜440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4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T34/f)×100=3.20。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410的像侧面41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其关系式为:(R1+R2)/(R1-R2)=2.93。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二透镜420的物侧面42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42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其关系式为:R3/R4=-0.35。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三透镜430的物侧面43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430的像侧面43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其关系式为:R6/R5=-0.12。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420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其关系式为:f/f2=1.19。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一透镜4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且第一透镜410的像侧面412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其关系式为:SAG12/CT1=1.98。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与第二透镜420的物侧面421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420的物侧面421与第四透镜440的像侧面442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其关系式为:Dr1r3/Dr3r8=1.30。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光圈400至成像面470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4的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与成像面4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其关系式为:SL/TTL=0.55。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且光学成像透镜组4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Imgh/f=0.79。
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中,当光学成像透镜组4的第一透镜410的物侧面411与成像面4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4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Imgh时,其关系式为:TTL/Imgh=3.56。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于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透镜组5的设置相似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4。如图5A所示,光学成像透镜组5同样具有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光圈500、红外线滤光片550、保护玻璃560及成像面570等光学元件,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为凸面,其像侧面512为凹面。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与像侧面5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530的物侧面531与像侧面532均为凹面。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540的物侧面541与像侧面542均为凸面;于上述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四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两者间的主要差异为:于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510的中心厚度略大于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410的中心厚度,藉此能更有效地降低成像的歪曲率。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其***焦距定义为f,且f=4.23。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其***光圈值定义为Fno,且Fno=2.40。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其最大视角的一半定义为HFOV,且HFOV=38.2。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一透镜510的折射率定义为N1,第二透镜520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第三透镜530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其关系式为:|N2+N3-2N1|=0.12。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三透镜53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第四透镜540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其关系式为:V4-V3=32.10。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一透镜5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第四透镜54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时,其关系式为:CT4/CT1=0.86。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三透镜530与第四透镜540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光学成像透镜组5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T34/f)×100=2.72。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1,第一透镜510的像侧面51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其关系式为:(R1+R2)/(R1-R2)=2.40。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3,且像侧面52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其关系式为:R3/R4=-0.42。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三透镜530的物侧面531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5,第三透镜530的像侧面532的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其关系式为:R6/R5=-0.13。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焦距定义为f,且第二透镜520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2时,其关系式为:f/f2=1.31。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一透镜510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且第一透镜510的像侧面512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其关系式为:SAG12/CT1=1.53。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与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的一距离定义为Dr1r3,且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与第四透镜540的像侧面542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其关系式为:Dr1r3/Dr3r8=0.88。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光圈500至成像面570的距离定义为S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5的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与成像面5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其关系式为:SL/TTL=0.59。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光学成像透镜组5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且光学成像透镜组5的***焦距定义为f时,其关系式为:Imgh/f=0.78。
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5中,当光学成像透镜组5的第一透镜510的物侧面511与成像面570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且光学成像透镜组5的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定义为Imgh时,其关系式为:TTL/Imgh=3.29。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的各透镜中,其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但于其他实施态样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下述原则仍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2)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
如同以上各实施例所述,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重要技术特征在于各透镜的屈折力设计,藉此能明显提高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光学表现。详细而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可用以扩大光学成像透镜组的视场角。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光学成像透镜组的主要屈折力,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作用如同补正透镜,可用以平衡及修正光学成像透镜组所产生的像差。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可有效分配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以降低整体***的敏感度。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透镜具负屈折力且第四透镜具正屈折力,故可有效修正慧差并避免其他像差的过度增大。
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所揭露的配置可使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Pupil)远离成像面,因此,光线以近乎垂直入射的方式入射在感光元件上(图未示),此即为像侧B的远心(Telecentric)特性。远心特性对于固态电子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极为重要,可使得电子感光元件的感光敏感度提高,减少***产生暗角的可能性。此外,第四透镜上也可进一步设置有一反曲点(图未示),以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另一方面,当光圈的位置愈接近第三透镜处时,可有利于广视场角的特性,并有助于对歪曲(Distortion)及倍率色收差(ChromaticAberration ofMagnification)进行修正,且有效降低光学成像透镜组的敏感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的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间,其目的是欲在远心特性与广视场角两者间取得平衡。
此外,图7、图9、图11、图13、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光圈、红外线滤光片、保护镜及成像面的各项参数一览表。其中,表面#0、#1、#2、...、#14分别表示自物侧A至像侧B间各元件(或其表面)的编号。举例而言,在图7中,表面#1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而表面#2表示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以此类推。
图8、图10、图12、图14、图16分别为图7、图9、图11、图13、图15中各表面所具有的各非球面系数,其中以A4、A6、A8、...、A16代表各非球面系数,此光学成像透镜组的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如下:
X ( Y ) = ( Y 2 / R ) / ( 1 + ( 1 - ( 1 + k ) * ( Y / R ) 2 ) 1 / 2 ) + Σ i ( Ai ) * ( Y i )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
R:近轴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参阅图7、图9、图11、图13、图15,将定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等光学元件的曲率半径(Curvature Radius)、厚度(Thickness)、折射率(Index)、色散系数(Abbe#)及焦距(focal length)等的相关关系,以协助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于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及焦距等数值间的关系式,业已罗列于图17中。
综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透镜组中,当定义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时,若进一步将各透镜所具有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色散系数及焦距等数值做进一步的关系式限定,即可在光学特性上获得改良,提供具大视角、成像品质佳,且镜头总长度不至过长的光学成像透镜组。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列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由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及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一面为非球面;以及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间;且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6,所述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定义为SL,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定义为TTL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0.3<CT4/CT1<1.5
-1.5<R6/R5<1.5
0.40<SL/TTL<0.7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其中之一至少设置有一反曲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满足-1.5<R3/R4<1.5的关系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4时,较佳为满足-0.7<R3/R4<-0.05的关系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2时,满足2.1<(R1+R2)/(R1-R2)<5.0的关系式。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较佳为满足-0.5<R6/R5<0.5的关系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2,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满足|N2+N3-2N1|<0.15的关系式。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时,满足0.70<Imgh/f<0.92的关系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时,满足1.5<SAG12/CT1<2.5的关系式。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与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距离定义为Dr1r3,且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距离定义为Dr3r8时,满足1.2<Dr1r3/Dr3r8<2.0的关系式。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定义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且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满足0.9<f/f2<1.5且28<V4-V3<45的关系式。
13.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由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以及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间;且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4,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所具有的***焦距定义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2,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定义为N3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2.1<(R1+R2)/(R1-R2)<5.0
-1.5<R3/R4<1.5
1.2<(T34/f)×100<15.0
|N2+N3-2N1|<0.15。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焦距定义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定义为f2时,满足0.9<f/f2<1.5的关系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3,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定义为V4时,满足28<V4-V3<45的关系式。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满足-1.5<R6/R5<1.5的关系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更进一步满足1.5<(T34/f)×100<7.0的关系式。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4,较佳为满足-0.7<R3/R4<-0.05的关系式。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时,满足0.70<Imgh/f<0.92的关系式。
21.一种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由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以及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间;且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
其中,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定义为f2,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径位置与像侧面在光轴上切线的最小距离定义为SAG12,且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定义为CT1时,满足下列关系式:
0.9<f/f2<1.5
1.5<SAG12/CT1<2.5。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且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间的镜间距定义为T34时,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满足1.2<(T34/f)×100<15.0的关系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曲率半径定义为R6时,满足-0.5<R6/R5<0.5的关系式。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另设有一影像感测组件,所述影像感测组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所述光学成像透镜组的***焦距定义为f时,满足0.70<Imgh/f<0.92的关系式。
CN201020660185.6U 2010-11-10 2010-12-14 光学成像透镜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555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8677 2010-11-10
TW099138677A TWI422897B (zh) 2010-11-10 2010-11-10 光學成像透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55534U true CN201955534U (zh) 2011-08-31

Family

ID=444996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6018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55534U (zh) 2010-11-10 2010-12-14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201010588256.0A Active CN102466859B (zh) 2010-11-10 2010-12-14 光学成像透镜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8256.0A Active CN102466859B (zh) 2010-11-10 2010-12-14 光学成像透镜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31780B2 (zh)
CN (2) CN201955534U (zh)
TW (1) TWI422897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5146A (zh) * 2011-12-08 2012-05-02 广州标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中心厚度测量***及方法
CN102466859A (zh) * 2010-11-10 2012-05-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3676085A (zh) * 2012-09-19 2014-03-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镜组
CN107238914A (zh) * 2017-08-07 2017-10-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成像装置
CN107272141A (zh) * 2016-04-06 2017-10-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885330A (zh) * 2016-04-01 2018-11-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透镜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CN109143533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WO2019029153A1 (zh) * 2017-08-07 2019-02-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成像装置
CN115390218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投影镜头和相应的ar投影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8635B2 (ja) * 2012-05-24 2016-09-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428179B1 (ko) 2012-07-30 2014-08-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CN105807419B (zh) * 2014-12-30 2018-09-18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接目镜头
TWI583989B (zh) * 2015-07-02 2017-05-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10222581B1 (en) * 2017-09-25 2019-03-05 Sunny Optical Overseas Limited Wide angle lens assembly having low distortion
CN115113374A (zh) 2017-12-08 2022-09-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208271198U (zh) * 2018-03-06 2018-12-21 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光学组件及装置
TWI679465B (zh) * 2018-12-28 2019-12-1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CN109814240A (zh) 2018-12-28 2019-05-28 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456487A (zh) * 2019-09-12 2019-11-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2890B2 (en) * 2002-02-13 2004-07-1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Single focus lens
JP4197886B2 (ja) * 2002-04-19 2008-12-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4628781B2 (ja) * 2004-12-28 2011-0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7219133A (ja) * 2006-02-16 2007-08-30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取レンズ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TWI321664B (en) 2006-10-05 2010-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TWM313780U (en) * 2006-12-13 2007-06-1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Imaging lens set
US7446955B1 (en) 2007-08-26 2008-11-0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Wide-angle lens system
CN101470250B (zh) * 2007-12-29 2011-07-06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及使用该投影镜头的投影装置
TWM351358U (en) * 2008-01-11 2009-02-21 Limit Optics Co Ltd Lens set with variable curvature
JP2010181554A (ja) * 2009-02-04 2010-08-19 Fujinon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349785B (en) 2009-11-27 2011-10-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Wide-angle imaging lens module
TWI422897B (zh) * 2010-11-10 2014-01-11 Largan Precision Co 光學成像透鏡組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859A (zh) * 2010-11-10 2012-05-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2466859B (zh) * 2010-11-10 2014-06-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2435146A (zh) * 2011-12-08 2012-05-02 广州标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中心厚度测量***及方法
CN103676085A (zh) * 2012-09-19 2014-03-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镜组
CN103676085B (zh) * 2012-09-19 2015-09-1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镜组
CN108885330A (zh) * 2016-04-01 2018-11-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透镜单元以及摄像装置
CN107272141A (zh) * 2016-04-06 2017-10-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272141B (zh) * 2016-04-06 2019-06-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143533A (zh) * 2017-06-28 2019-01-04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09143533B (zh) * 2017-06-28 2021-03-16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07238914A (zh) * 2017-08-07 2017-10-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成像装置
WO2019029153A1 (zh) * 2017-08-07 2019-02-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成像装置
CN107238914B (zh) * 2017-08-07 2019-11-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成像装置
US10816779B2 (en) 2017-08-07 2020-10-27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and imaging device
CN115390218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投影镜头和相应的ar投影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31780B2 (en) 2013-09-10
CN102466859A (zh) 2012-05-23
CN102466859B (zh) 2014-06-18
US20120113530A1 (en) 2012-05-10
TW201219882A (en) 2012-05-16
TWI422897B (zh) 201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55534U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2981246B (zh) 影像镜头组
CN202110325U (zh) 光学取像镜头组
CN202443162U (zh) 摄影镜头组
CN103091816B (zh) 影像透镜组
CN202166775U (zh) 影像拾取光学镜头组
CN202141850U (zh) 影像拾取镜片组
CN102466865B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02466867B (zh) 光学摄像透镜组
CN102486570B (zh) 摄影用光学***
CN202939355U (zh) 光学取像***镜组
CN102213816B (zh) 光学摄影镜头
CN105022145A (zh) 摄像光学***、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3529539A (zh) 光学影像拾取***组
CN102313970B (zh) 成像光学镜片组
CN103309020A (zh) 光学成像***镜组
CN202583577U (zh) 拾像镜组
CN202748526U (zh) 光学摄影***镜组
CN102269861B (zh) 摄像光学镜片组
CN103809272A (zh) 结像镜头组
CN102236150B (zh) 取像光学透镜***
CN103163626B (zh) 成像镜头组
CN102466858B (zh) 广视角取像镜组
CN202583579U (zh) 成像***镜组
CN102221739A (zh) 摄像光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