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02453Y - 汽车的后悬架***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后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02453Y
CN201102453Y CNU2007200752507U CN200720075250U CN201102453Y CN 201102453 Y CN201102453 Y CN 201102453Y CN U2007200752507 U CNU2007200752507 U CN U2007200752507U CN 200720075250 U CN200720075250 U CN 200720075250U CN 201102453 Y CN201102453 Y CN 20110245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uspension system
vehicle
rear suspension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752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伟
王东
陆伟领
方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752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0245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0245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0245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的后悬架***,其结构紧凑且能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包括连接汽车的车身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还包括与汽车的车身相连的后副车架,后副车架具有中央支架以及从中央支架两端对称地伸出的两连接支架;两个后上摆臂,两个后纵摆臂,以及两个后下摆臂;其中,两个后上摆臂、后纵摆臂、后下摆臂分别对称地安装于后副车架的两侧;在后副车架的一侧,后上摆臂的两端分别连接后副车架的中央支架和后纵摆臂的一端,后下摆臂位于后上摆臂的下方且其两端分别连接后副车架的中央支架和后纵摆臂的一端,后纵摆臂的另一端连接后副车架的一连接支架,后纵摆臂的一端具有连接至汽车的车轮的轮毂芯轴。

Description

汽车的后悬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底盘,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的后悬架***。
背景技术
悬架的四轮定位调节参数主要包括外倾角,前束角等,这些特性参数对车辆的稳定行使性能,弯道操控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内汽车的后悬架一般都以半独立式悬架为主,其结构简单,主要利用装在悬架上橡胶衬套的变形来达到一定的可变前束角角度以及随动转向功能,但橡胶衬套的首要任务还是起连接悬挂和隔绝震动的作用,因此刚度不能过低。这就造成对可变前束以及随动转向的局限性,仅能获得一个很小的角度。
另外,这种传统半独立式悬架的后悬架在减振器和螺旋弹簧的布置结构上,通常采用同轴布置,也就是螺旋弹簧上端装在车架上的弹簧上座中,其下座支承在减振器外壳的弹簧下座上,形象地说是螺旋弹簧“套”在筒式减振器的外壳上,导致这种布置结构在维修时比较麻烦。
此外,悬架的布置形式对车辆行李箱的空间,油箱的布置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汽车在为了满足车辆性能不得不以缩减布置空间为代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却能提高操纵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并且维修方便的汽车的后悬架***。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包括连接汽车的车身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其特点是,还包括:与汽车的车身相连的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具有中央支架以及从所述中央支架两端对称地伸出的两连接支架;两个后上摆臂,两个后纵摆臂,以及两个后下摆臂;其中,所述两个后上摆臂、后纵摆臂、后下摆臂分别对称地安装于所述后副车架的两侧;在所述后副车架的一侧,所述后上摆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所述中央支架和所述后纵摆臂的一端,所述后下摆臂位于所述后上摆臂的下方且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中央支架和所述后纵摆臂的所述一端,所述后纵摆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一所述连接支架,所述后纵摆臂的所述一端具有连接至汽车的车轮的轮毂芯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上摆臂是通过偏心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的所述中央支架连接,以调节所述后悬架***的外倾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上摆臂还包括一加强筋、内连接球关节、一衬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上摆臂是高强度钢制造,所述加强筋焊接在所述后上摆臂上,且其一端通过内连接球关节装配于所述后副车架上,其另一端通过衬套连接于所述后纵摆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纵摆臂具有一后纵摆臂衬套,所述后纵摆臂衬套的两端设置有斜向调节槽,且所述后纵摆臂通过所述后纵摆臂衬套的所述斜向调节槽与所述后副车架的连接支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后纵摆臂上且其一端部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螺旋弹簧安装在所述车身与所述后下摆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下摆臂上形成有圆形突起,所述螺旋弹簧具有一上隔振垫和一下隔振垫,所述下隔振垫的下部形成有凹槽,且所述下隔振垫的凹槽与所述后下摆臂的圆形突起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想,较佳地是,所述后副车架上形成有四个安装点,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安装点与汽车的车身相连,两个所述安装点形成于所述连接支架的自由端,另两个所述安装点形成于所述连接支架的臂部中间部分。
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采用由后上摆臂、后副车架、后下摆臂和后纵摆臂组成的空间多连杆机构,充分利用了车身的内部空间,便于后悬架***的维修。通过这种多连杆机构的配置,可方便地调整外倾角、前束角以及使后轮获得一定的转向角度,可实现高外倾刚性及左右柔性偏向的最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轮胎抓地力从而提高整车的行驶操控的稳定性,提高了变换行车路线时的响应性能,改善轮胎上下行程轨迹,增加了乘车舒适度。此外,还可对后减振器和螺旋弹簧各自独立并行的布置形式,从而有利于增加结构的紧凑型,使得车辆可以有较低且较宽的行李箱地板,从而使行李箱的空间最大化,并且也为车辆油箱提供较大的布置空间。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并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后纵摆臂的立体结构图;
图4a是图2中的后副车架的主视图;
图4b是图4a中的后副车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有些术语则是申请人按其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汽车的后悬架***的分解示意图,为方便起见,为方便起见,除了后副车架26和后横向稳定杆17为单一部件外,其他部件因在左侧部分都有相对应部件,图2仅表示了图1中的后悬架***的左半部分的示意图,省略了其右侧的对称部分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后副车架具有中央支架26a、在中央支架26a两端对称地形成的连接部26b和26c、以及在中央支架26a两端对称地伸出的两连接支架26d和26e;后副车架26上提供有四个安装点23a-23d,可以通过若干螺栓25与车身连接支撑,其中,安装点23a和23d分别设置在连接支架26d和26e的自由端,安装点23b和23c分别设置在连接支架26d和26e的臂部中间部分,从而后副车架26可以控制侧向力导致的车身侧倾,以衰减路面噪声,并提供所有悬架部件的安装位置。
后上摆臂5的一端通过偏心螺栓13和垫圈12与后副车架26连接,在该端部设置有球关节11,偏心螺栓13穿过球关节11,从而连接装配于后副车架26的中央支架26a的连接部26b,并用螺母10配合偏心螺栓13拧紧,从而使后上摆臂5不会脱离后副车架26并且可以相对于连接部26b转动,并且通过旋转调整调节偏心螺栓13头部的放置位置,可以方便地调节悬架的外倾角;另外,后上摆臂5再通过螺栓4和垫圈3与后纵摆臂8的一端相连,即在后上摆臂5的另一端设置有衬套2,螺栓4穿过衬套2并用螺母1拧紧。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后上摆臂5由高强度钢制造,在上侧焊接的加强筋5a可极大地提高零件的强度。
类似地,后下摆臂33的一端设置有衬套27,螺栓28通过衬套27而使后下摆臂33的所述一端与后副车架26的中央车架26a的一端连接,后下摆臂33另一端设置有球铰35,螺栓34通过球铰35,并用螺母36拧紧,从而后下摆臂33与后纵摆臂8的所述一端相连接,应当注意到,后下摆臂33与后副车架26、后纵摆臂8皆不会分离且可以相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后下摆臂33是由高强度钢冲压成型。
同时参照图3以及图4a、图4b,后纵摆臂8的另一端的设置有后摆臂衬套7,后摆臂衬套7的两端形成有一对斜向调节槽9a,后副车架26的连接支架26d的自由端通过一对螺栓9’a分别穿过后摆臂衬套7上的斜向调节槽9a而连接后纵摆臂8的所述另一端,并用螺母9拧紧连接,利用后纵摆臂衬套9的斜向调节槽9a,可以方便地设定后悬架***的前束角。
如图1或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后悬架***是通过后纵摆臂8的轮毂芯轴37连接汽车的车轮;较佳地,后纵摆臂8为高强度钢板冲压而成的前后面板及中间加强板焊接总成,可控制车辆前束、防止车辆制动发飘,可使车辆有较低的侧翻中心,并能提供适宜的车轮外倾角。
后横向稳定杆17通过后稳定杆连杆15连接于后纵摆臂8,用两个后稳定杆夹箍18和后稳定杆衬套19连接于后副车架26的下后部,并利用螺钉20固定。
由上述结构描述可见,后上摆臂5、后副车架26的中央支架26a、后副车架26的连接支架26d、后下摆臂33和后纵摆臂8构成了一个空间多连杆机构。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空间多连杆机构,后减振器6和螺旋弹簧31可分离而独立地设置。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后减振器6由螺栓29连接于后纵摆臂8上,上部通过螺栓连于车身(未图示),较佳地,后减振器6为双筒型结构,可以充气和加油,具有回弹减振作用。
螺旋弹簧31通过上隔振垫30连接于车身(未图示),通过下隔振垫32连接于后下摆臂33,下隔振垫32下部形成有凹槽(未图示),该凹槽与后下摆臂33上形成的圆形突起33a连接固定在一起,螺旋弹簧31由铬钢制造,上、下隔振垫30、32可由橡胶等减振材料制成,可减少自悬架传递到车身的噪音。
应当注意到,所述的衬套27和2以及内连接球关节11和35的结构、形状和在此处的功能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应该能按照上述的教导从现有技术中得出,在此不赘述。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悬架***形成有由后上摆臂、后副车架的中央支架、后副车架的连接支架、后下摆臂、后纵摆臂组成的空间多连杆机构,通过这样布置各连杆的位置及连接方式,可以将后减振器和螺旋弹簧各自独立并行的形式布置,便于后悬架***的维修;并且,通过这种多连杆机构的配置,便于调节设置后悬架***的外倾角、前束角等悬架特性参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车的行驶操控的稳定性,同时还提高了变换行车路线时的响应性能,改善轮胎上下行程轨迹,增加了乘车舒适度;此外,该后悬架***的设计极大地优化了悬架的空间布置位置,有利于增加结构的紧凑型,使得车辆可以有较低且较宽的行李箱地板,为行李箱及燃油箱的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于悬架***中的多连杆的空间布置,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该实质内容,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还可做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比如说,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后悬架***中后减振器6和螺旋弹簧31采用同轴布置,还可以将螺旋弹簧31设置在后上摆臂5上,诸如此类的变化或替换是无法穷举的,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该实质内容而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的后悬架***,包括连接汽车的车身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汽车的车身相连的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具有中央支架以及从所述中央支架两端对称地伸出的两连接支架;两个后上摆臂,两个后纵摆臂,以及两个后下摆臂;其中,
所述两个后上摆臂、后纵摆臂、后下摆臂分别对称地安装于所述后副车架的两侧;
在所述后副车架的一侧,所述后上摆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所述中央支架和所述后纵摆臂的一端,所述后下摆臂位于所述后上摆臂的下方且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中央支架和所述后纵摆臂的所述一端,所述后纵摆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的一所述连接支架,所述后纵摆臂的所述一端具有连接至汽车的车轮的轮毂芯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摆臂是通过偏心螺栓与所述后副车架的所述中央支架连接,以调节所述后悬架***的外倾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摆臂还包括一加强筋、内连接球关节、一衬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焊接在所述后上摆臂上,且其一端通过内连接球关节装配于所述后副车架上,其另一端通过衬套连接于所述后纵摆臂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摆臂具有一后纵摆臂衬套,所述后纵摆臂衬套的两端设置有斜向调节槽,且所述后纵摆臂通过所述后纵摆臂衬套的所述斜向调节槽与所述后副车架的连接支架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摆臂为高强度钢板冲压而成的前后面板及中间加强板焊接总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后纵摆臂上且其一端部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螺旋弹簧安装在所述车身与所述后下摆臂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摆臂上形成有圆形突起,所述螺旋弹簧具有一上隔振垫和一下隔振垫,所述下隔振垫的下部形成有凹槽,且所述下隔振垫的凹槽与所述后下摆臂的圆形突起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上形成有四个安装点,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安装点与汽车的车身相连,两个所述安装点形成于所述连接支架的自由端,另两个所述安装点形成于所述连接支架的臂部中间部分。
CNU2007200752507U 2007-09-29 2007-09-29 汽车的后悬架***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0245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52507U CN201102453Y (zh) 2007-09-29 2007-09-29 汽车的后悬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752507U CN201102453Y (zh) 2007-09-29 2007-09-29 汽车的后悬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02453Y true CN201102453Y (zh) 2008-08-20

Family

ID=39949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7525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02453Y (zh) 2007-09-29 2007-09-29 汽车的后悬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02453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9849A (zh) * 2010-06-25 2010-11-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摆臂安装支架总成
CN102358128A (zh) * 2011-08-08 2012-02-22 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前悬架总成
CN104691620A (zh) * 2015-03-02 2015-06-10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后副车架加强杆结构
CN106671721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586995A (zh) * 2019-09-23 2019-12-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后扭转梁轮毂连接支架装配面加工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9849A (zh) * 2010-06-25 2010-11-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独立悬架摆臂安装支架总成
CN102358128A (zh) * 2011-08-08 2012-02-22 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前悬架总成
CN104691620A (zh) * 2015-03-02 2015-06-10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后副车架加强杆结构
CN106671721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671721B (zh) * 2015-11-06 2019-11-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586995A (zh) * 2019-09-23 2019-12-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后扭转梁轮毂连接支架装配面加工装置
CN110586995B (zh) * 2019-09-23 2020-08-0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后扭转梁轮毂连接支架装配面加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13704A (en) Dual strut wheel suspension
CA1196658A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with a transverse leaf spring
US8590911B2 (en) Suspension of a vehicle axle and vehicle
EP1789268B1 (en) Wheel suspension
EP2355987A1 (en) Vehicl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US20120261893A1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motor vehicles
CN113232469B (zh) 一种前悬架***及车辆
CN201102453Y (zh) 汽车的后悬架***
CN1108843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WO2004000583A1 (en) Front suspension
EP1667859A1 (en) Steer axle suspension
JP200409901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フレームを利用した前輪懸架装置
US6997468B2 (en) Control rod suspension with outboard shock
CN214057156U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结构
CN112706572A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及车辆
CN210760117U (zh) 五连杆后悬架及具有该后悬架的车辆结构
CN2823017Y (zh) 轿车的后悬架***
US4458913A (en) Independent rear wheel suspension
CN108215687A (zh) 一种纵向臂扰动杆式独立悬架结构
CN111376668A (zh) 横置板簧悬架
CN220332409U (zh) 车辆后独立悬架及车辆
CN113492627A (zh) 汽车的独立后悬架***
GB2351050A (en) A rear suspension for a road vehicle
CN219256979U (zh) 后悬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9833287U (zh) 一种汽车及其麦弗逊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