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5394A -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5394A
CN1985394A CNA2005800237694A CN200580023769A CN1985394A CN 1985394 A CN1985394 A CN 1985394A CN A2005800237694 A CNA2005800237694 A CN A2005800237694A CN 200580023769 A CN200580023769 A CN 200580023769A CN 1985394 A CN1985394 A CN 1985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out terminal
curren
collector plate
coll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37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冈忠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85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53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4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集电板,是用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集电板,其包括:集电部;和输出端子,其电连接在集电部上,并且具有比该集电部的厚度更大的厚度。例如,输出端子,是将从集电部延伸出来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弯折一次而形成的。

Description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固体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是这样构成的,例如,由膜-电极组件(MEA: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以及形成用于分别向阳极和阴极提供燃料气体和氧化气体的流道的隔板构成单格电池,所述膜-电极组件由下述部件构成:由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由配置在电解质膜的一个面上的催化剂层及扩散层构成的电极(阳极、燃料极),以及由配置在电解质膜的另一个面上的催化剂层及扩散层构成的电极(阴极、空气极);将多个单格电池层叠从而构成电池组,在该电池组的电池层叠方向两端按照顺序配置接线板、绝缘板以及端板,并将它们通过张紧板紧固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6)。
另外,构成单格电池的隔板、配置在电池组端部的接线板,在作为其本体的集电部上,设置有用于输出电池所产生的电压的输出端子。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339828号
专利文献2:特开2003-86216号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23828号
专利文献4:特开2002-352821号
专利文献5:特开2002-362165号
专利文献6:特开2002-124285号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燃料电池的轻型化,对于隔板、接线板等集电板,期待着将它们薄板化。特别是,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可以得到高电压,所以为了对这样的高电压进行集电而由充分的板厚构成的接线板,热容量大,容易夺取相邻的端部电池所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低温时的起动性,所以从低热容量化的观点出发,也希望薄板化。
但是,在将想要谋求轻型化的该集电板薄板化时,从作为其本体的集电部延伸设置的输出端子也被薄板化,所以会有容易引起输出端子的刚性低下、劣化或破损的问题。另外,在将输出端子薄板化时,也会有耐高压性低下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谋求轻型化以及低热容量化,同时可以维持刚性以及耐高电压性的集电板、使用该集电板的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为此,本发明的集电板,是用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集电板,包括:集电部;和输出端子,其电连接在所述集电部上,并且具有比该集电部的厚度更大的厚度。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集电板,在将集电部的板厚薄板化时,使输出端子的板厚比集电部的板厚更厚,就可以维持输出端子的刚性、耐高压性所必需的厚度(剖面积)。其结果,可以实现轻型化和刚性、耐高电压性这两方。
另外,优选的是,输出端子设置在从集电部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上;进而优选的是,输出端子,是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弯折一次而形成的。
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在将输出端子和集电部形成为一个整体时,通过弯折加工,也可以使输出端子的板厚比集电部的板厚更厚。
具体地说,优选的是,集电部以及输出端子为金属制的。
另外进而,优选的是,输出端子,是使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而成的。
根据该结构,由于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所以输出端子的板厚,有效地变得比集电部的板厚更大,更容易维持耐高电压性。
更具体地说,优选的是,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具有从集电部延伸出来的本体和从该本体延伸出来的延伸部;所述输出端子,是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在本体和延伸部的边界部弯折而形成的。
此时,更优选的是,本体和延伸部紧密结合。
进而另外,如果从本体的连接在所述集电部上的基端侧向输出端子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该输出端子的剖面积,更优选为大于等于输出端子的最小剖面积,就会更有用。
根据该结构,由于本体的基端侧向输出端子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输出端子的剖面积,所以即使在由集电板集电的电(电荷、电力)向输出端子流出的通路,也可以确保必要的剖面积。
并且,更优选的是,本体形成为,与集电部相连接的基端侧的长度比前端侧的长度更长。
这样一来,由于基端部的长度形成为,比相对基端部更靠近前端侧的长度更长,所以即使在没有由弯折引起的板厚的增加时,也可以通过增长长度来增大剖面积。
另外,优选的是,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在与所述集电部相连接的基端部设有刚性增加件。
这里,所谓“基端部”,意思是集电板的集电部与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边界区域(或者边界线)。例如,在层叠了多块集电板的燃料电池的情况下,从与相邻的集电板非接触的集电板的侧面,以在与相邻的集电板非接触的状态下延伸的方式形成输出端子形成部位。此时,可以将集电板的侧面与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边界区域解释为“基端部”。
由此,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基端部(即输出端子的根部)得到加强,刚性增大。
作为该刚性增加件,只要基端部的集电部的面方向上的宽度比输出端子的面方向上的宽度宽即可。
此时,由于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基端部的剖面积增加,所以可以增加其刚性。
或者,优选的是,刚性增加件,由被设置成从基端部突出的突状(突出状)构件(例如,肋)构成。
这样,也可以通过突状构件来加强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基端部。
更具体地说,优选的是,本体具有:形成为与延伸部轴对称形状并且与延伸部相对的第1本体区域,和不与延伸部相对的第2本体区域。
这样一来,延伸部和与其相对的本体的部位,以通过弯折从而形状相一致的方式被重合,从而形成了输出端子,所以加工性和成形性提高。
进而,优选的是,本体的第2本体区域形成为大致梯形状。
通过这样,由于基端部的长度,与比基端部更靠近前端侧的部分的长度相比被可靠地设置成更长,所以可以将基端部的剖面积确保为更大。可得到技术方案14所述的集电板。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包括设有本发明的集电板的隔板或接线板。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燃料电池,可以谋求轻型化,同时可以维持集电板的刚性、耐高电压性。
另外,本发明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包括:由板状部件形成集电部以及从集电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工序;和对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至少弯折一次的加工以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
进而,优选的是,在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以输出端子的厚度比集电部的厚度大的方式,对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弯折一次而形成所述输出端子。
另外进而,如果在形成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工序中,作为板状构件使用金属制的构件,则会更有用。
进而另外,优选的是,在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使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从而形成输出端子。
另外,本发明的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由本发明的集电板形成隔板或接线板的工序。
另外,鉴于实现本发明的经过,从本发明的另外的观点对待,如下所述。
即,本发明的集电板,是包括集电部和输出端子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输出端子的厚度比集电部的厚度更大。
另外,优选的是,集电部形成为平板或薄板状。
进而,优选的是,具备从集电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输出端子,是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而形成的。
具体地说,优选的是,集电部为金属制的。
另外进而,优选的是,输出端子,是使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而成的。
进而另外,更优选的是,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在与集电部相连接的基端部设有刚性增加件。
另外,刚性增加件,也可以是基端部的集电部的面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于输出端子的面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较宽宽度的构造。
另外,刚性增加件,也可以是在基端部形成了肋的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集电板,是包括集电部和输出端子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具备从集电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包括从集电部的一部分连续地延伸的本体和从本体的一部分连续地延伸出来的延伸部;输出端子,是相对于本体使延伸部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从本体的连接在集电部上的基端侧向所形成的输出端子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输出端子的剖面积。
进而,优选的是,本体形成为,连接在集电部上的基端侧的长度比前端侧的长度更长。
另外进而,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输出端子的最小剖面积。
进而另外,本发明作为将上述集电板应用于隔板或接线板的至少一方的燃料电池也成立。
另外,本发明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是包括集电部和输出端子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包括:由薄板状的板构件形成集电部和从集电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工序;和通过对输出端子形成部位进行弯折加工从而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
此时,优选的是,在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将输出端子的厚度形成为比集电部的厚度更大。
另外,优选的是,薄板状的板构件为金属制的。
进而,优选的是,在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通过使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从而形成输出端子。
另外进而,优选的是,集电板应用于燃料电池的隔板或接线板的至少一方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可以谋求轻型化,同时可以维持刚性以及耐高电压性的集电板、使用该集电板的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集电板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接线板的透视图;
图3是图2中的接线板的展开图;
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中的接线板的俯视图,表示将图3中的延伸部弯折后的状态;
图5(A)是沿着图4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B)是沿着图4中的B-B’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集电板的第2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集电板的第3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集电板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另外,对于同一部件标以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只要没有特别地预先告知,都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另外,附图的尺寸比例并不限于图示的比例。
本发明,通过对具有集电板的输出端子的形状、形成方法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可以谋求轻型化、同时可以维持耐高电压性和刚性的集电板。另外,本发明的集电板可以应用于构成燃料电池的隔板或接线板等,但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接线板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以适于燃料电池车辆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燃料电池的结构)
如图1所示,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1,具有将作为基本单位的多个单格电池2层叠而成的电池组本体3。燃料电池1,在位于电池组本体3的两端的单格电池2的外侧,顺次层叠有带输出端子6的接线板7(集电板)、绝缘板8以及端板9。
例如,将以横跨两端板9间的方式设置的张紧板11通过螺栓12固定在各端板9上,由此燃料电池1变为在单格电池层叠方向上施加(附加)了规定的压缩力的状态。另外,在电池组本体3的一端侧的端板9和绝缘板8之间,设置有压力板13和弹簧机构14,来吸收施加在单格电池2上的载荷的变动。
单格电池2,全部省略了图示,是由膜-电极组件MEA(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和从外侧夹持MEA的一对隔板构成,所述MEA由由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以及从两面夹持该电解质膜的一对电极构成。各隔板,基体材料由碳(碳质材料)或金属形成,具有导电性。另外,各隔板,具有用于向各电极提供氧化气体(氧气,通常是空气)或燃料气体(氢气)的流体道路。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单格电池2的MEA内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得到电动势。
另外,在燃料电池1中,为了检测出构成电池组本体3的各单格电池2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进行各单格电池2的电压的测定。为了进行该电压测定,虽然没有图示,但在隔板上突起状地设有用于测定单格电池电压的输出端子。
在燃料电池1内,在单格电池层叠方向上贯通形成有燃料气体歧管20、氧化气体歧管20以及制冷剂歧管20(实际上,它们是分开的部件,但标以同一符号而省略了说明)。这些各流体流道用的歧管20,以在单格电池层叠方向上贯通端板9、绝缘板8、接线板7以及各单格电池2的隔板的方式形成在燃料电池1内。
(集电板的结构)
接线板7,与位于燃料电池1的最外侧位置的单格电池2(的隔板)相邻接地设置。由燃料电池1的各单格电池2产生的电,经由构成位于燃料电池1的最外侧位置的单格电池2的隔板向接线板7集电,从输出端子6导出。绝缘板8,由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形成为板状。端板9,由铁、不锈钢、铜、铝等金属形成为板状。
接线板7,与端板9同样可以由各种金属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铜形成为板状。另外,接线板7,在单格电池2侧的表面上实施了电镀处理等表面处理。作为电镀用金属,可以列举金、银、铝、镍、锌、锡等,通过电镀可以确保与单格电池2的接触电阻。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导电性、加工性以及低成本化的观点出发,在接线板7上实施了锡电镀。
如图2所示,接线板7具备集电部71和输出端子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接线板7,将输出端子6的板厚形成为比集电部71的板厚更大。另外,输出端子6,可以与集电部71形成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单独地制作(单独地形成)然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低成本化以及加工的容易性等观点出发,与集电部71形成为一个整体。
输出端子6,是通过将集电部71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弯折而使相对的面压合从而形成的。根据该弯折形成,即使在将集电部71的板厚减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厚输出端子6的板厚,所以能够确保维持耐高压性所必需的剖面积。例如,在将集电部71的板厚设为以往的1/2薄厚时,如果将周缘部的一部分弯折而使输出端子6的板厚变为2倍,则对于输出端子6,可以很容易地确保与以往相同的剖面积。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对该输出端子6的形状以及其形成方法详细说明。图3是展开表示图2所示的接线板7的展开图。
如图3所示,接线板7,在将输出端子6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为平板状或薄板状,包括集电部71和从集电部71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61。
集电部71和输出端子形成部位61,通过冲压加工的工序而被冲裁成图3所示的形状。另外,在集电部71具有多个侧面时,输出端子形成部位61延伸出来的侧面可以是任意一个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大致方形状的集电部71的4个侧面中作为长边的侧面71a延伸出来。
输出端子形成部位61,具有从集电部71的侧面71a连续延伸出来的本体62和从本体62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连续延伸出来的延伸部63。延伸部63,形成为在被相对于本体62弯折时与本体62的一部分重合。另外,在延伸部63和集电部71之间,设置有切口部64,由此,延伸部63可以向本体62侧弯折(参照图4)。
本体62,以从侧面71a向与集电部71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出来,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侧的长度2L,被形成为比前端侧的长度L更长(例如2倍)。另外,本体62具有:在将连接延伸部63与本体62的连接线m(本体与延伸部的边界部)作为弯折线从而弯折时,与该延伸部63相对的区域A(第1本体区域);和与切口部64相对应并且不与延伸部63相对的区域B(第2本体区域)。
本体62和延伸部63,在以连接线m为轴对称的位置,具备在电池层叠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连接部位65、66,连接图未示的规定的端子。在接线板7上集电的电(电荷、电力)从输出端子6的连接部位65(66)引出,所以对于该部位,以确保输出端子6必需的最小剖面积的方式形成。
输出端子6必需的剖面积,是由以输出端子6作为对象的电力根本决定的。在此,将输出端子6的剖面积(连接部位65、66的沿着与侧面71a平行的A-A’线(面)的剖面的切口的面积)设为X1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在将连接部位65的剖面积设为X1,将长度设为L,将板厚设为t时,剖面积X1,通过X1=L×2t计算。
另一方面,对于从本体62的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侧向输出端子6连续的区域(连续区域)B,为了从集电部71向输出端子6通电(电荷、电力),必需至少确保与输出端子6必需的剖面积相等的剖面积。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区域B,与切口部64相对应,没有进行由弯折引起的紧密结合,所以没有如输出端子6那样板厚增加,而是与集电板71的板厚相同。因此,如果使连续区域B的长度与输出端子6的长度相同,则连续区域B的剖面积变小,难以确保与输出端子6相等的剖面积。因此,在本发明中,对于连续区域B,不是增加板厚来确保剖面积,而是改变长度来确保必要的剖面积。
具体地说,本体62的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侧的长度2L,被形成为比输出端子6的连接部位65的长度L更大(例如2倍)。如图5(B)所示,在将连续区域B的剖面积设为X2,将长度设为2L,将板厚设为t时,剖面积X2,通过X2=2L×t计算,与输出端子6的剖面积X1相同。
根据这样构成的接线板7以及具备该接线板的燃料电池,由于是将从集电部71延伸出来的输出电子形成部位61弯折而将相对的面压合从而形成输出端子6的,所以即使在减薄集电部71的板厚时,也可以增厚输出端子6的板厚。因此,可以谋求薄板化、同时可以确保刚性以及耐高电压性的维持所必需的剖面积。
另外,对于本体62中不作为由弯折引起的紧密结合的对象的区域(连续区域B),通过增长其长度,可以确保与输出端子6相同的剖面积。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谋求薄板化、同时可以很容易地进一步确保刚性以及耐高电压性的维持所必需的剖面积。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本发明的集电板的第2实施方式。该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方面是,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多次弯折从而形成输出端子32的方面,和在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上设置有刚性增加件31的方面,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于将集电板71的板厚设为以往的1/2、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61弯折一次从而形成输出端子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用于谋求接线板的更进一步的轻型化以及热容量的降低的、将集电板71的板厚设为比以往更薄(例如,1/4)的情况进行说明。
即,在将集电部71的板厚薄板化时,也可以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延伸部)弯折,使相对的各个面密合,一直到变为输出端子32所必需的板厚为止。在将集电板71设为以往的1/4的薄厚时,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延伸部)弯折三次,形成与以往相同板厚的输出端子32。
但是,将集电部71的板厚设置得越薄,输出端子32的根部(从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侧向输出端子6连续的区域)的强度越减弱,会有引起破损、劣化的危险。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线板30(集电板)上,在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的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部上设置有作为刚性增加件的突出状的构件31(例如,肋)。肋31,为了防止接线板30的变形,形成在与单格电池2或端板9相对的面上。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接线板30中,将集电部71的板厚进一步减薄,其结果输出端子形成部位33的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部的板厚也进一步变薄,对于此,基端部通过肋31加强,可以维持集电部71与输出端子32之间的部位的刚性。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说明本发明的集电板的第3实施方式。该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方面是,不对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1进行弯折地形成输出端子52的方面,和在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1上设置有刚性增加件53的方面,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接线板50(集电体),在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1的连接在集电部71上的基端部54上,具备形成所谓梁状的刚性增加件53。如图7所示,集电部71的面方向(在图7中,是集电部71的纵向)的基端部54的宽度L1,和输出端子52的面方向(在图7中,是与集电部71的纵向平行的方向)的宽度L0,为L0<L1的关系,所以刚性增加件53具有基端部54的宽度L1相对于输出端子52的宽度L0形成为较宽的宽度的构造。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接线板50中,由于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1的基端部54(输出端子52的根部)形成为较宽的宽度,所以即使在减薄集电部71的板厚时,也可以增大集电部71与输出端子52之间的部位(输出端子52的根部)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对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1进行弯折加工地形成输出端子52,但刚性增加件53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在所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那样的通过弯折加工形成有输出端子的接线板7、30等那样的集电板。
另外,在图7中,将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2的面方向的宽度L0相对于基端部54的宽度L1形成得较小。这是为了通过减小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2的宽度,谋求轻型化,通过基端部54的较宽宽度维持耐高电压性。因此,代替图7所示的构造,也可以采用设为L0=L1的宽度、L0>L1的宽度的构造。此时,为了抑制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2的重量增加,也可以设为在输出端子形成部位52上穿设槽、孔(都没有图示)从而谋求轻型化这样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的集电板应用于燃料电池的接线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的隔板。
另外进而,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从本体62延伸出来的延伸部63,通过与侧面71a垂直的弯折线m向本体62方向弯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延伸部63的弯折方向并不限制于此。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位于远离输出端子形成部位41的本体42的基端侧的前端侧的、与侧面71a平行的弯折线n(本体与延伸部的边界部)弯折的结构。此时,以弯折线n为轴,通过使本体42的基端侧与延伸部43的前端侧相对地密合,从而形成输出端子40。
本发明的集电板、使用该集电板的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可以谋求轻型化以及低热容量化,同时可以维持刚性以及耐高电压性,所以可以广泛用于使用燃料电池的机器、移动体、电动机、设备等。

Claims (21)

1.一种集电板,它是用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电部;和
输出端子,其电连接在所述集电部上,并且具有比该集电部的厚度更大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从所述集电部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是将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弯折一次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部以及输出端子为金属制的。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是使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而成的。
6.如权利要求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具有从所述集电部延伸出来的本体和从该本体延伸出来的延伸部;
所述输出端子,是将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在所述本体和所述延伸部的边界部弯折而形成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是使所述本体和所述延伸部紧密结合而成的。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本体的连接在所述集电部上的基端侧向所述输出端子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该输出端子的剖面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的区域的剖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输出端子的最小剖面积。
10.如权利要求6~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形成为,与所述集电部相连接的基端侧的长度比前端侧的长度长。
11.如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在与所述集电部相连接的基端部设有刚性增加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增加件形成为,所述基端部的所述集电部的面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输出端子的面方向上的宽度宽。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增加件,由被设置成从所述基端部突出的突状构件构成。
14.如权利要求6~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形成为与所述延伸部轴对称形状并且与该延伸部相对的第1本体区域,和不与该延伸部相对的第2本体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电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2本体区域形成为大致梯形状。
16.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的隔板或接线板。
17.一种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它是用于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板状部件形成集电部以及从该集电部的一部分延伸出来的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工序;和
对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至少弯折一次的加工以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以所述输出端子的厚度比所述集电部的厚度大的方式,对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弯折一次而形成所述输出端子。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形成输出端子形成部位的工序中,作为所述板状构件使用金属制的构件。
20.如权利要求17~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形成输出端子的工序中,使所述输出端子形成部位弯折、使相对的面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所述输出端子。
21.一种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它是叠层化的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电板形成隔板或接线板的工序。
CNA2005800237694A 2004-07-22 2005-07-19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9853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3912/2004 2004-07-22
JP2004213912 2004-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5394A true CN1985394A (zh) 2007-06-20

Family

ID=35785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237694A Pending CN1985394A (zh) 2004-07-22 2005-07-19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47408B2 (zh)
JP (1) JP4609732B2 (zh)
CN (1) CN1985394A (zh)
DE (1) DE112005001723T5 (zh)
WO (1) WO200600927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9226A (zh) * 2016-09-21 2017-01-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电板、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2103528A (zh) * 2020-09-16 2020-12-18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集流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1103B2 (ja) * 2005-08-23 2011-10-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5392973B2 (ja) * 2006-02-20 2014-01-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167627B2 (ja) * 2006-11-15 2013-03-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334559B2 (ja) 2008-12-19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546369B2 (ja) * 2010-06-25 2014-07-09 千住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JP5236024B2 (ja) 2011-01-12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6386364B2 (ja) * 2014-12-15 2018-09-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収容装置
JP2016167373A (ja) * 2015-03-09 2016-09-1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6392688B2 (ja) * 2015-03-09 2018-09-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DE202016104485U1 (de) 2016-07-12 2016-09-08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Kontaktiereinrichtung für eine Brennstoffzelle
JP6378820B2 (ja) * 2017-01-12 2018-08-2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端部集電部材、及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
JP2018166131A (ja) * 2018-08-06 2018-10-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収容装置
WO2020115000A1 (en) 2018-12-06 2020-06-11 Widex A/S A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WO2020115003A1 (en) 2018-12-06 2020-06-11 Widex A/S A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EP3891834B1 (en) 2018-12-06 2023-05-24 Widex A/S A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US20220052355A1 (en) 2018-12-06 2022-02-17 Widex A/S A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US20220029186A1 (en) 2018-12-06 2022-01-27 Widex A/S A direct alcohol fuel c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9941A (en) * 1969-02-24 1971-06-29 Onan Corp Fuel cell with internal manifolds
JPS5878371A (ja) 1981-10-31 1983-05-11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装置
JPH04324248A (ja) 1991-04-25 1992-11-1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渦巻状電極を備えた電池
JP4069494B2 (ja) 1998-05-29 2008-04-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セル電圧測定端子付き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US6790554B2 (en) 1998-10-08 2004-09-14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Plc Fuel cells and fuel cell plates
JP4055349B2 (ja) 2000-10-18 2008-03-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電圧測定装置
US6933069B2 (en) * 2001-04-20 2005-08-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cell stack and terminal member to be connected to cell voltage-measuring terminal thereof
JP4098493B2 (ja) 2001-05-25 2008-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ル電圧モニタ用コネクタ
JP3870724B2 (ja) 2001-06-11 2007-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車両搭載構造
JP3955449B2 (ja) 2001-09-10 2007-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セル電圧検出装置
JP3916912B2 (ja) 2001-10-05 2007-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US6703155B2 (en) * 2001-11-13 2004-03-09 Avista Laboratories, Inc. Power tap device, fuel cell stack, and method of dividing a fuel cell stack
GB0201800D0 (en) 2002-01-26 2002-03-13 Rolls Royce Plc A fuel cell module
WO2003088395A1 (fr) * 2002-04-17 2003-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ile a combustible a electrolyte polymeriqu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9226A (zh) * 2016-09-21 2017-01-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电板、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6299226B (zh) * 2016-09-21 2023-10-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电板、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2103528A (zh) * 2020-09-16 2020-12-18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集流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6009277A1 (ja) 2008-07-31
DE112005001723T5 (de) 2007-05-10
US7947408B2 (en) 2011-05-24
JP4609732B2 (ja) 2011-01-12
WO2006009277A1 (ja) 2006-01-26
US20070287053A1 (en) 200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5394A (zh) 集电板、燃料电池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2598361B (zh) 电池连接器
CN102171881B (zh) 燃料电池的电池堆以及燃料电池的电池堆的紧固方法
EP3258520B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improved safety by using bimetal tab
JP2007194036A (ja) 組電池の接続板
CN1176504C (zh) 圆柱形蓄电池
EP2296213B1 (en) Fuel cell stack
KR101168880B1 (ko) 전지셀용 도전성 접속부재
US8124293B2 (en) Asymmetric dovetail interconnect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US7147956B2 (en) Fuel cell and separator therefor
JP6536694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21061182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211907566U (zh) 一种用于铜铝电极电连接的铜铝过渡排
CN219419406U (zh)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CN219832953U (zh) 一种负极转接片和电池盖板
JP2005100697A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及び燃料電池車両
CN212485495U (zh) 一种电池间连接排缓冲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9350574U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组
CN214505519U (zh) 光伏组件
CN211507755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并联用组合连接片
CN220474843U (zh) 一种桥接式汇流连接片和焊接治具
CN216872199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集流柱结构
JP7276219B2 (ja) 燃料電池用エンドプレート
CN114865239B (zh)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用装配工装
CN210607437U (zh) 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