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6452A - 空调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6452A
CN1906452A CNA2005800015379A CN200580001537A CN1906452A CN 1906452 A CN1906452 A CN 1906452A CN A2005800015379 A CNA2005800015379 A CN A2005800015379A CN 200580001537 A CN200580001537 A CN 200580001537A CN 1906452 A CN1906452 A CN 1906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source side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15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3924C (zh
Inventor
本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6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6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9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92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7Condense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加压回路(111),冷却器(12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由压缩机构(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及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制冷剂减压的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构成。加压回路(111)设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将经压缩机构(21)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合流。冷却器(121)对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本发明可在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及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种冷冻装置具有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具有: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而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从上侧流出的热交换器。该冷冻装置中,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蒸发器内,将因比重小于制冷剂而分离为2层浮于在制冷剂液面上的冷冻机油从制冷剂液面附近抽出并送回压缩机的吸入侧。
另外,作为具有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的冷冻装置的范例之一,有种冷冻装置具有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具有:具有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在此类空调装置中,为了调节流入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量,设有热源侧膨胀阀。因此,该空气装置中,例如在进行加热运行或冷暖同时运行时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运行的情况下,为了对应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的空调负荷的减小,要通过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来减小蒸发能力,且,在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空调负荷变得非常小的情况下,要关闭多台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使其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
另外,上述空调装置中,例如在进行制冷运行或冷暖同时运行时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行的情况下,为了对应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的空调负荷的减小,要通过减小与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来增加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液体制冷剂量,以减小有效传热面积,从而减小冷凝能力。然而,若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热源侧膨胀阀下游侧(具体说是热源侧膨胀阀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之间)的制冷剂压力会呈较低倾向,变得不稳定,从而无法稳定减小热源侧制冷剂回路的冷凝能力。针对这一点,有提案设置加压回路,将经过压缩机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在热源侧膨胀阀中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合流,从而提高热源侧膨胀阀下游侧的制冷剂压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昭63-204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3-260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3-129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空调装置中,有时将板式热交换器等热交换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使用,该板式热交换器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运行时,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而从上侧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必须将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液面维持在一定高度以上。然而,在如同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的空调负荷非常小的场合那样、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能力较小的蒸发器运行时,即使想通过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减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由于必须维持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液面高度而无法将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调节至过小,因此只靠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调节就无法对蒸发能力进行完全的控制,结果必须关闭多台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
因此,由于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的提高,另外,在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减小蒸发能力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量会导致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量增加,使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COP劣化。
另外,上述空调装置中,当通过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加压回路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一旦将经过压缩机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通过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并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合流,从热源侧膨胀阀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就会变为气液二相流,而且,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越小,从加压回路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后的制冷剂中气体制冷剂所占比例就越大,使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间产生偏流,结果无法将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调节至足够小。其结果,与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运行的情况相同,当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设有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空调负荷变得非常小的情况下,必须关闭多台热源侧膨胀阀,以减少作为冷凝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冷凝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运行,以与作为冷凝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冷凝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冷凝能力。
因此,由于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的提高,另外,在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运行以减小冷凝能力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蒸发的制冷剂量会导致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量增加,会使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全体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的COP劣化。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增大利用热源侧膨胀阀来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技术方案1的空调装置,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个或更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加压回路,与冷却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由压缩机构,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行时使在前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减压的热源侧膨胀阀连接构成。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由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利用侧膨胀阀连接构成。加压回路设置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将经过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通过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并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合流。冷却器对通过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并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该空调装置中,当在作为冷凝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被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后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时,高压气体制冷剂从加压回路合流并被加压,使热源侧膨胀阀下游侧的制冷剂压力提高。在此,如像以往的空调装置一样仅靠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就会变为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结果会导致无法将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调节至充分小,然而在该空调装置中,被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后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可利用冷却器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如此一来,该空调装置中,即使对应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负荷而通过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来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冷凝能、同时通过加压回路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并加压,也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因此可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而且,该空调装置中,由于不必像以往空调装置一样在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且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行的情况下,关闭多个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而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因此可利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得到大范围的冷凝能力控制能力。
如此一来,即可在因热源侧热交换器冷凝能力的控制能力受限而无法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单一化的空调装置中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单一化,因此可防止以往空调装置中因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提高的问题,另外还可解决在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运行以减小冷凝能力时因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蒸发的制冷剂量而导致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量增加、从而导致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COP劣化的问题。
技术方案2的空调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的空调装置中,加压回路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与冷却器之间,以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加压回路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与冷却器之间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因此,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后温度升高的制冷剂可利用冷却器进行冷却。如此一来,作为在冷却器中用于冷却制冷制的冷热源便没有必要使用低温冷热源,可使用温度较高的冷热源。
技术方案3的空调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空调装置中,还具有冷却回路,该冷却回路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用于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分流出后导入冷却器、并在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后送至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然后送回压缩机构的吸入侧。
该空调装置中,是将减压到某种制冷剂压力的制冷剂作为冷却器的冷却源,这种制冷剂压力可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送回压缩机构吸入侧,因此可得到比在热源侧膨胀阀经过减压后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温度还低得多的冷却源。如此一来,甚至能够将在热源侧膨胀阀经过减压并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冷却至过冷却状态。
技术方案4的空调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可作为蒸发器运行,这种蒸发器可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从上侧流出。空调装置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空调装置中还具有回油回路,回油回路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部连接,将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送回压缩机构。
该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运行时,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从上侧流出,且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在此,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在以水或空气作为热源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30℃以下。因此,该空调装置中,冷冻机油并非以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制冷剂液面上的状态积存,而是以与制冷剂混合的状态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且,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冷冻机油通过连接于热源侧热交换器下部的回油回路而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构的吸入侧。因此,不必像以往空调装置一样,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液面维持在一定高度以上。
如此一来,该空调装置中,即使因为对应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负荷而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从而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蒸发能力、结果导致热源侧热交换器内制冷剂液面下降,由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不会积存冷冻机油,因此可增大通过热源侧膨胀阀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蒸发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而且,该空调装置中,由于不必像以往空调装置一样在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且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运行的情况下、关闭多个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因此可利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得到大范围的蒸发能力的控制能力。
如此一来,在因热源侧热交换器冷凝能力以及蒸发能力的控制能力受限而无法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单一化的空调装置中,可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单一化,因此可防止以往空调装置中的因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的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提高,另外,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COP劣化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2说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全体概略构造。
图3是图2中C部分的扩大图,说明热源侧热交换器下部概略构造。
图4是说明空调装置在加热运行模式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说明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行模式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说明空调装置在冷暖同时运行模式(蒸发负荷)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说明空调装置在冷暖同时运行模式(冷凝负荷)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说明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在加热运行模式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说明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行模式下的运作情况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冷冻装置)    12制冷剂回路
12a、12b、12c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12d热源侧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机构    23热源侧热交换器(蒸发器)
24热源侧膨胀阀(膨胀阀)    31、41、51利用侧膨胀阀
32、42、52利用侧热交换器(冷凝器)
101第1回油回路    101b开闭阀    111加压回路
121冷却器    122冷却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空调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制冷剂回路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行而对楼房等的室内进行加热制冷的装置。
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1台热源单元2,多台(本实施例中为3台)利用单元3、4、5,与各利用单元3、4、5连接的连接单元6、7、8,通过连接单元6、7、8将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4、5连接的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如同在某空调空间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在其他空调空间进行加热运行那样,可根据设置利用单元3、4、5的室内空调空间的要求而进行冷暖同时运行。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2由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4、5,连接单元6、7、8,以及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连接构成。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中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上述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组合有例如R410A与多元醇酯(POE)的组合。在此,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是考虑到将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后述)作为蒸发器运行时制冷剂蒸发温度的最高值为30℃,在该蒸发温度最高值(即30℃)或以下的温度范围内,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不会分离为2层,因此可将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并送回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构21(后述)。
<利用单元>
利用单元3、4、5的设置方法有,埋设或悬挂于楼房等室内的天花板,或挂于室内的壁面。利用单元3、4、5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以及连接单元6、7、8与热源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
以下,对利用单元3、4、5的构造进行说明。由于利用单元3与利用单元4、5具有相同的构造,在此,只对利用单元3的构造进行说明,利用单元4、5的构造分别用符号4×或5×来代替利用单元3各部分的符号3×,且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利用单元3是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主要具有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利用单元4、5分别具有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b、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c)。该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主要具有利用侧膨胀阀31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2。本实施例中,利用侧膨胀阀31是为了调节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量而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2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本实施例中,利用侧热交换器32是由传热管与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机器。本实施例中,利用单元3具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进行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提供给室内的送风机(未图示),可使室内空气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2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另外,利用单元3设有各种传感器。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设有用于检测液体制冷剂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设有用于检测气体制冷剂温度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且,利用单元3设有吸入温度传感器35,用于检测被吸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温度的RA。另外,利用单元3具有用于控制利用单元3的各构成部分运行状态的利用侧控制部36。且,利用侧控制部36具有为控制利用单元3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因此可以与遥控器(未图示)之间或热源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交换。
<热源单元>
热源单元2设置于楼房等的屋顶等处,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与利用单元3、4、5连接,在利用单元3、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2。
以下,对热源单元2的构造进行说明。热源单元2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主要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主要具有:压缩机构21,第1切换机构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膨胀阀24,贮存器25,第2切换机构26,液体侧封闭阀27,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第1回油回路101,加压回路111,冷却器121,冷却回路122。
压缩机构21主要具有:压缩机21a,与压缩机21a的排出侧连接的油分离器21b,将油分离器21b与压缩机21a吸入管21c连接的第2回油回路21d。压缩机21a在本实施例中,是可通过变频(inverter)控制来改变运行容量的容积式压缩机。油分离器21b是将在压缩机21a内经过压缩后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分离出来的容器。第2回油回路21d是将在油分离器21b中分离的冷冻机油送回压缩机21a的回路。第2回油回路21d主要具有,将油分离器21b与压缩机21a的吸入管21c连接的回油管21e,以及对在与回油管21e连接的油分离器21b中分离出的高压冷冻机油进行减压的毛细管21f。毛细管21f是将在油分离器21b中分离出的高压冷冻机油减压至压缩机21a的吸入侧制冷剂压力的细管。本实施例中,压缩机构21只具有1台压缩机21a,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对应利用单元的连接台数等并列连接2台以上的压缩机。
第1切换机构22是用于切换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内的制冷剂流路的四路切换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以下称为冷凝运行状态)将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时(以下称蒸发运行状态)将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其第1端口22a与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连接,其第2端口22b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其第3端口22c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其第4端口22d通过毛细管91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且,第1切换机构22如上所述,可进行以下2种状态的切换:将第1端口22a与第2端口22b连接、同时将第3端口22c与第4端口22d连接(对应冷凝运行状态,参照图1中第1切换机构22的实线),或将第2端口22b与第3端口22c连接、同时将第1端口22a与第4端口22d连接(对应蒸发运行状态,参照图1中第1切换机构22的虚线)。
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能够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以及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水作为热源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板式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第1切换机构22的第2端口22b连接,其液体侧与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23如图2所示,将经过压力加工等形成的多个板状部件23a间隔着衬垫(未图示)互相重叠,由此在各板状部件23a间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条流路23b、23c,通过这多条流路23b、23c内制冷剂与水的交替流动(具体说来,就是制冷剂在流路23b内流动,水在流路23c内流动,参照图2中箭头A以及B),可进行热交换。且多条流路23b在上端部及下端部互相连通,并且与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上部及下部的气体侧喷嘴23d以及液体侧喷嘴23e连接。该气体侧喷嘴23d与第1切换机构22连接,液体侧喷嘴23e与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如此一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气体侧喷嘴23e(即下侧)流入而从液体侧喷嘴23d(即上侧)流出,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气体侧喷嘴23d(即上侧)流入而从液体侧喷嘴23e(即下侧)流出(参照图2中的箭头A)。另外,多条流路23c在其上端部及下端部互相连通,并且与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上部及下部的入水喷嘴23f以及出水喷嘴23g连接。另外,作为热源的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来自空调装置1外部的冷水塔设备或锅炉设备的水管(未图示)而作为供给水CWS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入水喷嘴23f流入,并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从出水喷嘴23g流出,作为排出水CWR返回冷水塔设备或锅炉设备。在此,从冷水塔设备或锅炉设备供给的水与流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流量无关,必须维持一定量。
热源侧膨胀阀24,在本实施例中是可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9对流动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之间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
贮存器25是用于暂时储存流动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之间的制冷剂的容器。贮存器2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冷却器121之间。
第2切换机构26是用于切换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内制冷剂流路的四路切换阀,在将热源单元2作为冷暖同时机用的热源单元使用的情况下(参照图4~7)要将高压气体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时(以下称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将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连接,在将热源单元2作为冷暖切换机用的热源单元使用的情况下(参照变形例1、图8~10,以下称冷暖切换时制冷运行状态)要进行制冷运行时,将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其第1端口26a与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连接,其第2端口26b通过毛细管92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其第3端口26c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其第4端口26d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连接。且,第2切换机构26如上所述,可进行以下2种状态的切换:在将第1端口26a与第2端口26b连接的同时将第3端口26c与第4端口26d连接(对应冷暖切换时制冷运行状态,参照图1中第2切换机构26的实线),或在第2端口26b与第3端口26c连接的同时将第1端口26a与第4端口26d连接(对应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参照图1中第2切换机构22的虚线)。
液体侧封闭阀27、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以及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是设置与外部的机器、配管(具体说来,即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间的接续口处的阀。液体侧封闭阀27与冷却器121连接。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与第2切换机构26的第4端口26d连接。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
第1回油回路101是在蒸发状态下、即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时,将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送回压缩机构21的回路。第1回油回路101主要具有: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与压缩机构21连接的回油管101a,与回油管101a连接的开闭阀101b,止回阀101c,毛细管101d。回油管101a设计为能够在一端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抽出制冷剂连同冷冻机油,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回油管101a通过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的液体侧喷嘴23e管内而延伸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23b内。在此,为了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多条流路23b间连通,各板状部件23a上都设有连通孔23h(多条流路23c间也一样)。因此,回油管101a也可设置为贯通多条流路23b(参照图3中虚线所示的回油管101a)。另外,回油管101a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开闭阀101b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必要时开启,以使第1回油回路101能够使用,是能够将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截断或使之流通的电磁阀。止回阀101c则只允许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在回油管101a内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流向压缩机构21吸入侧。毛细管101d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的制冷剂以及冷冻机油减压至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
加压回路111在冷凝状态下、即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将在压缩机构21进行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内经过冷凝并在热源侧膨胀阀24中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合流。加压回路111主要具有:将压缩机构21排出侧与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即热源侧膨胀阀24与液体侧封闭阀27之间)连接的加压管111a,与加压管111a连接的开闭阀111b,止回阀111c,以及毛细管111d。加压管111a在本实施例中,一端连接于压缩机构21的油分离器21b的出口与第1与第2切换机构22、26的第1端口22a、26a之间。另外,加压管111a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贮存器25之间。开闭阀111b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必要时开启而使加压回路111能够使用,是能够使制冷剂截断或流通的电磁阀。止回阀111c只允许制冷剂在加压管111a内从压缩机构21排出侧流向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毛细管111d将从压缩机构21排出侧抽出的制冷剂减压至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压力。
冷却器121是一种热交换器,该冷却器121在冷凝运行状态下、即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进行压缩后在热源侧膨胀阀24中减压并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冷却器12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贮存器25与液体侧封闭阀27之间。换句话说,加压回路111的加压管111a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冷却器121之间,使高压气体制冷剂与在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的制冷剂合流。冷却器可采用例如2重管式热交换器。
冷却回路122是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回路,在冷凝运行状态下、即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分流出一部分并导入冷却器121,并且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凝且在热源侧膨胀阀减压后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然后将其送回压缩机构21吸入侧。冷却回路122主要具有: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导入冷却器121的导入管122a,与导入管122a连接的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将通过冷却器121的制冷剂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的导出管122c。导入管122a在本实施例中,一端连接于贮存器25与冷却器121之间。另外,导入管122a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与冷却器121的冷却回路122侧入口连接。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必要时开启以使冷却回路122能够使用,是能够调节冷却回路122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量的电动膨胀阀。导出管122c在本实施例中,一端连接于冷却器121的冷却回路122侧出口连接。另外,导出管122c在本实施例中,另一端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连接。
另外,热源单元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说来,热源单元2设有:检测压缩机构21的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93,检测压缩机构21的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94,检测压缩机构21排出侧的制冷剂排出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95,检测流动于冷却回路122导出管122c内的制冷剂温度的冷却回路出口温度传感器96。另外,热源单元2具有对热源单元2各构成部分运行状态进行控制的热源侧控制部97。且,热源侧控制部97具有为控制热源单元2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因此可以与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控制部36、46、56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交换。
<连接单元>
连接单元6、7、8与利用单元3、4、5一起设置在楼房等的室内。连接单元6、7、8与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一起介于利用单元3、4、5与热源单元2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以下,对连接单元6、7、8的构造进行说明。由于连接单元6与连接单元7、8具有相同的构造,在此,只对连接单元6的构造进行说明,连接单元7、8的构造分别用符号7×或8×来代替连接单元6各部分的符号6×,且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连接单元6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主要具有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2e(连接单元7、8分别具有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2f、12g)。该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2e主要具有:液体连接管61,气体连接管62,高压气体开闭阀66,低压气体开闭阀67。本实施例中,液体连接管61将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的利用侧膨胀阀31连接。气体连接管62具有:与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连接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与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连接的低压气体连接管64,使高压气体连接管63与低压气体连接管64合流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合流气体连接管65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连接。且,高压气体开闭阀66在本实施例中与高压气体连接管63连接,是能够使制冷剂截断或流通的电磁阀。低压气体开闭阀67在本实施例中与低压气体连接管64连接,是能够使制冷剂截断或流通的电磁阀。因此,连接单元6在利用单元3进行制冷运行时,在关闭高压气体开闭阀66且开启低压气体开闭阀67的状态下,将通过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流入液体连接管61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的利用侧膨胀阀31,并在利用侧膨胀阀31中减压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内蒸发,然后通过合流气体连接管65以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送回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另外,连接单元6在利用单元3进行加热运行时,在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67且开启高压气体开闭阀66的状态下,将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而流入高压气体连接管63以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且在侧热交换器32内蒸发并在利用侧膨胀阀31减压,然后通过液体连接管61送回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另外,连接单元6具有控制连接单元6各构成部分运行状态的连接侧控制部68。且,连接侧控制部68具有为控制连接单元6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可以与利用单元3的利用侧控制部36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交换。
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与连接侧制冷剂回路12e、12f、12g依照上述状态连接,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且,采用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可在例如利用单元3、4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使利用单元5进行加热运行等,即所谓冷暖同时运行。
且,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如下文所述,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时,通过采用回油回路101而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24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蒸发能力时的控制能力,因此可利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得到大范围的蒸发能力控制能力。另外,空调装置1如下文所述,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通过采用加压回路111以及冷却器121,可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24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冷凝能力时的控制能力,因此可利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得到大范围的冷凝能力控制能力。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可实现在以往的空调装置中要设置多台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单一化。
(2)空调装置的运行
以下,对本实施例空调装置1的运行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依照各利用单元3、4、5的空调负荷可分为,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加热运行的加热运行模式,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制冷运行的制冷运行模式,以及利用单元3、4、5中一部分进行制冷运行、同时其余进行加热运行的冷暖同时运行模式。另外,冷暖同时运行模式可根据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空调负荷分为,将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的场合(蒸发运行状态),以及将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的场合(冷凝运行状态)。
以下说明空调装置1的4个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
<加热运行模式>
在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加热运行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4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4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在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如图4中第1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状态),将第2切换机构26切换为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如图4中第2切换机构26的虚线所示状态),由此可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将在压缩机构21中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向利用单元3、4、5供给。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可调节开度,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另外,加压回路111的开闭阀111b以及冷却回路122的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都处于关闭状态,使流动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储液器25之间的制冷剂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或截断向冷却器121的冷热源供给,使流动于储液器25与利用单元3、4、5之间的制冷剂处于不冷却状态。在连接单元6、7、8中,在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67、77、87的同时开启高压气体开闭阀66、76、86,从而使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作为冷凝器运行。在利用单元3、4、5中,利用侧膨胀阀31、41、51根据各利用单元的热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过冷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43、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结构中,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2切换机构26。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切换机构26的第1端口26a以及第4端口26d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
然后,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分为3路送往各连接单元6、7、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73、83。被送往连接单元6、7、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63、73、8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开闭阀66、76、86以及合流气体连接管65、75、85,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中,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并向室内供给。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后,被送往连接单元6、7、8的液体连接管61、71、81。
然后,被送往连接单元6、7、8的液体连接管61、71、81的制冷剂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的制冷剂通过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封闭阀27以及冷却器121被送往储液器25。被送往储液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储液器25内,然后利用热源侧膨胀阀24进行减压。然后,用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由此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且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然后,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2端口22b以及第3端口22c被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加热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有时会发生各利用单元3、4、5热负荷非常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减小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蒸发能力,以与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热负荷(是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冷凝负荷)保持平衡。因此,通过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从而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蒸发量。若对热源侧膨胀阀24进行这种开度控制以减小开度,会导致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液面下降。若是那样,在如同本实施例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那样的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运行时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从上侧流出的热交换器(参照图2以及图3)中,冷冻机油会难以同蒸发后的制冷剂一起排出,容易发生冷冻机油的积存现象。
然而,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且设有回油回路101。且该回油回路101的开闭阀101b在加热运行模式下(即第1切换机构22在蒸发运行状态下)开启,能够通过回油管101a将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后送回压缩机构21。因此,尽管因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液面下降、导致冷冻机油难以同蒸发后的制冷剂一起排出,仍然能够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
而且,若开闭阀101b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的情况下开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就会被送回压缩机构21,使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最好在第1切换机构22为冷凝运行的状态下关闭开闭阀101b,在第1切换机构22为蒸发运行的状态下开启开闭阀101b。且,在第1切换机构22为蒸发运行的状态下,也可只在因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液面下降、导致冷冻机油难以同蒸发后的制冷剂一起排出的状态下开启开闭阀101b。例如,开启开闭阀101b的条件可设定为,第1切换机构22处于蒸发运行状态,且热源侧膨胀阀24处于规定开度以下。该规定开度通过观察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制冷剂液面下降而导致冷冻机油难以同蒸发后的制冷剂一起排出的状态下的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并根据该开度来决定。
<制冷运行>
在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制冷运行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5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5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在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通过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冷凝运行状态(如图5中第1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状态),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处于开启状态。且回油回路101的开闭阀101b处于关闭状态,不作将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并送回压缩机构21的运行。连接单元6、7、8中,在关闭高压气体开闭阀66、76、86的同时开启低压气体开闭阀67、77、87,从而使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与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构21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连接。在利用单元3、4、5中,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冷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过热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43、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结构中,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1切换机构22。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然后,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1端口22a以及第2端口22b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然后,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高压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通过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后,通过加压回路111与在压缩机构21经过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详细见后述)并被送往贮存器25。然后,被送往贮存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贮存器25内,然后送往冷却器121。然后,被送往冷却器121的制冷剂通过与冷却回路122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详细见后述)。然后,在冷却器121内经过冷却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封闭阀27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
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的制冷剂被分为3路后送往各连接单元6、7、8的液体连接管61、71、81。然后,被送往连接单元6、7、8的液体连接管61、71、81的制冷剂被送往利用侧膨胀阀31、41、51。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膨胀阀31、41、51的制冷剂在被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减压后,在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中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冷却并供给于室内。然后,低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6、7、8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75、85。
然后,被送往合流气体连接管65、75、85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开闭阀67、77、87以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74、84,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并合流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被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制冷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有时会发生各利用单元3、4、5冷负荷非常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减小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冷凝能力,以与利用单元3、4、5全体的冷负荷(是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蒸发负荷)保持平衡。因此,要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从而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冷凝量。若对热源侧膨胀阀24进行这种开度控制以减小开度,会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积存的制冷剂量增加、有效传热面积减小,从而减小冷凝能力。然而,若减小热源侧膨胀阀的开度24,则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具体说来,即热源侧膨胀阀24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之间)的制冷剂压力会呈较低倾向而不稳定,会产生无法稳定地减小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的冷凝能力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例空调装置1中设置加压回路111,将在压缩机构21经过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在热源侧膨胀阀24中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合流。且,该加压回路111的开闭阀111b在制冷运行模式下(即第1切换机构22在冷凝运行状态下)开启,并可通过加压管111a从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向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合流。因此,可在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的同时,通过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合流,从而提高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制冷剂的压力。然而,若只是通过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合流,则高压气体制冷剂的合流会导致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变为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在将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分流至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间会产生偏流。
针对这一点,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是在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还具有冷却器121。因此,是在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的同时通过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合流,以提高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制冷剂的压力,同时利用冷却器121将在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另外,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加压管111a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贮存器25之间,使高压气体制冷剂与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合流,且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后温度升高的制冷剂被冷却器121冷却。因此,作为在冷却器121中用于冷却制冷制的冷热源,没有必要使用低温冷热源,可使用温度较高的冷热源。而且,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设有冷却回路122,且将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一部分制冷剂减压至可送回压缩机构21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并将该制冷剂作为冷却器121的冷却源使用,因此可得到比在热源侧膨胀阀24中减压后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温度低得多的冷却源。因此,甚至能够将在热源侧膨胀阀24经过减压并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冷却至过冷却状态。且,冷却回路122的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对应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流量或温度等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冷却器121的过热度(利用设置于冷却回路122导出管122c内的冷却回路出口温度传感器96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以该制冷剂温度推算得出过热度)进行开度调节。
<冷暖同时运行模式(蒸发负荷)>
以下说明在利用单元3、4、5中的例如利用单元3进行制冷运行、利用单元4、5进行加热运行的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对应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空调负荷,以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时(蒸发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此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6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6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在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与上述加热运行模式相同,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图6中第1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状态),将第2切换机构26切换为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图6中第2切换机构26的虚线所示状态),由此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可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向利用单元4、5供给在压缩机构21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可调节开度,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另外,加压回路111的开闭阀111b以及冷却回路122的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都处于关闭状态,使流动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贮存器25之间的制冷剂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或截断向冷却器121的冷热源供给,使流动于贮存器25与利用单元3、4、5之间的制冷剂处于不冷却状态。在连接单元6中,在关闭高压气体开闭阀66的同时,开启低压气体开闭阀67,从而使利用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利用单元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与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而连接。在利用单元3中,利用侧膨胀阀3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冷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过热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在连接单元7、8中,在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77、87的同时,开启高压气体开闭阀76、86,从而使利用单元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作为冷凝器运行。利用单元4、5中,利用侧膨胀阀41、5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热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的过冷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3、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结构中,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然后,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切换机构26的第1端口26a以及第4端口26d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
然后,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分为2路送往各连接单元7、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73、83。被送往连接单元7、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73、8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开闭阀76、86以及合流气体连接管75、85,被送往利用单元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利用单元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中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并供给给室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41、51后被送往连接单元7、8的液体连接管71、81。
然后,被送往液体连接管71、81的制冷剂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送往连接单元6的液体连接管61。然后,被送往连接单元6的液体连接管61的制冷剂被送往利用单元3的利用侧膨胀阀31。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膨胀阀31的制冷剂被利用侧膨胀阀31减压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冷却并供给给室内。然后,低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6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
然后,被送往合流气体连接管65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开闭阀67以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而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
另一方面,除了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送往连接单元6以及利用单元3的制冷剂以外的剩余制冷剂,通过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封闭阀27以及冷却器121而被送往贮存器25。被送往贮存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贮存器25内,然后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然后,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并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然后,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2端口22b以及第3端口22c而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蒸发负荷)运行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热源侧热交换器23必须具备与各利用单元3、4、5全体空调负荷相应的蒸发负荷,然而有时会发生其热负荷非常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加热运行模式相同,必须减小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蒸发能力,以与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空调负荷保持平衡。尤其是,在此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有时会发生利用单元3的冷负荷与利用单元4、5的热负荷大致相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蒸发负荷减至非常小。
然而,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且设有回油回路101,因此,与上述加热运行模式的运行一样,能够防止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的积存现象发生。
<冷暖同时运行模式(冷凝负荷)>
以下说明在利用单元3、4、5中的例如利用单元3、4进行制冷运行、利用单元5进行加热运行的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对应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空调负荷而将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冷凝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此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7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7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在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冷凝运行状态(如图7中第1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状态),将第2切换机构26切换为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如图7中第2切换机构26的实线所示状态),由此可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可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向利用单元5供给在压缩机构21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处于开启状态。且回油回路101的开闭阀101b处于关闭状态,不作将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并送回压缩机构21的运行。连接单元6、7中,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67、77,同时开启高压气体开闭阀66、76,从而使利用单元3、4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利用单元3、4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与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通过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连接。利用单元3、4中,利用侧膨胀阀31、4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冷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过热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4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利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4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在连接单元8中,关闭低压气体开闭阀87的同时开启高压气体开闭阀86,从而使利用单元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作为冷凝器运行。利用单元5中,利用侧膨胀阀5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热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过冷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利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结构中,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然后,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然后,在压缩机构21内经过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1端口22a以及第2端口22b,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然后,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高压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后,通过加压回路111而与在压缩机构21经过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详细见后述),并被送往贮存器25。然后,被送往贮存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贮存器25内,然后送往冷却器121。然后,被送往冷却器121的制冷剂与冷却回路122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详细见后述)。然后,在冷却器121内经过冷却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封闭阀27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构21内经过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被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切换机构26的第1端口26a以及第4端口26d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
然后,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83。被送往连接单元8的高压气体连接管8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开闭阀86以及合流气体连接管85,被送往利用单元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利用单元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并供给给室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51后,被送往连接单元8的液体连接管81。
然后,被送往液体连接管81的制冷剂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与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膨胀阀24、贮存器25、冷却器121、以及液体侧封闭阀27而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的制冷剂合流。
然后,流动在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内的该制冷剂被分为2路后送往各连接单元6、7的液体连接管61、71。然后,被送往连接单元6、7的液体连接管61、71的制冷剂被送往利用单元3、4的利用侧膨胀阀31、41。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膨胀阀31、41的制冷剂被利用侧膨胀阀31、41减压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冷却并供给给室内。然后,低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连接单元6、7的合流气体连接管65、75。
然后,被送往合流气体连接管65、75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开闭阀67、77以及低压气体连接管64、74,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低压气体侧封闭阀29被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冷凝负荷)运行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热源侧热交换器23必须具备与各利用单元3、4、5全体空调负荷相应的冷凝负荷,然而有时会发生其热负荷非常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制冷运行模式相同,必须减小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冷凝能力,以与利用单元3、4、5全体的空调负荷保持平衡。尤其是在此冷暖同时运行模式下,有时会发生利用单元3、4的冷负荷与利用单元5的热负荷大致相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冷凝负荷减至非常小。
然而,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是一边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一边通过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合流,从而提高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制冷剂的压力,同时将用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的制冷剂用冷却器12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
(3)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具有以下特征。
(A)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具有:由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连接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2,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具有作为蒸发器运行时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从上侧流出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该制冷剂回路12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在此,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在以水或空气作为热源的情况下,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30℃以下。因此,空调装置1中,冷冻机油并非以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液面上的状态积存,而是以与制冷剂混合的状态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且,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冷冻机油通过连接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的第1回油回路101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因此,不必像以往空调装置一样,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内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液面维持在一定高度以上。
如此一来,在空调装置1中,即使是对应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空调负荷而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由此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冷凝能力、从而导致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制冷剂液面下降,由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不会积存冷冻机油,因此可增大利用热源侧膨胀阀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蒸发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而且,以往的空调装置要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运行的情况下关闭多个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而空调装置1则不必像上述以往的空调装置那样,因此可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得到大范围的蒸发能力控制能力。
如此一来,可在因热源侧热交换器蒸发能力的控制能力受限而无法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单一化的空调装置中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单一化,因此可防止以往空调装置因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的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的提高,并且消除了在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减小蒸发能力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量导致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量增加、从而使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COP劣化的问题。
(B)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第1回油回路101中设有开闭阀101b,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在开闭阀101b关闭的状态下运行,因此能够防止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冷凝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量减少。
另外,空调装置1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制冷剂的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必使用第1回油回路101,因此可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发生积存时的制冷剂液面所对应的利用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设定为规定开度,在利用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为规定开度以下时,开启开闭阀101b运行,从而防止未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蒸发就被送往压缩机构21的制冷剂量增加。
(C)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使用板式热交换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从其构造来看,很难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积存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而将浮在制冷剂液面之上的冷冻机油从制冷剂液面附近抽出。然而,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冷冻机油是以与制冷剂混合的状态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只需将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抽出即可,因此,即使在使用板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第1回油回路101的设置也非常容易。
(D)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在作为冷凝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时,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加压回路111合流并被加压,使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压力提高。在此,如像以往空调装置一样只是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则被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会成为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结果导致无法将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调节至充分小,然而空调装置1中,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送回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是用冷却器12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
如此一来,空调装中,即使对应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空调负荷而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从而减小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冷凝能力、同时用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并加压,由于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因此可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24来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而且,以往空调装置要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行的情况下,要关闭多个热源侧膨胀阀的一部分以减少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台数从而减小蒸发能力,或是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运行以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相抵消从而减小蒸发能力,而空调装置1不必像作以往空调装置那样的控制,因此可利用单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得到大范围的冷凝能力控制能力。
如此一来,可在因热源侧热交换器冷凝能力的控制能力受限而无法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单一化的空调装置中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单一化,因此可防止以往空调装置中的因设置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以及成本的提高,另外,在将多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运行以减小冷凝能力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蒸发的制冷剂量导致压缩机中压缩的制冷剂量增加、导致多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空调负荷小的运行条件下COP劣化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E)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加压回路111连接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冷却器121之间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因此,要用冷却器121对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后温度升高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因此,作为冷却器121中用于冷却制冷制的冷热源,没有必要使用低温冷热源,可使用温度较高的冷热源。
另外,空调装置1中,由于是将从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减压至可送回压缩机构21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后作为冷却器121的冷却源,因此可得到比从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温度低得多的冷却源。因此,甚至能够将从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下游侧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冷却至过冷却状态。
(F)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1是使用无论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流动的制冷剂流量如何均定量供给的水作为热源使用,不能利用水量控制来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蒸发能力。然而空调装置1可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24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蒸发能力或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因此即使不对水量进行控制,也能够确保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蒸发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4)变形例1
上述空调装置1中,为了构成可冷暖同时运行的空调装置,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4、5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9、10、11以及连接单元6、7、8连接,然而也可如图8所示,为了构成可冷暖替换运行的空调装置,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4、5只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9、10连接。具体说来,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省略了冷暖同时运行时必要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1以及连接单元6、7、8,使利用单元3、4、5直接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以及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连接,并通过切换第2切换机构26,可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作为使低压气体制冷剂从利用单元3、4、5返回热源单元2的配管使用,或将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作为从热源单元2向利用单元3、4、5供给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的配管使用。
以下,对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加热运行模式以及制冷运行模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加热运行模式进行说明。在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加热运行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9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9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在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蒸发运行状态(如图9中第1切换机构22的虚线所示状态),将第2切换机构26切换为热负荷要求运行状态(如图9中第2切换机构26的虚线所示状态),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运行,同时能够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向利用单元3、4、5供给在压缩机构21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可调节开度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另外,加压回路111的开闭阀111b以及冷却回路122的冷却回路侧膨胀阀122b都处于关闭状态,使流动于热源侧膨胀阀24与贮存器25之间的制冷剂与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或截断向冷却器121的冷热源供给,成为不对流动于贮存器25与利用单元3、4、5之间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状态。利用单元3、4、5中,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热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过冷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43、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利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的结构中,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然后,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送往第2切换机构26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切换机构26的第1端口26a以及第4端口26d与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
然后,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分为3路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中,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并供给给室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并合流后的制冷剂通过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封闭阀27以及冷却器121后被送往贮存器25。被送往贮存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贮存器25内,然后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然后,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并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然后,被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2端口22b以及第3端口22c后被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加热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全过程。
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各利用单元3、4、5热负荷非常小的情况,然而由于使用在30℃以下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且设有回油回路101,因此,同上述可冷暖同时运行的空调装置的加热运行模式一样,能够防止冷冻机油的积存现象发生。
以下,对制冷运行模式进行说明。在利用单元3、4、5全部进行制冷运行时,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2的构造如图10所示(制冷剂的流向参照图10中制冷剂回路12的箭头)。具体说来,热源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中,将第1切换机构22切换为冷凝运行状态(如图10中第1切换机构22的实线所示状态),将第2切换机构26切换为冷暖切换时制冷运行状态(如图10中第2切换机构26的实线所示状态),从而在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运行,同时可将通过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而从利用单元3、4、5返回热源单元2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送到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另外,热源侧膨胀阀24处于开启状态。且回油回路101的开闭阀101b处于关闭状态,不进行将冷冻机油和制冷剂一起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抽出并送回压缩机构21的运行。利用单元3、4、5中,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对应各利用单元的冷负荷进行开度调节,例如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的过热度(具体说来,是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43、53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利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4、44、5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节。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2结构中,用压缩机构21的压缩机21a进行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油分离器21b中,高压气体制冷剂中混合的冷冻机油大部分被分离出来并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然后,在油分离器21b中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第2回油回路21d被送回压缩机21a的吸入侧。然后,送往第1切换机构22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切换机构22的第1端口22a以及第2端口22b后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然后,被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高压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通过与作为热源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后,通过加压回路111后与在压缩机构21经过压缩并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并被送往贮存器25。然后,被送往贮存器25的制冷剂暂时储存于贮存器25内,然后送往冷却器121。然后,被送往冷却器121的制冷剂通过与冷却回路122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在冷却器121内经过冷却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封闭阀27而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
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9的制冷剂被分为3路送往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膨胀阀31、41、51。
然后,被送往利用侧膨胀阀31、41、51的制冷剂被利用侧膨胀阀31、41、51减压后,在利用单元3、4、5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被冷却并供给给室内。然后,低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并合流。
然后,被送往高压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10并合流的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侧封闭阀28与第2切换机构26的第4端口26d以及第3端口26c后被送回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以上就是制冷运行模式下运行的全过程。
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各利用单元3、4、5冷负荷非常小的情况,然而,由于是通过一边减小热源侧膨胀阀24的开度、一边通过加压回路111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向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合流来提高热源侧膨胀阀24下游侧制冷剂的压力,同时将被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用冷却器121进行冷却,因此,同上述可冷暖同时运行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行模式一样,能够将气体制冷剂冷凝,而不必将气体所占比例较高的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送往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
(5)变形例2
上述空调装置1中,为了增大用热源侧膨胀阀24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蒸发能力时的控制能力以及用热源侧膨胀阀24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这两个控制能力,在热源单元2中设有第1回油回路101,加压回路111,冷却器121以及冷却回路122,然而,例如在确保对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蒸发能力的控制能力的同时,只需增大对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冷凝能力的控制能力时,如图11所示,可在热源单元2中只设置加压回路111,冷却器121以及冷却回路122(也就是说可省略第1回油回路101)。
(6)变形例3
上述空调装置1中,第1切换机构22以及第2切换机构26使用四路切换阀,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第1切换机构22以及第2切换机构26也可使用三方阀。
(7)变形例4
上述空调装置1中(变形例2除外),由于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后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流量,是根据在第1回油回路101中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与压缩机构21之间的压力损失而决定的,因此,在例如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或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之间的配管内压力损失很小、第1回油回路101中的压力损失很小时,能够防止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积存的充分流量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可能无法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能够防止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积存的充分流量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如图13所示,可添加减压机构131,减压机构131连接于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之间,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经过蒸发并送回压缩机构21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在与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合流之前能够得到减压。
减压机构131主要由开闭阀131a与旁通管131b构成,开闭阀131a是与将第1切换机构22第3端口22c和压缩机构21吸入侧连接的配管连接的电磁阀,旁通管131b用于分流开闭阀131a。旁通管131b与毛细管131c连接。该减压机构131中,在使用第1回油回路101的情况下,关闭开闭阀131a,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被蒸发的气体制冷剂只在旁通管131b中流动,在其它情况下,开启开闭阀131a,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被蒸发的气体制冷剂在开闭阀131a以及旁通管131b两路中流动,因此,在使用第1回油回路101的情况下,可增大在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制冷剂出口侧至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之间的压力损失,从而增大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流量。如此一来,可保证防止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积存的充分流量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另外,在无需连接毛细管131c就能适当设定旁通管131b内压力损失的情况下,无需设置毛细管131c。
另外,减压机构也可不采用上述减压机构131中的开闭阀131a以及旁通管131b,而是如图14所示,采用与将第1切换机构22的第3端口22c和压缩机构21吸入侧连接的配管连接的电磁阀。该减压机构41中,在使用第1回油回路101的情况下,可减小开度以增大作为蒸发器运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制冷剂出口侧至压缩机构21吸入侧之间的压力损失,从而增大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流量,在其它情况下,由于可增大开度(例如全开),因此可保证防止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冷冻机油积存的充分流量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通过第1回油回路101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部返回压缩机构21。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利用本发明,在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可增大利用热源侧膨胀阀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凝缩能力时的控制能力。

Claims (4)

1.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由压缩机构(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行时对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经过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构成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
与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由利用侧热交换器(32、42、52)与利用侧膨胀阀(31、41、51)连接构成的1个或更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
设于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将经过所述压缩机构压缩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与在所述热源侧膨胀阀中减压并送往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合流的加压回路(111);
对在所述热源侧膨胀阀中减压后送往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回路(111)连接于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4)与所述冷却器(121)之间,以使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冷却回路(122),冷却回路(122)与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连接,以将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送往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12a、12b、12c)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12d)分流后导入所述冷却器(121),并且将在所述热源侧膨胀阀(24)中经过减压后送回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加以冷却后送回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可作为使制冷剂从下侧流入而从上侧流出的蒸发器运行,
空调装置(1)使用在30℃或以下的温度范围内不会分离为2层的冷冻机油以及制冷剂的组合,
空调装置(1)还具有回油回路(101),该回油回路(101)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部连接,将积存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起送回所述压缩机构(21)。
CNB2005800015379A 2004-07-01 2005-06-30 空调裝置 Active CN1004539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5229A JP3781046B2 (ja) 2004-07-01 2004-07-01 空気調和装置
JP195229/2004 2004-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6452A true CN1906452A (zh) 2007-01-31
CN100453924C CN100453924C (zh) 2009-01-21

Family

ID=3578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15379A Active CN100453924C (zh) 2004-07-01 2005-06-30 空调裝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395674B2 (zh)
EP (1) EP1762796B1 (zh)
JP (1) JP3781046B2 (zh)
KR (1) KR100743344B1 (zh)
CN (1) CN100453924C (zh)
AU (1) AU2005258520B2 (zh)
ES (1) ES2661304T3 (zh)
TR (1) TR201802470T4 (zh)
WO (1) WO200600396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3917A (zh) * 2013-07-10 2013-12-04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59953A (zh) * 2017-08-15 2018-01-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7309A1 (de) * 2002-11-30 2004-06-09 Gast, Karl Heinz, Dipl.-Ing. (FH)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en zum Frostschutz in Heizungsanlagen
JP3861891B2 (ja) * 2004-08-04 2006-1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758902B1 (ko) * 2004-11-23 2007-09-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055965B2 (ja) * 2006-11-13 2012-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90022119A (ko) * 2007-08-29 2009-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서비스밸브 결합체를 구비한 분리형 멀티에어컨
EP2416081B1 (en) * 2009-04-01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5313774B2 (ja) * 2009-06-08 2013-10-0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2483249B (zh) * 2009-09-10 2014-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1061792A1 (ja) * 2009-11-18 2011-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に適用される情報伝達方法
EP2927614B1 (en) * 2012-11-29 2020-08-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0451324B2 (en) * 2014-05-30 2019-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248878B2 (ja) * 2014-09-18 2017-12-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GB2565665B (en) * 2016-06-14 2020-11-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102019008914A1 (de) * 2019-12-20 2021-06-24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Wärmepumpe mit optimiertem Kältemittelkreislau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7719A (en) * 1976-01-29 1980-04-15 Dunham-Bush, Inc. Tri-level multi-cylinder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heat pump system
US4270359A (en) * 1978-12-07 1981-06-02 Hummel Steven L Solar heating system
JPS63204074A (ja) 1987-02-19 1988-08-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03129260A (ja) * 1989-10-13 1991-06-03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H03129259A (ja) 1989-10-13 1991-06-03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2954259B2 (ja) 1990-03-09 1999-09-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3087362B2 (ja) * 1991-08-09 2000-09-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7120076A (ja) * 1993-10-20 1995-05-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485379B2 (ja) * 1995-04-06 2004-01-13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5596878A (en) * 1995-06-26 1997-01-28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unit
US5826433A (en) * 1997-03-25 1998-10-27 Dube; Serge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heat reclaim and efficiency control modulating valve
EP1166019B1 (en) * 2000-01-21 2004-09-15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Oil amount detect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er
JP3815302B2 (ja) * 2001-11-12 2006-08-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684650B2 (en) * 2002-01-24 2004-02-03 Carrier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pid defrost or heating in a mobile refrigeration unit
JP3928470B2 (ja) * 2002-04-26 2007-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3917A (zh) * 2013-07-10 2013-12-04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3423917B (zh) * 2013-07-10 2015-07-22 湖南富利来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空气源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5588362A (zh) * 2015-11-09 2016-05-1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59953A (zh) * 2017-08-15 2018-01-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559953B (zh) * 2017-08-15 2020-02-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003967A1 (ja) 2006-01-12
JP3781046B2 (ja) 2006-05-31
US7395674B2 (en) 2008-07-08
EP1762796B1 (en) 2018-01-31
ES2661304T3 (es) 2018-03-28
EP1762796A4 (en) 2013-12-18
KR100743344B1 (ko) 2007-07-26
KR20060097039A (ko) 2006-09-13
TR201802470T4 (tr) 2018-03-21
EP1762796A1 (en) 2007-03-14
AU2005258520B2 (en) 2008-01-24
US20070130978A1 (en) 2007-06-14
AU2005258520A1 (en) 2006-01-12
JP2006017380A (ja) 2006-01-19
CN100453924C (zh) 2009-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6452A (zh) 空调裝置
CN1910409A (zh) 空调装置
CN1179173C (zh) 多方式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
CN1125292C (zh) 冷冻装置
CN1281906C (zh) 冷冻装置
CN1109863C (zh) 冷冻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4818C (zh) 空调器
CN1152217C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均油运转控制装置
CN1158158A (zh) 装有热储存器的加热和冷却***
CN1606681A (zh) 冷冻装置
CN101074794A (zh) 使用地热的空调***
CN1842683A (zh) 冷冻装置
CN1464962A (zh) 冷冻装置
CN161080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318145A (zh) 制冷装置
CN1144976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532472A (zh) 致冷剂循环设备
CN101065622A (zh) 制冷空气调节装置、制冷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制冷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量控制方法
CN1395670A (zh) 空调装置
CN1517514A (zh) 具有制冷循环和兰金循环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
CN1842680A (zh) 过冷却装置
CN1285866C (zh) 空调装置的热源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677017A (zh)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498331A (zh) 冷冻装置
CN1920421A (zh) 储热式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