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5147A - 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5147A
CN1895147A CN 200610098855 CN200610098855A CN1895147A CN 1895147 A CN1895147 A CN 1895147A CN 200610098855 CN200610098855 CN 200610098855 CN 200610098855 A CN200610098855 A CN 200610098855A CN 1895147 A CN1895147 A CN 1895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mentioned
outlet
filter
acceptance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988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2039C (zh
Inventor
土屋善弘
田中正俊
森下笃至
鸟泽阳
高井保志
松野真爱
田中爱
渡边满
平久明子
竹本律雄
町田幸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95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5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20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203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过滤器,设置于吸尘器主体内,以在自吸入灰尘的灰尘吸入口至电动鼓风机的吸入开口的吸入风路途中吸附灰尘;过滤器除尘装置,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灰尘接收部,接收过滤器所去除的灰尘并包括排出灰尘的排出口;以及排出装置,使灰尘接收部的灰尘自上述排出口排出,且过滤器除尘装置包括旋转过滤器的驱动机构、及与旋转着的过滤器接触的去除构件,排出装置包括使灰尘移动至排出口的排出构件、及驱动该排出构件的驱动机构,且排出构件可堵塞排出口。

Description

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例如可有效地进行过滤器的除尘及灰尘回收的吸尘器(electric vacuum cleaner),上述过滤器旋转自由地安装在设置于吸尘器主体内的吸入风路途中。
背景技术
先前以来,众所周知的是:将集尘容器装卸自由地设置于吸尘器主体的吸尘器(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4-358135号公报)。
所述吸尘器包括:集尘容器室形成于内部的吸尘器主体;装卸自由地安装于集尘容器室中的集尘容器;设置于该集尘容器室下游侧的电动鼓风机(electric blower);装卸自由地安装于集尘容器的后部开口的二次过滤器、亦即折叠式过滤器(pleated filter);以及将附着于该折叠式过滤器的灰尘抖落的除尘装置。此外,折叠式过滤器的褶延伸于上下方向。
该除尘装置将环旋转自由地配置于与折叠式过滤器相对的位置,且在该环中设有与折叠式过滤器抵接的突起,电线卷盘在缠绕电源线时使环旋转,并通过旋转该环,突起越过折叠式过滤器的褶的耸出部并移动,由此使折叠式过滤器振动,从而使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的灰尘落下。
但是,上述吸尘器中存在如下问题:当环的突起移动于折叠式过滤器的上部位置时,因为褶延伸于上下方向,所以从该折叠式过滤器的上部落下的灰尘落至下方,但该灰尘将再次附着于褶的下部。
因此,考虑有如下的吸尘器,其设有:灰尘接收部,使突起固定于折叠式过滤器的下侧并且设置可旋转的折叠式过滤器,并包括排出灰尘的排出口且接收自折叠式过滤器落下的灰尘;以及叶片,将积存于该灰尘接收部的灰尘排出至排出口。
该吸尘器中,由突起使折叠式过滤器振动并使灰尘落下,且使叶片移动于灰尘接收部上,并将积存于灰尘接收部上的灰尘排出至排出口。
但是,上述吸尘器中存在如下问题:如果驱动电动鼓风机,则排出至排出口的灰尘将会自该排出口被吸引从而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其将自过滤器落下的灰尘有效地自排出口排出,且该排出的灰尘不会自排出口被吸引而再次附着于过滤器上。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过滤器,设置于吸尘器主体内,以在自吸入灰尘的灰尘吸入口至电动鼓风机的吸入开口的吸入风路(air trunk)途中吸附灰尘;过滤器除尘装置,去除附着于该过滤器的灰尘;灰尘接收部,接收过滤器所去除的灰尘并包括排出灰尘的排出口;灰尘排出装置,将该灰尘接收部的灰尘自上述排出口排出。该排出装置包括将灰尘移动至排出口的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在吸尘器使用时可封闭排出口。
根据本发明,当排出构件移动至排出口的位置时,过滤器的旋转停止,且排出口由排出构件而被堵塞。因此,可防止驱动电动鼓风机时,排出至排出口的灰尘自该排出口被吸引从而再次附着于过滤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吸尘器的第一实施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尘器主体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拆除盖体及集尘单元后的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5是拆除盖体及集尘单元后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集尘单元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横剖面图。
图8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9是表示集尘部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收纳盒的前壁部及叶片体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收纳盒及灰尘分离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折叠式过滤器的骨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折叠式过滤器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折叠式过滤器结构的褶骨架、与叶片结构重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收纳盒及叶片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灰尘接收部及与叶片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吸尘器的控制关系的构成的方块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吸尘器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吸尘器中的集尘单元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吸尘器中的集尘单元的横剖面图。
图21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8所示的吸尘器中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灰尘分离单元外观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收纳盒的前壁部、灰尘分离部、及管道的一部分剖面图。
图24是表示集尘部单元外观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24的集尘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拆除盖体后的集尘部单元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集尘部单元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4的集尘部单元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收纳盒及扫出构件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折叠式过滤器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图30所示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的圆筒部形状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扫出构件的正视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灰尘排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利用扫出构件使排出口打开状态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灰尘分离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吸尘器的优选实施例。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吸尘器10。
该吸尘器10包括:吸尘器主体11;集尘软管12,其一端装卸自由地连接于该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另一端设置有手动操作管13;延长管14,装卸自由地连接于手动操作管13;以及吸入口体15,装卸自由地连接于该延长管14的前端部。手动操作管13中设置有操作部13A,且该操作部13A中设置有多个操作开关13a。
吸入口体15中,于其底面形成有吸入室(未图示),该吸入室形成吸引灰尘的未图示的吸入开口或灰尘吸入口,且该吸入室经延长管14及集尘软管12而与吸尘器主体11内所设置的集尘单元50(参照图6)的吸入连接口57a相连通。
吸尘器主体11包括:主体盒20;集尘单元50,装卸自由地安装于主体盒20内(参照图6);以及盖体21,可开关地设置于主体盒20上。
在主体盒20的前侧,如图2至图5所示,形成有装卸自由地安装有集尘单元50的集尘单元室(安装部)22,且该集尘单元室22的上部开口23(参照图3)如图2所示,由盖体21密封。而且,在主体盒20的后侧设置有电动鼓风机24,在该电动鼓风机24的前侧(图2中为左侧)形成有包括前面开口25B的圆筒状连接风路部25,且在该连接风路部25内配置有格子构件25K,并在前面开口25B上安装有密封构件27。在连接风路部25的后壁25A上形成有连接开口25b,并连通该连接开口25b与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
集尘单元室22中,如图3至图5所示,设置有第1运送装置、例如驱动齿轮110,以及使该驱动齿轮110旋转的驱动体、例如驱动马达M。
集尘单元50装卸自由地安装于至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与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的吸入风路的途中,且可从吸尘器主体11内取出。
而且,集尘单元50如图6至图8所示,包括灰尘分离部52、装卸自由地安装于该灰尘分离部52的集尘部70、以及与灰尘分离部52成为一体的过滤器部80。
灰尘分离部52包括:圆筒状分离室部54,其包括圆弧状外周壁53;大致圆锥状的灰尘分离装置55,沿分离室部54的轴线设置于该分离室部54内;吸引风路部56,设置于分离室部54的右侧壁54A上(图7中);以及引导风路管57,将空气自吸入连接口57a(参照图6)引导至分离室部54。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时,吸入连接口57a连通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
在分离室部54的外周壁53的上部,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有导入与空气分离的灰尘的导入开口53A,且在该导入开口53A上安装有密封构件53S(参照图6)。而且,在分离室部54的右侧壁54A(图7中)上,形成有连接有引导风路管57的连接开口54Aa(参照图8)、及连接有吸引风路部56的吸引开口54Ab(参照图7)。
而且,在分离室部54的左侧壁54B(图7中)上形成有开口54Ba,且该开口54Ba由装卸自由地安装着的盖58而堵塞。在盖58上装配有灰尘分离装置55,并通过拆除该盖58,可自分离室部54内取出灰尘分离装置55。
灰尘分离装置55包括: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环框55a~55d、连接该环框55a~55d的多个连接框55e、以及粘贴于上述各框55a~55d的周围的网状过滤器NF1。当盖58装配于分离室部54的开口54Ba上时,灰尘分离装置55的环框55a接合于分离室部54的吸引开口54Ab,且吸引风路部56经吸引开口54Ab及网状过滤器NF1而与分离室部54连通。
吸引风路部56与下述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连通,并且与下述集尘盒70K内连通。而且,吸引风路部56中形成有连接开口56A。
引导风路管57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并如图8的箭头所示,使从分离室部54的连接开口54Aa导入分离室部54内的空气逆时针旋转。
集尘部70如图9所示,包括形成为大致倒L字形的集尘盒70K。该集尘盒70K包括:连通盒部72,于上部形成左右方向延伸的连通路71(参照图7);及集尘盒部74,从该连通盒部72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形成收集灰尘的集尘室73。
在连通盒部72的下面形成有开口72A,且该开口72A如图7所示,连接于灰尘分离盒52的导入开口53A。而且,在集尘盒部74的左侧壁部74A(图9中)上,形成有连接开口75,且在该连接开口75处安装有密封构件75S。而且,连接开口75如图7所示,连接于吸引风路部56的连接开口56A。在集尘盒部74内,如图7所示,过滤器F1设置于与连接开口75相对的位置。
而且,集尘盒部74的右侧面开口,在该开口76处开关自由地设置有盖板77。在该盖板77的下部,如图9所示,形成有向左方向延伸的臂部77A,并在该臂部77A上设置有轴部77J,且该轴部77J转动自由地保持在设置于集尘盒部74的底部的轴承部78上。并且,通过以该轴部77J为中心转动盖板77,从而开关集尘盒部74的开口76。79为手柄。
过滤器部80包括:后面(图8中为左侧面)开口的圆筒状的收纳盒81、旋转自由地装配于该收纳盒81内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
并设置有通过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将收集的灰尘去除的过滤除尘装置,以及移动由此过滤除尘装置去除的灰尘的灰尘排出装置,此些装置在后面会被描述。
在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上,一体地形成有灰尘分离部52。
在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上,如图10所示,形成有连接开口84A,且该连接开口84A连接于吸引风路部56(参照图7)。并且,经该连接开口84A,收纳盒81内与吸引风路部56连通。
过滤除尘装置具有去除构件,此去除构件例如是在前壁部84上,设置于向后方延伸并且夹着连接开口84A的位置处的一对突起88所构成。该一对突起88抵接于下述折叠式过滤器104的耸出部104A,并位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的更下侧。
收纳盒81如图6及图8所示,包括:旋转自由地保持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筒状保持部85、及接收自折叠式过滤器104落下的灰尘的圆环状灰尘接收部86等。在该灰尘接收部86中,如图11所示,排出灰尘的排出口86A形成于前壁部84上。该排出口86A经连通路59与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连通。
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如图12及图13所示,包括:筒状框体101;设置于该框体101内的中心位置的轴部101A;用以自该轴部101A形成放射状的褶的多个褶骨架102、103;以及作为粘贴于该褶骨架102、103而形成的过滤器的折叠式过滤器104。104a为对应于上游侧的折叠式过滤器104的耸出部。
灰尘排出装置由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一体回转的叶片结构300所构成。此叶片结构300如图10所示,包括:嵌合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轴部101A的轴部301、自该轴部301于直径方向延伸的3个臂302、以及设置于该臂302的前端部的叶片303。臂302由分为两股的臂构件302A、302A而构成。
通过将叶片结构300的轴部301嵌合于框体101的轴部101A,如图14所示,使叶片结构300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重合,并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一体地旋转。
叶片303如图15所示,包括:平板部303A,在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上滑接移动;圆弧状滑接部303B,形成于该平板部303A的前端,并且在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壁面滑接移动;以及扫出构件或排出构件303C,形成于平板部303A的一侧部,并且将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扫出至排出口86A。
叶片303通过旋转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如图16所示,在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上面滑接移动,并由此将积存于其上面的灰尘扫出至排出口86A。扫出至排出口86A的灰尘经连通路59(参照图11)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
设置有闭锁机构,在一实施例中,此闭锁机构构成为当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且叶片303到达以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则叶片303的平板部303A及滑接部303B堵塞排出口86A。亦即,叶片303堵塞排出口86A。
如果叶片303到达堵塞排出口86A的位置,则微动开关(micro switch)S1(参照图17)检测该情况,并停止马达M的驱动。微动开关S1装配于收纳盒81内。
框体101如图12所示,包括旋转自由地保持于收纳盒81的筒部85内的筒状滑动部108、及形成于该滑动部108的左侧(图12中)的筒状齿轮部107A。在齿轮部107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齿轮(第2运送装置)107,且该齿轮部107A自收纳盒81的筒部85向外突出,如图6所示自收纳盒81露出齿轮107。
齿轮107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的驱动齿轮110相咬合,通过马达M的驱动,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在收纳盒81内旋转。
驱动齿轮110如图6所示,配置于齿轮107的旋转中心位置(折叠式过滤器104的旋转轴线)的更下侧位置。亦即,将驱动齿轮110设置于相对于齿轮107的旋转中心位置,与集尘单元50的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
而且,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的集尘单元50的装卸方向为上下方向,且设定为与齿轮107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
并且,如果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则齿轮107与驱动齿轮110咬合,且如果从该集尘单元室22取出集尘单元50,则齿轮107从驱动齿轮110脱落,且集尘单元50可简单地从集尘单元室22拆除。
而且,如果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则通过密封构件27,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部107A的端面接合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风路部25的前面开口25B,并使连接风路部25内与集尘单元50的收纳盒81内连通。
图17为表示该吸尘器的控制***的构成的方块图。图17中,200为控制装置,基于操作部13A的操作开关13a(参照图1)的操作或微动开关S1的检测信号而控制电动鼓风机24或马达M。
其次,说明如上所述而构成的吸尘器的作动。
首先,如图2所示,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如图1所示,使集尘软管12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并且经延长管14使吸入口体15连接于手动操作管13。
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连接至插座。此时,当微动开关S1未检测叶片结构300的叶片303时,亦即叶片303未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时,驱动马达M并旋转过滤器部80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如果在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的同时,叶片结构300的叶片303在灰尘接收部86上滑接移动,且该叶片303到达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的位置,则微动开关S1检测叶片303,且根据该检测控制装置200使马达M的驱动停止。
当该叶片303进行滑接移动时,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扫出至排出口86A,并经连通路59自该排出口86A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
在进行马达M的驱动过程中,亦即叶片303移动至堵塞排出口86A的位置期间,即使操作手动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a,也无法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由此,防止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自排出口86A被吸引,从而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上。
当集尘单元50的微动开关S1检测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叶片303时,亦即、当叶片303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时,如果操作手动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a,则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
通过该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自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吸入空气,并经连接风路部25,负压作用于集尘单元50的收纳盒81内,进而经吸引风路部56,负压作用于集尘盒70K内或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中。并且,该负压经引导风路管57,作用于集尘软管12、延长管14及吸入口体15,并自吸入口体15吸引空气的同时吸引灰尘。
该所吸引的灰尘及空气经延长管14及集尘软管12,吸引至集尘单元50的吸入连接口57a。该吸引至吸入连接口57a的灰尘及空气通过引导风路管57导入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且在该分离室部54内,进行图8中的逆时针旋转。
并且,利用该旋转使灰尘与空气的一部分分离,所分离的空气通过如图7所示的灰尘分离装置55的网状过滤器NF1,进而通过吸引风路部56,被吸引至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
另一方面,未被分离的灰尘及空气利用该旋转,自分离室部54的导入开口53A导入集尘部70的连通盒部72内。该所导入的灰尘及空气通过连通盒部72的连通路71被吸引至集尘室73,且灰尘被集尘至集尘室73。
吸引至集尘室73的空气通过过滤器F1及连接开口75,被吸引至吸引风路部56,进而被吸引至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
吸引至收纳盒81内的空气通过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折叠式过滤器104,被吸引至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风路部25,进而被吸引至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
然而,因为叶片结构300的叶片303堵塞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所以可防止经连通路59,从该排出口86A吸引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的灰尘,从而该灰尘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上。
吸引至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的空气通过电动鼓风机24内,从图2所示的吸尘器主体11的排气口20H排出。
打扫结束后,操作操作部13A的操作开关13a,使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停止。如果该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停止,则图17所示的控制装置200驱动马达M。利用马达M的驱动,驱动齿轮110旋转,从而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
利用该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的突起88与折叠式过滤器104的耸出部相接触,并在此旋转的同时越过耸出部。突起88每次越过耸出部时,均使折叠式过滤器104振动,从而使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的灰尘抖落。该灰尘积存于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
因为突起88设置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中心的下侧,所以会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下侧部分的折叠式过滤器104有较大振动。因此,灰尘自该下侧部分的折叠式过滤器104抖落,并直接落至灰尘接收部86,在该落下的途中,不会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因此可高效地使灰尘落下。
另一方面,叶片结构300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同时旋转,且叶片结构300的叶片303,如图16所示,在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上面滑接移动。利用该叶片303的滑接移动,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沿灰尘接收部86的周面上移动,并扫出至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扫出至排出口86A的灰尘经连通路59,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
如果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进行例如1次旋转,且叶片303到达如图16的点划线所示的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的位置,则微动开关S1检测叶片303,且控制装置200使马达M的驱动停止。由此,在叶片303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的位置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停止。
该实施例中,当因为设置有3个叶片303,从而微动开关S1对叶片303进行3次检测时,停止马达M的驱动。在叶片303到达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的位置之前,当再次操作手动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a时,控制装置200无法驱动电动鼓风机24。由此,可防止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从排出口86A被吸引并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
而且,因为在叶片结构300的叶片303到达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的位置之前,将电源插头自插座拔出时,在叶片300堵塞灰尘接收部86的排出口86A之前停止马达M的驱动,从而排出口86A未被叶片300堵塞,但如上所述,如果将电源插头连接至插座,则驱动马达M并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由此以叶片303堵塞排出口86A,之后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所以可防止自排出口86A吸引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
因长时间的使用,而使折叠式过滤器104产生阻塞时,清扫折叠式过滤器104。
该清扫为首先打开吸尘器主体11的盖体21,并取出集尘单元50。通过取出该集尘单元50,且因为驱动齿轮110配置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的旋转中心位置的更下侧位置上,所以不会妨碍到驱动齿轮110,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自驱动齿轮110脱落。因此,可简单地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拆除集尘单元50。
从集尘单元室22拆除集尘单元50后,清扫集尘单元50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折叠式过滤器104。此时,也可拆除集尘部70。
折叠式过滤器104的清扫结束后,如果将该集尘单元50从上面***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则因为驱动齿轮110配置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的旋转中心位置的更下侧位置,所以不会妨碍到驱动齿轮110,且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与驱动齿轮110咬合,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集尘单元室22中。
如此,因为如果从集尘单元室22的上方***集尘单元50则该安装结束,所以可极简单地进行该安装。
因为丢弃积存于集尘部70的灰尘时无需拆除集尘单元50,所以可打开吸尘器主体11的盖体21,仅自集尘单元50中拆除集尘部70。然后,打开集尘部70的盖板77,将积存于集尘室73、73A的灰尘丢弃。
上述实施例是说明桶式吸尘器,但也可适用于立式吸尘器。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吸尘器的第二实施例。
该第二实施例中,集尘单元室22中装卸自由地安装有下述灰尘分离单元400及集尘部单元410。
灰尘分离单元400如同图18以及图19所示,包括灰尘分离部或第1分离部52、与灰尘分离部52一体形成的过滤器部80、以及设置于该过滤器部80上方的盖盒21A。集尘部单元410包括集尘部70、及设置于该集尘部70上方的盖盒21A、21B(参照图19以及图20)。
灰尘分离部52包括:分离室部54,通过外周壁53形成为圆筒状;大致圆锥状的灰尘分离装置55,沿分离室部54的轴线设置于该分离室部54内;吸引风路部56,设置于分离室部54的右侧壁54A(参照图22)的外侧;以及引导风路管57,将空气从吸入连接口57a(参照图19)引导至分离室部54。如果灰尘分离单元40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则吸入连接口57a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连通。
在分离室部54的外周壁53的上部,如图20所示,形成有将从空气中分离的灰尘导入集尘部70的导入开口53A、及将从下述排出口84K(参照图23)排出的灰尘导入分离室部54的导入孔153B。
在分离室部54的右侧壁54A上,如图22及图23所示,形成有圆形开口154A及扇形开口154B,并在开口154A处装配有灰尘分离装置55,在开口154B处装配有网状过滤器NF2。而且,在右侧壁54A上形成有连接开口54Aa,并在该连接开口54Aa上连接有引导风路管57,且分离室部54与引导风路管57连通。
使分离室部54的左侧面(图20中)开口,并在该开口54Ba(参照图22)处装卸自由地安装有盖58(参照图23)。
灰尘分离装置55如图23所示,包括圆板55a、环框55b、联结圆板55a与环框55b的多个联结框55c、以及粘贴于联结框55c周围的网状过滤器NF1。并且,吸引风路部56经右侧壁54A的开口154A及网状过滤器NF1与分离室部54内连通,而且经右侧壁54A的开口154B的网状过滤器NF2与分离室部54内连通。
吸引风路部56与下述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连通,并且,经形成于该右侧壁部156(参照图20)上的连接开口56A,与下述集尘盒部74的集尘室73连通。
如图22及图23的箭头所示,引导风路管57使从分离室部54的连接开口54Aa导入分离室部54内的空气逆时针旋转。
集尘部70如图24及图25所示,包括:连通盒部72,在上部形成于左右方向延伸的连通路71(参照图20);以及集尘盒部74,从该连通盒部72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并形成收集灰尘的集尘室73(参照图20)。
在连通盒部72的下面形成有开口72A,且该开口72A如图20所示,连接于灰尘分离部52的导入开口53A。而且,在集尘盒部74的左侧壁部74A上,如图26所示,形成有连接开口75,且在该连接开口75处装配有网状过滤器NF3。
在该网状过滤器NF3的外侧,在与网状过滤器NF3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盖板170装配于集尘盒部74的外壁部。在盖板170的下部形成有开口170A,且在网状过滤器NF3的上部、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覆盖有盖板170。
盖板170的开口170A如图20所示,连接于吸引风路部56的连接开口56A。
而且,集尘盒部74包括:右侧面开口的盒部174(参照图26)、及开关自由地装配于该盒部174的开口76的盖体77(参照图27)。
在盖体77的底壁部77A上,如图25所示,形成有向左方向延伸的臂部77M,且在该臂部77M上,如图27所示,设置有轴部77J,该轴部77J转动自由地保持于设置于集尘盒部74的底部的轴承部78上。并且,以该轴部77J为中心转动盖体77,由此打开关闭集尘盒部74的开口76。
而且,在盖体77的上部形成有未图示的钩,该钩卡止于集尘盒部74的卡止部(未图示)中,从而使盖体77无法打开。并且,如果操作如图28所示设置于集尘部70的盖盒21B上的解除按钮21Ba,则解除该钩的卡止,并将盖体77移至下侧,从而盖体77利用自重转动轴部77J而打开。
盖体77如图27所示,包括:底壁部77A,形成于该底壁部77A两侧的侧壁部77B、77C,形成于该侧壁部77B、77C上部的上壁部77D,以及由上述各底壁部77A、侧壁部77B、77C、上壁部77D所包围的盖板部77E。并且,盒部174与盖体77成为将集尘盒部74于纵方向分割2部分而形成的状态,且盖体77的侧壁部77B的宽度设定为大于等于集尘盒部74的侧部宽度的1/2。
如果在安装灰尘分离单元400的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安装集尘部单元410,则如图20所示,灰尘分离部52的导入开口53A连接于集尘部单元410的开口72A,且集尘部单元410的盖板170的开口170A连接于灰尘分离单元400的吸引风路部56的连接开口56A。
过滤器部80包括后面(图21中为左侧面)开口且为圆筒状的收纳盒81、旋转自由地装配于该收纳盒81内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二次过滤器)100、以及与该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一体地进行旋转的扫出体300(参照图29)。在收纳盒81的前壁部(区划壁)84的前面(图19中为右侧)一体地形成有灰尘分离部52。收纳盒81内为过滤器室181(参照图23)。
在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上,如图29所示,形成有连接开口84A及位于上部的排出灰尘的排出口84K,且连接开口84A连接于吸引风路部56(参照图20)。并且,经该连接开口84A,收纳盒81内与吸引风路部56连通。
排出口84K如图23所示,由堵塞盖450堵塞,且该堵塞盖450利用弹簧401向后方(图23中,左方)施压。而且,堵塞盖450可与弹簧401的施力向抵抗并向前方(右方)移动,通过向前方移动,使排出口84K打开。在开关盖450上设置有突起450A,且该突起450A从排出口84K向收纳盒81内突出。
排出口84K利用连通构件403与灰尘分离部52的导入孔153B连通。
而且,在前壁部84的连接开口84A的附近,设置有彼此间隔特定距离的一对突起(除尘装置)88,且该突起88抵接于下述折叠式过滤器104的耸出部104A(对应于上游侧的耸出部)的突出部104Ab。而且,在前壁部84的中心部如图29所示,形成有轴84J。
收纳盒81的内周壁面成为接收从折叠式过滤器104落下的灰尘的灰尘接收部86。
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如图30所示,包括:筒状框体101,设置于该框体101的中心位置的轴部101A,用以从该轴部101A以放射状形成放射状的褶的多个褶骨架102、103,以及粘贴于该褶骨架102、103而形成的过滤器、即折叠式过滤器104。
在轴部101A的轴孔101Aa中,如图18所示,相对旋转自由地***前壁部84的轴84J,且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以轴84J为中心旋转。
在框体101的后端,如图30所示,形成有长度较短的圆筒部500,并在该圆筒部500的外周面上,如图31所示,沿周方向以相等间隔形成有直径较小的3个小径部110A。并且,该小径部110A与小径部110A之间为大径部110B。
该小径部110A或大径部110B由微动开关S1而检测,且该微动开关S1(未图示)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内。该实施例中,例如当检测大径部110B时,打开微动开关S1;当检测小径部110A时,则关闭微动开关S1。
在圆筒部500的后端面上,形成有齿轮107,且该齿轮107及圆筒部500从收纳盒81向外突出,且该齿轮107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的驱动齿轮110咬合,并利用马达M的驱动,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在收纳盒81内旋转。
将灰尘分离单元40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时,齿轮107与驱动齿轮110咬合,将灰尘分离单元400从该集尘单元室22中取出时,齿轮107从驱动齿轮110脱落,灰尘分离单元400可简单地从集尘单元室22中拆除。
灰尘排出装置或叶片结构300如图32及图33所示,包括:轴部301,嵌合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轴部101A,并与该轴部101A一体地旋转;3个臂302,从该轴部301于直径方向延伸;以及扫出构件或排出构件303,设置于该臂302的前端部。此外,图33中省略2个扫出构件303。
扫出构件303的前端部为第1滑接部303A,该第1滑接部滑接于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壁面并拢起积存于该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扫出构件303的一侧部为滑接于收纳盒81前壁部84上的第2滑接部303B。而且,在扫出构件303的一面上,形成有使以第1滑接部303A拢起的灰尘落至排出口84K的倾斜面(导向倾斜面)303C。
灰尘排出装置300因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而旋转,且利用该旋转,扫出构件303沿如图29所示的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周面在该内周面及前壁部84滑接移动。因该滑接移动,扫出构件303扫出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并推出至排出口84K。
如果扫出构件303移动至排出口84K的位置,则扫出构件303按压开关盖450的突起450A并与弹簧401的施力相抵抗,使开关盖450向前方移动,从而打开排出口84K。
如果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且扫出构件303到达如图29所示的位置,则以以下方式设定微动开关S1的装配位置、及相对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灰尘排出装置300的装配位置,即,微动开关S1自打开切换至关闭,亦即、微动开关S1将对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圆筒部500的大径部110B进行检测切换至对小径部110A进行检测。
当扫出构件303到达如图29所示的位置时,排出口84K由开关盖450而堵塞。
而且,如果将灰尘分离单元40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则经密封构件27,使灰尘分离单元400的收纳盒81的后端面接合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风路部35的前面开口25B,并经连接风路部25,使收纳盒81内与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连通。
该第二实施例中的吸尘器的控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简单而言,如图17所示,该控制***包括控制装置200,其基于操作部13A的操作开关13a(参照图1)的操作或微动开关S1的检测信号而控制电动鼓风机24或马达M。
其次,说明如上所述而构成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吸尘器的作动。
首先,如图18所示,将集尘单元5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如图1所示,将集尘软管12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口11A,并且经延长管14将吸入口体15连接于手动操作管13。
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连接至插座。通过该连接,控制装置200驱动马达M,并使过滤器部80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地同时灰尘排出装置300也旋转,且灰尘排出装置300的扫出构件303使该第1滑接部303A在灰尘接收部86的周面上滑接移动,并将积存于该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沿周面推出至上方。
由此,因为扫出构件303通过旋转移动,将灰尘沿灰尘接收部86推出至排出口84K,所以以简单的构造可进行该推出。而且,灰尘排出装置300因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而旋转,所以驱动源可为1个,且无需灰尘排出装置300用的专用马达。
如果扫出构件303到达排出口84K的位置,则如图34所示,因为扫出构件303的第2滑接部303B按压开关盖450的突起450A,所以开关盖450打开。
另一方面,以扫出构件303的第1滑接部303A拢起的灰尘经扫出构件303的侧面303D,落至倾斜面303C,进而该灰尘经倾斜面303C,落至排出口84K并排出。落至该排出口84K的灰尘经连通构件403,自灰尘分离部52的导入孔153B返回至分离室部54内。
如果因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扫出构件303到达图29所示的位置,则微动开关S1从对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圆筒部500的大径部110B进行检测切换至对小径部110A进行检测,由此停止马达M的驱动。并且,如果扫出构件303移动至图29所示的位置,则解除扫出构件303的第2滑接部303B对开关盖450的突起450A的按压,且开关盖450通过弹簧401的施力堵塞排出口84K。
在进行马达M的驱动过程中,亦即直至由开关盖450堵塞排出口84K期间,即使操作手动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a,也无法驱动电动鼓风机24。由此防止排出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的灰尘自排出口84K被吸引而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上。
如果操作手动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开关13a,则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利用该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自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吸入空气,且经连接风路部25负压作用于集尘单元50的收纳盒81内,进而经吸引风路部56,负压作用于集尘盒部74内或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并且,该负压经引导风路管57,作用于集尘软管12、延长管14及吸入口体15,并自吸入口体15吸引空气的同时吸引灰尘。
使该所吸引的灰尘及空气经延长管14及集尘软管12,吸引至集尘单元50的吸入连接口57a。吸引至该吸入连接口57a的灰尘及空气通过引导风路管57导入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并在该分离室部54内进行图35中的逆时针旋转。
进行该旋转的灰尘及空气因惯性而分离,空气通过灰尘分离装置55的网状过滤器NF1(参照图23)或开口154B的网状过滤器NF2,进而通过吸引风路部56,并吸引至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
另一方面,所分离的灰尘因惯性力,与一部分空气同时导入分离室部54的导入开口53A以及集尘部70的连通盒部72内。该所导入的灰尘及空气通过连通盒部72的连通路71,并被吸引至集尘室73,且灰尘被收集于集尘室73。
吸引至集尘室73的空气通过网状过滤器NF3及盖板170的下部的开口170A,并吸引至吸引风路部56,进而吸引至过滤器部80的收纳盒81内。
网状过滤器NF3由盖板170覆盖于间隔特定距离的位置,并且使开口170A形成于盖板170的下部,由此使较多的空气流动于网状过滤器NF3的下部。因此,网状过滤器NF3的下侧产生阻塞,可使灰尘较多地积存于集尘室73中。
吸引至收纳盒81内的空气通过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折叠式过滤器104,并吸引至吸尘器主体11的连接风路部25,进而吸引至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
吸引至电动鼓风机24的吸入开口24A的空气通过电动鼓风机24内,自如图18所示的吸尘器主体11的排气口20H排出。
打扫结束后,操作操作部13A的操作开关13a,使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停止。如果使该电动鼓风机24的驱动停止,则图17所示的控制装置200使马达M驱动。通过马达M的驱动,驱动齿轮110旋转,从而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
因该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的突起88与折叠式过滤器104的耸出部104A的突出部104Ab相接触,使折叠式过滤器104振动,从而使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的灰尘抖落。该灰尘积存于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中。
因为突起88设置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中心的下侧,所以会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下侧部分的折叠式过滤器104有较大振动。因此,使灰尘自该下侧部分的折叠式过滤器104抖落,并直接落至灰尘接收部86,在该落下的途中,不会再次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因此可高效地使灰尘落下。
另一方面,灰尘排出装置300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同时旋转,且灰尘排出装置300的扫出构件303的第1滑接部303A在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周面滑接移动。利用该滑接移动,拢起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并沿灰尘接收部86的周面推出至上方,并且,如果扫出构件303到达排出口84K的位置,则如上所述,排出口84K打开(参照图34),并使该所推出的灰尘排出至排出口84K,经连通构件403,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
如果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进行例如1次旋转,且扫出构件303到达图29所示的位置,则微动开关S1自对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圆筒部500的大径部110B进行检测切换至对小径部110A进行检测,由此停止马达M的驱动,并停止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旋转。并且,如上所述,排出口84K由开关盖450而堵塞。
而且,当灰尘排出装置300的扫出构件303打开排出口84K时,将电源插头自插座拔出时,马达M的驱动停止,且排出口84K为打开状态,但如上所述,因为如果将电源插头连接于插座,则驱动马达M并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并且如果扫出构件303到达图29所示的位置,则使马达M的驱动停止,并使扫出构件303停止于图29的实线位置,且因为排出口84K由开关盖450堵塞,之后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所以防止了如下的不便情况: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自排出口84K被吸引。
进而,因为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因扫出构件303的旋转移动,经连通构件403,自排出口84K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所以也可无须将折叠式过滤器104用的专用集尘部设置于集尘部单元410。
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使折叠式过滤器104产生阻塞时,将灰尘分离单元400自吸尘器主体11拆除并清扫折叠式过滤器104。
灰尘分离单元400的拆除在首先从吸尘器主体11拆除集尘部单元410之后进行,但因为驱动齿轮110设定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的旋转中心位置的更下侧位置,所以不会妨碍到驱动齿轮110,仅将灰尘分离单元400取出至上方,从而将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从驱动齿轮110脱落。因此,可简单地将灰尘分离单元400从吸尘器主体11的集尘单元室22中拆除。
而且,在安装灰尘分离单元400时,如果从集尘单元室22的上方***,则不会妨碍到驱动齿轮110,即可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的齿轮107与驱动齿轮110咬合,并可简单地将灰尘分离单元400安装于集尘单元室22。
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使从排出口84K排出的灰尘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上游的引导风路管57或集尘部70中。而且,虽是说明了适用于惯性分离式吸尘器,但也适用于通常的例如使用纸过滤器的吸尘器。
而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通过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而使附着于折叠式过滤器104的灰尘落下,但不限于此,也可为不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而使突起88转动,从而使折叠式过滤器104振动并使灰尘落下。
上述第二实施例说明了桶式吸尘器,但也可适用于立式吸尘器或将灰尘分离单元装配于手动操作管等中的吸尘器。
根据该第二实施例,因为排出口由堵塞盖而堵塞,所以即使驱动电动鼓风机,可防止灰尘再次附着于二次过滤器(secondary filter)。并且,因为扫出构件向排出口位置移动时,堵塞盖打开,同时由该扫出构件而扫出的灰尘自排出口排出,并返回至第1分离部或其上游,所以无需设置二次过滤器(filter)用的专用集尘部。
其次,说明本发明的吸尘器的第三实施例。
该第三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同样的部分附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扫出构件303的前端部为滑接于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壁面,并拢起积存于该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的第1滑接部303A;扫出构件303的一侧部为滑接于收纳盒81的前壁部84上的第2滑接部303B。而且,在扫出构件303的一面上,形成有使以第1滑接部303A拢起的灰尘落至排出口84K的倾斜面(导向倾斜面)303C。
灰尘排出装置300因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而旋转,利用该旋转,扫出构件303沿图29所示的收纳盒81的灰尘接收部86的内周面于该内周面及前壁部84滑接移动。因该滑接移动,扫出构件303将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扫出并推出至排出口84K。
当扫出构件303到达图29所示的位置时,排出口84K由堵塞盖450而堵塞。
其次,说明如上所述而构成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吸尘器的作动。
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连接至插座。如果该电源插头连接至插座,则控制装置200驱动马达M,并使过滤器部80的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灰尘排出装置300与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同时旋转,且灰尘排出装置300的扫出构件303使该第1滑接部303A于灰尘接收部86的周面上滑接移动,并沿周面将积存于该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推出至上方。
如果扫出构件303到达排出口84K的位置,则如图34所示,因为扫出构件303的第2滑接部303B按压堵塞盖450的突起450A,所以堵塞盖450打开。
另一方面,以扫出构件303的第1滑接部303A拢起的灰尘经扫出构件303的侧面303D,落至倾斜面303C,进而该灰尘由倾斜面303C落至排出口84K并排出。落至该排出口84K的灰尘经连通构件403,从灰尘分离部52的导入孔153B返回至分离室部54内。
此第三实施例构成为在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之前,使马达M驱动,并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及灰尘排出装置300进行旋转移动,且扫出构件303通过排出口84K,于与排出口84K错开的位置停止,所以,即使排出口84K在打开的状态,当该排出口84K由堵塞盖450而准确地堵塞且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时,可防止自排出口84K吸引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
而且,当灰尘排出装置300的扫出构件303打开排出口84K时,将电源插头自插座拔出时,停止马达M的驱动,且排出口84K为打开状态,但如上所述,因为如果将电源插头连接于插座,则使马达M驱动并使折叠式过滤器结构100旋转,并且如果扫出构件303到达图16以及图29所示的位置,则使马达M的驱动停止,并使扫出构件303停止于图16所示的位置,且排出口84K由开关盖450而堵塞,并在之后使电动鼓风机24驱动,所以可防止自排出口84K吸引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的灰尘。
进而,利用扫出构件303的旋转移动,经连通构件403,积存于灰尘接收部86的灰尘自排出口84K返回至灰尘分离部52的分离室部54内,所以可以不将折叠式过滤器104用的专用集尘部设置于集尘部单元410中。
根据该第三实施例,因为当接通电源时,或开始驱动电动鼓风机时,使扫出构件移动,并于与排出口错开的位置处停止,所以当驱动电动鼓风机时,排出口由堵塞盖而堵塞,因此可防止吸引已排出至排出口的灰尘并再次附着于二次过滤器上。
上述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相同,说明了桶式吸尘器,但也可适用于立式吸尘器或将灰尘分离单元装配于手动操作管等中的吸尘器。
已叙述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希望可理解由上述各实施例开发而得的各种变更及变形。

Claims (17)

1.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尘器主体;
过滤器,设置于上述吸尘器主体内,以在自吸入灰尘的灰尘吸入口至电动鼓风机的吸入开口的吸入风路途中吸附灰尘;
过滤器除尘装置,去除附着于该过滤器的灰尘;
灰尘接收部,接收过滤器所去除的灰尘并包括排出灰尘的排出口;以及
灰尘排出装置,将该灰尘接收部的灰尘自上述排出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除尘装置包括旋转上述过滤器的驱动机构、及与旋转着的过滤器接触并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的灰尘的去除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装置包括将积存于上述灰尘接收部的灰尘移动至上述排出口的排出构件、及驱动该排出构件的驱动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构件形成为在上述电动鼓风机驱动时可堵塞上述排出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排出装置更包括位置检测装置,用以检测该排出构件的位置,且在上述过滤器旋转期间,当上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出上述排出构件移动至上述排出口的位置时,使上述过滤器的旋转停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当电源插头连接于插座时,在上述排出构件移动至堵塞上述排出口的位置之前,使上述过滤器旋转。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出构件移动至堵塞上述排出口的位置期间,不驱动上述电动鼓风机。
8.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分离部,设置于自吸入灰尘的灰尘吸入口至吸尘器主体的电动鼓风机的吸入开口的吸入风路途中,且将吸入上述灰尘吸入口的灰尘与空气分离;集尘部,收集在该第1分离部分离的灰尘;过滤器室,形成于上述第1分离部的下游;二次过滤器,设置于该过滤器室内;除尘装置,使附着于该二次过滤器的灰尘落下;灰尘接收部,位于上述第1分离部或其上游或上述集尘部与上述二次过滤器之间,并设置于区划上述过滤器室的区划壁上,且接收利用上述除尘装置而落下的灰尘;排出口,形成于上述区划壁上以排除灰尘;堵塞盖,堵塞该排出口;以及扫出构件,通过移动积存于上述灰尘接收部的灰尘,将该灰尘扫出至上述排出口,且当上述扫出构件向上述排出口位置移动时,打开上述堵塞盖,并且使由上述扫出构件而扫出的灰尘自上述排出口排出,并返回至上述第1分离部或其上游或上述集尘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堵塞盖向闭合方向施压,且上述扫出构件与该施力相抵抗从而打开堵塞盖。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口形成于上述区划壁的上部,上述灰尘接收部形成为圆筒状,且上述扫出构件通过以上述灰尘接收部的曲率中心位置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从而扫出上述灰尘接收部的灰尘。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伴随上述二次过滤器的旋转利用上述除尘装置使灰尘落下,且上述扫出构件与上述二次过滤器同时一体地旋转。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堵塞盖上形成有突起,且上述扫出构件包括滑接于上述灰尘接收部的第1滑接部、滑接于上述区划壁上的第2滑接部、及将已扫出的灰尘引导至上述排出口的导向倾斜面,且当上述扫出构件移动至上述排出口的位置时,上述第2滑接部按压上述突起,并与施力相抵抗打开上述堵塞盖。
13.一种吸尘器,包括:第1分离部,设置于自吸入灰尘的灰尘吸入口至吸尘器主体的电动鼓风机的吸入开口的吸入风路途中,且将吸入上述灰尘吸入口的灰尘与空气分离;二次过滤器,设置于该第1分离部的下游;除尘装置,使附着于该二次过滤器的灰尘落下;灰尘接收部,接收利用该除尘装置而落下的灰尘;风路壁,区划上述二次过滤器与第1分离部之间的风路;排出口,设置于上述灰尘接收部或上述风路壁;堵塞盖,堵塞该排出口;扫出构件,通过移动将积存于上述灰尘接收部的灰尘扫出,并排出灰尘至上述排出口;以及集尘部,收容由上述第1分离部分离的灰尘;且当上述扫出构件向上述排出口的位置移动时上述堵塞盖打开,且由该扫出构件而扫出的灰尘自上述排出口排出至上述第1分离部或其上游或上述集尘部,
其特征在于:当接通电源时,或开始驱动上述电动鼓风机时,使上述扫出构件移动并在与上述排出口错开的位置处停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扫出构件通过上述排出口之后,并在与该排出口错开的位置处停止。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伴随上述二次过滤器的旋转利用上述除尘装置使灰尘落下,且上述灰尘接收部由包围上述二次过滤器的圆筒状的筒部而构成,且上述扫出构件与上述二次过滤器一体地旋转,扫出上述筒部的内周面上的灰尘,并基于检测上述扫出构件的位置的检测装置的输出,使上述扫出构件的移动停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动鼓风机停止时,上述过滤器除尘装置进行过滤器的除尘。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灰尘排出装置具有闭锁机构,在灰尘由前述排出口排出时,封闭该排出口。
CNB2006100988558A 2005-07-13 2006-07-13 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0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04009A JP4007454B2 (ja) 2005-07-13 2005-07-13 電気掃除機
JP2005204009 2005-07-13
JP2005246818 2005-08-26
JP2005246821 2005-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5147A true CN1895147A (zh) 2007-01-17
CN100462039C CN100462039C (zh) 2009-02-18

Family

ID=37607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885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039C (zh) 2005-07-13 2006-07-13 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007454B2 (zh)
CN (1) CN100462039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8194A (zh) * 2013-01-08 2014-07-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寝具清洁器
CN111350067A (zh) * 2018-12-24 2020-06-30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门体组件和干衣机
WO2022143096A1 (zh) * 2020-12-28 2022-07-07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0027B2 (ja) * 2006-08-07 2010-09-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664A (zh) * 2002-06-11 2003-12-3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的灰尘过滤器吸尘结构
JP3830903B2 (ja) * 2003-01-17 2006-10-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4206766B2 (ja) * 2003-02-07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0485708B1 (ko) * 2003-02-21 2005-04-28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US6758874B1 (en) * 2003-05-09 2004-07-06 John P. Hunter, Jr. Rotating filter feature for wet/dry vacuum cleaner
DE10321919A1 (de) * 2003-05-15 2004-12-02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Staubsauger mit einer Steu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Reinigungsvorrichtung für Keramikfilter
JP3949615B2 (ja) * 2003-06-09 2007-07-2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05058641A (ja) * 2003-08-20 2005-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
US20050081321A1 (en) * 2003-10-15 2005-04-21 Milligan Michael A. Hand-held cordless vacuum clean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8194A (zh) * 2013-01-08 2014-07-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寝具清洁器
CN103908194B (zh) * 2013-01-08 2017-01-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寝具清洁器
CN111350067A (zh) * 2018-12-24 2020-06-30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门体组件和干衣机
CN111350067B (zh) * 2018-12-24 2022-06-21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门体组件和干衣机
WO2022143096A1 (zh) * 2020-12-28 2022-07-07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07454B2 (ja) 2007-11-14
CN100462039C (zh) 2009-02-18
JP2007020684A (ja) 200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4500C (zh) 多级旋风真空吸尘器
CN1245921C (zh) 电动吸尘器
CN1302747C (zh) 电真空清洁器
CN1144568C (zh)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及直立型吸尘器
CN1689500A (zh) 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CN1726858A (zh) 电动扫除机及旋转式集尘装置
CN1684621A (zh) 真空吸尘器
CN1695535A (zh) 电清扫机
JP4245558B2 (ja) サイクロン式掃除機
CN1942130A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895147A (zh) 吸尘器
JP201109247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7029231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0057967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1092477A (ja) 電気掃除機
JP572669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996030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0344250C (zh) 电动吸尘器
JP2006158432A (ja) サイクロン式掃除機
JP2011092476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325883A (ja) 電気掃除機
CN1919133A (zh) 集尘容器及电动吸尘器
JP2013111333A (ja) サイクロン式集塵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7503161B1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CN212346406U (zh) 一种吸尘器的旋风式进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Gotanda Shinagawa District East 2 chome 17 No. 2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