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5479A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5479A
CN1885479A CNA2006100886164A CN200610088616A CN1885479A CN 1885479 A CN1885479 A CN 1885479A CN A2006100886164 A CNA2006100886164 A CN A2006100886164A CN 200610088616 A CN200610088616 A CN 200610088616A CN 1885479 A CN1885479 A CN 1885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sma display
substrate
electrode part
displa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86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5479B (zh
Inventor
金东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85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5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85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54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46Connecting or feeding means, e.g. leading-in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包括面对彼此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限定出多个放电室的障肋、延伸横穿所述放电室的寻址电极和与所述寻址电极相交叉且产生维持放电的多个维持电极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维持电极对中的两个维持电极分别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电极部分和用于电联接所述电极部分的连接部分。每个电极部分具有线宽B,且每个连接部分具有线宽S。所述线宽S与所述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从而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增大的亮度与降低的功率消耗相平衡。进一步地,可制造所述维持电极以使所述电极部分与所述连接部分一体成形从而便于进行制造。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5年6月20日提交的序号为No.10-2005-0053058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利,所述专利申请为了如在本文中进行充分阐述的所有目的在此作为参考而被引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易于进行制造且具有改进的亮度和降低的功率消耗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消费电子市场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s)最近已经取代了常规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包含在两块基板之间的放电气体。每块基板具有在其上形成的多个电极,所述电极包括寻址电极和维持电极。放电电压被施加到维持电极上以激发放电气体。受到激发的放电气体产生激发荧光体层的紫外射线,且受到激发的荧光体层发射出可见光以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形成所需图像。
如图1所示的常规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包括在其上显示图像的上板50和平行地联接到上部基板50上的下板60。具有X电极31和Y电极32的维持电极对12被布置在上板50的前基板11上。寻址电极22被布置在下板60的后基板21上且面对前基板11,维持电极对12被布置在所述前基板上。寻址电极22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且与X电极31和Y电极32相交叉,所述X电极和所述Y电极沿大体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延伸。第一介电层15被布置在前基板11上以覆盖维持电极对12且第二介电层25被布置在后基板21上以覆盖寻址电极22。MgO保护层16被布置在第一介电层15的后表面上。障肋30被布置在第二介电层25上以保持前基板与后基板之间的放电距离且防止在相邻放电室之间产生电光串扰。红色荧光体层、绿色荧光体层和蓝色荧光体层26被涂覆在障肋30的两侧表面上且被涂覆在障肋30之间的第一介电层25上。
X电极31包括透明电极31a和汇流电极31b,且Y电极32包括透明电极32a和汇流电极32b。在X电极31、Y电极32和寻址电极22彼此交叉之处形成的空间限定出放电单元如单元放电室70。透明电极31a和透明电极32a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可产生放电且不会防止从荧光体层26发射出的光线被引向前基板11,如氧化铟锡(ITO)。然而,透明导体如氧化铟锡可具有大电阻。因此,如果维持电极仅由透明材料形成,那么电压损耗和驱动功率可增加,且响应速度可降低。因此,汇流电极31b可由具有窄线宽的金属形成且与透明电极31a相联,且汇流电极32b可由具有窄线宽的金属形成且与透明电极32a相联。
然而,包括汇流电极和透明电极的维持电极生产起来可能是昂贵和耗时的,这是因为透明电极材料可能是昂贵的且可能需要独立的步骤以联接汇流电极和透明电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发出了仅具有汇流电极的维持电极。然而,由于仅使用标准汇流电极不能很好地产生放电,因此由面板发射出的光线亮度可能降低且驱动功率消耗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易于进行制造且具有改进的亮度和降低的功率消耗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对本发明的附加技术特征进行阐述,且从该描述中将易于理解部分所述技术特征,或可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认识到所述技术特征。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和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产生维持放电的第一维持电极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对中的第一维持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第二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电联接的连接部分,且所述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
本发明还技露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限定出多个放电室的障肋、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且与放电室相交叉的寻址电极、沿第二方向进行延伸且与所述寻址电极相交叉的多个维持电极对、覆盖所述维持电极的第一介电层、覆盖所述寻址电极的第二介电层、设置在所述放电室中的荧光体层和设置在所述放电室中且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放电气体。进一步地,维持电极对中的第一维持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第二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电联接的连接部分。
本发明还披露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和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维持电极,且所述维持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的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和联接在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之间且沿第二方向进行延伸的连接部分。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大体上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
应该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列详细描述是典型和说明性的且旨在根据要求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构成了本说明书的一部分,且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以阐述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剖切分解透视图;
图3是沿图2所示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放电室和维持电极布置的平面图;
图5是1%峰值白场亮度对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维持电极的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的关系曲线图;和
图6是功率消耗量对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维持电极的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的关系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充分的描述,在所述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多种不同形式进行实施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使得所述披露内容彻底且完整,并将本发明的范围完全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放大各层和各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使用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
应该理解,当一个元件如层、膜、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在”另一个元件“之上”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面,或者也可以存在***元件。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之上”时,则不存在***元件。
图2、图3和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图2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所示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且图4是示出了放电室170、障肋130、维持电极对112和寻址电极122的布置的平面图。
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21、维持电极对112、寻址电极122、障肋130、保护层116、荧光体层126、第一介电层115、第二介电层125和放电气体(未示出)。
第一基板111可由具有优良透光性的材料如玻璃制成。为了减弱反射且增大对比度,第一基板111可由有色材料制成。第二基板121与第一基板111间隔开来且也可由具有优良透光性的材料如玻璃制成。与第一基板111相似地,第二基板121也可由有色材料制成。在放电室170中产生的可见射线可被发射通过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或仅通过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中的一块基板。然而,在如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中,在放电室170中产生的可见射线被发射通过第一基板111。
障肋130被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21之间,所述障肋限定出用于在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21之间产生放电的多个放电室170。障肋130可防止在相邻放电室170之间产生光和电串扰。在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中,障肋130包括沿寻址电极122所延伸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y方向)进行延伸的第一障肋部分130a,和沿与第一障肋部分130a相交叉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x方向)进行延伸以使得放电室170可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第二障肋部分130b。然而,障肋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障肋可具有开放式的形状如条纹形状或闭合形状如华夫饼干、矩阵或Δ(德尔塔)形状,只要可形成多个放电空间即可。闭合障肋的横截面可以是多边形的,如三角形或五边形,或可具有其它几何形状如圆形或椭圆形。
维持电极对112被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且面对第二基板121。维持电极对112包括X电极180和Y电极190。X电极180和Y电极190在放电室170中产生等离子体放电。
X电极180包括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联接在相邻电极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184。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平行地进行布置、相互隔开预定间距且沿与寻址电极122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延伸。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可沿如图2所示的x方向进行延伸。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可自放电室170的边缘向中心顺序地进行布置。例如,第一电极部分181可被布置在最接近放电室170边缘的位置处,而第三电极部分183可被布置在最接近放电室170中心的位置处。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X电极180被示出包括三个电极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种布置。根据需要,X电极180可具有多个电极部分,具体而言具有两个与四个之间的电极部分。
连接部分184使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形成电联接。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连接部分184可沿大体上垂直于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所延伸方向的方向被布置在放电室170中。例如,如图2所示,连接部分184可沿y方向进行延伸。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种布置,且连接部分184可沿并非大体上垂直于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方向的方向进行延伸。
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可由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导电材料可包括金属或陶瓷材料。这种金属可包括Ag、Pt、Pd、Ni或Cu,且这种陶瓷材料可包括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锑锡(ATO)。为了增加二次电子的发射,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可由包括碳纳米管的材料形成。
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可由单层或多层形成。如果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由多层形成,那么一层可包括不同于另一层的材料。
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可一体成形以简化制造工艺。例如,X电极180可通过使用光敏糊剂的印刷方法由厚膜形成,或通过溅射或蒸发由薄膜形成。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可具有与图4所示相同的线宽B。此外,为了增大亮度且降低功率消耗,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与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的比率(S/B)可以为0.20≤S/B≤0.92。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可在约20μm与约150μm之间。下面将对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和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进行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Y电极190可包括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第三电极部分193和连接部分194。Y电极190可具有与每个放电室170中的X电极180大体上相似的结构以均衡放电。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第三电极部分193和连接部分194的结构、操作和材料与如上所述的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和连接部分184的那些特征相似。因此将省略重复的详细描述。
光吸收层140被布置在相邻的维持电极对112之间。光吸收层140被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且对应于第二隔障部分130b。光吸收层140同时吸收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外部入射的可见射线且降低反射亮度以增大对比度。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光吸收层140可具有条纹形状。如果光吸收层140由与X电极180和Y电极190相同的材料形成,那么光吸收层140可与X电极180和Y电极190同时形成。因此,可简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造工艺。光吸收层140的线宽C可在约50μm至约200μm之间。
在前基板111上形成第一介电层115以覆盖X电极180和Y电极190。第一介电层115防止在放电过程中在相邻的X电极180和Y电极190之间产生电连接。第一介电层115还防止X电极180和Y电极190在放电过程中由于与正离子或电子直接碰撞而受损。第一介电层115可由介电体,如PbO、B2O3或SiO2形成,所述介电体导致带电粒子积聚为壁电荷。
此外,可由MgO形成的保护层116在第一介电层115上形成且覆盖第一介电层。保护层116防止第一介电层115在放电过程中受到正离子和电子碰撞而造成的损伤。保护层116可具有优良的透光性且可在放电过程中发射出二次电子。保护层116可通过溅射或电子束沉积由薄膜形成。
寻址电极122被布置在第二基板121上且面对第一基板111以与X电极180和Y电极190相交叉。寻址电极122在放电室170中产生寻址放电,这促进在X电极180与Y电极190之间进行维持放电且降低了产生维持放电必需的电压。在放电室170内的Y电极190与寻址电极122之间产生寻址放电。当完成寻址放电时,正离子积聚在Y电极190处且电子积聚在X电极180处。因此,辅助在X电极180与Y电极190之间进行维持放电。
在第二基板121上形成第二介电层125以覆盖寻址电极122。第二介电层125防止寻址电极122在放电过程中由于与正离子或电子碰撞而导致受损。第二介电层125可由介电体,如PbO、B2O3或SiO2形成,所述介电体导致带电粒子积聚为壁电荷。
可在第二介电层125上障肋130之间且沿障肋130的侧表面形成荧光体层126。荧光体层126可具有用于接收紫外射线且产生可见光射线的组分。可见光射线可具有如红色、绿色和蓝色等颜色,且每个放电室170可由放电室,如红色放电室、绿色放电室或蓝色放电室发射出的光线颜色指定。布置在红色放电室中的荧光体层126可包含荧光体如Y(V,P)O4:Eu,布置在绿色放电室中的荧光体层126可包含荧光体如Zn2SiO4:Mn、YBO3:Tb,且布置在蓝色放电室中的荧光体层126可包含荧光体如BAM:Eu。
放电气体如Ne、Xe或其混合物被包含在放电室170内。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可通过沿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的边缘形成的用以密封基板且包含放电气体的密封构件(未示出)如熔合玻璃(frit glass)联接在一起。
具有上面提到的结构的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操作如下面所述。
通过将寻址电压施加在放电室170中彼此交叉的寻址电极122与Y电极190之间产生寻址放电,从而选定将在其中产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室170。其后,维持电压被施加在选定放电室170的X电极180与Y电极190之间。维持电压导致正离子积聚在Y电极190处且电子积聚在X电极180处从而彼此相撞且产生维持放电。重复进行维持放电以通过将电压脉冲交替施加到X电极180和Y电极190上而实现从放电室170中发射出的光线的所需强度。例如,在维持电压被标记为Vs的情况下,可通过将维持电压Vs施加到选定放电室170的X电极180上且将地电压0V施加到选定放电室170的Y电极190上而启动维持放电。随后,可通过将维持电压Vs施加到Y电极190上且将地电压0V施加到X电极180上而重复进行维持放电。另一种可选方式是,可通过将+Vs/2和-Vs/2交替地施加到选定放电室170的X电极180和Y电极190上而产生维持放电。在X电极180与Y电极190之间进行维持放电的过程中,在X电极180的第三电极部分183与Y电极190的第三电极部分193之间启动维持放电,这是因为这些部分在维持电极对112的两个电极之间最接近。维持放电随后顺序地扩散进入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二电极部分192内且随后进入第一电极部分181和第一电极部分191内。
因此,选定放电室170中的放电气体受到维持放电的激发。在放电气体的能级下降之后,从放电气体中发射出紫外射线。紫外射线激发布置在放电室170中的荧光体层126。当受到激发的荧光体层126的能级下降时,从荧光体层126且从选定放电室170中发射出可见光射线,从而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形成图像。
X电极180和Y电极190产生维持放电,但同时防止从荧光体层126中发射出的可见射线被发射通过第一基板111。随着X电极180和Y电极190面积的增加,维持放电的效率同时增加,因此增加了从荧光体层126中发射出的可见射线的量。然而,如果X电极180和Y电极190的面积过度增加,那么X电极180和Y电极190则阻挡荧光体层126发射出的光线被发射通过前基板111。X电极180和Y电极190面积的增大降低了放电室170的孔径比且还可降低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发射出的光线亮度。进一步地,可能不必要地增加功率消耗量。因此,必须使X电极180和Y电极190的结构最优化,从而平衡维持放电的效率和由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消耗的功率。
由于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以及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和第三电极部分193大体上平行地进行布置且具有较大的面对面积,因此它们是产生维持放电的重要元件。然而,由于X电极180的连接部分184和Y电极190的连接部分194具有较小的面对面积且横穿过放电室170的中间部分,因此它们可能阻挡放电室170中产生的可见射线的发射。然而,X电极180的连接部分184使放电从第三电极部分183向第二电极部分182且从第二电极部分182向第一电极部分181进行平稳扩散。相似地,Y电极190的连接部分194使放电从第三电极部分193向第二电极部分192且从第二电极部分192向第一电极部分191进行平稳扩散。因此,连接部分184和连接部分194是X电极180和Y电极190的结构和操作中的重要元件。
如果不存在连接部分184以使维持放电扩散至后续电极部分,那么放电将不会进行平稳扩散且可降低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发射出的光线的总亮度。这是因为在第三电极部分183与第二电极部分182之间,且在第二电极部分182与第一电极部分181之间不存在电极部分。因此,这些电极部分之间的积聚壁电荷的量非常小且维持放电可不进行扩散。如果不存在连接部分194以使维持放电扩散至后续电极部分,那么由于上面结合连接部分184所阐述的原因使得放电将不会进行平稳扩散且可降低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发射出的光线的总亮度。
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发射出的光线亮度且降低功率消耗量,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以及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和第三电极部分193的线宽B和X电极180的连接部分184以及Y电极190的连接部分194的线宽S被获取作为参数。具体而言,X电极180的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与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的恒定线宽B的比率S/B是无量纲常数。相似地,连接部分194的线宽S与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和第三电极部分193的恒定线宽B的比率S/B也是无量纲常数。
图5示出了当改变比率S/B时测量所得的1%峰值白场亮度的结果,且图6示出了当改变比率S/B时测量所得的功率消耗量的结果。1%峰值白场亮度表示当1%的放电室170进行放电且99%未进行放电时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发射出的光线的亮度,其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总显示面积构成100%。
对于图5和图6所基于的实验而言,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和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以及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第二电极部分192和第三电极部分193的线宽B被设定为55μm,且光吸收层140的线宽C被设定为75μm。X电极180的第二电极部分182与第三电极部分183之间的距离D1、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与第二电极部分182之间的距离D2、Y电极190的第二电极部分192与第三电极部分193之间的距离E1和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与第二电极部分192之间的距离E2被设定为95μm。X电极180的第三电极部分183与Y电极190的第三电极部分193之间的距离G被设定为95μm。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与光吸收层140之间的距离F1,和Y电极190的第一电极部分191与光吸收层140之间的距离F2被设定为115μm。因此,对于这些实验而言,已经通过改变连接部分184和连接部分194的线宽使比率S/B发生了改变。
如图5所标绘且如下表1所示,比率S/B具有0.00、0.10、0.20、0.31、0.40、0.52、0.61、0.72、0.84、0.92、1.02、1.16和1.31等值,且相应的1%峰值白场亮度分别具有980.00、1020.00、1090.00、1108.00、1120.00、1116.00、1107.62、1095.00、1095.56、1094.90、1091.37、1077.24和1090.00cd/m2等值。
                       表1
  S/B   1%峰值白场亮度   S/B   1%峰值白场亮度
  0.00   980   0.61   1107.62
  0.10   1020   0.72   1095
  0.20   1090   0.84   1095.56
  0.31   1108   0.92   1094.90
  0.40   1120   1.02   1091.37
  0.52   1116   1.16   1077.24
  1.31   1090
如图5所示,如果比率S/B被设定为小于0.20,那么1%峰值白场亮度显著降低。如果比率S/B从0.20降至0.10,那么1%峰值白场亮度从1090.00cd/m2降至1020.00cd/m2,降幅为约6.42%。因此,在比率S/B过度降低的情况下,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减小且在X电极180的第三电极部分183中产生的维持放电不能平稳地扩散进入第二电极部分182内且进入第一电极部分181内。相似地,Y电极190中的扩散受到阻碍。然而,在比率S/B等于或大于0.20的情况下,1%峰值白场亮度为约1100cd/m2。在比率S/B等于0.40的情况下,1%峰值白场亮度具有1120cd/m2的最大值。因此,大于或等于0.20的比率S/B提供了优选的亮度强度。
如图6所标绘且如下表2所示,比率S/B具有0.00、0.10、0.20、0.31、0.40、0.52、0.61、0.72、0.84、0.92、0.95、1.02、1.16和1.31等值,且相应的功率消耗量分别具有93.05、94.10、94.59、94.59、95.01、95.44、95.78、96.37、97.13、98.07、99.28、99.67、100.19和100.78W等值。
                           表2
  S/B   功率消耗量   S/B   功率消耗量
  0.00   93.05   0.72   96.37
  0.10   94.10   0.84   97.13
  0.20   94.59   0.92   98.07
  0.31   94.59   0.95   99.28
  0.40   95.01   1.02   99.67
  0.52   95.44   1.16   100.19
  0.61   95.78   1.31   100.78
如图6所示,功率消耗量随比率S/B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而言,当比率S/B从0.92增加至0.95时,功率消耗量显著增加。当比率S/B从0.20增加至0.92时,功率消耗量增加3.48W,这导致通过计算增加变化与行进变化所得的斜率为4.83W。然而,当比率S/B从0.92增加至0.95时,功率消耗增加1.21W,这导致产生大得多的大小为40.3W的斜率。该斜率比在比率S/B小于或等于0.92的情况下的斜率大8.34倍。这是因为当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远小于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时,连接部分184辅助进行放电和放电扩散。因此,功率消耗量的增加较小。然而,如果连接部分184的线宽S大于或近似于X电极180的第一电极部分181、第二电极部分182、第三电极部分183的线宽B,那么连接部分184成为主要放电路径,电流消耗量增大,且功率消耗量因此增加。连接部分194的线宽S对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功率消耗量具有相似的影响作用。因此,等于或小于0.92的比率S/B可降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功率消耗量。
基于该实验,比率S/B可在0.20至0.92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平衡亮度和功率消耗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由于对维持电极的电极部分和连接部分的线宽进行了最优化,因此可降低功率消耗量。其次,由于维持电极可一体成形,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且可简化制造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提供了一种可易于进行制造且具有改进的亮度和降低的功率消耗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出多种变型和改型。因此,本发明旨在覆盖在所附技术方案和其等效方式范围内的本发明的各种变型和改型。

Claims (20)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和
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以产生维持放电的第一维持电极对,
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对中的第一维持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第二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电联接的连接部分,且所述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大体上彼此平行地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连接部分沿大体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进一步包括第三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第三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进行电联接的第二连接部分,且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进行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线宽为约20μm至约15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具有大体上相同的线宽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被一体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包括导电金属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包括选自包括Ag、Pt、Pd、Ni和Cu的组群中的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包括导电陶瓷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包括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锑锡(ATO)。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包括碳纳米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
吸收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外部入射的光线的光吸收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邻近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对的第二维持电极对,
其中所述光吸收层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对与所述第二维持电极对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吸收层被设置成条纹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吸收层的线宽为约50μm至约200μm。
17、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限定出多个放电室的障肋;
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且与放电室相交叉的寻址电极;
沿第二方向进行延伸且与所述寻址电极相交叉的多个维持电极对;
覆盖所述维持电极的第一介电层;
覆盖所述寻址电极的第二介电层;
设置在所述放电室中的荧光体层;和
设置在所述放电室中且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放电气体,
其中所述维持电极对中的第一维持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第二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电联接的连接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或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维持电极对中的第二维持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维持电极大体上等效的结构。
2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和
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维持电极,且所述维持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进行延伸的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和联接在所述第一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之间且沿第二方向进行延伸的连接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大体上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连接部分的线宽S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线宽B的比率S/B为0.20≤S/B≤0.92。
CN2006100886164A 2005-06-20 2006-05-31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5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53058 2005-06-20
KR10-2005-0053058 2005-06-20
KR1020050053058A KR100719552B1 (ko) 2005-06-20 2005-06-20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5479A true CN1885479A (zh) 2006-12-27
CN1885479B CN1885479B (zh) 2011-06-08

Family

ID=37572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861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5479B (zh) 2005-06-20 2006-05-31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54268B2 (zh)
JP (1) JP2007005297A (zh)
KR (1) KR100719552B1 (zh)
CN (1) CN18854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7230B1 (ko) * 2005-08-18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80013230A (ko) * 2006-08-07 2008-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WO2008142728A1 (ja) * 2007-05-07 2008-11-27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4405B2 (ja) 1995-05-12 1998-03-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146941C (zh) * 1995-08-25 2004-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一种表面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160361A (ja) * 1999-09-21 2001-06-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1303951B (zh) * 2000-08-18 2012-0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屏
JP2002134035A (ja) 2000-10-30 2002-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16636A (ja) 2001-01-15 2002-08-02 Samsung Sdi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79905A (ja) * 2001-03-19 2002-09-27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3007216A (ja) * 2001-06-25 2003-01-10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82107B (en) * 2002-08-09 2007-06-01 Au Optronics Corp Electrode structure of a plasma display panel
US6982525B2 (en) * 2002-12-20 2006-01-0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US7538491B2 (en) * 2002-12-27 2009-05-26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differently shaped transparent electrodes
JP2005026011A (ja) * 2003-06-30 2005-01-27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536215B1 (ko) * 2003-08-05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42516B1 (ko) * 2003-11-26 2006-0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패널
KR100589406B1 (ko) *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20070285013A1 (en) * 2004-04-13 2007-12-13 Yoshifumi Amano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20060000758A (ko) * 2004-06-29 2006-01-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59443B1 (ko) * 2004-11-04 2007-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54268B2 (en) 2009-06-30
CN1885479B (zh) 2011-06-08
US20060284546A1 (en) 2006-12-21
JP2007005297A (ja) 2007-01-11
KR100719552B1 (ko) 2007-05-17
KR20060133283A (ko) 2006-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91257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681069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1650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2034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61518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885479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7728524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transverse barrier ribs
CN180144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01047092A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
CN1770372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78339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7443098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first and second phosphor layers respectively on first and second substrate surfaces
KR10063715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195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909145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63716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0866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082767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99212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62599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095003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5907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1949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992132A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板
CN178715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