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6855A - 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6855A
CN1826855A CN 200610059406 CN200610059406A CN1826855A CN 1826855 A CN1826855 A CN 1826855A CN 200610059406 CN200610059406 CN 200610059406 CN 200610059406 A CN200610059406 A CN 200610059406A CN 1826855 A CN1826855 A CN 1826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door
cabin
operation van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5940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6274C (zh
Inventor
稻田俊宽
竹中满
富永俊夫
高山良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6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6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62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627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业车具备搭乘驾驶部(8)和覆盖该搭乘驾驶部的舱室(9),在舱室的横侧部设有门(49),该门能够在关闭舱室的乘降口(40)的前方的关闭位置、与敞开乘降口的后方的全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门的前部侧由上下一对摆动臂(67、69)支承,门的后部侧由能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72)滑动的滑动部件(71)支承,在门开闭时,门的前端描绘出弧状轨道(K1),门的后端描绘出直线轨道(K2)。由此,即使不将门滑动操作到全开位置,而仅通过使其滑动到开闭途中位置的操作也能够在舱室的乘降口与门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能够容易从该向前的开口对作业装置等相对于乘降口(40)侧的对象物的位置关系进行目视确认。

Description

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包括联合收割机等收割作业车、拖拉机、反向铲等。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具备搭乘驾驶部和覆盖该搭乘驾驶部的舱室的作业车的门开闭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作业车的门开闭结构,有门沿舱室的横侧面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4-222639号公报)。
例如,在作为作业车的一个例子的反向铲的情况下,有时进行侧槽形成作业,即、在机体的舱室乘降口侧前部的横侧面部位形成沿机体的前后方向的槽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作业精度,要求使铲斗位于该前部横侧面部位的适当位置。另外,在作为作业车的又一例子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有时进行畦边作业,即、在畦间沿着舱室乘降口侧的畦收割栽种禾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与畦接触,要求使配置在收割输送装置的舱室乘降口侧端部的分禾器位于相对于畦来说适当的位置。
并且,在这些必要性较高时,就需要驾驶员目视来把握铲斗相对于槽形成部位的位置关系或分禾器等相对于畦的位置关系。然而,在上述现有的门开闭结构中,要进行目视确认,需要使舱室的门滑动到全开位置并将其保持于全开位置,之后从全开的乘降口将脸等露出来。
也就是说,在现有的门开闭结构中,驾驶员若要从舱室的乘降口对作业装置等相对于乘降口侧对象物的位置关系进行目视确认,需要滑动操作舱室的门直到全开位置并将其保持于全开位置,故该目视确认很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通过从舱室的乘降口目视而确认作业装置等相对于对象物的位置的构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作业车,是具备搭乘驾驶部、和覆盖该搭乘驾驶部的舱室的作业车,在前述舱室的横侧部设有门,该门能够在关闭前述舱室的乘降口的前方的关闭位置、与敞开前述乘降口的后方的全开位置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前述门的前部侧由上下一对摆动臂支承,前述门的后部侧由滑动部件支承,所述滑动部件能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滑动;在前述门开闭时,门的前端描绘出弧状轨道,门的后端描绘出直线轨道。
根据该构成,当将门滑动操作到其开闭途中(例如半开位置)时,越靠其前端侧越从舱室的乘降口向横向外侧离开,在与舱室的乘降口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由此,提高了机体的乘降口侧对横向外侧前方的可见范围。
也就是说,例如在反向铲中,在进行上述的侧槽形成作业等的情况下,当使门滑动到开闭途中的例如半开位置时,能够从形成于舱室的乘降口与门之间的向前的开口容易地对形成侧槽的机体的前部横侧面部位与铲斗的位置关系进行把握,可容易使铲斗处于相对于该前部横侧面部位来说适当的位置。
另外,例如在联合收割机中,在进行上述的畦边作业、或使收割输送部的舱室乘降口侧的分禾器位于相对于栽种禾秆来说适当的位置的禾带对位作业等的情况下,当使门滑动到开闭途中(例如半开位置)时,能够从形成于舱室的乘降口与门之间的向前的开口容易地对畦或栽种禾秆与收割输送装置的配置在舱室乘降口侧的分禾器等的位置关系进行把握,可容易使该分禾器等处于相对于畦或栽种禾秆来说适当的位置。
因此,即使不将门滑动操作至全开位置,通过仅使之滑动到开闭途中位置的操作,也能够在舱室的乘降口与门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能够从该向前的开口容易地目视确认作业装置等相对于乘降口侧对象物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提高了需要进行乘降口侧状况判断的作业时的作业性。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门上设有将该门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保持机构;在前述门由该保持机构保持在半开位置时,越靠该门的前端侧越从前述乘降口向横向外侧离开。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当将门滑动操作到半开位置时,将门保持在该半开位置,维持在与舱室的乘降口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的状态。从而,无需将门保持在半开位置的劳力,能够从该向前的开口容易地把握作业装置等相对于乘降口侧对象物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省去把握作业装置等相对于乘降口侧对象物的位置关系所需的、用于将门保持在半开位置的劳力,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需要进行乘降口侧状况判断的作业时的作业性。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保持机构由制动机构构成,所述制动机构夹装在前述导轨与前述滑动部件之间。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例如,借助在滑动部件上具备由推压弹簧施力而朝向导轨突出的球、且在导轨上形成有卡入该球的凹部这样的简单构成,能够进行门在半开位置上的位置保持。于是,仅通过使门滑动到半开位置,便能够简单地借助推压弹簧的作用力将门保持在半开位置,通过克服该推压弹簧的作用力进行的门的滑动操作,能够简单地使门从该半开位置滑动到全开位置或关闭位置。因此,可实现保持机构构成的简化,且提高了门的操作性。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搭乘驾驶部设有搭乘踏板,前述摆动臂的摆动支点位于前述搭乘踏板的后方。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例如,与将摆动臂的摆动支点配置在搭乘踏板的横向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从摆动臂的摆动支点到门的支承位置的延伸长度。相应地,能够增大从门的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距离,其结果,能够确保使门处于全开位置的全开状态下乘降口的开口量较大。因此,从舱室的乘降口的乘降变得容易进行。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搭乘驾驶部设有辅助踏板,所述辅助踏板的位置能够切换到朝向机体的横向外侧伸出的作用位置、与退避到机体侧的容纳位置;设有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与前述门向前述全开位置的切换连动地将前述辅助踏板切换到前述作用位置,而且,与前述门向前述关闭位置的切换连动地将前述辅助踏板切换到前述容纳位置。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辅助踏板的位置切换操作不费工夫。即,在使门处于全开位置的乘降时,由连动机构使辅助踏板切换到作用位置,从乘降口的乘降变得容易。相反地,在使门处于关闭位置的行进时,由连动机构使辅助踏板切换到容纳位置,通过减少从机体的突出量来抑制与其它物体的接触。因此,省去了辅助踏板的位置切换操作所需的工夫,并且提高了从乘降口的乘降性,同时,能够抑制因辅助踏板与其它物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损坏。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作业车是在其车体构架的前部具备收割输送部的联合收割机;在前述收割输送部的左右设有将栽种禾秆向车体横向外侧引导的分禾引导件;而且,前述门的前端不会伸出到较前述分禾引导件伸出端更靠机体横向外侧处。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通过该构成,以分禾引导件的伸出端为基准,在门的开闭时,能够容易地对门是否与横向外侧的其它物体接触进行判断。因此,能够避免门开闭时与其它物体的接触。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上部侧的前述摆动臂的摆动支点设置在形成于前述舱室的顶棚部的空气调节风道内部。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上侧的摆动臂配置到其摆动支点处于舱室顶棚部的空气调节风道内的较高位置,相应地,能够扩大舱室内部的上部空间。因此,提高了舱室内的乘坐舒适性。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搭乘驾驶部设有搭乘踏板,下部侧的前述摆动臂配置在前述搭乘踏板的下方。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在从乘降口乘降时下侧的摆动臂成为障碍的可能。另外,能够扩大舱室内部的下部空间。而且,在使滑动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下侧的摆动臂隐藏于搭乘踏板的下方。因此,能够实现从乘降口乘降的乘降性的提高、舱室内的乘坐舒适性的提高、以及使滑动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舱室内部美观性的提高。
除此之外,在前述搭乘踏板上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堵塞形成在与前述关闭位置的前述门之间的间隙;前述搭乘踏板由树脂成型品构成,所述树脂成型品在其一侧端部中空状地一体形成有前述密封件。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乘降口的下部侧作成安装于乘降口与滑动门之间的挡风条和密封件的双重密封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作业时从下方飞起的碎屑等从乘降口下部的吹入。另外,能够防止因下侧的摆动臂从搭乘踏板与关闭位置的滑动门之间的间隙露出而引起的美观性的下降。因此,能够实现滑动门的关闭位置上的密封性的提高、以及使滑动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舱室内部美观性的提高。
另外,与将另外的密封件附设到搭乘踏板的一侧端部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实现了部件管理的容易化及组装性的提高等。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作业车是备有设置在前述搭乘驾驶部的后方、能开闭该后方部分的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在前述谷粒箱的前端部形成有避免在该谷粒箱开闭时与前述导轨接触的凹部。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可将导轨形成为从舱室的后部朝向后方伸出的长条形,能够确保全开状态下的乘降口的开口量较大,同时,可不受导轨阻碍地良好地进行谷粒箱的位置变换操作。因此,能够预防在谷粒箱的位置变换操作时,因谷粒箱与导轨接触而引起的谷粒箱或导轨等的损坏,同时提高了对配备于谷粒箱与搭乘驾驶部之间等处的各种机器或传动***等的维修性。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门由透明的树脂板构成。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作为透明的树脂板,例如采用比玻璃质量轻且加工容易而且强度等方面优良的聚碳酸酯等,由此,在门的构成方面,无需压制成型为框状的钣金制内构架等加强部件且能够确保较高强度。由此,可质轻且廉价地构成门,并且在通过目视对门侧的车体横向外侧等处的状况进行把握等的时候,能够避免因框状的加强部件而限制视野的情况,另外,作为门的支承结构,可采用强度较低、简单且廉价的支承结构。
并且,由于可重量较轻地构成门而使门的开闭操作变得容易进行,由此,降低了在作业时从乘降口进行目视确认前后所进行的门的开闭操作所需的劳力。
因此,能够提供实现了制造成本减小及构成的简化、并且提高了组装性、操作性、可见范围及作业性的作业车用舱室的门结构。
除此之外,在前述门上设有开闭窗,所述开闭窗能通过朝上下方向的滑动操作而开闭,由透明的树脂板构成。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抑制或避免可见范围的降低的情况下装备开闭窗,由此,在能够通过从该开闭窗的探视而容易对作业装置相对于门侧的作业对象物的位置关系等进行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门的开闭操作也可仅通过对开闭窗进行开闭操作来进行。另外,在其它物体邻接于门侧的车体横向外侧附近而难以进行门的开闭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对开闭窗进行打开操作,可不使门与其它物体接触地把握作业装置相对于门侧作业对象物的位置关系等,而且,由于树脂板的加工性好,故可较简单地进行开闭窗的装备。因此,能够提供可抑制制造性的降低且更有效地提高作业性、同时能够应付更多的作业状况的作业车用舱室的门结构。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门与下侧的前述摆动臂之间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能够调节该摆动臂相对于前述门在前后方向上的支承位置。该构成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根据该构成,能够调节吸收因制作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引起的门相对于乘降口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差,能够避免由该位置偏差产生的乘降口与门之间的密封不良。因此,提高了门的组装性以及乘降口与门之间的密封性。
对于其他特征构成以及由该特征构成得到的优点及作用效果,可以参照附图阅读下面的说明而明了。
附图说明
图1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为搭乘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发动机罩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5为表示发动机罩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6为表示舱室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门的支承结构的舱室上部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8为表示门的支承结构的舱室下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9为表示门的把手周围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门的半开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1(a)与图11(b)为表示门的(a)全开状态与(b)全闭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2为表示保持机构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13(a)与图13(b)为表示下侧的摆动臂的门支承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与横剖视图。
图14(a)与图14(b)为表示门与辅助踏板的连结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谷粒箱的形状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轨的构成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门的保持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18为第四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9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舱室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0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门的支承结构的舱室上部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21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门的半开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2(a)与图22(b)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门的(a)全开状态与(b)全闭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作为作业车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对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分别称以车体前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面,图2示出了其整体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在由管材等形成的车体构架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进装置2,在车体构架1的前部以能升降摆动的方式连结有收割输送部3,在车体构架1的左半部搭载有脱粒装置4,在该脱粒装置4的后部连结有排出禾秆处理部5,在车体构架1的右后部搭载有谷粒箱6,在该谷粒箱6上装备有螺杆输送式的谷粒排出装置7,在车体构架1的右前部形成有搭乘驾驶部8,并且,装备有覆盖该搭乘驾驶部8的舱室9。
左右的履带式行进装置2,在它们等速驱动时呈现直进状态,而在它们差动驱动时呈现转向状态。
收割输送部3,随着车体的行进,通过多个分禾器10和多个拉起装置11将作业对象物即收割对象的规定根数的栽种禾秆分开、拉起,并且,由理发推子型的切断装置12将它们的株根侧切断,由禾秆输送装置13将切断后收割禾秆从立起姿势改变成横倒姿势,同时朝向后方的脱粒装置4输送。在收割输送部3的左右,以从支承左右两端的分禾器10的分禾构架15的前端部朝向车体构架1的前部横向外侧伸出的状态,配备有将收割对象之外的栽种禾秆朝车体横向外侧引导、防止它们被左右的履带式行进装置2碾压的分禾引导件14。
虽省略了图示,但脱粒装置4具备:对来自收割输送部3的收割禾秆的穗尖侧实施脱粒处理的脱粒部、对来自脱粒部的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的分选部、以及将分选出来的单粒化谷粒作为一次物回收而将带枝梗的谷粒等作为二次物回收的回收部等;经由扬送输送机将所回收的一次物供给到谷粒箱6,经由二次返送装置将二次物返送到分选部,将碎禾秆等尘埃从排尘口排出到车外,将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禾秆供给到排出禾秆处理部5。在二次返送装置中,具备对二次物再次实施脱粒处理的处理部。
虽省略了图示,但排出禾秆处理部5,能够切换为将来自脱粒部的排出禾秆直接输送到车体后方而排放到车外的长禾秆排放状态、和将来自脱粒部的排出禾秆供给到切碎装置进行切碎而后排放到车外的切碎排放状态。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谷粒箱6能够绕设在谷粒箱6后方的纵向的轴心P1改变成为位于搭乘驾驶部8后方的作业位置、和将搭乘驾驶部8的后方敞开的维修位置,在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贮留被扬送输送机输送来的谷粒、或将贮留的谷粒通过谷粒排出装置7向车外排出,在位于维修位置的状态下,容易对配备在脱粒装置4与脱粒箱6之间、或脱粒箱6与搭乘驾驶部8之间等处的未图示的各种机器及传动***或操作***等进行维修。
谷粒排出装置7,用沿前后方向配备在谷粒箱6底部的底部螺杆(未图示),将贮留在谷粒箱6中的谷粒朝后方输送,用沿纵向连续设置在该底部螺杆的输送终端部位的螺杆式的纵输送部16进行扬送,用以能上下摆动且能旋转的方式连续设置在该纵输送部16的输送终端部位的螺杆式的排出输送部17朝向卡车的车斗等期望的排出位置输送,从形成在排出输送部17的输送终端部位的排出口18排出到车外。
并且,立设于谷粒箱6后方的纵输送部16的螺杆轴心P1设定在谷粒箱6的位置改变用的轴心P1上,纵输送部16兼用作谷粒箱6的位置改变用支柱。
如图1及图3所示那样,搭乘驾驶部8,在立设于车体构架1的右前端部的前板19上装备有:能进行车体的转向与收割输送部3的升降操作的十字摆动式的操纵杆20、和显示行进速度等的显示面板21等;在以与前板19的左端连接的状态立设在车体构架1的前部左右中央侧的侧板22上装备有:能对作为主变速装置而装备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变速操作的主变速杆23、能对作为副变速装置而内装在变速箱(未图示)中的齿轮式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杆24、以及能够进行收割离合器(未图示)的切换操作和脱粒离合器(未图示)的切换操作的离合器操作杆25等,所述收割离合器断开、接通对收割输送部3的传动,所述脱粒离合器断开、接通对脱粒装置4的传动;在由前板19和侧板22划分的车体构架1的右前部敷设由树脂成型品构成的搭乘踏板26,在该搭乘踏板26的后上方配备有驾驶座席27。
虽省略了图示,但前板19及侧板22,通过在由角管材等形成的板构架上安装钣金制的装饰板而构成。
如图1及图3~6所示那样,驾驶座席27以能够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支承在发动机罩28的上部,该发动机罩28在驾驶座席27下方形成发动机室,发动机罩28具备:以能够绕设定在其右下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P2开闭摆动的方式与车体构架1连结的机罩主体29、以能够绕设定在该机罩主体29的右后部的纵向的轴心P3开闭摆动的方式与机罩主体29连结的右侧壁30等;在该右侧壁30上形成有吸气31,并且,张设有防尘网32。
并且,发动机罩28的整体开闭操作,可在拆下了舱室9时进行。
虽省略了图示,但在机罩主体29与右侧壁30之间,装备有能够进行右侧壁30的关闭位置上的固定保持的锁定机构。另外,作为发动机罩28,也可构成为,不能够进行其整体的开闭操作,而仅能够进行右侧壁30的开闭操作。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那样,在发动机室中容纳有:以输出轴33为左右朝向的姿势防振搭载的水冷式的发动机34、装备在该发动机34的右侧部的冷却风扇35、立设在该冷却风扇35的右侧面的散热器36、配备在该散热器36的右侧面的空气调节用的冷凝器37和接收器38、以及配备在发动机34上方的空气滤清器39等;通过冷却风扇35的吸引作用,将被防尘网32除尘后的外部气体从吸气口31导向发动机室内而进行发动机34的冷却等。
并且,对于附着于散热器36或冷凝器37上的尘埃的除去、空气调节用制冷剂的补充、以及空气滤清器39的元件更换等维修作业,可通过对右侧壁30进行打开操作而敞开发动机室的右侧面来进行。
如图1、图3及图5~11所示那样,舱室9,在将形成乘降口40的门构架部41设置在右侧部的舱室构架42上,装备有前面玻璃43、左侧玻璃44、右侧玻璃45、后面玻璃46、以及顶棚部47等,从而形成舱室主体48;在该舱室主体48的右侧部具备滑动式的门49,该门49能够在关闭乘降口40的前方的关闭位置、与大幅敞开乘降口40的后方的全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进行移动操作。
如图1及图6所示那样,对于门构架部41,因为搭乘驾驶部8在其后下部即驾驶座席27的下方具备发动机罩28,所以,作为乘降口40,形成为其下部侧相对于其上部侧偏靠前方的形状,由此,尽管在搭乘驾驶部8的后下部具备发动机罩28,也能够确保有可能因其影响而变窄的乘降口40的下部侧较宽,其结果,可良好地进行从乘降口40的乘降。
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顶棚部47包括:载置空气调节装置50等的顶棚基板51、在与该顶棚基板51之间形成空气调节风道52的内顶棚53、以及从上方将它们覆盖隐藏起来的外顶棚54等。
如图1、图3及图5~12所示那样,门49由形成为能够关闭乘降口40的形状的透明树脂板55构成。在该树脂板55上,以从内外夹入其上下中间前端部(上部侧下端的前端部)的状态连结有一对板56、57,在该外侧的板56上,装备有能够从外部进行门49的滑动操作的外部把手58等,而在该内侧的板57上装备有:能够从内部进行门49的滑动操作的内部把手59、随着门49到达关闭位置而与一体装备于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前部的第一固定销60卡止从而将门49保持在关闭位置上的第一限制器61、以及随着门49到达全开位置而与一体装备于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后部的第二固定销62卡止从而将门49保持在全开位置的第二限制器63等。由此,门49构成为无构架结构。
并且,树脂板55采用的是重量轻且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耐气候性等优良的聚碳酸酯制的树脂板,其表面实施了用于提高强度的硬膜处理。
也就是说,门49,与具备构架的构成的门或玻璃制的门相比,重量轻且价廉而且具有广阔的视野及高强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并简化了构成,并且,提高了操作性且扩大了可见范围。
另外,通过将树脂板55形成为能够关闭乘降口40的形状,也就是与乘降口40同样地形成为下部侧相对于上部侧偏靠于前方的形状,可确保在使门49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车体右前下方的视野更广阔。
并且,树脂板55与玻璃板等相比其加工性良好,能够容易形成为其下部侧相对于上部侧偏靠于前方的形状,故在制造方面也是有利的。
如图9所示那样,第一限制器61及第二限制器63,以上下排列的状态装备在内侧的板57上,配备于外部把手58的基部的解除按钮64和配备于内部把手59附近的解除杆65经由连结机构100连结,以便能够通过接触按钮64的按压操作来从外部进行两限制器61、63的解除操作,并且能够通过解除杆65的压下操作来从内部进行两限制器61、63的解除操作。
内部把手59弯曲形成为从内侧的板57的第一限制器61的下方部位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L字形,以位于其上端附近的延长线上的状态配备解除杆65。
也就是说,在外部把手58的基部上配备进行第一限制器61及第二限制器63的解除操作的解除按钮64,在内部把手59的上端附近配备进行第一限制器61及第二限制器63的解除操作的解除杆65,由此,无论是把持外部把手58而从车体外部进行的门49的开闭操作、还是把持内部把手59而从舱室9内部进行的门49的开闭操作,都可在把持着外部把手58或内部把手59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第一限制器61及第二限制器63的解除操作,实现门49的开闭操作的简便化。
虽省略了图示,但在树脂板55与内外的板56、57之间夹装有薄板状的弹性体。
如图1、图3及图5~12所示那样,舱室构架42,在其门构架部41的上端所具备的支承托架101上,以能绕纵向的轴心P4前后摆动的方式装备有在自由端部具备纵向的支轴66的摆动臂67。在门构架部41的下端附近,配备着对搭乘踏板26进行支承的车体构架1的踏板支承部85,在连结并装备于该踏板支承部85的右侧后端部的支承托架102上,以能绕纵向的轴心P5前后摆动的方式固定支承有在自由端部具备纵向的支轴68的摆动臂69。在舱室构架42的右侧玻璃45的下方部位,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导轨72,该导轨72沿前后方向滑动引导具备纵向的支轴70的滑动部件71。
在上侧的摆动臂67的支轴66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装备有与树脂板55的前上端部连结的连结件73,在下侧的摆动臂69的支轴68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装备有与树脂板55的前侧下端部连结的连结件74,在滑动部件71的支轴70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装备有与树脂板55的后部侧连结的连结件75。
也就是说,门49,其前部侧由上下一对摆动臂67、69支承,其后部侧由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72滑动的滑动部件71支承。由此,在门49开闭时,其前端描绘出弧状轨道K1,且其后端描绘出直线轨道K2,在开闭途中的半开位置,成为其前端侧从乘降口40向右方外侧离开的状态,在与乘降口40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由此增大相对于车体右前方的可见范围。
其结果,在进行使收割输送部3右端的分禾器10位于相对于栽种禾秆来说适当的位置的禾带对位作业、或使右端的分禾器10位于相对于畦来说适当的位置的畦边作业等的时候,只要使门49位于半开位置,而使得可从形成在门49与乘降口40之间的向前的开口观察到前方,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握右端的分禾器10相对于栽种禾秆或畦等的位置关系,可简单且高效地进行禾带对位作业或畦边作业等。
另外,为了可简单且高效地进行该禾带对位作业或畦边作业等,在滑动部件71与导轨72之间,夹装有除了关闭位置及全开位置外还能将门49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保持机构76,该保持机构76,通过设置在滑动部件71的由导轨72引导的前后辊77之间的球78、对该球78施力使其朝向导轨72突出的推压弹簧79、以及形成在导轨72的前后及前后中间部的凹部80等,构成为球制动(detent)机构(制动机构的一个例子),借助推压弹簧79的作用力将球78向凹部80卡入而将门49保持在关闭位置或全开位置或者半开位置上(参照图10~图12)。
作为保持机构76,也可为借助对上下任一个摆动臂67、69的作用而将门49保持于半开位置的保持机构。另外,也可将保持机构76对门49的保持位置设定成为除半开位置以外的例如1/3开位置或2/3开位置等,而且还可将保持机构76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位置对门49进行位置保持。
如图5~8及图10~13所示那样,上侧的连结件73包括以将树脂板55的前上端部夹入的状态螺栓连结到树脂板55上的、外侧的第一部件73A和内侧的第二部件73B,该内侧的第二部件73B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于上侧的摆动臂67的支轴66上。下侧的连结件74包括以将树脂板55的前侧下端部夹入的状态螺栓连结到树脂板55上的外侧的第一部件74A和内侧的第二部件74B、以及与第二部件74B连结的第三部件74C,该第三部件74C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于下侧的摆动臂69的支轴68上,另外,在第三部件74C上,形成有能对下侧的摆动臂69相对于门49在前后方向上的支承位置进行调节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前后一对长孔(调节机构的一个例子)74a。上下中间的连结件75,包括以将树脂板55的上下中间后部夹入的状态螺栓连结到树脂板55上的外侧的第一部件75A和内侧的第二部件75B,该内侧的第二部件75B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于滑动部件71的支轴70。
于是,通过在下侧的连结件74的第三部件74C上形成前后一对长孔74a,能够调节吸收因制作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引起的门49相对于乘降口4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差,能够避免由该位置偏差产生的乘降口40与门49之间的密封不良。
在树脂板55与各第一部件73A、74A、75A之间、以及树脂板55与各第二部件73B、74B、75B之间,分别夹装有薄板状的弹性体。
如图1、图3及图5~11所示那样,导轨72,在与门构架部41的接合部位处被实施弯曲加工,由此在其前端部,越靠其前端侧越朝向舱室9的内侧。因而,在使门49朝向关闭位置滑动的关闭操作时,随着滑动部件71越过该弯曲加工部位,门49的后部侧与被上下的摆动臂67、69摆动操作的前部侧一起朝向门构架部41而向左方位移,其结果,在门49的关闭位置上,门49经由附设的挡风条81而在门构架部41的整周范围内紧贴。
另外,导轨72以通过发动机罩28的右侧壁30上方的方式配备,由此,在为了进行散热器36或冷凝器37等的维修作业而进行右侧壁30的开闭操作时,不会产生以通过该右侧壁30的横向侧面的方式将导轨72配备于舱室9时所出现的、导轨72给右侧壁30的开闭操作带来障碍这样的问题,能够简单地开闭右侧壁30,其结果,容易进行对散热器36或冷凝器37等的维修作业。
在导轨72的前后两端,装备有橡胶制的止动件82,该止动件82通过与连结件75抵接来防止门49脱离开闭操作范围。
如图6所示,门49的由上下摆动臂67、69支承的位置被设定在通过门49的下部侧的前后中心的线L上,由滑动部件71支承的位置被设定在门49的上部侧的后端部。
也就是说,根据该设定,门49中靠后的上部侧的门部分,成为其上端的前端部由上侧的摆动臂67支承、且其后端下部由滑动部件71支承的稳定状态,另外,靠前的下部侧的门部分,成为其下端的前后中心由下侧的摆动臂69支承的稳定状态,由此,尽管将门49形成为其下部侧相对于其上部侧偏靠于前方的特异的形状,也能够借助上下的摆动臂67、69与滑动部件71这三点稳定地支承,其结果,能在无晃动的稳定状态下顺畅地进行门49的开闭操作。
另外,在门49中,内外的各把手58、59,与上下的摆动臂67、69的支承位置同样地,被设定在通过门49的下部侧的前后中心的线L上,由此,尽管将门49形成为其下部侧相对于其上部侧偏靠于前方的特异的形状,也能在无扭转的稳定状态下顺畅地进行内外的把手58、59对门49的开闭操作。另外,在关闭位置上,通过内外的把手58、59的操作,能够均等地将门49推到附设于门构架部41整周的挡风条81上,其结果,能够提高在关闭位置上门49相对于门构架部41的紧贴度。
如图6~图8、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上下的各摆动臂67、69配置设定成,它们的摆动支点P4、P5位于搭乘踏板26的后方,以使得从它们的摆动支点P4、P5至支轴66、68的延伸长度变长,另外,导轨72形成为其后部从舱室9的后部朝向后方伸出的长条形,其结果,能够使门49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距离变长,相应地,能够增大在使门49位于全开位置的全开状态下乘降口40的开口量,其结果,从乘降口40的乘降变得容易进行。
另外,上下的摆动臂67、69的摆动支点P4、P5配置设定在较门构架部41靠左侧的车体内侧处,由此,尽管增大了从它们的摆动支点P4、P5至支轴66、68的延伸长度,也能抑制摆动操作时从门构架部41朝向右外方的伸出。其结果,能够在门49的开闭时防止门49的前端伸出到比收割输送部3的右侧部所装备的分禾引导件14的伸出端更靠车体右外方处,从而在畦边作业等时,在门49的开闭操作时,能够防止因门49接触到畦等其它物体而引起的门49的破损(参照图10)。
如图7所示那样,上侧的摆动臂67,其配置设定于靠车体内侧的位置上的摆动支点P4,配置在位于空气调节风道52的内部的较高位置,所述空气调节风道52形成于顶棚部47,由此,与以其摆动支点P4位于空气调节风道52的下方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舱室9的内部的上部空间宽阔,相应地,提高了舱室9内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那样,下侧的摆动臂69配置在搭乘踏板26下方的位置上,由此,与配置于搭乘踏板26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舱室9内部的下部空间宽阔,相应地,提高了舱室9内的乘坐舒适性。另外,在门49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下侧的摆动臂69隐藏到搭乘踏板26的下方,由此,提高了乘降口40关闭的状态下舱室9内部的美观度。
并且,如前述那样,下侧的摆动臂69,以能绕纵向的轴心P5前后摆动的方式固定支承在车体构架1侧的支承托架102上,由此,容易经由下侧的摆动臂69进行门49的组装,并且,能够提高乘降口40与门49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下侧的摆动臂69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以便在使门49处于全开位置的状态下,迂回过与其摆动支点P5的右外方邻接的门构架部41而朝向后方延伸,由此,尽管将其摆动支点P5的位置设定在搭乘踏板26后方的位置上以使得从其摆动支点P5到支轴68的延伸长度变长,或者将其摆动支点P5的位置设定在较门构架部41靠车体内侧的位置上以抑制其摆动操作时从门构架部41的伸出,也能够避免其摆动受到门构架部41的限制、或避免在从乘降口40乘降时下侧的摆动臂69成为障碍的可能,其结果,门49的操作及从乘降口49的乘降变得容易进行。
如图3及图8所示那样,在搭乘踏板26的右侧端部,一体形成有以进入到乘降口40中的状态鼓出的中空状的密封件83,由此,在使门49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门49与该密封件83紧贴,可阻止在与门49之间形成间隙。
也就是说,通过与上述挡风条81一起将作业时容易吹入碎屑等的乘降口40的下部作成为双重密封结构,可以提高密封性,并且,能够防止因下侧的摆动臂69从搭乘踏板26与门49的间隙露出而引起的美观性下降。
作为密封件83,也可以为与搭乘踏板26分开构成的橡胶制的部件。
如图1、图6、图8、图10及图11所示那样,在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的前端,在沿着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前端的上下方向上,以从门构架部41向右外方突出的状态装备有在从乘降口40乘降时使用的辅助把手84。
另外,在支承搭乘踏板26的车体构架1的踏板支承部85上,以能够借助绕前后方向的轴心P6的摆动而切换操作到从踏板支承部85朝向右外方伸出的作用位置、与沿着踏板支承部85立起的容纳位置上的方式,装备有从乘降口40乘降时使用的辅助踏板86。
辅助踏板86设定成,在作用位置上从舱室9的突出量与辅助把手84从舱室9的突出量大致相同,门49,以在位于全开位置的状态下其从舱室9的突出量比辅助把手84及伸出的辅助踏板86从舱室9的突出量小的方式,由上下的摆动臂67、69与滑动部件71支承着。
也就是说,门49在位于全开位置的状态下,不会伸出到较辅助把手84或伸出的辅助踏板86的右侧端更靠右外方处,由此,即使在畦边作业等时门49处于全开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门49与畦等其它物体接触的危险,能够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门49的损坏。
如图14所示那样,辅助踏板86,与门49从全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滑动的连动地切换成为图14(b)所示那样的容纳位置,且与门49从关闭位置向全开位置的滑动的连动地切换成为图14(a)所示那样的作用位置。为了达到该目的,辅助踏板86通过由推挽式缆线等构成的连动机构87而与下侧的摆动臂69连结,由此,能够省去辅助踏板86的位置切换操作所需的工夫。
如图1所示那样,谷粒箱6形成为其前端部的高度位置比导轨72的高度位置低,由此,能够预防在谷粒箱6的位置改变时因谷粒箱6与导轨72接触而引起的谷粒箱6或导轨72等的损坏。
如图1、图6、图7、图11~12所示那样,在门49上嵌入装备有开闭窗104。该开闭窗104包括:经由支承框103嵌入并支承于在门49的上部侧形成为纵长的矩形的开口49A中的、由铝挤出成型品构成的窗框104A,固定装备于该窗框104A的内侧下部的透明的固定树脂板104B,能上下滑动地装备于窗框104A的外侧部位的透明的可动树脂板(相当于树脂板)104C,以及可将该可动树脂板104C固定保持在上侧的关闭位置上的锁定机构1049。
作为固定树脂板104B及可动树脂板104C,采用重量轻且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耐气候性等优良的聚碳酸酯制的树脂板,其表面实施了用于提高强度的硬膜处理。
也就是说,开闭窗104与玻璃制的窗相比,重量轻且价廉,而且能够确保对车体外侧的目视确认性,且具有高强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了操作性。
而且,由于以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板55构成门49,所以,可比较简单地进行开闭窗104的装备。
并且,通过这样将开闭窗104装备在门49上,在能够通过从开闭窗104探视、而容易地对例如车体右侧的栽种禾秆与右侧的分禾器10的位置关系等进行目视确认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门49的开闭操作而只对开闭窗104进行开闭操作,另外,在畦等其它物体邻接于车体右外侧附近而难以进行门49的开闭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对开闭窗104进行开闭操作,可在不导致门49与畦等其它物体接触的危险的情况下,把握车体右侧的栽种禾秆与右侧的分禾器10的位置关系等,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谷粒箱6的前端部形成避免在其位置改变时与导轨72的后端部的接触的凹部88,将谷粒箱6作成前端部接近舱室9的、实现了容纳量的增大的谷粒箱。另外,能够使导轨72的后端部向谷粒箱6侧伸出而确保全开状态时的乘降口40的开口量较大,且可不受导轨72阻碍地良好地进行谷粒箱6的开闭操作,可以预防在谷粒箱6的位置改变时,因谷粒箱6与导轨72接触而引起的谷粒箱6或导轨72等的损坏。
关于其它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实际上可通过将谷粒箱6形成为其整体的高度位置比导轨72的高度位置低,而避免在谷粒箱6的位置改变时,因谷粒箱6与导轨72接触而引起的谷粒箱6或导轨72等的损坏,另外,也可通过左右方向的滑动进行其作业位置与维修位置的位置变换。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如该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也可以将导轨72构成为分割成装备于舱室构架42的前导轨部89、装备于发动机罩28的右侧壁30的中间导轨部90、以及装备于谷粒箱6的后导轨部91的三分割机构。根据这样的构成,将导轨72配置在滑动部件71对门49的上下中心位置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上,可获得相对于门49的稳定性更高的支承结构,并且,不仅能够进行用于对散热器36或冷凝器37等实施维修作业的、右侧壁30的开闭操作,而且无需设置谷粒箱6的前端部的凹部88从而增大了贮存容量,同时,能够进行用于对配备于脱粒装置4与谷粒箱6之间或谷粒箱6与搭乘驾驶部8之间等处的各种机器或传动***等实施维修作业的、谷粒箱6的位置变换操作。
另外,在将导轨72分割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将保持机构76构成为利用接缝的制动器式,即通过球78相对于导轨72的各导轨部89~91间的接缝的卡入,而将门49保持在开闭途中位置。
关于其它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图18~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门49由形成为可关闭乘降口40的形状的玻璃板155构成。以从内外夹入该玻璃板155的上下中间前端部(上部侧下端的前端部)的状态连结一对板56、57,在该外侧的板56上装备有能够从外部对门49进行滑动操作的外部把手58等,且在该内侧的板57上装备有:能够从内部对门49进行滑动操作的内部把手59、随着门49到达关闭位置而与一体装备于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前部的第一固定销60卡止从而将门49保持在关闭位置的第一限制器61、以及随着门49到达全开位置而与一体装备于门构架部41的上部侧后部的第二固定销62卡止从而将门49保持在关闭位置的第二限制器63等。由此,门49构成为无构架结构,与具有构架的情况相比,可重量轻且价廉地构成,实现了构成的简化以及操作性和可见范围的提高。
另外,通过将玻璃板155形成为能够关闭乘降口40的形状,也就是与乘降口40同样地形成为下部侧相对于上部侧偏靠于前方的形状,可确保在使门49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对机体右前下方的视野广阔。
舱室构架42,在其门构架部41的上端,以能前后摆动的方式装备有在自由端部具备纵向的支轴66的摆动臂67,另外,在该门构架部41的下端侧,以能前后摆动的方式装备有在自由端部具备纵向的支轴68的摆动臂69,而且,在其右侧玻璃45的下方部位,装备有在前后方向上对具备纵向的支轴70的滑动部件71进行滑动引导的前后方向的导轨72。在上侧的摆动臂67的支轴66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有与玻璃板155的前部侧上端连结的连结件73,在下侧的摆动臂69的支轴68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有与玻璃板155的前部侧下端连结的连结件74,在滑动部件71的支轴70上,以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外嵌有与玻璃板155的后部侧连结的连结件75。
也就是说,门49,其前部侧由前后摆动的上下一对摆动臂67、69支承,其后部侧由沿着前后方向的导轨72滑动的滑动部件71支承,由此,在其开闭时,其前端描绘出弧状轨道K1,且其后端描绘出直线轨道K2,在开闭途中的半开位置,成为越靠其前端侧越从乘降口40向右外方离开的状态,在与乘降口40之间形成向前的开口,由此提高对车体右前方的可见范围。
其结果,在进行使收割输送部3右端的分禾器10位于相对于栽种禾秆来说适当的位置的禾带对位作业、或使右端的分禾器10位于相对于畦来说适当的位置的畦边作业等的时候,只要使门49位于半开位置,从形成在门49与乘降口40之间的向前的开口观察前方,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握右端的分禾器10相对于栽种禾秆或畦等的位置关系,可简单且高效地进行禾带对位作业或畦边作业等。
另外,为了能够更简单且高效地进行该禾带对位作业或畦边作业等,在滑动部件71与导轨72之间,夹装有除了关闭位置及全开位置外还能将门49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保持机构76,该保持机构76,通过设置在滑动部件71的由导轨72引导的前后辊77之间的球78、对该球78施力而使其朝向导轨72突出的推压弹簧79、以及形成在导轨72的前后及前后中间部的凹部80等,构成球制动机构(制动机构的一个例子),借助推压弹簧79的作用力将球78向凹部80卡入而将门49保持在关闭位置或全开位置或者半开位置(参照图21、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1~图12)。
关于其它构成,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虽对本发明的作业车的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构成,例如也可为以下这样的构成。
(1)在各实施方式中,虽基于联合收割机说明了作业车的一个例子,但该作业车也可为拖拉机或反向铲等具备舱室的其它作业车。
(2)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门49,也可以是局部具备构架或加强部件等的门、或其形状形成为纵长的矩形的门,或者,也可不装备开闭窗104,另外,也可构成为其整体沿前后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或大致一条直线上被移动操作的滑动式、或在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之间绕纵轴心在前后方向上被摆动操作的摆动式。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门49,也可以是具备包围玻璃板155的构架的门、或是其形状形成为纵长的矩形的门。另外,在辅助把手84从舱室9的突出量与辅助踏板86的从舱室9的突出量大不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其全开位置上不会伸出到较从舱室9的突出量大的辅助把手84或辅助踏板86更靠车体横向外侧处。
(3)作为门49,也可构成为能够在半开位置以外的例如1/3开位置或2/3开位置等处进行位置保持,另外,也可构成为能够在多个位置上进行位置保持。
(4)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门49的树脂板55、及开闭窗104的固定树脂板104B和可动树脂板104C,例如也可采用重量轻且透明性、耐气候性、耐冲击性等优良的丙烯酸树脂制的板等。
(5)作为上下的摆动臂67、69,可使双方都形成为一直线状,或双方都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等。另外,上下的摆动臂67、69的摆动支点P4、P5的位置、和从摆动支点P4、P5到支轴66、68的延伸长度等,可对应于门49的形状或滑动长度等进行各种改变。
(6)导轨72的长度或根数以及高度位置的设定等,可对应于舱室9的形状或门49的滑动长度等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例如,可将导轨72的长度设定成为导轨72的后端部不从舱室9的后部朝向后方伸出的长度,另外,为了获得相对于门49的稳定性更高的支承结构,可将导轨72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为滑动部件71对门49的上下中心位置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
(7)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将导轨72构成为具有装备于舱室构架42的前导轨部和装备于发动机罩28的右侧壁30的后导轨部的二分割结构。
(8)上下摆动臂67、69或滑动部件71对门49进行支承的位置可对应于门49的形状等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例如,在将门49形成为纵长的矩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由上下的摆动臂67、69支承的位置设在门49的上下两端的前端,将由滑动部件71支承的位置设在门49的上下中心上的后端。
(9)在门49上装备有开闭窗104时,作为该开闭窗104,可为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操作的方式装备有被开闭操作的透明的树脂板104C的开闭窗、或以能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沿着门49的内表面摆动操作的方式装备有该树脂板104C的开闭窗,另外,也可将被开闭操作的透明的树脂板104C装备成,能够绕设定于其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轴心进行摆动操作、或能绕设定于其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进行摆动操作。
(10)作为乘降用的辅助踏板86,可构成为,通过绕纵向的轴心的摆动或左右方向的滑动来进行其作用位置与容纳位置的位置切换,另外,也可为其位置切换不与门49的滑动连动的构成,另外,还可为位置不能改变的构成。
(11)门49的把手58、59的位置可对应于门49的形状等进行各种改变。
最后,为了易于与附图进行对照,将图中的对应附图标记记载在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中,但本发明并不因该附图标记的记载而被限于附图的构成。

Claims (13)

1.一种作业车,是具备搭乘驾驶部(8)、和覆盖该搭乘驾驶部的舱室(9)的作业车,在前述舱室的横侧部设有门(49),该门能够在关闭前述舱室的乘降口(40)的前方的关闭位置、与敞开前述乘降口的后方的全开位置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
前述门的前部侧由上下一对摆动臂(67、69)支承,前述门的后部侧由滑动部件(71)支承,所述滑动部件(71)能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72)滑动;
在前述门开闭时,门的前端描绘出弧状轨道(K1),门的后端描绘出直线轨道(K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门(49)上设有将该门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保持机构(76);
在前述门由该保持机构保持在半开位置时,越靠该门的前端侧越从前述乘降口向横向外侧离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保持机构(76)由制动机构构成,所述制动机构夹装在前述导轨(72)与前述滑动部件(71)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搭乘驾驶部(8)设有搭乘踏板(26),前述摆动臂(67、69)的摆动支点(P4、P5)位于前述搭乘踏板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搭乘驾驶部(8)设有辅助踏板(86),所述辅助踏板的位置能够切换到朝向机体的横向外侧伸出的作用位置、与退避到机体侧的容纳位置;
设有连动机构(87),该连动机构与前述门(49)向前述全开位置的切换连动地将前述辅助踏板(86)切换到前述作用位置,而且,与前述门(49)向前述关闭位置的切换连动地将前述辅助踏板(86)切换到前述容纳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作业车是在其车体构架(1)的前部具备收割输送部(3)的联合收割机;
在前述收割输送部(3)的左右设有将栽种禾秆向车体横向外侧引导的分禾引导件(14);
而且,前述门(49)的前端不会伸出到较前述分禾引导件(14)伸出端更靠机体横向外侧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上部侧的前述摆动臂(67)的摆动支点(P4)设置在形成于前述舱室(9)的顶棚部(47)的空气调节风道(52)的内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搭乘驾驶部(8)设有搭乘踏板(26),下部侧的前述摆动臂(69)配置在前述搭乘踏板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搭乘踏板(26)上设有密封件(83),所述密封件堵塞形成在与前述关闭位置的前述门之间的间隙;
前述搭乘踏板(26)由树脂成型品构成,所述树脂成型品在其一侧端部中空状地一体形成有前述密封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作业车是备有设置在前述搭乘驾驶部(8)的后方、能开闭该后方部分的谷粒箱(6)的联合收割机;
在前述谷粒箱(6)的前端部形成有避免在该谷粒箱开闭时与前述导轨(72)接触的凹部(8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门(49)由透明的树脂板(55)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门(49)上设有开闭窗(104),所述开闭窗能通过朝上下方向的滑动操作而开闭,由透明的树脂板(104C)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门(49)与下侧的前述摆动臂(69)之间设有调节机构(74a),所述调节机构能够调节该摆动臂相对于前述门在前后方向上的支承位置。
CNB2006100594062A 2005-03-03 2006-03-02 作业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62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8866A JP4312165B2 (ja) 2005-03-03 2005-03-03 収穫機のドア開閉構造
JP2005058867 2005-03-03
JP2005058866 2005-03-03
JP2005058865 2005-03-03
JP2005058864 2005-03-03
JP2005251646 2005-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6855A true CN1826855A (zh) 2006-09-06
CN100556274C CN100556274C (zh) 2009-11-04

Family

ID=36945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5940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6274C (zh) 2005-03-03 2006-03-02 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12165B2 (zh)
CN (1) CN100556274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680A (zh) * 2016-05-16 2016-10-12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活动踏步
CN107439520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5613B2 (ja) * 2009-10-21 2014-01-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運転部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4680A (zh) * 2016-05-16 2016-10-12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活动踏步
CN106004680B (zh) * 2016-05-16 2019-01-04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活动踏步
CN107439520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CN10743952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CN107439521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CN107439522B (zh) * 2016-05-31 2021-07-27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CN107439521B (zh) * 2016-05-31 2021-07-27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自走式植保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40485A (ja) 2006-09-14
JP4312165B2 (ja) 2009-08-12
CN100556274C (zh) 2009-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42475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97359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8061543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4136862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826855A (zh) 作业车
JP5832166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穀粒排出用オーガの操作装置
CN1973595A (zh) 联合收割机
CN1990294A (zh) 车辆的遮阳装置
CN1245867C (zh) 收获机
CN1245064C (zh) 收获机的脱粒装置
JP201101953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1019536A5 (zh)
CN1878461A (zh) 联合收割机
CN219726396U (zh) 一种防水卷材切边装置
JP2013247915A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878462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8850219U (zh) 主离合张紧轮支架
JP2002204609A (ja) 刈取装置
CN1675981A (zh) 谷物排出装置
JP254851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前処理装置
JP4537787B2 (ja) 刈取収穫機の刈り刃駆動装置
KR20120026951A (ko) 콤바인의 원동부 구조 및 콤바인에 있어서의 곡립 배출용 오거의 조작 장치
JP2021023119A (ja) 収穫機
CN203912600U (zh) 收获机
JP5827119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