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1211A -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1211A
CN1811211A CN200610002961.1A CN200610002961A CN1811211A CN 1811211 A CN1811211 A CN 1811211A CN 200610002961 A CN200610002961 A CN 200610002961A CN 1811211 A CN1811211 A CN 1811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face
recess
joint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029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94051C (zh
Inventor
丸本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11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1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40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405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05Lugged member, rotary eng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05Lugged member, rotary engagement
    • Y10T403/7007Bayonet joi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09Rotary binding cam or wed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09Rotary binding cam or wedge
    • Y10T403/7011Radially interposed shim or bush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09Rotary binding cam or wedge
    • Y10T403/7011Radially interposed shim or bushing
    • Y10T403/7013Arcuate sli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中卡合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中卡合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并且,内周侧凸起(40)的在侧面的前端形成的倒角部(52)和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抵接,外周侧凸起(43)的圆周方向端面(43a)和外周侧凹口(44)的圆周方向端面(45)面接触,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不产生晃动地在转动方向上一体转动。由此,可使结构小型化,同时可防止联轴器跳动现象,准确地传递转矩。

Description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轴器,尤其是涉及从分开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驱动轴向从动轴传递转矩的联轴器。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尤其是涉及为了将电动机的转矩传递给感光体等被驱动装置而使用了所述联轴器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这些设备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采用静电复印方式的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在图像形成部中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再将转印有该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沿输送路送入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使色调剂图像在记录介质上定影,然后将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排纸盘上。
近年来,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具有感光体单元。感光体单元由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以及向该感光体供给色调剂并将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作为色调剂图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等构成。并且,该感光体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自由拆装,因此,感光体单元的更换作业和图像形成部附近的堵塞处理m卡纸时的处理)作业变得容易。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利用联轴器将感光体的旋转轴(从动轴)和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电动机的驱动轴之间连接起来的结构。在该装置中,当将感光体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预定位置上时,打开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正面侧的盖体,使感光体单元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正面侧向背面侧滑动,通过联轴器将感光体的旋转轴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电动机的驱动轴上。
图18示出了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联轴器100。在该图18中,联轴器100包括:安装在驱动轴101侧的驱动侧凸联轴器(coupling)102;利用花键卡合于该驱动侧凸联轴器102的凹联轴器103;以及可与凹联轴器103卡合、脱离的从动侧凸联轴器105,其安装在可自由滑动地与驱动轴101同轴配置的从动轴104上。该图18所示的联轴器100可一体旋转地连接被驱动装置(例如:感光鼓、显影装置等)的从动轴(作为动力传递轴的旋转轴)104和电动机侧的驱动轴101(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1-200858号公报)。
但是,在图18所示的现有联轴器100中,驱动侧凸联轴器102和凹联轴器103的卡合部、以及凹联轴器103和从动侧凸联轴器105的卡合部都是利用花键卡合。因此,轴向长度增长,致使装置整体大型化,故很难在迫切要求节省空间的机器、装置(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采用图17的结构。在该图17所示的联轴器59中,在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与从动侧半联轴器60正对的一面侧形成有凹部(内周侧凹口)63,在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与驱动侧半联轴器62正对的一面侧形成有凸部(内周侧凸起)61。并且,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的弹力使驱动侧半联轴器6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60向对方的方向偏压,从而使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凸部61卡合于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凹部63。由此,以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很小的滑动移动即可使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凹部63和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凸部61卡合、脱离。
在该图17所示的联轴器59中,为了使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凹部63和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凸部61顺利地进行啮合,必须在凹部63和凸部61的卡合部上设置沿圆周方向的间隙(wc)。因此,在被驱动装置侧的转矩较大、且转矩的变化较大时,凹部63和凸部61的前端有时会由于圆周方向的间隙部分而产生摩擦、引起磨损。并且,在驱动轴和从动轴的轴心稍稍错开时,还会由于驱动侧半联轴器6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凹凸卡合部的微小滑动,使得凹部63和凸部61的磨损变得显著,有时会产生所谓的“联轴器跳动”的现象。该“联轴器跳动”是指下面所述的现象:从动侧半联轴器60压缩弹簧向略微离开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方向滑动移动,凹部63和凸部61解除啮合,在驱动侧半联轴器6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60滑移后,凹部63和凸部61由于弹簧的作用力而再次啮合,于是凹部63和凸部61的啮合位置沿圆周方向错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联轴器的结构小型化、同时可防止联轴器跳动的现象、可准确地传递转矩的联轴器以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一的联轴器,是为了将驱动轴的转矩传递给与驱动轴同轴配置的从动轴而连接驱动轴(31)和从动轴(27)的联轴器,包括:安装在驱动轴及从动轴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一半联轴器;安装在驱动轴及从动轴中的另一个上、可相对于第一半联轴器相对靠近、远离的第二半联接器;以及使第一半联轴器及第二半联接器中的至少一个向另一个半联接器侧偏压的偏压部件。并且,第一半联轴器具有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在与第二半联接器正对的一侧形成,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端面。另外,第二半联接器具有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具有:沿轴向延伸形成、且可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面接触的第二端面;以及向第一半联轴器侧突出的第一凸部。第一连接部还具有至少可与第一凸部的前端部接触、且将其与第一凸部之间的推压力转换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推压力的凸轮面。
根据技术方案二的联轴器在技术方案一的联轴器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具有在与第二半联接器正对的侧面上形成、供第二连接部的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另外,第一凹部具有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及下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下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的至少与第一凸部前端部接触的部分,以越向内部去越靠近第一凹部的上游侧圆周方向端面的形态倾斜。并且,凸轮面是在第一凹部的下游侧圆周方向端面上形成的倾斜面。
根据技术方案三的联轴器在技术方案二的联轴器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在形成第一凹部的面上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在包含第一凹部在内的、比形成第一凹部的角度范围更广的范围上形成。另外,第二连接部具有向第二半联接器的外周侧突出、同时可与第二凹部卡合的第二凸部。并且,在第一凸部抵接于倾斜面的状态下,在第二凹部的第二半联接器侧的面和第二凸部的第一半联轴器侧的面之间确保有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四的联轴器在技术方案三的联轴器的基础上,第一凸部具有圆周方向端面,上游侧圆周方向端面沿轴向延伸形成。并且,在第一凸部抵接于倾斜面的状态下,在上游侧圆周方向端面和第一凹部的上游侧圆周方向端面之间确保有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五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功能部,包括:电动机;连接在电动机上的驱动轴;连接在功能部上、与驱动轴同轴配置的从动轴;以及为了将驱动轴的转矩传递给从动轴而连接驱动轴(31)和从动轴(27)的联轴器。联轴器包括:安装在驱动轴及从动轴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一半联轴器;安装在驱动轴及从动轴中的另一个上、可相对于第一半联轴器相对靠近、远离的第二半联接器;使第一半联轴器及第二半联接器中的至少一个向另一个半联接器侧偏压的偏压部件。第一半联轴器具有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在与第二半联接器正对的一侧形成,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端面。另外,第二半联接器具有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具有:沿轴向延伸形成、且可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面接触的第二端面;以及向第一半联轴器侧突出的第一凸部。并且,第一连接部还具有至少可与第一凸部的前端部接触、将第一凸部的推压力转换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推压力的凸轮面。
根据技术方案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在技术方案五的驱动装置的基础上,功能部是含有利用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感光鼓、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自由拆装的感光体单元。
采用本发明的联轴器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话,驱动侧半联轴器和从动侧半联轴器很难发生由连接部的晃动而引起磨损,且很难发生联轴器跳动这样的不良状况。因此,采用本发明的联轴器的话,可确实地从驱动轴侧向从动轴侧传递转矩。
另外,本发明的联轴器采用了驱动侧半联轴器和从动侧半联轴器彼此间凹凸卡合的结构,故可实现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使用了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因为可从电动机侧准确地传递转矩,故可进行高品质的打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将感光体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预定位置上的中途状态的图式,是为了明确安装状态而省略了除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主要框架、感光体单元、以及与感光体单元连接的驱动部之外的大部分结构后示出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将感光体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预定位置上的中途状态的图式,是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3的一部分放大显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感光体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预定位置上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显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联轴器处于接合解除状态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联轴器处于接合状态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从动侧半联轴器的背面侧看到的联轴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从从动侧半联轴器的背面侧看到的联轴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从驱动侧半联轴器的背面侧看到的联轴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从驱动侧半联轴器的背面侧看到的联轴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表示驱动侧半联轴器和从动侧半联轴器的卡合状态的局部主视图;
图15是沿图14的A-A线剖切后示出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联轴器的变形例的凹凸卡合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一现有技术例的联轴器的凹凸卡合部的局部剖视图;以及
图18是表示根据第二现有技术例的联轴器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及图2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其中,图1是复印机1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是复印机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复印机1包括: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部2;以及打印部3,将该扫描部2读取的图像数据打印在记录介质(片状的复印纸、塑料薄膜等)P上。其中,打印部3执行以下处理。即,首先沿输送路7输送从供给盒5或手动供纸盘6送出的记录介质P,并在图像形成部8中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然后,将该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送到定影装置10内,通过定影装置10使色调剂图像在记录介质P上定影。并且,将定影结束后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纸盘11上。另外,通过将定影结束后的记录介质P送入双面打印用输送路12,从而可在记录介质P的正面和背面两个面上进行打印。
该复印机1的双面打印处理如下所述。即,不是将从定影装置10排出的记录介质P完全排出到排纸盘11上,而是在用排纸辊13保持记录介质P后端的状态下使排纸辊13反向旋转,将记录介质P送入双面打印用输送路12。并且,将记录介质P以正面和背面翻转的状态再次送入图像形成部8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输送路7。并且,在图像形成部8中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未打印面上,将该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再次用定影装置10进行定影处理,然后将该定影结束后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纸盘11上。另外,也可以为:将双面打印结束后的记录介质P再次送入双面打印用输送路12,以正面和背面翻转的状态经过图像形成部8及定影装置10但并不进行处理,排出到排纸盘11上。
另外,图1及图2所示的复印机1具有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并可与通过各种通信***连接的其他的复印机、传真机、个人电脑等各种数据收发装置之间进行数据收发,另外,可根据从各种数据收发装置接收的数据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或以图像形式显示在显示面板上。
<感光体单元>
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8中,首先,利用带电装置19使感光鼓(被驱动装置)14的表面同样带电。然后,利用激光单元15向感光鼓14的表面照射激光,在感光鼓14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其次,从显影单元16向感光鼓14的表面供给色调剂,从而在感光鼓14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作为色调剂图像被显影。并且,感光鼓14上的色调剂图像利用转印装置17转印到记录介质(片状的复印纸、塑料薄膜等)P上。另外,残留在感光鼓14表面上的色调剂由清洁装置18除去,准备下一次的图像形成。
在这种图像形成部8中,感光鼓14、带电装置19及清洁装置18通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20(参照图3等)成为一体并构成感光体单元21。并且,该感光体单元21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中(参照图2及图3)。
图3至图5是用于说明将感光体单元2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内的预定位置上的中途状态的图式,为了明确安装状态,而省略了除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主要框架、感光体单元21、以及与感光体单元21连接的驱动部23以外的大部分结构。其中,图3是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正面侧对应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另外,图4是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并且,图5是将图3的一部分放大显示的立体图。
如图3至图5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正面侧框架24上,形成有用于装卸感光体单元21的开口部25。并且,在将感光体单元21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内的预定安装位置上时,首先打开图1所示的正面侧盖体26,然后将感光体单元21从正面侧框架24的开口部25***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的内部。并且,进一步将感光体单元21从正面侧向背面侧推入,使从动侧半联轴器(coupling)28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相卡合,该从动侧半联轴器28安装在感光鼓14的从动轴(旋转轴)27的前端侧,该驱动侧半联轴器32安装在从电动机30侧延伸出的驱动轴31的前端侧(参照图8及图9)。这样,感光体单元21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内的预定安装位置上(参照图6及图7)。由此,电动机30的转矩可通过由驱动侧半联轴器32及从动侧半联轴器28构成的联轴器33准确地传递给感光鼓14的从动轴27侧。另外,在正面侧框架24的开口部25附近配置有保持元件(未图示),该保持元件以将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内的感光体单元21定位在预定位置上的状态对其进行保持,通过解除该保持元件和感光体单元21之间的连接(保持状态),可将感光体单元21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2内拉出。
<联轴器>
如图8至图13所示,联轴器33用于在同一轴线上连接通过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31和感光鼓侧的从动轴27,包括安装在驱动轴31上的驱动侧半联轴器32、以及安装在与感光鼓14一体旋转的从动轴27上的从动侧半联轴器28。另外,从动侧半联轴器28及驱动侧半联轴器32由合成树脂或超耐热硬质合金成形。
驱动侧半联轴器32在其旋转中心部形成有宽边孔(hole ofwidth across flat)34。该宽边孔34可与在驱动轴31前端侧形成的宽边部31a滑动嵌合。由此,驱动侧半联轴器32可与驱动轴31一体转动。另外,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背面32a和背面侧框架35之间配置有弹簧36,驱动侧半联轴器32被该弹簧36的弹力推压到驱动轴31前端的防脱凸起37上。该驱动侧半联轴器32在其与从动侧半联轴器28正对的侧面一侧形成有沿驱动轴31的轴线方向突出的外周侧圆筒部38。并且,在该外周侧圆筒部38的内周侧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形成有三个内周侧凹口(第一凹部)41,供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第一凸部)40嵌入。另外,在外周侧圆筒部38的外周侧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向正对配置的从动侧半联轴器28延伸的三个圆周方向凸起42,且使其位于内周侧凹口41之间。并且,在各圆周方向凸起42之间形成有与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第二凸部)43卡合的外周侧凹口(第二凹部)44。该外周侧凹口44包含内周侧凹口,且其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形成为位于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旋转中心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上,转动方向下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6形成为与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之间呈70°的开口角(即夹角,参照图14及图15)。另外,在该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以不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相干涉的间隙配置有大致圆筒状的保护筒47,该保护筒47安装在背面侧框架35上。另外,内周侧凹口41及外周侧凹口44的与从动侧半联轴器28正对的面侧的端缘适当地进行倒角,从而可顺利地分别与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和外周侧凸起43卡合。
从动侧半联轴器28通过在其旋转中心部形成的宽边孔48嵌合在与感光鼓14一体转动的从动轴27的宽边部27a上,从而可与感光鼓14一体转动。在该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正对的侧面侧,形成有可嵌入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中的三个内周侧凸起40。这三个内周侧凸起40是分别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凸起,在圆周方向上以120°的间隔形成。另外,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面、且在内周侧凸起40的径向外侧位置上,沿圆周方向以120°的间隔形成有三个外周侧凸起43。该外周侧凸起43形成为其圆周方向长度呈60°开口角,圆周方向两侧端面(侧面)43a、43b形成为位于从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旋转中心沿径向延伸的放射线上。另外,该外周侧凸起43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一个圆周方向端面(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45面接触,但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另一个圆周方向端面(转动方向下游侧的侧面)46在圆周方向上具有10°角度的间隙,如此进行卡合。另外,内周侧凸起40及外周侧凸起43的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正对的面侧的端缘适当地进行倒角,从而可顺利地分别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及外周侧凹口44卡合。
图14及图15是表示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以及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的卡合状态的图式。其中,图14是表示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卡合状态的局部主视图。另外,图15是沿图14的A-A线剖切后示出的剖视图。
如图14及图15所示,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侧面(凸轮面、倾斜面)50,以越朝向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卡合方向(越朝向图15的下方)越靠近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51的形态倾斜。另外,与该倾斜面50抵接的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前端侧端缘被倒角,该内周侧凸起40的倒角部52与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线接触。另外,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3a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面接触。另外,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对接面侧形成间隙wa,在内周侧凸起40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40a和内周侧凹口41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51之间形成间隙wb。并且,驱动侧半联轴器32由弹簧36压向从动侧半联轴器28侧(参照图8及图9)。
另外,内周侧凸起40的两侧面40a、40b,内周侧凹口41的侧面51,外周侧凸起43的两端面43a、43b,以及外周侧凹口44的两端面45、46形成为平行于从动轴27的滑动方向的面,从而可顺利地进行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7的卡合、脱离作业。
其结果是,利用内周侧凸起40和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的弹力的转动方向分力,外周侧凸起43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3a被推压到外周侧凹口44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上,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倒角部52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无间隙地接触,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3a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无间隙地接触,故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在转动方向上不产生晃动地一体转动。因此,联轴器33在进行作用有较大转矩的转矩传递时,可有效地防止联轴器跳动这种现象。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与图17所示的仅以从动侧半联轴器60的内周侧凸起61和驱动侧半联轴器62的内周侧凹口63的卡合来传递转矩的情况相比,因为以位于径向外侧的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接触部来传递转矩,故作用在动力传递部(外周侧凸起43和外周侧凹口44的接触面)上的转动力变小,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发生联轴器跳动这种现象。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转动方向下游侧侧面的前端(倒角部52)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无间隙地接触,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3a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圆周方向端面45无间隙地接触,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在转动方向上不产生晃动地一体转动,故可防止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凸起43的圆周方向端面43a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外周侧凹口44的圆周方向端面45之间产生摩擦而引起磨损,可提高联轴器33的耐久性。其结果是,可更加有效地防止发生联轴器跳动这种现象。
另外,本实施例的联轴器33即使向与本实施例的转动方向(正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转矩时,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也可不产生晃动地向转动方向传递转矩。
另外,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是由侧面的深度方向全部区域都倾斜的平面构成的倾斜面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侧面的深度方向的一部分为倾斜面部。另外,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还可以为曲面状的倾斜面。
另外,作为倾斜面部的倾斜面50也可以不在内周侧凹口41侧形成,而在内周侧凸起40侧形成。
<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则即使增大作用在感光鼓14上的转矩,联轴器33也可在不产生联轴器跳动这种现象的情况下将电动机30的转矩准确地传递给感光鼓14,故很难发生由于感光鼓14的旋转不稳而引起打印图像的品质下降(跳动)这样的不良状况,可长时间地进行高品质的打印。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联轴器33,因为驱动侧半联轴器32和从动侧半联轴器28直接啮合,故与图18所示的现有的联轴器59相比,可缩短轴向长度,同时因为采用使凸起(内周侧凸起40及外周侧凸起43)和凹口(内周侧凹口41及外周侧凹口44)凹凸卡合的方式,故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卡合、脱离时,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滑动量可小于图18所示的现有联轴器59的从动侧凸联轴器105的花键卡合部的滑动量。因此,本实施例的联轴器33与现有技术中的联轴器59相比,可实现结构的小型化。
<联轴器的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如图16所示,也可以使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转动方向下游侧前端(倒角部52)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1的倾斜面50抵接,使从动侧半联轴器28的内周侧凸起40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40a与驱动侧半联轴器32的内周侧凹口44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侧面51面接触,从而可使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不产生晃动地在转动方向上一体转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上形成内周侧凸起40及外周侧凸起43,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上形成内周侧凹口41及外周侧凹口44的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上形成内周侧凹口41及外周侧凹口44,在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上形成内周侧凸起40及外周侧凸起43。
另外,也可以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中的任一个上形成内周侧凸起40,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内周侧凹口41,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中的任一个上形成外周侧凸起43,在从动侧半联轴器28和驱动侧半联轴器32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外周侧凹口4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表示联轴器33的尺寸和角度的数值是为了易于理解而列举的,并不局限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联轴器不仅可适用于感光体(感光鼓或感光带)的旋转轴和电动机的驱动轴之间的连接,而且可广泛适用于显影装置、其他装置的旋转轴和驱动轴之间的连接。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联轴器也可广泛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除复印机以外的传真机、打印机、以及这些的复合机等的动力传递部。另外,本发明的联轴器也可广泛适用于除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各种机器、装置等的动力传递部。
符号说明
1复印机(图像形成装置)         14感光鼓(被驱动装置)
27从动轴(旋转轴)              28从动侧半联轴器
30电动机                      31驱动轴
32驱动侧半联轴器              33联轴器
40内周侧凸起(凸部)            40a、40b侧面
41内周侧凹口(凹部)            43外周侧凸起(凸部)
43a、43b圆周方向端面(侧面)
44外周侧凹口(凹部)
45、46圆周方向端面(侧面)
50倾斜面(倾斜面部、侧面)
51侧面

Claims (6)

1.一种联轴器,用于连接驱动轴(31)和从动轴(27),以将驱动轴(31)的转矩传递给与所述驱动轴(31)同轴配置的从动轴(27),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半联轴器(32),安装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中的任一个上;
第二半联轴器(28),安装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中的另一个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相对靠近、远离;以及
偏压部件(36),使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及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中的至少一个向另一个半联轴器侧偏压;其中,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具有第一连接部(41、44),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在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正对的一侧形成,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端面(45);
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具有第二连接部(40、43),所述第二连接部(40、43)具有:第二端面(43a),沿轴向延伸形成,且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的第一端面(45)面接触;以及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侧突出的第一凸部(40);
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还具有凸轮面(50),所述凸轮面(50)至少可与所述第一凸部(40)的前端部接触,且将其与所述第一凸部(40)之间的推压力转换为所述第一端面(45)和所述第二端面(43a)之间的推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具有第一凹部(41),所述第一凹部(41)在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正对的侧面形成,供所述第二连接部(40、43)的第一凸部(40)***;
所述第一凹部(41)具有圆周方向第一端面(51)及圆周方向第二端面(50),圆周方向第一端面(51)沿轴向延伸形成,所述圆周方向第二端面(50)的至少与所述第一凸部(40)的前端部接触的部分,以越向内部去越靠近所述第一凹部(41)的圆周方向第一端面(51)的形态倾斜;
所述凸轮面(50)是在所述第一凹部(41)的圆周方向第二端面(50)上形成的倾斜面(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在形成有所述第一凹部(41)的面上具有第二凹部(44),所述第二凹部(44)在包含所述第一凹部(41)在内的、比形成所述第一凹部(41)的角度范围更广的范围上形成;
所述第二连接部(40、43)具有向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的外周侧突出、同时可与所述第二凹部(44)卡合的第二凸部(43);
在所述第一凸部(40)抵接于所述倾斜面(50)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凹部(44)的所述第二半联接器侧的面和所述第二凸部(43)的所述第一半联轴器侧的面之间确保有间隙(w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部(40)具有圆周方向端面(40a),圆周方向端面(40a)沿轴向延伸形成;
在所述第一凸部(40)抵接于所述倾斜面(50)的状态下,在圆周方向端面(40a)和所述第一凹部(41)的圆周方向第一端面(51)之间确保有间隙(wb)。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功能部,包括:
电动机;
驱动轴(31),连接在所述电动机上;
从动轴(27),连接在所述功能部上,与所述驱动轴(31)同轴配置;以及
联轴器(33),用于连接驱动轴(31)和从动轴(27),以将所述驱动轴(31)的转矩传递给所述从动轴(27);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轴器(33)包括:
第一半联轴器(32),安装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中的任一个上;
第二半联轴器(28),安装在所述驱动轴及所述从动轴中的另一个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相对靠近、远离;以及
偏压部件(36),使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及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中的至少一个向另一个半联接器侧偏压;
其中,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具有第一连接部(41、44),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在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正对的一侧形成,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端面(45);
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8)具有第二连接部(40、43),所述第二连接部(40、43)具有:第二端面(43a),沿轴向延伸形成,且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的第一端面(45)面接触;以及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32)侧突出并用于***到所述第一凹部(41)的第一凸部(40);
所述第一连接部(41、44)还具有凸轮面(50),所述凸轮面(50)至少可与所述第一凸部(40)的前端部接触,且将所述第一凸部(40)的推压力转换为所述第一端面(45)和所述第二端面(43a)的推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是含有利用所述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感光鼓、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自由拆装的感光体单元。
CNB2006100029611A 2005-01-26 2006-01-26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40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18003A JP4526400B2 (ja) 2005-01-26 2005-01-26 軸継ぎ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8003 2005-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1211A true CN1811211A (zh) 2006-08-02
CN100394051C CN100394051C (zh) 2008-06-11

Family

ID=36696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296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4051C (zh) 2005-01-26 2006-01-26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03059B2 (zh)
JP (1) JP4526400B2 (zh)
CN (1) CN10039405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6461A (zh) * 2011-04-10 2012-10-1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元件驱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11854B2 (ja)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DE102007014505A1 (de) * 2007-03-27 2008-10-02 Demag Cranes & Components Gmbh Hebezeug
US9261821B2 (en) 2007-10-30 2016-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7584B2 (ja)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061923B2 (en) * 2008-09-12 2011-11-22 Cymer, Inc. Blind motorized coupling 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UV light source subsystem and scanner subsystem in a UV lithography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for
KR101667927B1 (ko) * 2009-05-29 2016-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력전달유닛
US8992113B2 (en) * 2009-06-08 2015-03-31 Re2, Inc. Robust manual connector for robotic arm end effector
US20120029640A1 (en) * 2010-07-29 2012-02-02 Warsaw Orthopedic, Inc. Vertebral implant end cap
JP5230718B2 (ja) * 2010-12-24 2013-07-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取付機構および機能ユニット
US9168605B2 (en) * 2012-04-17 2015-10-27 Hakko Corporation Soldering assembly for detachable tip
US9258549B2 (en) 2012-05-14 2016-02-09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Single-chip sensor multi-function imaging
DE102013213633A1 (de) * 2013-07-11 2015-01-15 Fidlock Gmbh Verschlussvorrichtung
JP6256793B2 (ja) * 2013-08-13 2018-01-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94947B2 (en) * 2014-03-25 2016-07-1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41340B2 (ja) * 2014-12-03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662933B2 (en) * 2015-02-03 2017-05-30 Caterpillar Inc. Quick change wheel assembly for a machine
JP2019017263A (ja) * 2017-07-12 2019-02-07 エイブル株式会社 培養容器及び培養装置
TWI668389B (zh) * 2018-08-24 2019-08-1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固定支架
TWI795637B (zh) * 2019-03-18 2023-03-1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匣盒及光鼓單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25973C1 (de) * 1984-07-14 1985-11-14 Goetze Ag, 5093 Burscheid Wellen-Naben-Verbindung
JPH0624580Y2 (ja) * 1986-08-27 1994-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軸継手
CN2256054Y (zh) * 1996-05-17 1997-06-11 赵文英 同径轴向对接装置
JPH11159537A (ja) * 1997-11-27 1999-06-15 Minolta Co Ltd 感光体駆動装置
JP2000227736A (ja) * 1999-02-08 2000-08-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29588B2 (ja) * 2000-01-17 2008-08-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780800B2 (ja) * 2000-02-14 2006-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42583B2 (ja) * 2001-02-02 2004-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77964B2 (ja) * 2001-02-06 2007-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連結装置、回転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2520429Y (zh) * 2002-01-25 2002-11-13 黄明福 联轴器
US7155145B2 (en) * 2003-07-28 2006-1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rive Section Coupled with Image Bearing Body
JP2005293719A (ja) * 2004-03-31 2005-10-20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US7236722B2 (en) * 2005-08-25 2007-06-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lically splined drive member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6461A (zh) * 2011-04-10 2012-10-1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元件驱动组件
CN102736461B (zh) * 2011-04-10 2015-09-02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元件驱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164500A1 (en) 2006-07-27
JP2006207643A (ja) 2006-08-10
CN100394051C (zh) 2008-06-11
US7603059B2 (en) 2009-10-13
JP4526400B2 (ja) 201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1211A (zh) 联轴器及具有该联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部驱动装置
CN101387840B (zh) 驱动传递装置,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0524068C (zh) 驱动连接机构及包括该驱动连接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364214B2 (ja) 駆動伝達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39851C (zh) 转印方法及其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2005222054A (ja) 分離型現像器,現像器およびそれらの駆動装置
CN1010466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纸张输送装置
JP4530357B2 (ja) 軸継ぎ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690875A (zh) 残存调色剂除去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05757A (zh) 驱动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340005A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
JP200604801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45448A (zh) 成像装置
JP2010133476A (ja) 軸継手構造、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用ユニット、このユニッ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9914A (ja) 軸継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288514C (zh) 显影装置
CN177146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67585A (zh) 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感光鼓、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322742B2 (ja) 現像装置
JP2007033620A (ja) 間隔保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787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804736A (zh) 色调剂输送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972436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07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41444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11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