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2455A -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 Google Patents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2455A
CN1742455A CN03825964.8A CN03825964A CN1742455A CN 1742455 A CN1742455 A CN 1742455A CN 03825964 A CN03825964 A CN 03825964A CN 1742455 A CN1742455 A CN 1742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ds
log
son grouping
transmission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8259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2998C (zh
Inventor
格尔哈德·鲍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DUCOMO EUROPE COM TECH RESEARCH INS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COMO EUROPE COM TECH RESEARCH INST AG filed Critical DUCOMO EUROPE COM TECH RESEARCH INST AG
Publication of CN1742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2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29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29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6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channel coding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6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 H04L25/067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providing soft decisions, i.e. decisions together with an estimate of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6Channel splitting in point-to-point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差分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方案,其发送扩展到多级的符号星座。迄今为止,一分组的发送位被分成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接着,第一子分组发送位被映射(14)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点。接着,在差分编码星座点(32,34,36,40)之后,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38)。因此,本发明克服了预先了解的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单元长度要求所隐含的限制。

Description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差分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并且具体涉及使用具有多长度值的发送符号向量的差分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
背景技术
对于无线通信,发送分集技术是减轻衰落的不利影响的已知技术。一类发送分集技术使用所谓空时码。空时码通常需要在接收端了解信道系数,其中由发送信道估测获得此了解。
然而,因为必须估测多个子信道并且必须把导频符号的能量分布到多个发送天线,所以发送信道估测是多入多出MIMO无线通信***中的重要问题。
考虑到以上,基于单元空时调制方案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已经在以下文献中提出:B.Hochwald及W.Swelden:Differential UnitarySpace-Time Modul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48(12):204/-2052,2000年12月,和B.L.Hughes:DifferentialSpace-Time Modul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46(7):2567-2578,2000年11月,其中发送符号被用于建立单元发送符号矩阵。
作为另一个候选,在V.Tarokh和H.Jafarkhani:A DifferentialDetection Scheme for Transmit Diversity,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18(7):1169-1174,2000年7月中针对两个天线提出了不需要信道估测并且基于所谓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技术。并且在H.Jafarkhani和V.Tarokh: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Differential Detection from Generalized Orthogonal Designs,IEEE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47(6):26262631,2001年9月中将其进一步普适于超过两个的发送天线。
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空时分组码的缺点是对单元长度发送符号向量的限制。在这里,通过形成差分空时分组码的建立基础的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星座单元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与可达到的差错率相关的距离特性。应当注意,M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距离特性仅在M≤8时有利。
换句话说,对于更高阶调制,最好是例如通过使用正交幅度调制QAM方案在相位和幅度两者上编码信息。对于有关单发送天线***的差分调制,建议调制方案使用多幅度等级,例如参见以下文献:H.Rohling和V.Engels:Differential 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DAPSK)-a New Modulation Method for DTCB,In InternationalBroadcasting Convention,102-108页,1995,和F.Adachi and M.Sawahashi:Decision Feedback Differential Detection of DifferentiallyEncoded 16 APSK signal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44,1996年4月,416-418页。基于这些建议,由同心相移键控PSK星座构造信号空间星座。这是把方法称作差分幅度/相移键控DAPSK的原因。
此外,建议考虑具有多幅度等级的差分发送分集,参见X.-G.Xia:Differentially En/decoded Orthogonal Space-Time Block Codes withAPSK Signal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6(4):150-152,2002年4月。建议从幅度/相移键控APSK星座,尤其是具有多个相位和多级幅度的同心相移键控PSK星座中,选择输入到差分空时调制器的发送符号。因此,这个建议仅使用H.Rohling和V.Engels:Differential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 DAPSK-a New Modulation Methodfor DTCB,In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102-108页,1995中提出的差分幅度/相移键控DAPSK信号,以作为基于B.Hochwald and W。
Sweden:Differential Unitary Space-Time Modulation.IEEE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48(12):2041-2052,2000年12月的单元空时调制器的输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以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扩展到多级的发送符号星座的差分发送分集以及相关的分集接收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这个目的通过使用至少两个发送天线实现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方法来实现。在第一步骤中,一组发送位被分成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在第二步骤中,第一子分组发送位被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点上。在此之后,在第三步骤中,通过星座点的差分编码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确定发送符号。最后,在第四步骤中,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
因此,本发明克服了通过单元长度要求对源于正交设计的已知差分发送分集方案隐合的限制。尤其是,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改进了与可达到的差错率相关的调制方案的距离特性,并且把高阶调制也扩展到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领域。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允许更灵活的数据速率范围。具体地,通过使用发送位的两个子分组,信息位数量可以在指派给正交设计以及其后续发送之前进行自由选择。
这个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检测复杂度更低,因为当发送之后,接收端上与可能发送符号进行比较的次数与单元长度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相比显著减少。更详细地,虽然M元相移键控PSK星座的单元长度差分发送分集方案需要M2次比较,然而使用M1元相移键控PSK星座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log2(M2)个发送位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方案仅需要M1 2+2(M2-1)+1次比较。例如,假设取值M=8,M1=6,M2=4,则比较数量将从64减少到2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编码成两个相继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差。
这个优选实施例的重要优点是,编码成长度差的方式支持无需强制应用信道估测技术的分集接收,以及简单的检测。这适用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两者。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选择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以实现选择性差错保护。
在这里,本发明能够支持通过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编码的发送位以及通过对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来编码的发送位的不同位差错概率。这对于具有不等差错防护的应用,即其中不同位具有不同重要程度的应用尤其有益。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以作为预先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函数的循环方式实现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的步骤。
循环定标特别适于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编码成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差。此外,循环定标允许非常有效地实现具有最小计算复杂性以及存储需要的定标步骤。
基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通过使用至少一个接收天线进行发送符号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中发送符号携带通过以下操作而得到编码的信息: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在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星座点上,进行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的后续差分编码,以及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
在第一步骤中,基于预定方案,把接收的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在第二步骤中,组合接收向量以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至少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以及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三判定变量。在第三步骤中,分别根据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在第四即最终步骤中,根据第三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
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方法的第一优点是它可以以非相干方式操作。其原因是使用允许通过简单组合步骤来确定判定变量、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来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
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方法的第二优点是它允许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即对于源于正交设计的多长度发送分集,叠加在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上的噪声的噪声方差不同于叠加在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上的噪声方差。具体地,本发明允许适当计算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判定变量,以处理不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位上叠加的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由多入多出信道的线性***表示以及建立的接收向量来计算不同判定变量。
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的优点是使用极低数量的接收正交设计来进行判定变量计算,例如,两个。因此,实现具有较低复杂性以及较低延迟的输出检测。此外,时变多入多出传输信道实际对输出检测性能没有影响。
此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涉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输出检测。在这里,本发明分别支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硬输出检测,软输出检测,或两者。此外,本发明还支持不同子分组发送位的硬输出检测和软输出检测的任何混合形式。
硬输出检测的优点是它可以被实现为具有极低计算复杂性。另一方面,在无线通信***中,差分发送分集方案与外部正向纠错FEC编码串联,该串联通过软输出检测机构被特别支持。
此外,软和硬输出检测的任何混合形式特别适于选择性差错率以及相关应用,其中通过软输出检测处理被请求了较低差错率的发送位,并且通过硬输出检测处理其余发送。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软输出检测依赖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或者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的确定。优选地,通过最大对数逼近来计算对数似然比。
如上面所概述的,使用对数似然比的软输出位判定的传送与空时分组码领域已知的硬输出检测器相比,显著提高了相继检测级段,例如纠错解码器的性能。软输出检测的对数似然比的可用性基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某些特性,即在发送器端来自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一组输入位所映射到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相关星座点具有单元长度。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使用单输入单输出估测技术估测结果信道系数的值以及发送期间叠加的噪声的方差的步骤。
除以上强调非相干接收分集的部分之外,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允许尤其在软输出判定处理期间产生附加信息,该信息可以具有针对后续处理级段,例如信道解码,均衡,或turbo反馈的特定值。因为单输入单输出信道估测具有比多入多出信道估测显著降低的复杂性,所以它需要较少训练符号并且也可以使用标准估测技术来执行。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可直接加载到差分多长度分集发送器的内部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软件代码部分,用于当产品在差分多长度分集发送器的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基于本发明、实现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方法的步骤。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可直接加载到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器的内部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软件代码部分,用于当产品在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器的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基于本发明的非相干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方法的步骤。
因此,还提供本发明以实现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的发明方法步骤。结果,这种实现导致提供用于计算机***,或更具体地,例如差分多长度分集发送器或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器中包括的处理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定义本发明功能的程序能够以许多形式被传送到计算机/处理器,包含,但不限于永久存储在非可写存储介质,例如诸如通过处理器或计算机I/O附件可读的ROM或CD ROM盘的只读存储设备上的信息;存储在可写存储介质,即软盘和硬盘驱动器上的信息;或通过诸如局域网和/或电话网和/或因特网或其它接口设备的通信介质传送到计算机/处理器的信息。应当理解,当这种介质携带实现发明构思的处理器可读指令时,它表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优方式以及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作为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的基础的平坦衰落多入多出信道模型的示意图;
图2示出基于本发明、对nT=2个发送天线使用差分空时分组码、用于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编码器的示意图;
图3示出基于本发明用于实现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发送器的示意图;
图4示出图3中示出的发送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示出基于本发明用于实现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发送器的进一步详细示意图;
图6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个分集的接收器的示意图;
图7示出图6中示出的差分多个分集接收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示出多入多出发送信道的线性***模拟以及用于确定判定变量的接收向量的相关组合的含义;
图9示出图6示出的差分多分集接收器的进一步详细示意模块图;
图10示出图6示出的第一输出检测器的进一步详细示意图;以及
图11示出图6示出的第二输出检测器的进一步详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优方式以及优选实施例。最初,将说明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的一些基本概念,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信道模型
图1示出作为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的基础的平坦衰落多入多出信道模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平坦衰落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描述具有nT个发送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的***。从发送天线i到接收天线j在时间k的信道增益被表示成hk (ij)。此外,从天线i在时间k发送的符号被表示成xk (i)。在时间k在接收天线j上的观察值由下式给出
y k ( j ) = Σ i = 1 n T h k ( ij ) x k ( i ) + n k ( j ) ,
其中nk (j)是接收天线j上的加性噪声。
应当注意,图1示出用于解释下面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以及相关分集接收方案的频率平坦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然而,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还适用于使用适当技术,例如使用正交频分多址以及保护间隔被分解成一组平坦衰落信道的频率选择性多入多出信道。
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空时分组码的原理
在上面给出的信道模型的解释之外,在下面将说明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空时分组码的原理。
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空时分组码的基础是使用正交设计的非差分发送分集技术,例如在S.Alamouti:A Simple Transmitter Diversity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of Communications,Special Issue on Signal Processing forWireless Communications,16(8):1451-1458,1998中提出的针对两个发送天线的技术,这里将该文献引作参考,并且在V。
Tarokh,H.Jafarkhani,and A.R.Calderbank:Space-TimeBlock Codes From Orthogonal Designs.IEEE Transactions onInformation Theory,45(5):1456-1467,1999年6月中将该技术进一步普适于超过两个的发送天线,这里也将该文献引作参考。
不管发送分集的类型如何,在数据传输期间,信息源将产生调制器的输入位序列,调制器将把不同输入位映射到例如8相移键控调制方案的预定调制方案的不同星座点。对于非差分型发送分集,产生的星座点将形成用于建立所谓的正交设计的基础,该设计可以由基于下式的矩阵来表示:
B = b 11 . . . b 1 n T . . . . . . b P 1 . . . b P n T
在这里,正交设计中的列数nT对应于发送天线数量,并且行数P对应于用于发送的时隙的数量。如上面已经略述的,正交设计的元素是调制星座方案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复共轭,以及其线性组合。
因此空时分组编码是指由调制星座方案的预定数量的星座点建立正交设计的各个项。从相应数量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正交设计的相同行中的所有项。此外,在相继时隙中从相同发送天线发送正交设计的相同列中的项。因此,正交设计的列表示时间,同时正交设计的行表示空间。由于正交设计的正交性,在接收端,简单线性组合允许接收分集。
考虑到以上,在V.Tarokh和H.Jafarkhani:A differentialDetection Scheme for Transmit Diversity,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18(7):1169-1174,2000年7月中针对两个发送天线提出了基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技术,这里将该文献引作参考,并且此外在H.Jafarkhani和V.Tarokh:Multiple TransmitAntenna Differential Detection from Orthogonal Designs,IEEE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47(6):2626-2631,2001年9月中将其普适于超过两个的发送天线,这里也将该文献引作参考。
图2示出对于nT=2个发送天线使用差分空时分组码的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编码器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差分发送分集依赖于在相同正交设计内发送(在下文中也称作码矩阵或简单矩阵)的位uk=(uk,1,...,uk,2·log2(M))到复星座点AK和Bk的映射。在一时隙中发送的向量(x2t+2x2t+1)具有基于下式的单元长度:
|x2t+2|2+|x2t+1|2=1                   (1)
应当注意,因为在接收端上的差分检测的原因而引入此要求。通过从具有星座点
Figure A0382596400311
的M元相移键控PSK星座开始以及通过
Ak=d2t+1d(0)*+d2t+2d(0)*
Bk=-d2t+1d(0)+d2t+2d(0).                (3)
的应用,可以实现各个位到星座点的映射。
可以从M元PSK星座中随机选择参考符号d(0)。因为log2(M)个位基于任意映射,例如Gray映射而被映射在PSK星座点d2t+1和d2t+2的每个上,所以通过2·log2(M)个位确定星座点AK以及Bk。映射的重要特性是向量[AK,Bk]具有单元长度:
|Ak|2+|Bk|2=1                   (4)
对于差分发送分集,首先根据例如为两个发送天线和两个时隙上的发送而提供的正交设计的
B = x 1 x 2 - x 2 * x 1 * - - - - ( 5 )
发送参考空时分组码矩阵或等价的参考正交设计。参考正交设计包含从M元PSK星座取得的任意符号x1和x2,使得对于第一位的编码,可以使用对先前矩阵,即参考码矩阵的参考。
从下式获得携带信息的空时分组码映射器的下列符号
( x 2 t + 1 x 2 t + 2 ) = A k ( x 2 t - 1 x 2 t ) + B k ( - x 2 t * x 2 t - 1 * ) - - - - ( 6 )
鉴于以上说明,通过多入多出信道发送正交设计,其中多入多出信道允许通过在接收端上的简单组合把从不同天线同时发送的发送符号分离开。
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
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使用差分单元长度发送分集作为起点,如V.Tarok和H.Jafarkhani:A differential detectionscheme for transmit diversity,IEEE Journal on Sleelcted Areas inCommunications,18(7):1169-1174,2000年7月中所描述的。然而,与必须满足发送符号向量(x2t+1x2t+2)的单元长度条件的单元长度发送分集方案相反,基于本发明,建议扩展发送符号星座(或换句话说,是可能发送符号的星座),使得允许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有多个等级。
图3示出用于实现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发送器10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发送器包括分割单元12,映射单元14,编码单元16以及定标单元18。分割单元12连接到映射单元14并且还连接到定标单元18。此外,映射单元14连接到编码单元16并且编码单元16连接到定标单元18。
图4示出图3中示出的发送器的操作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对于每个发送位的子分组,分割单元12执行步骤S10以分割成传送到映射单元14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传送到定标单元18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在下面的步骤S12中,映射单元14将通过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点上,来处理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在后续步骤S14中,编码单元16在操作中从映射单元14接收映射结果,以便通过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的差分编码而确定发送符号。最后,定标单元18在步骤S16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根据发送符号向量,也将建立正交设计的一个剩余行或多个剩余行。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
如图3所示,分割单元12包括第一选择单元20以及第二选择单元22。
在操作中,图3示出的分割单元12将接收一组2·log2(M1)+log2(M2)个位,其中M1 2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能位序列的数量,并且M2是发送符号向量的可能长度值的数量。第一选择单元20为第一子分组发送位选择发送位组中的2·log2(M1)个位。此外,第二选择单元22为第二子分组发送位选择送位组中的log2(M2)个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第一选择单元20和第二选择单元22适于实现选择性差错保护以支持发送位的不同位差错概率。这通过为第一子分组发送位选择需要较低差错率的发送位以及通过为第二子分组发送位选择余发送位来实现。
如图3所示,映射单元14从分割单元12接收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并且在操作中基于下式把2·log2(M1)个发送位的第一子分组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向量[AKBk]上:
Ak=d2t+1d(0)*+d2t+2d(0)*
Bk=-d2t+1d(0)+dat+2d(0)
                                      (7)
其中di是由映射单元支持的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星座元素;以及
d(0)是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可自由选择的参考点。
如图3所示,在映射单元14中产生的星座向量[AKBk]被传递到在操作中基于下式进行差分编码的编码单元16:
( s 2 t + 1 s 2 t + 2 ) = A k ( x 2 t - 1 x 2 t ) + B k ( - x 2 t * x 2 t - 1 * ) - - - - ( 8 )
其中t是时间索引;以及
(x2t-1x2t)是基于先前发送的矩阵的发送符号向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3说明定标单元18的操作。具体地将示出,基于本发明,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编码成两个相继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差。
如图3所示,定标单元包括长度修改单元24,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长度指数计算单元28,以及可选的长度指数存储器30。
在操作中,长度修改单元24适于以作为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以及第二组发送位的函数的循环方式实现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定标。更详细地,基于下式实现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定标:
( x 2 t + 1 x 2 t + 2 ) = a q k · ( s 2 t + 1 s 2 t + 2 ) - - - - ( 9 )
其中α是常量;以及
qk∈{-M2+1,-M2+2,...,0,1,...,M2-1}是长度指数。
因此,基于本发明,发送符号向量的平方长度具有M2个可能值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2 ∈ { 1 , a , a 2 , . . . , a M 2 - 1 } - - - - ( 10 )
因此,根据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log2(M2)个位,发送向量长度被循环增加/减少一个因子±1,a,a2,...,or aM2-1。表1给出输入位到M2=4的长度指数qk的Gray映射的例子。
  Qk-1=|x2t-1|2+|x2t|2              uk,2,1,uk,2,2
00(δk=0) 01(δk=1) 10(δk=2) 11(δk=3)
  1aa2a3   0000   111-3   22-2-2   3-1-1-1
表1:差分多长度空时分组码的长度指数qk,M2=4。
如上面所略述以及表1中所示,长度指数qk的值取决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以及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绝对长度Qk-1。也可以了解,表征发送符号向量的增加的因子(在下文中也称作δk)取决于第二组发送位中的位值。
对于表1中示出的例子,在表示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位置换的位模式和δk的值之间建立的关系是:00→0,01→1,10→2和11→3。在这里应当注意,只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和δk的值的位置换之间的关系是唯一的,则这个关系可以自由修改。
此外,一旦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的进一步增加将导致长度超出上限αM2-1(例如,从长度为α3的发送符号向量开始,其中考虑到第二组发送位的位模式11),则长度修改单元24将实现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降低。
如图3所示,图3中示出的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在操作中基于下式由一组位模式[p1,...,plog2(M2)]计算一组M2个定标因子δk∈{0,...,M2-1},所述一组位模式覆盖针对所有pi∈{0,1}的第二组发送位的置换:
δ k = Σ i = 1 i = lo g 2 ( M 2 ) [ p i · 2 i ] - - - - ( 11 )
此外,在操作中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建立第二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组定标因子之间的预定关系,其中uk,2,i是第二组发送位中第i个位。
应当注意,仅在为准备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而开始差分多发送分集发送之前激活一次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产生的结果可以存储在长度指数存储器30中,以便后续在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期间使用。可选地并假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位数log2(M2)可以在差分多发送分集发送期间变化,每当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位数log2(M2)变化时,激活长度指数设置单元26。
此外,在操作中图3示出的长度指数计算单元28使用长度指数设置单元产生的结果在差分多发送分集发送期间实时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至此,长度指数计算单元28基于第二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定标因子组之间建立的预定关系把第二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发送位映射到定标因子δk,并且接着基于下式计算下一个长度指数
qk=δk-s(Qk-1k-M2)·M2;          (12)
其中s()是非负变元具有值1并且负变元具有值0的步长函数;以及
Qk-1长度指数表示在计算长度指数qk之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绝对长度。
图5示出用于实现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发送器的详细示意图。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上述针对图3和4描述的那些单元,并且省略其解释。
如图5所示,编码单元包括第一乘法器32,第二乘法器34,加法器36,第三乘法器以及延迟单元40。
在操作中,延迟单元40适于存储基于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正交设计。相关星座元素通过第一乘法器32,第二乘法器34以及加法器38形成公式(8)的处理基础。
此外,所产生的中间结果被传递到处理公式(9)的第三乘法器。接着,在时间2t+1设置新正交设计,使得符号x2t+1从天线一发送,并且同时x2t+2从天线二发送。在下一个时隙中,从天线一发送-x2t+2 *,并且从天线二发送x2t+1 *。应当注意,在包含从M1-PSK星座取得的任意符号x1和x2的发送开始时发送参考空时分组码矩阵
x 1 x 2 - x 2 * x 1 * - - - - ( 13 )
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
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基本方法
在下文中将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不同方面及优选实施例。迄今为止,假定发送符号携带以下述方式编码的信息,即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在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星座点,进行星座点和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的后续差分编码,以及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如上所概述的。
图6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分集的接收器42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差分多分集接收器42包括向量建立单元44,组合单元46,第一输出检测器48以及第二输出检测器50。
图7示出图6中示出的差分多分集接收器42的操作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在步骤S18,向量建立单元44基于预定方案把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在步骤S20中,组合单元46组合通过向量建立单元44输出的接收向量,以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至少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以及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三判定变量。接着,在步骤S22中,第一输出检测器48分别根据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最后,在步骤S24,根据第三判定变量,第二输出检测器50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
更详细地,在操作中图6中示出的向量建立单元44适于基于下式建立向量
y k = y 2 t - 1 ( 1 ) y 2 t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n R ) * , y k + 1 = y 2 t + 1 ( 1 ) y 2 t + 2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2 ( n R ) * , y - k = y 2 t ( 1 ) - y 2 t - 1 ( 1 ) * . . . y 2 t ( n R ) - y 2 t - 1 ( n R ) * - - - - ( 14 )
其中t是时间索引;
nR是接收天线数量;
*是复共轭操作符;以及
yi (j)是在时间i在接收天线j上接收的符号。
考虑如上面概述的差分空时分组码的原理,这些接收的向量与下列发送符号向量相关:
x k = x 2 t - 1 x 2 t , x k + 1 = x 2 t + 1 x 2 t + 2 , x - k = - x 2 t * x 2 t - 1 * , - - - - ( 15 )
此外,在发送符号向量发送期间叠加的噪声可以通过基于下式的噪声向量来表示:
n k = n 2 t - 1 ( 1 ) n 2 t ( 1 ) * . . . n 2 t - 1 ( n R ) n 2 t ( n R ) * , n k + 1 = n 2 t + 1 ( 1 ) n 2 t + 2 ( 1 ) * . . . n 2 t + 1 ( n R ) n 2 t + 2 ( n R ) * , n - k = n 2 t ( 1 ) - n 2 t - 1 ( 1 ) * . . . n 2 t ( n R ) - n 2 t - 1 ( n R ) * , - - - - ( 16 )
此外,在下文中,模拟多入多出发送信道的线性***特性由矩阵
Figure A0382596400373
表示:
H - = h ( 11 ) h ( 21 ) h ( 21 ) - h ( 11 ) * . . . . . . h ( 1 n R ) h ( 2 n R ) h ( 2 n R ) * - h ( 1 n R ) * , - - - - ( 17 )
考虑以上,根据下式进行在操作中通过图6中示出的用于确定第一判定变量 第二判定变量 以及第三判定变量 的组合单元46执行的组合步骤S20:
y ^ 1 = y k H y k + 1 ; - - - - ( 18 )
y ^ 2 = y - k H y k + 1 ; - - - - ( 19 )
以及
y ^ 3 = y k + 1 H y k + 1 y k H y k ; - - - - ( 20 )
其中
H是转置向量以及把共轭复数操作符*应用到所有向量元素的操作符。
图8示出多入多出发送信道的线性***模拟以及用于确定判定变量的接收向量的相关组合的含义。
如图8所示,为检测第一2log2(M1)个位,基于公式(18)以及(19)的简单组合已经把衰落多入多出信道转换成两个并行的、其中通过下式给出结果信道系数的单入单出信道:
h e = a q 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 - - ( 21 )
其中
nT是发送天线数量;
nR是接收天线数量;
h(ij)是从发送天线i到接收天线j的信道增益;
x2t-1,x2t是发送符号,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382
是定标因子,如上概述。
此外,等价信道 σ y - 1 2 = σ y - 2 2 中的加性噪声是具有以下方差的Gaussian:
σ y - 1 2 = σ y - 2 2 = σ 2 h 2 1 + a q k a q K . - - - - ( 22 )
其中σ2是每个接收天线上的噪声的每个实数维的方差。
图9示出图6示出的差分多分集接收器的更详细的示意模块图。
如图9所示,在向量建立器44中产生的,所接收的向量yk+1,yk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385
被输入到组合单元46,用于分别确定第一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86
第二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87
以及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88
如图9所示,组合单元46包括第一单元,该第一单元在其输入处接收向量yk+1,并且第一单元适于转置复数值向量以及把每个向量元素修改为其共轭复数,该第一单元在下文中简称作H单元52。此外,组合单元46包括第二H单元54,该单元在其输入处接收向量yk。此外,组合单元46包括第三H单元56,该单元在其输入处接收向量
Figure A0382596400389
如图9所示,第三H单元56的输出以及所接收的向量yk被提供给组合单元46的第一乘法器58。第一乘法器58的输出构成第一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91
如图9所示,第一H单元54的输出以及所接收的向量yk被提供给组合单元46的第二乘法器60。第二乘法器60的输出构成第二判定变量
如图9所示,通过组合单元46的第三乘法器62,把所接收的向量yk和通过第二H单元54输出的其共轭复数相乘。此外,通过组合单元46的第四乘法器64,把所接收的向量yk+1和通过第一H单元52输出的其共轭复数相乘。通过除法器66,把第四乘法器64的输出除以第三乘法器62的输出,其输出构成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93
如图9所示,第一判定变量 以及第二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95
被提供给在图6示出的以及针对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操作的第一输出检测器48。在这里,如下文中详细说明的,第一输出检测器48可以是硬或软检测类型的任一种。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一输出检测器48将接收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值的向量La (1)。例如,可以由信息源统计得知或通过turbo反馈产生先验对数似然值的向量La (1)。第一输出检测器48的输出是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2log2(M1)个位判定。如图9所示,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396
被提供给图6示出并且针对第二子分组发送位进行操作的第二输出检测器48。在这里,如下文中详细说明的,第二输出检测器48也可以是硬或软检测类型的任一种。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二输出检测器50将接收对应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值的向量La (2)。例如,可以由信息源统计得知或通过turbo反馈产生先验对数似然值的向量La (2)。第二输出检测器50的输出是对应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log2(M2)个位判定。
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
在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细节之前,还将在下面分析所给出的用于确定上述判定变量的表达式。这将形成理解本发明的输出检测的后续说明的基础。
通过使用多入多出信道的线性***模型,基于下式来表示所接收的向量:
y k = H ~ x k + n k , - - - - ( 23 )
y k + 1 = H ~ x k + 1 + n k + 1 , - - - - ( 24 )
y - k = H ~ x ‾ k + n - k . - - - - ( 25 )
矩阵 满足
H ~ H H ~ =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I n T , - - - - ( 26 )
其中InT是nT×nT单元矩阵。根据(23)和(24),第一判定变量 的结果是
y ^ 1 = y k H y k + 1 =
= x k H H ~ H H ~ x k + 1 + x x H H ~ H n k + 1 + n k H H ~ x k + 1 + n x H n k + 1 . - - - - ( 27 )
通过使用(26)和(15),(27)中的第一项变成
x k H H ~ H H ~ x k + 1 = a q k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 A 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 - - - - ( 28 )
类似地,为了检测Bk,可以基于下式表示第二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010
y ^ 2 = y - k H y k + 1 =
= x - k H H ~ H H ~ x k + 1 + x - k H H ~ H n k + 1 + n ‾ k H H ~ x k + 1 + n - k H n k + 1 - - - - ( 29 )
类似于
Figure A03825964004013
通过使用(26)和(15),(29)中的第一项变成
x - k H H ~ H H ~ x k + 1 = a q k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 B 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 - - - - ( 30 )
为了检测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最后log2(M2)位,可以基于下式表示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015
y ^ 3 = y k + 1 H y k + 1 y k H y k
= x k + 1 H H ~ H H ~ x k + 1 + x k + 1 H H ~ H n k + 1 + n k + 1 H H ~ x k + 1 + n k + 1 H n k + 1 x k H H ~ H H ~ x k + x k H H ~ H n k + n k H H ~ x k + n k H n k , - - - - ( 31 )
其中
a q k = x k + 1 H H ~ H H ~ x k + 1 x k H H ~ H H ~ x k
= | x 2 t + 2 | 2 + | x 2 t + 1 | 2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 - - ( 32 )
在下文中将分别参考图10和11解释在输出检测处理期间如上概述的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14
Figure A0382596400415
的使用。
如图10所示,第一硬输出检测单元68包括第一控制单元70,第一硬输出检测单元72以及第二软输出检测单元74。
如图10所示,第一硬输出检测单元72包括星座匹配单元76以及第一位解除映射单元78。
如图10所示,第一软输出检测单元74包括第一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8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其包括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82。此外,第一软输出检测单元74的子单元是第一位判定单元84,第一可靠性信息单元86,单入单出信道估测单元88以及第一逼近单元90。
如图11所示,第二输出检测单元50包括第二控制单元92,第二硬输出检测单元94以及第二软输出检测单元96。
如图11所示,第二硬输出检测单元94包括定标因子检测单元98以及第二位解除映射单元100。
如图11所示,第二软输出检测单元96包括第二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10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其包括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104。此外,第二软输出检测单元96的子单元是第二位判定单元106,第二可靠性信息单元108以及第二逼近单元110。
硬输出检测-第一分组发送位
在操作中,第一输出检测器48的第一控制单元70将根据所期望的检测质量和/或可用计算资源来激活第一硬输出检测单元72或第一软输出检测单元74。因此,第一输出检测器48的第一操作模式涉及针对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硬输出检测。
对于关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中2log2(M1)个位的硬判定,在操作中,星座匹配单元76适于基于下式计算最接近 的星座向量[A(i),B(i)]:
( A ^ k B ^ K ) = arg min i { | y ^ 1 - A ( i ) | 2 + | y ^ 2 - B ( i ) | 2 } - - - - ( 33 )
此外,在操作中,第一位解除映射单元78适于通过从
Figure A0382596400422
Figure A0382596400423
解除映射来计算位uk,1,...,2log2(M1)
硬输出检测-第二分组发送位
类似于第一输出检测器48,再次根据所期望的检测质量和/或可用计算资源,第二输出检测器50的第二控制单元92也将激活第二硬输出检测单元94或第二软输出检测单元96。因此,第二输出检测器50的第一操作模式涉及针对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硬输出检测。在操作中,定标因子检测单元98通过基于下式选择最接近于
Figure A0382596400424
的长度因子aqk来计算硬判定:
a ^ q k = arg min | y ^ 3 - a q ( i ) | , q ( i ) ∈ { - M 2 + 1 , . . . , M 2 - 1 } - - - - ( 34 )
其中{-M2+l,...,M2-1}是一组所有候选长度指数,并且α是常量。
此外,在操作中,第二位解除映射单元100适于通过由
Figure A0382596400426
确定qk值,通过确定对应于qk值的发送位,并且后续基于图3示出以及如上所述的定标单元18的操作来解除映射,从而计算第二子分组发送位。换句话说,在知道长度指数qk的情况下,作为应用在发送端上的映射方案的相反操作,可以解除映射第二子分组输入位中的相关位组。
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软输出检测
基本考虑
通常,在无线通信***中,差分发送分集方案可以和外部正向纠错FEC编码串联。因此,软输出差分检测可以优于硬输出检测。如下文所示,针对差分多分集接收的软输出检测可以对相继矩阵中确定星座向量(AK,Bk)的前2log2(M1)个位,以及确定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其余log2(M2)个位得到分别的判定,最好是其差。
然而以及如上面已经概述的,针对不同子分组发送位,如下面所述的软输出检测也可以组合硬输出检测以得到混合输出检测方案。当不同子分组发送位携带需要不同等级的误差防护、具有不同相关性的信息时,这可以具有特别的优点。
此外,应当注意,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检测需要了解信道参数he以及如上面定义的 σ y ^ 1 2 = σ y ^ 2 2 , 并且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检测需要了解信道参数 即第二子分组输入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加性噪声方差的测量。至于多长度差分发送分集, σ y ^ 1 2 = σ y ^ 2 2 的值不同于
Figure A0382596400434
将在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检测期间适当考虑噪声方差。
如下文所示,基于本发明,这通过在σ2方面,即在实际发送信道的每个接收天线上相对于模拟的等价信道的的每个实数维的方差方面,以便分别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35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436
方面对 σ y ^ 1 2 = σ y ^ 2 2
Figure A0382596400438
的值进行逼近来实现。
如下文中所示,这个方案允许非相干软输出检测,而不需要信道估测技术的应用。鉴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当外部Viterbi型解码器串联至软输出检测单元时,在每个接收天线上针对实际发送信道的每个实数维的方差的估测并不是强制的。这是由于在每个接收天线上针对实际发送信道的每个实数维的方差仅仅是传递到外部Viterbi型解码器的所有对数似然值中的常量因子。然而,可以把这种常量因子设置为任何常量,并且不影响外部Viterbi型解码器的输出。
除以上之外应当注意,虽然即使在应用turbo方案的情况下也将通过相同因子对后验概率值外部Viterbi型解码进行定标,然而这不会导致降级,只要仅应用最大对数分量,并且不使用在turbo方案之外获得的先验信息,如G.Bauch和V.Franz:A Comparison ofSoft-in/Soft-out Algorithm for″Turbo Detection″,In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ICT),1998年6月中所述,这里将该文献引作参考。
尽管不是强制的,但是应当注意,上述情况的其它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值he
Figure A0382596400439
的解决方案是对例如通过接收向量的组合产生的输出应用信道估测技术。在这里,与组合相结合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提供允许将多入多出信道估测问题化简为能够应用标准技术的单入单出信道估测问题,例如,最小均方差MMSE信道估测或使用训练序列的相关信道估测技术。这种方法的特别优点是,它对在后续级段中需要相干检测的无线通信***,例如多载波码分多址CDMA无线通信***非常有用。
软输出检测-第一分组发送位
在操作中,图10中示出的第一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80适于基于下式计算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值:
L ( 1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 - - - ( 35 )
其中除上面已经给出的定义之外,
k是时间索引;
2log2(M1)维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uk的向量被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M1 2个星座元素之一,并且uk,l是uk中位置l上的发送位;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444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46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447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此外,在操作中,图10示出的第一位判定单元84适于基于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1 ) ( u ^ k , l ) ) - - - - ( 36 )
此外,在操作中,图10示出的可靠性信息单元86适于基于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 L ( 1 ) ( u ^ k , l ) | - - - ( 37 )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第一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80包含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82。在下文中,将解释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82的操作的理论。
计算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值的基本项可以基于下式重新用公式表示:
L ( 1 ) ( u ^ k , l ) = log Σ ( A ( i ) , B ( i ) ) p u k , l ( i ) = + 1 ( y ^ 1 , y ^ 2 | A ( i ) , B ( i ) ) π l p a ( u k , l ( i ) ) Σ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p ( y ^ 1 , y ^ 2 | A ( i ) , B ( i ) ) π l p a ( u k , l ( i ) )
= log Σ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e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Σ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e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其中除上面给出的定义之外,
针对与uk,l(i)=+1相关的所有星座向量(A(i),B(i))取得分子中的和数;
针对与uk,l(i)=-1相关的所有星座向量(A(i),B(i))取得分母中的和数;
Pα(uk,l(i))是位uk,l(i)的先验概率;
Lα(uk,l)是位uk,l(i)的先验对数似然比;
u(1)(i)是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以及
La (1)是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此外,基于下式使用Jacobian对数能够评估这个公式:
ln [ e δ 1 + e δ 2 ] = max { δ 1 , δ 2 } + f c ( | δ 1 - δ 2 | ) - - - - ( 38 )
f c ( | δ 1 - δ 2 | ) = ln ( 1 + e - | δ 1 - δ 2 | ) - - - - ( 39 )
是能够实现为例如查找表的校正项。
图10中示出的最大对数逼近82适于基于下式通过忽视(39)中的校正项来获得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最大似然值的最大对数逼近: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 - ( 40 )
其中除上面给出的定义之外,
[A(i)B(i)]是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相关星座点的向量,其中i∈{1,...,M1};
第一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涉及值为+1的发送位uk,l(i)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
第二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涉及值为-1的发送位uk,l(i)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
*是复共轭操作符;
Re是实部操作符;以及
T是转置操作符。
为进一步说明图10中示出的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82的操作,在这里可以假设通过第一逼近单元90的操作,或通过图10中示出的单入单出信道估测单元的操作,可得到对结果信道系数he以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
Figure A0382596400465
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值的逼近,其中氘核操作将在以下部分解释。
考虑到结果信道系数he和第一子分组发送位
Figure A0382596400466
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指定值,并且考虑到根据每个天线上也按照每个实数维的方差σ2以及如上所述判定变量的值来表示这样的值,能够通过与σ2相乘并且使用可用逼近值来修改
Figure A0382596400467
的值为: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σ 2 σ y ^ 1 2 h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σ 2 σ y ^ 1 2 he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 - ( 41 )
其中l=1,...,2log2(M1)。应当注意,通过这个表达式得到的对数似然值由图10中示出的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82计算。通过与实际对数似然值比较的σ2的因子来对它们进行定标。如上概述的,这并未解释一个问题,因为假设σ2在一个帧的发送期间是常量。
信道参数的逼近-第一组发送位
如上概述的,针对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值的评估需要逼近结果信道系数he以及第一子分组输入位 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值。迄今为止,图10中示出的第一逼近单元90适于以如下所述方式导出这些逼近值。
通过忽略噪声,基于本发明,基于下式可以逼近he 2和αqk的值:
h e 2 ≈ | y ^ 1 | 2 + | y ^ 2 | 2 - - - - ( 42 )
a q k ≈ | y ^ 3 | , - - - - ( 43 )
因此,通过下式能够逼近基于(22)的
Figure A03825964004712
σ y ^ 1 2 = σ 2 h e 1 + a q k a q k ≈ σ 2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y ^ 3 | - - - - ( 44 )
作为上述的替代,图10中示出的单入单出信道估测单元88可以通过例如最小均方差MMSE信道估测或具有训练序列的相关信道估测的标准估测技术的应用,导出对结果信道系数he和第一子分组发送位
Figure A0382596400481
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逼近。
软输出检测-第二分组发送位
在操作中,图11中示出的第二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102适于基于下式计算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值:
L ( 2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3 ) p ( u k , l = - 1 | y ^ 3 ) - - - - ( 45 )
其中
k是时间索引;
uk,l是log2(M2)维的向量uk (2)中的位置l上的发送位,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设置向量uk
Figure A0382596400483
是第三判定变量;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85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487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488
是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此外,在操作中图11示出的第二位判定单元106适于基于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2 ) ( u ^ k , l ) ) - - - - ( 46 )
此外,在操作中图11示出的第二可靠性信息单元108适于基于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 L ( 2 ) ( u ^ k , l ) | - - - - ( 47 )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优实施例,第二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102包含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104。在下文中,将解释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104的操作的理论。
对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log2(M2)位的软输出检测,基于本发明,建议忽略噪声项nk+1 Hnk+1及nk Hnk并且取得(31)的对数:
log y ^ 3 = log ( x k + 1 H H ~ H H ~ x k + 1 + x k + 1 H H ~ H n k + 1 + n k + 1 H H ~ x k + 1 )
- log ( x k H H ~ H H ~ x k + x k H H ~ H n k + n k H H ~ x k ) - - - - ( 48 )
能够通过以下Taylor级数的前两项来逼近公式(48):
f ( a + b ) = f ( a ) + b 1 ! f ′ ( a ) . . . - - - - ( 49 )
其产生
log y ^ 3 ≈ log ( | x 2 t + 2 | 2 + | x 2 t + 1 | 2 )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 x k + 1 H H ~ H n k + 1 + n k + 1 H Hx ~ k + 1 ( | x 2 t + 2 | 2 + | x 2 t + 1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x k H H ~ H n k + n k H H ~ x 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log a q k
+ x k + 1 H H ~ H n k + 1 + n k + 1 H H ~ x k + 1 ( | x 2 t + 2 | 2 + | x 2 t + 1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x k H H ~ H n k + n k H H ~ x 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 - - - ( 50 )
(50)中的噪声是具有以下方差的白和高斯噪声:
σ y ^ 3 2 = 4 σ 2 h e ( 1 + a q k a q k ) - - - - ( 51 )
因此,它遵循
p ( log y ^ 3 | q ( i ) ) = 1 2 π σ y ^ 3 2 e -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2 σ y ^ 3 - - - - ( 52 )
从上面给出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解释应当理解,不是所有可能的q(i)均具有相同概率。基于本发明,这被认为是针对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位uk,l,l=2log2(M1)+1,...,2log2(M1)+log2(M2)的后验对数似然比的先验概率Pα(q(i))。应当注意,也可以忽视先验概率,即logPα(q(i))=0。通过下式给出这些后验对数似然比的值:
L ( 2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3 ) p ( u k , l = - 1 | y ^ 3 ) - - - - ( 53 )
= log Σ q ( i ) u k , l ( i ) = + 1 e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log ( p a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Σ q ( i ) u k , l ( i ) = - 1 e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log ( p a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 - - - ( 54 )
其中除上面给出的定义之外,
针对与uk,l(i)=+1相关的所有可能长度指数q(i)取得分子中的和数;
针对与uk,l(i)=-1相关的所有可能长度指数q(i)取得分母中的和数;
Pα(Uk,l(i))是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中的位Hk,l(i)的先验概率对数似然比;
u(2)(i)是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以及
La (2)是对应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此外,(53)的最大对数逼近产生
( u ^ k , l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1 2 σ y ^ 2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log p a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log P a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 - ( 55 )
如上概述的,针对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值的评估需要信道参数的逼近。这同样适用于针对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值的评估,尤其是针对 的值。迄今为止,图1l中示出的第二逼近单元110适于基于下式导出逼近:
σ y ^ 3 2 = 4 σ 2 ( 1 + | y ^ 3 |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 - - - ( 56 )
第二逼近单元110在操作中把这个针对
Figure A0382596400505
的逼近输出到适于基于下式确定对数似然比的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104:
L ( 2 ) ( u ^ k , l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σ 2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σ 2 log P a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σ 2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σ 2 log P a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σ 2 log P a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a q ( i ) | 2
+ σ 2 log P a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57)
其中l=2log2(M1)+1,...,2log2(M1)+log2(M2)。
应当注意,通过与实际对数似然值比较的因子σ2来对通过这个表达式实现并通过图11中示出的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104计算的对数似然值进行定标。如上概述的,这未解释一个问题,因为假设σ2在一个帧的发送期间是常量。

Claims (77)

1.一种使用至少两个发送天线实现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方法,包括步骤:
把一分组的发送位分成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
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点;
通过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的差分编码来确定发送符号;以及
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编码成两个相继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发送位分组包括2·log2(M1)+log2(M2)个位,其中
M1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能位序列的数目;
M2是发送符号向量的可能长度值的数目,并且其中
分割发送位分组的步骤包括步骤:
为第一子分组发送位选择发送位分组中的2·log2(M1)个位;以及
为第二子分组发送位选择发送位分组中的log2(M2)个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以实现选择性差错保护。
5.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映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步骤包括步骤:
基于下式把2·log2(M1)个发送位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向量[AKBk]:
Ak=d2t+1d(0)*+d2t+2d(0)*
Bk=-d2t+1d(0)+d2t+2d(0)
其中
di是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星座元素;
d(0)是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可自由选择的参考点;以及
星座向量的长度是单元长度|Ak|2+|Bk|2=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下式实现通过差分编码确定发送符号(s2t+1s2t+2)的步骤:
( s 2 t + 1 s 2 t + 2 ) = A k ( x 2 t - 1 x 2 t ) + B k ( - x 2 t * x 2 t - 1 * )
其中
t是时间索引;以及
(x2t-1x2t)是基于先前发送的矩阵的发送符号向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作为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函数的循环方式实现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下式实现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的步骤:
( x 2 t + 1 x 2 t + 2 ) = α qk · ( s 2 t + 1 s 2 t + 2 )
其中
α是常量;以及
qk∈{-M2+1,-M2+2,...,0,1,...,M2-1}是长度指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的步骤基于以下操作:
基于下式由一组位模式[p1,...,plog2(M2)]计算一组M2个定标因子δk∈{0,...,M2},该组位模式覆盖针对所有pi∈{0,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置换:
δ k = Σ i = 1 i = log 2 ( M 2 ) [ p i · 2 i ]
以及
建立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组定标因子之间的预定关系,其中uk,2,i是第二组发送位中第i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标步骤包括基于以下操作计算长度指数的步骤:
基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组定标因子之间建立的预定关系,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发送位映射到定标因子δk;以及
基于下式计算下一个长度指数
qk=δk-s(Qk-1k-M2)·M2
其中
s()是针对非负变元取值为1并且针对负变元取值为0的步长函数;以及
Qk-1长度指数表示在计算长度指数qk之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绝对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到10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通过发送天线发送之前由定标的发送向量符号建立定标的正交设计的步骤。
12.一种使用至少一个接收天线的发送符号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方法,其中发送符号携带通过以下操作进行编码的信息: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源于正交设计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星座点,后续差分编码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以及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该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预定方案把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
组合接收向量以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至少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以及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三判定变量;
分别根据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以及
根据第三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实现把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的步骤:
y k = y 2 t - 1 ( 1 ) y 2 t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n R ) * , y k + 1 = y 2 t + 1 ( 1 ) y 2 t + 2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2 ( n R ) * , y ‾ k = y 2 t ( 1 ) - y 2 t - 1 ( 1 ) * · · · y 2 t ( n R ) y 2 t - 1 ( n R ) * ,
其中
t是时间索引;
nR是接收天线数量;
*是复共轭操作符;以及
yi (j)是在时间i在接收天线j上接收的符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实现组合接收向量以确定第一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05C2
第二判定变量 以及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05C4
的步骤:
y ^ 1 = y k H y k + 1 ;
y ^ 2 = y ‾ k H y k + 1 ;
以及
y ^ 3 = y k + 1 H y k + 1 y k H y k ;
其中
H是转置向量以及把共轭复数操作符*应用到所有向量元素的操作符。
15.如权利要求12到14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的步骤是硬输出检测步骤。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检测输出被确定为差分发送分集方案中最接近由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建立的向量的星座向量[A(i)B(i)]。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检测输出:
( A ^ k B ^ k ) = arg min i { | y ^ 1 - A ( i ) | 2 + | y ^ 2 - B ( i ) | 2 } .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通过从
Figure A038259640006C1
解除映射来获得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步骤。
19.如权利要求12到18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的步骤是硬输出检测步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最接近于
Figure A038259640006C2
的长度指数αqk确定第二检测输出。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检测输出:
α ^ qk = arg min | y ^ 3 - α q ( i ) | , q ( i ) ∈ { - M 2 + 1 , . . . , - 1,0,1 , M 2 - 1 }
其中
{-M2+1,...,-1,0,1,M2-1}是一组所有候选长度指数;以及
α是常量。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通过由
Figure A038259640006C4
确定值qk以及确定对应于值qk的发送位来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步骤。
23.如权利要求12到14以及19到22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的步骤是软输出检测步骤。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L ( 1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其中
k是时间索引;
2log2(M1)维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uk的向量被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M1 2个星座元素之一,并且uk,l是uk中位置l上的发送位;
是第一判定变量;
是第二判定变量;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07C2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07C3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07C6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07C7
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1 ) ( u ^ k , l ) )
以及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26.如权利要求22到25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来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其中
[A(i)B(i)]是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相关星座点的向量,其中i∈{1,...,M1};
第一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和值为+1的相关发送位uk,l(i);
第二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和值为-1的相关发送位uk,l(i);
Figure A038259640007C11
是通过组合接收向量导出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测量;
*是复共轭操作符;
Re是实部操作符;
u(1)(i)是对应于分别在第一和第二max操作符下考虑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
T是转置操作符;
La (1)是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he是根据下式的结果信道系数:
h e = α q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其中
α为常量;
qk为表征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定标的长度指数;
x2t-1和x2t为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分量;
nT为用于实现发送分集的发送天线的数量;
nR为用于实现分集接收的接收天线的数量;以及
h(i,j)为在时间k从发送天线i到接收天线j的信道增益。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使用单入单出估测技术估测结果信道系数he的值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08C2
的值的步骤。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根据下式逼近结果信道系数he,逼近发送符号向量定标因子αqk以及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Figure A038259640008C3
的测量的步骤:
h e 2 ≈ | y ^ 1 | 2 + | y ^ 2 | 2 ;
α qk ≈ | y ^ 3 | ;
以及
σ y ^ 1 2 ≈ σ 2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y ^ 3 |
其中
σ2是针对实际发送信道在每个接收天线上每个实数维的方差。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根据下式使用结果信道系数he的逼近来评估发送符号向量定标因子αqk的最大对数逼近,以及评估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Figure A038259640009C1
的步骤: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31.如权利要求12到18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的步骤是软输出检测步骤。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L ( 2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3 ) p ( u k , l = - 1 | y ^ 3 )
其中
k是时间索引;
uk,l是log2(M2)维的向量uk中位置l上的发送位,由第二子分组发送位建立向量uk
Figure A038259640009C4
是第三判定变量;
p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09C6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09C8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09C9
是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2 ) ( u ^ k , l ) )
以及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Figure A038259640010C1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来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
L ( 2 ) ( u ^ k , l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u k , l ( i ) = - 1 ( i )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其中
q(i)是从{-M2+1,-M2+2,...,0,1,...,M2-1}中选择的长度指数;
第一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与值为+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l(i)的发送位相关的全部长度指数q(i);
第二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与值为-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l(i)的发送位相关的全部长度指数q(i);
Figure A038259640010C3
是通过组合接收向量导出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测量;
是第三判定变量;
α是常量;
u(2)(i)是对应于分别在第一和第二max操作符下考虑的发送位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
T是转置操作符;
La (2)是对应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的测量逼近下式的步骤:
σ y ^ 3 2 = 4 σ 2 ( 1 + | y ^ 3 |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其中
σ2是针对实际发送信道在每个接收天线上每个实数维的方差。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根据下式使用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的测量的逼近来评估最大对数逼近的步骤:
L ( 2 ) ( u ^ k , l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σ 2 log P α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σ 2 log P α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38.一种使用至少两个发送天线实现差分多长度发送分集的设备,包括:
分割单元,适于把一分组的发送位分成第一子分组发送位以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
映射单元,适于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点;
编码单元,适于通过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的差分编码来确定发送符号;以及
定标单元,适于定标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单元适于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编码成两个相继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差。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子分组发送位包括2·log2(M1)+log2(M2)个位,其中
M1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能位序列的数目;
M2是发送符号向量的可能长度值的数目,并且
分割单元包括:
第一选择单元,适于为第一子分组发送位选择发送位分组中的2·log2(M1)个位;以及
第二选择单元,适于为第二子分组发送位选择发送位分组中的log2(M2)个位。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选择单元以及第二选择单元适于选择第一子分组发送位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以实现选择性差错保护。
42.如权利要求38到41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映射单元适于
基于下式把2·log2(M1)个发送位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编码方案的星座向量[AKBk]:
Ak=d2t+1d(0)*+d2t+2d(0)*
Bk=-d2t+1d(0)+d2t+2d(0)
其中
di是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星座元素;
d(0)是M1元相移键控PSK调制方案的可自由选择的参考点;以及
星座向量的长度是单元长度|Ak|2+|Bk|2=1。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编码单元适于根据下式实现差分编码:
( s 2 t + 1 s 2 t + 2 ) = A k ( x 2 t - 1 x 2 t ) + B k ( - x 2 t * x 2 t - 1 * )
其中
t是时间索引;以及
(x2t-1x2t)是先前发送的矩阵的发送符号向量。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单元包括长度修改单元,适于以作为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和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函数的循环方式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长度修改单元适于基于下式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
( x 2 t + 1 x 2 t + 2 ) = α qk · s 2 t + 1 s 2 t + 2 )
其中
α是常量;以及
qk∈{-M2+1,-M2+2,...,0,1,...,M2-1}是长度指数。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单元包括长度指数存储器单元,适于通过以下操作对发送符号向量长度进行定标:
基于下式由一组位模式[p1,...,plog2(M2)]计算一组M2个定标因子δk∈{0,...,M2},该组位模式覆盖针对所有pi∈{0,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置换:
δ k = Σ i = 1 i = log 2 ( M 2 ) [ p i · 2 i ]
以及
建立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组定标因子之间的预定关系,其中uk,2,i是对应于星座向量[AKBk]的第二组发送位中的第i位。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单元包括长度指数存储器单元,适于存储该长度指数数据结构。
48.如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单元包括长度指数计算单元,适于通过以下操作计算长度指数:
基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位模式和该组定标因子之间建立的预定关系,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2,1,...,uk,2,log2(M2)]的发送位映射到定标因子δk;以及
基于下式计算下一个长度指数:
qk=δk-s(Qk-1k-M2)·M2
其中
s()是针对非负变元取值为1并且针对负变元取值为0的步长函数;以及
Qk-1长度指数表示在计算长度指数qk之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绝对长度。
49.如权利要求38至48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矩阵建立单元,适于在通过发送天线发送之前由定标的发送向量符号建立定标的正交设计。
50.一种使用至少一个接收天线进行发送符号的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的设备,其中发送符号携带通过以下操作进行编码的信息:把第一子分组发送位映射到用于编码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星座点,后续差分编码星座点以及先前发送的用于建立发送符号向量的发送符号,以及对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的长度进行定标,该设备包括:
向量建立单元,适于根据预定方案把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
组合单元,适于组合接收向量以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至少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以及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三判定变量;
第一输出检测器,适于分别根据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一检测输出;以及
第二输出检测器,适于根据第三判定变量确定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相关的第二检测输出。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向量建立单元适于根据下式把发送符号组织成多个接收向量:
y k = y 2 t - 1 ( 1 ) y 2 t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n R ) * , y k + 1 = y 2 t + 1 ( 1 ) y 2 t + 2 ( 1 ) * · · · y 2 t + 1 ( n R ) y 2 t + 2 ( n R ) * , y ‾ k = y 2 t ( 1 ) - y 2 t - 1 ( 1 ) * · · · y 2 t ( n R ) y 2 t - 1 ( n R ) * ,
其中
t是时间索引;
nR是接收天线数量;
*是复共轭操作符;以及
yi (j)是在时间i在接收天线j上接收的符号。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组合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组合接收向量以确定第一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4C2
第二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4C3
以及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4C4
y ^ 1 = y k H y k + 1 ;
y ^ 2 = y ‾ k H y k + 1 ;
以及
y ^ 3 = y k + 1 H y k = 1 y k H y k ;
其中
H是转置向量以及把共轭复数操作符*应用到所有向量元素的操作符。
53.如权利要求50到52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检测器适于在硬检测模式中操作。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第一输出检测器包括星座匹配单元,适于将第一检测输出确定为差分发送分集方案中最接近由第一判定变量和第二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5C3
建立的向量的星座向量[A(i)B(i)]。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星座匹配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检测输出:
( A ^ k B ^ k ) = arg min i { | y ^ 1 - A ( i ) | 2 + | y ^ 2 - B ( i ) | 2 } .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位解除映射单元,适于通过从
Figure A038259640015C5
解除映射来获得第一子分组发送位。
57.如权利要求50到5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输出检测器适于在硬检测模式中操作。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输出检测器包括定标因子检测单元,适于确定最接近于第三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5C6
的长度指数αqk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定标因子检测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长度指数:
α ^ qk = arg mi n i | y ^ 3 - α q ( i ) | , q ( i ) ∈ { - M 2 + 1 , . . . , - 1,0,1 , M 2 - 1 }
其中
{-M2+1,...,-1,0,1,M2-1}是一组所有候选长度指数;以及
α是常量。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输出检测器还包括第二位解除映射单元,适于通过由
Figure A038259640016C1
确定值qk以及确定对应于值qk的发送位来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
61.如权利要求50到52以及57到60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检测器适于在软检测模式中工作。
62.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检测器包括第一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L ( 1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其中
k是时间索引;
2log2(M1)维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uk的向量被映射到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M1 2个星座元素之一,并且uk,l是uk中位置l上的发送位;
Figure A038259640016C3
是第一判定变量;
是第二判定变量;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6C6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16C7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1 , y ^ 2 ) 是在确定的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6C9
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16C10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是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63.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检测器包括第一位判定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1 ) ( u ^ k , l ) )
以及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Figure A038259640016C13
64.如权利要求60到6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包括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其通过使用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来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1 σ y ^ 1 2 h e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1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其中
[A(i)B(i)]是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相关星座点的向量,其中i∈{1,...,M1};
第一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和值为+1的相关发送位uk,l(i);
第二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差分发送分集方案的全部星座点[A(i)B(i)]和值为-1的相关发送位uk,l(i);
Figure A038259640017C2
是通过组合接收向量导出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测量;
*是复共轭操作符;
Re是实部操作符;
u(1)(i)是对应于分别在第一和第二max操作符下考虑的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
T是转置操作符;
La (1)是对应于第一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he是根据下式的结果信道系数:
h e = α qk ( | x 2 t - 1 | 2 + | x 2 t | 2 ) Σ i = 1 n T Σ j = 1 n R | h ( ij ) | 2
其中
α为常量;
qk为表征用于编码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发送符号向量长度的定标的长度指数;
x2t-1和x2t为先前发送的发送符号向量的分量;
nT为用于实现发送分集的发送天线的数量;
nR为用于实现分集接收的接收天线的数量;以及
h(i,j)为在时间k从发送天线i到接收天线j的信道增益。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SISO估测单元,适于使用单入单出估测技术估测结果信道系数he的值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18C1
的值。
67.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逼近单元,适于根据下式逼近结果信道系数he,逼近发送符号向量定标因子αqk以及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的测量:
h e 2 ≈ | y ^ 1 | 2 + | y ^ 2 | 2 ;
α qk ≈ | y ^ 3 | ;
以及
σ y ^ 1 2 ≈ σ 2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y ^ 3 |
其中
σ2是针对实际发送信道在每个接收天线上每个实数维的方差。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最大对数逼近单元适于根据下式使用结果信道系数he的逼近来评估发送符号向量定标因子αqk的最大对数逼近,以及评估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Figure A038259640018C6
L ( 1 ) ( u ^ k , l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 - max ( A ( i ) , B ( i )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1 + | y ^ 3 | [ Re { A ( i ) y ^ 1 * } + Re { B ( i ) y ^ 2 * } ] + + σ 2 2 u ( 1 ) ( i ) T L a ( 1 ) ( u ) }
69.如权利要求50到5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输出检测器适于在软检测模式中操作。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二对数似然比计算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L ( 2 ) ( u ^ k , l ) = log p ( u k , l = + 1 | y ^ 3 ) p ( u k , l = - 1 | y ^ 3 )
其中
k是时间索引;
uk,l是log2(M2)维的向量uk中位置l上的发送位,由第二子分组发送位建立向量uk
是第三判定变量;
p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9C4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
p ( u k , l = - 1 | y ^ 3 ) 是在判定变量
Figure A038259640019C6
方面uk,l=-1的条件概率;以及
Figure A038259640019C7
是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软输出。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对数似然比计算单元包括第二位判定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位判定:
u ^ k , l = sign ( L ( 2 ) ( u ^ k , l ) )
以及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可靠性信息:
Figure A038259640019C9
72.如权利要求70或7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对数似然度计算单元包括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适于通过使用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来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适于根据下式确定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对数似然比的最大对数逼近:
L ( u ^ k , l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log P α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u k , l ( i ) = - 1 ( i ) - 1 2 σ y ^ 3 2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log P α ( q ( i ) ) + 1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其中
q(i)是从{-M2+1,-M2+2,...,0,1,...,M2-1}中选择的长度指数;
第一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与值为+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l(i)的发送位相关的全部长度指数q(i);
第二个max操作符被应用于与值为-1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uk,l(i)的发送位相关的全部长度指数q(i);
是通过组合接收向量导出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的测量;
Figure A038259640020C3
是第三判定变量;
α是常量;
u(2)(i)是对应于分别在第一和第二max操作符下考虑的发送位的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向量候选;
T是转置操作符;
La (2)是对应于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先验对数似然度的向量。
74.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二逼近单元,适于把第二子分组发送位的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Figure A038259640020C4
的测量逼近下式:
σ y ^ 3 2 = 4 σ 2 ( 1 + | y ^ 3 |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其中
σ2是针对实际发送信道在每个接收天线上每个实数维的方差。
75.如权利要求7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最大对数逼近单元还适于根据下式使用等价发送信道中的加性噪声方差 的测量的逼近来评估最大对数逼近:
L ( 2 ) ( u ^ k , l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σ 2 log P α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max q ( i ) u k , l ( i ) = - 1 - | y ^ 3 | ( | y ^ 1 | 2 + | y ^ 2 | 2 ) 8 ( 1 + | y ^ 3 | ) | log y ^ 3 - log α q ( i ) | 2 + σ 2 log P α ( q ( i ) ) + σ 2 2 u ( 2 ) ( i ) T L a ( 2 ) ( u ) .
76.一种可直接加载到差分多长度分集发送器的内部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软件代码部分,用于当该产品在差分多长度分集发送器的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到11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77.一种可直接加载到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器的内部存储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软件代码部分,用于当该产品在差分多长度分集接收器的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2到3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B038259648A 2003-02-13 2003-02-13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729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03/001439 WO2004073247A1 (en) 2003-02-13 2003-02-13 Differential multiple-length transmit and reception diversit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2455A true CN1742455A (zh) 2006-03-01
CN100472998C CN100472998C (zh) 2009-03-25

Family

ID=3286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5964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72998C (zh) 2003-02-13 2003-02-13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CNB03825965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21371C (zh) 2003-02-13 2003-08-19 具有前向纠错的差分多范数发射分集和相关的分集接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5965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21371C (zh) 2003-02-13 2003-08-19 具有前向纠错的差分多范数发射分集和相关的分集接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649953B2 (zh)
EP (2) EP1593225B1 (zh)
JP (2) JP4317139B2 (zh)
CN (2) CN100472998C (zh)
AU (2) AU2003303913A1 (zh)
DE (1) DE60313505T2 (zh)
WO (2) WO200407324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9959A (zh) * 2007-12-07 2011-01-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天线配置的可靠检测的物理广播信道(pbch)发送
CN10324845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用于在差分正交空时分组编码***中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01677A (zh) * 2015-06-03 2017-01-0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01707A (zh) * 2015-06-07 2017-01-0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41209A (zh) * 2015-07-12 2017-01-1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75070A (zh) * 2015-07-24 2017-02-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49953B2 (en) 2003-02-13 2010-01-19 Ntt Docomo, Inc. Differential multiple-length transmit and reception diversity
US7372919B1 (en) 2003-04-10 2008-05-1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pace-time block decod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TE494683T1 (de) * 2003-08-29 2011-01-15 Nat Inst Inf & Comm Tech Sendervorrichtung, empfängervorrichtung, sendeverfahren, empfangsverfahren und programm
KR100520159B1 (ko) * 2003-11-12 2005-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간섭신호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IL159173A0 (en) * 2003-12-03 2004-06-01 Zion Hadad Ofdm communication channel
JP4366506B2 (ja) * 2003-12-18 2009-11-18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0981580B1 (ko) * 2003-12-23 2010-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8 개 이하의 송신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차등 시공간 블록 부호 송수신 장치
US7668075B2 (en) * 2004-04-06 2010-02-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Versatile system for dual carrier transformat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KR100671231B1 (ko) * 2004-06-21 2007-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최대 다이버시티 최대 부호율을 갖는 짝수개의 송신안테나를 위한 시공간 블록 부호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13873B1 (ko) * 2004-09-13 2009-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전송률을 가지는 차등 시공간 블록 부호 장치 및 방법
US7398454B2 (en) * 2004-12-21 2008-07-08 Tyco Telecommunications (U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decoding using soft information
EP1750385A1 (en) * 2005-08-03 2007-02-07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ultimedia multicast transmission over a wireless network
US7587222B2 (en) * 2005-11-11 2009-09-08 Broadcom Corporation Baseband / RFIC interface for high throughput MIMO communications
US8059738B2 (en) * 2005-12-06 2011-11-15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carriers
WO2007094050A1 (ja) * 2006-02-14 2007-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携帯無線装置
WO2007104169A1 (en) * 2006-03-16 2007-09-20 Eth Zurich Method for decoding digital information encoded with a channel code
US8340006B2 (en) * 2006-04-12 2012-1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07142835A2 (en) * 2006-05-30 2007-12-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ling a signal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 receiver in a mimo system
US8121209B2 (en) * 2006-07-25 2012-02-21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oncatenation-assisted symbol-level combining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090063B2 (en) * 2006-07-26 2012-01-0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mbol-level combining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ystems with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027402B2 (en) * 2006-07-26 2011-09-2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mbol-level combining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ystems with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929472B1 (en) 2006-07-26 2015-01-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it-level combining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718166B2 (en) 2006-08-08 2014-05-06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of equalized symbols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411778B1 (en) 2006-08-08 2013-04-0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Optimal linear equalizer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699601B1 (en) 2006-08-08 2014-04-15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Distance-level combining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019023B2 (en) * 2006-08-18 2011-09-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Low-complexity 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concatenation-assisted symbol-level combining
WO2008033423A2 (en) * 2006-09-13 2008-03-20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Decoding method for alamouti scheme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KR100957341B1 (ko) * 2006-10-31 2010-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신 방법
KR101421413B1 (ko) * 2006-11-01 2014-08-13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트렐리스 코딩된 변조(tcm), 다중 레벨 코딩된 변조(tlcm) 및 비트 인터리빙된 mlcm(bimlcm)을 이용한 단일 캐리어 블록 전송
US8498195B1 (en) 2007-03-30 2013-07-3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HARQ retransmission scheme for at least two transmit antennas
US8619910B1 (en) 2007-04-11 2013-12-3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ation for MIMO systems with hybrid ARQ
US20110194641A1 (en) * 2007-09-14 2011-08-11 Wei Ming Lim Method for Encoding a Bit Sequence and Encoding Circuit
CN101447854B (zh) * 2007-11-27 2012-11-07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转发/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090197557A1 (en) * 2008-02-04 2009-08-06 Lee Thomas H Differential diversity antenna
US8719606B2 (en) * 2008-03-31 2014-05-06 Intel Corporation Optimizing performance and power consumption during memory power down state
JP5475760B2 (ja) * 2008-06-24 2014-04-16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セルラ・ネットワーク内のマルチユーザ・アンテナ・ビーム形成をサポート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1873209A (zh) * 2009-04-27 2010-10-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天线重传发送方法及装置
KR101026021B1 (ko) * 2009-09-16 2011-03-30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시공간 블록 부호의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KR20110068377A (ko) * 2009-12-16 2011-06-22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가우시안 채널을 기반으로 한 연판정 정보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EP2383949B1 (en) * 2010-04-29 2016-01-06 Xieon Networks S.à r.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signal process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78196A1 (en) * 2010-05-14 2011-11-17 Molly Hamilton Customizable serving tray
US8914715B2 (en) 2010-11-26 2014-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oft decision value generation circuit to reduce calculation amounts and hardware scale
WO2012089241A1 (en) * 2010-12-28 2012-07-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44006B2 (en) * 2011-10-03 2014-06-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ransmit diversity for pre-coded radio control signals
JP5697795B2 (ja) * 2012-03-02 2015-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US9088447B1 (en) 2014-03-21 2015-07-21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Non-coherent transmission and equalization in doubly-selective MIMO channels
US9525493B2 (en) * 2014-10-14 2016-12-20 Alcatel Lucent Differential-coding and decoding for quadrature duobinary coher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8023681B (zh) * 2015-03-13 2020-06-05 清华大学 基于穿孔交织映射的差错控制方法
EP3107235B1 (en) * 2015-06-16 2019-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A method for computing likelihoods in a process for reconstructing decoded information words
CN110063046A (zh) * 2016-06-08 2019-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及其方法
US10243638B2 (en) 2016-10-04 2019-03-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e selec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10270559B2 (en) 2016-10-04 2019-04-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ingle encoder and decoder f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US10435869B2 (en) * 2016-12-22 2019-10-08 Navilas Solutions, Inc. Spatial-temporal compression of sensing data for sensor network
EP3624375A4 (en) * 2017-06-15 2020-06-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726194B (zh) * 2019-03-19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4040A (en) * 1983-01-04 1985-08-06 At&T Information System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a binary signal
WO1994011955A1 (en) * 1992-11-06 1994-05-26 Pericle Communications Company Adaptive data rate modem
US6535497B1 (en) * 1998-05-11 2003-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users for enhanced capacity radiocommunications
RU2145152C1 (ru) * 1998-10-08 2000-01-27 Гармо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пособ ортогональной разнесенной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сигнала в сотовой системе радиосвязи с кодов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каналов
US6724842B1 (en) * 1999-07-16 2004-04-2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wireless differential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ple transmitter antennas
US7170954B2 (en) * 1999-07-16 2007-01-3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ayley-encodation of unitary matrices for differential communication
US6317410B1 (en) * 1999-09-13 2001-11-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eceiver architecture employing space time spreading and 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s
US6801579B1 (en) * 2000-03-09 2004-10-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unitary space-time signal constellations
US20020051501A1 (en) * 2000-04-28 2002-05-02 Victor Demjanenko Use of turbo-like codes for QAM modulation using independent I and Q decod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to xDSL systems
CA2432215C (en) * 2000-12-20 2013-01-22 Ming Jia Differential space-time block coding
US6771705B2 (en) 2001-02-01 2004-08-03 Nokia Corporation Turbo encoder with transmitter diversity
US7218689B2 (en) * 2001-11-29 2007-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log-likelihood ratio with precoding
US7649953B2 (en) 2003-02-13 2010-01-19 Ntt Docomo, Inc. Differential multiple-length transmit and reception diversity
US7394865B2 (en) * 2003-06-25 2008-07-01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 constellations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47745B (zh) * 2007-12-07 2017-07-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天线配置的可靠检测的物理广播信道发送的方法
US8538335B2 (en) 2007-12-07 2013-09-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BCH) transmission for reliable detection of antenna configuration
US8688047B2 (en) 2007-12-07 2014-04-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BCH) transmission for reliable detection of antenna configuration
CN101939959B (zh) * 2007-12-07 2015-09-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天线配置的可靠检测的物理广播信道(pbch)发送
CN101939959A (zh) * 2007-12-07 2011-01-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天线配置的可靠检测的物理广播信道(pbch)发送
CN10324845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用于在差分正交空时分组编码***中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48459B (zh) * 2012-02-14 2016-09-14 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用于在差分正交空时分组编码***中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01677A (zh) * 2015-06-03 2017-01-0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01677B (zh) * 2015-06-03 2019-10-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01707A (zh) * 2015-06-07 2017-01-0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01707B (zh) * 2015-06-07 2019-10-1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41209A (zh) * 2015-07-12 2017-01-1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75070A (zh) * 2015-07-24 2017-02-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6375070B (zh) * 2015-07-24 2019-10-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515479A (ja) 2006-05-25
EP1593225A1 (en) 2005-11-09
US7616703B2 (en) 2009-11-10
AU2003258636A1 (en) 2004-09-06
AU2003303913A1 (en) 2004-09-06
CN100421371C (zh) 2008-09-24
EP1593226A1 (en) 2005-11-09
EP1593225B1 (en) 2007-04-25
CN1742456A (zh) 2006-03-01
US7649953B2 (en) 2010-01-19
WO2004073249A1 (en) 2004-08-26
EP1593226B1 (en) 2009-01-28
DE60313505D1 (de) 2007-06-06
JP4319626B2 (ja) 2009-08-26
DE60313505T2 (de) 2007-12-27
US20060232416A1 (en) 2006-10-19
US20060274846A1 (en) 2006-12-07
JP2006517750A (ja) 2006-07-27
WO2004073247A1 (en) 2004-08-26
JP4317139B2 (ja) 2009-08-19
CN100472998C (zh) 2009-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2455A (zh) 差分多长度发送及接收分集
CN1268081C (zh) 接收器、发送器、通讯***和通讯方法
CN1531787A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中用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309183C (zh) 多信道通信***内使用选择性信道逆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77356C (zh) 快速接收方法及快速接收机
CN1270445C (zh) 信道估计装置和方法以及解调装置和方法
CN1762137A (zh) 使用射频和基带信号加权合并的多天线通信***
CN1501653A (zh)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及接收方法
CN1759617A (zh) 利用基于射频和基带传输信号加权与合并的多天线通信***权重生成方法
CN1572080A (zh)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通信方法与正交频分多路复用通信装置
CN1806396A (zh) 利用球解码技术的信号检测
CN1875562A (zh) 宽带miso和mimo***的频率无关空间处理
CN1295884C (zh) 信息发送装置、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装置和信息接收方法
CN1863184A (zh) 信号分解装置和信号分解方法
CN1930813A (zh)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
CN1108665C (zh) 包括结合多维调制的乘积码的数字传输***与方法
CN1320785C (zh) 支持使用空-时块码的发射天线分集的发射和接收装置
CN1643842A (zh) 通信设备和通信***
CN101068124A (zh) 在通信***中处理信号的方法及***
CN1653768A (zh) Mimo***中多径信道的预编码
CN1636346A (zh) Mimo-ofdm通信***的资源分配
CN1675940A (zh) 多信道通信***的速率控制
CN101044733A (zh) 用于均衡数字信号的方法和均衡器
CN1717888A (zh) 多个空间多路复用模式的mimo***
CN1913515A (zh) 基于正交频分多址的数据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TT DOCOMO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UCOMO EUROPE COM TECH RESEARCH INST AG

Effective date: 200603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033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TT DOCOMO, Inc.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Docomo Europe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2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