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37275A - 旋转式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37275A
CN1737275A CN 200410057748 CN200410057748A CN1737275A CN 1737275 A CN1737275 A CN 1737275A CN 200410057748 CN200410057748 CN 200410057748 CN 200410057748 A CN200410057748 A CN 200410057748A CN 1737275 A CN1737275 A CN 1737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turntable
rotation
ground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577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村俊彦
住吉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 20041005774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37275A/zh
Publication of CN1737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7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由以下部分构成的旋转式作业机:由装设前·后轮(2、3)的车体框架构成的行走体;配置在前述行走体的上方且通过旋转轴承可全周旋转地支承在该行走体上的旋转台;设置在该旋转台的后部的驾驶席;左右自由摆动地支承在作业装置支承部上的对地作业装置,而作业装置支承部立设于前述旋转台的前部。前述车体框架(21),由位于前述前后轮(2、3)之间且支承前述旋转轴承(36)的中间区域、处于比该中间区域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构成,在前述前部区域装设前述前轮(2)用的前轮悬挂装置(61F),在前述后部区域装设前述后轮(3)用的后轮悬挂装置(61R)。

Description

旋转式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旋转对地作业装置的旋转式作业机。
技术背景
作为这种机器的现有技术,从日本国特开2001-97017号公报上了解到的是,在具有前后轮的行走体上通过旋转轴承设置旋转台,在该旋转台上,设有具有驾驶席及操纵装置的上部构造体、和具有升降自由的作业工具的对地作业装置而构成,发动机作为上部构造体的一部分搭载在旋转台上,驾驶席配置在旋转轴的正上方。又,在前述现有技术中,行走体的上表面是平坦的且位于比前后轮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因为发动机在旋转台上,所以,上部构造体上具有燃料罐、工作油罐、液压装置等,利用发动机驱动液压泵,将其工作油供给到设置在行走体上的行走用的液压马达,从而通过传动装置驱动前后轮。
在前述现有技术中,虽然可利用前后轮在高速路上行驶,一边使对地作业装置转动并一边使作业工具升降而进行掘削等对地作业,但因为发动机搭载在旋转台上,所以上部构造体的后部大,从旋转轴到后端的距离极长,成为其后端从后轮的后端还突出很多的构造,不仅不能获得行驶稳定性,而且在狭窄场所进行旋转作业非常困难。
又,不仅发动机,燃料罐、工作油罐、液压装置等也搭载在旋转台上,这样使机体重心比较靠上,难以提高行走稳定性,因为上部构造体的质量大,所以旋转作业性也难以提高。
又,因为对地作业装置只能上下摆动,所以,即使旋转旋转台,也只能在驾驶席的前方作业,利用反向铲进行的那样的掘削壁边的侧槽挖掘等不能作为作业对象,作业适用范围小,在狭窄场所进行掘削作业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可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的旋转式作业机。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作业机,该旋转式作业机将发动机和发动机相关机器搭载在行走体的后部,以减轻上部构造体侧的重量且缩短上部构造体的从旋转轴承到后端的距离,并且使对地作业装置左右自由摆动,在此前提下还可进一步提高行走稳定性及/或旋转作业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式作业机,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前行走单元及后行走单元、具有发动机及动力传动机构的行走驱动装置、配置在前后部的至少前部且升降及接地自由的推土装置、燃料罐、工作油罐和装载这些的车体框架构成的行走体;配置在前述行走体的上方且通过旋转轴承可全周旋转地支承在该行走体上的旋转台;设置在前述旋转台的后部的驾驶席;配置在该驾驶席的前方的操纵装置;左右自由摆动地支承在作业装置支承部上的对地作业装置,而作业装置支承部立设于前述旋转台的前部。前述车体框架,由位于前述前行走单元与前述后行走单元之间且支承前述旋转轴承的中间区域、处于比该中间区域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构成,在前述前部区域装设前述前行走单元用的前悬挂装置,在前述后部区域装设前述后行走单元用的后悬挂装置。
这样,将旋转台配置在比行走体的最高位置低的位置而使旋转台可做全周旋转,增加行走体的重量且减轻旋转台上侧的重量,并且,将对地作业装置支承在旋转台的上侧且使其可左右摆动,在此前提下,可达到行走稳定性、对地作业稳定性、旋转作业性、上下尺寸的紧凑化、前后尺寸的紧凑化、升降容易、确保人居空间或构成的简化等。
为了实现这样的本发明的特征构造,在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作为行走体的核心部件的车体框架的具体构成上,前述车体框架,由左右的侧部框架、在前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前框架、在后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后框架构成,并且前述两侧部框架,由位于中间部的水平的中段部、位于后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后部、位于前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前部、连结前述中段部的后端与前述后部的后移行部、和连结前述中段部的前端与前述前部的前移行部组成。
作为更好的形式,提出了前述左右的中段部的间隔比前述左右的前部及后部的间隔宽,或前述前部具有比前述后部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方案。这些方案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减轻上部构造体侧的重量且缩短上部构造体的从旋转轴承到后端的距离,从而提高行走稳定性及/或旋转作业性,都是有效的。
在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中,前述行走体在前行走单元与后行走单元之间,是在左右的一侧设置燃料罐、在左右的另一侧设置工作油罐。这样,行走体的左右·前后的平衡提高,燃料罐、工作油罐的收纳等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是在前述行走体的中间区域的左右一侧设置燃料罐、在左右的另一侧设置工作油罐。这样,减轻并牢固地形成了车体框架,可容易进行燃料罐及工作油罐等的安装。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实施形式的1个,是在前述行走体的后部配置发动机,在前述中间区域配置动力传动机构。这样,可配合着形状适材适所地配置构成行走体的机器。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是前述旋转轴承配置在比前行走单元和后行走单元的至少一方的上端低的位置。这样,可将旋转台设在更低的位置,从而将旋转式作业机整体重心设定在更低位置。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是在前述作业装置支承部上通过摇摆轴而枢轴支承前述对地作业装置的摇摆体,在该摇摆体上通过横轴而枢轴支承悬臂,并将升降该悬臂的悬臂压力缸配置在悬臂的背面侧。这样,在旋转旋转台时,可避免对地作业装置对行走体的干扰,且可尽可能降低对地作业装置的悬臂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是使前述摇摆体的前部从旋转台向直径外方向突出,且悬臂及悬臂压力缸设定为可通过行走体的最高位置的上方的高度。这样,既可确保旋转台上的人居空间又可进行对地作业装置的全周旋转。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的实施形式的1个,是使前述旋转台上的驾驶席配置框体的后部从旋转台向后上方伸出,在该后上方伸出部配置驾驶席、对地作业装置用操作装置,使该驾驶席在旋转台旋转时可通过行走体的上方。这样,既可确保旋转台上的人居空间又可进行驾驶席的全周旋转。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实施形式的1个,是在设置于前述旋转台上的驾驶席配置框体和作业装置支承部上分别形成左右一对前后安装部,在左右的前后安装部上连结大致コ字形的驾驶室主框架(ロプス)的前后端。这样,可使驾驶室主框架的安装极简单且容易。
本发明的另外的合适实施形式的1个,是前述前行走单元作为前轮而构成,前述后行单元作为后轮而构成。即,通过构成为使该旋转式作业机利用轮子行走,可使之运动性能优良。当然,也提出了对于适用于泥泞等地面状况恶劣地区的作业机,以履带装置构成前行走单元和后行走单元的至少一方的方案。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和优点,将从参照以下附图的实施形式的说明中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整体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式的中央部分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形式的中央部分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图6是整体前立体图。
图7是整体后立体图。
图8是中央剖面图。
图9是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10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
图11是后轮悬挂装置的剖面后视图。
图12是传动装置的剖面俯视图。
图13是行走传动***的剖面侧视图。
图14是行走体中央部的俯视图。
图15是工作油罐的正视图。
图16是转节整体的剖面图。
图17是转节下部的剖面图。
图18是上部构造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操纵装置的后视图。
图20是操纵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作业机整体的液压回路图。
图22是传动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该旋转式作业机,设有4轮式的行走体4,即采用了前轮2作为前行走单元,采用后轮3作为后行走单元。
在图1~7中,旋转式作业机1,大体上设有:具有前后轮2、3的4轮式行走体4、具有通过旋转轴(旋转轴芯)5设置在该行走体4上的旋转台6及其上的驾驶席7及操纵装置8的上部构造体11、设置在旋转台6上的对地作业装置9、设置在行走体4的前后部的前后推土装置(稳定器)10F、10R。
行走体4设有:具有发动机13及动力传动机构14的行走驱动装置12、车体框架21、悬挂着前轮2的前轮悬挂装置61F、悬挂着后轮3的后轮悬挂装置61R等。前述行走体4将发动机13配置在后部,在前部集中配置液压装置用的切换阀类54,上部构造体11,在驾驶席7的前方配置操纵装置8。
在图2、4、5、8~10中,前述车体框架21平面看是阶梯形,利用板状的前后框架23F、23R连结左右一对方管制的侧部框架22的前后部,利用安装旋转轴承36的轴承支承件25连结中段部,其余利用前后方向的多个连结件连结。又,在左右侧部框架22上,从中段部到后部在内部配置并连结发动机13及动力传动机构14,也连结搭载在后部的散热器62。前述动力传动机构14安装在发动机及/或左右侧部框架22上。
在此重要的是,如图1和图10示明的那样,前述车体框架21,由位于前述前后轮2、3之间并支承旋转轴承36的中间区域、处于比该中间区域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构成,在前述前部区域装设前述前轮2用的前轮悬挂装置61F,在前述后部区域装设前述后轮3用的后轮悬挂装置61R。为了该目的,如图9和图10示明的那样,前述车体框架21,由左右的侧部框架22、在前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前框架23F、在后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后框架23R构成,并且前述两侧部框架22,由位于中间部的水平的中段部22a、位于后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22a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后部22r、位于前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22a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前部22f、连结前述中段部22a的后端与前述后部22r的后移行部22ar和连结前述中段部22a的前端与前述前部22f的前移行部22af组成。并且,前述左右的中段部22a的间隔比前述左右的前部22f及后部22r的间隔宽,前述前部22f具有比前述后部22r高的对地高度水平。
即,从前述车体框架21的侧面看,左右各侧部框架22,成为旋转台6的下方的中段部22a位于最下位,从该中段部22a向前后抬起,后部位于高位置,前部位于比后部更高位置,从而能在前后部的下方配置前后轮的悬挂装置。
即,因为将与车体框架21的旋转台6交叠的中段部22a的上表面设计得比前后部的上表面低,前后部的下表面设计得比中段部22a的下表面高,所以,与现有的车体框架整体是平坦的情况相比,将旋转台6配置在更低位置,减小了旋转台6相对前后轮悬挂装置61F、61R的对地高度水平的差而降低了重心。
从前述车体框架21的平面看,左右各侧部框架22,与旋转台6交叠的中段部22a比前后部更向左右方向扩宽而形成,且成为自前后部在前后2处弯曲而随着接近中段部22a相互向外侧成梯形的胀出形状。
左右各侧部框架22,比前后部的左右宽度更宽地形成中段部22a的左右宽度,在中段部22a与前后部的连结部分、在上下表面上设置增强板22b。
前述阶梯状的车体框架21,是中段部22a自前后部向左右外侧扩大的形状,使左右侧部在旋转台6的外周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旋转轴承36的外周的径向外侧,旋转轴承36进入车体框架21的中段部22a内,并在上下方向上交叠,从而能将旋转台6配置在更低位置。
车体框架21,是可充分支承上方负荷并且即使对前后方向的负荷也可分散负荷的牢固的构造,将中段部22a设计得比前后部更低,从而成为可将旋转轴承36及旋转台6配置在比前后轮2、3的上端更低位置的构造。
前轮悬挂装置61F,如图2、3所示,将前轮差速装置64F收纳在内部具有圆筒孔的圆筒状前车轴箱(差速器箱)63F内,通过前后方向的中心销65F左右端部上下摆动地将该前车轴箱63F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支承在车体框架21的前下部上。在前车轴箱63F的左右端部设置支承主销的锥齿轮箱66F,在该锥齿轮箱66F上可绕主销自由摆动地设置前轮传动箱67F,在支承于该前轮传动箱67F上的车轮轴68F上安装前轮2,利用掌舵机构69通过前轮传动箱67F可掌舵左右前轮2。
在图3、11中,后轮悬挂装置61R与前轮悬挂装置61F一样,将后轮差速装置64R收纳在内部具有圆筒孔95a的圆筒状的后车轴箱63R内,在后车轴箱63R的左右端部设置支承主销66a的锥齿轮箱66R,在该锥齿轮箱66R上可绕主销66a自由摆动地设置后轮传动箱67R,在支承于该后轮传动箱67R上的车轮轴68R上安装后轮3,利用掌舵机构69通过后轮传动箱67R可掌舵左右后轮3。
前述后轮悬挂装置61R与前轮悬挂装置61F一样,虽然也可以左右端部上下摆动的方式通过车体框架21的后下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销支承该后车轴箱63R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但在实施形式中,后车轴箱63R固定在车体框架21上。
前述后轮悬挂装置61R,后车轴箱63R由左右分割体形成,左右分割体通过凸缘部93a对合而结合,在一方的分割体中,从形成凸缘部93a的端部侧***并内置后轮差速装置64R,又,突入支承有从动力传动机构14传递动力的小锥齿轮轴86R。
一方的后车轴箱63R,在圆筒孔95a上支承一对轴承95b、95c,并利用两轴承95b、95c支承差速器箱95d,在该差速器箱95d的端部安装与小锥齿轮轴86R啮合的差速器大齿轮95e,该差速器大齿轮95e也支承在一方的轴承95b上。从差速器箱95d向左右各外侧延伸设置差速磁轭轴70。
左右各后车轴箱63R,在外端形成制动部63a,在比该制动部63a更内侧形成差速锁部63b,在左右各制动部63a的外端固定锥齿轮箱66R,在该锥齿轮箱66R上安装后轮传动箱67R,后轮传动箱67R通过车轮轴68R支承后轮3。
从前述后轮差速装置64R到左右锥齿轮箱66R内贯通差速磁轭轴70,在该差速磁轭轴70与制动部63a之间配置液压式的制动机构A,在该差速磁轭轴70与差速锁部63b之间配置液压式的差速锁机构177。
前述锥齿轮箱66R嵌入在制动部63a的外端并套筒(ィンロゥ)结合,通过轴承支承差速磁轭轴70外端的锥齿轮96a,并且通过轴承支承锥齿轮96b,该锥齿轮96b设置在主销66a的上端且与前述锥齿轮96a啮合。
后轮传动箱67R通过一对轴承96c绕主销66a自由摆动地支承在锥齿轮箱66R的下部,其上部也自由摆动地支承在锥齿轮箱66R的上部。
该后轮传动箱67R,支承车轮轴68R,并支承设置于主销66a下部的锥齿轮96d,且使其与车轮轴68R上的锥齿轮96e啮合。
前述锥齿轮箱66R及后轮传动箱67R,构成安装在左右各后车轴箱63R的外端的终极减速箱,其内部的2组锥齿轮96a、96b、96d、96e构成终极减速机构。
在制动部63a内,设置活塞A2,该活塞A2将制动机构A的圆盘A1按压在锥齿轮箱66R的嵌入部66b上,通过利用从外部提供的液压推动活塞A2,将圆盘A1按压在锥齿轮箱66R的嵌入部66b上,从而制动差速磁轭轴70。另外,虽然也可直接将圆盘A1按压在锥齿轮箱66R的嵌入部66b上,但也可设置抵板,又,也可在嵌入部66b侧配置活塞A2,从而将圆盘A1向后车轴箱63R侧按压。
前述差速锁机构177,具有在差速器箱95d侧固定的咬合体177a、在差速磁轭轴70上一体自由转动且自由移动地设置的移动咬合体177b、将该移动咬合体177b向咬合体177a侧压动而使其咬合的液压***177c、对移动咬合体177b向使其离开咬合体177a的方向施力的施力***177d,并且使移动咬合体177b咬合在咬合体177a上,从而使差速器箱95d与差速磁轭轴70一体转动。
因为前述差速锁机构177的外径较小,故后车轴箱63R的差速锁部63b向直径内方向突出而变得比圆筒孔95a更小,因此,可进行后轮差速装置64R及制动机构A的同方向的定位。
另一方的分割体虽然不支承后轮差速装置64R及小锥齿轮轴86R,但制动部63a的制动机构A及差速锁部63b的差速锁机构177与前述一方的分割体同样设置。
在图3中,左右各后车轴箱63R,使相向的压力缸安装部63c突出,在该两压力缸安装部63c上安装掌舵机构69的转向用液压缸71。连结左右后车轴箱63R也兼顾了液压缸71的安装。
掌舵机构69,由设置在后车轴箱63R上的液压缸(动力摇摆压力缸)71、连结该液压缸71的活塞杆71a的两端与左右后轮传动箱67R的摇摆横拉杆72构成,利用活塞杆71a的左右移动使后轮传动箱67R绕主销66a转动,而掌舵后轮3。
在前述左后轮传动箱67R上固定臂120,在该臂120上连结第1联动杆121。122是中段部通过纵轴而枢轴支承在左侧部框架22的中段部22a上的联动体,在该联动体122的两端连结前述第1联动杆121和第2联动杆123的一端部,该第2联动杆123的另一端部连结在设置于前轮2用左前轮传动箱67F上的臂124上,并利用摇摆横拉杆126连结左右前轮传动箱67F的关节臂125。
前述掌舵机构69,当使液压缸71动作而操作后轮3时,通过联动体122及第1、第2联动杆121、123使前轮2也同时受到掌舵,前后轮2、3的掌舵方向变得相反。另外,也可使前后轮2、3的掌舵方向相同。
前述行走体4,是从行走驱动装置12向前轮差速装置64F及后轮差速装置64R传递动力的2轴4轮驱动型,成为利用1个手把73的掌舵而通过前后掌舵机构69F、69R向相反方向(或者也可是同一方向)掌舵前后轮2、3的4轮掌舵型。
但是,行走体4,也可是只将前后轮2、3的任何一方作为驱动轮、掌舵轮,将另一方设定为从动轮、直进轮的构成,也可是只有前后轮2、3的任何一方一直驱动及一直掌舵的构成,也可是适当驱动或掌舵另一方的构成。
前述前后轮2、3虽然使用大致同直径的形式,但也可是前后任何一方为大直径的不同直径。
在图1、2、6、7中,为了在行走体4的前后部(前后框架23F、23R)上分别安装各推土装置10F、10R,左右一对上臂支承部74U及下臂支承部74D、中央上部的压力缸支承部75形成前方突出状。
前后各推土装置10F、10R,具有刮板76、安装在刮板76的背面上部且绕横轴自由升降地枢轴支承在前述上臂支承部74U上的左右一对上臂77U、安装在刮板76的背面下部且绕横轴自由升降地枢轴支承在前述下臂支承部74D的左右一对下臂77D、枢轴支承在压力缸支承部75上而使推土装置10做升降动作的动作压力缸78,使刮板76可与地表相抵接或可冲入地里。
该推土装置10F、10R,虽然具有与反向铲的推土装置大致同一功能,但当以对地作业装置9的掘削作业为主要作业时,作为行走体4的稳定器(外伸叉架)的功能成为主要的,虽然也可配置在行走体4的前后单侧,但配置在前后两方,从而作业时可从地面抬起行走体4。
在图1、2、5~8、14、15中,在行走体4的左右侧部(侧部框架22),在前后轮2、3之间,燃料罐16安装在左右一侧(左侧),工作油罐17和其后方的蓄电池18安装在左右另一侧(右侧)。燃料罐16与工作油罐17也可左右反过来,通过左右分开配置,使行走体4的左右重量平衡良好,并且有效利用了前后轮2、3之间的空间。
燃料罐16和工作油罐17及蓄电池18,左右分开配置在车体框架21上。工作油罐17自由拆装地安装在右侧部框架22上,正视为大致L字形,具有进入右侧部框架22的下侧的延长部17a,在该延长部17a内配置滤油器130,并且,形成凹部17b,凹部17b俯视时呈大致L字形,以配置蓄电池18。
前述凹部17b在工作油罐17的后部侧于左右内侧部分形成,通过在此配置蓄电池18,使得该蓄电池18被工作油罐17从外侧及前方遮住。
在前述工作油罐17的前下部形成连续大小孔128a、128b的葫芦状的开口部128,封闭该开口部128的盖体129也为葫芦状,在该盖体129的小孔对应部129a上连接前述滤油器(吸滤器)130和与之连通的吸入管131,该吸入管131穿过侧部框架22的下侧连接在各种阀上。
前述滤油器130在安装在盖体129上的状态下,通过从大孔128b***并向小孔128a侧移动,使盖体129对应葫芦孔安装,由于滤油器130向开口部128的***容易化而可容易进行维护。
132是喷射管,从工作油罐17的泵133穿过蓄电池18及侧部框架22的下侧连接在发动机13侧的液压泵上。
在右侧部框架22的上部突设多根套筒销134a,使工作油罐17可暂时锁定在该套筒销134a上,利用前述套筒销134a及套筒在其上的工作油罐17侧的带孔的套筒部件134b构成罐体暂时锁定***134。
又,使利用暂时锁定***134暂时锁定的工作油罐17被正式安装机构136正式锁定,该正式安装机构136,具有套筒在固定于工作油罐17上表面的正视时呈大致L字形的被套筒件135c上的前后方向的杆135d、和在该杆135d的两端利用螺帽135e紧固的套筒件135a,将该套筒件135a的下端部架在右侧部框架22上安装的带孔的套筒部件139a或托架139b上并上紧螺帽135e,通过将工作油罐17拉到右侧部框架22侧而正式锁定。
正式安装机构136,也可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工作油罐17固定在右侧部框架22上。
在右侧部框架22的下表面与延长部17a之间配置橡胶等的密封材料137,使工作油罐17的上表面成大致水平地支承工作油罐17。
该工作油罐17,如图8中双点画线所示,外侧面和上表面被正视时呈大致倒L字形的盖138覆盖,该盖138利用金属板或塑料形成,在工作油罐17的前后两侧通过台座等安装在固定于右侧部框架22上的托架139b上。盖138的上水平部成为阶梯部138A。
燃料罐16利用塑料或钣金形成,固定在左侧部框架22的外侧面。
具体地,在左侧部框架22的外侧面上前后一对托架190向左右外侧突设,燃料罐16被安装在该前后托架190的前后之间。
该燃料罐16,与工作油罐17一样,形成正视时呈大致L字形,具有进入侧部框架22的下侧的延长部,通过罐体暂时锁定***及罐体正式安装机构安装。
又,与工作油罐17一样,燃料罐16的上表面及外侧面被盖191覆盖,该盖191通过台座190a安装在托架190上。该盖191的上水平部成为阶梯部191A。
另外,前述盖138、191也可是只覆盖罐体17、16的上表面的平板,也可固定在罐体17、16上。
在图1~4、6、7、12、13中,前述行走体4,旋转台6的下方部分是扁平形状部4A且旋转台6的后方部分成为大体积形状部4B,在大体积形状部4B上自由拆装或自由开闭地设置机罩盖80。
在行走体4的前述大体积形状部4B的机罩盖80内配置发动机13,在前述扁平形状部4A上配置动力传动机构14。在内置该动力传动机构14的扁平形状部4A的上方配置旋转台6,发动机13成为从旋转台6的下方向后方飞出的配置构造。
虽然前述发动机13也可将曲轴13A的轴心沿左右方向配置,但在此是沿着前后方向的配置,左右方向的中心13S(参照图3)与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中心(通过旋转轴5的中心线5S)同心或稍微向左右一方(左侧)错开而配置。
配置在发动机13的后方侧的散热器62,虽然也可配置在车体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中心,但偏向与发动机13同侧地配置。
虽然前述扁平形状部4A的动力传动机构14也可是机械式传动装置,但在此组合具有泵81及马达82的静液压式的传动装置(HST)26和减速装置87,如图3、4、12、13所示,在该静液压式的传动装置26的变速箱83上,支承从发动机13传递动力的泵81侧的输入轴27和马达82侧的输出轴28,分别俯视它们时是沿着大致前后方向的。传动装置26的变速箱83和减速装置87的前后箱87A、87B结合成一体,前述输入轴27和输出轴28,侧视时,是向前下方少许倾斜配置的。
减速装置87在前后箱87A、87B内收纳2组减速齿轮群107、108,前后箱87A、87B上下宽度短而左右宽度长地形成,在前箱87A上设置供给泵109和利用该供给泵109控制的液压离合器110。
前述输入轴27从变速箱83向前后突出,后侧通过飞轮与曲轴13A连结,前侧支承在减速装置87的后箱87B上,安装减速齿轮群107的齿轮107A,并且可驱动供给泵109。
减速齿轮群107的齿轮107A与齿轮107B啮合,该齿轮107B安装在液压离合器110的离合器输入轴111上。在液压离合器110的离合器输入轴111与离合器输出轴112之间设置离合器***113,从而可利用来自供给泵109的压力油进行切断·接通。
离合器输出轴112通过自由连接轴,而驱动负荷大的工作油供给用的液压泵85。
前述供给泵109利用次摆线泵等形成,发动机13驱动时被驱动,向离合器***113供给所需压力的压力油并维持接通状态,发动机13停止时供给泵109也停止,离合器***113关闭。因此,当发动机13开始工作时,可在液压泵85的负荷没有施加在离合器输出轴112上的状态下进行,可减轻启动时的负荷。
在前述马达82的输出轴28上设置减速齿轮群108的齿轮108A,该齿轮108A与设置在推进轴114上的齿轮108B啮合。前述推进轴114,减速装置87从前后箱87A、87B向前后突出,通过前后自由连接轴29F、29R与前轮差速装置64F及后轮差速装置64R的各小锥齿轮轴86F、86R连结。
通过在向前后轮2、3的动力传递上使用前后自由连接轴29F、29R,即使小锥齿轮轴86F、86R处于向左右方向错开中心销65的位置,即使推进轴114向前下方倾斜,也可进行向前后轮差速装置64的动力传递,并且可进行前车轴箱63F的上下摆动。
在图1~7中,在行走体4上设置:自由旋转地支承旋转台6的旋转轴承36;设置在旋转轴承36的内周的内齿轮88;与该内齿轮88啮合的驱动小齿轮89;驱动该驱动小齿轮89并使旋转台6旋转的液压式旋转马达15。
配置在旋转轴承36的中心5S上的旋转轴5由转节构成,即使旋转台6转动时,也可连接:连接液压泵85与对地作业装置9的工作油路、连接操作装置与切换阀的控制油路、连接操纵装置8与行走驱动装置12的配线等。
前述旋转马达15、自由连接轴29、液压泵85等,是构成行走驱动装置12的动力传动机构14的一部分的,大致容纳在比车体框架21的上表面低且比发动机13的下端高的范围,在旋转轴5的周围,即使在上下方向,即使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也紧凑配置。
由前述旋转台6、配置在旋转轴5的旋转台6的后上部的驾驶席7、配置在该驾驶席7的前方的旋转台6前部的操纵装置8、配置在驾驶席7的周围的对地作业装置9用的操作装置55等构成上部构造体11。
前述旋转轴5的中心5S,比前后轮2、3的轴间中心P少许靠前侧配置,以该旋转轴5为界分别将驾驶席7配置在旋转台6的后侧,将操纵装置8及对地作业装置9配置在前侧,上部构造体11前端是操纵装置8,后部是驾驶席7,在驾驶席7的后侧配置操作装置55的液压控制阀56。
前述上部构造体11,旋转轴承36及旋转台6配置在比行走体4后部的发动机13上端更下位,旋转轴承36及旋转台6中的至少旋转轴承36,配置在前后轮2、3之间且比前后轮2、3的至少一方的上端低的位置。
旋转台6俯视时,前部是平坦的而后部及左右侧部是大致圆形,后部接近发动机13,前部以向前的姿势处于与左右前轮2的后端大致同一位置,转动时,其外周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右前轮2的后端交叠。旋转台6从车体框架21向左右外侧突出,在左右方向与燃料罐16及工作油罐17交叠。
即,旋转台6,在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发动机13和左右分离的一对前轮2的3点内尽可能大面积地设定,或,在使旋转台6达到必要面积的前提下,紧凑设定行走体4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
而且,因为在前述行走体4上搭载发动机13、燃料罐16、工作油罐17、切换阀类54等,所以,行走体4重量变大,上部构造体11侧的重量减轻,且前后方向上、左右方向上都变得紧凑。
这样,相对具有前后轮2、3的行走体4的重量,可减轻设定旋转台6及其上的驾驶席7、操纵装置8及对地作业装置9的总重量,至少可减轻设定旋转台6及其上的驾驶席7及操纵装置8的总重量。
又,利用配置在旋转轴5周围的动力传动机构14、以及发动机13、燃料罐16及工作油罐17的三角配置等,旋转轴5周围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又,通过在行走体4的后部配置发动机13,在前部配置切换阀类54,在左右各侧配置工作油罐17、燃料罐16,全方位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作业机1上的重心Q,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旋转轴5的中心5S的少许前侧且液压泵85的后端附近,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旋转台6及旋转轴承36的上表面附近,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中心5S稍微右方且与旋转马达15交叠的位置。
前述作业机1,为了降低行走体4的重心Q而获得行走稳定性、作业稳定性等,将发动机13配置在行走体4上,为了即使将发动机13搭载在行走体4上也可将旋转台6配置在更低位置,而将发动机13配置在行走体4的后部,并且,将动力传动机构14配置在比发动机13更前侧且减小旋转台6下方的行走体4的上下尺寸。
从旋转轴5的中心5S到上部构造体11的后端的距离L1,大致在从旋转轴5的中心5S到后轮3的后端的距离L2以内,至少大致在从旋转轴5的中心5S到行走体4的后端的距离L3以内。这样,即使转动上部构造体11,也不会与后方的障碍物冲突。
在图8、12、14、16、17中,前述转节(转动轴)5,具有通过托架140固定在行走体4的车体框架21上并连接在液压泵85上的筒体141、和在该筒体141内自由转动地配置且通过止动板142被旋转台6止转的中轴143,在该中轴143的上部设置连接在驱动器上的油路连接环体144,在筒体141与中轴143的下部设置通电机构145。
因为筒体141的表面积大,所以各种配管在圆周方向及轴向上距离适当间隔地连接。例如,从上起形成控制用连接口141j、静液压式传动装置26用连接口141e、液压信号用连接口141n、制动用连接口141h、动力摇摆压力缸71左用连接口141c、动力摇摆压力缸71右用连接口141d、推土动作压力缸78上升用连接口141f、推土动作压力缸78下降用连接口141b、旋转马达15右旋转用连接口141i、旋转马达15左旋转用连接口141g、辅助液压马达用连接口141k、总线用连接口141m及***口141t。
在中轴143内,形成油路,该油路通过径向油路和轴向油路将前述筒体141的各连接口连接到油路连接环体144上,在油路连接环体144上,连接与这些油路连通的配管。另外,也可一体形成中轴143与油路连接环体144。
在前述油路连接环体144上,虽然形成各连接口并也可连接配管,但如果这样,必须设计与筒体141同样的各连接口形成面积,所以,在实施形式中,将配管呈章鱼足形地直接熔敷在油路连接环体144表面而形成一体。
该油路连接环体144从旋转轴承36向上方突出并突入到旋转台6内,特别是在旋转台6上也有左右立起肋35,因为章鱼足配管146难以从油路连接环体144向左右方向突出,所以,从中间弯曲成く字形而向前后地形成各配管146。
前述章鱼足配管146配置在立起肋35的上表面以下,在旋转台6上形成开口6a而用于穿过连接章鱼足配管146与上部构造体11的软管。
在前述中轴143的轴芯上形成贯通孔147,而穿插电线束148,在中轴143的下表面上形成配合凹部150与联接器149配合。
在筒体141的下部可拆装地安装接头盖151,在该接头盖151的上侧安装箱体152,在与接头盖151之间内置通电机构145。
在前述接头盖151或箱体152的固定侧固定电刷等固定通电部件153,与可动通电部件154滑动连结而可通电。
可动通电部件154与中轴143同心并设置在自由转动地支承在箱体152上的转动轴155的下部,在该转动轴155的从箱体152突出的上部安装联接器149,通过该联接器149***配合凹部150而与中轴143配合,使转动轴155与中轴143一体转动。
前述电线束148一端连接在旋转台6上面的电子控制器上,另一端穿过转动轴155内而与可动通电部件154连接,从而通过固定通电部件153通电控制行走体4侧的发动机13及各种电磁控制阀。
前述通电机构145,虽然主要是接通控制信号用的电的,但也可设为提供驱动马达的电力。
在旋转台6上,作业装置支承部37立设在前部,后壁部34立设在后部,中段部上立设的左右立起肋35连接作业装置支承部37与后壁部34,利用它们将旋转台6形成牢固的立体构造物。
在图1、4~7中,从前述旋转台6的后壁部34的上部向后方设置驾驶席配置框体51,成为向发动机13的上方伸出的状态。该驾驶席配置框体51,在后壁部34的上表面将左右一对管子制的横部件51B固定在固定的安装板51A上,从左右横部件51B向后方突出管子制的纵部件51C,利用多根连结部件51D连结左右纵部件51C而构成,在该驾驶席配置框体51的前部安装驾驶席7,在后部安装操作装置55的液压控制阀56、带辅助液压马达158的发电机159及蓄电池160。
在前述旋转台6的作业装置支承部37的上部设置左右一对支承体58。该支承体58是从コ字部件58A水平突出管子制的横部件58B的形状,コ字部件58A用螺栓固定在作业装置支承部37上,而横部件58B形成左右一对驾驶室主框架支承部。
前述驾驶席配置框体51的左右横部件51B也形成驾驶室主框架支承部,在位于前述前后的横部件51B及横部件58B上连结左右各驾驶室主框架53的前后支柱52F、52R。
驾驶室主框架53从后支柱52R到上部52U是由1根管材弯曲成大致U字形而形成,然后连结上部52U与管子制的前支柱52F的上端,并利用多根连结杆60连结该左右驾驶室主框架53,且在上部52U上安装顶盖90而可遮阳。
在前后支柱52F、52R的下端固定连结部件59F、59R。该各连结部件59F、59R具有管子或实心棒状的连结部、和相对支柱52直角配置该连结部用的弯头部,将前述连结部***横部件51B、58B,利用贯通两者的螺栓止动,从而将驾驶室主框架53安装在旋转台6上。
另外,连结部也可嵌合连结在横部件51B、58B上地构成,也可利用板材或角钢材料等形成两者。
前述左右后支柱52R弯曲成L字形,从旋转台6的后壁部34向驾驶席7的后上方升起,并从中段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形成与驾驶席配置框体51一同向发动机13的上方伸出的形状。
驾驶席配置框体51及驾驶席7配置在比发动机13更高的位置,旋转台6旋转时可通过发动机13的上方,即,设计为可通过作为行走体4的最高位置的大体积形状部4B的上方。
将前述发动机13搭载在行走体4的后部,通过将驾驶席7配置在从旋转台6向后上方伸出的位置,而在旋转台6上面使驾驶席7位于后部且操纵装置8位于前部,上部构造体11的重量变得极轻,前后尺寸变成必要的最下限的尺寸。
而且,可将驾驶席7的前方的旋转台6上面作为人居空间有效地利用,减小旋转台6的占有面积且配置在低位置,可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紧凑地构成作业机1。
在前述驾驶席配置框体51上,在驾驶席7的左右侧支承对地作业用的操作装置55的左右柄操作***55L、55R。左右柄操作***55L、55R,是操作后述的对地作业装置9的悬臂压力缸43、臂压力缸45及作业工具压力缸47及旋转马达15等的。
又,在驾驶席7的左右侧,配置对地作业装置9的摇摆压力缸41用的操作柄181、作业工具46的倾倒用压力缸184用的操作柄182、推土动作压力缸78用的操作柄183。又,也配置用于操作发动机13的调速机的手加速柄187或用于操作行走液压锁175的行走锁柄188等,行走锁柄188设置在驾驶席7的左右两侧。
在驾驶席配置框体51的后部且在液压控制阀56的左右侧,配置利用前述操作柄181、182、183操作的摇摆用、倾倒用、推土装置用的遥控阀,并通过联杆、杆、电缆等连接各操作柄181、182、183。
操纵装置8具有手把73从而可在高速路上行驶,手把73的转向控制器73A及其他的机器安装在支承体38上,而支承体38立设在旋转台6的作业装置支承部37的后侧,从而作为1组机组而组装且可装设在旋转台6上。
即,前述支承体38,如图18~20所示,除转向控制器73A以外,变速操作静液压式传动装置26的变速踏板94配置在右脚放置位置附近地被枢轴支承,在其附近枢轴支承制动踏板91,并安装用于操作制动机构A的主压力缸101、油罐102,也安装了变速踏板94用的挡板103及HST用的遥控阀104等。
沿着前述手把73的手把柱73B,配置用于操作前后进切换阀174的往复柄105。
在旋转台6上的前部,设置作业装置支承部37,用于将对地作业装置9左右自由摆动地支承在旋转台6的上侧。前述操纵装置8的手把73配置在旋转台6的前部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也可偏向左侧),与此相对,作业装置支承部37向右侧偏少许,从而容易观察到对地作业装置9的作业状态。
在图1~4、18中,作业装置支承部37,连结左右立起肋35的前端且覆盖操纵装置8的前侧地立设在旋转台6的前部,而支承纵轴状的摇摆轴39。该摇摆轴39上枢轴支承利用摇摆压力缸41摆动的摇摆体40,在该摇摆体40上通过横轴48A、48B枢轴支承悬臂42及升降该悬臂42的悬臂压力缸43。
前述摇摆体40枢轴支承在作业装置支承部37的上部,在作业装置支承部37的下部枢轴支承纵轴的转动轴163,在该转动轴163上固定上臂164和下臂165,上臂164通过联杆166与摇摆体40连结,下臂165连结在摇摆压力缸41上,构成上升联动机构,用于将下位的摇摆压力缸41的动作力传递给上位的摇摆体40。
枢轴支承前述摇摆体40的下部的悬臂42的部分,从旋转台6外周(旋转时的外周转动轨迹)向直径外方向突出;枢轴支承摇摆体40的上部的悬臂压力缸43的基部的部分,在摇摆轴39的大致上方位于旋转台6外周以内。
前述作业装置支承部37收在旋转台6的外周的大致范围内地配置,将摇摆体40的高度设定为悬臂42及悬臂压力缸43可通过行走体4侧的最高位置的上方的高度,即使将悬臂42向后方旋转,如果悬臂42是比水平姿势更上方的姿势,则不会与机罩盖80的前部抵接。
即,是即使旋转台6上面的对地作业装置9旋转也不会与行走体4侧冲突的构成,可进行将旋转台6设为向后姿势的状态下的对地作业,从而能在行走体4的全周围进行掘削作业等。
前述对地作业装置9具有在悬臂42的前端利用臂压力缸45可上下摆动的臂44,且具有在臂44的前端利用作业工具压力缸47可绕左右轴心上下摆动的作业工具(铲斗等)46。
作业工具46,其左右中央部绕前后轴心自由转动地支承,利用倾倒用压力缸184,左右两侧可上下摆动。
图21、图22所示为旋转式作业机1的液压回路,以转节5为界分为行走体4侧和上部构造体11侧。
发动机13的动力在驱动传动装置26的泵81的同时也驱动供给泵109,并且,通过减速齿轮群107及液压离合器110可驱动液压泵85。
在传动装置26上,设置往复阀170和高低速切换阀171,高低速切换阀171可利用电磁操作阀169操作,从而可使马达82的斜板控制驱动器172动作而切换高速状态与低速状态。
在泵81上连接用以切换前后进及速度的速度驱动器173,该速度驱动器173受速度动作阀176控制,该速度动作阀176利用前后进切换阀174进行前后切换操作,并且能利用受变速踏板94操作的遥控阀104控制。
来自供给泵109的工作油通过行走液压锁175到达遥控阀104,从该遥控阀104提供给前后进切换阀174的前后一方,对应变速踏板94的踏入量速度动作阀176动作而控制速度驱动器173。
177是差速锁机构,利用差速锁切换阀178开·关操作来自供给泵109的工作油,从而切换差速锁动作状态与解除状态。
来自液压泵85的工作油提供给重合多个阀体的液压控制阀56,从该液压控制阀56的各阀体56a~56g送到各个驱动器。
在操作装置55的左柄操作***55L上设置臂用和旋转用的遥控阀,通过臂用阀体56e摆悬臂压力缸45并使其进行翻卸动作,通过旋转用阀体56f使旋转马达15左右转动动作。
在右柄操作系55R上设置作业工具用和悬臂用的遥控阀,通过作业工具用阀体56c使作业工具压力缸47做倾倒·翻卸动作,通过悬臂用阀体56d使悬臂压力缸43向上·向下动作。
在前述左右柄操作***55L、55R的附近(也可在操纵装置8的附近)配置3根操作柄181、182、183。操作柄181是操作摇摆用的遥控阀的,通过摇摆用阀体56b使摇摆压力缸41左右摆动地动作;操作柄182是操作作业工具46的倾倒用的遥控阀的,通过倾倒用阀体56a使倾倒用压力缸184动作;操作柄183是操作推土用的遥控阀的,通过推土用阀体56g使推土动作压力缸78动作。
在前述液压泵85上连结辅助泵185,该辅助泵185的工作油提供给辅助液压马达158,经过其后转向控制器73A,提供给转向用液压缸71。
前述传动装置26、旋转马达15、泵109、85、185、转向用液压缸71、推土动作压力缸78、行走液压锁175、切换阀类54等配置在行走体4侧,操作装置55、变速踏板94、转向控制器73A、3根操作柄181、182、183、辅助液压马达158、液压控制阀56等配置在上部构造体11侧,通过转节5可进行上下的工作油的供给、排出,通过转节5的通电机构145,而向从上部构造体11侧到行走体4侧的传动装置26控制用电磁阀及其他的电磁阀、电气设备发送控制信号。
前述前后进切换阀174、行走液压锁175、差速锁切换阀178、电磁操作阀169等,作为切换阀类54配置在行走体4的前部,与泵109、85、185等一同构成液压装置。
旋转式作业机1,虽然最好具有所有前述的各构成部分,但可部分选择使用,或适当组合。
例如,在具有前后4轮2、3的行走体4上设有行走驱动装置12及推土装置10,在低于行走体4的最高位置的低位置可全周旋转地设置旋转台6,而在该旋转台6上设有具有驾驶席7及操纵装置8的上部构造体11及对地作业装置9而组成基本构成,最好具备以下(a)到(g)的至少1项。
(a)使搭载在旋转台6上的上部构造体11及对地作业装置9可通过发动机13上方;
(b)行走体4设计为旋转台6的下方部分是扁平形状部4A且旋转台6的后方部分是大体积形状部4B的构造;
(c)在行走体4的后部配置发动机13,将旋转台6配置在比发动机13上端更下位处;
(d)将旋转轴承36及旋转台6中的至少旋转轴承36配置在前后轮2、3之间且比其至少一方的上端更低的位置;
(e)将作业装置支承部37配置在旋转台6的外周的大致范围内;
(f)使驾驶席7从旋转台6向后方向突出;
(g)将利用作业装置支承部37支承的对地作业装置9的基部配置在前后轮2、3之间。
并且,对于旋转式作业机1的前述基本构成,即使在相对于具有前后轮2、3的行走体4的重量,附加了减轻设定旋转台6、驾驶席7、操纵装置8及对地作业装置9中的至少旋转台6、驾驶席7及操纵装置8的总重量的构成等时,又,即使在附加了使上部构造体11的从旋转轴5到后端的距离L1大致容纳在从旋转轴5到后轮3的后端的距离L2以内的构成等时,也可同样进行前述组合。
上述旋转式作业机1,适合在转向防滑装载机(スキツドステァロ一ダ)不擅长的倾斜地面或狭窄的现场有效地进行分段作业,虽然也可进行一边移动一边搂土的作业,但在停止状态利用液压搂土的作业的方法更好,只要更换宽度不同的作业工具46,就可利用1台机器进行搬运作业和电线埋设等的1.8m以下的沟槽挖掘作业两项。
即,如果大概分类整地工程中使用机械的作业则有搬运和分段,旋转式作业机1,可特别有效地进行分段作业——在地面上形成梯度或起伏、找水平、搂土、回填沟或洞等、搬运以外的土方移动作业。
另外,本发明,前述实施形式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及各自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如图1~图22所示那样构成是较理想的。但不限于前述实施形式,也可将部件、构成进行各种变形,或改变组合。
例如,也可取代4柱式驾驶室主框架53而搭载2柱式驾驶室主框架或小房装置,或将操作装置55配置在手把73的附近。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虽然旋转式作业机1作为利用轮子行走的作业机而构成,但也可采用前履带装置代替前轮2作为前行走单元,采用后履带装置代替后轮3作为后行走单元。并且,也可只将前轮2和后轮3的任何一方更换成履带装置。

Claims (11)

1.一种旋转式作业机,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前行走单元及后行走单元、具有发动机及动力传动机构的行走驱动装置、配置在前后部的至少前部且升降及接地自由的推土装置、燃料罐、工作油罐和装载这些的车体框架构成的行走体,配置在前述行走体的上方且通过旋转轴承可全周旋转地支承在该行走体上的旋转台,设置在该旋转台的后部的驾驶席,配置在该驾驶席的前方的操纵装置,左右自由摆动地支承在立设于前述旋转台的前部的作业装置支承部上的对地作业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车体框架(21),由位于前述前行走单元(2)与后行走单元(3)之间且支承前述旋转轴承(36)的中间区域、处于比该中间区域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构成,在前述前部区域装有前述前行走单元(2)用的前悬挂装置(61F),在前述后部区域装有前述后行走单元(3)用的后悬挂装置(61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车体框架(21),由左右的侧部框架(22)、在前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前框架(23F)、在后侧以既定间隔连结它们的作为横梁的后框架(23R)构成,并且,前述两侧部框架(22),由位于中间部的水平的中段部(22a)、位于后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22a)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后部(22r)、位于前方的具有比前述中段部(22a)高的对地高度水平的水平的前部(22f)、连结前述中段部(22a)的后端与前述后部(22r)的后移行部(22ar)、和连结前述中段部(22a)的前端与前述前部(22f)的前移行部(22af)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左右中段部(22a)的间隔比前述左右前部(22f)及后部(22r)的间隔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前部(22f)具有比前述后部(22r)高的对地高度水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行走体(4)的中间区域的左右一侧设置燃料罐,在左右另一侧设置工作油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行走体(4)后部配置发动机(13),在前述中间区域配置动力传动机构(1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作业装置支承部(37)上通过摇摆轴枢轴支承对地作业装置(9)的摇摆体(40),而在该摇摆体上通过横轴(48A、48B)枢轴支承有悬臂(42),并将升降该悬臂的悬臂压力缸(43)配置在悬臂的背面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摇摆体(40)的前部从旋转台(6)向直径外方向突出,且悬臂(42)及悬臂压力缸(43)设定为可通过行走体(4)的最高高度水平的上方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转台(6)上设置的驾驶席配置框体(51)的后部从旋转台向后上方伸出,在该后上方伸出部配置驾驶席(7)、对地作业装置用操作装置(55),该驾驶席(7)在旋转台旋转时可通过行走体的上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前述旋转台(6)上的驾驶席配置框体(51)和作业装置支承部(37)上分别形成左右一对安装部,在前述安装部上连结大致C字形的驾驶室主框架的前·后端。
11.如权利要求1~10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旋转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前行走单元(2)作为前轮而构成,前述后行走单元(3)作为后轮而构成。
CN 200410057748 2004-08-17 2004-08-17 旋转式作业机 Pending CN17372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57748 CN1737275A (zh) 2004-08-17 2004-08-17 旋转式作业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57748 CN1737275A (zh) 2004-08-17 2004-08-17 旋转式作业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7275A true CN1737275A (zh) 2006-02-22

Family

ID=36080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57748 Pending CN1737275A (zh) 2004-08-17 2004-08-17 旋转式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3727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4165B (zh) * 2008-07-14 2014-03-19 赫达逊湾控股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107059969A (zh) * 2017-03-30 2017-08-18 吉林大学 一种轮式推土机牵引力联合控制***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4165B (zh) * 2008-07-14 2014-03-19 赫达逊湾控股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CN107059969A (zh) * 2017-03-30 2017-08-18 吉林大学 一种轮式推土机牵引力联合控制***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676C (zh) 施工机械用驾驶室
KR100606313B1 (ko) 휠식 작업기
CN2685217Y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608921A (zh) 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230930A (zh) 行驶变速装置的操舵机构
CN1673465A (zh) 工程机械
CN1751555A (zh) 水田作业车
CN1500048A (zh) 履带拖拉机
CN1240740A (zh) 两轮摩托车的驱动装置
CN1940188A (zh) 作业机
CN1309653C (zh) 自走式作业机械
CN1737275A (zh) 旋转式作业机
CN2898461Y (zh) 拖拉机
CN1076156C (zh) 带有秧苗栽植装置的插秧机
CN1780754A (zh) 工程机械
CN212388625U (zh) 一种微型油电混合四驱铲沙机
CN1285845C (zh) 用于作业机的传动装置
CN1275504C (zh) 农用作业机
CN101031465A (zh) 拖拉机
CN1771147A (zh) 拖拉机
CN1177520C (zh) 插秧机的回行栽植用划行器的安装部结构
CN100351115C (zh) 拖拉机
JP4537570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CN206118554U (zh) 利用曲柄移动导杆机构弧形激振的水田制浆机
CN1743218A (zh) 小型二轮机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