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7070A -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37070A
CN1537070A CNA028151399A CN02815139A CN1537070A CN 1537070 A CN1537070 A CN 1537070A CN A028151399 A CNA028151399 A CN A028151399A CN 02815139 A CN02815139 A CN 02815139A CN 1537070 A CN1537070 A CN 1537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layer
room
priority area
l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151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9964C (zh
Inventor
ƥ��־��
匹田志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37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7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99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99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87/00Elevator, industrial lift truck, or stationary lift for vehicle
    • Y10S187/902Control for double-decker 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对上下配设在1个升降井(1S)内、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作为1组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其特点是,将与建筑物(1)的出入口相通的楼层作为下轿厢用主层(1F),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上层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作为上轿厢用主层(2F),将升降井(1S)的下层部分作为下轿厢优先区域(DPZ),将上楼层部分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UPZ),将中间楼层部分作为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的共用区域(CZ),如此将各楼层进行划分,根据乘厅呼叫所属的上述划分,分派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在各个优先区域(UPZ或DPZ)使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优先工作,另外,在共用区域(CZ),先判定是否与对方轿厢干涉,然后进入,应答后从共用区域(CZ)退出,在待避层进行待避。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1个升降井内上下配设、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和下轿厢作为1组的1组或多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以使轿厢避免相互之间干涉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梯通常是每个电梯设有升降井,1个升降井内收容1个轿厢。因此,设置多台电梯的场合,就会并列设有与电梯台数相当的数量的升降井,因而各轿厢之间不会干涉,能进行自由的升降。在如此的设置情况下,多台电梯群管理控制,以提高运输效率。
但是,对每个轿厢设置升降井,则对设置大量电梯的高层建筑来说,存在建筑的地面面积中升降井部分所占的面积的比例过大的问题。
为此,为了降低升降井部分的面积,比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226164号公报中揭示了以下结构。即,使几台轿厢在同一升降井内工作,一旦登记了乘厅呼叫,则运算轿厢相互干涉的可能性以判定是否需要待避,如需要待避的场合,通过使被分派的轿厢以外的轿厢进行待避,可防止轿厢的相互干涉,应答乘厅呼叫。
但是,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0-22616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尽管能降低建筑的地面面积中升降井部分所占的面积的比例,但上轿厢和下轿厢除了最终层以外,几乎是将升降井的整体区域作为均等的共同的服务区域,故在将乘厅呼叫进行分配时上轿厢与下轿厢进行竞争。因此,不得不使没有分派的轿厢进行待避以不阻碍被分派的轿厢的运行,故存在运输效率低的问题。
另外,日本特开平6-305648号公报中揭示了以下结构。即,将2根轴的两个最上部及两个最下部分别用水平坑进行连接以形成环状坑,将数台轿厢收容在该环状坑内,并朝一定的方向进行循环的多厢方式的电梯***中,当后继的轿厢进入先行的轿厢行进方向后方的规定距离内时,使后继轿厢停止,以防止追尾。
但是,在循环形的电梯中,尽管目的层在距离上很近,但如前往位于与循环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楼层的场合,不得不绕循环路径大致转1周。尤其是,在1个升降井内收容多台轿厢的电梯以高层大楼为设置对象,故上述循环路径的1周是环绕从建筑物最下层至最上层之间的1周。因此,存在费时、运输效率低。另外,为了解决该问题,也可以考虑并列设置朝相反方向循环的电梯,但存在设备过剩的新的问题。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在1个升降井内上下配设、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和下轿厢作为1组的1组或多组电梯的轿厢之间的干涉,且能提高运输效率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对上下配设在与建筑物的各楼层相通的1个升降井内、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和下轿厢作为1组的1组或多组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的装置中,将与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楼层作为下轿厢用主层,将该下轿厢主层的上层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楼层作为上轿厢用主层,将升降井的下楼层部分作为下轿厢优先区域,将上楼层部分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将中间楼层部分作为上轿厢和下轿厢共同进行工作的共用区域,如此事先将各楼层进行划分,当发生乘厅呼叫时,根据该乘厅呼叫所属的上述划分,分派上轿厢或下轿厢,该分派的结果,在各个优先区域中使上轿厢或下轿厢优先工作,另外,在共用区域工作的场合,先判定是否与对方轿厢干涉,然后进入,应答后从共用区域退出,在待避层进行待避。
因此,上轿厢优先区域和下轿厢优先区域,由共用区域分割成升降井的上下两端侧,因而上轿厢和下轿厢在各个自己的优先区域内工作的场合是不会产生干涉的。其结果,两轿厢可自由升降,能发挥高的运输效率。
另外,在共用区域工作的场合,进行了是否可进入的判定后才进入,故可避免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干涉。
而且,在应答了共用区域的呼叫后,使轿厢从共用区域退出并在待避层待避,因此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干涉机会是有限的。因而可抑制因避免干涉的动作引起的运输效率的下降。
另外,本发明将作为运输对象的建筑内在住人数最为近似地划分成上轿厢优先区域和共用区域。
由此,尤其是可使上班时间带的作用于上轿厢和下轿厢的高峰负荷均等化。
而且,本发明对上轿厢优先区域的交通量和共用区域的交通量进行测量,划分上轿厢优先区域和共用区域以使该测量值最为近似。
由此,可根据实际的交通量使作用于上轿厢和下轿厢的负担均等化。
而且,本发明将下轿厢用主层设定为下轿厢的待避层,将上轿厢优先区域的最下层设定为上轿厢的待避层,发出将这些待避层作为乘厅的假想乘厅呼叫,通过将该假想乘厅呼叫分派给上轿厢或下轿厢,从而发出待避指令。
因此,能减少相互干涉的机会的同时,各个待避层都离共用区域最近,可缩短用于待避的升降距离。
而且,本发明对于假想乘厅呼叫所分派的上轿厢或下轿厢,以比待避层靠近最终层侧的楼层登记的乘厅呼叫被分派的场合或将上述最终层侧的楼层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被登记的场合,则取消被分派的上述假想乘厅呼叫。
因此,取消了只是单纯进行待避的待避运行,轿厢直通向呼叫的楼层,可提高运输效率。
而且,本发明一旦在上轿厢上登记了将下轿厢优先区域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后,则重新将最下层设定为下轿厢的待避层,另外,一旦在下轿厢上登记了将上轿厢优先区域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后,则重新将最上层设定为上轿厢的待避层,对各个楼层发生假想乘厅呼叫,发出待避指令。
因此,通过将一方的轿厢朝最终层待避,使另一方的轿厢将可无干涉地升降的整个楼层作为工作对象,可减少轿厢内的乘客强制性续乘的机会。
而且,本发明将下轿厢用的正门楼层作为下轿厢用主层,上轿厢用的正门楼层作为上轿厢用主层,从上轿厢用主层的上一层至最上层为止一分为二后的上半部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下半部及从下轿厢用主层的下一层至最下层为止作为下轿厢优先区域,事先对各楼层进行划分,当发生乘厅呼叫时,根据该乘厅呼叫所属的上述划分,分派上轿厢或下轿厢,该分派的结果,在各个优先区域中使上轿厢或下轿厢优先工作,另外,在进入对方的优先区域时,先判定是否干涉,然后进入,应答后从对方的优先区域退出,在待避层进行待避。
即使是如此结构,两个轿厢可在自己的优先区域内自由地进行升降,能发挥较高的运输效率。另外,在进入对方的优先区域时,先判定是否干涉,然后进入,因而可避免上轿厢与下轿厢的干涉。而且完成任务后,使轿厢在待避层待避,因而,上轿厢与下轿厢干涉的机会是有限的。尤其是,将下轿厢优先区域取代了共用区域,因而适合于下轿厢优先区域与上轿厢优先区域之间的相互交通较少的建筑物。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最佳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方块图。
图2是表示同上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的方块图。
图3(a)~(c)表示同上的对楼层进行划分的概念的说明用图。
图4(a)~(d)表示同上的上轿厢及下轿厢的动作的说明用图。
图5是表示同上的乘厅呼叫的分派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6(a)~(e)是表示同上的能否进入共用区域的判定和待避动作的概念的说明用图。
图7是表示同上的能否进入共用区域的判定和待避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同上的待避层设定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9(a)~(d)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最佳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上轿厢及下轿厢的动作的说明用图。
图10是表示同上的乘厅呼叫的分派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轿厢呼叫的登记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8是本发明的最佳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第1实施例。
图1表示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方块图,1是设置有以上轿厢和下轿厢为1组的n组的电梯的建筑,1S是收容n组电梯的升降井,由第1组用的升降井1S1至第n组用的升降井1Sn构成。
5U1是配设在第1组用的升降井1S1内的上轿厢,5D1是配设在上轿厢5U1下方的下轿厢,6U1是上轿厢5U1的配重,6D1是下轿厢5D1的配重。7U1是使上轿厢5U1升降的卷扬机,7D1是使下轿厢5D1升降的卷扬机,可分别使上轿厢5U1和下轿厢5D1独立地进行升降。8U1是上轿厢5U1的轿厢操作盘,8D1是下轿厢5D1的轿厢操作盘。
5Un是配设在第n组用的升降井1Sn内的上轿厢,5Dn是配设在上轿厢5Un的下方的下轿厢,6Un是上轿厢5Un的配重,6Dn是下轿厢5Dn的配重。7Un是使上轿厢5Un升降的卷扬机,7Dn是使下轿厢5Dn升降的卷扬机,可分别使上轿厢5Un和下轿厢5Dn独立地进行升降。8Un是上轿厢5Un的轿厢操作盘,8Dn是下轿厢5Dn的轿厢操作盘。
从省略的部分的第2组至第(n-1)组也是相同的结构。
将上轿厢5U1~5Un予以总称的场合,称为上轿厢5U,将下轿厢5D1~5Dn予以总称的场合,称为下轿厢5D,将卷扬机7U1~7Un及7D1~7Dn予以总称的场合,称为卷扬机7U及7D,将轿厢操作盘8U1~8Un及8D1~8Dn予以总称的场合,称为8U及8D。
1F是由下轿厢5D进出建筑1的使乘客升降的1楼构成的下轿厢用主层,2F位于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上1层,由上轿厢5U进出建筑1的使乘客升降的2楼构成的上轿厢用主层。3F是3楼,TF是最上层,B1F是地下1楼,BTF是最下层。
DPZ是从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下1层B1F至最下层BTF为止的楼层构成的下轿厢优先区域,UPZ是将从上轿厢用主层2F的上1层3F至最上层TF为止进行一分为二后的上半部楼层构成的上轿厢优先区域,CZ是由下半部的楼层构成的共用区域。
2EU是从下轿厢用主层1F至上轿厢用主层2F的上升自动扶梯,2ED是从上轿厢用主层2F至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下降自动扶梯。HB是设置在各楼层、发生乘厅呼叫的乘厅按钮,是代表性结构。
20是对以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设为1组的多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包括:将来自乘厅按钮HB的乘厅呼叫进行登记的乘厅呼叫登记装置21;将各楼层划分成上轿厢用主层2F、下轿厢用主层1F、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上轿厢优先区域UPZ及共用区域CZ的楼层划分装置22;将不妨碍对方轿厢运行的楼层作为待避层而分别进行设定的待避层设定装置23;将在下轿厢用主层1F和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下轿厢5D、将上轿厢用主层2F和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上轿厢5U、在共用区域CZ登记的乘厅呼叫根据运行情况而分派给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中任何1方的分派决定装置24;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CZ或下轿厢优先区域DPZ时、或下轿厢5D进入共用区域CZ或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时,对各轿厢5U、5D根据是否可能与对方轿厢干涉来判定是否进入的进入与否判定装置251~25n(以下总称25);对根据该进入与否判定装置25的判定结果而进入的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发出指令在待避层待避的待避指令装置26。该待避指令,具体地说是通过在待避层发生假想乘厅呼叫,将该假想乘厅呼叫分派给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来进行的。27U1~27Un是上轿厢运行控制装置,其为了应答由分派决定装置24进行分派的乘厅呼叫及由自轿厢的轿厢操作盘8U1~8Un登记的轿厢呼叫,而根据进入与否判定装置251~25n的判定结果对上轿厢5U1~5Un进行运行,以下将其总称为27U。
27D1~27Dn是下轿厢运行控制装置,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应答乘厅呼叫及自轿厢的轿厢操作盘8D1~8Dn登记的轿厢呼叫,对下轿厢5D1~5Dn进行运行,以下将其总称为27D。
图2是表示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的方块图,对同一部分使用与图1相同的符号。图中,B1H1、1H1、2H1及3H1,分别是第1组的电梯的地下1楼、1楼、2楼及3楼的乘厅出入口,B1Hn、1Hn、2Hn及3Hn分别是第n组的电梯的地下1楼、1楼、2楼及3楼的乘厅出入口。
1HB、2HB及3HB分别是各电梯共同设置的1楼、2楼及3楼的乘厅按钮。
1L1及2L1是设置在第1组电梯的1楼及2楼乘厅的大厅信号灯,1Ln及2Ln是设置在第n组的电梯的1楼及2楼的大厅信号灯。28是用于对离开上轿厢用主层2F及下轿厢用主层1F的停止楼层进行显示的停止楼层显示屏。
40是CPU,41是与该CPU连接的母线,42是记录有楼层信息的RAM,分别记录有由楼层数、层高、各楼层的住户人数等构成的楼层数据、图3(a)~(c)所示的楼层划分数据、图6(a)~(e)所示的待避层数据及进入判定层数据。43是记录有电梯信息的RAM,记录有乘厅呼叫数据、轿厢呼叫数据、轿厢位置数据及运行方向数据。44是记录有各种程序的ROM,其包括:根据RAM42的楼层数据如图3(a)~(c)所示的那样对楼层进行划分、并作为楼层划分数据向RAM43寄存的楼层划分处理;将不妨碍对方轿厢运行的楼层作为待避层进行设定的待避层设定处理;如图5所示将乘厅呼叫分派给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的分派决定处理;如图6(a)~(e)及图7所示的、对是否能进入共用区域CZ或对方的优先区域UPZ或DPZ进行判定的进入与否判定处理;以及指示在RAM42记录的待避层进行待避的待避指令处理的各种程序。45是与母线41连接并与外部装置进行信号接送的输出入装置。
图3(a)~(c)是表示划分楼层的场合的概念的说明用图,1楼表示正门楼层,表示电梯在地下5楼至地上20楼之间工作的场合。
首先,将建筑的正门作为下轿厢用主层1F,将该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上1层的楼层作为上轿厢用主层2F。为了方便上轿厢用主层2F与正门层的交通,设置了自动扶手2EU、2ED。
地下1楼B1F至地下5楼B5F通常住户人数少,可将其加入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中。
从3楼至20楼由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分担。在此场合,最好能使两个轿厢5U、5D的运输效率平衡。图3(a)~(c)中,假设各层的住户人数为100人,则可近似为从3楼至11楼的合计人数为900人,从12楼至20楼的合计人数也为900人。因此,将3楼至11楼作为共用区域CZ,将12楼至20楼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由此,可将上班时间带的高峰交通量用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进行均等化。另外,通过使上轿厢5U高速化,也可弥补距离差而使运输能力均等化。
下面,图4(a)~(d)是表示上轿厢及下轿厢的动作的说明用图,根据该图对上轿厢5U及下轿厢5D的动作的概要进行叙述。
上轿厢5U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中可对乘厅呼叫及轿厢呼叫都应答。另外,下轿厢5D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中可对乘厅呼叫及轿厢呼叫都能应答。在共用区域CZ中,上轿厢5U可应答上升UP乘厅呼叫,下轿厢5D可应答下降DOWN乘厅呼叫。以下进行详细叙述。
1.图4(a)
(1)上轿厢5U停止在上轿厢用主层2F的场合
上轿厢5U在上轿厢用主层2F处可应答上升乘厅呼叫H1。限于上升乘厅呼叫H1是因为在下方没有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缘故。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中时可应答上升乘厅呼叫H3及下降乘厅呼叫H4,在共用区域CZ中时可应答上升乘厅呼叫H2。
另外,通过上轿厢5U应答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轿厢呼叫C1及上升乘厅呼叫H2而朝共用区域CZ移动,可将共用区域CZ的轿厢呼叫C2及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轿厢呼叫C3进行登记。
(2)下轿厢5D停止在下轿厢用主层1F的场合
下轿厢5D在下轿厢用主层1F处可应答上升乘厅呼叫H11和下降乘厅呼叫H12。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中可应答上升乘厅呼叫H14及下降乘厅呼叫H15,在共用区域CZ中可应答下降乘厅呼叫H13。
另外,可将共用区域CZ的轿厢呼叫C11及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C13进行登记。对下降乘厅呼叫H13应答的下轿厢5D在共用区域CZ时可登记轿厢呼叫C12。
从下轿厢用主层1F起的目标层、即下轿厢优先区域DPZ和共用区域CZ、从上轿厢用主层2F起的目标层即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显示在停止层介绍屏28上。
2.图4(b)
(1)上轿厢5U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场合
上轿厢5U可对上轿厢用主层2F的上升乘厅呼叫H21、共用区域CZ的上升乘厅呼叫H22、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上升乘厅呼叫H23和下降乘厅呼叫H24进行应答。
另外,可将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轿厢呼叫C21、共用区域CZ的轿厢呼叫C22、上轿厢用主层2F的轿厢呼叫C23、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C24进行登记。这是为了将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乘客运送到各层。
(2)下轿厢5D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场合
下轿厢5D可对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上升乘厅呼叫H31即下降乘厅呼叫H32、共用区域CZ的下降乘厅呼叫H33、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上升乘厅呼叫H34和下降乘厅呼叫H35进行应答。
另外,可将上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C33、共用区域CZ的轿厢呼叫C32、下轿厢用主层1F的轿厢呼叫C31、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C34进行登记。这是为了将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乘客运送到各层。
3.图4(c)
(1)上轿厢5U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场合
上轿厢5U可对上轿厢用主层2F的上升乘厅呼叫H41、共用区域CZ的上升乘厅呼叫H42、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上升乘厅呼叫H43和下降乘厅呼叫H44进行应答。
无法登记轿厢呼叫。这是为了迅速离开下轿厢优先区域DPZ,对下轿厢5D的待避状态予以解除。
(2)下轿厢5D的动作
上轿厢5U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时,下轿厢5D为了避免干涉而在最下层B5F处于待避状态。因此,一旦上轿厢5U脱离下轿厢优先区域DPZ,则下轿厢5D成为上述图4(b)的状态,应答呼叫。
4.图4(d)
(1)下轿厢5D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场合
下轿厢5D可对下轿厢用主层1F的上升乘厅呼叫H51、下降乘厅呼叫H52、共用区域CZ的下降乘厅呼叫H53、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上升乘厅呼叫H54和下降乘厅呼叫H55进行应答。
无法登记轿厢呼叫。这是为了迅速离开上轿厢优先区域UPZ,对上轿厢5U的待避状态予以解除。
(2)上轿厢5U的动作
下轿厢5D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时,上轿厢5U为了避免干涉而在最上层20F处处于待避状态。因此,一旦下轿厢5D脱离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上轿厢5U成为上述图4(b)的状态,应答呼叫。
下面,图5是表示乘厅呼叫的分派动作的步骤流程图,根据图对乘厅呼叫的分派动作进行叙述。
在步骤S11,假设发生新的乘厅呼叫。在步骤S12检查该乘厅呼叫所发生的楼层。
步骤S12的处理
(1)当乘厅呼叫发生在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或上轿厢用主层2F的场合,进入步骤S13,上轿厢5U的群被指定为分派对象。图4(a)的乘厅呼叫H1、H3、H4、同图(b)的乘厅呼叫H21、H23、H24、同图(c)的乘厅呼叫H41、H43及H44属于该种情况。
(2)当乘厅呼叫发生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或下轿厢用主层1F的场合,进入步骤S14,下轿厢5D的群被指定为分派对象。图4(a)的乘厅呼叫H11、H12、H14、H15、同图(b)的乘厅呼叫H31、H32、H34、H35、同图(d)的乘厅呼叫H51、H52、H54及H55属于该种情况。
(3)乘厅呼叫发生在共用区域CZ的场合,进入步骤S15,检查乘厅呼叫的方向。
步骤S15的处理
(1)上升乘厅呼叫的场合,进入步骤S13,上轿厢5U的群被指定为分派对象。图4(a)~(d)的H12、H22、H42属于此类情况。这是因为上升乘厅呼叫是将乘客运往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方向的缘故。
(2)下降乘厅呼叫的场合,进入步骤S14,下轿厢5D的群被指定为分派对象。图4(a)~(d)的H13、H23、H52属于此类情况。这是因为下降乘厅呼叫是将乘客运往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方向的缘故。
一旦指定了分派对象的电梯群,通过步骤S16至步骤S20的处理,从该电梯群中选择出轿厢,从而新发生的乘厅呼叫得到了分派。乘厅呼叫的分派,是电梯的群管理***,作为以往广泛采用的方式,这里采用了日本特开昭54-102745号公报记载的分派方式。
即,在步骤S16中,假设新的乘厅呼叫被暂时分派给k号机,对该k号机的轿厢从现在位置到达已分派乘厅呼叫及新的乘厅呼叫的楼层的时间进行计算,并预测各层的上下人数,各乘厅呼叫的到达预测时间T1(k,i)进行概率计算。将从发生该乘厅呼叫至现在为止的持续时间T2(k,i)与该到达预测时间T1(k,i)相加,然后运算评价函数W(k,i)。当运算出最终的分派乘厅呼叫层为止的评价函数W(k,i)时,则从步骤S17转移至S18,在k号机的轿厢的各乘厅呼叫的评价函数W(k,i)中选择最大的评价函数W(k,m)。当对1号机至n号机全部选择了最大评价函数W(k,m)后,从步骤S19转移至步骤S20,对于分派对象的轿厢群5U1~5Un或5D1~5Dn所选择的最大评价函数W(k,m)中,新的乘厅呼叫被分派给最小评价函数MIN{W(k,m)}的轿厢5Um或5Dm。
下面,图6(a)~(e)是表示共用区域进入与否判定及待避动作的概念的说明用图,首先,根据图6(a)至图6(c)对上轿厢5U的进入与否判定进行叙述。
上轿厢5U的进入判定层,是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靠共用区域CZ侧的端层即待避层12F。同样,下轿厢5D的进入判定层是共用区域CZ侧的端层,即也是下轿厢用主层的待避层1F。
图6(a)是在共用区域CZ中发生上升乘厅呼叫H61,上轿厢5U被分派,该上轿厢5U为了应答而进入共用区域CZ的场合。
因下轿厢5D在待避层1F待避,故判定为即使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CZ也不会干涉。根据该判定结果,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CZ,可对上升乘厅呼叫H61进行应答。
图6(b)也是相同的场合,下轿厢5D位于共用区域CZ,处于下降运行中。在此场合,也可判定为下轿厢5D朝远离上轿厢5U的方向移动,不会干涉,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CZ,可对上升乘厅呼叫H61进行应答。
图6(c)的场合,下轿厢5D位于共用区域CZ,处于上升运行中。因此,如使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干涉的可能性很大。为此,上轿厢5U在待避层12F继续待避,下轿厢5D如图6(b)所示,进行下降并进入共用区域CZ,对上升乘厅呼叫H61进行应答。
以上图6(a)~图6(c)是上轿厢5U进入共用区域CZ的场合的判定,但对下轿厢5D进入共用区域CZ的场合也相同,另外,对因轿厢呼叫而进入共用区域CZ的场合也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下面对待避动作进行说明。
图6(d)及图6(e)表示上轿厢5U的待避动作。
图6(d)表示上轿厢5U对共用区域CZ的上升乘厅呼叫H61进行应答、以该上升乘厅呼叫H61乘入的乘客将共用区域CZ内作为目的层的轿厢呼叫C61进行登记的场合。轿厢呼叫C61是上轿厢5U的最终呼叫的场合,发生待避层12F的假想乘厅呼叫P61,并被分派给上轿厢5U。通过该分派,上轿厢5U在待避层12F进行待避。通过该待避,下轿厢5D可进入共用区域CZ。
图6(e)表示上轿厢5U对共用区域CZ的上升乘厅呼叫H61进行应答、以该上升乘厅呼叫H61乘入的乘客将最上层20F作为目的层的轿厢呼叫C62进行登记的场合。在该场合,即使待避层12F不登记假想乘厅呼叫,上轿厢5U也会退出共用区域CZ而回归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故上述假想乘厅呼叫被取消。通过该取消,可阻止上轿厢5U在待避层12F处进行无谓的停止。
下面,对共用区域进入与否判定及待避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共用区域进入与否判定和待避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在步骤S31,假设一方的轿厢在待避层1F或2F待避中,被共用区域CZ发生的乘厅呼叫分派,或将共用区域CZ作为目的层的轿厢呼叫被登记。在步骤S32,另一方的轿厢还没有进入共用区域CZ,另外,还没有决定进入的场合,转移至步骤S33,对一方的轿厢判定为可进入共用区域CZ。图6(a)属于这种情况。在步骤S32,另一方的轿厢已经进入共用区域CZ,或已经决定进入的场合,转移至步骤S34。这里,另一方的轿厢朝离开一方的轿厢方向运行的场合,进入步骤S33,判定为可进入。图6(b)属于这种情况。在步骤S34不是朝分开的方向的场合,在步骤S35,一方的轿厢接受在进入判定层1F或12F停止的指令,在步骤S36,一直待机到可进入。图6(c)属于这种情况。以下返回步骤S32,重复进行处理。
最终,在步骤S33,一旦判定为一方的轿厢可进入共用区域CZ,则在步骤S37,一方的轿厢进入共用区域CZ,对乘厅呼叫或轿厢呼叫进行应答。应答结束后,在步骤S38,待避层1F或12F发生假想乘厅呼叫,分派给进入共用区域CZ的一方的轿厢。
在步骤S39,假想乘厅呼叫以外,被分派给待避层1F或12F的靠近最终层侧,即共用区域CZ的相反侧的乘厅呼叫的场合,或将最终层侧的楼层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发生的场合,进入步骤S40,假想乘厅呼叫被取消。通过该取消,可阻止在待避层1F或12F的无谓的停止。在步骤S41,对最终层侧的呼叫进行应答。最终层侧的呼叫为轿厢呼叫的场合,从步骤S42转移至S43,一方的轿厢在应答后的层成为待避状态,即,在优先区域进行待避,故不必回归至1F或12F。图6(e)属于这种情况。
在步骤S39,在最终层侧乘厅呼叫及轿厢呼叫中的任何1个都没有发生的场合,在步骤S44,一方的轿厢对假想乘厅呼叫进行应答,在步骤S45,在待避层1F或12F进行待避。图6(d)属于这种情况。
下面,根据图8对伴随进入对方轿厢的优先区域UPZ或DPZ的待避层的变更设定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待避层设定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在步骤S51,假设一方的轿厢在标准的待避层1F或12F进行待避。在步骤S52,假设将一方的轿厢的优先区域UPZ或DPZ内作为目的层的轿厢呼叫登记在另一方的轿厢上。即,在图4(b)的轿厢呼叫C24或C33的场合。在步骤S53,将一方的轿厢的待避层临时变更设定为最上层20F或最下层B5F。在步骤S54,在新待避层20F或B5F发生假想乘厅呼叫并分派给一方的轿厢。在步骤S55,一方的轿厢对假想乘厅呼叫进行应答,在新待避层20F或B5F进行待避。在步骤S56,判定为另一方的轿厢可进入一方的轿厢的优先区域UPZ或DPZ。在步骤S57,另一方的轿厢进入一方的轿厢的优先区域UPZ或DPZ进行应答后,从上述优先区域UPZ或DPZ退出。该退出可根据图4(c)或(d)。在步骤S58,在标准的待避层1F或12F发生假想乘厅呼叫并分派给一方的轿厢。在步骤S59,一方的轿厢对上述假想乘厅呼叫进行应答,在步骤S60,回归至标准的待避层1F或12F进行待避。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1,是将楼层划分为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下轿厢优先区域DPZ及共用区域CZ,由上轿厢5U和下轿厢5D分担工作,因而能避免干涉,发挥高的运输效率。
另外,在共用区域CZ进行工作的场合,在判定可否进入后再进入,因而可避免上轿厢5U与下轿厢5D的干涉。
而且,应答了共用区域CZ的呼叫后,从共用区域CZ退出并在待避层1F、12F进行待避,因而上轿厢5U与下轿厢5D干涉的机会有限。因而能抑制因避免干涉引起的运输效率的下降。
实施例2
该实施例2是将实施例1的共用区域CZ加入下轿厢优先区域DPZ而成的。因此,是适合于设备层等设置在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与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之间,两个区域之间几乎没有交通的建筑的实施例。
图9(a)~(e)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最佳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直接沿用图1所示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图2所示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
图9(a)~(e)是表示上轿厢5U及下轿厢5D的动作的说明用图,是将图4(a)~(d)的共用区域CZ加入下轿厢优先区域DPZ而成的。因此,除了3楼3F至10楼10F的上升乘厅呼叫(图9(a)~(e)的H73、H93及H113)也分派给下轿厢5D以外,其他与图4(a)~(d)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下面,根据图10对乘厅呼叫的分派动作进行说明。
在步骤S71,假设发生新的乘厅呼叫。在步骤S72,当该乘厅呼叫属于上轿厢优先区域UPZ或是上轿厢用主层2F的场合,进入步骤S73,上轿厢5U被指定为分派对象。
在步骤S72,该乘厅呼叫属于下轿厢优先区域DPZ或是下轿厢用主层1F的场合,进入步骤S74,下轿厢5D被指定为分派对象。
在步骤S75执行分派处理。该分派根据图5所示的步骤S16至步骤S20的处理,从指定为分派对象的上轿厢5U的群或下轿厢5D的群中选择出分派对象的轿厢。
下面,根据图11对轿厢呼叫的登记动作进行说明。图表示图2所示的上轿厢运行控制装置27U1~27Un或下轿厢运行控制装置27D1~Dn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81,识别轿厢位置。
(1)上轿厢5U的场合
在步骤S81,假设上轿厢5U处于上轿厢用主层2F的场合,进入步骤S82,可对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进行呼叫进行登记。
假设上轿厢5U处于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场合,进入步骤S83,可将上轿厢优先区域UPZ、上轿厢用主层2F及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进行登记。这是为了做成不用换乘就可从上轿厢优先区域UPZ前往各层的缘故。
假设上轿厢5U处于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场合,进入步骤S84,无法登记轿厢呼叫。这是为了从下轿厢优先区域DPZ迅速退出的缘故。因此,上轿厢5U接受待避指令或接受乘厅呼叫的分派从下轿厢优先区域DPZ退出。
(2)下轿厢5D的场合
同样,在步骤S81,假设下轿厢5D处于下轿厢用主层1F的场合,进入步骤S85,可将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轿厢呼叫进行登记。
假设下轿厢5D处于下轿厢优先区域DPZ的场合,进入步骤S86,可将下轿厢优先区域DPZ、下轿厢用主层1F及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轿厢呼叫进行登记。
假设下轿厢5D处于上轿厢优先区域UPZ的场合,进入步骤S87,无法登记轿厢呼叫。因此,下轿厢5D接受待避指令或接受乘厅呼叫的分派从下轿厢优先区域UPZ退出。
上述实施例2,各楼层属于上轿厢5U或下轿厢5D中的任何1个,因而能进一步减少相互干涉。
上述实施例1、2中,楼层的划分是将两个区域的住户人数最为近似进行划分的,但也可对各楼层的交通量进行测量,使该测量值最为近似进行划分。由此,可将作用于上轿厢和下轿厢的负担按实际的交通量进行均等化。
另外,乘厅HB可以登记上升灯体呼叫和下降乘厅呼叫,但也可如轿厢操作盘8U或8D那样,是安装有与各目的层对应的按钮的乘厅操作盘。根据乘厅操作盘,能尽早知道各层的等待客人的目的层。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可抑制升降井部分的面积在建筑物的地面面积中所占的比率,提高运输效率,尤其适合于电梯设置台数多的高层建筑。

Claims (7)

1.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对上下配设在与建筑物的各层相通的1个升降井内、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和下轿厢作为1组的1组或多组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楼层划分装置,其将与所述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层作为下轿厢用主层、将位于该下轿厢用主层的上层且与所述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层作为上轿厢用主层、将所述下轿厢用主层的下1层至最下层作为下轿厢优先区域、将所述上轿厢用主层的上1层至最上层一分为二后的上半部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将下半部作为共用区域、如此将各层进行划分;
将不妨碍对方轿厢运行的层作为待避层分别进行设定的待避层设定装置;
分派决定装置,其将在所述下轿厢用主层和所述下轿厢优先区域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下轿厢、将在所述上轿厢用主层和所述上轿厢优先区域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所述上轿厢、在所述共用区域登记的乘厅呼叫根据运行情况分派给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中任何1方;
所述上轿厢进入所述共用区域或所述下轿厢优先区域时、或所述下轿厢进入所述共用区域或所述上轿厢优先区域时,根据是否可能与对方轿厢干涉来判定是否进入的进入与否判定装置;以及
对根据该进入与否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而进入的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发出在所述待避层进行待避的指令的待避指令装置,
通过所述分派决定装置被所述乘厅呼叫分派的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根据所述进入与否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进行运行,并根据所述待避指令装置的指令使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进行待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楼层划分装置是将属于上轿厢优先区域的住户人数与属于共用区域的住户人数最为近似来划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楼层划分装置,是对上轿厢优先区域的交通量和共用区域的交通量进行测量,使该测量值最为近似而划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待避层设定装置,将下轿厢用主层设定为下轿厢的待避层,将上轿厢优先区域的最下层设定为上轿厢的待避层,
待避指令装置,在所述待避层发出假想乘厅呼叫,通过将该假想乘厅呼叫分派给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从而发出待避指令。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待避指令装置,对于假想乘厅呼叫所分派的上轿厢或下轿厢,被在待避层或比所述待避层靠近最终层侧的楼层登记的乘厅呼叫所分派的场合或将所述待避层或比所述待避层靠近最终层侧的楼层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被登记的场合,则取消所述假想乘厅呼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待避层设定装置,一旦在上轿厢登记了将下轿厢优先区域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后,则重新将最下层设定为下轿厢的待避层,另外,一旦在所述下轿厢登记了将上轿厢优先区域作为目标层的轿厢呼叫后,则重新将最上层设定为所述上轿厢的待避层,
待避指令装置,在新设定的所述待避层发出假想乘厅呼叫,通过将该假想乘厅呼叫分派给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从而发出待避指令。
7.一种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对上下配设在与建筑物的各层相通的1个升降井内、且分别独立进行升降的上轿厢和下轿厢作为1组的1组或多组的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楼层划分装置,其将与所述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层作为下轿厢用主层、将位于该下轿厢用主层的上层且与所述建筑物的出入口相通的层作为上轿厢用主层、将所述上轿厢用主层的上1层至最上层一分为二后的上半部作为上轿厢优先区域、将下半部及所述下轿厢用主层的下1层至最下层作为下轿厢优先区域;
将不妨碍对方轿厢运行的层作为待避层分别进行设定的待避层设定装置;
分派决定装置,其将在所述下轿厢用主层和所述下轿厢优先区域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所述下轿厢、将在所述上轿厢用主层和所述上轿厢优先区域登记的乘厅呼叫分派给所述上轿厢;
所述上轿厢进入所述下轿厢优先区域时、或所述下轿厢进入所述上轿厢优先区域时,根据是否可能与对方轿厢干涉来判定是否进入的进入与否判定装置;以及
对根据该进入与否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而进入的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发出在所述待避层进行待避的指令的待避指令装置,
通过所述分派决定装置被所述乘厅呼叫分派的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根据所述进入与否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进行运行,并根据所述待避指令装置的指令使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进行待避。
CNB028151399A 2002-05-30 2002-05-30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99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2/005258 WO2003101873A1 (fr) 2002-05-30 2002-05-30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groupe d'ascens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7070A true CN1537070A (zh) 2004-10-13
CN1299964C CN1299964C (zh) 2007-02-14

Family

ID=29606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513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9964C (zh) 2002-05-30 2002-05-30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978863B2 (zh)
JP (1) JP4108082B2 (zh)
CN (1) CN1299964C (zh)
WO (1) WO200310187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2299B (zh) * 2007-08-21 2011-06-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3058028A (zh) * 2013-01-28 2013-04-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目的楼层的双子电梯运行控制方法
TWI419828B (zh) * 2007-12-21 2013-12-21 Inventio Ag 具有二台升降機之升降裝置
CN104310164A (zh) * 2014-08-26 2015-01-28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医院的电梯配置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8414A (ja) * 2003-06-18 2005-01-13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この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を操作する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を最新化する方法
JP4602330B2 (ja) * 2004-03-30 2010-1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EP1765710A4 (en) * 2004-06-21 2011-09-21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YSTEM COMPRISING SEVERAL CABINS IN A WELL
TWI343357B (en) 2004-07-22 2011-06-11 Inventio Ag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individually movable elevator car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EP1666399B1 (de) * 2004-12-01 2012-10-31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r Beförderung von Personen in einem Gebäude
EP1666398B1 (de) * 2004-12-01 2013-06-19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r Beförderung von Personen in einem Gebäude
ATE531663T1 (de) * 2005-02-04 2011-11-15 Otis Elevator Co Ankündigungen, die anzeigen, dass ein wagen auf einen anderen wagen im gleichen schacht wartet
KR100765031B1 (ko) * 2005-02-18 2007-10-09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가상 엘리베이터 그룹을 이용한 엘리베이터 감시 방법 및이를 위한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US7841450B2 (en) 2005-08-19 2010-11-30 Thyssenkrupp Elevator Capital Corporation Twin elevator systems
WO2009024853A1 (en) 2007-08-21 2009-02-26 De Groot Pieter J Intelligent destination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US20120006626A1 (en) * 2009-04-29 2012-01-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multiple cars within a single hoistway
FI123017B (fi) * 2011-08-31 2012-10-15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KR101660613B1 (ko) * 2012-03-13 2016-09-27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제어 장치
FI123870B (fi) * 2012-11-12 2013-11-29 Kone Corp Menetelmä, kutsunantolaite, hissijärjestelmä ja tietokoneohjelmatuote
JP6143599B2 (ja) * 2013-08-02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運転方法
WO2015033370A1 (ja) * 2013-09-03 2015-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912429B2 (ja) * 2018-07-31 2021-08-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771710B2 (ja) * 2018-09-27 2020-10-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昇降機システム監視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027516B1 (ja) * 2020-12-17 2022-03-0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7136256B1 (ja) 2021-03-31 2022-09-13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7322127B2 (ja) * 2021-12-17 2023-08-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ルチ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9168B2 (ja) 1993-04-22 2000-04-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方式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行制御装置
JPH07187525A (ja) * 1993-11-18 1995-07-25 Masami Sakita 複数ばこ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3404440B2 (ja) 1995-04-12 2003-05-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昇降機システム
MY154394A (en) * 1995-10-24 2015-06-15 Toshiba Kk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apparatus and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method
FI111929B (fi) * 1997-01-23 2003-10-15 Kone Corp Hissiryhmän ohjaus
FI107379B (fi) * 1997-12-23 2001-07-31 Kone Corp Geneettinen menetelmä hissiryhmän ulkokutsujen allokoimiseksi
TW448125B (en) * 1997-12-26 2001-08-01 Toshiba Corp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double deck elevator
JP4326618B2 (ja) * 1999-02-03 2009-09-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
JP4505901B2 (ja) 1999-11-05 2010-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EP1193207A1 (de) * 2000-09-20 2002-04-03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Aufzugsanlage mit Mehrfachkabinen.
JP5113962B2 (ja) * 2000-12-08 2013-01-09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4727046B2 (ja) * 2001-01-23 2011-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2299B (zh) * 2007-08-21 2011-06-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TWI419828B (zh) * 2007-12-21 2013-12-21 Inventio Ag 具有二台升降機之升降裝置
CN103058028A (zh) * 2013-01-28 2013-04-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目的楼层的双子电梯运行控制方法
CN104310164A (zh) * 2014-08-26 2015-01-28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医院的电梯配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978863B2 (en) 2005-12-27
CN1299964C (zh) 2007-02-14
JPWO2003101873A1 (ja) 2005-09-29
US20040129502A1 (en) 2004-07-08
WO2003101873A1 (fr) 2003-12-11
JP4108082B2 (ja) 2008-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9964C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127442C (zh) 电梯管理控制装置
DK2217518T3 (en) Elevator system
US8978833B2 (en) Double-deck elevator group controller
CN1192962C (zh) 电梯***和轿厢分配控制方法
CA2484149C (en) Lift installation for zonal operation in a building, method for zonal operation of such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modernisation of a lift installation
EA023522B1 (ru) Лифтовая система
CN1874948A (zh) 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15531B (zh) 电梯的群管理***
CN1046918C (zh) 电梯自由吊舱的多组分配
CN101054140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以及***
CN1898141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692066A (zh) 控制电梯***的方法以及用于电梯***的控制器
US9440818B2 (en) Elevator swing op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2007084242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325360A (zh) 电梯群管理装置
CN1079202A (zh) 电梯***
CN1729134A (zh) 带多层轿厢电梯的建筑物、其控制***及多层轿厢电梯
JPH0243187A (ja) 群管理制御方式エレベータ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918060A (zh) 电梯层站显示装置
CN1344667A (zh) 控制具有复式轿厢的电梯设备的方法
US7828120B2 (en) Method of modernizing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JP2000159450A (ja) エレベ―タ装置
CN1765725A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JP7001720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