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6613A - 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6613A
CN1436613A CN 02100585 CN02100585A CN1436613A CN 1436613 A CN1436613 A CN 1436613A CN 02100585 CN02100585 CN 02100585 CN 02100585 A CN02100585 A CN 02100585A CN 1436613 A CN1436613 A CN 1436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working
working roll
thickness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005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4476C (zh
Inventor
杨固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rzhong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Priority to CN 0210058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34476C/zh
Publication of CN1436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6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44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44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duction Rolling/Reduction Stand/Operation Of Reduction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所述的方法是通过水平横向移动、并对称交叉工作辊,实现辊缝变化,调整板带材厚度和板形,即移动工作辊(Move Work Roll)轧机,简称MWR轧机。该轧机包括:机架、压下装置、上支承辊装置、上工作辊装置、下工作辊装置、下支承辊装置;工作辊轴承座的端部侧面安装有交叉移动装置,该交叉移动装置包括:腰块和移动缸,所述的腰块分别安装于上、下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移动缸垂直于工作辊、水平地设于与上、下工作辊轴承座相邻两侧的腰块中。本发明通过交叉移动装置可以代替目前使用的成本高的厚度自动控制(AGC)装置,并使轧机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板形和板厚的压力减小、精度提高。同时,设在上下支承辊装置侧面或机架上的压紧缸、腰块上的移动缸可实现轧辊轴承座与机架间的无间隙轧制。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机械行业轧制板带材的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即移动工作辊(Move Work Roll)轧机,简称MWR轧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轧制板带材的可控板厚和板形四辊轧机,均为国外专有技术占领,如:德国西马克公司生产的CVC(Continuous Variable Crown)轧机,日本三菱公司的PC(Pair Crossed rolls)轧机等。CVC轧机控制板形的方法为采用S形的上下工作辊,轴向相对移动工作辊以调整板形,但这种轧机需要专用磨床和软件磨削工作辊的S辊形,专用控制软件,其成本高、加工难度大。日本三菱公司的PC轧机是通过交叉工作辊实现调整板形的,但其交叉装置复杂,机架上加工孔很多,强度降低或尺寸增大重量增加。这两种轧机板厚精度的控制均采用精度高的厚度自动控制(AGC)装置,即通过液压压下控制厚度,下压液压油缸直接作用于支承辊轴承座上,同时还要克服很大的轧制力进行板厚调节,这就要求液压***具有较高的压力和较大尺寸的液压缸,同时,因板厚精度要求高就需要控制***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因此,导致板厚调节***压力大、投资大等缺点,因此一种厚度控制精度高的轧制方法,以及投资小、控制板形和板厚的压力减小、精度提高。同时控制结构简单、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小的一种轧机成为本技术领域所需。
另外,现有的轧机为了更换工作辊和支承辊,工作辊和支承辊轴承座与机架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在轧制时,易产生振动,同时影响板形和板厚的控制精度。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在轧制板带材时可同时控制板形、板厚,该方法简单,控制压力小,控制精度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上述方法的无间隙轧机,且该轧机用于控制板形和板厚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控制压力小;且在满足板厚的控制精度的同时,其控制板厚、板形的装置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小。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在工作辊作交叉或偏移时,保证工作辊轴承座和支承辊轴承座均无间隙产生,以实现轧辊轴承座与机架间的无间隙轧制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调整板形板厚的方法是通过移动和交叉工作辊控制板厚和板形,所述工作辊的移动和交叉是指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被轧钢板宽度的1/2处对称交叉,且两个工作辊在交点处向同一侧水平横向移动,并在被轧钢板两端部的位置、上工作辊一端的轴线和下工作辊的另一端轴线分别与支承辊的轴线相交。
所述的上、下工作辊的交叉角度α为大于0度、小于等于1.5度;所述的上、下工作辊的在交叉点处的偏移量为大于0小于等于15mm。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包括:机架、压下装置、上支承辊装置、上工作辊装置、下工作辊装置、下支承辊装置;位于机架中部、工作辊的端部侧面安装有交叉移动装置,该交叉移动装置包括:腰块和移动缸,所述的腰块分别安装于机架中部的上、下工作辊的轴承座的两侧面;用于水平移动工作辊的移动缸垂直于工作辊、呈水平布置地设于腰块中与上、下工作辊的轴承座相邻两侧。
最好地,在所述的移动缸的端部安装有滑板,且所述的腰块上设有供所述的滑板滑动的与滑板外形相适配的滑槽。
在工作辊的端部、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最好还设有球面滑板,所述的球面滑板呈球状的一侧面与所述的滑板的外端相接触。以使工作辊交叉时不与滑板的端面产生干涉。
上、下支承辊轴承座或机架的侧面分别设有压紧缸。以使工作辊偏移时,上下支承辊与机架之间的间隙被消除。
所述的设在每个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的用于水平移动工作辊的移动缸为1至4个。
所述的设在每个支承辊轴承座的侧面的压紧缸为1至4个。
参见图5,当上、下工作辊同向移动并对称交叉时,且工作辊轴线的一个端部的与支承辊轴线轴线端部相交,这样,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的接触曲线分别为曲线1和曲线2(参见图5b),在XY坐标平面上的投影为二次曲线,该接触曲线与支承辊同轴的一端为二次曲线的0点,由于上、下工作辊是对称交叉,因此曲线1和2也是对称的,由曲线1和曲线2合成的对辊缝的变化曲线为曲线3,曲线3为两端大中间小,其两端的间隙值相等、且该曲线呈左右两端相对于中间点对称的负凸度状(见图5b)。然而轧辊受轧制力(假设为均布载荷,上辊向上、下辊向下)时,其变形曲线为五次曲线,对辊缝的变化曲线为曲线4,其为两端小中间大,即正凸度(见图5c),如果轧制时的载荷分布是均匀的,曲线4也是相对于中心点对称的正凸度状。两侧对称的呈负凸度状的曲线3对于抵消两侧对称的呈正凸度状的曲线4有着最佳的效果,叠加曲线3和曲线4综合得出轧辊辊缝曲线5(见图5d),由此可见板形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凸度大大减小。本发明的工作辊的移动和交叉是对称的,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接触磨损也是对称的,这样有利于控制板形和板厚、以及实现自由轧制。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在腰块内的移动缸,可水平推动工作辊实现上下工作辊的辊缝变化,使工作辊与支承辊的轴线相对偏移、上、下工作辊交叉,从而调整板带材厚度和板形,从而可以取代复杂的厚度自动控制(AGC)装置,同时上、下支承辊装置侧面设有压紧缸,压紧缸与腰块上的移动缸可实现轧辊轴承座与机架间的无间隙轧制;移动缸和压紧缸的数量可以根据工作辊轴承座和支承辊轴承座的大小设为1-4个,其数量越多,推动和压紧的稳定性能越好;在腰块内还设有垂直布置的平衡弯辊缸,用于平衡上支承辊的重力,平衡弯辊缸也可以调节轧制力所引起的板形的正凸度,因此,可以结合平衡弯辊缸和交叉移动装置控制板形。参见表1,表1为国外CVC轧机和PC轧机与本发明的技术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小,调节板厚板形的范围大、能力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A、3B分别是本发明的工作辊与支承辊处于同一垂直面、和工作辊偏移后的位置关系图;
图4A、4B、4C、4D分别是本发明的工作辊移动交叉中心线位置图、上下工作辊交叉中心线位置图、上下工作辊移动中心线位置图和工作辊与支承辊接触位置图;
图5是本发明的轧辊变形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调整板形板厚的方法是通过移动和交叉工作辊控制板厚和板形,所述工作辊的移动和交叉是指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被轧钢板宽度的1/2处对称交叉,且两个工作辊在交点处向同一侧水平横向移动,并在被轧钢板的两端部的位置、上工作辊一端的轴线和下工作辊的另一端轴线分别与支承辊的轴线相交。所述的上、下工作辊的交叉角度α为大于0度、小于等于1.5度;所述的上、下工作辊的在交叉点处的偏移量为大于0小于等于15mm。
参见图3A、3B和图4A-4D,图3A、3B分别为工作辊和支承辊中心线的位置关系的轴向投影图;图4A-4D为工作辊和支承辊中心线的位置关系的水平投影图。在支承辊不动的条件下,改变工作辊的偏移量必将改变工作辊之间的辊缝值,起到改变压下量的作用,通过水平地移动工作辊改变工作辊的偏移量,即可以达到调节板厚的目的。当工作辊中心线相对于支承辊中心线偏移时,即可使工作辊间的间隙变化,达到调节板厚的目的,当工作辊呈对称交叉时,既可以使工作辊两端的缝隙大于中间位置的缝隙,因此可以调节由于压力导致工作辊产生挠性变形而带来的板凸度的问题。通过几何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上、下工作辊偏移量分别为X1、X2时,其上、下工作辊的凸度h1、h2分别为:
h1=(D1+D2)/2-SQRT(((D1+D2)/2)((D1+D2)/2)-X1 X1)
h2=(D1+D2)/2-SQRT(((D1+D2)/2)((D1+D2)/2)-X2 X2)
上下工作辊的凸度h12为:
h12=SQRT((D+h1+h2)(D2+h1+h2)+(X1-X2)(X1-X2))-D1
由于工作辊移动,轧制时上、下辊的水平力为:
F1=f1=P(TAN(ASIN(X1/((D1+D2)/2))))
其中:D1:支承辊直径    D2:工作辊直径
X1:上工作辊偏移量    h1:上辊凸度
X2:下工作辊偏移量    h2:下辊凸度
h12:上下工作辊凸度   P:最大轧制力
用数学公式分析几何曲线比较复杂,但用数值计算方法,给定工作辊的交叉角和辊身位置,即可以利用计算机计算出辊身各主要点的辊缝,参见表2-表4,表2-表4分别给出了采用不同交叉角和偏移量时、轧制力为17529KN时,辊身各主要点的辊缝值;综合分析表中参数可知,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两侧的B/2处,对称交叉角度0.5度左右和在中部交点B/2处,对称同向水平移动5mm左右,即可满足轧机板形和板厚控制精度要求。从表2-表4中还可以看出,当交叉角度采用1.5度时,其控制板形的负凸度值可以达到2.3461mm,即板的两端较中间位置厚2.3461mm,这就说明采用对称交叉工作辊控制板形的方法简便,结构简单、控制能力强。虽然工作辊的交叉和移动会产生一定的轴向力,但由于交叉角度值和移动值均很小,工作辊的轴向力可以使用在机架、工作辊和支承辊轴承座之间安装球面压板(在图2的上下端)等其他同类轧机的结构克服。
参见图1-图2,图中展示了一种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它包括:机架12、压下装置1、上支承辊装置30、上工作辊装置40、下工作辊装置50、下支承辊装置60;上支承辊装置30包括上支承辊3和上支承辊轴承座4,上工作辊装置40包括上工作辊5和上工作辊轴承座6,下工作辊装置50包括下工作辊8和下工作辊轴承9,下支承辊装置60包括下支承辊10和下支承辊轴承座11;位于机架12中部以及上、下工作辊5、8的端部侧面安装有交叉移动装置20,该交叉移动装置20还包括:腰块7和4个移动缸13,所述的腰块7分别安装于机架12的中部的上、下工作辊的轴承座6、9的两侧面;移动缸13垂直于工作辊5、8、呈水平布置地设于腰块7的与上、下工作辊的轴承座6、9相邻两侧,该移动缸13用于水平移动工作辊,实现工作辊的偏移和交叉。在所述的移动缸13的端部安装有滑板15,且所述的腰块7上设有供所述的滑板15滑动的滑槽19,滑块15的作用在于磨损后便于更换维修。在工作辊的端部、工作辊轴承座6、9的侧面还设有球面滑板16,所述的球面滑板16呈球状的一侧面与所述的滑板15的外端相接触。移动缸13推动上下工作辊轴承座6、9上的球面滑板16移动,实现工作辊的移动和交叉。球面滑板的球面在移动缸推动工作辊使工作辊交叉时,避免工作辊的侧面与滑板的端面相干涉。上支承辊3和下支承辊10分别支承上工作辊5和下工作辊8,下支承辊轴承座11和上支承辊轴承座4中的轴承承受轧制力。压下装置1位于上支承辊轴承座4的上部。
参见图1和图2,上、下支承辊轴承座4、11的侧面或机架上分别设有1个压紧缸17。压紧缸17和移动缸13的作用是在于使轧辊与机架间的无间隙轧制。在所述的腰块7上垂直于水平面设有平衡弯辊缸14。平衡弯辊缸14实现上工作辊5和上支承辊3的重力平衡和上下工作辊压紧弯辊作用。
如果需要,该轧机也可以进一步设有厚度控制装置2,用于调整板厚,所述的厚度控制装置2位于上支承辊轴承座4的上部,且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普通控制装置。
所述的移动工作辊轧机还设有用于带动上、下工作辊分别的电机和接轴;以及液压润滑***;有电气自动控制***等,均与现有技术相似。
表1国外CVC轧机和PC轧机与移动工作辊轧机技术对比
序号 项    目 CVC轧机 PC轧机 移动工作辊(MWR)轧机 备  注
    1 板形控制原理 工作辊S辊形轴向移动 工作辊与支承辊成对交叉 移动工作辊并交叉
    2 厚度控制精度mm     AGC装置,压力大,精度高,投资大(约1000万元)±0.03 移动工作辊,移动精度要求低,辊缝精度高,压力小,,投资小。±0.03
    3 板形控制*** 工作辊S辊形轴向移动装置;S辊形磨削软件和控制软件;结构简单,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小;加弯辊装置 交叉装置机械传动结构复杂;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大。加弯辊装置 移动工作辊装置可利用弯辊装置,结构简单,对机架结构、强度、刚度影响小;
    4 应用范围     各种板带轧机
    5 板形控制能力mm  0~0.5(加弯辊装置0.6) 0~1.0  0~1.0
    6 轴向力kN 约1000 (0.05~0.1)P 约(0.05~0.1)P
    7 轧辊交叉或移动度或mm 轴向移动±100 交叉0~1 交叉0~0.5~1水平移动约0~5~15
    8 应用情况 全世界约70多台 全世界约70多台
表2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两侧面B/2处对称交叉角1.5度的凸度和厚度变化参数
序号     名称 代号 单位     计    算    值   备  注
  1   支承辊直径   D1   mm   1300
  2   工作辊直径   D2   mm   610
  3   辊身长度   L1   mm   1450
  4   辊子轴承座间距离   L2   mm   2500
  5   钢板宽度   B   mm   1300
6   上下工作辊交叉角度 α 0 (上辊交点在左B/2处)1.5(下辊交点在右B/2处) 交叉角度太大
  7 上工作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8   X1   mm   0   0   8.5104   17.0209   25.5313   34.0417
  9   上辊凸度   h1   mm   0   0   0.1745   0.6982   1.5721   2.7977
  10 下工作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1   X2   mm   0   34.0417   25.5313   17.0209   8.5104   0
  12   下辊凸度   h2   mm   0   2.7977   1.5721   0.6982   0.1745   0
  13 上下工作辊凸度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4   h12   mm   3.7425   1.9833   1.3964   1.9833   3.7425   辊缝变化量
  15   h   mm   0   2.3461   0.5869   0   0.5869   2.3461   相对凸度
  16   最大轧制力   P   kN   30000(17529 kN,中部凸度0.1536)
  17   上、下辊水平力   F1   kN   0   157   314   471   628   786
18   工作辊轴承座偏移量 X3 mm 0   左:上15.7,下49.8 右:上49.8,15.7
  19   交叉辊轴向力   F3   kN   约0.1*P
表3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两侧面B/2处对称交叉角0.5度的凸度和厚度变化参数
序号     名称 代号 单位     计    算    值   备  注
  1   支承辊直径   D1   mm   1300
  2   工作辊直径   D2   mm   610
  3   辊身长度   L1   mm   1450
4   辊子轴承座间距离 L2 mm 2500
  5   钢板宽度   B   mm   1300
6   上下工作辊交叉角度 α (上辊交点在左B/2处)0.5(下辊交点在右B/2处)
  7 上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8   X1   mm   0   2.8362   5.6725   8.5087   11.3449
  9   上辊凸度   h1   mm   0   0.0194   0.0774   0.1744   0.3101
  10 下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1   X2   mm   11.3449   8.5087   5.6725   2.8362   0
  12   下辊凸度   h2   mm   0.3101   0.1744   0.0774   0.0194   0
  13 上下辊凸度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4   h12   mm   0.3102   0.2211   0.1548   0.2211   0.3102   辊缝变化量
  15   h   mm   0.1554   0.0663   0   0.0663   0.1554   相对凸度
  16   最大轧制力   P   kN   30000(17529kN,中部凸度0.1536)
  17   上、下辊水平力   F1   kN   157   314   471   628   786
18   工作辊轴承座偏移量 X3 mm   左:上5.236、下16.581 右:上16.581、下5.236
  19   交叉辊轴向力   F3   kN   约0.05*P
表4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两侧面B/2处对称交叉角0.5度和在B/2处同向水平移动5mm的凸度和厚度变化参数
序号     名称 代号     计    算    值 备  注
  1     支承辊直径   D1   mm   1300
  2     工作辊直径   D2   mm   610
  3     辊身长度   L1   mm   1450
  4     辊子轴承座间距离   L2   mm   2500
  5     钢板宽度   B   mm   1300
  6     上下工作辊交叉角度   α   度   0 (上辊交点在左B/2处)0.5(下辊交点在右B/2处)
  7 上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8   X1   mm   5   5   7.8362   10.6725   13.5087   16.3449
  9     上辊凸度   h1   mm   0.0131   0.0131   0.1479   0.2744   0.4397   0.6438
  10 下辊偏移量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1   X2   mm   5   16.3449   13.5087   10.6725   7.8362   5
  12     下辊凸度   h2   mm   0.0131   0.6438   0.4397   0.2744   0.1479   0.0131
  13 上下辊凸度   位置   左B/2   左B/4   中部   右B/4   右B/2
14 h12 mm 0.0262 0.7623 0.6140 0.5488 0.6140 0.7623 辊缝变化量
  15   h   mm   0.2135   0.0652   0   0.0652   0.2135 相对凸度
  16     最大轧制力   P   kN   30000(17529 kN,中部凸度0.1536)
  17     上、下辊水平力   F1   kN   157   314   471   628   786
18 工作辊轴承座偏移量 X3 mm   左:上10.236、下21.581   右:上21.581、下11.236
  19     交叉辊轴向力   F3   kN     约0.05*P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通过移动和交叉工作辊控制板厚和板形,所述工作辊的移动和交叉是指上、下工作辊与上、下支承辊中心线交点分别在被轧钢板宽度的中部1/2处对称交叉,且两个工作辊在交点处向同一侧水平横向移动,并在被轧钢板的两端部的位置、上工作辊一端的轴线和下工作辊的另一端轴线分别与支承辊的轴线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工作辊的交叉角度α为大于0度、小于等于1.5度;所述的上、下工作辊在交叉点处的偏移量为大于0小于等于15mm。
3.一种适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的无间隙轧机,包括:机架、压下装置、上支承辊装置、上工作辊装置、下工作辊装置、下支承辊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机架中部、工作辊轴承座的端部侧面分别安装有交叉移动装置,该交叉移动装置包括:腰块和移动缸,所述的腰块分别安装于机架的中部的上、下工作辊轴承座的两侧面;用于水平移动工作辊的移动缸垂直于工作辊、呈水平布置地设于腰块中,位于上、下工作辊轴承座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移动缸的活塞端部安装有滑板,且所述的腰块上设有供所述的滑板滑动导向的与滑板外形相适配的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在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还设有球面滑板,所述的球面滑板呈球状的一侧面与所述的滑板的外端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上、下支承辊轴承座的侧面分别设有用于横向压紧支承辊轴承座的压紧缸,所述的压紧缸固定在支承辊轴承座或机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腰块上垂直于水平面设有平衡弯辊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腰块上垂直于水平面设有平衡弯辊缸。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在每个工作辊轴承座的侧面的用于水平移动工作辊的移动缸为1至4个。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在每个支承辊轴承座的侧面的压紧缸为1至4个。
CN 02100585 2002-02-06 2002-02-06 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23447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00585 CN1234476C (zh) 2002-02-06 2002-02-06 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00585 CN1234476C (zh) 2002-02-06 2002-02-06 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6613A true CN1436613A (zh) 2003-08-20
CN1234476C CN1234476C (zh) 2006-01-04

Family

ID=27627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00585 Expired - Lifetime CN1234476C (zh) 2002-02-06 2002-02-06 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34476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5541B (zh) * 2008-12-02 2012-02-01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铝冷轧机厚度控制***的闭环速度补偿方法
CN101683659B (zh) * 2008-09-28 2012-05-3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和横向厚差综合控制方法
CN101992220B (zh) * 2009-08-20 2012-09-1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轧机机架刚度的方法
CN103384572A (zh) * 2011-03-18 2013-1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以及轧制控制程序
CN104550327A (zh) * 2014-12-19 2015-04-29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塑形变形率的中厚板热矫直机辊缝设定方法
CN108602098A (zh) * 2015-12-22 2018-09-28 Posco公司 带钢形状矫正装置及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3659B (zh) * 2008-09-28 2012-05-3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和横向厚差综合控制方法
CN101745541B (zh) * 2008-12-02 2012-02-01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铝冷轧机厚度控制***的闭环速度补偿方法
CN101992220B (zh) * 2009-08-20 2012-09-1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轧机机架刚度的方法
CN103384572A (zh) * 2011-03-18 2013-1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以及轧制控制程序
CN104550327A (zh) * 2014-12-19 2015-04-29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塑形变形率的中厚板热矫直机辊缝设定方法
CN108602098A (zh) * 2015-12-22 2018-09-28 Posco公司 带钢形状矫正装置及其方法
CN108602098B (zh) * 2015-12-22 2020-06-12 Posco公司 带钢形状矫正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4476C (zh) 2006-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8157B (zh) 一种六重式平行辊矫直机辊系
CN1234476C (zh) 控制板形和板厚的轧制方法及适于该方法的无间隙轧机
CN200957504Y (zh) 一种用于螺纹加工的工装夹具
CN101549354B (zh) 一种六辊轧机
CN207521497U (zh) 可升降的折弯机后挡料机构
CN106391700A (zh) 一种下驱动式y型四辊板带轧机
CN112238159B (zh) 一种矫直机工作辊用挠度补偿装置
WO2021189816A1 (zh) 板型控制辊组及板带轧机
CN2528556Y (zh) 移动工作辊无间隙轧机
CN2880297Y (zh) 新型带材四辊冷轧机
CN202655332U (zh) 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
CN215700763U (zh) 一种四点接触球轴承套圈的超精加工装置
CN1302869C (zh) 变辊数辊式矫正机矫正辊调整装置
CN2666579Y (zh) 轧机用平整装置
CN113231954A (zh) 一种四点接触球轴承套圈的超精加工装置和加工方法
CN100342988C (zh) 多轧辊-轧机机座中的低摩擦弯曲***
CN1129491C (zh) 横轧机
CN1078506C (zh) 交叉轧机
CN2686748Y (zh) 高刚度八辊板带材轧机
CN205394020U (zh) 一种大、重型数控机床匀载导轨卸荷装置
CN110153193B (zh) 一种调节压力补偿挠度的轧钢机
CN2522220Y (zh) 用于圆轴类零件表面滚压加工的搓滚装置
CN216369517U (zh) 钢管用冷轧成型设备
CN216802907U (zh) 通过力传感器进行自动调节的浮动力控装置
CN202555643U (zh) 三维辊弯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DUAL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Effective date: 200711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1102

Address after: 618013 No. 460 Zhujiang West Road, Sichuan, Deyang

Patentee after: Erzhong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8013 No. 1, Zhujianglu Road, Sichuan, Deya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UAL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RP.

Effective date: 201003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12

Address after: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after: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Address before: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before: Erzhong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31

Address after: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after: Erzhong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before: China Second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15

Address after: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after: Double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8013 Deyang Pearl River West Road, Sichuan, No. 460

Patentee before: Erzhong Group (Deyang) Heavy Equipmen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0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