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6000A -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6000A
CN1376000A CN02107978A CN02107978A CN1376000A CN 1376000 A CN1376000 A CN 1376000A CN 02107978 A CN02107978 A CN 02107978A CN 02107978 A CN02107978 A CN 02107978A CN 1376000 A CN1376000 A CN 1376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rate
retransmission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7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5036C (zh
Inventor
尹宁佑
李永朝
金沂濬
权纯逸
尹硕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100146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75350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10055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87311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376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6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503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503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5Seria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during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e.g.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HSP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retransmission after error or non-acknowledg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2001/125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return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移动通信***,具体而言,一种利用ARQ(自动重复请求)而通过分组数据***的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自动重复请求(ARQ)通过分组数据通信***中的反向链路来重发数据的方法,该方法用于调节数据重发能量减小至一预定比率,所述比率是初始数据传输的一接收能量与数据重发的另一接收能量之比。

Description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本申请声明分别于2001年3月21日和2001年9月1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P2001-14696和P2001-55518的韩国申请的优先权。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具体涉及一种利用ARQ(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分组数据***中的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
通常,1xDO(仅数据)是一种把称之为2.5代移动通信的cdma2000-1x的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为超过2Mbps的移动通信技术。相反,1x-EV DV是一种实现移动部分中2-3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还支持语音业务的服务***。
换句话说,1x-EV DV是能够支持高速分组数据服务以及先前基于1x同步cdma2000 RTT技术的语音业务的通用标准化术语。
与以前的1xRTT技术相比,1x-EV DV在前向链路中采用了自适应调制编码(下面简称为AMC)技术和HARQ***。但是,对于反向链路,只对其增加了用于支持AMC技术和HARQ***的信道。
通常,链路自适应包括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
在速率控制中,接收端通过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变化调整发送端的速率,对于该发送端而言,接收端所接收的信号的功率电平应当有波动。
但是,功率控制的一个目的是控制把接收端所接收的功率电平引导为当前的无线电装置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技术操作所要求的电平。因此,很难同时使用功率控制和AMC技术。
功率控制解决了反向链路中出现的远近问题(near-far problem)。功率控制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把远离基站收发机***的终端的发送功率与靠近基站收发机***的终端的功率区别进而把由基站收发机***接收到的所有终端的功率电平调整为一个预定的电平。
与前向链路相比,反向链路通常存在远近问题,因此绝对需要功率控制。因此,很难把同样的前向链路的AMC技术应用于其上。
同时,HARQ***通过检错把HARQ(自动重复请求)与先前的前向错误恢复编码***相结合。
通常,有三种类型的HARQ***。1-型HARQ***,当在初次发射出现错误时,它会重发同样的信息以便接收端使用追赶组合形式。
2-型和3-型HARQ***增加各自发射中的冗余度。接收端把初次发射信号的编码与重发信号的编码相结合以降低编码率。换句话说,就是与1-型HARQ***相比,2-型和3-型HARQ***HARQ***可以分别获得编码增益。
在这种情况下,以如下方式区分2-型和3-型HARQ***。如果各发送信息不能自解码,那么用的就是2-型HARQ***。如果各发送信息能够自解码,那么用的就是3-型HARQ***。
前向链路与反向链路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很难把先前前向链路中增加数据吞吐率的技术应用于反向链路。
通常,当前的反向链路所考虑的HARQ***关心以下各项。
首先,如果Turbo编码率为1/4,接收端便使用1-型HARQ***,并把追赶组合(chase combining)应用于其上。
第二,如果Turbo编码率为1/2,接收端就会使用2-型和3-型HARQ***以便使用增量冗余。
如下事实可以支持这种***的使用:作为编码***的Turbo编码的最小编码率为1/5。
当使用1/4编码率的Turbo编码时,已经获得足够编码增益的第一***在使用增量冗余时没有大的增益差别。
当编码率为1/2时,第二***利用增量冗余能够获得大的编码增益。
在使用上述的***时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参考,冗余码是一种把多余的编码序列加入到表达原始信息所需要的编码序列中去以检测或修正传输数据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的编码,简称为“冗余”。当重发具有NACK的分组时,它被称之为“增量冗余”,就是在发送先前的分组时未被发送的另一种冗余。
首先,如前所述,执行功率控制是为了通过调整反向链路中接收功率的电平保持一预定质量的电平。
但是,当使用第一***的追赶组合时,重发会消耗掉等于初次发送所消耗的能量的过多能量。
换句话说,即使反向链路中的分组错误可以主要通过在初次发送的能量中加入少量能量而得到解决,具有与初次发送的信号同样能量的信号也要被重发而浪费能量。
而且,当接收端执行追赶组合时,不能把当前所考虑的用于反向链路通信量的专用数据速率控制应用于要重发的分组。
因此,就需要新的链路自适应方法来解决第一***的问题同时增加第二***的有益的编码增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而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利用反向链路中的混合自动重发需求***提供一种链路自适应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以有效控制反向链路中功率和数据速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链路自适应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使得通过控制重发信号的功率防止传输能量的浪费。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部分在下面的说明书中阐述,部分在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对下面的内容审查之后会明白,或者经过对本发明进行实践之后会领会到。
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通过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并达到。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此处所实施和广泛描述的那样,提供了一种利用自动重复请求(ARQ)通过分组数据通信***中的反向链路来重发数据的方法,该方法用于调整要以一预定比率减小的数据重发能量,上述比率是用于初始数据传输的接收能量与用于数据重发的另一接收能量的比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数据重发方法包括:映射与至少一个数据速率相对应的一个传输能量,把由反向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传输能量的一部分分配给重发数据,把传输能量剩余的部分分配给要传输的新的传输数据,与所分配的各传输能量相对应传输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数据重发方法包括:根据至少一个数据速率控制指令更新有效的数据速率,把所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与要重发的重发数据开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要传输的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和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与所确定的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和所确定的传输能量相对应传输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数据重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用于专用数据速率控制的独立物理信道和公共信道接收是否执行了对先前传输的数据进行重发的信息,映射与至少一种数据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能量,把由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传输能量的一部分分配给要重发的重发数据,把传输能量另一部分分配给要传输的新的传输数据,与所分配的传输能量相对应传输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分组数据通信***利用自动重复请求(ARQ)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控制要以预定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比率减小的数据重发能量。
需要理解的是,不论是前面的一般性描述还是后面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和说明性的,都是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它们被包括进来用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这些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利用TDM***生成传输信号的功能框图;
图2显示的是图1中串联模块的输出结果;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利用CDM***生成传输信号的功能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利用CDM***生成传输信号的装置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初始传输分组的R-NPDCH传输链结构示例的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重发分组的R-RPDCH传输链结构示例的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初始传输分组的R-NPDCH传输链结构另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重发分组的R-RPDCH传输链结构另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经过复用的初始传输R-NPDCH和重发R-RPDCH的框图;
图10A和图10B为流程图,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基站收发机***的反向链路业务传输数据速率控制***和能量降低反向链路自动重发***的例子;
图11A和图11B为流程图,显示的是基站收发机***的反向链路业务传输数据速率控制***和能量降低反向链路自动重发***的例子;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ACK/NCK传输的信道和复用了反向速率控制信道的信道的框图。
优选实施例说明
现在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例子在附图中进行了说明。在可能之处,在所有的附图中用相同的标号指代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组合反向链路中有效支持HARQ的***与反向业务数据速率专用控制***的方法。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在所有的重发情况下都使用了增量冗余码,而不考虑编码率,由此便防止了重发时过多的能量消耗。
而且,当有数据要重发时,要对重发的数据的传输能量进行调整以使得要重发的数据的接收能量变为重发数据初始传输时的接收能量的一部分。例如,重发能量被分配给重发过程使用,该重发能量使得与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相比为1/4或1/8的能量为重发数据接收。
另外,要传输的分组中可能使用的能量根据由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确定的数据速率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把除了重发所需要的一部分能量之外专用速率控制所许可的当前可用的能量中的另一部分用做传输新数据的能量。
当接收端对以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所确定的数据速率发送的分组发出NACK(无应答)时,发送端确定要重发的数据的数据速率和要新传输的数据的另一种数据速率,然后复用从由数据速率所产生的分组。
在这种情况下,要重发的数据的数据速率被确定为要重发的数据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如前面的说明中所解释的那样,要被重新传输的数据的数据速率要以如下方式进行适当调整:控制要重发的数据的传输能量,使得所重发的数据的接收能量成为初始传输要重发的数据时接收能量的一个预定百分比。
复用重发分组和新传输分组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码分复用(下面简称为CDM)和时分复用(下面简称为TDM)。
首先,TDM***中的发送端有一个根据反向专用速率控制的预定数据速率并根据该数据速率产生一个具有所要求的交织长度的代码码元(code
symbol)。为此,要被重新传输的数据的代码码元和要被重发的数据的代码码元被分别产生,然后把所产生的代码码元在适当时间进行复用。此后,传输***经受调制处理和扩展(spreading)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重发分组和新传输分组使用共同的Walsh码并通过一个公共的物理信道传输。该过程下面将参照图1进行详细解释。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利用TDM***生成传输信号的功能方框图,其中用于错误分组的重发次数由发送端限制为1。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利用TDM生成传输信号的***包括:CRC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10和14,它们把用于错误检查的CRC(循环冗余码)或尾部比特添加给要被重新传输的数据或要被重发的先前传输的数据;Turbo编码器11和15,把模块10和14的输出编码为1/5编码率的Turbo码;第一和第二码元重排模块12和16,负责把被编码的代码码元进行重排以把被编码的代码码元分别划分为要被传输的冗余码和不被传输的冗余码;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13和17,通过对重排的代码码元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生成具有所需要长度的代码码元流(即,对重排的代码码元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便生成与分配给新传输或重发的数据的传输能量相对应的具有所需要长度的代码码元流);串联模块18,由各经过码元重复或修剪的代码码元生成一个代码码元流;交织器(interleaver)19,用于对经过复用的代码码元流进行交织处理;调制器20,用于调制经过交织的代码码元流;扩展器21,利用Walsh码扩展被调制的代码码元流。
换句话说,发送端包括发生模块,每个发生模块包括:CRC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10或14,用于产生新的传输分组和重发分组,新的传输分组用以传输新信息;Turbo编码器11或15;交织器19;和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13或17。发生模块与所要重发的随机数据的数量成比例增加。
因此,CRC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10或14把用于错误检查的CRC和尾部比特添加到接收端想传输的信息比特上。
Turbo编码器11或15把添加有CRC和尾部比特的比特流编码为具有1/5编码率的Turbo码。
第一或第二码元重排模块12或16把被编码为Turbo码的的代码码元的顺序进行重排。换句话说,码元重排模块12或16重排输入的代码码元的顺序,以不像现有技术的信道交织器那样为了把突发错误转变为随机错误而进行交织,而是有效地支持增量冗余。
也就是说,适当地调整代码码元的顺序,以将当前生成的传输信号划分为包含在将要传输的新分组中的冗余码和包含在将要传输的重发分组中的其它冗余码(没有包含在先前传输信号中的冗余码)。码元重排模块12或16的这个操作使得能够容易地进行下一步的码元重复或修剪操作。
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13或17对预定码元数量的经过顺序重排的代码码元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满足编码码元(encoded symbol)的数量,所述编码码元具有分别分配给新传输和重发的传输能量。
串联模块对各个经过了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13和17的码元重复或修剪操作的码元进行时间复用,以生成一个流。如图2所示,这个所生成的流用表示新信息的代码码元填充上部字段,用由未能在先前传输信号中传输出去的冗余码构成的代码码元填充其下部字段。
另外,交织器19对如上填充的代码码元的上部字段和下部字段中的各个代码码元进行交织。
之后,调制器20对代码码元进行调制,然后由扩展器21利用Walsh码进行扩展。
表1显示的是在假设发送端允许重传一次的情况下,利用TDM构建的反向链路HARQ***的能量分配数量。这个例子假设重发能量是以这样的方式分配的:在重发中只接收到相应的重发数据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25%。
表1
R/eng.N/eng.     1     2     4      8     16       32     64     107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R   N
  1   1   0   1   1   1 2+R   1   4+R   1  8+R   1   16-P   1  32+R   1   64+R
  2   1   0   1   1   1 2+R   1   4+R   1  8+R   1   16-P   1  32+R   1   64+R
  4   1   0   1   1   1 2+R   1   4+R   1  8+R   1   16-P   1  32+R   1   64+R
  8   1   0   2   0   2 2   2   4+R   2  8+R   2   16-P   2  32+R   2   64+R
  16   1   0   2   0   4 0   4   4   4  8+R   4   16-P   4  32+R   4   64+R
  32   1   0   2   0   4 0   8   0   8  8   8   8   8  32+R   8   64+R
  64   1   0   2   0   4 0   8   0   16  0   16   16   16  32+R   16   64+R
  107   1   0   2   0   4 0   8   0   16  0   32   0   32  32   32   64+R
(eng.:能量,R:重发,N:新传输)
在根据本发明的TDM***中,能够被专用速率控制调节的数据速率组包括8个元素{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307.2kbps,614.4kbps,1024kbps}。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用于数据速率为9.6kbps的传输的总能量是1,则用于其余数据速率的能量被标准化为2,4,8,16,32,64和107。
因此,在新传输或重发时分配给数据的能量是表1中的1,2,4,8,16,32,64和107时,如图2所示,在确定重发时,传输信号的下部字段包括包含有未能在先前传输信号中传输出去的冗余码的代码码元。另外,如表1所示,相应的重发能量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1/4被分配给代码码元。另外,一旦确定了重发,首先分配用于重发数据的增量冗余码的能量,其余的能量分配给新传输数据。
因此,在重发中,新传输数据和分配给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的总和不会超过由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传输能量。
在使用这样的TDM***的时候,一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当使用先前的数据速率组复用各代码码元之后,不能满足代码码元的数量。
例如,当初始传输包含有随机信息的分组时,假设初始传输的分组是以76.8kbps的速度传输的,并且在重发分组的时间点允许移动台通过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以153.6kbps的速度进行传输。另外,还假设调节传输能量使重发分组的接收能量为将要重发的数据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25%。
因此,在传输速度为153.6kbps的代码码元中,为包含有增量冗余码的代码码元分配对应于19.2kbps的能量,其余的能量用于新传输的代码码元。
在这种情况下,其余的能量对应于134.4kbps,这个数据速率不存在于先前的数据速率组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新传输代码码元的传输速度设定为76.8kbps,并重复代码码元以匹配134.4kbps的传输速度。
因此,为了生成具有对应于表1中分配给新传输数据的能量的传输速度(例如,初始的76.8kbps至134.4kbps)的代码码元,重复能量为R的代码码元,或者对能量为P的代码码元进行穿孔(puncture)。R(重复能量)或P(穿孔能量)意味着为了填充对应于反向链路专用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数据速率的传输能量而对相应的代码码元进行了码元重复或穿孔。
还有一种以9.6kbps为单位对先前的数据速率组进行分段的方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确定对应于1到107的全部数据速率时这种方法是很麻烦的。另外,虽然具有在分组生成中提高填充效率的优点,这种方法具有增加了指示反向链路数据速率的反向速率指示器(以下简称为RRI,reverse rate indicator)数量的缺点。
也就是说,现在使用了反向链路的8种数据速率,从而可以用3比特的RRI来表示数据速率。但是,需要7比特的RRI来表示从1到107的107种数据速率。
很重要地,将用于重发的最小能量单元当作1,即9.6kbps,作为标准能量。
第二,将CDM***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考虑在现有的1x-EV DV的反向链路中使用两种编码信道:反向增补信道1和反向增补信道2。
另外,对于反向增补信道2,考虑4种数据速率(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反向增补信道1总是用作新传输的物理信道,反向增补信道2总是用作重发的物理信道。
图3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使用CDM***生成传输信号的功能模块图。
参照图3,如下构建根据本发明的使用CDM***生成传输信号的***。为了生成包含有新信息(新传输的信息)的代码码元和包含有未能通过分组传输出去的冗余码(将要重发的数据,在先前传输的信号中从接收端接收到了NACK)的其它代码码元,每个信道的发送端包含有:CRC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30和36,其为错误检查而向接收端想要传输的信息比特添加CRC(循环冗余码);Turbo编码器31和37,将模块30和36的输出编码为1/5编码率的Turbo码;第一和第二交织器31和38,对编码代码码元的顺序进行重排以防止传输错误,从而将编码代码码元分别划分为将要传输的冗余码和不传输的冗余码;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33和39,通过对经过了重排的代码码元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对应于分配给将要新传输的数据和将要重发的其它数据的传输能量,生成一定长度的预定代码码元流;调制器34和40,对经过了码元重复或修剪的代码码元进行调制;以及扩展器35和41,使用分别的Walsh码对经过调制的代码码元流进行扩展。
因此,CRC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30或36向将要发送到接收端的信息比特(将要新传输或重发的数据)添加用于错误检查的CRC和尾部比特。
Turbo编码器31或37将已添加了CRC和尾部比特的比特流编码成具有1/5编码率的Turbo码。
第一或第二交织器32或38对已经编码为Turbo码的代码码元的顺序进行重排。也就是说,交织器32和38像现有技术的信道交织器那样把突发错误变成随机错误,并对编码码元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以区分冗余码(将要包含在要新传输的数据中,或者未能传输到先前传输的数据中)。
码元重复或修剪模块33或39对预定码元数目的重排代码码元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满足编码码元的数目,所述编码码元具有分别分配给新传输和重发的传输能量。
之后,调制器34或40对代码码元进行调制,然后由扩展器35或41扩展为相应的Walsh码,以通过反向增补信道1和反向增补信道2传输给接收端。
在这种情况下,除已经用于初始传输的冗余码之外,通过反向增补信道2重发的代码码元部分被处理以进行传输,从而能够通过接收端的码组合(code combining)而减小有效编码率。
也就是说,为由其生成了NACK的分组而将反向增补信道2分配给用于重发的物理信道,然后独立地分配用于这个信道的Walsh码。从而,可以有使用所分配的Walsh码的码复用方法。
表2显示的是在使用CDM的反向链路HARQ***中,当重发的次数限制为1时,分配给用于新传输的数据的代码码元或者包含有用于将要重发的数据的增量冗余码的代码码元的标准能量,其中“Ch1”或“Ch2”表示反向增补信道中的一个。
表2
R/eng.I/eng. 1 2 4 8 16 32 64 107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Ch2 Ch1
  1   1   0   1   1   1   2   0.25   8   0.25   16   0.25   32   0.25   64   0.25 107
  2   1   0   1   1   1   2   1   4   0.5   16   0.5   32   0.5   64   0.5 107
  4   1   0   1   1   1   2   1   4   1   16   1   32   1   64   1 107
  8   1   0   2   0   2   2   2   4   2   8   2   32   2   64   2 107
  16   1   0   2   0   4   0   4   4   4   8   4   16   4   64   4 107
  32   1   0   2   0   4   0   8   0   8   8   8   16   8   32   8 64
  64   1   0   2   0   4   0   8   0   16   0   16   16   16   32   16 64
  107   1   0   2   0   4   0   8   0   16   0   32   0   32   32   32 64
(R/eng.:重发能量,I/eng.:初始传输能量)表2具有和表1同样的假设。也就是说,这个例子2假设在重发时传输功率电平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确定的:相应重发数据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只有25%变成重发时的接收能量。
另外,可用于反向增补信道2的数据速率组是{2.4kbps,4.8kbps,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153.6kbps,307.2kbps}。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对应于9.6kbps的能量标准化为1,则可用于将要重发的数据的能量表示为{0.25,0.5,1,2,4,8,16,32}。另外,用于新传输的数据的能量和前面的反向增补信道1相同,即{1,2,4,8,16,32,64,107}。
例如,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为38.4kbps,以这个速度传输到接收端的分组出现错误,从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一个对于相应分组的NACK。因此,假设在确定重发的时间点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所允许的数据速率是153.6kbps,在重发时,为用于将要重发的数据的代码码元分配9.6kbps的传输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分配重发的传输能量,使得相应的重发数据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25%变成重发时的接收能量。
另外,为包含有增量冗余码的代码码元分配之后剩余的能量被分配给用于新传输数据的代码码元。在这种情况下,新传输数据的代码码元的数据速率可以确定为76.8kbps或153.6kbps。
如果反向增补信道1的数据速率被确定为76.8kbps,则终端允许使用的能量不会全部利用。如果以153.6kbps传输,则除了终端允许使用的全部能量之外还另外使用大约10log((1+16)/16)=0.26dB的能量。
这个附加的能量是允许的,从而终端可以为反向增补信道1选择数据速率。
图4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利用CDM***生成传输信号的过程的装置方框图。
参照图4,反向增补信道(以下简称为R-SCH1和R-SCH2)和其它信道R-PICH、R-DCCH、R-RICH、R-FCH、R-CQICH和R-ACKCH一起被分别划分为I信道和Q信道。也就是说,R-SCH1、R-SCH2和R-PICH、R-DCCH、R-RICH一起被划分为I信道,R-SCH1、R-SCH2和R-FCH、R-CQICH、R-ACKCH一起被划分为Q信道。如果没有使用R-SCH2,则传输R-CCCH或者R-EACH。
因此,包含在I或Q信道中的各信道的代码码元被传送到各相对增益部件50a、50b,以进一步包含相对增益,然后分别通过加法器51a和51b合成为用于I和Q信道的一个代码码元。这些合成的代码码元称为I信道数据和Q信道数据。
I或Q信道数据被乘以一个由I信道序列(60)和由长码发生器61(加法器52a和52b中的一个)生成的长码相乘而得到的码。
一个被一码片延迟器(one-chip delayer)61由所生成的长码延迟的码被乘以Q信道序列(59),被抽取器58删除1/2码片单元以被Walsh覆盖(Walsh cover)57乘,然后乘以I或Q信道数据(另一个加法器52a或52b)。
在最终被乘的码元中,由乘以I信道数据而生成的代码码元,以及其它的由乘以Q信道数据而生成的代码码元,被每个加法器53a或53b合成,乘以载波cos2πfct或sin2πfct,由加法器53c合成,然后传送给增益部件56以包含更多的增益,从而生成最终的传输信号S(t)。第二个实施例
将HARQ应用于反向链路的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在传输中调节传输能量的方法,其中在重发中,因为不良接收状态而从接收端收到NACK的分组应该以低于分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预定部分的能量接收。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利用空闲能量空间为新分组的传输优化反向链路的分组吞吐量的方法,所述空闲能量空间是通过在重发时使用能量减小方法而提供的。
还有,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反向业务的组合能量减小自动重发技术和数据专用速率控制技术的方法。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使用调节将要重发的分组的业务能量电平的技术,使得在重发分组的基站收发机***处的接收能量电平与要重发的分组的初始传输分组的接收能量电平相比应该变成预定的一个部分。
假设要新传输的分组的接收能量电平是1,则调节要重发的分组的接收能量电平使其为α(0<α<1)。因此,基站收发机***能够通过组合要新传输的分组的接收能量和要重发的分组的接收能量而使用(1+α)的能量用于解码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重发分组的能量电平调节为我们所要求的量这个事实意味着反向链路的导频信道受到反向链路能量控制。因此,反向链路导频信道的能量电平受到基站收发机***的功率控制,以保持一个恒定的电平。另外,调节反向链路其它信道的能量增益值使之对导频信道的传输能量电平具有恒定的比值。
因此,假设新传输分组的业务导频功率比(TP)是Gfirst,则本发明使用的方法将用于分组重发的业务导频功率比GRe-Tx调节为α·Gfirst
作为这个调节的结果,基站收发机***接收到的重发分组的接收能量将会是重发分组的初始传输分组的接收能量的100α%。现在考虑α的值为0.5,0.25和0.125中的一个。
如果α为0.25,则调节重发分组的传输能量,使基站收发机***接收到的重发分组的接收能量变成初始传输分组的接收能量的25%。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了这种在重发时调节传输能量电平的技术,则在重发的时间点可以得到空闲的传输能量。以上得到的空闲传输能量被用于新分组的传输,从而可以增加反向链路的数据吞吐量。
为此,本发明使用一种将接收端对其发出了NACK的分组的重发与新分组的传输进行复用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使用CDM(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和TDM(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来实现重发分组和新分组的复用。
因此,在反向链路中定义以下的信道。
首先,用于反向链路的分组传输的信道被称为反向分组数据信道(R-PDCH)。R-PDCH是由两种子信道构成的:用于传输新分组的R-NPDCH(反向新分组数据信道)和用于传输重发分组的R-RPDCH(反向重发分组数据信道)。
利用CDM或TDM复用这两个子信道。
首先,如果使用CDM,则利用不同的Walsh码在两个物理信道上相互独立地传输R-NPDCH和R-RPDCH。
另外,如果使用TDM,则利用一个Walsh码在一个物理信道上在适当时间复用重发和新传输。
图5至图8显示了使用CDM的传输链结构。图5和图6显示的是在HARQ***中使用追赶组合的各信道R-NPDCH和R-RPDCH的传输链结构。
图5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新传输分组的R-NPDCH传输链结构的例子。
图6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重发分组的R-RPDCH传输链结构的例子。
参照图5和图6,R-NPDCH和R-RPDCH的传输链结构分别包括:帧质量指示比特添加模块101和201;保留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102和202;Turbo编码器(1/4和1/2编码率)103和203;第一码元重复模块104和205;码元穿孔(puncturing)模块105和206;信道交织器106和207;以及第二码元重复模块107和208。
第一码元重复模块/码元穿孔模块104/105和第一码元重复模块/码元穿孔模块205/206分别构成了速率匹配模块108和204。
首先,向从上面传来的分组数据添加16比特的帧质量指示比特。另外,添加尾部比特和保留比特。然后,分组数据进行Turbo编码处理。
编码处理之后,通过码元重复和码元穿孔处理利用信道交织器将要使用的长度进行速率匹配。
每个第二码元重复模块107和208应该根据将要在调制模块(未示出)和Walsh覆盖(Walsh cover)模块中使用的Walsh码长度而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
这样的结构是基于在HARQ***的组合操作中的I-型追赶组合的假设。
在图5中各模块的下面,提供了在使用追赶组合或部分追赶组合的情况下R-NPDCH的数据传输速率(0,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153.6kbps,307.2kbps,614.4kbps,1024kbps)、有效编码率(1/2或1/4)、码元重复因子(2x,1x,0)、码元穿孔数量(0,4096)、所使用的信道交织器的长度(1536,1536,3072,6144,12288,24576,24576,36864)等等。
在图6中各模块的下面,提供了在使用追赶组合或部分追赶组合的情况下R-RPDCH的数据传输速率(0,9.6kbps,19.2kbps,38.4kbps,76.8kbps,153.6kbps,307.2kbps,614.4kbps,1024kbps)、有效编码率(1/2或1/4)、码元重复因子(2x,1x,0)、码元穿孔数量(0,6144,12288,28672)、所使用的信道交织器的长度(1536,1536,3072,6144,6144,12288,12288,12288,12288)等等。
用于R-RPDCH的重发数据的数据速率具有和用于重发数据的初始传输数据的R-NPDCH相同的信息数据速率。
也就是说,假设已经用于新传输分组的数据速率是38.4kbps,而且因为分组中出现了错误而从接收端发出了NACK,则在重发中使用R-RPDCH对应于38.4kbps的传输链。
另外,在R-RPDCH的传输链中,Turbo编码器203的编码率和图5中R-NPDCH的相同。
但是,在扩散处理(dissusion process)中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可用于R-NPDCH和R-NPDCH的最小扩散因子分别为2和4。因此,经过码元穿孔模块206后由特定数据速率而来的有效编码率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传输数据速率76.8kbps下和1/4编码率的Turbo码进行追赶组合,但是一部分的编码代码码元以高于76.8kbps(即153.6kbps~1034kbps)的数据速率进行重发。因此,进行部分组合。
如果使用了增量冗余传输处理,则应该使用图7或图8中R-NPDCH或R-RPDCH的另一个传输链。
图7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新传输分组的R-NPDCH的传输链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方框图。
图8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重发分组的传输的R-RPDCH的传输链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方框图。
参照图7和图8,R-NPDCH和R-RPDCH构建的传输链分别包括:帧质量指示比特添加模块301和401;保留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302和402;Turbo编码器(1/5编码率)303和403;码元重排和交织模块304和404;以及码元修剪或重复模块305和405。
首先,由帧质量指示比特添加模块301或401向由上面发来的分组数据添加16比特的帧质量指示比特。另外,由保留和尾部比特添加模块302或402添加尾部比特和保留比特。然后,由Turbo编码器303或403对分组数据进行Turbo编码处理。
Turbo编码处理之后,包含在将要新传输的分组中而进行传输的冗余码,或者包含在将要重发的其它分组中而进行传输的冗余码(未能包含在先前的传输信号中),由码元重排和交织模块304或404划分,并且适当地调节码元的顺序以防止突发的传输错误。这个码元重排和交织操作使得可以容易地进行下一步的码元重复或修剪。
每个码元修剪和重复模块305以及405进行多次修剪和重复,这个次数与重新安排了次序的预定码元的数量相同,从而与分配给新传输或重发的编码码元的数量一致。
在图7和图8中,当考虑到增量冗余组合操作时,R-NPDCH或R-RPDCH总是使用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303或403。另外,码元重排和交织模块304和404应该设计为为增量冗余组合操作进行代码码元的重排(重新排序)和信道交织。
在图7和图8的下面提供了Turbo编码器303和403的编码率,以及根据R-NPDCH和R-RPDCH的数据传输速度的交织长度。
在图8中,R-RPDCH的码元重排和交织模块404应该遵循和R-NPDCH其它的码元重排和交织模块同样的交织规则。
因此,交织后R-NPDCH和R-RPDCH的重排码元的顺序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将要在R-RPDCH中发送的代码码元以回绕***(wrap round system)的方式,从已经从R-NPDCH发送的最后代码码元后的一个代码码元开始发送。通过这样的***,当要新传输和要重发的分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基站收发机***可以实现最小的有效编码率。
图9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用于初始传输的复用R-NPDCH和用于重发的R-RPDCH。
参照图9,当在第i个分组时间初始发送的分组使用传输速度R传输到R-NPDCH时,我们假设因为初始传输的分组中出现了错误,基站收发机***向终端发送NACK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为方便起见,假设终端在发送第(i+D)分组的时候进行具有NACK的分组的重发,这里假设D是延时(分组单元)HARQ。
收到NACK的终端得知将要重发的数据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R,从而R-RPDCH将要用于初始传输数据的重发的数据速率是一个已经确定了的值R。
如上所述,控制R-RPDCH的发射功率,从而使基站收发机***能够接收到将要重发的数据的初始传输能量的接收能量的一部分。如果R-NPDCH用于将要重发的数据的初始传输数据的T/P比率是Gfirst,则在重发的时间点处R-RPDCH的T/P比率是α·Gfirst
因此,在重发时,R-RPDCH将使用和图6或图8中的传输速率R一致的传输链,以及T/P比率α·Gfirst
图2中假定D为2。也就是说,当基站收发机***为R-NPDCH的分组1而向终端发送NACK时,终端在分组3的传输时间点通过R-RPDCH而进行具有NACK的分组1的重发。在这种情况下,R-RPDCH的分组3传输速度变得和R-NPDCH的分组1传输速度相同。另外,R-NPDCH的数据传输速率是根据许可给终端在重发时间点的传输能量,由以下的过程确定的。
现在,我们考虑基站收发机***控制每个终端的业务传输数据速率的情况。
基站收发机***维持终端的反向业务传输数据速率,或者通过F-CRCCH(前向公用速率控制信道,forward common rate controlchannel)对终端控制RRC比特(它指示了提高或降低)。
接收到这个命令的终端检查RRC比特以根据基站收发机***的命令确定将要传输的组合数据速率。将要使用的终端发射功率根据组合数据速率而确定。这个组合数据速率被称为有效数据速率Reff。
基本而言,基站收发机***进行的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旨在调节基站收发机***所接收到的终端总功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基站收发机***具有α的空闲,并生成将要发送给每个终端的RRC比特。也就是说,假设从终端接收到的能量可能最大为(1+α)倍,则基站收发机***生成RRC比特。
以下说明怎样根据每个数据速率控制信息进行R-NPDCH和R-RPDCH的复用。
首先,我们假设对于R-RPDCH,在初始传输中数据速率是R,并且终端持续地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命令,即终端应该在HARQ延时(分组单元)D中维持数据速率。
因此,终端应该使用和有效速率R一致的发射功率。但是,因为在基站收发机***中生成RRC的时候已经考虑了等于α的空闲,终端使用R作为R-NPDCH的数据速率以进行当前传输,并且R-RPDCH将两个数据速率为R、传输功率为α·Gfirst的信道复用。
由此,终端可以另外使用最大为10log(1+α)dB的能量。如果α为0.5,则终端最多可以使用大约为0.97dB的功率(这大于基站收发机***所允许的功率)。
但是,因为从基站收发机***来看,数据速率R是由0.97dB到1.7dB之间的空闲确定的,所以无法避免随带的性能降低。
第二,我们假设重发时间点的有效数据速率增加,从而自预定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经过HARQ的延时D后,比预定分组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快2倍。
另外,我们假设在分组的初始传输时R-NPDCH的数据速率为R。在这种情况下,在重发时间点用于分组重发的R-RPDCH将使用R的数据速率和α·Gfirst的T/P。
另外,在终端未达到最大能量极限或存在足够数量的数据要传输的情况下,假设终端根据RRC比特的命令提高当前传输的R-NPDCH的传输数据速率。
为方便起见,假设R-NPDCH提高的传输数据速率为2R。基站收发机***发送提高数据速率的命令意味着终端能够传输的T/P比率应该比当前值提高2倍。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另外使用最多为10log(1+α/2)dB的能量。如果α为0.25,则终端最多可以另外使用大约0.51dB的功率,这大于基站收发机***所允许的功率。如果α为0.5,则终端最多可以另外使用大约0.97dB的功率,这大于基站收发机***所允许的功率。
但是,因为在生成RRC比特的时候,基站收发机***已经具有0.97dB(α=0.25)或1.7dB(α=0.5)的空闲,所以无法避免附带的性能降低。
第三,我们假设在预定分组的初始传输时间点起经过HARQ的延时D后的重发时间点,终端接收到把数据速率降低到低于分组的初始传输速率的命令。
另外,我们假设对于分组的初始传输R-NPDCH的数据速率为R。在重发时间点允许终端使用的功率是用于分组初始传输的功率的1/2。因此,终端使用0.5*Gfirst的T/P值通过用于分组重发的R-RPDCH进行重发。
在这种情况下,不对要新传输的数据进行R-NPDCH传输。如果在HARQ的延时D后的重发时间点终端接收到把数据速率降低到分组初始传输速率的1/4的命令,则终端使用0.25的α值进行分组的传输。
可以用图10A和图10B中的流程图来解释HARQ***和专用数据速率控制***的组合算法。
图10A和图10B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基站收发机***的反向业务传输数据速率控制和能量控制***示例的流程图。
参照图10A和图10B,如果有数据要发送,则终端总是在未得到基站收发机***许可的情况下以9.6kbps的传输速率开始数据的传输。因此,在图10A和图10B中Reff(-1)被定义为9.6kbps。另外,从分组时间I=0开始,终端从基站收发机***接受数据传输速度专用控制(S10)。
在传输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终端从基站收发机***接收所生成的RRC(反向速率控制)比特,以便根据RRC比特确定有效数据传输速度Reff(i)(S11)。
即使终端通过RRC比特而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到提高传输速度的命令,终端也可以根据它的状态维持或降低有效数据传输速度(S12或S13)。
同样,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到维持传输速度的命令后,终端可以根据它的状态降低有效数据传输速度。
但是,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到接收传输速度的命令后,终端总是必须降低有效数据传输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基站收发机***不向使用9.6kbps的有效数据传输速度的终端发送降低数据传输速度的命令。
因此,终端根据它的状态和反向链路专用数据传输控制而更新有效传输速度Reff(i)(S14、S15或S16)。例如,相应的终端将数据传输速度提高至Reff(i-1)的2倍,并将数据传输速度降低至Reff(i-1)的1/2(S16)。
接下来,终端检查对于第(i-D)个R-NPDCH分组的ACK/NACK是否从基站发送出来(S18)。
如果从基站收发机***发出ACK,则终端仅为将要在发送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处当前发送的数据发送R-NPDCH。在这种情况下,在R-RPDCH中没有数据的传输。因此,对于将要当前传输的数据的R-NPDCH数据传输速度变成Reff(i)。这样,在传输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作为R-RPDCH数据速率的DR-RPDCH(i)为0,用于将要在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作为R-NPDCH数据速率的DR-NPDCH(i)使用先前的Reff(i)。另外,在传输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处,用于将要当前传输的数据的、作为R-NPDCH的T/P比率的G-RPDCH(i)变成0(S17)。因此,终端发送R-NPDCH,并准备下一个分组的发送(S25)。
当终端接收到对第(i-D)个R-NPDCH分组的NACK命令时(S18),DR-RPDCH(i)被更新为DR-NPDCH(i-D)的值(S19)。另外,终端将更新的有效数据传输速度Reff(i)与发送第(i-D)个分组的时间点处的R-NPDCH传输速度DR-NPDCH(i-D)进行比较(S20)。
如果Reff(i)等于或大于发送第(i-D)个分组的时间点处的R-NPDCH传输速度DR-NPDCH(i-D),则将要在发送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处发送的R-NPDCH的传输速度DR-NPDCH(i)被设定为Reff(i)(S22)。另外,R-RPDCH的传输速度为先前确定的第(i-D)个R-NPDCH分组的传输速度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使用对应于图5或图7中确定的传输速度的R-NPDCH传输链发送新的分组。
同样地,对于重发的分组,使用的是图6或图8中对应于第(i-D)个分组的数据传输速度的R-RPDCH传输链。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调节R-RPDCH的传输功率,使基站收发机***接收到的重发分组的接收能量变成重发的相应数据的初始接收能量的α倍。为此,使用α*G-NPDCH(i-D)作为R-RPDCH、R-RPDCH(i)的T/P比率(业务比导频功率)。
如果Reff(i)的值是DR-RPDCH(i)的1/2(这是发送第(i-D)个分组的时间点处R-NPDCH的传输速度),或者小于DR-RPDCH(i)(S21),则DR-NPDCH(i)(这是将要在发送第i个分组的时间点处发送的R-NPDCH的传输数据速率)被设定为0(S23或S24)。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是这样的情况(状态):没有足够的功率供新分组的发送,所有可用的功率被用于分组的重发。也就是说,使用的是图6或图8中对应于第(i-D)个R-NPDCH分组的数据传输速率的R-RPDCH传输链。另外,调节R-RPDCH的传输功率,以便在这个时间点处使用所有可用的功率。
以上的过程是用以下的示例阐述的。
首先,假设分组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是76.8kbps,HARQ的延时是3个分组的延时。在这种情况下,在分组的初始传输之后,还假设终端在3个分组的延时中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到了(下、下、上)的RRC比特。另外,假设α为0.25。
如果终端接收到对初始传输分组的NACK,则在重发时间点终端可用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变成38.4kbps。有效传输数据速率是初始传输分组的传输数据速率的1/2,因此在重发时间点不发送要新传输的分组(R_NPDCH(i)=0)。另外,R-RPDCH的传输数据速率变成初始传输分组的数据速率76.8kbps。但是,要用于分组重发的传输功率会是在重发时间点确定的有效数据速率所许可的全部功率。因此,R-RPDCH的T/P比率变成分组初始传输中使用的T/P比率的1/2(G_RPDCH(i)=0.5G_NPDCH(i-D))。
对于另一个例子,假设在分组的初始传输之后,终端在3个分组的延时中从基站收发机***接收到了(上、上、下)的RRC比特。
如果终端接收到对初始传输分组的NACK,则在重发时间点处终端可用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变成153.6kbps。有效传输数据速率大于分组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因此在重发时间点处,新传输的当前分组的传输和重发分组的传输是时间复用或编码复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传输分组的传输数据速率变成有效传输数据速率153.6kbps。在这种情况下,重发分组的R-RPDCH传输数据速率将为76.8kbps,T/P比率将为要重发的分组的初始传输中使用的T/P比率的0.25倍。
如上所述,如果能量减小因子α为0.5,则当使用利用图10A和图10B中流程图的复用R-NPDCH和R-RPDCH的方法时,则在数据速率控制中有可能出现问题。
如上所述,我们假设分组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是R,在重发时间点由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有效数据速率是R。当使用图10A和图10B中的方法时,终端开始另外使用多余的能量(最多比终端自己所允许的能量大10log(1+0.5)=1.7dB)。考虑到1.7dB的富余,当基站收发机***生成RRC(反向速率控制)信息时,图10A和图10B中的方法没有其它的问题。但是,这个相对较大的富余可能会给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的精度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图11A和图11B中的流程图,而不用图10A和图10B中的流程图。图11A和图11B显示的是基站收发机***的反向业务传输数据速率控制***和能量减小反向链路自动重发的另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其中的能量减小因子α为0.5。
对比图10A/图10B和图11A/图11B,当分组的初始传输数据速率为R,在重发时间点确定的有效数据速率为R,则在图10A和图10B中,要当前新传输的分组的R-NPDCH数据速率被设定为有效数据速率Rref(i)。但是在图11A和图11B中,在步骤S33,要当前新传输的分组的R-NPDCH数据速率被设定为有效数据速率Rref(i)的1/2。
需要注意的是,当有效数据速率为9600bps时,有两种方法。9600bps是最小数据速率,不存在9600bps的一半。因此,一种方法是用9600bps作为R-NPDCH的传输数据速率,另一种是不向R-NPDCH发送数据。在前一种方法中,假设另外可用的相对较小的能量1.7dB是允许的。
第二,使用TDM***的能量和数据速率控制是这样进行的。
当存在根据反向专用速率控制而确定的数据速率时,为了构建能够为数据速率而填充交织模块的长度的代码码元,用于新传输和重发的代码码元被分开进行时间复用、调制和扩散(diffusion),以进行传输。
在这个***中,用于重发和新传输的分组是使用一个Walsh码通过一个物理信道传输的。
可以根据图1中的结构来认识TDM***。
首先,要考虑在哪里管理ACK和NACK命令以将反向HARQ***应用于ACK和NACK命令的管理方法。
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考虑到ACK和NACK命令是由基站收发机***(以下简称为BTS)或基站控制器(以下简称为BSC)管理的。
如果BSC控制ACK和NACK,则所有活动装置(active set)中的BTS将解调分组传输给BSC。因此,如果存在至少一个好的分组则BSC生成ACK信号,或者如果所有从BTS发出的分组都是坏的则生成NACK信号,将这些信号发送给活动装置中所有的BTS。
然后,所有的BTS开始向终端发送相同的ACK或NACK信号。如果使用了这样的***,则终端可以对ACK和NACK信号进行软组合,以提高ACK和NACK信号的可靠性。不幸的是,HARQ的运行延时也增加了。
如果BTS直接处理ACK和NACK信号,则在BSC和BTS之间不会出现延迟的问题。但是,活动装置中所有的BTS可能会生成互不相同的ACK或NACK信号,从而终端无法对这些信号应用软组合。
当从活动装置的至少一个BTS接收到ACK信号时,终端不对相应分组进行重发。
另外,对于传输ACK和NACK信号的前向信道的结构,有不同的方法构成前向信道以将ACK和NACK信号传输到终端。一种方法是构成一个独立的物理信道用于ACK和NACK信号的传输。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用于反向专用速率控制的信道和公用物理信道这两者。
首先,构成一个独立的物理信道以传输ACK和NACK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用户可以容纳在一个公用信道中,而不是为传输给各终端的ACK和NACK信号使用分别的物理信道。
另外,需要用于专用速率控制的信道。通过这个信道将RRC(反向速率控制)信息传输给正在通过当前反向链路信道以分组为单元传输分组数据的终端。而且,可以将这个信道复用到一个具有ACK/NACK信号的公用物理信道中。
这样的复用可以节省Walsh码。
图12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用于ACK/NACK传输的信道和复用反向速率控制信道的信道的方框图,其中相应的信道使用一个Walsh码进行复用。
参照图12,用于反向公用控制信道的模块包括:重复模块601、605、609和613;信号电映射模块602、606、610和614;信道增益部件603、607、611和615;多路复用器604和612;相对偏移计算部件608;抽取器616;以及长码发生器617。
将用于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的RRC比特发送到I分支,将ACK或NACK比特发送到Q分支,反之亦然。以上生成的信道叫做F-CRCCH(前向公用反向控制信道,forward common reverse control channel)。
I分支和Q分支定义了具有相位差的分别的信道,所述相位差一般意味着垂直相位差。
也就是说,两种子信道,F-CRCCH(前向公用速率控制信道,forward common rate control channel)和F-CACKCH(前向公用应答信道,forward common cknowledgement channel)被复用在一个F-CRCCH中。
另外,F-CRCCH能够容纳用于24或48个用户的控制信息。
如果容纳了24个用户,则ACK或NACK比特被重复8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共20ms的分组时间中,用于更加多样的增益的重复比特的位置被使用均匀的间隔排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分组被划分为16个功率控制组(power control group,PCG),则每2个PCG发送一次控制信息。
如果在一个F-CRCCH中容纳了48个用户,则控制信息被重复4次,每4个PCG发送一次控制信息。
重复模块610、605、609和613使用ACK/NACK比特或用于多个用户的各速率控制比特作为它们的输入,并且每个PCG段为重复的传输重复这些比特20ms的分组时间。
每个信号点映射模块602、606、610和614在重复的比特值中进行0到+1、1到-1,以及无(没有传输比特)到0的映射。如果用户的数目是24,则通过信号点映射模块602、606、610和614,在点A或点C的码元数目为每2个PCG段输出一个码元。另外,如果用户数目是48,则每4个PCG段输出一个码元
信道增益部件603、607、611和615为相应的用户调节各比特的信道增益。信道增益部件为相应的用户分别分配不同的信道增益值(点B或点D)。
多路复用器604和612对增益被调节的各用户的速率控制比特或者各用户的ACK/NACK比特进行复用。在这种情况下,多路复用器604和612根据相对偏移计算部件608提供的偏移值调节各用户的偏移值。
长码发生器617根据用于反向控制信道的长码掩码生成不同的长码,抽取器616以码片为单位检测长码,以将检测到的长码提供给相对偏移计算部件608。由此,相对偏移计算部件608计算各用户的偏移值,以将计算的偏移值提供给多路复用器604和612。
同时,由以下方式生成报告反向链路数据速率的反向信道。
R-NPDCH信道是可变数据速率的信道,其中数据速率可以变化。因此,在反向链路中存在报告当前R-NPDCH的数据速率的反向速率指示信道(以下简称为RRI(reverse rate indication)信道)。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R-RPDCH数据速率是基站收发机***(BTS)所知道的,因此无需明确的指示。在当前反向传输中,需要1比特的附加信息来报告新分组的传输和分组的其它传输(出现了NACK)是否被相互复用。
因此,本发明设计了在目前的1x-EV DV的反向链路中有效的HARQ***,从而可以提高反向链路的数据吞吐量效果。
另外,本发明使得能够设计反向链路专用速率控制方法和HARQ***的有效组合,这是通过使用了使用增量冗余***的II-型或III-型,或者I-型HARQ***的追赶组合或部分组合的HARQ***的使用而实现的。
反向链路的HARQ***可以使用减小重发分组的接收能量至初始传输时接收的能量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使用空闲能量空间的新分组传输,从而提高了反向链路的分组吞吐量。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显然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本发明涵盖它的各种改进和变化。

Claims (49)

1.一种利用自动重复请求(ARQ)通过分组数据通信***中的反向链路来重发数据的方法,该方法用于调节数据重发能量以一预定比率减小,所述预定比率是初始数据传输的一接收能量与数据重发的另一接收能量之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由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确定可用的数据传输能量;将以所述预定比率降低的可用数据传输能量分配给所述数据重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把除所分配的数据重发能量之外的可用数据传输能量分配给新的数据传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对可用数据传输能量进行调节以便把基站收发机***通过反向链路从多个移动台接收到的接收总能量保持在一个统一水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之一同时进行数据重发和新数据传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时分复用通过各个用于数据重发和新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时还包括步骤:
把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Turbo编码为1/5的编码率;
对编码数据进行交织,以把编码数据中要传输的传输冗余码与不传输的非传输冗余码分开;
对包含有传输冗余码的交织数据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
对经过了码元重复或修剪的数据进行时间复用以通过一个传输信道传输相应的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被时间复用的数据包括传输分组上的顺序字段。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对重发数据的Turbo编码、重排(重新排序)、以及码元重复或修剪的步骤都要与数据重发的数量成比例重复。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把被复用的数据通过一个物理信道进行传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通过各个用于数据重发和新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时还包括步骤:
把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Turbo编码为1/5的编码率;
对编码数据进行交织,以把编码数据中要传输的传输冗余码与不传输的非传输冗余码分开并防止传输错误;
对包含有传输冗余码的交织数据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截短);
对经过了码元重复或修剪的数据进行码分复用以通过传输信道传输相应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由多个重发重复确定多个反向增补信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把码分复用的数据通过至少两个物理信道分别进行传输。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进行传输时,对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进行1/2或1/4编码率的Turbo编码、速率匹配、交织、以及码元重复以便与调制码元数量相一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把重发数据与包含有相同的先前信息的数据进行追赶组合或部分追赶组合。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进行传输时,对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分别进行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然后进行重新排序和交织以把传输冗余码和非传输冗余码相互区别开来,之后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与调制码元数量相一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重发数据与先前传输的冗余码进行码组合。
17.一种数据重发方法,包括:
映射与至少一个数据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能量;
把由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确定的一部分传输能量分配给重发数据,把其余部分的传输能量分配给要传输的新传输数据;
对应于各个分配的传输能量传输重发数据和新传输的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对分配给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进行调节以使得重发数据的接收能量变成重发数据被初始传输时接收能量的一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由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确定的传输能量使得通过反向链路接收的总接收能量一致,该总接收能量是基站收发机***从多个移动台接收到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重发数据和新数据由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之一进行复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时分复用通过各个用于数据重发和新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时,该方法还包括:
把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Turbo编码为1/5的编码率;
对编码数据分别进行交织,以把编码数据中要传输的传输冗余码与不传输的非传输冗余码分开;
对包含有传输冗余码的交织数据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
对经码元重复或修剪的数据进行时分复用以通过传输信道传输相应的数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时分复用的数据包括传输分组上的顺序字段。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重发数据的Turbo编码、重排(重新排序)、以及重复或修剪的步骤与重发的重复数量成比例地重复。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被复用的数据通过一个物理信道传输。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通过各个用于重发和新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时,该方法还包括:
把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Turbo编码为1/5的编码率;
对编码数据分别进行交织,以把编码数据中要传输的传输冗余码与不传输的非传输冗余码分开并防止传输错误;
对包含有传输冗余码的交织数据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截短);和
对经过了码元重复或修剪的数据进行码分复用以通过传输信道传输相应的数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由多个重发确定多个反向增补信道。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把码分复用的数据通过至少两个物理信道分别进行传输。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进行传输时,对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进行1/2或1/4编码率的Turbo编码、速率匹配、交织、以及码元重复以便与调制码元数量相一致。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把重发数据与包含有相同的先前信息的数据进行追赶组合或部分追赶组合。
30.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码分复用进行传输时,对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分别进行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然后进行重新排序和交织以把传输冗余码和非传输冗余码相互区别开来,之后进行码元重复或修剪以与调制码元数量相一致。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重发数据与先前被传输的冗余码进行了码组合。
3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重发数据的数据速率为重发数据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
3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与分配给9.6kbps的数据速率的传输能量成比例地分配所述的传输能量部分。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为9.6,19.2,38.4,76.8,153.6,307.2,614.4,1024kbps中的一种。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重发数据的数据速率为2.4,4.8,9.6,19.2,38.4,76.8,153.6,307.2,614.4,1024kbps中的一种。
36.一种数据重发方法,包括:
根据至少一个数据速率控制命令更新有效数据速率;
把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与要重发的重发数据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要传输的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和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以及
对应于所确定的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和所确定的传输能量传输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比较结果,如果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等于或高于所述重发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就把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确定为新传输数据的数据速率。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比较结果,如果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等于或高于所述重发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则确定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使得根据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的业务导频能量比与重发数据被初始传输时的另一业务导频能量比成一个预定的比率。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的比率为0.5和0.25中的一个。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比较结果,如果更新的有效数据速率低于所述重发被初始传输时的数据速率,则不传输新传输数据,确定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使得根据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的业务导频能量比与重发数据被初始传输时的另一业务导频能量比成一个预定的比率。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的比率为0.5和0.25中的一个。
42.一种数据重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用于专用数据速率控制的独立物理信道或公共信道接收是否执行了对先前传输的数据进行重发的信息;
映射与至少一种数据速率相对应的传输能量;
把由数据速率控制所确定的一部分传输能量分配给要重发的重发数据,把另一部分传输能量分配给要传输的新传输数据;
对应于所分配的传输能量传输重发数据和新传输数据。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以一预定比率减小分配给重发数据的传输能量,该预定比率是重发能量的接收能量与重发能量被初始传输时的接收能量之比。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基站收发机和基站控制器之一控制并传送是否进行重发。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向所述公共信道添加复用新传输数据和重发数据的信息。
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当通过用于专用数据速率控制的公共信道接收到确定进行重发的数据应答/无应答信号时,专用数据速率控制信道分别在信道-I和信道-Q中包括数据速率信息和数据应答/无应答信号。
47.一种利用自动重复请求(ARQ)通过分组数据通信***中的反向链路来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控制数据重发能量与第一传输能量成一预定比率地减小。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把由反向数据速率控制确定的可用传输能量分配给第一数据重发能量。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把除了所控制的数据重发能量之外的可用传输能量分配给新数据传输。
CNB021079781A 2001-03-21 2002-03-21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503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10014696A KR100753500B1 (ko) 2001-03-21 2001-03-21 역방향 링크에서의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송 요구 방식을이용한 링크 적응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KR14696/2001 2001-03-21
KR1020010055518A KR100873117B1 (ko) 2001-09-10 2001-09-10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송 요구 방식을 이용한 패킷 재전송 방법
KR55518/2001 2001-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6000A true CN1376000A (zh) 2002-10-23
CN100455036C CN100455036C (zh) 2009-01-21

Family

ID=26638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797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5036C (zh) 2001-03-21 2002-03-21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80427B2 (zh)
EP (1) EP1244240B1 (zh)
CN (1) CN100455036C (zh)
AT (1) ATE488064T1 (zh)
DE (1) DE60238225D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6365B (zh) * 2003-09-03 2010-05-12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重发分组的传输功率的方法及使用其的移动终端
CN1980112B (zh) * 2005-12-07 2012-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支持扩展的链路适应技术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方法
CN101888693B (zh) * 2004-04-29 2012-08-08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在wtru中实施的用于信道资源分配及分配处理的方法
CN101605026B (zh) * 2009-04-08 2013-02-13 美商威睿电通公司 一种于接入端提供反向连结传输时序的装置与方法
CN101335604B (zh) * 2007-06-28 2015-07-22 领特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和重传数据的***和方法
CN107534631A (zh) * 2015-05-14 2018-01-0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79416B2 (en) * 2002-03-13 2008-05-27 Lsi Logic Corporation Forward packet data channel with parallel sub-packets
KR100932482B1 (ko) * 2002-05-03 2009-1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셀 또는 섹터 스위칭을 위한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KR100584170B1 (ko) * 2002-07-11 2006-06-02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터보 부호화된 복합 재전송 방식 시스템 및 오류 검출 방법
AU2003265603A1 (en) 2002-08-19 2004-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ergy retransmission minimi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in arq communications
US7684413B2 (en) * 2002-10-09 2010-03-23 Juniper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te agile adaptive clocking in a packet-based network
AU2002368322A1 (en) 2002-11-05 2004-06-0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power for arq related re-transmissions
CA2449065A1 (en) * 2002-11-14 2004-05-14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internet protocol data via satellite
US20040120349A1 (en) * 2002-11-14 2004-06-24 Hughes Electronic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internet protocol data via satellite
US7720043B2 (en) * 2002-11-20 2010-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 of idle frames for early transmission of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of frame receipt
US6996763B2 (en) * 2003-01-10 2006-0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eration of a forward link acknowledgement channel for the reverse link data
US7155249B2 (en) * 2003-01-10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ified power control for hybrid ARQ on the reverse link
US7660282B2 (en) 2003-02-18 2010-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gestion control in a wireless data network
US20040160922A1 (en) 2003-02-18 2004-08-19 Sanjiv Nand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ata rate of a reverse link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91249B2 (en) 2003-02-18 2013-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ands o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xed channel
US7155236B2 (en) 2003-02-18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ed and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and acknowledgement
US20040174846A1 (en) 2003-03-05 2004-09-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reverse traffic rat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15930B2 (en) * 2003-03-06 2007-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plink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705588B2 (en) 2003-03-06 2014-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code space in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s
DE10315249A1 (de) * 2003-04-03 2004-11-18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Messgerät zum Ermitteln einer Fehlerrate ohne Incremental Redundancy
JP4224337B2 (ja) * 2003-04-04 2009-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HUE044779T2 (hu) 2003-04-10 2019-11-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ljárás és eszköz újraadáshoz
US7013143B2 (en) * 2003-04-30 2006-03-14 Motorola, Inc. HARQ ACK/NAK coding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during soft handoff
KR100964670B1 (ko) * 2003-05-12 2010-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레이트 제어 정보를 생성하는방법
US8477592B2 (en) 2003-05-14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and noise estimation in an OFDM system
CN100531173C (zh) * 2003-05-16 2009-08-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网络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相应方法
US7146171B2 (en) * 2003-05-30 2006-12-0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enhanced reservation access mode for a CDMA reverse channel
US7466666B2 (en) * 2003-06-18 2008-1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orward ACK/NACK channel for CDMA system
US7817663B2 (en) * 2003-07-14 2010-10-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packet data to support multiple services in a wireless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89949B2 (en) 2003-08-05 2013-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bining grant, acknowledgement, and rate control commands
KR101009861B1 (ko) * 2003-08-19 2011-0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과 전송률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0712323B1 (ko) * 2003-10-02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빠른 전송율 변화를 지원하는 역방향 전송율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WO2005036773A1 (en) * 2003-10-15 2005-04-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acket rat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041450B2 (ja) * 2003-10-23 2008-01-30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05050903A1 (de) * 2003-11-17 2005-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senden von daten von einer mobilstation an eine basisstation
WO2005050900A1 (de) * 2003-11-17 2005-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paketen
KR100976492B1 (ko) * 2003-12-05 2010-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역방향 데이터 전송률 제어 방법
JP4454320B2 (ja) * 2004-01-09 2010-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伝送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伝送方法
ES2378535T3 (es) 2004-04-01 2012-04-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mitación de interferencia para las retransmisiones
DE602004018609D1 (de) * 2004-04-01 2009-02-05 Panasonic Corp Interferenzverminderung bei Wiederholungsübertragungen im Aufwärtskanal
US7792048B2 (en) * 2004-09-30 2010-09-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832392A (zh) * 2005-03-11 2006-09-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入多出***中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WO2006120524A1 (en) * 2005-05-06 2006-11-1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viding multi-carrieracknowledgment channel
EP1770895A1 (en) * 2005-09-28 2007-04-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mission rate adaptation with incremental redundancy
EP1770896A1 (en) 2005-09-28 2007-04-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rror detection and selective retransmission
EP1816776A1 (en) * 2006-02-07 2007-08-08 Alcatel Lu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effects of impulse noise on data packet transfer
US8126069B2 (en) * 2006-06-23 2012-02-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transmission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61038B2 (en) * 2006-10-09 2010-02-09 Intel Corporation Link adaptation for retransmission error-control technique transmissions
JP2008103991A (ja) * 2006-10-19 2008-05-0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
US7933372B2 (en) * 2007-03-08 2011-04-2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HUE038841T2 (hu) * 2007-03-19 2018-11-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H)ARQ részben-állandó ütemezéshez
US8738981B2 (en) * 2008-10-24 2014-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65809B2 (en) * 2009-06-15 2014-03-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nding power control information
JP6180863B2 (ja) * 2013-09-18 2017-08-16 株式会社東芝 Icカード、携帯可能電子装置、及び、icカード処理装置
CN111953623A (zh) * 2020-07-31 2020-11-17 深圳市泛海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
US11662645B2 (en) * 2020-09-09 2023-05-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ulti-stage probabilistic signal shap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8002A (en) * 1997-03-14 1999-06-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lective retransmission for efficient and reliable streaming of multimedia packets in a computer network
ATE540497T1 (de) * 1997-05-30 2012-01-15 Qualcomm Inc Fehlerschutz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über- funk-dateiübertragung
US6084904A (en) * 1997-07-25 2000-07-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power control setpoint threshol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101168A (en) 1997-11-13 2000-08-08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 efficient retransmission using symbol accumulation
JP3286247B2 (ja) * 1998-05-08 2002-05-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288375B1 (ko) 1998-05-25 2001-06-01 윤종용 역방향링크와독립적인순방향링크의전력제어방법
US6359877B1 (en) * 1998-07-21 2002-03-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overhead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GB9821089D0 (en) 1998-09-30 1998-11-1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method
US6367045B1 (en) * 1999-07-01 2002-04-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andwidth efficient acknowledgment/negative acknowledg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US6167273A (en) * 1999-04-28 2000-12-26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effectuating power control to maintain desired QoS levels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AU779378C (en) * 2000-01-20 2005-02-24 Apple Inc. Hybrid ARQ schemes with soft combining in variable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JP3577253B2 (ja) 2000-01-31 2004-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375612B1 (en) * 2000-05-17 2013-01-23 Panasonic Corporation Hybrid ARQ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JP4330767B2 (ja) 2000-06-26 2009-09-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自動再送要求を行う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
US6977888B1 (en) * 2000-09-14 2005-1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ybrid ARQ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US6999430B2 (en) 2000-11-30 2006-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raffic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7120134B2 (en) * 2001-02-15 2006-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verse link channel architectur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753500B1 (ko) 2001-03-21 2007-08-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역방향 링크에서의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송 요구 방식을이용한 링크 적응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KR100381031B1 (ko) 2001-04-18 2003-04-23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재전송 슬롯 결합 방법 및 그를이용한 데이터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6898193B2 (en) 2002-06-20 2005-05-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gain adjustment control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6365B (zh) * 2003-09-03 2010-05-12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重发分组的传输功率的方法及使用其的移动终端
CN101888693B (zh) * 2004-04-29 2012-08-08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在wtru中实施的用于信道资源分配及分配处理的方法
CN1980112B (zh) * 2005-12-07 2012-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支持扩展的链路适应技术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方法
CN101335604B (zh) * 2007-06-28 2015-07-22 领特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和重传数据的***和方法
CN101605026B (zh) * 2009-04-08 2013-02-13 美商威睿电通公司 一种于接入端提供反向连结传输时序的装置与方法
CN107534631A (zh) * 2015-05-14 2018-01-0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设备
CN107534631B (zh) * 2015-05-14 2020-08-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38225D1 (de) 2010-12-23
EP1244240A3 (en) 2007-05-02
EP1244240B1 (en) 2010-11-10
EP1244240A2 (en) 2002-09-25
US20020176362A1 (en) 2002-11-28
CN100455036C (zh) 2009-01-21
US7580427B2 (en) 2009-08-25
ATE488064T1 (de) 2010-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76000A (zh) 利用自动重复请求通过反向链路重发数据的方法
CN1160918C (zh) 在移动通信***中传输分组数据
CN1788444A (zh) 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
CN1320779C (zh) 在移动通信***中优化调制和编码方案及多代码的方法
CN1324832C (zh) 用于通信***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设备和方法
CN1310529C (zh) 发送/接收服务高速共享控制信道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18151C (zh) 在cdma通信***中控制反向链路公共信道的功率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213561C (zh)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CN1206829C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106739C (zh) 统计多路复用通信***中提供可变速率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695398A (zh) 用于通信***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902975A (zh) 混合tdm/ofdm/cdm反向链路传输
CN1264301C (zh) 在混合自动请求重复数据通信***中的数据发送/接收方法
JP2004159300A (ja)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からのワイヤレス・データ送信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ための高速専用物理制御チャネル
CN1172472C (zh) 移动通信***中接收处理方法以及接收装置
CN100344076C (zh) 使用多天线分集方案发送/接收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716837A (zh) 移动电信***中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489834A (zh) 通信***内的前向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53269A (zh) 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619973A (zh) 移动通信终端和控制传输功率的方法
CN1430362A (zh) 移动通信***中用于分组重发的方法和发送/接收设备
CN1836401A (zh) 用于组播数据传输的反馈信令
CN101053272A (zh) 在软移交期间的有效热噪声增量控制
CN1829346A (zh) 无线电基站和移动站
CN1650540A (zh) 无线通信***内减少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