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7972C -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7972C
CN1277972C CNB021203180A CN02120318A CN1277972C CN 1277972 C CN1277972 C CN 1277972C CN B021203180 A CNB021203180 A CN B021203180A CN 02120318 A CN02120318 A CN 02120318A CN 1277972 C CN1277972 C CN 127797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knife
eedle
pin
making
su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203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86925A (zh
Inventor
坂本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86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6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79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9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2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controlled by the sewing mechanis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05B73/12Slides; Needl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括:配置在针板下方的,在脉冲马达(6)的驱动下进行横切机针(15)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的第1切刀(3);在气压缸(7)的驱动下在与机针落下位置一方的侧方形成间隔的待机位置与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切刀(4);在与机针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和随第1切刀向第2切刀侧的移动从初始位置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在缝制开始后通过与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切断缝线的第3切刀(5);及,固定在第3切刀上的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上,通过与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把缝制开始时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缝制物下方的夹线板(51)。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缝纫机是通过被缝纫机驱动而上下动作的机针与旋梭的配合动作,在缝制物上形成缝制针脚,在开始进行缝制时,一般是首先把上线穿过被设置在在缝纫机的驱动下可进行上下动作的针棒上的机针的前端部,通过把机针下降到缝制物上形成机针缝制的第1针脚。然后,使机针上升、输送缝制物,再使机针下降而形成第2缝制针脚,通过对机针及与机针连动的旋梭的驱动,使该机针进行上下的反复动作,从而形成连续的针脚。
但是,传统的缝纫机在开始进行缝制之前,穿在机针穿线孔上的上线的前端为自由端。于是,在机针从布料上上升,上线通过布料时,由于与布料之间的摩擦而形成阻抗,增加了上线的张力,所以因布料的厚度或布纹密度等的不同的条件将会使上线的张力增大。并且,由于当上线的前端从布料内被***时该张力突然消失,上线形成反弹并被拉向机针穿线孔方向。因此,在从机针穿线孔到线前端的上线(以下称为余线)的长度短的情况下,上线将会从机针穿线孔内脱落出来。另外,如果为了防止线的脱落而增加余线的长度,则在布料的背面将会残留过长的余线。
在这种情况下,当出现上线从机针上脱落的情况时,需要再次把上线穿在机针上重新进行缝制,而在布料背面形成过长的余线的情况下,则必须在缝制后通过手工操作来剪去过长的余线,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了操作效率的下降。
并且,由于是在穿在机针上的上线的前端为自由端的状态下从第1针开始进行缝制,所以对缝制开始时的上线不能构成张力,只有在缝制了数针以后才能够对上线构成张力。从而导致了缝制开始的缝制针脚松弛,形状不美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该切线装置可防止在开始进行缝制时的缝制开始缝线从机针上的脱落,同时避免在缝制后的布料背面上残留过长的余线,并可形成美观的缝制针脚。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在其上面载置被缝制的缝制物的针板21的下方的,
进行横切机针15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的第1切刀3;
驱动该第1切刀3进行往复动作的第1驱动装置(例如,脉冲马达6);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间隔的待机位置与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3的配合动作可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能够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切刀4;
驱动该第2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驱动装置(例如,气压缸7);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和随用于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所述第1切刀向所述第2切刀侧的移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在缝制开始后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可切断缝线的第3切刀5;
固定在所述第3切刀上,并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所述初始位置和随用于在缝制结束时切断缝线的所述第1切刀向所述第2切刀侧的移动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上,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可把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所述缝制物下方的夹线部件(例如,夹线板51);及
控制驱动所述各个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例如,控制部8)。
这里所说的第1针的缝线是指在缝制开始时的穿通在机针上的从机针至前端的部分(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在第1针的缝制结束后形成余线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之1,控制装置可通过第1驱动装置使第1切刀进行横切机针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通过第2驱动装置使第2切刀在与所述机针落下位置的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待机位置及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使第3切刀在与所述机针落下位置的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和随着用于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所述第1切刀向所述第2切刀侧的移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了一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切断缝制结束后的缝线,在所述缝制物的下方并且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使第1切刀与夹线部件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
即,不仅可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而且还可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并在缝制开始后把其切断。
因此,由于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可被确实地夹持而避免了从机针上的脱落,使在缝制开始时的缝制过程中可在对缝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在缝制物上形成针脚,并且在缝制开始后被切断为具有适宜的长度,所以在缝制后不会形成过分长的余线残留。即,可提高缝制开始时的缝制强度,并可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全体缝制针脚。
本发明之2是基于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例如图3、图11及图12所示的那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部8)可在缝制开始时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的第1驱动装置,切断被所述夹线部件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2,由于在缝制开始后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所述控制装置可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来切断通过其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所夹持住的第1针的缝线,所以可在对缝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从第2针到所述任意针数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可提高从所述第2针到任意针数的缝制针脚美观性,即,可获得美观的通过缝制开始时的缝制而形成的缝制开始时的针脚。
从而,可从始至终使在缝制物上形成缝制针脚的缝线保持具有一定张力的状态,可形成具有良好美观性的全体缝制针脚。
另外,由于在从第2针到任意针数时,可在对缝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所以可提高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强度。
本发明之3是基于本发明之1或2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及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同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3,由于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及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同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所以,可对形成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和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以相同的张力进行缝制,并且,由于可把形成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和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切断为相同的长度,所以可使包含通过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而形成的余线的各个缝制开始时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是,例如图20及图21所示,其特征在于:具有被配置在其上面载置被缝制的缝制物的针板21下方的,
进行横切机针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的第1切刀3;
驱动该第1切刀3进行往复动作的第1驱动装置(例如,脉冲马达6);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间隔的待机位置与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切刀4;
驱动该第2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驱动装置(例如,气压缸7);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与在缝制开始后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的第3切刀5;
驱动该第3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3驱动装置(例如,脉冲马达9);
固定在所述第3切刀上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把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所述缝制物下方的夹线部件(例如,夹线板51);及
控制驱动所述各个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例如,控制装置8A)。
根据本发明之4,在针板的下方通过由所述控制装置驱动所述第3驱动装置及第1驱动装置,使所述第1切刀与被固定在所述第3切刀上的夹线部件移动,把所述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所述缝制物的下方,并且在缝制开始后切断所述缝制开始时的缝线(余线),并且,通过驱动所述第1驱动装置及第2驱动装置可使所述第1切刀和第2切刀切断缝制结束后的缝线。
从而,在缝制开始时可先夹持住缝线再开始进行缝制,并且然后通过切断,可使在缝制开始时形成的余线保留适宜的长度。这样,可避免在对所述缝制物开始进行缝制时缝线从机针上的脱落,同时在布料的背面不会残留过长的余线,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缝制针脚。
本发明之5是基于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在缝制开始时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及第3切刀的至少一方的驱动装置,切断被所述夹线部件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5,由于所述控制装置在缝制开始后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通过所述第1切刀和第3切刀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装置,可切断通过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所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所以对于从第2针到所述任意针数所形成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可在对缝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从而可提高从所述第2针到任意针数的缝制针脚的美观性,即,可获得美观的通过缝制开始时的缝制而形成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
从而,可从始至终使在缝制物上形成缝制针脚的缝线保持具有一定张力的状态,可形成具有良好美观性的全体缝制针脚。
另外,由于在从第2针到任意针数时,可在对缝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所以可提高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强度。
本发明之6是基于本发明之4或5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的夹持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的夹持位置。
根据本发明之6,由于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的夹持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的夹持位置,所以可自由设定所述第1针的缝线的夹持位置。
从而,可在与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能够形成相对固定的适宜位置进行缝制开始时的缝线的夹持。
本发明之7是基于本发明之4或6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所述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同时驱动所述第1切刀和第3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7,由于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由于所述控制装置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所以,可对形成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和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以相同的张力进行缝制,并且,由于可把形成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和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切断为相同的长度,所以可使包含通过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而形成的余线的各个缝制开始时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之8是基于本发明之1或4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至少设置设定从缝制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第3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所夹持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针数的设定装置和选择该针数的选择装置的一方。
根据本发明之8,由于通过所述设定装置和所述选择装置中的至少一方的装置可决定从缝制开始时到切断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被夹持在所述夹线部件上的第1针的缝线的针数,所以可设定切断所述第1针的缝线的时间(例如,在第2针后、第3针后等)。
即,在缝制物上进行缝制针脚的形成时,可在任意的时间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
本发明之9是基于本发明之1或4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第2切刀的配合动作的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切断位置。
根据本发明之9,由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第2切刀的配合动作的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切断位置,所以可在对应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位置切断缝制结束后的缝线。
即,可在切断所述缝制结束后形成具有适宜长度的余线。
本发明之10是基于本发明之1、4或9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结束时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同时驱动所述第1切刀和第2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切断各个缝制结束时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10,由于在缝制结束时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由于所述控制装置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切断各个缝制结束时的缝线,所以,可把形成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和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切断为相同的长度,并可使通过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而形成的余线的长度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配备本发明实施例1的缝纫机切线装置的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缝纫机切线装置主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切线装置的控制***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卸下针板后的图2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缝纫机切线装置主体的第1~第3切刀部分的简要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各个切刀部分的简要构成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表示被实施缠线脚钉扣的一例扣子的4孔扣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在进行缠线脚钉扣时的切线装置所进行的一例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夹紧开始缝扣时的缝线的状态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夹持住缝线的各个切刀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进行了开始缝扣的切线的状态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切断了缝制开始时的缝线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切断了结束缝制时的缝线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夹住扣子左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的状态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对扣子左侧的缝制开始时进行切线的状态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结束扣子左侧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20是表示配备了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的切线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的控制***的方框图。
图中:1-缠线脚钉扣缝纫机,2、2A-切线装置主体,3-第1切刀,4-第2切刀,5-第3切刀,6-脉冲马达(第1驱动装置),7-气压缸装置(第2驱动装置),8、8A-控制部(控制装置),9-脉冲马达(第3驱动装置),200、200A-切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另外,虽然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可以装配在任何一种缝纫机上,但本实施例是针对把本发明的切线装置设置在单环缝制式缠线脚钉扣缝纫机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单环缝制式缠线脚钉扣缝纫机机1,具有由配置缝纫机切线装置主体2的机座部11、直立在该机座部11基端部上的纵体部12、从该纵体部12的上部大致平行于上述的机座部11向前方延伸的横臂部13构成的缝纫机框体10。
在上述横臂部13的前方头部13a上设置有在其下端部具有机针15的针棒16。
该针棒16在设置在上述横臂部13内的未图示的缝纫机驱动轴及由该驱动轴驱动的针棒上下传动装置的驱动下进行上下动作。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该缝纫机框体10上设置有具有在夹持扣子的同时保持被缝制物的压脚机构和使压脚机构移动的送布机构的送布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机座部11上,在上述针棒16的垂直下面设置有未图示的旋梭。该旋梭的动作与上述针棒16的上下动作同步。而且通过与机针15进行配合动作,使在先形成的缝线环与该线环之后形成的缝线环构成相互钩连。在每次机针的落下时进行同样的钩连,通过反复地形成钩连,形成对由未图示的送布装置保持的被缝制物的单环缝制。并且,在单环缝制的最后一针的下落时,由机针和旋梭进行形成最终钩连部的动作。然后,在最终针落下后,机针上升,形成缝线的钩连针脚,最后由切线装置把缝线切断。
未图示的送布装置由后述的驱动装置19驱动,与机针的上下动作形成连动地按压在被载置在针板21上的缝制物上,并且能够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前后方向,也就是Y方向移动。
切线装置200在切断缝制开始的残余线之前可持续地夹持住该残余线一直到机针刺入布料规定次数之后,这样,在缝制开始时对缝线构成一定的张力。
图2~图6所示的切线装置200,具有横切落针位置的第1切刀3、第2切刀4、被配置在第2切刀4的对面,形成把落针位置夹在中间的第3切刀5、作为驱动第1切刀3的驱动装置的脉冲马达(第1驱动装置)6、作为驱动第2切刀4的驱动装置的气压缸(第2驱动装置)7、具有载持可分别在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右方向的摆针方向(X方向)自由移动的第1~第3切刀3~5的支撑板22的切线装置主体2、及通过控制脉冲马达6和气压缸7等驱动装置的驱动来驱动控制切线装置主体2的控制部8。
针板21被固定设置在上述机座部11上,并被配置在机针15与未图示的旋梭之间。在针板21上形成通过摆针装置的驱动而在X方向上摆动的机针15插通的长孔状针孔211。
在该针板21的下部,设置有对驱动各个切刀3~5的装置进行导向,并固定有脉冲马达6和气压缸装置7的板状支撑板22。
如图4所示,在支撑板22的上面,在落针位置的一方的侧方(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方)配置第2切刀4。在另一侧的侧方(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右侧方)配置第3切刀5,在第2切刀4与第3切刀5之间配置第1切刀3,并构成对各个切刀的支撑,并且各个切刀可在同一方向的X方向上移动。这些第1~第3切刀3~5被配置在俯视面上的同一直线上,并被配置在设置在机座部11上的机针15的摆针轨道的下方。
第1切刀3被设置在在摆针方向延伸的长尺板状的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前端部30a上,在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基端部30b上设置向该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直角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片部303。在突出片部303与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基端部30b上形成在与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延伸方向直角交叉方向上延长的长孔30c。
在该长孔30c内,滑动自如地嵌入设置在其基端部上并连接在脉冲马达6的驱动轴61上的摆臂62前端部上的摆臂销62a。即,当通过驱动使脉冲马达6的驱动轴61旋转时,摆臂62的前端部进行摇摆,使第1切刀支撑部30在支撑板22的引导下在延伸方向(X方向)上移动。
通过该第1切刀支撑部30的移动,使第1切刀3在机针的实际摆动方向的X方向,即朝向第3切刀侧及第2切刀侧移动自如。这样,使第1切刀3可进行横切机针15落针位置的移动。
上述第1切刀3包括具有其开口朝向第3切刀5侧(图4中的右侧)的把缝线导入内侧的缺口部31的板状主体部32、被设置在主体部32底面上的,通过使第1切刀3向第3切刀5侧(图4中的右侧方向)移动,与固定在第3切刀5下方的夹板51一同夹持住被导入所述缺口部31内的缝线的夹线部33、以及形成在主体部32上的夹线部33移动方向的后侧,即左侧,通过第1切刀3进一步向右侧(第3切刀侧)移动,与第3切刀5一同切断缝线的第1刃部34。
在缺口部31的左侧端部的上面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突起35,在该突起35的右侧面(第3切刀侧面)及左侧面(与第3切刀侧相反方向的侧面)的上缘部形成第1刃部34。
即,构成在第1切刀3移动到右侧时,通过与第3切刀5的配合动作可把缝线切断,当移动到左侧时,与第2切刀4一同把缝线切断的构造。
第2切刀4位于与落针位置的侧方(这里是第1切刀3的左侧)相分离的位置(初始位置),由在摆针方向上延伸配置的长尺状部件构成,在前端部4a上具有把缝线引到内侧的缺口部41、形成在该缺口部41一方缘部上的用于分离被切断的缝线的分线部42及形成在缺口部41内周下缘部上的第2刃部43。
第2刃部43使缺口部41的圆周状边缘部形成向下方倾斜的状态。
并且,在第2切刀4的前端部4a的下面形成使该前端部4a的厚度朝向前端逐渐变薄的倾斜面,当第1切刀3移动到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时,第1切刀3的第1刃部34的形成在突起35左侧面上的部分可容易地进入到所述第2切刀4的前端部4a的垂直下方。这样,通过使第1切刀3向第2切刀4侧移动,使第1切刀3的第1刃部34通过与第2刃部43的配合动作可切断在缺口部41捕捉到的缝线。另外,第2切刀4在基端部4b通过插通在支撑板22的导线槽221内的销体71和固定该销体71的连接板72,与进退方向为X方向的气压缸连杆7a构成连接。该气压缸连杆7a由气压缸7进行进退的驱动,通过气压缸7的驱动使第2切刀4从待机位置落针位置的一方的侧方(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位置)向X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即,第2切刀4在气压缸7的作用下从落针位置的侧方(左侧)向第3切刀5侧(落针位置的右侧)水平移动。
第3切刀5为长尺的板状,被配置在机针15落针位置的另一方的侧方,具体是位于把落针位置夹在中间的与第2切刀4相对的位置(初始位置)。
前端部5a位于第2切刀4的前端部4a对面的位置,并且在该前端部5a上形成朝向第2切刀4侧的开口,并且在内缘的里侧部分上形成第3刃部52并形成上下方向连通的缺口部53。
该缺口部53构成把缝线导入第3刃部52的导入部,由此可从内部捕捉到从机针15前端的插通孔被引出的缝线(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即,形成缝制开始时的残留线的部分)。
另外,在第3切刀5的下方并在与该第3切刀5的对面,形成一定距离地设置夹线板51,在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可***第1切刀3的主体部32。此时,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稍微小于第1切刀3主体部32在上下方向的厚度,构成在使第1切刀3主体部32的下面,即夹线部33***两者之间时,与夹线板51相互接触。由此,构成第1切刀3在向第3切刀5侧移动的过程中,捕捉在主体部32的缺口部31处被切断的缝线,并把其以不变的状态直接***到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当被***到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后,形成在主体部32底面上的夹线部33在夹线板51的上面进行滑动,与夹线板51一起把在缺口部31捕捉到的缝线保持在被夹持的状态下。
当从这个状态进一步使主体部32向第3切刀5侧移动时,被捕捉到的缝线被导入第3切刀5的缺口部53内并再次被捕捉,在该缺口部53内被捕捉到的缝线被引至第3刃部52。然后,被引至第3刃部52的缝线通过被设置在主体部32的突起35上面的第1刃部34与第3刃部52的配合动作,把缝线切断。缝线从被夹线部33与夹线板51夹持到被第1切刀的第1刃部34与第3切刀5的第3刃部52切断一直持续被保持的状态。
该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被固定在与第1切刀支撑部30同在一条直线上,并且被配置在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前端部30a侧的俯视面呈矩形板状的夹线平台55上。
夹线平台55被可向与第1切刀支撑部30同一方向自由移动地配置在支撑板22上,通过架设在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前端部30a上的连结板56与第1切刀支撑部30构成连结。
在夹线平台55的中央部上,形成在第1切刀支撑部30的移动方向,即X方向延伸的长孔551,在该长孔551内嵌合从连结板56的前端部56a的下面向下突出的嵌合销561。
即,构成通过随第1切刀支撑部30的移动而进行从动动作的连结板56的前端部56a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最右侧移动,使连结板56的嵌合销561接触到长孔551的右侧端缘551a,并进一步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右侧移动,使夹线平台55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右侧移动。随之,使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也向右侧移动。
另外,当第1切刀支撑部30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时,夹线平台55在连结板56的嵌合销561在长孔551内移动但未接触到左侧端缘51b的情况下不发生移动,而当接触到左侧端缘551b,并且进一步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的情况下,向左侧从动。从而也使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进行从动。
另外,在夹线平台55上间隔设置与设置在支撑板22上的钩23的爪部231/232构成嵌合的2个被嵌合部552/553。
钩23所包含的钩主体部233具有在夹线平台55的侧方平行于夹线平台55的移动方向(X方向)左右延伸的臂部233a、233b,在该钩主体部233的臂部233a、233b的前端部上分别设有爪部231/232。
钩主体部233通过中央的支撑销25被转动自如地连接在支撑板22上,在左侧的爪部231与被嵌合部552形成嵌合的情况下,限制夹线平台55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在右侧的爪部232与被嵌合部553形成嵌合的情况下,限制夹线平台55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右侧移动。此时,在一侧的爪部与被嵌合部形成嵌合的状态下,另一侧的爪部位于夹线平台55的侧方位置,并可向与夹线平台的形成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
而且,锁钩23通过螺旋弹簧等的弹力部件26把爪部231、232顶靠在夹线平台55一侧。
并且,缝纫机的切线装置200具有控制各个切刀3~5的切线动作的控制部8。另外,该控制部8在进行切线装置200的驱动控制的同时,还兼用为控制送布装置和摆针装置等的驱动的缝纫机控制装置,并且还对缝纫机的缝制进行控制。
图3所示的控制部8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81、ROM(Read Only memory)82、RAM(Random Access Memory)83、各个驱动电路84、85、86、87、88及启动踏板89、操作面板90,通过***总线使各个部分构成可相互进行数据传送的连接。
CPU 81根据储存在ROM82中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数据、以及通过启动踏板89和操作面板90输入的信号等,进行控制部全体的控制和各种数据的处理。RAM83是被用于作为CPU81的工作区域等的记忆装置,用于暂时保存ROM82的储存内容或CPU81的运算结果。
驱动电路84连接到缝纫机马达17,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控制缝纫机马达17的驱动。另外,在缝纫机马达17的驱动下,使机针15进行上下动作,使未图示的旋梭旋转,从而在被缝制物上进行缝制。
驱动电路85连接到切线装置主体2的脉冲马达(第1驱动装置)6,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驱动控制脉冲马达6。即,通过驱动脉冲马达6使摆臂62摆动,使第1切刀支撑部30滑动随着该第1切刀支撑部30的移动,使第1切刀3移动,并且通过第1切刀支撑部30、连结板56及夹线平台55使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移动。
这样地通过控制第1切刀3及夹线平台55的移动来实现对线的夹持位置和线的切断位置的控制。具体地说,通过对脉冲马达6的驱动,可实现对切线装置主体2的第1针的缝线保持、第1针后的缝线切断、即缝制开始时的余线的切断的控制,并且通过使第1切刀3移动,可使其与第2切刀4一同动作,进行结束缝制时的缝线切断。
驱动电路86连接到切线装置主体2的气压缸(第2驱动装置)7,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对气压缸7进行驱动控制,使该气压缸7的气压缸连杆7a进行进退的动作。这样,可使连接在气压缸连杆7a的第2切刀4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通过与第1切刀3一同动作可实现线的切断动作。
驱动电路87连接到驱动被设置在缝纫机框架10上的未图示的摆针装置的驱动装置18,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控制摆针装置的摆针动作。另外,控制该摆针装置的摆针动作,使机针15每次到达缝制物上方位置时进行摆针。
驱动电路88连接到驱动被设置在缝纫机框架10上的未图示的送布装置的驱动装置19,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对送布装置进行驱动控制。由驱动装置19对送布装置的驱动与由CPU81控制的上下动作的针棒的驱动同步地进行。
启动踏板89用于缝制者对缝纫机的控制,具有踏板和把该踏板的动作转换成电信号并输出到CPU81的传感器,通过缝制者对踏板的踩踏操作,把控制缝纫机旋转停止等的各种缝制指令输出到CPU81,从而驱动缝纫机马达17。即,缝制者通过踏下踏板来启动缝纫机。
操作面板90在按键等被按下时把操作信号输出到CPU81。并且通过该操作面板90可输入关于缝制的信息,CPU81根据该信息进行运算处理。通过该操作面板90,可进行在切断被切线装置主体2的夹线部33及夹线板51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缝制开始后的针数设定,并可把设定的内容输出到CPU81。由此,可容易地按照要求设定缝制开始后的缝线切断的时间。另外,也可以在操作面板90中,预先设定好多个可选择的在切断被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缝制开始之后的针数,通过从中进行选择,进行设定。
通过这样设置可选择的多个设定值,缝制者可在预先设置的多个针数中进行选择。
并且,通过该操作面板90,还可以进行缝纫机的动作指示设定(例如缝制速度、各种缝制图形、缝制图形的针数以及缝制条件等的各种缝制数据等的设定)和驱动摆针装置的驱动装置18的动作指示(例如摆针幅度)等的设定,并可把设定的内容输出到CPU81。
作为操作面板90的一个实例,例如可构成在操作面板90上设置选择按键,通过按下该选择按键,可设定缝在被缝制物上的扣子的缝制形状,或可设定在切断被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自缝制开始之后的针数。并且也可以用7段显示器显示针数,通过按下选择键来改变该数值,利用显示的数值进行针数设定。
当通过操作面板90输入了自缝制开始后的切断时的针数时,CPU81根据从操作面板90输入的操作信号从ROM82中读出切线程序。根据该切线程序对缝纫机马达17、脉冲马达6、气压缸7及驱动装置18、19进行控制。从而,可在到达被选择的自缝制开始后的针数时把缝线切断。
下面,结合图7~图19对上述的切线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主要对由具有切线装置200的缠线脚钉扣缝纫机在进行图7所示的无交叉线四孔扣缝制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四孔扣缝制的顺序是,首先,使机针位于右侧上部的扣孔位置上,通过驱动缝纫机使针棒16进行上下动作的落针动作,在第1针刺入,然后拔出时,通过送布装置的驱动使缝制物向Y方向移动,然后使机针15落下到右下扣孔,反复地进行这样的动作。然后在右列的扣孔的缝制结束后,通过摆针装置把机针15摆到左侧的扣孔位置,同样地在针棒及送布装置的驱动下,通过使机针15以规定的次数下落到左下、左上的扣孔内,进行左列扣孔的缝制。
另外,在图8的流程图的说明中,把通过使机针15下落到右侧上下扣孔内所进行的缝制称为右扣孔缝制,把通过使机针15下落到左侧上下扣孔内所进行的缝制称为左扣孔缝制。
在这样地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中的切线装置200通过在左右各个列的缝制开始及缝制结束时的动作,进行在第1针时的缝线夹持及线切断和在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切断。
首先,当接通缝纫机电源时(在流程图中用“接入电源时”表示),即,在缝制开始时,切线装置200首先根据控制部8的原点位置复原指令使切线装置主体2的各个切刀3~5形成位于如图4所示的原点位置的状态(待机状态)。
此时,作为切线装置200的一例具体的处理实例,例如,如在图8所示的原点检索No.1的处理所表示的那样,当针棒停止在上顶点时,脉冲马达6进行检索原点位置的动作,通过退回气压缸7,进行原点位置检索。然后在原点位置检索No.2的处理中,使脉冲马达6旋转25.5°使夹线部件(具体是第1切刀3的下面和夹线板)移动到规定位置。然后,在原点检索No.3的处理中,通过使脉冲马达6旋转-25.5°返回到原点位置。
<扣右侧的夹线>
然后,缝纫机把机针下落到四孔扣的右上扣孔内,即,在机针进行了右侧的扣子缝制的第1针缝制时,使脉冲马达6旋转规定角度(例如在图8的右扣孔No.1的处理中为20°),通过摆臂62使第1切刀3向箭头方向,即,向第3切刀5侧移动(参照图9)。于是,如图10所示,第1切刀主体部32在缺口部31进行捕捉线的同时***到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构成由下面的夹线部33和夹线板51的对线的夹持状态。另外,在该夹线动作时,气压缸连杆7a为被拉回的状态,即位于从操作者侧看去的最左侧。另外,在图9中,表示在拆下针板以及支撑板22状态下的缝纫机切线装置主体。
<对扣子右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的切断>
切线装置200在设置在第1切刀3底面上的夹线部33和夹线板51夹持住线的状态下,在缝制了2~3针之后,通过进一步使脉冲马达6旋转规定的角度,通过摆臂62、第1切刀支撑部300使第1切刀3进一步向第3切刀5侧移动(参照图11)。于是,第1切刀主体部32进一步***第3切刀与夹线板51之间,并在第3切刀5的缺口部53捕捉缝线,并且通过使设置在第1切刀主体部32上部的第1刃部34向上述第3切刀5侧移动,在与第3切刀的配合动作下把缝线切断。(参照图12)。
例如,图8所示的处理是右扣孔的No.2的处理,在针棒位置为第4针的270°时,通过使脉冲马达6旋转5.5,使第1切刀3和第3切刀5把缝线切断。从而对于在缝制开始时形成的多余长的长线切断为适当的长度。
<对扣子右侧的缝制结束后的缝线的切断>
如图13所示,在缝制结束后,通过驱动气压缸7使气压缸连杆7a突出,使第2切刀4向第3切刀5侧移动,同时使脉冲马达6旋转,使第1切刀3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这样,当驱动上述气压缸7时,第2切刀4向箭头方向(第3切刀侧)移动,通过设置在第2切刀4的前端部4a上的分线部42钩住被未图示的旋梭钩住的缝线的一方。然后,送到第2切刀4的第2刃部43。例如图8所表示的是右扣孔No.3的处理,在针棒位置位于最后一针结束时的位置时,控制部8使脉冲马达6旋转-39°,同时驱动气压缸7使气压缸连杆7a突出。
并且,如图14所示,通过脉冲马达6的驱动,使第1切刀3被拉回到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形成向箭头方向的移动。
这样,如图15所示,第1切刀3移动到在缺口部41捕捉需切断的一侧的缝线的第2切刀4侧,与第2切刀4的下面形成重叠,由第2切刀4捕捉到的缝线被第2切刀4的第2刃部43和第1切刀3的突起35右侧面的第1刃部34切断(图8所示的右扣孔No.3的处理)。
然后,如图16所示,通过拉回气压缸7使第2切刀4向箭头方向(从操作者看去的左侧)移动,返回到还原位置,并且通过驱动脉冲马达6使第1切刀3也向同一方向移动。
该第1切刀3通过摆臂62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时,在第1切刀3移动了一定的距离之后,通过连结板56连结在该第1切刀3上的夹线平台55也向同方向移动。即,虽然夹线平台55通过钩所23被固定,但通过连结板56的移动,钩锁23的爪部231与被嵌合部552的嵌合状态被解除,使夹线平台55能够移动。
从该位置进行扣子左侧的缝制。
<扣子左侧的夹线>
扣子左侧的夹线动作及作用与上述的扣子右侧的夹线动作相同,但由于在前者的动作中,夹线平台55位于在扣子右侧的夹线动作时被配置的位置的左侧位置,所以被固定在该夹线平台55上的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的位置位于扣子右侧的艰险动作时的位置的左侧,即,位于向左摆针的机针15的落针位置附近。这样,第1切刀3以该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的位置为基准进行动作。
具体的是,如图17所示,在缝纫机把针落在四孔扣左上扣孔内,即在机针进行扣子左侧缝制的第1针缝制时,驱动脉冲马达6旋转,通过摆臂62及第1切刀支撑部30在相对进行扣子右侧缝制时的左侧,使第1切刀3向箭头方向,即第3切刀5侧移动。由此,与上述扣子右侧的缝制相同,第1切刀主体部32在缺口部31进行捕捉线的同时,***到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由下面的夹线部33与夹线板51对线进行夹持。另外,在该夹线动作的过程中,气压缸7保持退回的状态,即位于从操作者侧看去的最左侧。
结合表示具体处理实例的图8的流程图,控制部8在针棒位置为第1针270°时,脉冲马达6开始19.5°的旋转,通过摆臂62及第1切刀支撑部30使第1切刀3向第3切刀5侧移动,由下面的夹线部33和夹线板51夹持住线。
<扣子左侧的缝制开始时的切线>
切线装置200在线被设置在第1切刀3的底面上的夹线部33和夹线板51夹持的状态下,在缝制了2~3针之后,通过进一步使脉冲马达6旋转规定的角度,使第1切刀通过摆臂62及第1切刀支撑部30进一步向第3切刀5侧移动(参照图18)。于是,第1切刀主体部32进一步***到第3切刀5与夹线板51之间内,在第3切刀5的缺口部53捕捉住线的同时,通过使设置在第1切刀主体部32上部上的第1刃部34向所述第3切刀5侧移动,与第3切刀5一同把缝线切断。
例如在表示处理例的图8的流程图中,作为扣子缝制的左扣孔No.5的处理,在针棒位置为第4针的270°时,通过使脉冲马达6旋转3,由第1切刀3和第3切刀5切断缝制开始的缝线。这样可通过剪去在缝制开始时生成的余线的多余长度部分,形成具有适当长度的余线。
这里,在进行了缝制开始的切线后,为了准备其后的缝制,使夹线平台55移动。即,使移动后的状态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同。作为该处理的一例如图8的左扣孔No.6的处理所示,当针棒位置为第6针的270时,控制部8使脉冲马达6旋转16.5°,通过摆臂62及第1切刀支撑部30使连结板56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右侧移动,解除钩锁23的爪部232与被嵌合部553的嵌合状态,使设置在夹线平台55上的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向右侧移动。
<扣子左侧的缝制结束的切线>
这个动作与上述的扣子右侧的缝制结束的切线动作相同,但由于不需要使夹线平台55向作侧移动,所以使第1切刀3相对扣子右侧的缝制结束的切线动作时以较小的行程向左侧移动,进行切线(参照图19)。
例如,如图8的左扣孔No.7的处理那样,当针棒位置位于最后一针结束时的位置时,控制部8驱动气压缸7使气压缸连杆7a突出,使第2切刀4向第3切刀5侧移动,同时使脉冲马达6旋转-25.5°,使第1切刀3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
具体的是,当上述气压缸7被驱动后,第2切刀4向箭头方向(第3切刀侧)移动,由设置在第2切刀4的前端部4a上的分线部42钩住被未图示的旋梭钩住的缝线的一方。然后送到第2切刀4的第2刃部43。然后,通过在脉冲马达6的驱动下的第1切刀3向箭头方向的移动,如图15所示的那样,使第1切刀3向在缺口部41捕捉到被切断的一侧的缝线的第2切刀4侧移动,形成与第2切刀4的下面重叠的状态。这样,由第2切刀4捕捉到的缝线被第2切刀4的第2刃部43及第1切刀3的突起35右侧面的第1刃部34切断。
然后通过退回气压缸连杆7a,使第2切刀4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缠线脚时的夹线>
如图8所示的缠线脚No.8的处理那样,在针棒位置位于第1针的270时,控制部8开始使脉冲马达6进行20°的旋转。此时的控制部8控制气压缸连杆7a,使其为退回的状态。通过脉冲马达6进行20°的旋转,使第1切刀3向第3切刀4侧移动规定的距离,形成线被夹线部33及夹线板51夹持的保持状态。
<缠线脚时的缝制开始的切线>
在缠线脚缝制时的切线装置200的缝制开始的切线处理与上述的扣子右侧的缝制开始的切线处理相同。即,如图8所示的缠线脚No.9的处理那样,在针棒位置位于第4针的270°时,控制部8通过使脉冲马达6旋转5.5°,并通过使第1切刀3进一步向第3切刀5侧移动,使夹线部33在夹线板51的上面滑动,在线被夹持的状态下由第1切刀3的第1刃部34及第3切刀5的第3刃部52把缝线切断。从而可通过切断在缝制开始时形成的多余部分使余线保留适当长度。
<缠线脚缝制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
该动作与上述的扣子右侧的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相同(参照图19),但由于不需要使夹线平台55向左侧移动,所以,通过使第1切刀3以比扣子右侧的缝制结束的切线动作时小的行程向左侧移动,进行切线。
具体的是,如图8所示的缠线脚No.10的处理那样,在针棒位置位于最后一针结束时的位置时,控制部8驱动气压缸7使气压缸连杆7a突出,使第2切刀4向第3切刀5侧移动,同时使脉冲马达6旋转-25.5°,使第1切刀3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侧移动。
由此,被第2切刀4捕捉到的缝线被第1切刀3的第2刃部43及第1切刀3的突起35的左侧面的第1刃部34切断。
这样,便完成了4孔扣的1个循环的缠线脚钉扣缝制。
根据上述构成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200,由于用切线装置主体2的第1切刀3的夹线部33及第3切刀5侧的夹线板51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在最初刺入缝制物时残留在缝制物下面的余线)所以在第1针的缝制后,当机针被从缝制物中拔出时,线不会脱落。
另外,由于能够在缝制开始时的缝线被夹线部33及夹线板51保持的状态下进行第2、第3针的缝制,所以可使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形成一定的张力,可在从始至终保持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缝制,可制成美观的缝制成品并且可提高缝制的强度。
并且,由于通过第1切刀3和第3切刀5在规定的位置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所以,除去了余线的不必要的长度部分,并且可使余线具有一定的长度。
由于构成通过第1切刀3的一次往复动作的往动作和复动作分别进行缝制开始时的切线及缝制结束时的切线,所以与传统的不同,不需要对每一次切线动作进行一次往复动作,从而可缩短动作的时间。
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是通过使用具有钩锁23的爪轮装置,构成由用于驱动第1切刀3的同一驱动源来驱动固定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的夹线平台55的动作,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与第1切刀3分别使用不同的驱动源。下面说明其中的一例。
[实施例2]
下面,结合图20及图21对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与切线装置200的不同之处是,第3切刀5不由驱动第1切刀3的驱动源的脉冲马达6驱动,而是通过独立的驱动源驱动,其他的构成与切线装置200相同,并进行同样的动作。因此,在下面仅对构成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符号和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200A通过由控制部8A(参照图21)驱动切线装置主体2A,可不仅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并可保留规定长度地切断缝制开始时的余线。并且,切线装置主体2A在切断缝制开始时的余线之前,可将该余线保持到机针刺入布料的规定次数之后。
如图20及图21所示,实施例2的切线装置200A与实施例1的切线装置200同样地具有针板(与针板21相同,并省略图示)、第1切刀3、第2切刀4、第3切刀5、驱动第1切刀3的脉冲马达6、驱动第2切刀4的气压缸7,另外还具有作为驱动第3切刀5的第3驱动装置的脉冲马达9等,并具有由分别向从操作者侧看去的左右方向的摆针方向(X方向)移动自如的第1~第3切刀3~5构成的切线装置主体2A和控制脉冲马达6、9及气压缸7的驱动的控制部8A。
在第1~第3切刀3~5的构成中,除了在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可被独立地驱动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的配置关系分别与上述的相同。即,分别在针板的落针位置的一方的侧方配置第2切刀4,在落针位置的另一方的侧方在所述第2切刀4的对面配置第3切刀5,另外在第2切刀4与第3切刀5之间配置第1切刀3。
第3切刀5被固定在沿第1切刀支撑部30的延长方向配置的长尺状第3切刀支撑板96的前端部96a上。使该第3切刀支撑板96可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在该前端部96a上,除了第3切刀5,同时还固定有被配置在该第3切刀5的下方的以规定的间隔与所述第3切刀5基本平行的夹线板51。
在第3切刀支撑板96的基端部96b上,形成有在与该第3切刀支撑板96的移动方向的直角方向上延长的,并且在上下方向连通的长孔96c。嵌合在该长孔96c内的嵌合销97沿着内缘部移动自如,该嵌合销97被设置在摆臂98的前端部98a上。
摆臂98的基端部98b连接在脉冲马达9的旋转轴9a上,通过脉冲马达9的驱动使旋转轴9a旋转,该旋转使摆臂98的前端部98a形成摆动/通过该前端部98a的摆动,使设置在该前端部98a上的嵌合销97在长孔96c内移动,通过这个动作,使第3切刀支撑板96形成在X方向上自由的移动。
控制部8A在具有CPU81、ROM82、RAM 83、各个驱动电路84、85、86、87、88以及启动踏板89和操作面板90的控制部8的基础上,还具有与脉冲马达9连接的,用于根据CPU81的运算结果对该脉冲马达9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电路95,通过***总线构成在各个部分之间可进行数据传送的连接。
控制部8A通过驱动控制切线装置主体2的脉冲马达(第1驱动装置)6、气压缸(第2驱动装置)7以及脉冲马达(第3驱动装置)9,来控制切线装置主体2的第1~第3切刀3~5的动作。即,通过驱动脉冲马达6,使摆臂62摆动,使第1切刀支撑部30滑动,并随着该第1切刀支撑部30的移动,是第1切刀3移动。
另外,控制部8A通过驱动气压缸7使气压缸连杆7a进行进退动作,使与气压缸连杆7a连接的第2切刀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并与第1切刀3共同进行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动作。
并且,控制部8A通过驱动脉冲马达9,可使与该脉冲马达9连接的夹线平台55移动到X方向上的规定位置。通过该夹线平台55的移动,可使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移动到规定的位置,从而可实现对与第1切刀3进行的夹线位置和切线位置的自由设定。具体的是,通过脉冲马达6、9的驱动,切线装置主体2可进行第1针的缝线保持、第1针后的缝线切断,即,可在进行缝制开始时的余线切断的同时,驱动脉冲马达6及气压缸7,使第1切刀3与第2切刀4共同进行缝制结束时的切线。
另外,根据上述的切线装置200A,由于缝制开始时的夹线位置及切线位置可通过控制部8A分别对脉冲马达6、9进行独立的驱动来确定,所以通过驱动脉冲马达9进行定量的旋转,可对第3切刀5及夹线板51的位置进行任意位置的设定,并且,通过驱动脉冲马达6可使第1切刀3移动,可在所述任意的位置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缝线(第1针的缝线)或在在夹持住线的状态下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
并且,也可以在任意的位置进行缝制结束时的切线。即,可对应机针的落针位置,在适当的部位进行夹线及切线。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是把具有摆针装置的缝纫机作为安装主体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使用通过驱动装置使压脚装置在X方向上移动,使机针形成相对摆动的装置。另外,上述的说明是针对把本发明的缝纫机切线装置设置在缠线脚钉扣缝纫机的说明,不过也适用于切断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的缝线的任何一种缝纫机。
并且,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脉冲马达6作为驱动第1切刀3的驱动装置、使用气压缸7作为驱动第2切刀4的驱动装置、使用脉冲马达9作为驱动第3切刀5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够驱动各个切刀进行上述的动作,例如,也可以取代脉冲马达而使用伺服马达等,或取代气压缸而使用油压缸、电磁阀及直动式直线马达等。
另外,对于各个切刀3~5的驱动传导部件的形状等只要能够使各个部件进行上述的动作,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等,另外对于其他具体的构成等自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另外,本实施例的切线装置不仅适用于缠线脚钉扣缝纫机,该缝纫机也不仅限于缝制四孔扣,本实施例的切线装置还可适用于具有2个及2个以上扣孔的扣子及异形扣(ShankButton)等的缝制。
根据本发明之1,由于不仅能够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而且能够在自初始位置到移动到一定距离的位置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并且能够在缝制开始之后把缝线切断,所以通过确保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不会从机针上脱落的夹持,可在进行缝制开始时的缝制时,在对线构成一定的张力的状态下在缝制物上形成针脚,并且由于在缝制开始后进行只保留适当长度的切线,所以在缝制后不会残留多余长度的余线。即,既提高了缝制开始部分的缝制强度也提高了缝制针脚全体的美观性。
根据本发明之2,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相同的效果,并且可在对缝线构成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由从第2针到任意针所形成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从而可提高从所述第2针到任意针数的缝制针脚,即,通过缝制开始的缝制而形成的缝制开始的缝制针脚的美观性。
由此,可对在缝制物上形成针脚的缝线从始至终构成一定的张力,使由形成的针脚构成的完成品的全体具有很好的美观性。另外,由于在缝制开始时,也就是从第2针到任意数针的缝制过程中,可在对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所以可提高缝制针脚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之3,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或2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以相同的张力进行形成在接近第2切刀侧和接近第3切刀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的缝制,并且能够把形成在接近所述第2切刀侧和接近所述第3切刀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切断为相同长度,所以通过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可使包含形成余线的各个缝制开始的形状相同。
根据本发明之4,在缝制开始时可先夹持住线再开始进行缝制,并且通过在缝制开始之后把缝线切断,可使在缝制开始时形成的余线保留适当的长度,从而在在缝制物上开始进行缝制时线不会从机针上脱落,并且在布料的背面上不会形成过长余线的残留,可形成具有良好外观的缝制针脚。
根据本发明之5,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4同样的效果,并且,可在对线构成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由从第2针到任意针所形成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从而可提高从所述第2针到任意针数的缝制针脚,即,通过缝制开始的缝制而形成的缝制开始的缝制针脚的美观性,可对在缝制物上形成针脚的缝线从始至终构成一定的张力,使由形成的针脚构成的完成品的全体具有很好的美观性。另外,由于从第2针到任意数针的缝制过程中,可在对线构成一定张力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所以可提高缝制针脚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之6,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4或5同样的效果,而且可自由设定第1针的缝线的夹持位置,可相对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落针位置,在可确实固定的适宜的位置夹持住缝制开始时的缝线。
根据本发明之7,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4或6同样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以相同的张力进行形成在接近第2切刀侧和接近第3切刀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制针脚的缝制,并且能够把形成在接近所述第2切刀侧和接近所述第3切刀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切断为相同长度,所以通过切断缝制开始时的缝线,可使包含形成余线的各个缝制开始的形状相同。
根据本发明之8,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或4同样的效果,而且能够设定第1针的切线时间(例如在第2针后、第3针后等)。
根据本发明之9,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或4同样的效果,而且由于通过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结束时的机针的落针位置改变由第1切刀及第2切刀共同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切断位置,所以可在对应缝制结束时的落针位置的位置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可使被切断后的所述缝制结束时的余线具有适宜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之10,不仅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4或9同样的效果,而且能够把形成在接近所述第2切刀侧和接近所述第3切刀侧的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切断为相等长度,可通过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形成具有相同长度的余线。

Claims (13)

1.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被配置在针板下方的,
进行横切机针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的第1切刀;
驱动该第1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1驱动装置;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间隔的待机位置与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可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能够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切刀;
驱动该第2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驱动装置;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和随用于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所述第1切刀向所述第2切刀侧的移动,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一定距离的位置,在缝制开始后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可切断缝线的第3切刀;
固定在所述第3切刀上,并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定距离的所述初始位置和随用于在缝制结束时切断缝线的所述第1切刀向所述第2切刀侧的移动移动了一定距离的位置上,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可把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所述缝制物下方的夹线部件;及
控制驱动所述各个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在缝制开始时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的第1驱动装置,切断被所述夹线部件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及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同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至少设置设定从缝制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第3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所夹持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针数的设定装置和选择该针数的选择装置的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第2切刀的配合动作的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切断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结束时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同时驱动所述第1切刀和第2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切断各个缝制结束时的缝线。
7.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被配置在其上面载置被缝制的缝制物的针板下方的,
进行横切机针落下位置的往复动作的第1切刀;
驱动该第1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1驱动装置;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间隔的待机位置与在缝制结束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切刀;
驱动该第2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2驱动装置;
在与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另一方的侧方形成一定距离的初始位置与在缝制开始后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缝线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动作的第3切刀;
驱动该第3切刀进行往复动作的第3驱动装置;
固定在所述第3切刀上并通过与所述第1切刀配合动作把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夹持在所述缝制物下方的夹线部件;及
控制驱动所述各个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在缝制开始时的第2针以后的任意针数时通过驱动所述第1切刀及第3切刀的至少一方的驱动装置,切断由所述夹线部件夹持的第1针的缝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的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的夹持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的夹持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所述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同时驱动所述第1切刀和第3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使所述夹线部件夹持住各个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装置中至少设置设定从缝制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第3切刀的配合动作来切断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所述夹线部件的配合动作所夹持的缝制开始时的第1针的缝线时的针数的设定装置和选择该针数的选择装置的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可相对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改变通过所述第1切刀与第2切刀的配合动作的切断缝制结束时的缝线的切断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1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具备使机针摆动的摆针装置及输送所述缝制物的送布装置中的一种装置构成在所述各个切刀的往复动作的方向上所述机针可进行相对摆动的缝纫机,
在缝制结束时的所述机针落下在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时及在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同时驱动所述第1切刀和第2切刀,在与所述第2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与在所述第3切刀附近侧的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的中央位置或与所述二个缝制结束时的机针落下位置分别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上,切断各个缝制结束时的缝线。
CNB021203180A 2001-05-23 2002-05-22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54090A JP2002346266A (ja) 2001-05-23 2001-05-23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2001154090 2001-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6925A CN1386925A (zh) 2002-12-25
CN1277972C true CN1277972C (zh) 2006-10-04

Family

ID=18998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031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972C (zh) 2001-05-23 2002-05-22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2346266A (zh)
KR (1) KR20020090143A (zh)
CN (1) CN1277972C (zh)
DE (1) DE102227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4114B2 (ja) * 2005-08-29 2011-01-1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糸切り装置付きミシン
CN101173429B (zh) * 2006-11-01 2011-12-07 曾贤长 缝纫机自动切断装置
KR101364558B1 (ko) * 2007-06-26 2014-02-18 주식회사 썬스타 재봉기의 윗실 사절 및 홀딩장치
JP5446014B2 (ja) * 2011-02-14 2014-03-1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5777035B2 (ja) * 2013-08-08 2015-09-0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及び糸切り方法
CN105624936B (zh) * 2016-03-16 2019-01-1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剪线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18008A1 (de) * 1990-11-30 1992-06-11 Pfaff Ag G M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kuerzen des nadelfadenendes zu naehbeginn bei doppelsteppstich-naehmaschinen
JPH0642629Y2 (ja) * 1992-07-27 1994-11-09 一雄 西田 単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2346266A (ja) 2002-12-03
KR20020090143A (ko) 2002-11-30
DE10222759A1 (de) 2003-06-26
CN1386925A (zh) 2002-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346C (zh) 向缝纫机供给下线的方法
CN1277972C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CN1389611A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800475A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891888A (zh) 装饰片进给装置
CN1757809A (zh) 缝纫机
CN1693566A (zh) 缝纫机
CN1193125C (zh) 锁眼机及形成锁眼针迹的方法
CN1450219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458324A (zh)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1502737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357661A (zh) 切线装置
CN1277971C (zh) 锁孔缝纫机
CN101058923A (zh) 锁眼缝纫机
CN1273675C (zh) 锁眼机
JP5057303B2 (ja) 上飾り機構付きミシン
CN1492956A (zh) 缝纫机
CN101063255A (zh) 缝纫机
CN1420224A (zh) 锁扣眼缝纫机
CN1818185A (zh) 钉扣缝纫机
CN1940163A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
CN1804180A (zh) 钉扣缝纫机
CN1417398A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1506517A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192493A (zh) 缝纫机的梭芯更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