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17025A - 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17025A
CN118317025A CN202410003652.4A CN202410003652A CN118317025A CN 118317025 A CN118317025 A CN 118317025A CN 202410003652 A CN202410003652 A CN 202410003652A CN 118317025 A CN118317025 A CN 118317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sheet
sheet feeding
tray
orig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036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瓜田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8317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17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Manual Feed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片材进给装置,其包括:进给构件、包括第一支撑表面的第一支撑构件和包括第二支撑表面的第二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在第一支撑构件上方的第一位置和第二支撑构件从第一位置向上缩回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构件配置成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和被支撑在第二支撑表面上的第二片材。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构件配置成在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以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进给片材的片材进给装置、从片材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读取装置中,诸如自动原稿进给器(ADF)这样的片材进给装置进给原稿片材。近年来,已经要求片材进给装置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21-1037号描述了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能够相对于介质托盘本体移动的收据引导件。如果收据引导件位于展开位置,则图像读取装置能够进给A4片材,并且如果收据引导件位于折叠位置,则图像读取装置能够进给收据。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21-1037号所述的配置中,如果未进给收据,则收据引导件移动至展开位置。然而,在收据引导件位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收据引导件沿片材进给方向朝向介质托盘本体的上游侧突出。因此,增大了使用图像读取装置所需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能够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且同时改进了节约空间特性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片材进给装置,包括:进给构件,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沿片材进给方向进给片材;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配置成支撑第一片材的第一支撑表面;以及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配置成支撑第二片材的第二支撑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方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支撑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上缩回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和被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表面上的第二片材,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透视图。
图2A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图。
图2B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图。
图3A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3B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4A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4B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5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5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6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6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7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7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8A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8B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9A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9B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9C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10A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10B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10C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ADF的配置的图。
图11A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11B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11C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的图。
图12A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原稿托盘的开闭的图。
图12B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原稿托盘的开闭的图。
图13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首先,将参照图13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要。图13是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0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以下称为打印机本体104)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4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101。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图像读取装置101从原稿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00通信连接的外部设备接收的图像信息,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记录材料(记录介质)P或原稿可以是具有不同尺寸和材料的各种片材中的任何一种。例如,记录材料(记录介质)P或原稿可以是纸片材(例如普通纸片材或厚纸片材)、已经对其执行了一定的表面处理的片材(例如涂布纸片材)、特殊形状的片材(例如信封或索引纸片材)、塑料薄膜、或者布片材。
打印机本体104包含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个示例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部104A。图像形成部104A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处理单元)111、112、113和114;用作曝光单元的四个激光扫描仪107、108、109和110;以及用作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15。图像形成部104A是串联型中间转印电子照相单元,其中图像形成单元111、112、113和114沿着中间转印带115彼此相邻地设置。
图像形成单元111至114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用作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充电器和显影单元。充电器和显影单元操作用于感光鼓。感光鼓是形成为筒状(鼓状)的感光体。显影单元包含用作显影剂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11至114沿着中间转印带115设置。中间转印带115是由多个辊张紧并且卷绕在所述多个辊上的环状(带状)构件。另外,二次转印辊116与中间转印带115的外周表面接触。在中间转印带115和二次转印辊116之间形成作为夹持部的二次转印部。
此外,打印机本体104包括至少一个进给盒105、设置在相应进给盒105中的进给辊106、定影前输送部117、定影装置118和排出托盘119。进给盒105是在其上堆叠记录材料P的堆叠部(或储存部)的示例。进给辊106是进给记录材料P的进给部或进给构件的示例。定影前输送部117是将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部输送到定影装置118的输送单元。定影装置118具有热定影***。例如,定影装置118包括夹持并输送记录材料P的辊对、以及加热形成于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的加热部(或热源),例如卤素灯或感应加热机构。排出托盘119是在其上堆叠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堆叠部。
如果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发出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则在图像形成部104A中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115被驱动且旋转。充电器给感光鼓的表面充电。激光扫描仪107至110根据图像信号分别向图像形成单元111至114的感光鼓发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信号表示通过分解图像信息获得的图像信息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成分。利用从显影单元供应的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5上。在初次转印中,执行多重转印以使得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彼此叠加,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15上形成全色图像。
与图像形成部104A执行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并行地,将记录材料P朝向二次转印部进给。进给辊106抵靠在进给盒105中储存的片材摞的最上面的记录材料P,并且从进给盒105送出记录材料P。在由图像形成部104A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时刻,通过多个输送辊对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在二次转印部中将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15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已经通过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前输送部117输送至定影装置118。在输送记录材料P时,定影装置118通过加热和加压图像而将形成在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定影至记录材料P。已经通过定影装置118的记录材料P由排出辊对排出到打印机本体104的外部并且堆叠在排出托盘119上。
要注意,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个示例,尽管已经对图像形成部104A(即,中间转印电子照相单元)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图像形成部可以是直接转印电子照相单元,或者可以是喷墨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读取装置的概述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读取装置101的概况。图1是图像读取装置101的透视图。图2A和图2B中的每一个都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101的截面的示意图。
如图1、图2A和图2B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01包括读取部(或固定部)2以及由读取部2支撑的自动原稿进给器(以下称为ADF)1。在本实施例中,读取部2固定到打印机本体104的顶表面部分(图13)。
在以下的描述和附图中,ADF 1从下述的第一原稿托盘3或第二原稿托盘5送出原稿M1或M2的方向被定义为片材进给方向Df。另外,沿着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的原稿M1的表面并且与片材进给方向Df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片材宽度方向Dw。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安装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下的竖直方向(即,重力方向)被称为上下方向。要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一侧(即,图1中的左下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图像读取装置101的前侧(即,正面侧)。另外,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另一侧(即,图1中的右上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图像读取装置101的后侧(即,背面侧)。
读取部2包括在其上安置原稿的原稿台板玻璃34、以及设置在原稿台板玻璃34下方的读取单元12。读取单元12可以在读取单元12从由ADF 1输送的原稿M1或M2读取图像信息的位置(即,图2A和图2B所示的原稿进给读取位置)和原稿台板玻璃34下方的位置之间移动。另外,读取单元12可以沿着副扫描方向(即,图2A和图2B中的左右方向)在原稿台板玻璃34下方的空间中移动。
读取单元12是读取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的读取部(即,第一读取部)的示例。例如,本实施例的读取单元12是接触图像传感器式(CIS)图像传感器单元。读取单元12包括传感器板、光源和透镜阵列。光接收元件(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设置在传感器板上。光源向原稿发射光,透镜阵列将从原稿反射的光引导至光接收元件的图像形成表面。要注意,读取单元12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式(CCD)图像传感器单元。在此情况下,CCD传感器被用作光接收元件,并且从原稿反射的光由包括多个反射镜和透镜的缩小光学***引导至光接收元件的图像形成表面。
ADF 1包括第一原稿托盘3、第二原稿托盘5、进给辊8、多个输送辊对9、以及排出托盘11。此外,ADF 1还包括从进给辊8经由读取位置10延伸到排出托盘11的输送路径16。读取位置10是读取单元12光学扫描原稿的位置。多个输送辊对9沿着输送路径16设置。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排出托盘11的上方,并且在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时,输送路径16弯曲成类似U形。ADF 1的形成输送路径16的部分被定义为ADF 1的主体部7。
ADF 1是片材进给装置的一个示例。本实施例的ADF 1进给作为片材的原稿M1和M2。进给辊8是进给片材的进给构件的示例。第一原稿托盘3是支撑片材的第一支撑部的示例。第二原稿托盘5是能够支撑片材的第二支撑部的示例,所支撑的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长度小于被支撑在第一支撑部上的片材的长度。各个输送辊对9是输送由进给构件进给的片材的输送部的示例。排出托盘11是片材被排出至此的排出部(或堆叠部)的示例。
第一原稿托盘3能够相对于ADF 1的主体部7围绕枢转轴枢转。因此,通过向上枢转第一原稿托盘3,用户可以容易地取出位于排出托盘11上的原稿。另外,第二原稿托盘5可以附接到第一原稿托盘3。即使在第二原稿托盘5附接至第一原稿托盘3的状态下,第一原稿托盘3也能够相对于ADF 1的主体部7枢转。
进给辊8以与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或第二原稿托盘5上的原稿M1或M2的顶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从而沿片材进给方向Df进给原稿M1或M2。要注意,在旋转的辊之间张紧并且卷绕在这些辊上的带构件可以用作进给构件。
图像读取装置101可以执行从安置在原稿台板玻璃34上且不移动的原稿读取图像信息的操作(即,固定原稿读取)、以及在由ADF 1输送片材(即,原稿)时从原稿读取图像信息的操作(即,原稿进给读取)。
在固定原稿读取时,用户打开ADF 1并将原稿安置在原稿台板玻璃34上,然后关闭ADF 1,然后通过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部指示读取操作的开始。此后,读取单元12通过在沿副扫描方向在原稿台板玻璃34下方的空间中移动的同时经由原稿台板玻璃34光学扫描原稿的表面来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
在原稿进给读取时,用户将原稿M1或M2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或第二原稿托盘5上,然后通过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部指示读取操作的开始。此后,ADF 1的进给辊8开始旋转,并且沿片材进给方向Df送出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或第二原稿托盘5上的原稿M1或M2。具体地,进给辊8首先送出最上面的原稿,然后连续送出随后的原稿。
已经由进给辊8开始输送的原稿在ADF 1的主体部7中沿输送路径16输送。在原稿的输送中,当原稿通过读取位置10时,由读取单元12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其图像信息已经被读取的原稿由最下游的输送辊对9排出到ADF 1的外部,并且堆叠在排出托盘11上。
要注意,尽管已经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读取单元12仅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1的读取部2中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读取单元可以设置在ADF 1中。ADF 1的读取单元可以是CIS图像传感器单元,或者可以是CCD图像传感器单元。在除了本实施例的读取单元12之外还设置了ADF 1的读取单元的情况下,图像读取装置101可以在单次原稿进给读取操作中从原稿的两面读取图像信息。
原稿托盘
接下来,将进一步描述ADF 1的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如图1、图2A和图2B所示,第一原稿托盘(即,主托盘)3具有在其上安置原稿M1的第一支撑表面4。第二原稿托盘(即,副托盘或辅助托盘)3具有在其上安置原稿M2的第二支撑表面6。第一支撑表面4是配置成支撑第一片材的第一支撑表面的示例,并且第二原稿托盘5的第二支撑表面6是配置成支撑第二片材的第二支撑表面的示例。
第二支撑表面6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宽度小于第一支撑表面4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宽度。因此,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原稿M1(例如A4尺寸的片材)可以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而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长度相对较短的原稿M2(例如名片或收据)可以安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上。
要注意,除了第二支撑表面6之外,第二原稿托盘5还包括第三支撑表面6a(图6B)。第三支撑表面6a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方的位置处支撑原稿。第三支撑表面6a是这样的表面,在该表面上可以安置的原稿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长度小于安置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的原稿M2的长度。
如图1所示,保持构件13(其为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5的支撑构件或固定构件)固定至第一原稿托盘3以用于保持第二原稿托盘5。保持构件13设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的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两侧(即,一个保持构件13设置在一侧,并且另一个保持构件13设置在另一侧)。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13设置在下述的侧边引导件15的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外侧。侧边引导件15允许ADF 1进给最大宽度为W1的原稿(图3A)。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第一原稿托盘3。
如图3A所示,第二原稿托盘5包括从第二支撑表面6沿片材宽度方向Dw朝向两侧延伸的臂部40。各个臂部40包括从第二支撑表面6的沿片材宽度方向Dw形成的边缘部向上延伸的壁表面部41、从壁表面部41的上边缘沿片材宽度方向Dw向外延伸的延伸部42、以及与延伸部42的外侧边连接并由保持构件13保持的被保持部43。被保持部43是从延伸部42向下并且朝向片材进给方向Df的上游侧延伸的板状构件。也就是说,在沿片材进给方向Df观察时,各个臂部40具有向下开口的U形形状。
因此,在第二支撑表面6设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第一支撑表面4上方并与第一支撑表面4分离的状态下(即,第二支撑表面6悬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方),第二支撑表面6由具有上述形状的臂部40保持。在这样的配置中,即使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下述的第一位置P1时,原稿也可以安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
第二原稿托盘5由保持构件13保持,以使第二原稿托盘5能够在图2A所示的第一位置(即,使用位置或进给位置)P1和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即,非使用位置或缩回位置)P2之间移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都是第一原稿托盘3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无论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还是第二位置P2,在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之间都存在这样的位置关系:在从上方观察时,第二原稿托盘5和第一原稿托盘3至少部分地彼此重叠。第二位置P2是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上方并从第一位置缩回的位置。
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图2A),进给辊8能够进给被支撑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的原稿M2。另外,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图2B),进给辊8能够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M1。要注意,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时,原稿M1沿着垂直于第一支撑表面4的方向在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之间的位置处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图2A),进给辊8能够连续地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M1(第一片材)和被支撑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的原稿M2(第二片材)。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将尺寸彼此不同的原稿M1和M2分别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上(混合装载),并且可以通过给出用于读取操作的单一开始指令使图像读取装置对原稿M1和M2执行原稿进给读取。因此,可以从尺寸彼此不同的原稿M1和M2有效地读取图像信息。要注意,原稿读取装置可以具有这样的规格,其中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仅第二原稿托盘5用于从中进给原稿M2。
此外,在不使用第二原稿托盘5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将第二原稿托盘5从第一位置P1缩回到第二位置P2。利用该操作,在第二原稿托盘5下方的空间增加的状态下,原稿M1(第一片材)可以安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并且可以对原稿M1执行原稿进给读取。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P2(第二原稿托盘5如上所述缩回到该第二位置)是第一原稿托盘3上方的位置。此外,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进给辊8可以在第二原稿托盘5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M1。换句话说,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构件在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片材(即,第一片材)。因此,可以使ADF 1在片材进给方向Df上占据的空间小于在不使用第二原稿托盘5时第二原稿托盘5沿片材进给方向Df缩回到第一原稿托盘3上游的情况下ADF所占据的空间。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并且能够增加节约空间特性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要注意,在(i)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和(ii)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下,优选的是第二原稿托盘5在片材进给方向Df上相对于第一原稿托盘3的片材进给方向Df的上游边缘位于下游。利用这种布置,可以进一步减小ADF 1在片材进给方向Df上占据的空间。
侧边引导件
接下来,将参考图3A、图3B、图4A和图4B描述设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的侧边引导件15和设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上的侧边引导件35。图3A和图4A是从片材进给方向Df的上游侧观察的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图。图3B和图4B是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透视图。图3A和图3B示出了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已经移动到最外侧位置的侧边引导件15。图4A和图4B示出了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已经移动到最内侧位置的侧边引导件15。
如图3A、图3B、图4A和图4B所示,第一原稿托盘3设有侧边引导件15,其管控安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的位置。具体地,侧边引导件15管控原稿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位置。侧边引导件15设置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两侧(即,一个侧边引导件15设置在一侧,并且另一个侧边引导件15设置在另一侧)。两个侧边引导件15是一对第一管控构件的示例。由于原稿的侧边(即,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边缘部)由侧边引导件15管控,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原稿托盘3进给的原稿的位置偏离和歪斜。
两个侧边引导件15通过互锁机构(例如齿条-小齿轮机构)相互连结,并且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彼此同步地移动。各个侧边引导件15具有面向原稿侧边的管控表面。两个侧边引导件15移动以使得侧边引导件15的管控表面保持管控表面相对于第一支撑表面4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中央位置X0对称的位置关系。
侧边引导件15可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在能够由ADF 1进给的原稿的宽度的上限至下限的范围内移动。例如,上限是A3尺寸片材的宽度,下限是名片尺寸片材的宽度。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侧边引导件15可以在图3A和3B所示且对应于最大宽度W1的管控位置以及图4A和4B所示且对应于宽度W2(其小于最大宽度W1)的管控位置之间移动。要注意,即使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也可以通过将原稿安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上来抑制片材宽度小于宽度W2的原稿的歪斜。
无论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还是第二位置P2,侧边引导件15均可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移动。更具体地,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如图3A和3B所示),则侧边引导件15可以从对应于最大宽度W1的位置(图3A和3B)移动到侧边引导件15抵靠第二原稿托盘5的壁表面部41(图4A)的位置。当侧边引导件15抵靠壁表面部41时,侧边引导件15的管控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上述的宽度W2。
在上述的配置中,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尺寸例如在A3尺寸至A5尺寸范围内的原稿可以安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并且原稿的位置可以由侧边引导件15管控。
另一方面,第二原稿托盘5设有侧边引导件35以用于管控安置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的原稿的位置。具体地,侧边引导件35管控原稿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位置。侧边引导件35设置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两侧(即,一个侧边引导件35设置在一侧,并且另一个侧边引导件35设置在另一侧)。两个侧边引导件35是一对第二管控构件的示例。由于原稿的侧边(即,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边缘部)由侧边引导件35管控,因此可以抑制从第二原稿托盘5进给的原稿的位置偏离和歪斜。
两个侧边引导件35通过互锁机构(例如齿条-小齿轮机构)相互连结,并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彼此同步地移动。各个侧边引导件35具有面向原稿侧边的管控表面。两个侧边引导件35移动以使得侧边引导件35的管控表面保持管控表面相对于第二支撑表面6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中央位置X0对称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表面6的中央位置X0等同于第一支撑表面4的中央位置X0)。
侧边引导件35可以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在能够由ADF 1从第二原稿托盘5进给的原稿的宽度的上限至下限的范围内移动。在本实施例中,ADF 1可以从第二原稿托盘5进给的片材宽度的下限等于ADF 1可以进给的片材宽度的下限。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通过将原稿安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上并且使侧边引导件35抵靠原稿的侧边即可抑制片材宽度小于上述宽度W2的原稿的歪斜。
设定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1
接下来,将描述在不使用第二原稿托盘5时第二原稿托盘5缩回到的第二位置P2。图5A和图5B是用于示出设定第二位置P2的示例的图。图5A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侧视图。图5B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透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侧边引导件15具有标记17。标记17用作指示部,该指示部指示能够堆叠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的原稿的数量(即,堆叠高度的上限位置,以下称为堆叠上限h1)。标记17设置在这样的高度:即使堆叠的原稿到达标记17,最上面的原稿也不会接触第二原稿托盘5的底面。
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则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沿着相对于第一支撑表面4限定的高度方向H位于由标记17指示的堆叠上限h1下方。在此情况下,用户可以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堆叠原稿,直至原稿达到低于堆叠上限h1的预定高度,并且可以将片材宽度较小的原稿安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上。
另一方面,如图5A所示,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则第二原稿托盘5沿高度方向H缩回到由标记17指示的堆叠上限h1上方的位置。因此,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则用户可以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堆叠原稿,直至原稿达到堆叠上限h1。要注意,在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ADF 1时,高度方向H是垂直于第一支撑表面4的一部分的方向,第一支撑表面4的该部分比第一支撑表面4的任何其他部分都更靠近标记17。
因此,在第二原稿托盘5的第二位置P2设定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堆叠上限h1上方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原稿托盘5从第一位置P1缩回到第二位置P2,即可将原稿堆叠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直至原稿达到堆叠上限h1。
设定第二原稿托盘的第二位置的示例2
在设定第二位置P2的另一示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位置P2可以是第二原稿托盘5不干涉侧边引导件15的位置。图6A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侧视图。图6B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透视图。
如图6A所示,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则与第二支撑表面6相对的第二原稿托盘5的底面5b缩回到各个侧边引导件15的上边缘15a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各个侧边引导件15可以从对应于ADF 1可以进给的原稿的最大宽度W1(图3A)的位置移动到对应于最小宽度W3(图6B)的位置,而不会干涉第二原稿托盘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则一对第一管控构件能够移动到的位置比当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这一对第一管控构件能够移动到的位置更靠近第一支撑表面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如有必要,用户可以在第二原稿托盘5缩回到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将宽度较小的原稿安置在第一支撑表面4上,或者可以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将宽度较小的原稿安置在第二支撑表面6上。
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的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7A和7B描述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5的详细配置。图7A是示出一个保持构件13(即,在装置后侧或图1中的右上侧的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分解图。图7B是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图。要注意,以下的描述对于另一个保持构件13(即,在装置前侧或图1中的左下侧的保持构件13)也成立,区别仅在于要颠倒沿片材宽度方向Dw的位置关系。
如图7A所示,保持构件13包括孔部18和引导部19。孔部18具有沿片材宽度方向Dw穿过保持构件13的大致圆筒状的孔形状。引导部19具有弧形长孔(即,弧形槽),在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时,该弧形长孔以孔部18为中心。第二原稿托盘5包括第一突出部20和第二突出部21,这两个突出部都具有突起的形状并且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突出。第一突出部20和第二突出部21形成在第二原稿托盘5的被保持部43上。第一突出部20是与孔部18接合(配合)的第一突出部,并且第二突出部21是与引导部19接合(配合)的第二突出部。
第二原稿托盘5能够围绕在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即,第一轴线)A1枢转(摆动)。本实施例的轴线A1是经过第一突出部20的大致中心部分和孔部18的大致中心部分的假想直线。
轴线A1穿过第一原稿托盘3上方的空间,并且沿片材进给方向Df位于第二支撑表面6的上游边缘的上游(图5A和图6A)。因此,当第二原稿托盘5围绕轴线A1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整个第二支撑表面6向上移动。
通过第二突出部21和引导部19之间的接合来限制第二原稿托盘5的枢转范围。当第二突出部21位于引导部19的一端(即,下端19a)时,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当第二突出部21位于引导部19的另一端(即,上端19b)时,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
引导部19包括狭窄部22,其槽宽略小于第二突出部21的外径。在第二原稿托盘5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的情况下,当第二突出部21强行穿过狭窄部22时,可以获得卡合感。通过这种感觉,用户可以容易地识别出第二原稿托盘5的姿态已经正确地改变。另外,由于第二突出部21被狭窄部22保持,因此即使在用户从第二原稿托盘5松手之后,第二原稿托盘5也被保持在第二位置P2处。要注意,在第二原稿托盘5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之后,在第二突出部21与引导部19的下端19a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原稿托盘5由于第二原稿托盘5的自重而被保持在第一位置P1处。
要注意,第一突出部20可以设置在保持构件13上,并且与第一突出部20接合的孔部18可以形成在第二原稿托盘5中。另外,第二突出部21可以设置在保持构件13上,并且与第二突出部21接合的引导部19可以形成在第二原稿托盘5中。也就是说,设置在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一突出部只需与形成在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中的孔部接合,并且设置在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二突出部只需与形成在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中的槽形引导部接合。设置有第一突出部的构件和设置有第二突出部的构件不能彼此等同。也就是说,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一个可以设置在保持构件上,并且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中的另一个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上。
第一原稿托盘的打开和关闭
顺便提及,如图12A所示,第一原稿托盘3被支撑为使得第一原稿托盘能够相对于ADF 1的主体部7枢转(即,能够打开和关闭)。第一原稿托盘3以枢转轴3a(图5B)作为支点围绕沿片材宽度方向Dw延伸的轴线枢转。枢转轴3a沿片材进给方向Df设置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下游端。因此,通过从例如在图1中示出并且图像读取操作中第一原稿托盘3所处的位置向上枢转第一原稿托盘3来增加排出托盘11上方的空间,用户可以容易地取出堆叠在排出托盘11上的原稿。在下文中,第一原稿托盘3从第一原稿托盘3在图像读取操作中所处的位置(即,第三位置)枢转最大角度所到达的第一原稿托盘3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一原稿托盘3的打开位置(即,第四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即使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第一原稿托盘3也可以枢转至打开位置,并且第二原稿托盘5不会干涉ADF 1的主体部7。也就是说,无论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还是第二位置P2,第一原稿托盘3都可以在图像读取操作中第一原稿托盘3所处的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换句话说,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当第一支撑构件从第三位置枢转到第四位置时,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不接触主体部的位置。
例如,在比较例中,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当第一原稿托盘3枢转到打开位置时,第二原稿托盘5与ADF 1的主体部7干涉。在比较例中,如果用户想要打开第一原稿托盘3,则用户首先将第二原稿托盘5移动到第一位置P1。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无需注意第二原稿托盘5是位于第一位置P1还是位于第二位置P2即可将第一原稿托盘3枢转到打开位置。因此,可以增加可用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防止在第二原稿托盘5与ADF 1的主体部7碰撞时所引起的部件的任何损坏等。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配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5的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ADF 1、图像读取装置10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下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被赋予的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基本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图8A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透视图。图8B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9A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截取的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截面图。图9B是示出图9A所示的ADF 1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一侧的端部的放大图,并且图9C是示出图9A所示的ADF 1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放大图。图10A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截取的第一原稿托盘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截面图。图10B是示出图10A所示的ADF 1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一侧的端部的放大图,并且图10C是示出图10A所示的ADF 1在片材宽度方向Dw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放大图。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实施例的一个保持构件13包括沿片材进给方向Df延伸的轴部23。第二原稿托盘5在片材宽度方向Dw上的一端设置有钩形部24,该钩形部24用作装配到轴部23的装配部。由于钩形部24与轴部23接合,因此第二原稿托盘5可以围绕在沿着片材进给方向Df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即,第二轴线)A2枢转(摆动)。
轴线A2位于第二原稿托盘5的片材宽度方向Dw的边缘位置。因此,当第二原稿托盘5围绕轴线A2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整个第二支撑表面6向上移动。
要注意,轴部23可以设置在第二原稿托盘5的端部处,且用作与轴部23接合的装配部的钩形部24可以设置在保持构件13上。
如图9A和图10B所示,第一凹槽部25a和第二凹槽部25b形成在与设有轴部23的保持构件13相对的保持构件13(即,图9A和10B中位于左侧的保持构件13)中。另外,与第一凹槽部25a或第二凹槽部25b接合的定位突起26形成在第二原稿托盘5的与钩形部24相对的端部上。
如图9A至图9C所示,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的定位突起26强行与用作第一定位部的第一凹槽部25a接合,则第二原稿托盘5定位在第一位置P1处。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如果第二原稿托盘5的定位突起26强行与用作第二定位部的第二凹槽部25b接合,则第二原稿托盘5定位在第二位置P2处。用户通过弯曲第二原稿托盘5并且将定位突起26从第一凹槽部25a或第二凹槽部25b分离即可将第二原稿托盘5移动到第一位置P1或第二位置P2。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原稿托盘5如上所述缩回到的第二位置P2设定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方。此外,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进给辊8可以在第二原稿托盘5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M1。换句话说,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构件在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片材(即,第一片材)。因此,可以使ADF 1在片材进给方向Df上占据的空间小于在不使用第二原稿托盘5时第二原稿托盘5沿片材进给方向Df缩回到第一原稿托盘3上游的情况下ADF所占据的空间。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并且能够增加节约空间特性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的配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支撑第二原稿托盘5的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ADF 1、图像读取装置10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下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被赋予的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基本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图11A是第三实施例的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1B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状态下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图。图11C是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沿片材宽度方向Dw观察保持构件13和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部分的图。
如图11A所示,第三实施例的保持构件13包括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槽28a和28b。引导槽28a和28b延伸的方向是与片材进给方向Df和片材宽度方向Dw都交叉的方向。优选地,引导槽28a和28b延伸的方向是垂直于第一支撑表面4的高度方向H。另外,(两个引导槽28a和28b中的)引导槽28a延伸的方向和引导槽28b延伸的方向基本上彼此平行。在两个保持构件13的每一个中形成单组引导槽28a和28b。第二原稿托盘5包括分别与引导槽28a和28b接合的突起27a和27b。在第二原稿托盘5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一端形成单组突起27a和27b(第二原稿托盘5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沿着片材宽度方向Dw形成)。
如图11B和图11C所示,突起27a和27b在引导槽28a和28b中移动,以使第二原稿托盘5能够沿着引导槽28a和28b延伸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即进行平移运动)。在这样的配置中,第二原稿托盘5可以在第一位置P1(图11B)和第二位置P2(图11C)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无论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一位置P1还是第二位置P2,第二原稿托盘5的姿态(角度)都保持不变。
每个引导槽28a和28b均包括狭窄部29,狭窄部的槽宽略小于突起27a和27b的外径。在第二原稿托盘5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当突起27a和27b强行穿过狭窄部29时,可以获得卡合感。通过这种感觉,用户可以容易地识别出第二原稿托盘5的姿态已经正确地改变。另外,由于突起27a和27b被狭窄部29保持,因此即使在用户从第二原稿托盘5松手之后,第二原稿托盘5也被保持在第一位置P1或第二位置P2处。要注意,可以不形成用于第一位置P1的狭窄部29。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二原稿托盘5的自重,第二原稿托盘5可以被保持在第二位置P2。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原稿托盘5如上所述缩回到的第二位置P2是在第一原稿托盘3上方的位置。此外,在第二原稿托盘5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状态下,进给辊8可以在第二原稿托盘5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原稿托盘3的第一支撑表面4上的原稿M1。换句话说,在第二支撑构件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构件在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片材(即,第一片材)。因此,可以使ADF 1在片材进给方向Df上占据的空间小于在不使用第二原稿托盘5时第二原稿托盘5沿片材进给方向Df缩回到第一原稿托盘3上游的情况下ADF所占据的空间。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并且能够增加节约空间特性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对支撑第二原稿托盘5的保持构件13附接到第一原稿托盘3并且第二原稿托盘5由第一原稿托盘3支撑的情况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保持构件13可以附接到ADF 1的主体部7。在此情况下,第二原稿托盘5由主体部7支撑。在另一种情况下,保持构件13可以与第一原稿托盘3或主体部7一体地形成。
此外,第二原稿托盘5可不包括可移动的侧边引导件35。在此情况下,原稿的侧边可以由固定至第二支撑表面6(和第三支撑表面6a)的引导部来管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已经对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顶部的图像读取装置101的ADF 1(作为片材进给装置的示例)进行了描述。然而,片材进给装置不限于ADF 1。例如,片材进给装置可以是从手动进给托盘进给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的片材进给装置(即,手动进给单元),该手动进给托盘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侧面部分上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在另一种情况下,片材进给装置可以是这样的装置,该装置进给用作原稿的片材并且设置在能够独立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使用的单独的图像读取装置中。
1:片材进给装置(ADF)
3:第一支撑构件(第一原稿托盘)
4:第一支撑表面(第一支撑面)
5:第二支撑构件(第二原稿托盘)
6:第二支撑表面(第二支撑面)
8:进给构件(进给辊)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本公开可以提供能够进给各种尺寸的片材并且能够增加节约空间特性的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广义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9)

1.一种片材进给装置,包括:
进给构件,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沿片材进给方向进给片材;
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配置成支撑第一片材的第一支撑表面;以及
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配置成支撑第二片材的第二支撑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方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支撑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上缩回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和被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表面上的第二片材,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下方的位置处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一对第一管控构件,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配置成管控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的第一片材在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指示部,所述指示部配置成指示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允许堆叠的片材的高度的上限位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表面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上限位置下方,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部分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上限位置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一对第一管控构件,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配置成管控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的第一片材在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在沿片材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重叠,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在沿片材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部分位于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与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能够移动到的位置相比,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一管控构件能够移动到更靠近所述第一支撑表面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围绕第一轴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枢转,所述第一轴线在沿着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轴线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方的空间,并且在片材进给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表面的上游边缘的上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由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支撑并且配置成保持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通过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一突出部与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中的孔部接合、以及通过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上的第二突出部与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中的槽形引导部接合而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枢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槽形引导部包括狭窄部,所述狭窄部的槽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外径,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突出部强行穿过所述狭窄部,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所述狭窄部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围绕在沿着片材进给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枢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在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由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支撑并且配置成保持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通过将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中的枢转轴装配在形成于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中的装配部中而围绕所述第二轴线枢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在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两侧,
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在沿片材宽度方向与设置所述枢转轴和所述装配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配置成通过与第二支撑构件接合而将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并且所述第二定位部配置成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接合而将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通过在与片材进给方向以及正交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滑动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由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支撑并且配置成保持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配置成通过使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任一个上的引导槽与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中的另一个上的突起配合而在所述引导槽延伸的方向上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还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输送路径,通过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由所述进给构件进给的片材;以及
堆叠部,所述堆叠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下方,并且从所述输送路径排出的片材堆叠在所述堆叠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位置是允许由所述进给构件输送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表面上的第一片材的位置,所述第四位置是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上枢转的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三位置枢转到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不接触所述主体部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在(i)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和(ii)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在片材进给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片材进给方向的上游边缘位于下游。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状态下,所述进给构件配置成在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上的片材之后连续地进给被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上的片材。
18.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以及
读取部,所述读取部配置成从由所述片材进给装置进给的片材读取图像信息。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配置成根据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信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CN202410003652.4A 2023-01-06 2024-01-02 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83170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3-001134 2023-01-06
JP2023001134A JP2024097585A (ja) 2023-01-06 2023-01-06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17025A true CN118317025A (zh) 2024-07-09

Family

ID=91732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03652.4A Pending CN118317025A (zh) 2023-01-06 2024-01-02 片材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36249A1 (zh)
JP (1) JP2024097585A (zh)
CN (1) CN11831702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7831B2 (en) * 2015-11-16 2018-07-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reading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36249A1 (en) 2024-07-11
JP2024097585A (ja) 2024-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3053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having auto document feeder
US2017013459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automatic coupling device
US89855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713204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33808B2 (en) Paper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010085B (zh) 片材排出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
US891330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66357A1 (en) Recording medium ej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2180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236249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174468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2260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09743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18409B2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5592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6839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シート給送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読取装置、シート読取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23750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37296B2 (ja) 原稿給送装置
JP4569907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540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63666A (ja) 給送装置
JP2020196598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98376B2 (ja) 画情報処理装置
JP3705983B2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9660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