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44429A -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44429A
CN118244429A CN202211669012.4A CN202211669012A CN118244429A CN 118244429 A CN118244429 A CN 118244429A CN 202211669012 A CN202211669012 A CN 202211669012A CN 118244429 A CN118244429 A CN 1182444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fiber connector
tube
plug assembly
ferr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690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峰
马志刚
李唯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690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4442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1718 priority patent/WO20241313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244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444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纤连接头、光纤连接器,属于光通信技术领域。该光纤连接头包括插头组件、压环和外壳体套件。所述插头组件具有前端和后端,其中,所述前端用于与光纤适配器配合,所述后端用于插设光缆;所述压环与所述后端相连,用于固定所述光缆;所述外壳体套件套设在所述插头组件和所述压环外,且与所述插头组件可拆卸相连。在将光纤连接头与光缆进行连接时,可以将光缆从插头组件的后端***,然后采用压环对光缆进行固定,最后再将外壳体套件套到插头组件和压环外,并与插头组件相连接。该光纤连接头只有3个部分,结构简单,易于组装,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Description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纤连接器,是进行光纤接入的重要器件。光纤连接器主要包括光纤连接头和光纤适配器两部分,在使用时,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
光纤连接头连接在光缆的末端,光缆中的光纤固定在光纤连接头内部。光纤连接头由多个零件组成,光纤连接头的组装过程与光缆的连接通常是一起进行的,光纤连接头组装完成时,光纤连接头与光缆之间也完成了连接。
由于光纤连接头的零件较多,因此光纤连接头的组装比较繁琐,而且也不利于自动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头,该光纤连接头包括插头组件、压环和外壳体套件。所述插头组件具有前端和后端,其中,所述前端用于与光纤适配器配合,所述后端用于插设光缆;所述压环与所述后端相连,用于固定所述光缆;所述外壳体套件套设在所述插头组件和所述压环外,且与所述插头组件可拆卸相连。
基于上述特征,在将光纤连接头与光缆进行连接时,可以将光缆从插头组件的后端***,然后采用压环对光缆进行固定,最后再将外壳体套件套到插头组件和压环外,并与插头组件相连接。该光纤连接头只有3个部分,结构简单,易于组装,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插头组件包括内壳套件和插芯,所述插芯插设在所述内壳套件中,且与所述内壳套件在轴向和周向上均锁定。
基于上述特征,在与光缆连接时,光缆的光纤插设在插芯中,由插芯对光纤进行限制,避免光纤出现晃动。插头组件结构简单,插芯由内壳套件进行固定,在进行光纤连接头的组装时,方便先对插头组件进行独立的组装,然后再与压环、外壳体套件依次进行组装,方便操作,便于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组装。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内壳套件包括内壳和支撑座,所述内壳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内凸缘,所述内壳的一端套在所述支撑座的一端外,且与所述支撑座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一内凸缘与所述支撑座的端部相对。所述插芯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外凸缘,所述插芯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内壳和所述支撑座中,且所述第一外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内凸缘和所述支撑座的端部之间。
基于上述特征,通过内壳的第一内凸缘和支撑座的端部与第一外凸缘形成配合,对插芯进行轴向限位,使插芯与内壳套件轴向锁定,避免插芯松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凸缘具有限位缺口,所述第一内凸缘靠近所述第一外凸缘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缺口中。在插芯安装到内壳中时,第一外凸缘上的限位缺口与第一内凸缘上的第一限位凸起对齐,插芯安装到位后,第一限位凸起位于限位缺口中,以限制插芯的转动,从而使插芯与内壳周向锁定。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在所述插芯外,且位于所述第一外凸缘靠近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凸缘和所述支撑座相抵。利用弹性件的弹力能够使第一外凸缘与第一内凸缘保持接触,从而避免插芯窜动。此外,在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进行对接时,如果在前端,插芯受到外力的推动,弹性件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允许插芯回缩一定距离,避免插芯受损。在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到位后,弹性件的弹力还能够使插芯的端面与光纤适配器保持紧密贴合,确保光纤中信号的正常传输。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内壳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卡接槽,所述支撑座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卡止凸起,所述第一卡止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卡接槽中,与所述第一卡接槽卡接。
基于上述特征,在连接内壳与支撑座时,只需要相对推动内壳和支撑座,使第一卡止凸起卡入第一卡接槽中,就可以完成内壳与支撑座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进行自动化生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座的侧壁具有窗口,所述窗口位于所述内壳外,所述插芯位于所述支撑座内的一端的端部位于所述窗口处。
基于上述特征,使得可以通过窗口观察到插芯的端部与光纤之间的连接情况,及时发现组装不合格的光纤连接头。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的侧壁具有限位卡槽,且所述限位卡槽位于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内壳的一端的端部,所述限位卡槽用于与所述光缆中的加强线卡接。通过限位卡槽将加强线连接到支撑座上,在光纤连接头受到拉拽时,拉力可以作用到加强线上,而不会使***到插头组件中的光纤受到拉力的作用,从而避免光纤受损。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的外侧壁具有第二卡止凸起,所述第二卡止凸起与所述外壳体套件卡接。
在将插头组件和压环组装到一起之后,将外壳体套件套到插头组件外,利用第二卡止凸起对外壳体套件进行卡接,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也有利于光纤连接头的自动化组装。
在一些示例中,在所述插芯靠近所述后端的一端,所述插芯的内壁呈锥形。基于上述特征,可以使光纤更容易***到插芯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体套件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轴向锁定,且能够相对所述内管转动,所述内管套在所述插头组件外,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有环状对接槽,所述环状对接槽靠近所述前端,用于与所述光纤适配器配合。
由于外管与内管是轴向锁定的,因此在组装光纤连接头之前,可以预先将内管和外管组装到一起,有利于光纤连接头的自动化组装。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外管进行的,外管套在内管外,能够转动,在将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后,通过转动外管,就能够使外管与光纤适配器相连,并锁紧。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内管的外侧壁具有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沿所述内管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具有第一轴向限位部和第二轴向限位部,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沿所述外管的轴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且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止挡部相抵,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相抵。通过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分别从两端对外管进行轴向限位,使得外管与内管在轴向上相互锁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包括内止口,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包括第二内凸缘,所述内止口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内凸缘的外径。所述第二内凸缘具有第一避让缺口,用于供所述第二止挡部通过。由于内止口的内径不小于第二内凸缘的外径,因此外管可以从内管的尾端套入,使内止口不会被第二止挡部所阻挡。在套入外管时,可以转动外管,使第一避让缺口对准第二止挡部,随着外管的套入,第二止挡部穿过第一避让缺口,内止口与第一止挡部接触,此时再转动外管,使第一避让缺口与第二止挡部错开,就能够使外管与内管轴向锁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内管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一侧边连接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插头组件卡接。该卡扣用于与支撑座外侧壁上的第二卡止凸起卡接。在将外壳体套件套到插头组件上时,从插头组件的后端套入,向前端推动外壳体套件,就能够使卡扣与第二卡止凸起卡接,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可选地,在所述内管远离所述环状对接槽的一端,所述内管的内壁呈锥形。通过将尾端的内壁设置为锥形,可以方便将内管套到光缆外。另外,还可以便于对内管进行密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体套件还包括尾管,所述尾管位于所述外管远离所述环状对接槽的一端,且套接在所述内管外。
基于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尾管对内管尾端的密封处进行遮挡,提供保护,有利于延长光纤连接头的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器包括光纤适配器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光纤连接头,所述光纤适配器与所述光纤连接头可拆卸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侧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体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尾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截面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网络的结构示意图。该图所示为FTTx的光网络的一部分,FTTx可以是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还可以是FTTC(fiber to thecurbe,光纤到路边),还可以是FTTP(fiber to the premises,光纤到驻地),还可以是FTTN(fiber to the node or neighborhood,光纤到接点),还可以是FTTO(fiber to theoffice,光纤到办公室),或者是FTTSA(fiber to the service area,光纤到服务区)。以FTTH网络为例,从中心机房到下游,FTTH网络包括馈线链路1、1∶N分路器2、配线链路3、1∶M分路器4以及至少一个分支链路5,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
示例性地,光纤连接器适用于上述分支链路5中光纤的连接。另外,虽然本申请是以FTTx结构为例的一种类型的网络为例,但是其他网络结构也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连接器进行光纤的连接。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光纤连接头包括插头组件20、压环30和外壳体套件40。为了便于说明,图2中还示出了与光纤连接头相连的光缆10。
其中,插头组件20具有前端20a和后端20b。插头组件20的前端20a用于与光纤适配器配合,后端20b用于插设光缆10。
光缆10包括外皮11、光纤12和加强线13,光纤12和加强线13包裹在外皮11中。在将光缆10与光纤连接头进行连接时,需要先对光缆10进行开剥,将光缆10末端的外皮11剥去一部分,露出光纤12和加强线13,并将光纤12与加强线13分开。光纤连接头与光缆10连接时,光缆10中的光纤12从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并伸到前端20a。
压环30与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相连,压环30用于固定光缆10。外壳体套件40套设在插头组件20和压环30外,外壳体套件40与插头组件20可拆卸相连。
通过设置插头组件20、压环30和外壳体套件40,在将光纤连接头与光缆10进行连接时,可以将光缆10从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然后采用压环30对光缆10进行固定,最后再将外壳体套件40套到插头组件20和压环30外,并与插头组件20相连接。该光纤连接头只有3个部分,结构简单,易于组装,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插头组件20包括内壳套件21和插芯22。插芯22插设在内壳套件21中,且插芯22与内壳套件21在轴向和周向上均锁定,也就是说,插芯22无法相对内壳套件21进行轴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
插芯22为管状结构,具有较小的内径。在与光缆10连接时,光缆10的光纤12插设在插芯22中,由插芯22对光纤12进行限制,避免光纤12出现晃动。插头组件20结构简单,插芯22由内壳套件21进行固定,在进行光纤连接头的组装时,方便先对插头组件20进行独立的组装,然后再与压环30、外壳体套件40依次进行组装,方便操作,便于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组装。
如图3所示,内壳套件21包括内壳211和支撑座212。内壳211的一端套在支撑座212的一端外,且内壳211与支撑座212可拆卸相连。其中,内壳211靠近插头组件20的前端20a,支撑座212靠近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去除了内壳211的部分侧壁。如图4所示,内壳211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内凸缘2111,第一内凸缘2111与支撑座212的端部相对。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插芯22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外凸缘221。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至少去除了内壳211的部分侧壁。如图6所示,插芯22的两端分别位于内壳211和支撑座212中,且第一外凸缘221位于第一内凸缘2111和支撑座212的端部之间。
插芯22装配到内壳套件21之后,通过内壳211的第一内凸缘2111和支撑座212的端部与第一外凸缘221形成配合,对插芯22进行轴向限位,使插芯22与内壳套件21轴向锁定,避免插芯22松动。
在组装内壳套件21时,可以将插芯22的一端***到内壳211中,然后将支撑座212套到插芯22的另一端,并将支撑座212的一端也***到内壳211中,将支撑座212与内壳211相连即可。
如图3所示,该插头组件20还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套在插芯22外,且弹性件23位于第一外凸缘221靠近支撑座212的一侧。弹性件23与第一外凸缘221和支撑座212相抵。
由于工艺过程中的各种误差的影响,插芯22安装到内壳套件21之后,第一外凸缘221通常难以既与第一内凸缘2111接触,又与支撑座212的端面接触,因此插芯22在轴向上存在一定的窜动量。通过设置弹性件23,利用弹性件23的弹力能够使第一外凸缘221与第一内凸缘2111保持接触,从而避免插芯22窜动。此外,在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进行对接时,如果在前端20a,插芯22受到外力的推动,弹性件23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允许插芯22回缩一定距离,避免插芯22受损。
示例性地,支撑座212的端部可以具有凹槽212c,弹性件23收容于该凹槽212c中,以使插头组件20的结构更加紧凑。弹性件23可以是弹簧,将弹簧套设在插芯22外,还可以利用插芯22来避免弹簧发生侧向弯曲。
如图4和图5所示,插芯22的第一外凸缘221还具有限位缺口221a。内壳211的第一内凸缘2111靠近第一外凸缘221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凸起2112,第一限位凸起2112位于限位缺口221a中。
在插芯22安装到内壳211中时,第一外凸缘221上的限位缺口221a与第一内凸缘2111上的第一限位凸起2112对齐,插芯22安装到位后,第一限位凸起2112位于限位缺口221a中,以限制插芯22的转动,从而使插芯22与内壳211周向锁定。
示例性地,限位缺口221a和第一限位凸起2112均可以有复数个。例如,本示例中,限位缺口221a有4个,4个限位缺口221a关于插芯22的轴线等角度间隔布置;第一限位凸起2112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凸起2112关于内壳211的轴线中心对称布置。
在一些示例中,内壳211与支撑座21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内壳211与支撑座212还可以卡接。相比于螺纹连接,采用卡接更方便插头组件20的组装。
如图6所示,内壳211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卡接槽211a。支撑座212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卡止凸起2121,第一卡止凸起2121位于第一卡接槽211a中。第一卡止凸起2121与第一卡接槽211a卡接。
通过采用第一卡止凸起2121和第一卡接槽211a进行卡接,在连接内壳211与支撑座212时,只需要相对推动内壳211和支撑座212,使第一卡止凸起2121卡入第一卡接槽211a中,就可以完成内壳211与支撑座212的连接,操作简单,方便进行自动化生产。
在本示例中,第一卡接槽211a从内壳211的内侧壁贯穿至外侧壁,这样就可以从外部更直接的观察到第一卡止凸起2121是否卡入了第一卡接槽211a中。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卡接槽211a也可以不贯穿内壳211的侧壁,以使内壳211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
如图6所示,支撑座212的侧壁具有窗口212a。窗口212a位于内壳211外。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侧视图,图7中至少省略了压环30和外壳体套件40。如图7所示,插芯22位于支撑座212内的一端的端部位于窗口212a处。
通过在支撑座212上设置贯穿侧壁的窗口212a,并且还将插芯22位于支撑座212内的一端的端部置于窗口212a处,使得可以通过窗口212a观察到插芯22的端部与光纤12之间的连接情况,及时发现组装不合格的光纤连接头。
窗口212a可以有复数个,例如,在支撑座212的侧壁上具有两个窗口212a,两个窗口212a分别位于支撑座212相对的两侧,使得从两侧都能观察到插芯22的端部。
光纤连接头与光缆10进行连接时,光缆10中的光纤12插在插芯22中。在插芯22位于支撑座212内的一端,插芯22与光纤12之间通过胶体相连,在插芯22位于支撑座212内的一端的端部会形成胶包,在通过窗口212a进行观察时,可以观察胶包的情况,确保光纤12连接正常。
如图6所示,支撑座212的侧壁还具有限位卡槽212b,且限位卡槽212b位于支撑座212远离内壳211的一端的端部。限位卡槽212b用于与光缆10中的加强线13卡接。
在连接光缆10时,剥开光缆10的外皮11后,光纤12穿入支撑座212中,并插接到插芯22内,将加强线13卡接在限位卡槽212b中,例如图7所示,对加强线13进行束缚。加强线13通常是钢丝线、芳纶线等强度较高的线束,通过限位卡槽212b将加强线13连接到支撑座212上,在光纤连接头受到拉拽时,拉力可以作用到加强线13上,而不会使***到插头组件20中的光纤12受到拉力的作用,从而避免光纤12受损。
支撑座212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复数个限位卡槽212b。例如本示例中,支撑座212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卡槽212b,两个限位卡槽212b关于支撑座212的轴线中心对称布置。光缆10中通常有至少两个加强线13,将两个加强线13分别卡入两个限位卡槽212b中,就能够使拉力更好地作用到两个加强线13上。
如图6所示,支撑座212的外侧壁还具有第二卡止凸起2122,第二卡止凸起2122用于与外壳体套件40卡接。
第二卡止凸起2122可以位于第一卡止凸起2121和窗口212a之间。在将插头组件20和压环30组装到一起之后,将外壳体套件40套到插头组件20外,利用第二卡止凸起2122对外壳体套件40进行卡接,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组装方便,也有利于光纤连接头的自动化组装。有关第二卡止凸起2122与外壳体套件40之间的配合可以参见后文相关内容。
图5中去除了插芯22的部分侧壁,如图5所示,在插芯22靠近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的一端,插芯22的内壁呈锥形。
由于插芯22用于与光缆10中的光纤12配合,而光纤12的直径很小,因此插芯22的内径也比较小。光纤12是从插芯22靠近后端20b的一端***的,通过将插芯22靠近后端20b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成锥形,可以使光纤12更容易***到插芯22中。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体套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外壳体套件40包括内管41和外管42,外管42套设在内管41外。
外管42与内管41轴向锁定,且能够相对内管41转动。即外管42能够相对于内管41转动,但不能够轴向移动。
内管41套在插头组件20外。内管41与外管42之间形成有环状对接槽40a,环状对接槽40a靠近前端20a。环状对接槽40a用于与光纤适配器配合。
由于外管42与内管41是轴向锁定的,因此在组装光纤连接头之前,可以预先将内管41和外管42组装到一起,有利于光纤连接头的自动化组装。
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外管42进行的,外管42套在内管41外,能够转动,在将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后,通过转动外管42,就能够使外管42与光纤适配器相连。
如图8所示,外管42包括对接段421和连接段422,对接段421的一端与连接段422的一端相连。对接段421的内径大于连接段422的内径。外壳体套件40套在插头组件20外时,对接段421相比连接段422更靠近前端20a。对接段421与内管41的外壁之间形成环状对接槽40a。连接段422用于与内管41形成配合,使外管42与内管41轴向锁定,并且还能够相对内管41转动。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中去除了外管的部分侧壁。如图9所示,对接段421的内侧壁具有锁定凸起4211,在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时,锁定凸起4211滑入光纤适配器上对应的锁定槽中,锁定槽通常呈L形,在转动外管42后,锁定凸起4211在锁定槽内移动至锁定位并卡住,使光纤连接头无法从光纤适配器中反向拉出。在将外管42反向转动一定角度后,锁定凸起4211在锁定槽内移动至解锁位,此时再反向拉动光纤连接头,就能够将光纤连接头从光纤适配器中拉出。
参照图9,外管42的内侧壁具有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沿外管42的轴向间隔分布。其中,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相比于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更靠近于前端20a。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内管41的外侧壁具有第一止挡部411和第二止挡部412。第一止挡部411和第二止挡部412沿内管41的轴向间隔分布。其中,第一止挡部411相比于第二止挡部412更靠近于前端20a。
在外管42套在内管41外时,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位于第一止挡部411和第二止挡部412之间,且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与第一止挡部411相抵,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与第二止挡部412相抵。
通过第一止挡部411和第二止挡部412分别从两端对外管42进行轴向限位,使得外管42与内管41在轴向上相互锁定。
这里的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相抵,是指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之间的间隙很小,在外管42相对内管41产生很小的轴向位移时,其中一端的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就会接触,阻止外管42进一步相对内管41轴向移动。工艺的精度会影响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包括制造精度以及装配精度。对于不同的光纤连接头,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之间的间隙的所允许的范围也不同,只要没有超过所允许的范围即可认为轴向限位部与止挡部是相抵的。
在本示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包括内止口,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包括第二内凸缘,内止口的内径不小于第二内凸缘的外径。第二内凸缘具有第一避让缺口4221a,该第一避让缺口4221a用于供第二止挡部412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中,外管42包括对接段421和连接段422,由于对接段421的内径比连接段422的内径大,因此在对接段421与连接段422的连接处形成了内止口。第二内凸缘位于连接段422远离对接段421的一端。由于内止口的内径不小于第二内凸缘的外径,因此外管42可以从内管41的尾端套入,使内止口不会被第二止挡部412所阻挡。内管41的尾端是指内管41远离前端20a的一端,也就是光纤连接头与光纤适配器对接时,内管41远离光纤适配器的一端。在套入外管42时,可以转动外管42,使第一避让缺口4221a对准第二止挡部412,随着外管42的套入,第二止挡部412穿过第一避让缺口4221a,内止口与第一止挡部411接触,此时再转动外管42,使第一避让缺口4221a与第二止挡部412错开,就能够使外管42与内管41轴向锁止。在需要拆解外管42和内管41时,再转动外管42,使第一避让缺口4221a与第二止挡部412对齐,然后将外管42抽离。
如图10所示,第一止挡部411可以包括第二外凸缘,第二止挡部412可以包括凸起。第二外凸缘可以与第一止挡部411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更好地阻挡第一止挡部411,而凸起体积小,便于从第一避让缺口4221a中通过。
内管41和外管42上还可以设置相互配合的结构,以限制外管42的转动角度。例如,如图9所示,内止口上具有两个第二限位凸起4213,两个第二限位凸起4213相互间隔。内管41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三限位凸起413,外管42套在内管41外时,第三限位凸起413位于对接段421中,且位于两个第二限位凸起4213之间。这样外管42和内管41发生相对转动时,第三限位凸起413会在两个第二限位凸起4213之间运动。在外管42沿一个方向转动至第三限位凸起413与一个第二限位凸起4213接触后,外管42无法继续沿该方向转动,只能够反向转动。
如图10所示,内管41的侧壁具有开口41a,开口41a的一侧边连接有卡扣414,卡扣414与插头组件20卡接。
该卡扣414用于与前述的支撑座212外侧壁上的第二卡止凸起2122卡接。卡扣414上具有第二卡接槽414a,在卡扣414与第二卡止凸起2122卡接时,第二卡止凸起2122位于第二卡接槽414a中。在将外壳体套件40套到插头组件20上时,从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套入,向前端20a推动外壳体套件40,就能够使卡扣414与第二卡止凸起2122卡接,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作为示例,卡扣414与开口41a靠近尾端的一侧边相连。在其他示例中,卡扣414也可以与开口41a的其他侧边相连。卡扣414只要能够与第二卡止凸起2122卡接即可。
如图10所示,在内管41的外侧壁上还可以具有密封槽41b,密封槽41b中用于设置密封圈。密封槽41b可以位于开口41a靠近内管41尾端的一侧。在内管41与外管42相连后,密封圈与外管42的连接段422的内壁相贴,起到密封的作用。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中至少去除了内管41的部分侧壁。如图11所示,在内管41远离环状对接槽40a的一端,内管41的内壁呈锥形。
内管41远离环状对接槽40a的一端也就是内管41的尾端,将尾端的内壁设置为锥形,可以方便将内管41套到光缆10外。另外,还可以便于对内管41进行密封。例如,在内管41的尾端塞入橡胶塞,橡胶塞套在光缆外,利用橡胶塞进行密封;又例如,在内管41的尾端填充密封胶来进行密封,以隔绝外部的水汽、灰尘等。
如图8所示,外壳体套件40还包括尾管43,尾管43位于外管42远离环状对接槽40a的一端,且尾管43套接在内管41外。
尾管43用于对内管41尾端的密封处进行遮挡,提供保护,有利于延长光纤连接头的使用寿命。当光缆10受到外力作用而在尾管43处发生弯曲时,尾管43能够避免光缆10产生过大的弯曲而受损。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尾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尾管43的内侧壁上可以具有第三内凸缘431,第三内凸缘431的内侧具有第二避让缺口431a。
如图11所示,内管41的外侧壁上具有凸起部415,第三内凸缘431的第二避让缺口431a用于避让凸起部415。在装配尾管43时,可以使第二避让缺口431a对准凸起部415,将尾管43套到内管41上,凸起部415穿过第二避让缺口431a后,转动尾管43,使第二避让缺口431a与凸起部415错开。利用第三内凸缘431与凸起部415配合来连接尾管43和内管41,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生产。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光纤连接头还可以包括保护盖44和柔性连接件45,柔性连接件45的一端与外壳体套件40相连,另一端与保护盖44相连。保护盖44用于与外壳体套件40的端部相连,以罩住插头组件20的前端20a,起到保护作用。在连接光纤连接头时,再取下保护盖44。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头的截面图。以下结合图2~图13所示,对图14所示光纤连接头的组装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组装插头组件20和外壳体套件40。插头组件20的组装和外壳体套件40的组装均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也可以采用手工的方式组装。
在组装插头组件20时,将插芯22的一端***内壳211中,使第一外凸缘221上的第一限位凸起2112位于第一外凸缘221的限位缺口221a中;在插芯22的另一端套上弹性件23,再***支撑座212中,使第一卡止凸起2121卡入第一卡接槽211a中,插头组件20组装完成。
在组装外壳体套件40时,将外管42套到内管41外,并使第二止挡部412穿过第二内凸缘上的第一避让缺口4221a,转动外管42,使第一避让缺口4221a与第二止挡部412错开;将柔性连接件45的一端连接至内管41露在外管42外的尾端上;将尾管43套到内管41的尾端上,使内管41外侧壁上的凸起部415对准第三内凸缘431的第二避让缺口431a,继续推动尾管43,使凸起部415穿过第二避让缺口431a,然后转动尾管43,外壳体套件40组装完成。保护盖44可以在组装外壳体套件40之前连接至柔性连接件45,也可以在外壳体套件40组装完成后连接至柔性连接件45。
然后对光缆10进行处理,光缆10的处理也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或是由工人手工进行。在光缆10的端部剥除外皮11,露出一定长度的光纤12和加强线13。
再然后进行穿纤。穿纤也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或是由工人手工进行。穿纤时,先将外壳体套件40套到光缆10外,光缆10从尾管43穿入,从内管41穿出,再将压环30套到光缆10外。之后将光纤12从插头组件20的后端20b穿入,使光纤12穿入插头组件20,并从前端20a伸出一定长度。将加强线13卡入限位卡槽212b中。
再然后进行压接。压接同样也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或是由工人手工进行。将压环30套到支撑座212远离内壳211的一端,罩住限位卡槽212b,通过压接钳的钳口挤压压环30,使压环30形变,将加强线13压紧,从而对光缆10进行固定。
之后进行固化。插芯22内可以填充有胶水,固化是指使插芯22内的胶水固化。例如通过加热的方式固化,从而对光纤12进行固定。
再之后从插头组件20的前端20a对光纤12进行研磨。研磨可以包括去胶、粗磨、清洗、精磨、清洗、抛光、清洗和干燥等过程,研磨的具体方式可以与相关技术中的相同。
最后将外壳体套件40套到插头组件20外,使内管41的卡扣414与支撑座212的第二卡止凸起2122卡接在一起,至此完成光纤连接头的组装。外壳体套件40与插头组件20的连接同样也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或是由工人手工进行。
在完成光纤连接头的组装之后,还可以对光纤连接头进行检测,例如采用光插回损测试仪进行光学性能检测,以确保光纤连接头的性能满足要求。
上述对于组装过程的说明仅为示例,部分步骤可以调换顺序。例如,研磨也可以在外壳体套件40与插头组件20连接之后再进行。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光纤连接器包括光纤适配器100和光纤连接头200。其中,光纤连接头200为如图2~图14所示的任一种光纤连接头200。光纤适配器100与光纤连接头200可拆卸相连。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组件(20)、压环(30)和外壳体套件(40);
所述插头组件(20)具有前端(20a)和后端(20b),所述前端(20a)用于与光纤适配器配合,所述后端(20b)用于插设光缆(10);
所述压环(30)与所述后端(20b)相连,用于固定所述光缆(10);
所述外壳体套件(40)套设在所述插头组件(20)和所述压环(30)外,且与所述插头组件(20)可拆卸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20)包括内壳套件(21)和插芯(22),所述插芯(22)插设在所述内壳套件(21)中,且与所述内壳套件(21)在轴向和周向上均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套件(21)包括内壳(211)和支撑座(212),所述内壳(211)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内凸缘(2111),所述内壳(211)的一端套在所述支撑座(212)的一端外,且与所述支撑座(212)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一内凸缘(2111)与所述支撑座(212)的端部相对;
所述插芯(22)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外凸缘(221),所述插芯(22)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内壳(211)和所述支撑座(212)中,且所述第一外凸缘(221)位于所述第一内凸缘(2111)和所述支撑座(212)的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凸缘(221)具有限位缺口(221a),所述第一内凸缘(2111)靠近所述第一外凸缘(221)的一侧具有第一限位凸起(2112),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12)位于所述限位缺口(221a)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20)还包括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套在所述插芯(22)外,且位于所述第一外凸缘(221)靠近所述支撑座(21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凸缘(221)和所述支撑座(212)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211)的内侧壁具有第一卡接槽(211a),所述支撑座(212)的外侧壁具有第一卡止凸起(2121),所述第一卡止凸起(2121)位于所述第一卡接槽(211a)中,与所述第一卡接槽(211a)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12)的侧壁具有窗口(212a),所述窗口(212a)位于所述内壳(211)外,所述插芯(22)位于所述支撑座(212)内的一端的端部位于所述窗口(212a)处。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12)的侧壁具有限位卡槽(212b),且所述限位卡槽(212b)位于所述支撑座(212)远离所述内壳(211)的一端的端部,所述限位卡槽(212b)用于与所述光缆(10)中的加强线(13)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12)的外侧壁具有第二卡止凸起(2122),所述第二卡止凸起(2122)与所述外壳体套件(40)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芯(22)靠近所述后端(20b)的一端,所述插芯(22)的内壁呈锥形。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套件(40)包括内管(41)和外管(42),所述外管(42)套设在所述内管(41)外,所述外管(42)与所述内管(41)轴向锁定,且能够相对所述内管(41)转动,所述内管(41)套在所述插头组件(20)外,所述内管(41)与所述外管(42)之间形成有环状对接槽(40a),所述环状对接槽(40a)靠近所述前端(20a),用于与所述光纤适配器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1)的外侧壁具有第一止挡部(411)和第二止挡部(412),所述第一止挡部(41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412)沿所述内管(41)的轴向间隔分布;
所述外管(42)的内侧壁具有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沿所述外管(42)的轴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和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41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412)之间,且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与所述第一止挡部(411)相抵,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与所述第二止挡部(412)相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部(4212)包括内止口,所述第二轴向限位部(4221)包括第二内凸缘,所述内止口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内凸缘的外径;
所述第二内凸缘具有第一避让缺口(4221a),用于供所述第二止挡部(412)通过。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1)的侧壁具有开口(41a),所述开口(41a)的一侧边连接有卡扣(414),所述卡扣(414)与所述插头组件(20)卡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41)远离所述环状对接槽(40a)的一端,所述内管(41)的内壁呈锥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套件(40)还包括尾管(43),所述尾管(43)位于所述外管(42)远离所述环状对接槽(40a)的一端,且套接在所述内管(41)外。
17.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纤适配器(100)和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头(200),所述光纤适配器(100)与所述光纤连接头(200)可拆卸相连。
CN202211669012.4A 2022-12-23 2022-12-23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Pending CN1182444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9012.4A CN118244429A (zh) 2022-12-23 2022-12-23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PCT/CN2023/131718 WO2024131390A1 (zh) 2022-12-23 2023-11-15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9012.4A CN118244429A (zh) 2022-12-23 2022-12-23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44429A true CN118244429A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5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69012.4A Pending CN118244429A (zh) 2022-12-23 2022-12-23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44429A (zh)
WO (1) WO202413139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6832A (ja) * 1996-09-19 1998-04-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簡易取付型の単心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CN203164475U (zh) * 2013-04-07 2013-08-28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光缆连接器密封组件
KR20160011739A (ko) * 2014-07-22 2016-02-02 탈렌티스 주식회사 이중 구조를 갖는 현장 조립형 광커넥터
CN215526182U (zh) * 2021-09-27 2022-01-14 衡东光通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fc型保偏连接器
CN114609733B (zh) * 2022-04-15 2024-03-15 杭州润州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连接头及光纤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31390A1 (zh) 202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24469B2 (en) Multi-fiber 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y
EP2894501B1 (en) Optical fibre joint and optical fibre connector
EP1782114B1 (en) 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ies with alignment and keying features
EP2184629B1 (en) 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y, the receptacle including an alignment sleeve insert
US7654748B2 (en) Reversible fiber optic connector
EP3141940B1 (en) Optical fibre connector
EP3214471B1 (en) Connecting piece and optical fibre connector
EP2417485B1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US20070025665A1 (en) Multi-fiber fiber optic assembly
EP3822677A1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head and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CN212540781U (zh) 直插密封型光纤连接头、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US6899468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s
CN118244429A (zh) 光纤连接头和光纤连接器
CA3133649C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s with funnel-shaped boots and methods of installing the same
CN110927889B (zh) 一种一次对接的光纤插头连接器及组件
JPS62139506A (ja) 光フアイバコネクタ
GB1586544A (en) Fibre optic connectors
WO2024123512A1 (en) Hardened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