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2646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2646A
CN118082646A CN202311571206.5A CN202311571206A CN118082646A CN 118082646 A CN118082646 A CN 118082646A CN 202311571206 A CN202311571206 A CN 202311571206A CN 118082646 A CN118082646 A CN 118082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duct
cushion
skin material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712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瑛
小林和树
糟谷健太
佐野浩司
北畑裕贵
小林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82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2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可适当地保护向后部座位侧突出的管道,并且抑制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后方侧的罩构件的大型化,以确保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交通工具用座椅(S)包括具有座椅缓冲垫(2)及座椅背部(1)的座椅主体(Sh)、以及使从鼓风机(52)送出的空气通过的管道(53)。座椅主体具有作为座椅主体的骨架的座椅框架(F)、及对座椅框架进行被覆的表皮材(2a),管道具有后方延伸部(53c),所述后方延伸部以跨及座椅缓冲垫的后方部分及座椅背部的下方部分的方式延伸,并延伸至比座椅缓冲垫更靠后方处,在表皮材设置有管道保护构件(60),所述管道保护构件覆盖后方延伸部以保护后方延伸部。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尤其涉及一种包括送风用的管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包括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下方的鼓风机、及将形成于座椅缓冲垫及座椅背部的通气路连接的管道,可从鼓风机朝向就座者送出适当地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换言之,以往,通过对就座者送出经温度调节后的空气,来实现就座者的舒适性的提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置于座椅缓冲垫的下方的鼓风机、以从座椅缓冲垫朝向座椅背部的方式屈曲的管道、及用于保护管道免受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的影响的管道罩。
图11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管道罩。如图11所示,与鼓风机连接的管道153配设成,在将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131的后方连结的后方连结框架134的后方侧通过而向上方延伸,并与形成于座椅背部的通气路(未图示)连接。因此,在座椅缓冲垫的后方侧,为了抑制因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153的折弯部153c而损伤管道153,利用与斜倚装置罩部191一体形成的罩构件对折弯部153c进行被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44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能够抑制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153,以保护向后部座位侧突出的管道153。然而,由于罩构件与保护斜倚装置的斜倚装置罩部191一体地形成,因此斜倚装置罩部191有大型化的倾向。由此,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变窄,结果,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或罩构件的机会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可保护朝向后部座位延伸的管道,并且抑制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后方侧的罩构件的大型化以确保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所述课题是通过如下操作来解决,即,根据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是包括具有座椅缓冲垫及座椅背部的座椅主体、以及使从鼓风机送出的空气通过的管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座椅主体具有作为所述座椅主体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及对所述座椅框架进行被覆的表皮材,所述管道具有后方延伸部,所述后方延伸部以跨及所述座椅缓冲垫的后方部分及所述座椅背部的下方部分的方式延伸,并延伸至比所述座椅缓冲垫更靠后方处,在所述表皮材设置有管道保护构件,所述管道保护构件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以保护所述后方延伸部。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在表皮材设置有保护管道的管道保护构件,因此可保护朝向后部座位延伸的管道免受乘坐人员的脚的影响。另外,设置于表皮材的管道保护构件可在座椅背部利用斜倚装置转动而管道发生变形时追随于管道而变形。因此,与管道罩部形成为与斜倚装置罩部一体的罩构件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后方侧的罩构件的大型化。由此,能够确保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设置于所述表皮材中的与所述后方延伸部相向的面侧。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管道保护构件设置于表皮材的内侧,因此无法从外部目视确认。因此,能够利用管道保护构件来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设计性降低。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仅设置于所述表皮材中的与所述后方延伸部相向的部分。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管道保护构件仅设置于与管道相向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保护管道免受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的影响的同时,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大型化及重量的增加。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是与所述表皮材为分体的板状构件,且缝接于所述表皮材。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板状的管道保护构件缝接并固定于表皮材,因此能够提高管道保护构件相对于具有柔软性的表皮材的固着性(结合性)。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遍及所述管道保护构件的外周部的整周而缝接于所述表皮材。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管道保护构件的外周部遍及外周部的整周而缝接于表皮材,因此能够提高管道保护构件相对于表皮材的固着性(结合性)。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后方侧的后壁。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从管道的后方侧抵接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座椅缓冲垫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壁。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从管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抵接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可为,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侧壁。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从管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抵接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可为,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配设于所述座椅缓冲垫的下方,具有所述鼓风机及所述管道,所述管道在所述座椅缓冲垫的下方朝后方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后方延伸部向上方侧改变方向而朝向所述座椅背部延伸。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送风装置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下方,因此能够确保就座者的就座空间,并且将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流向就座者吹出,从而实现乘坐人员的舒适性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保护朝向后部座位延伸的管道,并且抑制配设于座椅缓冲垫的后方侧的罩构件的大型化以确保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
另外,能够利用管道保护构件来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设计性降低。
另外,能够在保护管道的同时,抑制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大型化及重量的增加。
另外,能够提高管道保护构件相对于具有柔软性的表皮材的固定性。
另外,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的后方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能够缓和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管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时的对管道的冲击,以有效率地保护管道。
另外,能够确保就座者的就座空间,并且将送风装置送出的空气流向就座者吹出,从而实现乘坐人员的舒适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衬垫材的立体图,且是表示在座椅主体的内部组装有送风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座椅框架而得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送风装置的缓冲垫框架的仰视图。
图5是送风装置的顶视图。
图6是将图3的部分A放大而得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被表皮材被覆的状态的管道的图。
图8是管道罩部的说明图。
图9是缝合于表皮材的背面的后方板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管道罩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管道罩的图。
[符号的说明]
S:交通工具用座椅
Sh:座椅主体
F:座椅框架
1:座椅背部
1a:表皮材
2:座椅缓冲垫
2a:表皮材
2a1:管道保护区域
2a2:收容部
3:头枕
10:背部框架
11:背部侧框架
12:上部框架
13:下部框架
14:连结框架
15:金属丝构件
16:受压构件
17:支柱支撑部
20:衬垫材
21:第一衬垫材
21a:管道插通孔
21b:通气路
22:第二衬垫材
22c:通气孔
30:缓冲垫框架
31、131:缓冲垫侧框架
31a:凸缘
32:盘式框架
33:前方连结框架
34、134:后方连结框架
35:支撑构件
40:衬垫材
41:第一衬垫材
41a:管道插通孔
41b:通气路
42:第二衬垫材
42c:通气孔
50:送风装置
51:安装托架
52:鼓风机
53、153:管道
53a:鼓风机连结部
53b:第一延伸部
53c、153c:折弯部(后方延伸部)
53d:第二延伸部
53e:屈曲部
54:第一吹出部
55:第二吹出部
60:后方板(管道保护构件、后壁)
61:缝合部
62:内侧板(内侧壁)
63:外侧板(外侧壁)
70:轨道装置
71:下轨道
72:上轨道
73:滑动马达
74:马达安装托架
90:斜倚装置
91、191:斜倚装置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送风用管道,其主要特征在于,将从鼓风机吹出的空气经由送风用管道而送出至就座者以实现就座者的舒适性的提高,并且保护管道免受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的影响。
此外,相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背部,就座者就座的一侧为座椅前方侧。
<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S是车辆用座椅,如图1至图3所示,以包括座椅背部1、座椅缓冲垫2及头枕3的座椅主体Sh、以及朝向就座者喷出空气的送风装置50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
另外,交通工具用座椅S还包括:轨道装置70,将座椅主体Sh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于车体底板;以及斜倚装置90,将座椅背部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座椅缓冲垫2。
座椅背部1是通过在构成所述座椅背部1的骨架的背部框架10(参照图3)载置衬垫材20,进而利用表皮材1a来覆盖衬垫材20而构成。座椅背部1包括作为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支撑面的就座面。
如图2所示,在座椅背部1层叠有第一衬垫材21及第二衬垫材22。第一衬垫材21及第二衬垫材22例如包含发泡聚丙烯等树脂材料。
在第一衬垫材21形成有使送风装置50的管道53插通的管道插通孔21a、及对从管道插通孔21a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凹形形状的通气路21b。
在第二衬垫材22形成有通气孔22c,由通气路21b引导的空气朝向就座者送出。
管道插通孔21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于右侧。并且,通气路21b形成为从管道插通孔21a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及上下方向延伸。由此,送风装置50送出的空气向座椅背部1整体扩展,并从通气孔22c朝向就座者吹出。
座椅缓冲垫2主要包含构成所述座椅缓冲垫2的骨架的缓冲垫框架30(参照图3)、以及对所述缓冲垫框架30进行被覆的衬垫材40及表皮材2a。座椅缓冲垫2是从下方支撑就座者的就座部。
如图2所示,在座椅缓冲垫2层叠有第一衬垫材41及第二衬垫材42。
在第一衬垫材41形成有使送风装置50的管道53插通的管道插通孔41a。
虽然在图2中未图示,但在第二衬垫材42的背侧形成有用于对从管道插通孔41a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凹形形状的通气路41b。另外,在第二衬垫材42形成有通气孔42c,由通气路41b引导的空气朝向就座者送出。
管道插通孔41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于右侧。并且,通气路41b形成为从管道插通孔41a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及前后方向延伸。由此,送风装置50送出的空气向座椅缓冲垫2整体扩展,并从通气孔42c朝向就座者吹出。
<座椅框架F的概要>
参照图3对座椅框架F的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3表示座椅框架F的后方立体图。如图3所示,座椅框架F主要包含背部框架10及缓冲垫框架30。背部框架10形成座椅框架F中的靠背部分的骨架,缓冲垫框架30形成座椅框架F中的就座部分的骨架。
<<背部框架10>>
首先,对背部框架1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背部框架10由相互隔开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背部侧框架11、将背部侧框架11的上端部连结的上部框架12、及将下端部连结的下部框架13构成为框状。
在背部框架10的上方侧,连结框架14介隔存在于上部框架12的左右的两端部之间。连结框架14是板状的长条构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上部框架12的两端部连接。
在连结框架14的下方配设有受压构件16。受压构件16经由金属丝构件15而与连结框架14连接。受压构件16是具有柔软性的板构件,从后方支撑就座者的背部。受压构件16为树脂制,但并不限定于此。受压构件16也可为金属制。
在上部框架12设置支柱支撑部17,在支柱支撑部17安装头枕支柱(未图示)。通过在头枕支柱的外侧设置衬垫构件来构成头枕3。
<<缓冲垫框架30>>
接着,对缓冲垫框架30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缓冲垫框架30呈从下方观察时为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并且,缓冲垫框架30以座椅宽度方向左右的端部的缓冲垫侧框架31、位于缓冲垫框架30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32、将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在后端部连结的后方连结框架34、将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在前方连结的前方连结框架33、以及支撑构件35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
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为了对缓冲垫框架30的宽度进行规定而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地配设,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缓冲垫侧框架31的后方侧安装有后方连结框架34,利用后方连结框架34在后方侧连结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
盘式框架32主要用于支撑就座者(乘坐人员)的大腿部,且是包含金属制的板材的框架。盘式框架32固着接合于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的前方侧,左右的缓冲垫侧框架31通过盘式框架32在前方侧被连结。更详细而言,盘式框架32左右方向上的端部分别通过焊接等固定手段而固定在设置于缓冲垫侧框架31的凸缘31a。
支撑构件35的前端卡止于前方连结框架33,后端卡止于后方连结框架34。支撑构件35是具有柔软性且可从下方承接由就座者产生的载荷而支撑就座者的板构件。支撑构件35为树脂制,但并不限定于此。支撑构件35也可为金属制。
<轨道装置70>
轨道装置70用于使交通工具用座椅S沿前后方向移动,且设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下部(即,缓冲垫框架30的下部)。轨道装置70是利用马达的旋转力的一般的滑轨装置。
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轨道装置70包括图3及图4所示的下轨道71、上轨道72及滑动马达73。图4所示的滑动马达73安装于马达安装托架74,并利用滑动马达73的驱动力使上轨道72相对于下轨道71前后移动。
下轨道71是在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下部(严格而言是缓冲垫框架30的盘式框架32的下方位置)固定于车体底板面的轨道构件。
上轨道72是固定于缓冲垫框架30且能够沿着下轨道7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轨道构件。此外,下轨道71及上轨道72分别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互隔开的位置。
<斜倚装置90>
背部框架10及缓冲垫框架30经由斜倚装置90而连结。斜倚装置90具有已知的结构,将座椅背部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座椅缓冲垫2。
斜倚装置9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树脂制的作为罩构件的斜倚装置罩部91被覆。
<送风装置50>
继而,对送风装置50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送风装置50配置于座椅背部1的后方及座椅缓冲垫2的下方。如图5所示,送风装置50主要包含安装托架51、鼓风机52、管道53、第一吹出部54及第二吹出部55。
安装托架51将鼓风机52以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固定于盘式框架32的下表面。安装托架51具有多个用于组装于盘式框架32的下表面的框架组装部。框架组装部以包围鼓风机52的方式配置,通过从安装托架51的下方进行螺栓紧固而组装于盘式框架32的下表面。
鼓风机52是具有旋转叶片(未图示)且通过对旋转叶片进行旋转驱动而产生空气流的螺旋桨式风扇。当配设于鼓风机52的内部的旋转叶片旋转时,从下方吸上来空气,并且利用旋转叶片的离心力产生的空气流流入至管道53,并朝向第一吹出部54及第二吹出部55送出。鼓风机52也可为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或涡轮风扇(turbofan)。
如图4及图5所示,管道53是具有鼓风机连结部53a、第一延伸部53b、折弯部53c、第二延伸部53d及屈曲部53e的中空构件。
鼓风机连结部53a是与鼓风机52连结且使鼓风机52送出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
第一延伸部53b在座椅缓冲垫2的下方朝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就座者的右手侧)及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后方侧延伸。通过使第一延伸部53b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可抑制与配设于座椅缓冲垫2的下方的电装零件及电气配线的干涉。另外,通过第一延伸部53b在屈曲的同时阶段性地朝向就座者的右手侧,可将鼓风机52送出的空气在不阻碍其流动的情况下朝向后述的第一吹出部54及第二吹出部55引导。
第一延伸部53b的正交剖面具有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较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的扁平形状。由此,可使第一延伸部53b位于前方连结框架33的下方,并且确保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下方空间,以抑制第一延伸部53b与车辆的底板抵接。
在第一延伸部53b连接有作为分支路的第一吹出部54。第一吹出部54向上方延伸并且插通至形成于座椅缓冲垫2的衬垫材40的管道插通孔41a中。由此,可将鼓风机52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形成于衬垫材40的通气路41b而从座椅缓冲垫2的下方朝向就座者送出。
折弯部53c将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53b与第二延伸部53d连接。折弯部53c位于就座者的后方且为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右手侧),以跨及座椅缓冲垫2的后方部分及座椅背部1的下方部分的方式延伸。另外,折弯部53c向比座椅缓冲垫2更靠后方侧延伸。通过使折弯部53c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就座者的右手侧),可抑制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折弯部53c。此外,如后所述,折弯部53c被表皮材2a及后方板60被覆,由后方板60予以保护。折弯部53c相当于后方延伸部。
折弯部53c具有交替形成山部与谷部而成的波纹结构。通过在折弯部53c设置波纹结构,可确保管道53的强度,并且实现伸缩性及变形性的提高。由此,可将在第一延伸部53b中通过而朝向后方的空气向上方改变方向,从而顺利地引导至第二延伸部53d。另外,即便在座椅背部1利用斜倚装置90而相对于座椅缓冲垫2转动的情况下,折弯部53c也能够灵活地追随于座椅背部1而变形。
第二延伸部53d在座椅背部1的后方朝上方延伸,并且朝向形成于衬垫材20的管道插通孔21a向前方弯曲。
第二延伸部53d的正交剖面具有扁平形状。由此,能够确保座椅背部1的后方的空间,并且抑制第二延伸部53d与配设于座椅背部1的后方的电气配线的干涉。
屈曲部53e插通至以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座椅背部1的衬垫材20的方式形成的管道插通孔21a中,并且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就座者的左手侧)屈曲,以将鼓风机52送出的空气流引导至第二吹出部55。通过以使得第二吹出部55朝向就座者的左手侧的方式形成屈曲部53e,可使形成于衬垫材20的通气路21b延伸的方向与空气的吹出方向一致。由此,能够将从管道53送出的空气顺利地朝向就座者引导。另外,通过形成屈曲部53e,提高第二吹出部55相对于衬垫材20的固定性,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吹出部55从管道插通孔21a意外地脱落。
屈曲部53e与折弯部53c同样地具有波纹结构。通过在屈曲部53e设置波纹结构,可确保管道53的强度,并且实现伸缩性及变形性的提高。由此,即便在对座椅背部1施加就座者的载荷而衬垫材20变形的情况下,屈曲部53e也追随于衬垫材20而变形,从而能够使第二吹出部55移位至适当的位置。另外,通过在屈曲部53e设置波纹结构,可抑制就座者对第二吹出部55的存在的不适感,并且能够抑制管道53的破损。
<后方板60>
接着,对后方板60进行说明。图6是将图3的部分A放大而得的图。如图6所示,管道53的折弯部53c在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下方朝后部座位侧突出。因此,为了抑制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于折弯部53c而损伤管道53,以往,利用罩构件等对折弯部53c进行被覆而予以保护。在所述情况下,罩构件需要具有即便在座椅背部1利用斜倚装置90而转动、折弯部53c以伸长的方式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折弯部53c整体进行被覆的尺寸形状。另外,现有的罩构件与对斜倚装置90进行保护的斜倚装置罩部91一体地形成。据此,存在罩构件大型化,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减少的问题。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S在对交通工具用座椅S进行被覆的表皮材2a设置有后方板60(参照图8)。更具体而言,在表皮材2a中的与折弯部53c相向的面侧设置有后方板60。
图7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下方的折弯部53c被设置有后方板60的表皮材2a被覆的状态。符号2a1表示在表皮材2a的内侧(与折弯部53c相向的面侧)固定有后方板60的区域(管道保护区域)。
图8是固定于表皮材2a的后方板60的说明图,且是将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主要部分放大而得的局部剖面图。如图8所示,以跨及缓冲垫框架30的后方部分及座椅背部1的下方部分的方式延伸的折弯部53c延伸至比座椅缓冲垫2更靠后方处,并被表皮材2a被覆。并且,在表皮材2a的与折弯部53c相向的部分固定有后方板60。
后方板60是树脂制的板状构件,具有保护折弯部53c免受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抵接时的冲击所需的强度。另外,后方板60具有能够根据折弯部53c的形状变形的可挠性。在通过对斜倚装置90进行操作而座椅背部转动、折弯部53c变形时,后方板60也追随于折弯部53c而变形。由此,后方板60可追随于折弯部53c的形状而有效果地保护折弯部53c。后方板60相当于管道保护构件,并且相当于后壁。
如图9所示,后方板60通过缝合而固定于表皮材2a。具体而言,后方板60在遍及其外周部的整周而设置的缝合部61处缝接于表皮材2a。如上所述,由于表皮材2a包含布料,因此通过将后方板60的外周部的整周缝接于表皮材2a,可在不损害表皮材2a的柔软性的情况下将后方板60可靠地固定于表皮材2a。但是,后方板60也可利用粘接剂而固定于表皮材2a。
在表皮材2a形成有收容部2a2,所述收容部2a2具有与折弯部53c对应的形状,并且能够收容折弯部53c。并且,在收容部2a2的内部(与折弯部53c的后方侧相向的部分)形成有缝接并固定有后方板60的区域(管道保护区域2a1)(参照图7及图8)。
设为折弯部53c由缝接于表皮材2a的内侧的后方板60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折弯部53c也可由多片织布或无纺布的层叠体或厚布保护。另外,也可在表皮材2a设置使树脂渗入并使其硬化的区域,由此保护折弯部53c。
如此,通过在能够柔软地变形的表皮材2a设置后方板60,与和斜倚装置罩部91一体地形成管道罩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斜倚装置罩部91的大型化。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放脚空间,并且有效果地保护管道53。另外,通过仅在与管道53的折弯部53c相向的部分设置后方板60,能够更紧凑地保护管道53。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S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为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中当然包含其等效物。
参照图10对变形例的管道保护区域2a1进行说明。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设为在管道保护区域2a1的与折弯部53c相向的部分设置有后方板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变形例的管道保护区域2a1设置有后方板60以及内侧板62及外侧板63。
内侧板62通过对折弯部53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进行被覆而对折弯部53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进行保护。内侧板62与后方板60一体地形成。通过配设内侧板62,能够在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抵接于折弯部53c时保护管道53。内侧板62相当于内侧壁。
外侧板63通过对折弯部53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进行被覆而对折弯部53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进行保护。外侧板63与后方板60一体地形成。通过配设外侧板63,能够在就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坐人员的脚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抵接于折弯部53c时保护管道53。外侧板63相当于外侧壁。
如图10所示,内侧板62具有与后方板60大致相等的长度尺寸。相对于此,外侧板63具有比后方板60小的长度尺寸。如此,通过使外侧板63的长度尺寸较后方板60及内侧板62小,能够在保护管道53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同时,抑制外侧板63与斜倚装置罩部91发生干涉。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设为在座椅背部1的衬垫材20形成有管道插通孔21a及通气路21b、在座椅缓冲垫2的衬垫材40也形成有管道插通孔41a及通气路4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仅在座椅背部1的衬垫材20形成管道插通孔21a及通气路21b。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而例示出在汽车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S,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应用于其他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在船舶、飞机等中使用的座椅。

Claims (9)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具有座椅缓冲垫及座椅背部的座椅主体、以及使从鼓风机送出的空气通过的管道,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主体具有作为所述座椅主体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及对所述座椅框架进行被覆的表皮材,
所述管道具有后方延伸部,所述后方延伸部以跨及所述座椅缓冲垫的后方部分及所述座椅背部的下方部分的方式延伸,并延伸至比所述座椅缓冲垫更靠后方处,
在所述表皮材设置有管道保护构件,所述管道保护构件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以保护所述后方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设置于所述表皮材中的与所述后方延伸部相向的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仅设置于所述表皮材中的与所述后方延伸部相向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是与所述表皮材为分体的板状构件,且缝接于所述表皮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遍及所述管道保护构件的外周部的整周而缝接于所述表皮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后方侧的后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座椅缓冲垫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
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保护构件具有覆盖所述后方延伸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配设于所述座椅缓冲垫的下方,具有所述鼓风机及所述管道,
所述管道在所述座椅缓冲垫的下方朝后方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后方延伸部向上方侧改变方向而朝向所述座椅背部延伸。
CN202311571206.5A 2022-11-25 2023-11-23 交通工具用座椅 Pending CN1180826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88601A JP2024076818A (ja) 2022-11-25 2022-11-25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2022-188601 2022-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2646A true CN118082646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4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71206.5A Pending CN118082646A (zh) 2022-11-25 2023-11-23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76818A (zh)
CN (1) CN118082646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76818A (ja) 2024-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5267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352144B (zh) 车辆座椅
US11167672B2 (en) Vehicle seat
CN111516568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722744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4567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2432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8082646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701388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437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32035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02609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4451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71812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467762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構造
JP7495630B2 (ja) シート
JP744876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5271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9026650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4034493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0612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2888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437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87909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0528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