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1406A -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1406A
CN118041406A CN202211371101.0A CN202211371101A CN118041406A CN 118041406 A CN118041406 A CN 118041406A CN 202211371101 A CN202211371101 A CN 202211371101A CN 118041406 A CN118041406 A CN 118041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energy
measure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711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伟
姜大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711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140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6674 priority patent/WO202409377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041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14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2Scatter propagation systems, e.g. ionospheric, tropospheric or meteor scat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处理方法包括:通信设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

Description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基于下行能量波束供能和上行波束接收的架构中,受限于储能能力与能量转化效率,基于射频能量采集的终端设备的上行存在通信覆盖的问题。为了提升覆盖距离,接收端可以采用波束赋形技术来获得波束赋形增益,从而提升通信覆盖。但存在的问题在于,提供下行能量赋形波束的设备与提供上行通信接收赋形波束的设备是同一个设备,并且由于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的波束质量评估准则不一样,这导致了传统的波束一致性(Beamcorrespondence)在基于下行能量波束供能和上行波束接收的架构中不再适用。这种情况下,如何同时获得较优的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解决如何同时获得较优的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处理方法,包括:
通信设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或者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波束处理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并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可以基于相同的信号同时获得较优的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进而使得选出的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能够提供功率较强的射频供能效果,同时选出的通信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能够获得较好的波束赋形增益。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的框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波束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波束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波束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和无线电技术,比如新空口(New Radio,NR)***,或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说明以下内容。
反向散射通信(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BSC)是指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利用其它设备或者环境中的射频信号进行信号调制来传输自己信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无源物联设备。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的基本构成模块及主要功能包括:
-天线单元:用于接收射频信号、控制命令,同时用于发送调制的反向散射信号。
-能量采集模块或供能模块:该模块用于反向散射通信设备进行射频能量采集,或者其它能量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动能、机械能、热能等。另外除了包括能量采集模块,也可能包括电池供能模块,此时反向散射通信设备为半无源设备。能量采集模块或供能模块给设备中的其它所有模块进行供电。
-微控制器:包括控制基带信号处理、储能或数据调度状态、开关切换、***同步等。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解调反向散射通信接收端或是其它网络节点发送的控制命令或数据等。
-信道编码和调制模块: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并通过选择开关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通过选择不同的负载阻抗来实现调制。
-存储器或传感模块:用于存储设备的标识ID信息、位置信息或是传感数据等。
除了上述典型的构成模块之外,未来的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还可以集成隧道二极管放大器模块、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等,用于提升发送端的接收灵敏度和发送功率。
可选的,反向散射通信接收端即阅读器的基本构成模块及主要功能包括:
-天线单元:用于接收调制的反向散射信号。
-反向散射信号检波模块:用于对反向散射通信发送端发送的反向散射信号进行检波,包括但不限于幅移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检波、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检波、频移键控(Frequency-Shift Keying,FSK)检波或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检波等。
-解调和解码模块:对检波出的信号进行解调制和解码,以恢复出原始信息流。
反向散射通信设备通过调节其内部阻抗来控制调制电路的反射系数Γ,从而改变入射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实现信号的调制。其中信号的反射系数可表征为:
其中,Z0为天线特性阻抗,Z1是负载阻抗,j表示复数,θT表示相位。假设入射信号为Sin(t),则输出信号为因此,通过合理的控制反射系数可实现对应的幅度调制、频率调制或相位调制。基于此,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可以是传统射频识别标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中的Tag,或者是无源或半无源物联网(Passive/Semi-p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IoT)。为了方便,这里统称为BSC设备。
图1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Monostatic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MBCSs)的示意图。MBCS***包括BSC发送设备(比如标签Tag)和读写器Reader,读写器Reader中包含RF射频源和BSC接收设备,RF射频源用于产生RF射频信号从而来给BSC发送设备/Tag供能。BSC发送设备反向散射经过调制后的RF射频信号,Reader中的BSC接收设备接收到该反向散射信号后进行信号解调。由于RF射频源和BSC接收设备是在同一个设备中,比如这里的Reader,因此成为单站反向散射通信***。MBCS***中,由于从BSC发送设备发送出去的RF射频信号会经过往返信号的信号衰减引起的双倍远近效应,因而信号的能量衰减大,因而MBCS***一般用于短距离的反向散射通信,比如传统的RFID应用。
图1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Bistatic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s,BBCSs)的示意图。不同于单基地反向散射通信***(Monostatic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MBCSs),BBCS***中的RF射频源、BSC发送设备和BSC接收设备是分开的,故可以避免往返信号衰减大的问题。另外,通过合理的放置RF射频源的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BBCS通信***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反向散射通信***ABCSs也是双基地反向散射通信***的一种,但与BBCS***中的射频源为专用的信号射频源不同,ABCS***中的射频源可以是可用的环境中的射频源,比如:电视塔、蜂窝基站、WiFi信号、蓝牙信号等。
对于反向散射通信中的覆盖,受限于网络节点的发送功率、双程链路衰减、储能电路的储能效率与储能容量、反向散射通信设备的接收灵敏度、收发天线增益以及信号干扰等的影响,反向散射通信的前向和反向覆盖都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具体地,对于从网络节点到反向散射通信设备的前向链路中,由于驱动能量采集电路工作需要几uW到几十uW能量,因此反向散射通信设备接收用于供能的射频信号的信号强度或灵敏度大约为-20dBm左右,而传统终端设备的接收机灵敏度为-100dBm左右。如果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具备储能能力的话,则其接收用于供能的射频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可以放松至-30dBm。另外,考虑到能量采集电路的特性,即输入信号的功率越低能量转化效率也会越低,因此当输入的射频信号功率低于-23dBm的情况下,能量采集电路很难有效的采集信号并整流成可用的直流电压。另一方面,从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到网络节点的反向链路中,由于部分信号能量被用于供能,因此反向散射的信号强度比入射供能信号的信号强度大约低3dB~5dB。另外,低硬件成本反向散射通信设备的天线增益一般也不会太大,大约为0dBi~2dBi。
采用分离式架构以及集成低功耗放大器都是提升反向散射通信覆盖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通过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波束成形技术可以使得射频信号的能量更集中,并结合高能量转化效率的能量采集电路,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反向散射通信覆盖的问题。在满足反向散射通信设备能量采集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下,结合射频源混合波束成形以及反向散射设备中被动式波束成形的收发端联合波束成形方案,可有效增强前向覆盖。
在反向散射通信等需要射频供能的***中(以反向散射通信设备为例),由于反向散射通信设备需要依赖于其它设备的射频信号供能才能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受到反向散射通信设备接收灵敏度的影响,反向散射通信设备的接收供能信号的灵敏度约为-20dBm~-30dBm,而接收通信数据的灵敏度约为-50dBm~-60dBm,因此射频供能成为制约反向散射通信传输距离的瓶颈。由于上下行传输信号衰减与节点间的距离相关,以下行为例,距离基站等供能设备更近的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将收割到更多的能量的同时,需要更少的能量来满足上行传输需求;相反,距离基站较远的反向散射通信设备收割到更少能量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满足上行传输需求,这个现象被称为双倍远近效应。基于能量波束赋形可以解决双倍远近效应问题,通过控制波束的宽窄和功率,使得较远的用户收割到更多的能量。
除了反向散射通信,一些不适用电池供电或者更换电池成本高的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射频能量进行供能。此类设备可以基于网络节点的无线射频能量进行能量收割与能量存储,并且利用收割到的能量自主生成载波信号来进行通信传输。
现有的5G NR中的波束成型(beamforming)通过调整天线阵中每个阵元的相位来产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从而来提升传输覆盖、改善边缘吞吐量及抑制干扰等。另外如果充分利用信道高空间自由度的特点,实现多流传输,则可以提升***容量和用户速率。而收发端的波束对齐是实现多天线可靠性传输的前提,包括波束选择、波束测量、波束上报等步骤。现有的波束传输主要是为通信业务设计的,因此在波束测量过程中,是以参考信号的层1参考信号接收功率(Layer 1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L1-RSRP)、层1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Layer 1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L1-SINR)等参量作为波束测量和波束选择的信号质量评估准则的。与NR中的基于定向波束进行传输相同,供能设备也可以采用定向波束进行beamforming传能,从而提高待供能通信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与远近效应问题。但不同于现有的NR***中采用通信信号的L1-RSRP、L1-SINR等参量作为波束测量和波束选择的信号质量评估准则,基于能量传输的能量波束不需要考虑选择的波束的信号质量最优,而只需要考虑选择的能量赋形波束能够提供最强功率,包括来自有用信号、干扰信号以及噪声的总功率之和。因此,针对于能量波束测量和能量波束选择的波束中,需要设计新的波束测量和波束选择准则、训练过程、信令流程等,以使得训练出的能量赋形波束能够达到较优的供能效果。
更进一步的,受限于储能能力与能量转化效率,基于射频能量采集的终端设备的上行同样也存在通信覆盖的问题。为了提升覆盖距离,接收端也可以采用波束赋形技术来获得波束赋形增益,从而提升通信覆盖。但存在的问题在于,提供下行能量赋形波束的设备与提供上行通信接收赋形波束的设备是同一个设备,并且由于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的波束质量评估准则不一样,这导致了传统的波束一致性(Beam correspondence)在基于下行能量波束供能和上行波束接收的架构中不再适用,因此需要设计新的波束训练/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案针对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的联合训练/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联合波束训练/处理的方法,以及对应的信令流程、配置参数等,使得获得的能量赋形波束能够提供功率较强的射频供能效果,同时获得的通信赋形波束能够具有较好的波束赋形增益。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LTE***、5G NR***以及NR演进***,比如6G***,以及IEEE 802.11、无线光通信、无源物联网、反向散射通信等诸多适用于需要进行能量波束赋形的无线通信***等。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由通信设备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通信设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步骤22:通信设备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即所述第二波束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用于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接收/发送波束。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设备可选为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可选为但不限于:基站等接入网设备、UE等终端设备、专用的射频供能设备、中继设备等。所述第二设备可选为但不限于: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基于射频供能的终端设备、无源物联网设备等。所述第三设备为不同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第三方设备,比如为第三方网络节点、第三方网络设备等具有配置或调度功能的设备。
这里,所述第一波束可称为能量赋形波束,为给第二设备提供射频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可称为通信赋形波束,可以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发送波束或接收波束。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
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
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
主旁路同步信号(Prim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S)和/或辅旁路同步信号(Secondary Sidelink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S);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TRS);
其它物理层信号,比如新设计的物理层信号。
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与不同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对应的多个第一信号,满足以下内容: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该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资源集,此同一资源集中包含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比如,可以由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分配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的资源集。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为与信号强度相关的测量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
第一信号的RSSI与目标RSSI的差值,所述目标RSSI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设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二测量值为与信号质量相关的测量值,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
第一信号的RSRP与目标RSRP的差值,所述目标RSRP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第一信号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
第一信号的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所述目标SI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第一信号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
第一信号的SNR与目标SNR的差值,所述目标S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第一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
第一信号的RSRQ与目标RSRQ的差值,所述目标RSRQ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此外,所述第二测量值还可以为RSRP、SINR、SNR和RSRQ中的至少两项的函数组合,比如线性组合、乘积、比值等。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第二波束的参数之后,即可发送相应的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从而提供较优的能量供应和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处理方法,通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并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可以基于相同的信号同时获得较优的能量赋形波束和通信赋形波束,进而使得选出的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能够提供功率较强的射频供能效果,同时选出的通信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能够获得较好的波束赋形增益。进一步的,还可以解决传统的波束一致性(Beam correspondence)在基于下行能量波束供能和上行波束接收的架构中不再适用的问题,并且联合训练/处理波束的方式改善了传统分步训练的训练时间长的缺点,同时解决了进行波束质量测量、波束上报带来的复杂度高的问题。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宽窄;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方向;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功率;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索引;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占空比;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个数;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个数;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的索引;
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的索引。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二设备发送给第一设备的信号,比如第一设备在不同的接收波束(Rx beam)上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上述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可以包括:
通信设备测量得到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比如,第一设备在不同的Rx beam上测量得到不同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在不同Rx beam上的多个第一信号,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可以相同或不同,但属于同一资源集。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信号中携带第二设备的标识(ID)信息,以便识别发送该第一信号的第二设备。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二设备生成的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的生成方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由第二设备自主生成;比如,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进行能量采集,并根据第一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自主生成相应的第一信号,此时第二信号为射频能量信号,只用于第二设备的供能;
按照第一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射频载波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二信号的反向散射信号;
按照配置的反射系数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射后得到,即不对第二信号进行任何调制,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射频载波信号;比如,所述第二信号可选为SSB、CSI-RS、PSSS、SSSS、TRS或其他物理层信号等;
对第二信号进行全1反向散射调制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射频载波信号;此全1反向散射调制可理解为基于全1的基带信号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此时第二信号即为第一信号;比如,所述第二信号可选为SSB、CSI-RS、PSSS、SSSS、TRS或其他物理层信号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信号的收发,可以为第二设备配置相应的第一信号的参数。通信设备如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信号的时域相关信息,比如第一信号的发送为周期、半周期、非周期等;
第一信号的频域相关信息,比如带宽、频带、调频序列等;
第一信号的类型Type,比如,第一信号为SRS、TRS或新设计的物理层信号等;
第一信号的调制方式;
第一信号的序列生成方式;
第一信号的功率;
第一信号的反射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配置或指示的TCI状态,确定对应的收发波束。通信设备如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可以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TCI状态。如果第二设备具备收发波束,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可以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TCI状态。
可选的,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下至少一项向第二设备配置或指示TCI状态:
(1)通信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配置信息,所述第一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二设备的至少一个TCI状态;比如,可以直接由高层RRC信令配置一个包含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信息的信息单元,并告知第二设备;
(2)通信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RRC配置信息和第一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所述第二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以及每个TCI状态对应的触发状态,所述第一DCI用于为第二设备指示至少一个触发状态及对应的TCI状态;比如,可以由高层RRC信令配置一组TCI状态以及对应的触发状态,一个触发状态对应一个TCI状态,而后通过DCI指示其中一个触发态及对应的TCI状态作为非周期CSI-RS的QCL参考信号;
(3)通信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RRC配置信息和第一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单元(Medium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一MAC CE用于为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激活;比如,可以由高层RRC信令配置一组TCI状态,每个TCI状态可以确定相应的QCL参考,而后通过MAC CE从中选择一个TCI状态进行激活,作为目标参考信号的QCL参考;
(4)通信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四RRC配置信息、第二MAC CE和第二DCI,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二MAC CE用于为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最多8个TCI状态进行激活,所述第二DCI用于从激活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指示;比如,可以由高层RRC信令配置一组TCI状态,而后通过MAC CE选择最多8个TCI状态,并通过DCI从激活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指示。
需指出的,对于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TCI状态的方式,不限于上述(1)至(4)中的方式,可以采用基于RRC、DCI、MAC CE、SCI和/或L1信令的其它组合方式,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1)至(4)中的配置/指示主体通信设备为第一设备,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配置或指示TCI状态。
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1)至(4)中的配置/指示主体通信设备为第三设备,由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配置或指示TCI状态。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中,如图3所示,以第一设备为基站设备,第二设备为需要射频供能的用户设备UE但该UE可以自主生成第一信号为例,说明下行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与上行通信接收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联合训练/处理过程。本实施例适用于待供能的设备为具有自主生成载波的设备,比如无源或半无源的UE,该UE可根据配置信息生成对应的参考信号。具体的波束联合训练/处理过程可以包括:
S1:基站或第三设备配置UE的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
(a)时域相关参数;
(b)频域相关参数;
(c)调制方式;
(d)发送功率;
(e)序列生成方式。
S2:基站在不同的Tx beam发送第二信号;
比如,该第二信号只用于UE的供能。
S3:根据配置的第一信号的参数,UE生成第一信号,并发送多个第一信号;
比如,该第一信号可以为SRS信号或新设计的L1信号等。
比如,多个第一信号的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个资源集。
S4:基站在不同的Rx beam上接收第一信号,并测量得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比如,所述第一测量值为RSSI。
比如,所述第二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RSRP、SINR、SNR、RSRQ等。
S5:基站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的参数,并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通信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参数;
S6:可选的,如果第二设备具备收发波束,则第一设备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TCI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中,如图4所示,以第一设备为基站设备,第二设备为需要射频供能与提供射频载波的BSC设备为例,说明下行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与上行通信接收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联合训练/处理过程,其中BSC设备基于反向散射信号生成第一信号。本实施例适用于待供能的设备为本身不具有自主生成载波的BSC设备,需要其它设备提供射频载波后进行反向散射传输,包括无源或半无源的BSC设备。具体的波束联合训练/处理过程可以包括:
S1:基站或第三设备配置BSC设备的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
(a)时域相关参数;
(b)频域相关参数;
(c)调制方式;
(d)发送功率;
(e)序列生成方式。
S2:基站在不同的Tx beam发送第二信号;
比如,该第二信号为用于BSC设备的供能,同时为BSC设备提供射频载波。
S3:根据配置的第一信号的参数,BSC设备基于第二信号生成第一信号,并发送多个第一信号;
比如,该第一信号可以为SRS信号或新设计的L1信号等。
比如,多个第一信号的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个资源集。
比如,第一信号为第二信号的反向散射信号。
S4:基站在不同的Rx beam上接收第一信号,并测量得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比如,所述第一测量值为RSSI。
比如,所述第二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RSRP、SINR、SNR、RSRQ等。
S5:基站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的参数,并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通信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参数;
S6:可选的,如果第二设备具备收发波束,则第一设备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TCI状态。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中,如图5所示,以第一设备为基站设备,第二设备为需要射频供能与提供射频载波的BSC设备为例,说明下行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与上行通信接收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联合训练/处理过程,其中BSC设备直接转发第一信号。本实施例适用于待供能的设备为本身不具有自主生成载波的BSC设备,需要其它设备提供射频载波后进行反向散射传输,包括无源或半无源的BSC设备。具体的波束联合训练/处理过程可以包括:
S1:基站或第三设备配置BSC设备的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反射系数;
S2:基站在不同的Tx beam发送多个第一信号;
比如,第一信号的部分功率用于BSC设备的供能,本身也是参考信号。
比如,第一信号可以为SSB、CSI-RS、TRS或者新设计的L1信号等。
比如,多个第一信号的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个资源集。
S3:根据配置的反射系数,BSC设备直接反射基站在不同的Tx beam发送的多个第一信号;
比如,反射的第一信号同样为基站发送的第一信号的反向散射信号,只是不经过任何调制,或者进行全1调制和资源映射。
S4:基站在不同的Rx beam上接收第一信号,并测量得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比如,所述第一测量值为RSSI。
比如,所述第二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RSRP、SINR、SNR、RSRQ等。
S5:基站根据第一测量值确定能量赋形波束(即第一波束)的参数,并根据第二测量值确定通信赋形波束(即第二波束)的参数;
S6:可选的,如果第二设备具备收发波束,则第一设备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TCI状态。
需指出的,相比上述实施例一至三,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为UE、Relay设备或者专用的射频供能设备等,其他步骤与实施例一至三基本相似,在此不再赘述。以第一设备为UE为例,配置第一信号的时频资源的设备可以是:
(a)第一设备,比如工作在Mode2(d)模式;
(b)第三设备,比如基站设备,此时工作在Mode1或Mode2模式都可以;
其中,第一设备支持的发送和接收的参考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
PSSS/SSSS;
SL CSI-RS;
SRS。
更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第一设备配置或指示第二设备的一个或多个TCI状态的方式可包括以下任一种:
(a)RRC配置;
(b)RRC配置和SCI指示;
(c)RRC配置和MAC CE激活;
(d)RRC配置、MAC CE激活和SCI指示;
(e)SCI指示;
(f)基于RRC、DCI、MAC CE、SCI或L1信令的其它组合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处理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波束处理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波束处理装置执行波束处理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处理装置。
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可选为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如图6所示,波束处理装置60包括:
获取模块61,用于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确定模块6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为第二设备发送给第一设备的信号,所述获取模块61具体用于:测量得到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生成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由所述第二设备自主生成;
按照所述第一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得到;
按照配置的反射系数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射后得到;
对第二信号进行全1反向散射调制后得到;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的射频载波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中携带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可选的,对于在不同波束上发送的多个第一信号,满足以下内容: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资源集。
可选的,所述第一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
所述第一信号的RSSI与目标RSSI的差值,所述目标RSSI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和/或,所述第二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所述第一信号的RSRP与目标RSRP的差值,所述目标RSRP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所述第一信号的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所述目标SI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信噪比SNR;
所述第一信号的SNR与目标SNR的差值,所述目标S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所述第一信号的RSRQ与目标RSRQ的差值,所述目标RSRQ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探测参考信号SRS;
同步信号块SSB;
主旁路同步信号PSSS和/或辅旁路同步信号SSSS;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TRS。
可选的,波束处理装置60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信号的时域相关信息;
第一信号的频域相关信息;
第一信号的类型;
第一信号的调制方式;
第一信号的序列生成方式;
第一信号的功率;
第一信号的反射系数。
可选的,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宽窄;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方向;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功率;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索引;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占空比;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个数;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个数;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的索引;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的索引。
可选的,波束处理装置6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RRC配置信息,所述第一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至少一个传输配置指示TCI状态;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RRC配置信息和第一DCI,所述第二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以及每个TCI状态对应的触发状态,所述第一DCI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指示至少一个触发状态及对应的TCI状态;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三RRC配置信息和第一MAC CE,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一MAC CE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激活;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四RRC配置信息、第二MAC CE和第二DCI,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二MAC CE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最多8个TCI状态进行激活,所述第二DCI用于从激活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指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处理装置60能够实现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70,包括处理器71和存储器72,存储器72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7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通信设备7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71执行时实现上述波束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波束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该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波束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级芯片,***芯片,芯片***或片上***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波束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所述通信***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或者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可用于执行如上所述的波束处理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波束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设备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所述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所述通信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所述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测量得到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的生成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由所述第二设备自主生成;
按照所述第一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向散射调制和资源映射后得到;
按照配置的反射系数对第二信号进行反射后得到;
对第二信号进行全1反向散射调制后得到;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的射频载波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中携带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在不同波束上发送的多个第一信号,满足以下内容:
时域资源不同,频域资源相同或不同,且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的时频域资源属于同一资源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
所述第一信号的RSSI与目标RSSI的差值,所述目标RSSI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和/或,
所述第二测量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所述第一信号的RSRP与目标RSRP的差值,所述目标RSRP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所述第一信号的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所述目标SI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信噪比SNR;
所述第一信号的SNR与目标SNR的差值,所述目标SNR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所述第一信号的RSRQ与目标RSRQ的差值,所述目标RSRQ为配置或预定义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探测参考信号SRS;
同步信号块SSB;
主旁路同步信号PSSS和/或辅旁路同步信号SSSS;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TRS。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信号的参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信号的时域相关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频域相关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类型;
所述第一信号的调制方式;
所述第一信号的序列生成方式;
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
所述第一信号的反射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宽窄;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方向;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功率;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索引;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占空比;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个数;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个数;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发送天线的索引;
所述第一波束和/或第二波束的接收天线的索引。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RC配置信息,所述第一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至少一个传输配置指示TCI状态;
所述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RRC配置信息和第一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第二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以及每个TCI状态对应的触发状态,所述第一DCI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指示至少一个触发状态及对应的TCI状态;
所述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三RRC配置信息和第一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单元MAC CE,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一MAC CE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激活;
所述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四RRC配置信息、第二MAC CE和第二DCI,所述第三RRC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一组TCI状态,所述第二MAC CE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从配置的TCI状态中选择最多8个TCI状态进行激活,所述第二DCI用于从激活的TCI状态中选择至少一个TCI状态进行指示。
11.一种波束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值和第二测量值;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量值,确定第一波束的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测量值,确定第二波束的参数;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为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且用于为所述第二设备提供能量的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第一设备的波束。
12.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波束处理方法的步骤。
13.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波束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2211371101.0A 2022-11-03 2022-11-03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0414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1101.0A CN118041406A (zh) 2022-11-03 2022-11-03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23/126674 WO2024093772A1 (zh) 2022-11-03 2023-10-26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1101.0A CN118041406A (zh) 2022-11-03 2022-11-03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1406A true CN118041406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2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71101.0A Pending CN118041406A (zh) 2022-11-03 2022-11-03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1406A (zh)
WO (1) WO202409377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0148B (zh) * 2019-07-18 2020-10-1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背向散射通信***的能量波束赋形的优化方法
CN111818660B (zh) * 2019-08-05 2023-04-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信息更新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277311B (zh) * 2020-02-10 2022-03-25 电子科技大学 毫米波共生通信***主被动式联合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CN111355520B (zh) * 2020-03-10 2022-03-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智能反射表面辅助的太赫兹安全通信***设计方法
CN113099534B (zh) * 2021-03-29 2023-10-2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的资源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3772A1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0457B2 (en)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with beam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beamforming
Nawaz et al. Non-coherent and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s: Enabling ultra-massive connectivity in 6G wireless networks
CN108886397B (zh) 用于上行链路波束管理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KR10198010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빔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US20240163840A1 (en) Use of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for backscatter node positioning within wireless networks
Galappaththige et al. Link budget analysis for backscatter-based passive IoT
WO2021119987A1 (zh) 反射通信方法、激励器、反射器和接收器
CN104956734B (zh) 传输模式的选择、配置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12243261B (zh) 信息反馈、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722200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SRP measurements for a wireless device with variable output power per antenna arrangement
Ruttik et al. Ambient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s using LTE 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
CN111869123B (zh) 用于高效波束管理的通信设备
CN109075924B (zh) 无线电接入网络中移动性测量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8041406A (zh)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998435A (zh)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0171221B2 (en)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back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WO2024093773A1 (zh) 波束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120252A1 (zh)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KR102382912B1 (ko) 다중 안테나 통신 시스템의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2309756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beam determination
US202400361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with radar based rf exposure estimation in mobile devices
WO2023143562A1 (zh) 来波方向估计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159495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CN117997398A (zh) 级联链路中的信号测量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7675487A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