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9599A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9599A
CN117989599A CN202211352058.3A CN202211352058A CN117989599A CN 117989599 A CN117989599 A CN 117989599A CN 202211352058 A CN202211352058 A CN 202211352058A CN 117989599 A CN117989599 A CN 117989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deflector
air outlet
supply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20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波
占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205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8959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5632 priority patent/WO202409293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89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95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3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not covered by group F24F2110/00
    • F24F2130/20Sun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蜗壳的出风端延伸至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顶壁;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底壁;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关机状态和出风状态,在所述关机状态,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外侧以关闭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出风状态,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所述机壳的外侧。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增大空调室内机的上下送风角度,且便于改变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流向,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的上下送风角度都比较小,导致其存在制冷条件下容易出现冷风直吹人的问题,以及制热条件下无法有效的将热风下压的问题,使得用户对空调的体验感不好,降低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能够增大空调室内机的上下送风角度范围,且便于改变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流向,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蜗壳的出风端延伸至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顶壁;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底壁;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关机状态和出风状态,在所述关机状态,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外侧以关闭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出风状态,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所述机壳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的内顶壁,且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的内底壁,从而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出风状态时,可通过调节上导风板和外导风板的转动角度以调节空调室内机的上下送风角度,进而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上下送风角度,且上导风板能够对出风口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进而便于改变出风口处的空气的流向,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出风状态,所述外导风板可转动至使得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导引空气的流向。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导风板,所述下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天幕送风模式,在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和所述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地毯式送风模式,在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所述上导风板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10°-10°。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有出风口的机壳、风道蜗壳、上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风道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顶壁,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底壁,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指令以判定是否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和地毯式送风模式;判定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朝上导风,所述上导风板朝上导风;判定切换至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出风端朝下,所述上导风板朝下导风。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判断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旋转臂转动至使得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判断切换至所述地毯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旋转臂转动至使得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0°-10°。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导风板,所述下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下方;判定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下导风板朝上导风;判定切换至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下导风板朝下送风。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朝前送风模式,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指定以判定是否切换至所述朝前送风模式;判定切换至所述朝前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上导风板水平放置,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正下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风道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朝前送风模式时风道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天幕送风模式时风道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地毯式送风模式时风道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之一;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之二。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0,进风口11,出风口12,内顶壁121,内底壁122,
风道蜗壳20,下扩压段21,
上导风板31,外导风板32,旋转臂321,下导风板33,
室内换热器40,加热器50,风轮60,百叶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风道蜗壳20、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机壳10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风道蜗壳20设在机壳10内,风道蜗壳20的出风端延伸至与出风口12连通,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关机状态和出风状态,在关机状态,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的外侧以关闭出风口12;在出风状态,外导风板32转动至机壳10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风道蜗壳20位于机壳10内,且风道蜗壳20内具有风道,风道的进风端(如图1中的上端)与进风口11连通,风道的出风端(如图1中的下端)与出风口12连通,这样,当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外界空气可由进风口11进入风道蜗壳20且沿风道流动并由出风口12吹向室内。
进一步地,在出风口12处设有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上导风板31的内端(如图1中的上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即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相对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转动,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出风口12处的上出风角度,以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出风角度,且上导风板31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的作用,进而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
更进一步地,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即旋转臂321可带动外导风板32相对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转动,从而能够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出风口12处的下出风角度,以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下出风角度,同时,外导风板32也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的作用,进而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
由此,通过设置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能够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以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进而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关机状态和出风状态。
其中,如图1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的外侧以关闭出风口12,即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背离风道蜗壳20的一侧,从而便于通过外导风板32封堵出风口12,从而增强出风口12处的气密性,避免外界杂质由出风口12进入风道内,同时,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的外侧,以便于对上导风板31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上导风板31的损坏。
如图2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出风状态时,外导风板32转动至机壳10的外侧,此时,外导风板32转动至机壳10的外侧以打开出风口12,便于空气由出风口12处流出,进而实现室内空间的吹风,此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和上导风板31的转动角度,即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以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分别位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和内底壁122,能够避免外导风板32在转动时与上导风板31发生干涉,同时,使得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能够分别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送风角度和下送风角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其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且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出风状态时,可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以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进而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且上导风板31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进而便于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出风状态,外导风板32可转动至使得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导引空气的流向。
如图2所示,图2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动路径。由此,便于通过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的作用,进而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下导风板33,下导风板33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0且位于上导风板31的下方。
也就是说,下导风板33可相对于机壳10转动,由此,通过设置下导风板33,能够通过下导风板33和上导风板31的配合共同封闭出风口12,以及可通过转动下导风板33以改变流经下导风板33的表面的空气的流向。
例如图1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下导风板33的外端(如图1中的上端)与上导风板31的外端(如图1中的下端)相抵,且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外侧。
由此,便于通过下导风板33和上导风板31的配合以共同封闭出风口12,便于增强出风口12处的密封性,且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外侧,能够进一步增强出风口12处的气密性,避免外界杂质由出风口12进入风道内,同时,外导风板32能够对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损坏。
例如图2所示,图2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向,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出风状态时,下导风板33转动,且转动后的下导风板33位于外导风板32和上导风板31之间,在空调室内机100由出风口12出风时,下导风板33能够将出风口12处的空气分成两部分,即两部分空气分别位于下导风板33的两侧,此时,下导风板3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能够对空气起到引导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其吹出的空气会出现直吹用户的问题,尤其是在空调制冷时,会出现冷风直吹用户的问题,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下导风板33,便于通过下导风板33能够将出风口12处的空气分成两部分,从而避免出风口12处的空气出现直吹用户的问题,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0内还设有室内换热器40、加热器50、风轮60和百叶70,室内换热器40位于进风口11与风道蜗壳20之间,以便于通过室内换热器40与进入进风口11的空气进行换热,加热器50位于室内换热器40背离进风口11的一端,以便于通过加热器50选择性地对进入风道蜗壳20的空气进行加热,且风轮60位于风道蜗壳20内,百叶70位于出风口12处,百叶70可用于调节出风口12处的风量大小以及风速大小等。
当然,空调室内机100内还设有其它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天幕送风模式,如图3所示,在天幕送风模式,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由此,在天幕送风模式,将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设计为锐角,使得空调室内机100能够朝上吹风,即满足天幕送风模式,且能够在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角度具有足够的扬角,使得天幕送风模式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的同时,避免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角度过大而导致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情况下的风量会出现衰减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天幕送风模式,如图3所示,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如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40°,或者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60°,再或者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80°,当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在上述取值范围内进行取值时,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天幕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例如图3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天幕送风模式且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B1,B1优选为47°,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B2,B2优选为47°,B2可选范围为0°-90°,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B3,B3可选的范围为35°-90°,B3优选为77°。
当然,上述角度仅用于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对此的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B1的角度可以根据上导风板31与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的配合做到更大的角度,但是由于考虑到风轮60的流场轨迹线,B1的角度再做大,对于天幕送风模式的扬角的影响较小,而对天幕送风模式影响比较关键的是B3,但是如果B3的角度做到90°以上,制冷情况下的风量会出现明显的衰减,因此不建议扬角过大,因此,B3优选为7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地毯式送风模式,在地毯式送风模式,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由此,在地毯式送风模式,将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设计为锐角,使得空调室内机100能够朝下吹风,即满足地毯式送风模式的送风需求,且使得地毯式送风模式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10°-10°。
如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5°,或者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2°,再或者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7°,当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例如图4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地毯式送风模式且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C1,C1优选为36°,C1可选范围为0°-90°;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C2,C2优选为38°,C2可选范围为0-90°;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C3,C3优选为0°,C3可选的范围为-10°-10°。
值得说明的是,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地毯式送风模式且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C1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是地毯式送风模式的关键参数,因此,将C1可选范围设计为0°-90°,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室内机100还具有朝前送风模式,且在朝前送风模式时,如图2所示,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A1,A1优选为40°,且上导风板31与水平面平行,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保持平行,尽可能的减少对出风的阻挡。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A2,A2优选为0°,A2可选范围为-10°-10°,朝前送风模式下的送风角度为A3。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的上下送风角度最大仅为75°,难以满足用户的天幕式及地毯式送风要求,而本发明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在上导风板31、下导风板33和外导风板32的配合情况下能够做到上下送风角度达到95°,远远大于现有产品的上下送风角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100包括设有出风口12的机壳10、风道蜗壳20、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风道蜗壳20设于机壳10内,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风道蜗壳20位于机壳10内,且风道蜗壳20内具有风道,风道的进风端(如图1中的上端)与进风口11连通,风道的出风端(如图1中的下端)与出风口12连通,这样,当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外界空气可由进风口11进入风道蜗壳20且沿风道流动并由出风口12吹向室内。
进一步地,在出风口12处设有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上导风板31的内端(如图1中的上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即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相对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转动,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出风口12处的上出风角度,以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出风角度,且上导风板31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引导的作用,进而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
更进一步地,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即旋转臂321可带动外导风板32相对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转动,从而能够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出风口12处的下出风角度,以便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下出风角度,同时,外导风板32也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的作用,进而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
由此,通过设置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能够在空调室内机100运行以使出风口12出风时,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以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进而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
如图5所示,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接收指令以判定是否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和地毯式送风模式。
S21:判定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外侧且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朝上导风,上导风板31朝上导风。
S22:判定切换至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外侧且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的出风端朝下,上导风板31朝下导风。
也就是说,在使用空调室内机100时,先根据指令判断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模式为天幕送风模式或地毯式送风模式。
若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则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外侧以打开出风口12,且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朝上导风,以及控制上导风板31转动至上导风板31朝上导风。
由此,如图3所示,图3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动路径,即空气朝向上方流出,从而实现天幕送风模式。
若切换至地毯式送风模式,则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外侧以打开出风口12,且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外导风板32的内表面朝下导风,以及控制上导风板31转动至上导风板31朝下导风。
由此,如图4所示,图4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动路径,使得空气朝向下方流出,从而实现地毯式送风模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空调室内机100的上导风板31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顶壁121,且外导风板32通过旋转臂321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12的内底壁122,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出风状态时,可通过调节上导风板31和外导风板32的转动角度以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进而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上下送风角度,且上导风板31能够对出风口12处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进而便于改变出风口12处的空气的流向,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的上下送风角度最大仅为75°,难以满足用户的天幕式及地毯式送风要求,而本发明中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能够控制上导风板31、下导风板33和外导风板32的转动,使得空调室内机100能够做到上下送风角度达到95°,远远大于现有产品的上下送风角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判断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旋转臂321转动至使得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如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40°,或者如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60°,再或者如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80°,当旋转臂321和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在上述取值范围内进行取值时,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天幕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例如图3所示,在天幕送风模式时,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B1,B1优选为47°,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B2,B2优选为47°,B2可选范围为0°-90°,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B3,B3可选的范围为35°-90°,B3优选为77°。
当然,上述角度仅用于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对此的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B1的角度可以根据上导风板31与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的配合做到更大的角度,但是由于考虑到风轮60的流场轨迹线,B1的角度再做大,对于天幕送风模式的扬角的影响较小,而对天幕送风模式影响比较关键的是B3,但是如果B3的角度做到90°以上,制冷情况下的风量会出现明显的衰减,因此不建议扬角过大,因此,B3优选为77°。
进一步地,判断切换至地毯送风模式时,控制旋转臂321转动至使得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0°-10°。
如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5°,或者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2°,再或者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7°,当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例如图4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地毯式送风模式且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图4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动路径,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C1,C1优选为36°,C1可选范围为0°-90°;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C2,C2优选为38°,C2可选范围为0-90°;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之间的夹角为C3,C3优选为0°,C3可选的范围为-10°-10°。
值得说明的是,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地毯式送风模式且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C1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是地毯式送风模式的关键参数,因此,将C1可选范围设计为0°-90°,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时具有最优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下导风板33,下导风板33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0且位于上导风板31的下方。
也就是说,下导风板33可相对于机壳10转动,由此,通过设置下导风板33,能够通过下导风板33和上导风板31的配合共同封闭出风口12,以及可通过转动下导风板33以改变流经下导风板33的表面的空气的流向。
例如图1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下导风板33的外端(如图1中的上端)与上导风板31的外端(如图1中的下端)相抵,且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外侧。
由此,便于通过下导风板33和上导风板31的配合以共同封闭出风口12,便于增强出风口12处的密封性,且外导风板32位于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外侧,能够进一步增强出风口12处的气密性,避免外界杂质由出风口12进入风道内,同时,外导风板32能够对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上导风板31和下导风板33的损坏。
例如图2所示,图2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向,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出风状态时,下导风板33转动,且转动后的下导风板33位于外导风板32和上导风板31之间,在空调室内机100由出风口12出风时,下导风板33能够将出风口12处的空气分成两部分,即两部分空气分别位于下导风板33的两侧,此时,下导风板3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能够对空气起到引导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其吹出的空气会出现直吹用户的问题,尤其是在空调制冷时,会出现冷风直吹用户的问题,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下导风板33,便于通过下导风板33能够将出风口12处的空气分成两部分,从而避免出风口12处的空气出现直吹用户的问题,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在判定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下导风板33朝上导风,以在通过下导风板33引导空气的流向的同时,避免空调室内机100在天幕送风模式时出现直吹的问题。
在判定切换至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下导风板33朝下送风,以在通过下导风板33引导空气的流向的同时,避免空调室内机100在地毯式送风模式时出现直吹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具有朝前送风模式,如图6所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S12:接收指定以判定是否切换至朝前送风模式;
S23:判定切换至朝前送风模式时,控制上导风板31水平放置,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正下方。
也就是说,在使用空调室内机100时,先根据指令判断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模式是否切换至朝前送风模式。
若切换至朝前送风模式,则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外侧以打开出风口12,且控制外导风板32转动至位于机壳10的正下方,以及控制上导风板31转动至水平放置。由此,如图2所示,图2中多条带有箭头的实线用于表示空气的流动路径,使得空气沿出风口12向前吹出,从而实现朝前送风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朝前送风模式时,如图2所示,上导风板3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A1,A1优选为40°,且上导风板31与水平面平行,下导风板33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保持平行,尽可能的减少对出风的阻挡。旋转臂321与风道蜗壳20的下扩压段21形成的角度为A2,A2优选为0°,A2可选范围为-10°-10°,朝前送风模式下的送风角度为A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道蜗壳,所述风道蜗壳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蜗壳的出风端延伸至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顶壁;
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底壁;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关机状态和出风状态,在所述关机状态,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外侧以关闭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出风状态,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所述机壳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状态,所述外导风板可转动至使得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导引空气的流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导风板,所述下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天幕送风模式,在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和所述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地毯式送风模式,在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所述上导风板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10°-10°。
8.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有出风口的机壳、风道蜗壳、上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风道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上导风板的内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顶壁,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旋转臂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内底壁,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指令以判定是否切换至天幕送风模式和地毯式送风模式;
判定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朝上导风,所述上导风板朝上导风;
判定切换至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外侧且所述外导风板的内表面的出风端朝下,所述上导风板朝下导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旋转臂转动至使得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5°-9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切换至所述地毯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旋转臂转动至使得所述旋转臂与所述风道蜗壳的下扩压段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0°-1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导风板,所述下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上导风板的下方;
判定切换至所述天幕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下导风板朝上导风;
判定切换至所述地毯式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下导风板朝下送风。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朝前送风模式,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指定以判定是否切换至所述朝前送风模式;
判定切换至所述朝前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上导风板水平放置,控制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正下方。
CN202211352058.3A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9895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2058.3A CN11798959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PCT/CN2022/135632 WO2024092937A1 (zh) 2022-10-31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2058.3A CN11798959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9599A true CN117989599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1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2058.3A Pending CN11798959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89599A (zh)
WO (1) WO202409293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205B (zh) * 2015-06-23 2018-05-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443982B (zh) * 2018-03-20 2024-05-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7328816B2 (ja) * 2019-07-25 2023-08-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11503742A (zh) * 2020-05-14 2020-08-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080080U (zh) * 2021-07-28 2022-03-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2937A1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5226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EP4160097A2 (en) Air conditioner
EP3412984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s
JP4107333B2 (ja)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WO2005052463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043953B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870626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7989599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30816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6724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405069B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CN221172417U (zh) 空调室内机
JPH11248230A (ja) 空気調和機のファン制御装置
CN2208289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005245U (zh) 空调器
CN21986812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7354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60111U (zh) 空调器
CN218672390U (zh) 空调器
CN22035554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0987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71639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6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73572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