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9275A -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9275A
CN117859275A CN202280002555.2A CN202280002555A CN117859275A CN 117859275 A CN117859275 A CN 117859275A CN 202280002555 A CN202280002555 A CN 202280002555A CN 117859275 A CN117859275 A CN 117859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ath
paths
path
candidate
candidat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25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振宇
吴昱民
赵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59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9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通过本公开,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Description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日益稀缺的频谱资源变得尤为宝贵,此外,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需要感知周围环境的场景越发增多,因此,将通信***和雷达***有机结合,即通感一体化技术(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ISAC)应运而生,通感技术已经成为5G的潜在关键技术之一。通感***将传统雷达***和传统通信***进行整合,采用相同的频谱资源和硬件平台,使得传统通信***具有雷达的感知探测功能。在通感***中,由于需要对环境中的目标进行感知,例如在自发自收的有源感知***中,基站(Base Station,BS)对环境中的UE或者其他目标进行感知,BS发出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UE或其他目标后反射回BS,因此在通感***信道建模中需要考虑双向的多径信道,即考虑回波信号的信道。
相关技术中,在信道建模过程中,仅考虑发射机到接收机单向的多径信道。
这种方式下,无法描述发射信号经过反射体后的反射信号的信道特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芯片***、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中,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经由所述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传输径和/或所述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确定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感知对象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目标;
至少一个散射体;
至少一个散射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所述散射体或所述散射簇,以及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三候选传输径为散射体或散射簇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且,
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是K 2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0条或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 2+K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K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通过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经由所述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传输径和/或所述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感知对象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目标;
至少一个散射体;
至少一个散射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所述散射体或所述散射簇,以及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三候选传输径为散射体或散射簇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且,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是K 2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还用于: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0条或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还用于: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还用于: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还用于: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 2+K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K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通过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本公开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本公开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本公开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一多径信道建模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多径信道建模示意图;
图8a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多径信道建模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多径信道建模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多径信道建模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及“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介绍本公开涉及的术语。
1、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ISAC)
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指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或信息共享同时实现感知与通信功能协同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频谱效率、硬件效率和信息处理效率。在通信感知一体化中,感知能力聚焦无线信号感知,即通过分析无线电波的直射、反射、散射信号,获得对目标对象或环境信息(如属性和状态等)的感知,完成定位、测距、测速、成像、检测、识别、环境重构等功能,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探索。
2、视距无线传输(Line of Sight,LOS)
视距无线传输是指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在“能互相看见对方”的距离之间传输信号。视距无线传输(Line of Sight,LOS)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完全传输,即两个天线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信号传播的障碍物,信号得以完全传输;第二类称为“非视距无线传输(Non Line of Sight,NLOS)”,即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存在障碍物遮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所提供的指示方法及其装置进行详细地介绍。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以配置在电子设备中,对此不做限制。
电子设备,是一种经由通信设施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数据的设备,也即是说,该电子设备可以例如为能够进行网络通信连接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如基站)等,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1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1: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
其中,通信设备,是指具备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网络设备(基站、传输点等)或者终端设备(手机、车载设备、穿戴设备等)。
其中,感知对象,是指通信感知一体化***所感知的对象,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基站、车辆、障碍物等,或者,也可以是天气信息、空气质量、速度、距离等指标。
其中,第一信号,是指由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的信号。
其中,第一传输径,是指第一信号从通信设备传输至感知对象所采用的路径,该第一传输径的数量可能是一个或多个。
S201: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其中,第二信号,是指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所形成的回波信号。
其中,第二传输径,是指第二信号从感知对象传输至通信设备所采用的路径,该第二传输径的数量可能是一个或多个。
其中,信道模型,是指根据已知信道的传输特性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被用于抽象描述信道的数学特点。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第一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视线传输(Line of Sight,LOS)径、非视线传输(Non-line of Sight,NLOS)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建模过程中第一传输径种类的灵活性,以适应于个性化的应用场景。
其中,视线传输径,是指信号基于视线传输的路径。
其中,非视线传输径,是指信号基于非视线传输的路径。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第二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视线传输LOS径、非视线传输NLOS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建模过程中第二传输径与应用场景的适配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可以将无线通信***的传播条件分成视距传输和非视距传输两种环境。在视距传输条件下,无线信号可以无遮挡地在发信端与接收端之间直线传播,而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无线信号只能通过反射,散射和衍射方式到达接收端,称之为非视距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除非另有声明,否则对于同一名词的解释都是相同的;例如:对于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第二传输径、候选传输径等名词的定义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同样的名词,在后续的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进行解释。
图2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2: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其中,候选传输径,是指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可能被用于信号传输的传输径。
S202: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可以有效提升所得第二传输径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感知对象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至少一个散射体、至少一个散射簇,由此,可以有效提升感知对象在建模过程中指示内容的灵活性,从而有效提升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效果。
其中,感知目标,是指通信感知一体化所需感知的目标物体。
其中,散射体,是指可以散射信号的物体(例如建筑物、车辆等)。而散射簇,可以是指多个散射体所形成的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候选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为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其中,第二候选传输径为感知对象、散射体或散射簇,以及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其中,第三候选传输径为散射体或散射簇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可用于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示例性的可以用于实现步骤S102中确定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该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将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作为第一候选传输径;将感知对象、散射体或散射簇,以及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作为第二候选传输径;将散射体或散射簇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作为第三候选传输径;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第三候选传输径中的至少一个被作为候选传输径;由此,可以有效使所得多个候选传输径适配于个性化的传输场景,从而为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过程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是指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第二传候选输径,是指感知对象、散射体或散射簇,以及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第三候选传输径,是指散射体或散射簇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3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3: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S203: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且,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确定为第二传输径,这 两个步骤是可以同时被执行或是以任意顺序被执行,本公开实施例并不对此作出限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可以有效提升第二传输径与第二信号之间的适配性,从而保障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过程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径总数量是K 2条;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举例而言,假设环境中存在K-1个散射体(或簇),基站(Base Station,BS)到感知目标共K条径,其中1条为LOS径,K-1条为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感知目标的回波反射回BS时,对于任意一条BS到感知目标的路径,其回波均可通过LOS径或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中任意一条径回到BS。因此,通感信道模型中共K 2条径,其中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为2K-1。此外,双向的散射体(或簇)可随机生成,即去向和反向的散射体(或簇)不同(例如,归一化时延,功率,距离信息,角度信息等)。
如图4所示的举例说明,当环境中存在2个散射体时,对于任意一条第一传输径,其相应第二信号均可通过任意LOS径或NLOS径反射回BS,在该通感信道模型中存在9条路径,其中包含单向LOS径的数量为5条(以LOS径作为第一传输径,以LOS径或NLOS径作为第二传输径的3条,以及,分别以NLOS径作为第一传输径,以LOS径作为第二传输径的2条)。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5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5: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根据第一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第一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第一传输径与第二传输径之间的适配性。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6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6: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其中,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指适用于将第一传输径所传输信号反射回通信设备的候选传输径。
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
S206:将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将相配对的候选 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可以有效提升第一传输径和第二传输径配对过程的灵活性,以有效提升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过程的适用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传输径是LOS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可以全部都是LOS径,也可以全部都是NLOS径,也可以同时包括LOS径和NLOS径。同样的,如果该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可以全部都是LOS径,也可以全部都是NLOS径,也可以同时包括LOS径和NLOS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径总数量为K条、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0条或1条,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举例而言,假设环境中存在K-1个散射体(或簇),BS到感知目标共K条径,其中1条为LOS径,K-1条为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感知目标的第二信号反射回BS时,对于任意一条第一传输径,其回波(第二信号)只可通过LOS径或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中的一条路径回到BS。此时双向路径中的任意两条路径进行随机配对,因此,通感信道模型中共K条径,其中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为0或1,由双向路径配对情况决定。此外,双向的散射体(或簇)可随机生成,即去向和反向的散射体(或簇)不同(例如,归一化时延,功率,距离信息,角度信息等)。
如图7所示的举例说明,其中环境中存在3个散射体,第一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LOS径为LOS2,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而第二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逆,LOS径为LOS2逆,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逆,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逆,其中,NLOS1与LOS2逆相配对,LOS2与NLOS3逆相配对,NLOS3与NLOS4逆相配对,NLOS4与NLOS1逆相配对,因此***中无双向LOS径。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8a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8a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8: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
S208:将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将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过程中第一传输径类型与第二传输径类型之间的一致性。
上述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径总数量为K条、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1条,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举例而言,假设环境中存在K-1个散射体(或簇),BS到感知目标共K条径,其中1条为LOS径,K-1条为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感知目标的回波(第二信号)反射回BS时,对于任意一条BS到感知目标的路径(第一传输径),其回波只可通过LOS径或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中的一条路径回到BS,且双向路径中的LOS径配对,双向路径中的NLOS径进行随机配对,因此通感信道模型中共K条径,其中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为1。此外,双向的散射体(或簇)可随机生成,即去向和反向的散射体(或簇)不同(例如,归一化时延,功率,距离信息,角度信息等)。
举例而言,如上述图8b所示,环境中存在3个散射体,第一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LOS径为LOS2,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而第二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逆,LOS径为LOS2逆,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逆,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逆,则第一传输径和第二传输径的配对方式还可以是NLOS1与NLOS3逆相配对,LOS2与LOS2逆相配对,NLOS3与NLOS4逆相配对,NLOS4与NLOS1逆相配对,因此***中存在双向LOS径。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9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09: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由此,第二信号可以经由传输第一信号的第一传输径逆向传输至通信设备,使所得信道模型适用于传统雷达***。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径总数量为K条、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举例而言,假设环境中存在K-1个散射体或簇。由于在传统雷达***中主要考虑LOS径,且在通感双向信道建模中NLOS径的能量明显小于LOS径的能量,因此在通感***中可仅考虑LOS径,即BS发射信号的任意一条径经过感知目标或散射体(或簇)后均直接反射回BS。此外,双向的散射体(或簇)可随机生成,即去向和反向的散射体(或簇)不同(例如,归一化时延,功率,距离信息,角度信息等)。
如图10所示的举例说明的例子中,环境中存在3个散射体,第一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LOS径为LOS2,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而第二信号经过散射体1的NLOS径为NLOS1逆,LOS径为LOS2逆,经过散射体2的NLOS径为NLOS3逆,经过散射体3的NLOS径为NLOS4逆,其中,LOS1与LOS1逆相配对,LOS2与LOS2逆相配对,LOS3 与LOS3逆相配对,LOS4与LOS4逆相配对。路径总数量为4条、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图11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1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包括:
S111: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S211: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候选传输径确定为第二传输径、将第二候选传输径确定为第二传输径、将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确定为第二传输径,这三个步骤是可以同时被执行或是以任意顺序被执行,本公开实施例并不对此作出限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由此,可以有效提升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的灵活性,以适配性个性化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提升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过程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路径总数量为K 2+K条、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条、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K条,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举例而言,假设环境中存在K-1个散射体(或簇),BS到感知目标共K条径,其中1条为LOS径,K-1条为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感知目标的回波信号(第二信号)反射回BS时,对于任意一条BS到感知目标的路径(第一传输径),其回波均可通过LOS径或经过散射体(或簇)的NLOS径反射回到BS。此外,增加BS发射信号的任意一条径经过感知目标或散射体(或簇)后直接反射回BS的路径。此外,双向的散射体(或簇)可随机生成,即去向和反向的散射体(或簇)不同(例如,归一化时延,功率,距离信息,角度信息等)。
如图12所示的举例说明,该图中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的配对信息可参见上述图4中的配对信息,即是说,对于任意一条第一传输径,其相应第二信号均可通过任意LOS径或NLOS径反射回通信设备,除此之外,第一信号在经过感知对象时,还可以直接被感知对象反射回通信设备,由此,存在如图12中的第二传输径LOS1逆和LOS3逆。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既可以单独被实施,也可以结合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如,该实施例可以示例性的结合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起被实施例。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该装置与前述的方法实 施例相对应。
图13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该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13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301,用于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
第二确定模块1302,用于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图14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确定模块1302,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13021,用于确定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用于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感知对象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目标;
至少一个散射体;
至少一个散射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候选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为感知对象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第二候选传输径为感知对象、散射体或散射簇,以及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第三候选传输径为散射体或散射簇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具体用于:
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且,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是K 2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传输径,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还用于:
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0条或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还用于:
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如果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还用于:
从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第二确定子模块13022,还用于:
将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将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选择与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 2+K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K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与上述图1至图13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与上述图1至图13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相对应,因此在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第一信号经由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能够在信道模型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第一传输径和/或第二传输径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提升所得信道模型对于信道特性的描述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本公开前述实施例提出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图15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电子设备的框图。图15显示的电子设备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5所示,电子设备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存储器28,连接不同***组件(包括***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VESA)局域总线以及***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以下简称:PCI)总线。
电子设备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电子设备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以下简称: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电子设备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15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
尽管图15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以下简称:CD-ROM)、数字多功能只读光盘(Digital Video Disc Read Only Memory;以下简称: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 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公开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电子设备12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2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以下简称: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电子设备12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2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等。
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公开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 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 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
    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经由所述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传输径和/或所述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视线传输LOS径;
    非视线传输NLOS径。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确定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间存在的多个候选传输径;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5. 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对象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目标;
    至少一个散射体;
    至少一个散射簇。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其中,第一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为所述感知对象、所述散射体或所述散射簇,以及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其中,所述第三候选传输径为散射体或散射簇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径。
  7. 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
    所述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且,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 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是K 2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9. 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和/或NLOS径。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0条或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二候选传输径;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与所述第一传输径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
    将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径是NLOS径,则所述相配对的候选传输径是NLOS径。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1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14.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和第三候选传输径;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是LOS径,且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是LOS径;
    所述第一传输径的径标识与所述互为反向的候选传输径的径标识相同。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条;
    每条路径均包含双向LOS径;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16.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候选传输径包括:第一候选传输径、第二候选传输径,以及第三候选传输径;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径,从所述多个候选传输径中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包括:
    将所述第一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将所述第二候选传输径作为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选择与所述第一传输径互为反向的第三候选传输径作为所述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路径总数量为K 2+K条;
    包含单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2K-1条;
    包含双向LOS径的路径数量为K条;
    其中,K表示感知对象的数量。
  18. 一种双向多径信道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通信设备向感知对象发送第一信号采用的第一传输径;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用于传输第二信号的第二传输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经由所述感知对象反射形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传输径和/或所述第二传输径用于建立信道模型。
  19.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 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20. 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
CN202280002555.2A 2022-08-05 2022-08-05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8592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10703 WO2024026884A1 (zh) 2022-08-05 2022-08-05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9275A true CN117859275A (zh) 2024-04-09

Family

ID=8984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2555.2A Pending CN117859275A (zh) 2022-08-05 2022-08-05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9275A (zh)
WO (1) WO20240268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12454B1 (en) * 2006-10-09 2013-08-14 Sony Deutschland Gmbh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CN111431638B (zh) * 2019-01-10 2022-03-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模型参数方法及装置
CN110730047A (zh) * 2019-10-25 2020-01-24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仿真模型检验方法及装置
CN110830097B (zh) * 2019-11-05 2021-05-0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反射面的主被动互惠共生传输通信***
CN110958069A (zh) * 2019-12-24 2020-04-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隧道环境的三维非平稳宽带双簇信道建模方法
CN114301558B (zh) * 2021-12-10 2024-05-03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信道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6884A1 (zh)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2290B (zh) 智能驾驶路侧设备感知信息融合处理方法、装置、设备
CN111077496B (zh) 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772229B (zh) 室内定位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277511B (zh) 一种无线定位方法与装置
Egea-Lopez et al. Opal: An open source ray-tracing propagation simulator for electro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CN111699408A (zh) 隧道场景检测方法及毫米波雷达
CN111444926B (zh) 基于雷达的区域人数统计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62191B (zh) 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859275A (zh) 双向多径信道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47401A (zh) 一种车辆到车辆的非平稳信道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13849969A (zh) 毫米波雷达仿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676832B (zh) 一种测量上报方法、测量上报设备及定位服务器
CN115495519A (zh) 报表数据加工方法及装置
Schüβler et al. Achieving efficient and realistic full-radar simulations and automatic data annotation by exploiting ray meta data from a radar ray tracing simulator
JP2022095304A (ja) 伝搬特性推定装置、伝搬特性推定プログラム及び伝搬特性推定方法
CN113734190A (zh) 车辆信息提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和车辆
CN112073711A (zh) 用于仿真调试智能设备摄像性能参数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04181A1 (ja) 置局設計装置、置局設計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021842B (zh)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4138625A1 (zh) 基于感知场景的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17694B (zh) 多终端信号交互的室内终端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3903102B (zh) 调整信息获取方法、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7422808B (zh) 一种三维场景数据的加载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24014667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sending
CN111369795B (zh) 一种车流量统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