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1815A -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61815A
CN117761815A CN202311423166.XA CN202311423166A CN117761815A CN 117761815 A CN117761815 A CN 117761815A CN 202311423166 A CN202311423166 A CN 202311423166A CN 117761815 A CN117761815 A CN 117761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rism
base layer
light
diffus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23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学峰
陈守年
舒勇
徐成义
于迎春
朱孝菲
董强
张恒
刘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231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61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61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61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其中,扩散片结构包括基材层及设于所述基材层一侧的第一基础层,所述第一基础层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基材层上;或,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其中,所述棱镜层的棱峰朝向所述基材层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扩散片结构,在相关技术的结构基础上利用粘合层粘合棱镜层,棱镜层能够提升光线利用率和亮度增益,同时,粘合第一基础层形成多层膜复合的结构,又能够利用第一基础层改善棱镜层带来的亮度不均问题,有利于使扩散片结构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

Description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扩散片结构作为侧入式背光源的主要部件之一,主要起到修正从导光板射出光线的传播方向和提供更均匀的光学效果的作用。
目前,相关厂家提出在扩散片结构中加入棱峰面向下的棱镜层,利用棱镜层的折射效果汇集导光板的光线,提升光线利用率和亮度增益,然而,由于该扩散片结构对光线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会严重加重显示模组的Hotspot(亮度不均)现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在保证亮度增益的前提下改善棱镜层带来的亮度不均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片结构,包括:
基材层及设于所述基材层一侧的第一基础层,所述第一基础层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
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基材层上;或,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其中,所述棱镜层的棱峰朝向所述基材层设置,所述第一基础层被配置为接收光线后将光线投射至所述棱镜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
第二基础层,设于所述棱镜层远离所述粘合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础层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
进一步地,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第一基础层的一侧还设有防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基材层上,所述第一基础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背离所述棱镜层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础层和/或所述第二基础层采用以下材料之一: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
进一步地,所述棱镜层包括棱镜基层和设于棱镜基层上的多个棱镜体,多个所述棱镜体的棱峰朝向所述粘合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和所述棱镜基层采用相同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20μm-30μm。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扩散片结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扩散片结构,在相关技术的结构基础上利用粘合层粘合棱镜层,由于棱镜层的棱峰朝向基材层设置,利用棱镜层的折射效果收聚出射光束,从而能够提升光线利用率和亮度增益;同时,粘合第一基础层形成多层膜复合的结构,又能够利用第一基础层上分布的扩散粒子改善棱镜层带来的亮度不均问题,摆脱需要较大的A/P值的场景限制,有利于使扩散片结构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关技术中扩散片结构(A)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关技术中扩散片结构(B)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的结构层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扩散片结构的膜层增益曲线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出光光形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的棱镜层的棱镜收光视角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片结构(A)与棱镜层的匹配光形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片结构(B)与棱镜层的匹配光形图;
图12为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与棱镜层的匹配光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材层;20、第一基础层;201、扩散粒子;30、棱镜层;301、棱镜基层;302、棱镜体;
40、粘合层;50、第二基础层;60、防护层;70、雾度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诸如光扩散粒子201层中的扩散粒子201的实际尺寸非常微小,为了清楚起见,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的各结构尺寸均被放大,不代表实际尺寸与比例。
在LED背光源设计中,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则分为侧光式光源和直下式光源,随着LCD模组不断向更亮、更轻、更薄的趋势发展,侧光式背光源成为背光源设计结构中的发展主流。
随着目前显示器侧入式背光产品向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发展,背光源中LED发光面到有效发光区域的距离(代为A)越来越小,同时为了追求低功耗、低成本,设计导向希望LED之间的间距值(代为P)大,表现在结构上则为LED整体颗粒数量减少,而此设计会导致背光源混光距离不足,LED发光侧对应的显示区域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即Hotspot现象)出现的不良风险越来越高。
扩散片结构是LED背光模组的重要组成结构之一,主要功能是为显示器提供一个均匀的面光源,如图1所示,目前的扩散片结构(A)一般包括雾度层70、基材和防护层60,防护层60、基材和雾度层70沿出光方向向外依次布置,随着产品升级换代,对模组的亮度需求和低功耗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侧入式背光来说,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大部分部材的提升空间已相当有限,因此近两年有各家厂商开始提出一种新的扩散片结构(B),如图2所示,增加了一层棱镜层30,只是使用方式与棱镜完全相反,需将棱峰面朝下放置,将从导光板射出的光聚集到更小的视角中,使更多的光能被棱镜利用,从而大大提高模组的亮度,较常规下扩散来说,亮度增益能达到13~20%。
然而,在项目使用和试验过程中发现,上述扩散片结构中由于棱镜层30对光束具有较高的指向性,更容易加重模组的Hotspot不良,这就要求在背光源设计中需要设计更大的A/P值比,以改善模组的Hotspot不良情况,但大数值的A/P值比又严重限制了具有棱镜层30的扩散片结构的应用场景,不利于该扩散片结构的广泛推广。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扩散片结构,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
如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包括基材层10及设于所述基材层10一侧的第一基础层20,所述第一基础层20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201,还包括棱镜层30,棱镜层30通过粘合层40粘合至所述基材层10上;或,所述棱镜层30通过粘合层40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20远离所述基材层10的一侧;其中,所述棱镜层30的棱峰朝向所述基材层10设置,所述第一基础层20被配置为接收光线后将光线投射至所述棱镜层30。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在相关技术的结构基础上利用粘合层40粘合棱镜层30,由于棱镜层30的棱峰朝向基材层10设置,利用棱镜层30的折射效果收聚出射光束,从而能够提升光线利用率和亮度增益;同时,粘合第一基础层20形成多层膜复合的结构,又能够利用第一基础层20上分布的扩散粒子201改善棱镜层30带来的亮度不均问题,摆脱大的A/P值场景限制,有利于使扩散片结构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扩散片结构中具有棱镜层30,该棱镜层30的作用倾向于汇聚光线保持光线的正向输出,因此,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适用于侧入式背光结构。
此外,本申请中的“上”、“下”等方位词均是为参照出光方向进行说明的,沿出射光束的出光方向,显示模组中由下向上依次布置有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结构、棱镜膜层和上扩散片结构,在此,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适用于下扩散片。当然,对应于不同的显示模组,组成结构有所不同,本实施例中对此仅做举例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片结构还包括第二基础层50,设于所述棱镜层30远离所述粘合层40的一侧,所述第二基础层50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201。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均为具有预设雾度的匀光层,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用于将导光板发出的光线均匀扩散发出。在此,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可以采用以下材料制成: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和聚碳酸酯(PC)。
此外,基于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具有一定的雾度,也即扩散片结构整体具有一定雾度,在扩散片结构中仅设置有第一基础层20的情况下,第一基础层20的雾度也即扩散片结构整体的雾度;在扩散片结构中设置有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情况下,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整体雾度之和为扩散片结构整体的雾度。利用新增的第二基础层50能够极大的提高膜材的整体遮蔽效果,同时,由于棱镜层30的结构存在,新增的第二基础层50也不会降低模组的亮度,保证亮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善亮度不均现象。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基础层20位于棱镜层30的下方,入射光线先经由第一基础层20匀光后再被棱镜层30汇集形成出射光线,相比相关技术中扩散片结构(A)中将雾度层70设于棱镜层30的上方,能够设置较大的雾度参数,从而能够兼顾保证光线均匀效果和亮度增益,不会出现相关技术中因雾度层70的雾度过大而影响显示亮度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中的扩散粒子201是指在一尺寸范围内具有特定形状的几何体,当光线入射至第一基础层20或第二基础层50时,也即入射在扩散粒子201中,光线在扩散粒子201的作用下发生多次反射或者折射,改变其行进方向,产生光的扩散效果,而未入射在该多个粒子的光线会沿着原行进方向行进,从而实现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匀光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尺寸范围一般是在毫米和纳米之间,示例性的,扩散粒子201的尺寸范围在1~20μm。该扩散粒子201并不限于球形几何体,例如,扩散粒子201包括球状、柱状或者棱锥状中的至少一种,此外,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所述扩散粒子201的制作材料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扩散粒子201包括二氧化硅颗粒、聚苯乙烯树脂颗粒、聚甲基丙烯酸甲酷颗粒或聚碳酸醋颗粒中的至少一种,也即所述多个扩散粒子201采用一氧化硅、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醋或聚碳酸酷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作形成。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层30通过粘合层40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20远离所述基材层10的一侧,所述基材层10远离所述第一基础层20的一侧还设有防护层60。在此,粘合层40可以采用OC胶或者UV胶等透明的光学胶材料制成,粘合层40的一侧面与第一基础层20粘连,相对的另一侧面与棱镜层30的棱峰面粘连,由此,当第一基础层20接收导光板的光线后将光线均匀发射至棱镜层30,利用棱镜层30的折射特性将光束射出扩散片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的防护层60可以采用由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Cellulose,简称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可称为亚克力)、环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简称CO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中的至少一种透明材料制作形成,在防护层60中可以分布尺寸较小且均匀布置的扩散粒子201,以便于防止防护层60与导光板吸附影响光线正常传播。在此,设置防护层60能够提升扩散片结构的整体机械性能,对内部的棱镜层30和第一基础层20形成保护,避免第一基础层20出现收缩变形或破裂的情况,同时也可在保证良好透光率的前提下避免扩散片结构划伤导光板。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棱镜层30通过粘合层40粘合至所述基材层10上,所述第一基础层20位于所述基材层10背离所述棱镜层30的一侧。在此,粘合层40可以参照前述的粘合层40进行设置,当第一基础层20接收导光板的光线后将光线均匀的发射至基材层10和棱镜层30,利用棱镜层30的折射特性将光束射出扩散片结构。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层30包括棱镜基层301和设于棱镜基层301上的多个棱镜体302,多个所述棱镜体302的棱峰朝向所述粘合层40设置。棱峰朝下的棱镜体302在接收导光板的入射光线后,将倾斜角度的光线折射后射出扩散片结构,从而使大视角的光线更加汇集形成小视角的光线范围,更加符合棱镜的收光视角,提升光线的利用率和亮度。
上述的棱镜体302的截面可以为图3所示的三角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梯形或者尖端锲形,示例性的,棱镜基层30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镜体302,或者,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的棱镜体302在棱镜基层301上交替布置。
在此基础上,可选的,多个棱镜体302的截面可以为形状不同的不等腰梯形(或不等腰三角形),这样一来,多个棱镜体302汇聚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度不尽相同,从而可以使得扩散片结构产生一定的雾度,对导光板上的设计瑕疵进行遮蔽。在此情况下,具有该扩散片的背光模组能够在提高亮度的同时,发出均匀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持膜层结构的厚度均一性,各个棱镜体302远离棱镜基层301的最远端点与棱镜基层301之间的距离相同,同时,当棱镜体302与粘合层40粘合时,布置规则的棱镜体302能够形成稳固的连接效果。
在此,棱镜基层301作为棱镜体302的承载基体,棱镜基层301和基材层10可以采用同一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高透明度的PET材料。由于多层复合形成膜结构,该膜结构中棱镜层30本身包括棱镜基层301,基材层10的厚度可以由原本相关技术中的50μm以上适当减薄至20μm-30μm的厚度,而棱镜基层301的厚度用来补偿和保证膜结构的整体支撑性能,使整个扩散片结构的厚度与相关技术中的扩散片结构厚度相当。也即,棱镜基层301和基材层10的整体厚度作为相关技术中的总基材层10厚度。由此,在保持扩散片结构与相关扩散片结构(A)或扩散片结构(B)的厚度相当的前提下,改善显示模组的亮度不均现象并兼顾保持扩散片结构(B)的亮度增益。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基材层10的厚度为20μm-30μm的厚度仅作为示例性说明,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不同,基材层10的厚度也应相应变化,其核心原则为:在确定粘合层40、第一基础层20、第二基础层50和防护层60的厚度后,利用基材层10和棱镜基层301的整体厚度之和来确定扩散片结构的整体厚度,基材层10厚度越大,棱镜基层301的厚度越小,反之,基材层10的厚度越小,棱镜基层301的厚度越大。确定的扩散片结构的整体厚度应小于等于相关技术中的扩散片结构的厚度,由此,在保持厚度与相关技术中的厚度相当的前提下,兼顾改善亮度不匀和增加亮度增益的效果。
图3为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在图3中,沿出光方向向上依次布置有防护层60、基材层10、第一基础层20、粘合层40和棱镜层30,其中,第一基础层20的雾度要大于相关技术中雾度层70的雾度,由于棱镜层30位于第一基础层20的上方,经过第一基础层20均匀化发出的光线中,有更多的光线能够被棱镜层30收拢汇集发出扩散片结构,从而在保证亮度增益的前提下改善亮度不均的现象。
图4为另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与图3不同,图中的扩散片结构中在棱镜层30的上层设有第二基础层50,第二基础层50和第一基础层20的作用相同,因此,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雾度叠加能够进一步提升扩散片结构的遮蔽效果,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雾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设置不影响原本光线亮度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各自雾度设置可以大于相关技术中的雾度层70的雾度,也可以小于相关技术中的雾度层70的雾度,只要第一基础层20和第二基础层50的雾度之和大于相关技术中的雾度层70的雾度即可,大雾度参数的扩散片结构能够增强光线的均匀效果,从而改善显示模组的亮度不均现象。
图5为另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在图5中,第一基础层20位于扩散片结构的最下层,棱镜层30位于扩散片结构的最上层,在本实施例中的扩散片结构中,由于第一基础层20直接接触导光板,第一基础层20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中的表面微结构雾度层70来代替内部构造扩散粒子201,也即利用钢轮压印形成凹凸不平的第一基础层20膜,由此以提升第一基础层20的结构强度。
图6为另一种示例性的扩散片结构,与图5不同,图中的扩散片结构中在棱镜层30的上层设有第二基础层50,第二基础层50和第一基础层20的作用相同,在此,第二基础层50和第一基础层20可以采用相同方式制成,即利用钢轮压印形成凹凸不平的基础层。
在此,扩散粒子201在第一基础层20或第二基础层50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按照前述的均匀分布的球状粒子,作为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基础层20采用钢轮压印,使其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微表面结构,利用凹凸不平的微表面结构来起到均匀光线的作用。相比分布球状粒子的方式,采用微表面结构能够有效增强第一基础层20的整体抗形变能力,保证第一基础层20和导光板接触时的稳定性和抗刮花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测了扩散片结构(A)、扩散片结构(B)和图中本申请的扩散片结构的三个组配亮度,其他未提及的膜层及结构部材均保持一致,并得到了如图7所示的扩散片结构增益曲线图,由图7中可以看出,扩散片结构(B)相比扩散片结构(A)提升了21%左右的亮度增益,而本申请的扩散片结构相比扩散片结构(A)提升了22%左右的亮度增益,本申请的扩散片结构与扩散片结构(B)的亮度增益相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为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的光形图,在图8中,左侧80~80的刻度代表垂直方向视线看向LGP(light guide plate,导光板)的角度,光形图四周0~360的刻度代表水平方向上看向LGP的角度,右侧不同颜色条对应的刻度代表此位置LGP的亮度;其中水平方向0°对应背光的DP侧(通常将设置有源驱动器的一侧叫做DP侧),180°对应背光的DPO侧(与DP侧相对的一侧)。从图8中可以看出,LGP将背光源的出射光线大都导向70°以上的大视角,所以需要扩散和棱镜的作用将大部分光线修正到10°以内,从而更加符合人们使用显示器的习惯。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一种示例性的棱镜层30的收光视角图,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测试出棱镜的最佳收光视角,从图9中可以看出,该款棱镜的最佳收光视角在40°~80°之间,即该款棱镜能将40°~80°之间的光线转化为可以被利用的10°以内的正视角光线。
在此基础上,当采用该款棱镜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为在导光板上设置扩散片结构(A)时扩散后的光形与棱镜收光视角的匹配图,由图10中可以看出,从导光板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经过扩散片结构(A)扩散后主要被集中到20°~60°的视角范围内,使得一部分光线进入棱镜的收光视角,但由图也可以看出,进入收光视角的光线比例较低,这就限制了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的亮度上限。
当采用上述棱镜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为在导光板上设置扩散片结构(B)时扩散后的光形与棱镜收光视角的匹配图,由图11可以看出,从导光板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经过扩散片结构(B)扩散后被分成两个光包,这两个光包的视角范围主要集中在40°~80°之间,与棱镜的收光视角高度匹配,意味着有更多的光可以被棱镜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当采用上述棱镜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为在导光板上设置本申请的扩散片结构时扩散后的光形与棱镜收光视角的匹配图,由图12可以看出,图中的光形与扩散片结构(B)的光形基本保持一致,由此也可以证明,本申请所述的扩散片结构的可行性高,能够在保持背光模组的亮度的前提下,改善亮度不匀现象。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扩散片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出射光束的出光方向,显示模组中由下向上依次布置有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结构、棱镜膜层和上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外侧设有胶框、背板和钣金件,胶框围绕显示模组一周设置,背板和钣金件将胶框和液晶显示模组封装为一体。在此,背板主要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胶框用于将背光模组和液晶和固定一起形成显示模组,背板和钣金件将加框和液晶显示模组封装成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模组中还包括灯条,反射片起到反光作用,避免灯条上的LED灯发出的光被背板吸收,导光板将灯条发出的光从侧光变成背光,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导光板远离灯条一侧的侧边亮度过高,导致出现局部过亮影响整体的出光效果,在导光板与灯条相对的另一侧上还黏贴有遮光条来吸光。在此,本申请所述的显示模组的胶框、背板和钣金件等可参照相关技术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进行装配布置,对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其中,由于该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中的显示模组,因此该显示装置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显示模组的全部优点和有益效果,对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对于显示装置的适用不做具体限制,其可以是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显示设备、手机、车载显示、导航、电子书、数码相框、广告灯箱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本申请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申请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层及设于所述基材层一侧的第一基础层,所述第一基础层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
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基材层上;或,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其中,所述棱镜层的棱峰朝向所述基材层设置,所述第一基础层被配置为接收光线后将光线投射至所述棱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基础层,设于所述棱镜层远离所述粘合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础层上分布有多个粒径不规则的扩散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第一基础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第一基础层的一侧还设有防护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通过粘合层粘合至所述基材层上,所述第一基础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背离所述棱镜层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础层和/或所述第二基础层采用以下材料之一: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碳酸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层包括棱镜基层和设于棱镜基层上的多个棱镜体,多个所述棱镜体的棱峰朝向所述粘合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和所述棱镜基层采用相同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20μm-30μm。
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片结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311423166.XA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761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3166.XA CN117761815A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3166.XA CN117761815A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61815A true CN117761815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4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3166.XA Pending CN117761815A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618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8956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KR101444019B1 (ko) 측면조사식 백라이트 모듈
US2009009727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JP2012504253A (ja) 導光装置
KR20120011808A (ko) 마이크로 구조를 가진 도광장치 및 이 도광장치를 가진 배광모듈과 액정모니터
JP7166413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91641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TW201445174A (zh) 多功能複合型光學膜
WO2016077309A2 (en) Contrast enhancement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12079676A (ja) 導光部材
KR102235161B1 (ko) 돌출부들을 갖는 광학 플레이트, 광학 구조,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523095A (zh) 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201015159A (en) Structure for multi-layer coating composite optical film
JP4815879B2 (ja) 光透過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086534A1 (zh)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7761815A (zh) 一种扩散片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0921156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reflection plate and reflection body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2010251053A (ja) 光均一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594261B (en) Upright backlight modul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11054443A (ja) 拡散材、導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面光源装置
CN202631769U (zh) 具有增亮扩散功能的光学薄膜
CN102591065A (zh)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的光学复合片
CN104344283B (zh) 背光模块
KR101210412B1 (ko) 일체형 도광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921374B2 (en) Optical film and back 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