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4275A -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4275A
CN117724275A CN202310994532.0A CN202310994532A CN117724275A CN 117724275 A CN117724275 A CN 117724275A CN 202310994532 A CN202310994532 A CN 202310994532A CN 117724275 A CN117724275 A CN 117724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parent electrode
electrode layer
electrochromic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945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嘉
余俊逸
宋连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945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242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24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4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结构。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电致变色层包括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透明围挡部具有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填充于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透明围挡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Description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此类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以获取电子设备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希望电子设备所显示的信息不被周围的其他人获取,希望电子设备具有防窥功能。
相关技术中,可以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屏幕上贴附防窥膜,通过防窥膜滤除电子设备的大视角的光线,使电子设备所显示的信息可以不被周围的其他人获取。然而,现有的防窥膜的厚度较大,会增加防窥膜和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不利于防窥膜和电子设备的整体的薄型化,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而且,防窥膜容易被刮蹭损坏,需要用户定期更换,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结构。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电致变色层包括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透明围挡部具有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填充于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透明围挡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通过在显示屏中设置防窥结构,使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部在两侧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电致变色部由透明状态转变为着色状态。并且由于电致变色部填充于透明围挡部的镂空区域内,处于着色状态的电致变色部可以吸收显示模组射出的大角度的光线,显示模组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射出,则电致变色层可以改变显示屏的视角大小,从而使显示屏可以在分享状态和透明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使电致变色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显示模组的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并且使透明围挡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可以减少像素位置对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形成位置的限制,使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
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的位置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
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的位置限制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第二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
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和透明围挡部的位置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电致变色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分。镂空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多个第一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第一子区域内设有一个第一子部分。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显示面。
由于多个第一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则防窥结构可以改变显示屏在第一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第一方向两侧的无法观察到显示屏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同时,仅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第一子部分,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镂空区域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区域。多个第二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第二子区域与所有的第一子区域均相交且连通。电致变色部还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分。每个第二子区域内设有一个第二子部分。每个第二子部分与所有的第一子部分均相交。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由此,第一子区域与第二子区域可以形成为网格状。
示例性的,多个第二子部分等间距设置。
由此,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区域之间的间距相同,有利于在第二方上实现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分之间的间距相等。
这样设置有利于实现从透明围挡部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多个第一子部分等间距设置。
由此,在第一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区域之间的间距相同,有利于实现从透明围挡部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为w,电致变色部的厚度为h,h和w满足:h/w≥1。
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的厚度h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使显示屏进入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射出的大于45°的光线可以被电致变色部吸收,显示模组射出的小于或等于45°的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的视角,有利于保证显示屏的防窥效果。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部的厚度h满足:1nm≤h≤200μm。
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的厚度,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的厚度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减少电致变色部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可以保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w满足:1nm≤w≤200μm。
通过限制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显示屏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部的厚度h满足:1nm≤h≤200μm。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w满足:1nm≤w≤200μm。
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的厚度和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的厚度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也可以从而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显示屏的面积需要过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
由此,封装层用于隔绝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以免水汽或氧气渗透到OLED像素结构层中影响OLED像素结构层的寿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和屏蔽层。屏蔽层设置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触控结构层形成于屏蔽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上,且与屏蔽层的表面贴合。
通过设置屏蔽层,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的触控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触控结构层形成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
由此,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即在显示屏的制程中一并形成触控结构层,而非是将独立的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连接,从而有利于减小显示屏的厚度,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示例性的,显示屏还包偏光层,偏光层层叠设置于触控结构层的远离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一侧。
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偏光层提高显示屏在明亮环境下的对比度。
示例性的,屏蔽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μm。
通过限制屏蔽层的厚度,可以避免屏蔽层的厚度过薄而起不到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的作用。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二透明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二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第二透明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结构。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一通孔。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第一通孔。电致变色层的朝向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一个第一凸起与一个第一通孔对应。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通过在显示屏中设置防窥结构,使电致变色层与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的两侧在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由透明状态转变为着色状态,从而使电致变色层与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吸收显示模组射出的大角度光线,显示模组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与第一透明电极层的第一通孔对应的区域射出,则可以通过电致变色层改变显示屏的视角大小,从而使显示屏可以在分享状态和透明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可以共同包围第一透明电极层,并且将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层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平坦,从而便于电致变色层的设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显示面。
由此,则防窥结构可以改变显示屏在第一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第一方向两侧的无法观察到显示屏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同时,仅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第一子部分,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多个第一通孔呈阵列分布。
由此,则防窥结构可以改变显示屏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第一方向的两侧以及在第二方向的两侧均无法观察到显示屏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的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
示例性的,多个第一通孔等间距排列。
由此,有利于实现从防窥结构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通孔的宽度为w,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h,h和w满足:h/w≥1。
通过限制电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间距h与第一通孔的宽度w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使显示屏进入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射出的大于45°的光线可以被电致变色部吸收,显示模组射出的小于或等于45°的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在防窥状态下的视角,有利于保证显示屏的防窥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机层之间的间距h满足:1nm≤h≤200μ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间距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减少电致变色部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可以保证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通孔的宽度w满足:1nm≤w≤200μm。
通过限制第一通孔的宽度,可以避免第一通孔的尺寸过大导致显示屏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机层之间的间距h满足:1nm≤h≤200μm。第一通孔的宽度w满足:1nm≤w≤200μ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间距h和第一通孔的宽度,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间距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也可以从而可以避免第一通孔的尺寸过大导致显示屏的面积需要过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至少与一个第一通孔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由此,可以减少像素位置对第一透明电极层的第一通孔的形成位置的限制,使第一透明电极层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相邻两个像素之间具有界定区域,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界定区域内,或与界定区域重合。
由此,使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可以避开正对像素的区域,使电致变色层可以不影响像素的垂直出光区域,从而可以减少对处于防窥状态下的显示屏的亮度影响。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第二通孔,电致变色层的朝向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一个第二凸起与一个第二通孔对应,且第二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内。
由此,将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内可以提高第二透明电极层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二透明电极层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平坦,便于电致变色层的设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防窥结构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
由此,封装层用于隔绝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以免水汽或氧气渗透到OLED像素结构层中影响OLED像素结构层的寿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和屏蔽层。屏蔽层设置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触控结构层形成于屏蔽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上,且与屏蔽层的表面贴合。
通过设置屏蔽层,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的触控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触控结构层形成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
由此,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即在显示屏的制程中一并形成触控结构层,而非是将独立的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连接,从而有利于减小显示屏的厚度,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示例性的,显示屏还包偏光层,偏光层层叠设置于触控结构层的远离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一侧。
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偏光层提高显示屏在明亮环境下的对比度。
示例性的,屏蔽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μm。
通过限制屏蔽层的厚度,可以避免屏蔽层的厚度过薄而起不到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的作用。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二透明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二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第二透明电极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
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对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防窥结构。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第二通孔。电致变色层的朝向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一个第二凸起与一个第二通孔对应,且第二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内。
由此,仅电致变色层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在透明状态与着色状态之间切换,当电致变色层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变为着色状态时,显示模组射出的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与第二通孔对应的区域射出。同时也可以提高第二透明电极层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二透明电极层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平坦,便于电致变色层的设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背壳和如上述的显示屏,显示屏安装于背壳。
其中,第四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背壳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上具有按键孔。电子设备还包括按键。按键穿设于按键孔。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显示面。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的制造方法,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显示模组。其中,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在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在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其中,电致变色层包括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透明围挡部具有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填充于镂空区域。电致变色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透明围挡部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在电致变色层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由此,在形成电致变色层时,可以减小像素位置对电致变色层形成的显示,从而可以降低电致变色层形成的难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的步骤具体包括:在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形成透明的透明围挡部坯层。对透明围挡部坯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透明围挡部。在透明围挡部的镂空区域内填充电致变色材料,以形成电致变色部。
由此,电致变色部的形成的方式简单。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屏蔽层。在屏蔽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屏蔽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形成屏蔽层的方式简单,通过设置屏蔽层,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的触控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由此,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一显示模组。其中,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在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一通孔。在显示面和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其中,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第一通孔。电致变色层的朝向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一个第一凸起与一个第一通孔对应,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在电致变色层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由此,电致变色层和显示面可以共同包围第一透明电极层,并且将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内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层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平坦,从而便于电致变色层的设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步骤具体包括:在显示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胚层。对第一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
由此,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形成的方式简单。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电致变色层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步骤具体包括:在电致变色层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胚层。对第二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由此,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形成的方式简单。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屏蔽层。在屏蔽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屏蔽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形成屏蔽层的方式简单,通过设置屏蔽层,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对触控结构层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的触控效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像素,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封装层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封装层贴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由此,触控结构层与防窥结构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图;
图3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膜的示意图;
图4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加电时的示意图;
图5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断电时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加电时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断电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LCD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俯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显示模组相配合的立体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
图20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
图21-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图;
图27-图3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子设备;
1、屏幕;11、透光盖板;12、显示屏;121、显示模组;1211、衬底基板;1212、OLED像素结构层;1213、封装层;1214、平坦层;1215、像素;1216、显示面;1217、薄膜晶体管层;1218、界定区域;122、防窥结构;1221、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1、第一通孔;1222、电致变色层;12221、第一凸起;12222、第二凸起;1223、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1、第二通孔;1224、透明围挡部;12241、镂空区域;12242、第一子区域;12243、第二子区域;1225、电致变色部;12251、第一子部分;12252、第二子部分;123、背光模组;1231、阵列基板;1232、液晶层;1233、彩膜基板;1234、上偏光片;1235、下偏光片;124、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25、触控结构层;126、屏蔽层;127、偏光层;
2、背壳;21、背盖;22、边框;221、第一侧边;222、第二侧边;223、第三侧边;224、第四侧边;23、中板;
3、电路板;
4、按键;
5、防窥膜;51、防窥结构层;511、棱镜结构;52、支撑层;53、保护层;54、硬化层;
6、防窥模组;61、上基板;62、防窥液晶层;63、下基板;64、第一基板;65、聚合物分散液晶;66、第二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的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具有显示屏的一类电子设备。具体地,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随身听、收音机等电子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头戴显示器、智能眼镜等。在下面的描述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本申请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是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近似呈矩形板状。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后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的坐标系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屏幕1、背壳2、电路板3和按键4。其中,电路板3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的背壳2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图1和图2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和图2以及下文各附图限定。
按键4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0的控制开关,例如,按键4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100的开机、关机、音量等。
背壳2可以用于保护显示屏12的内部电子器件。背壳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塑胶和玻璃。其中,背壳2的材质可以为金属,这样可以在实现电子设备100轻薄化的同时保证背壳2的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2,背壳2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侧边221和第二侧边222。第一侧边221上具有按键孔。按键4可以穿设于按键孔内。按键4的部分可以凸出于第一侧边221,从而便于用户的按压。例如,按键孔可以包括音量调节孔和电源开关孔,按键4可以包括音量调节按键和开关按键,音量调节按键可以穿设于音量调节孔内,开关按键可以穿设于电源开关孔内。
其中,第一方向为图2中所示的X轴方向,例如,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按键4位于手机的左右两侧,则第一方向可以为手机的左右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侧边222上也可以具有按键孔,或者第一侧边221和第二侧边222上都具有按键孔。
请参阅图2,背壳2还可以包括背盖21、以及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的第三侧边223和第四侧边224。其中,第一侧边221、第三侧边223、第二侧边222和第四侧边224可以依次连接围成背壳2的边框22。边框22可以固定于背盖21上,且边框22围绕背盖21的边缘一周设置。示例性的,边框22可以通过粘接固定连接于背盖21上。边框22也可以与背盖21为一体成型结构,即边框22与背盖21为一个整体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壳2还可以包括中板23。中板23固定于边框22的内表面的一周。示例性的,中板23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于边框22上,中板23也可以与边框22为一体成型结构。电路板3、电池等器件可以通过粘接、螺纹连接、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该中板23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壳2还可以不包括中板23。电路板3、电池等器件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焊接或卡接等方式固定于背盖21的内表面。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显示屏12朝向背盖21的表面。
电路板3用于设置电子元器件并实现各个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电路板3可以包括主电路板和副电路板。主电路板和副电路板可以设置于中板23与背盖21之间的部分空间内,并与背盖21层叠设置。其中,主电路板可以用于集成控制芯片,主电路板可以与显示屏12电连接,主电路板用于控制显示屏12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副电路板可以用于集成天线(比如5G天线)射频前端、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USB)器件、振子等电子元器件。
屏幕1用于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屏幕1包括透光盖板11和显示屏12。透光盖板11与显示屏12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透光盖板11主要用于对显示屏12起到保护以及防尘作用。透光盖板1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璃。
显示屏12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或刚性显示屏。例如,显示屏1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
相关技术中,由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以获取显示屏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例如,处理私人信息、处理的工作的内容涉及商业机密、输入账户密码等一些私密场景下,用户希望电子设备所显示的信息不被周围的其他人获取,此时,则需要电子设备减小显示屏的视角具有防窥功能。
请参阅图3,图3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膜的示意图。在一些方案中,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透光盖板11上贴防窥膜5。防窥膜5最核心的结构层为防窥结构层51,防窥结构层51具有多个棱镜结构511,相邻棱镜结构511之间的间距很小(类似百叶窗结构),因此,只可以透过小角度范围的光线,例如图中所示的50°范围,以起到防窥效果。另外,为了对防窥结构层51进行支撑保护,防窥结构层51的两侧还设置有支撑层52,构成支撑的材料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支撑层52的两侧还设置有保护层53,构成保护层53的材料例如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位于防窥结构层51的出光侧的支撑层52和保护层53之间还可以设置硬化层54,以增强防窥膜5的强度。
在该方案中,防窥膜5的膜层厚度高,会导致防窥膜5和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较厚,不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并且由于防窥膜5的膜层较多,则会降低显示屏12的透光率,如需将电子设备100的亮度提高至贴防窥膜5之前的亮度,则需提高显示屏12的亮度,从而会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功耗。此外,贴防窥膜5的方式会使得电子设备100始终处于防窥状态,无法适用于需要共同分享显示屏12的显示信息的一些场景,例如,无法适用于多人同时观看视频、图片等场景。而且,防窥膜5容易被刮蹭损坏,需要用户定期更换,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加电时的示意图,图5为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断电时的示意图。在一些方案中,在显示屏12中可以设置防窥模组6,通过防窥模组6实现显示屏12的防窥功能。其中,防窥模组6可以包括上基板61、下基板63和防窥液晶层62,下基板63和上基板61沿显示屏12的出光方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设置,防窥液晶层62设置在下基板63和上基板61之间。可以通过加电与断电的方式控制防窥液晶层62内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从而可以改变防窥模组6的出光角度和出光范围,以此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防窥。
在该方案中,图4所示防窥模组6相较于现有的显示屏,其厚度显著增加,使得电子设备100的厚度增加,不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并且该技术方案仅适用于液晶显示屏。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另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加电时的示意图,图7为另一些方案提供的防窥模组在断电时的示意图。在另一些方案中,防窥模组6可以包括沿显示屏12的出光方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64、聚合物分散液晶65(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第二基板66。聚合物分散液晶65可以是错位排列或定向排列。其中,可以通过对聚合物分散液晶65施加电压改变液晶的排列方式。当施加电压时(如图6所示),液晶定向排列,从显示屏12发出的光相对不散射地通过,可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小视角,以此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防窥。当不施加电压时(如图7所示),液晶错位排列,从显示屏12发出的光以不同角度散射,可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大视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图6所示的防窥模组6相较于现有的显示屏,其厚度显著增加,使得电子设备100的厚度增加,不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并且该技术方案仅适用于液晶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和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比较的方案可以是未公开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12。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立体图。显示屏12包括显示模组121和防窥结构122。显示模组121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1215,即多个像素1215呈多行多列的方式排布。其中,多个像素1215的阵列分布的方式可以根据显示模组121的形状进行改变。例如,当显示模组121形成为方形时,多个像素1215可以沿方形阵列分布。显示模组121具有显示面1216,通过显示面1216可以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防窥结构122设置于显示模组121的显示面1216,则显示模组121发出的光线可以照射至防窥结构122,防窥结构122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透明状态,使显示屏12可以在防窥状态和分享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当显示屏12处于分享状态时,防窥结构122可以使显示屏12具有较大的视角,从电子设备100的多个角度均可以看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便于用户分享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当显示屏12处于防窥状态时,防窥结构122可以使显示屏12的出光光线可以近乎垂直于显示屏12所在的平面,用户仅能从显示屏12正对的一侧观察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LCD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当显示屏12为LCD显示屏时,显示屏1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123、显示模组121和防窥结构122。
背光模组123用于为显示模组121提供亮度充足、分布均匀的光源。背光模组123可以包括光源和导光板(图未示出),以背光模组123为侧入式为例,光源排列在导光板的侧边,可以是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光源或相对两侧均设有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板,导光板具有匀光作用,可以使光线均匀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通常,导光板的背面还设置反射片,反射片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中未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内,以提高背光模组123的出光率。
显示模组121用于显示图像。显示模组12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1231、液晶层1232和彩膜基板1233。阵列基板1231中阵列排布有多个晶体管,晶体管用于在阵列基板1231和彩膜基板1233之间形成电场,为液晶层1232中的液晶分子施加电压,电压驱动液晶分子旋转,改变光透过率,光线照射至彩膜基板1233中的各滤光层(红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和蓝色滤光层),实现显示屏12的图像显示。防窥结构122设置于彩膜基板1233的远离液晶层1232的一侧。
其中,彩膜基板1233中的各滤光层呈阵列排布,各滤光层对应显示模组121的各像素1215。例如,红色滤光层形成红色像素,绿色滤光层形成绿色像素,蓝色滤光层形成蓝色像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包括下偏光片1235和上偏光片1234。下偏光片1235设置在显示模组121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例如,下偏光片1235可以设置在背光模组123和阵列基板1231之间,下偏光片1235用于将背光模组123产生的光线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1234设置在显示面1216上,例如,上偏光片1234设置在防窥结构122与彩膜基板1233之间,上偏光片1234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使显示屏12显示图像。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当显示屏12为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时,显示模组121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24。防窥结构122与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24层叠设置。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24可以包括P电极、P型半导体、多周期量子阱有源层、N型半导体以及N电极。其中,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24包括多个像素。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当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时,显示模组1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1211、OLED像素结构层1212和封装层1213。防窥结构122层叠设置于封装层1213的远离OLED像素结构层1212的一侧。
衬底基板1211是形成OLED像素结构层1212和封装层1213的基材。衬底基板1211可以具有柔性,也可以为刚性衬底。
OLED像素结构层1212可以包括像素1215。其中,OLED像素结构层121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在基板上的金属阳极、有机发光层和透明阴极层(图未示出)。金属阳极、有机发光层和透明阴极层构成三明治结构,构成透明阴极层的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有机发光层的结构层中包括了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和电子传输层(ETL),金属阳极和透明阴极层之间的电压作用于有机发光层,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在发光层中结合,使发光层发光,根据构成发光层的不同材料,发光层可以产生红绿蓝三原色,以在OLED像素结构层1212中形成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和蓝色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21可以为主动式驱动,显示模组121,还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层1217,薄膜晶体管层1217层叠设置于通过薄膜晶体管层1217控制像素1215的开启与关闭。例如,薄膜晶体管层1217可以设置在基板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OLED显示屏的驱动方式还可以为被动式驱动(无源驱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封装层1213(thin film encapsulation,TFE)位于OLED像素结构层1212的远离衬底基板1211的一侧。封装层1213用于隔绝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以免水汽或氧气渗透到OLED像素结构层1212中影响OLED像素结构层1212的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包括平坦层1214。平坦层1214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21与防窥结构122之间。其中,平坦层1214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材料。通过设置平坦层1214,可以进行平坦化,可以为后续防窥结构122中电极提供较为平整的表面,可以保证形成的电极层的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可以包括触控结构层125,触控结构层125用于实现显示屏12的触控操作。触控结构层125可以形成于防窥结构122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且与防窥结构122的表面贴合。由此,触控结构层125与防窥结构122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touch on encapsulation)结构,即在显示屏12的制程中一并形成触控结构层125,而非是将独立的触控结构层125与防窥结构122连接,从而有利于减小显示屏12的厚度,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设计。
示例性的,触控结构层125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桥接金属层、绝缘层和图形金属层。其中,图形金属层和桥接金属层的位置可以互换。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结构122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显示屏12还包括屏蔽层126。屏蔽层126可以设置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远离显示模组121的一侧,且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表面贴合。触控结构层125形成与屏蔽层126的远离显示模组121的一侧上,且与屏蔽层126的表面贴合。具体地,屏蔽层126设置于触控结构层125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通过屏蔽层126可以将触控结构层125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隔开。由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会干扰触控结构层125触控的准确性,通过设置屏蔽层126,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触控结构层125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125的触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层126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碳化硅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层12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μm。通过限制屏蔽层126的厚度,可以避免屏蔽层126的厚度过薄而起不到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触控结构层125的干扰的作用。
示例性的,屏蔽层126厚度的取值可以为8μm、9μm、10μm、11μm、12μm或13μm等。
请继续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可以包括偏光层127。偏光层127可以层叠设置于触控结构层125的远离防窥结构122的一侧。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偏光层127提高显示屏12在明亮环境下的对比度。
在下面的描述中以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防窥结构122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结构122包括电致变色层1222、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通过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为透明状态,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遮挡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从而有利于保证显示屏12的显示亮度。并且电致变色层1222、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都较薄,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设计。
其中,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材料可以包括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铟氟氧化物(indiumfoxide,IFO)、铝锌氧化物(al zinc oxide,AZO)等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相对的两侧,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可以形成完整的回路。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中的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可以通过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上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使电压差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由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
电致变色层1222包括透明围挡部1224。由于电致变色层1222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则透明围挡部1224可以具有支撑作用,同时透明围挡部1224的透明状态也可以避免遮挡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
透明围挡部1224具有镂空区域12241,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可以直接穿过镂空区域12241。透明围挡部1224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具体地,可以是透明围挡部1224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的部分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的部分重叠。其中,“重叠”表示二者的面积相等且边缘轮廓重合。由此可以减少像素1215的位置对透明围挡部1224形成的限制,使透明围挡部1224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12的生产成本。
电致变色层1222还包括电致变色部1225。电致变色部1225可以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作而成,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其中,电致变色材料可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为三氧化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电致变色部1225填充于镂空区域12241。由此,当电致变色部1225处于着色状态时,电致变色部1225可以吸收光线,光线仅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2的出光角度,使显示屏12可以处于防窥状态。同时,透明围挡部1224的支撑作用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发生变形,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的安全性。
其中,当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未通电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没有产生电场,则此时电致变色部1225没有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电致变色部1225呈现透明状态。此时的电致变色部1225无法吸收光线,显示模组121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穿过电致变色部1225,使显示屏12具有较大的视角,则此时显示屏12可以处于分享状态。
当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通电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可以产生电场,电致变色部1225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可以由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此时,电致变色部1225可以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角度的光线,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即电致变色部1225可以减小显示屏12的视角,使显示屏12可以处于防窥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中,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角度指的是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与显示模组121所在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的度数。小角度可以指小于45°,例如40°、0°等角度。大角度可以指大于或等于45°,例如45°、55°等角度。另外,当小角度为0°时,此时显示模组121射出光光线垂直于显示屏12。
请继续参阅图13,电致变色部122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具体地,可以是电致变色部122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的部分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的部分有重合。由此可以减少像素1215的位置对电致变色部1225形成的限制,使电致变色部1225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12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2,通过在显示屏12中设置防窥结构122,使电致变色层1222的电致变色部1225在两侧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电致变色部1225由透明状态转变为着色状态。并且由于电致变色部1225填充于透明围挡部1224的镂空区域12241内,处于着色状态的电致变色部1225可以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角度的光线,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则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改变显示屏12的视角大小,从而使显示屏12可以在分享状态和透明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使电致变色部122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显示模组121的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交叠,并且使透明围挡部1224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交叠,可以减少像素1215位置对透明围挡部1224和电致变色部1225形成位置的限制,使透明围挡部1224和电致变色部1225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12的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也就是说,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覆盖透明围挡部1224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形成为一整体,即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可以为一整层,第一透光电极层1221上未设置孔洞或镂空。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的位置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对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厚度可以为10nm、50nm、100nm、150nm、200nm、300nm、4000nm或500nm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也就是说,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和覆盖透明围挡部1224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形成为一整体,即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可以为一整层,第二透光电极层1223上未设置孔洞或镂空。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的位置限制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通过限制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透光率,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可以为10nm、50nm、100nm、150nm、200nm、300nm、4000nm或500nm等。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且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连续覆盖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由此,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和透明围挡部1224的位置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形成位置,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形成工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0nm。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可以保证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透光率,减少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影响。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厚度可以为10nm、50nm、100nm、150nm、200nm、300nm、4000nm或500nm等。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厚度可以为10nm、50nm、100nm、150nm、200nm、300nm、4000nm或500nm等。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俯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部1225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镂空区域12241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12242。多个第一子区域1224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第一子区域12242内设有一个第一子部分12251。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显示面1216。具体地,当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受到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形成的外加电场的作用时,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均从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当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射向防窥结构122时,射向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的光线被第一子部分12251吸收,射向相邻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透明围挡部1224的光线可以从防窥结构122中射出。由于多个第一子区域1224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则防窥结构122可以改变显示屏12在第一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12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12第一方向两侧的无法观察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12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同时,仅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第一子部分12251,有利于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区域12242由显示面1216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延伸至显示面1216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
请参阅图13和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为w。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为h。h和w满足:h/w≥1。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使显示屏12进入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于45°的光线可以被电致变色部1225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于或等于45°的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的视角,有利于保证显示屏12的防窥效果。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1、2、3、4或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满足:1nm≤h≤200μm。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1225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减少电致变色部1225对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影响,可以保证显示屏12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满足:1nm≤w≤200μm。通过限制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显示屏12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满足:1nm≤h≤200μm,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满足:1nm≤w≤200μm。通过限制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和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1225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也可以从而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显示屏12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h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等间距设置。由此,在第一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区域12242之间的间距相同,有利于实现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俯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镂空区域12241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区域12243。多个第二子区域1224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第二子区域12243与所有的第一子区域12242均相交且连通。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由此,第一子区域12242与第二子区域12243可以形成为网格状。
电致变色部1225还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分12252。每个第二子区域12243内设有一个第二子部分12252。每个第二子部分12252与所有的第一子部分12251均相交。由此,填充在第一子区域12242内的第一子部分12251与填充在第二子区域12243内的第二子部分12252可以形成为网格状。
具体地,当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和多个第二子部分12252受到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形成的外加电场的作用时,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和多个第二子部分12252均可以从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当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射向防窥结构122时,射向多个第一子部分12251和多个第二子部分12252的光线被第一子部分12251和第二子部分12252吸收,射向相邻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透明围挡部1224的光线,以及射向相邻两个第二子部分12252之间的透明围挡部1224的光线可以从防窥结构122中射出。由于多个第一子区域12242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多个第二子区域12243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间隔排列,则防窥结构122可以改变显示屏12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12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12第一方向的两侧以及在第二方向的两侧均无法观察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12的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区域12242可以由显示面1216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至显示面1216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3和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为w。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为h。h和w满足:h/w≥1。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分12252之间的间距为w1。电致变色部1225的厚度为h。h和w满足:h/w1≥1。由此,使显示屏12进入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于45°的光线可以被电致变色部1225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于或等于45°的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的视角,有利于保证显示屏12的防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分12252之间的间距可以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子部分12252等间距设置。由此,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区域12243之间的间距相同,有利于在第二方上实现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分12252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设置有利于实现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引线与第二透明电极的引线可以导通到显示屏12的引脚上,引脚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3与电子设备100的控制器连接。其中,控制器可以为电子设备100内的驱动芯片、电源芯片等芯片。电子设备100进入防窥状态可以用户手动操作,也可以根据电子设备100周围的环境信息(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装置、摄像头等来检测电子设备100周围的环境信息)触发。
下面对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防窥结构122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结构122包括电致变色层1222、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
其中,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材料可以包括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铟氟氧化物(indiumfoxide,IFO)、铝锌氧化物(Al Zinc Oxide,AZO)等中的至少一种。
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作而成,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其中,电致变色材料可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例如为三氧化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通过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为透明状态,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遮挡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从而有利于保证显示屏12的显示亮度。
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相对的两侧,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可以形成完整的回路。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中的一个为正极,另一个为负极,可以通过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上施加不同的驱动电压,使电压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由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
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一通孔12211。电致变色层1222连续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和第一通孔12211。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指的是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除第一通孔12211以外的部分。具体地,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的电致变色层1222和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第一通孔12211的电致变色层1222形成为一整体,即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为一整层。由此,仅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在透明状态与着色状态之间切换,当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变为着色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通孔12211对应的区域射出。
具体地,当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未通电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没有产生电场,则此时电致变色部1225没有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电致变色层1222呈现透明状态。此时的电致变色层1222无法吸收光线,显示模组121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穿过电致变色层1222,使显示屏12具有较大的视角,则此时显示屏12可以处于分享状态。
当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通电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可以产生电场,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可以由透明状态变为着色状态。此时,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角度的光线,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第一通孔12211对应的区域射出,即可以减小显示屏12的视角,使显示屏12可以处于防窥状态。
电致变色层1222的朝向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12221。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凸起12221与电致变色层122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一个第一凸起12221与一个第一通孔12211对应,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2211内。由此,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可以共同包围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并且将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2211内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平坦,从而便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设置。
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12,通过在显示屏12中设置防窥结构122,使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的两侧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由透明状态转变为着色状态,从而使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角度光线,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角度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第一通孔12211对应的区域射出,则可以通过电致变色层1222改变显示屏12的视角大小,从而使显示屏12可以在分享状态和透明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可以共同包围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并且将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2211内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平坦,从而便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通孔12211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间隔排列,则可以使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也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由此,则防窥结构122可以改变显示屏12在第一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12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12第一方向两侧的无法观察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12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同时,仅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第一子部分12251,有利于降低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为w。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h和w满足:h/w≥1。其中,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指的是第一通孔1221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与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w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使显示屏12进入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大于45°的光线可以被电致变色部1225吸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小于或等于45°的光线可以从透明围挡部1224射出,从而可以减小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的视角,有利于保证显示屏12的防窥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与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w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1、2、3、4或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满足:1nm≤h≤200μm。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1225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减少电致变色部1225对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的影响,可以保证显示屏12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w满足:1nm≤w≤200μm。通过限制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可以避免第一通孔12211的尺寸过大导致显示屏12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通孔12211等间距排列。由此,有利于实现从防窥结构122射出的光线能量的一致性,避免显示屏12在防窥状态下出现亮度显示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满足:1nm≤h≤200μm,且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w满足:1nm≤w≤200μm。通过限制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和第一通孔12211的宽度,可以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过大而降低电致变色部1225在透明状态下的透光率,也可以从而可以避免第一通孔12211的尺寸过大导致显示屏12的面积需要过大。
示例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之间的间距h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分12251之间的间距w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nm、10nm、100nm、1μm、10μm、100μm或200μm等。
请参阅图16和图17,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显示模组相配合的立体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通孔12211呈阵列分布。具体地,多个第一通孔12211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呈多行多列的排布方式,则可以使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形成为网格状。由此,则防窥结构122可以改变显示屏12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视角,即当显示屏12处于防窥状态时,在显示屏12第一方向的两侧以及在第二方向的两侧均无法观察到显示屏12显示的内容,从而使显示屏12的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12231。电致变色层1222连续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和第二通孔12231。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指的是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除第二通孔12231以外的部分。具体地,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的电致变色层1222和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第二通孔12231的电致变色层1222形成为一整体,即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为一整层。由此,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和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为同一区域,该区域可以在透明状态与着色状态之间切换,当该区域变为着色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二通孔12231对应的区域射出。
电致变色层1222的朝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12222。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二凸起12222与电致变色层122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一个第二凸起12222与一个第二通孔12231对应,第二凸起12222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12231内。由此,将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12231内可以提高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平坦,便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设置。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结构122包括电致变色层1222、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层叠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12231。电致变色层1222连续覆盖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和第二通孔12231。电致变色层1222的朝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12222。一个第二凸起12222与一个第二通孔12231对应,且第二凸起12222填充于对应的第二通孔12231内。由此,仅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可以在透明状态与着色状态之间切换,当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实体部分对应的区域变为着色状态时,显示模组121射出的光线可以从电致变色层1222与第二通孔12231对应的区域射出。同时也可以提高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平坦,便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9,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21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1215。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至少与一个第一通孔12211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由此,可以减少像素1215位置对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第一通孔12211的形成位置的限制,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形成的难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12的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21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1215。相邻两个像素1215之间具有界定区域1218。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位于界定区域1218内,或与界定区域1218重合。由此,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可以避开正对像素1215的区域,使电致变色层1222可以不影响像素1215的垂直出光区域,从而可以减少对处于防窥状态下的显示屏12的亮度影响。
下面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屏12的制造方法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21-图26,图21-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12的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一显示模组121;其中,显示模组121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1215,显示模组121具有显示面1216;
S2:在显示面1216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
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形成为一整层。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方法可以为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deposition,CAD)、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等方法。
S3: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1222;
其中,电致变色层1222包括透明围挡部1224和电致变色部1225,透明围挡部1224具有镂空区域12241,电致变色部1225填充于镂空区域12241,电致变色部122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透明围挡部1224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与像素1215在显示面1216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S4:在电致变色层1222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
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连续覆盖透明围挡部1224和电致变色部1225。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方法可以为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方法。
由此,在形成电致变色层1222时,可以减小像素1215位置对电致变色层1222形成的显示,从而可以降低电致变色层1222形成的难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屏12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1222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形成透明的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其中,可以通过旋转涂布的方式形成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
对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透明围挡部1224;
其中,对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图案化处理的过程可以为:首先对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进行曝光制程,在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上形成曝光部和非曝光部,曝光部由于受到光线照射会产生交联反应。再对透明围挡部1224胚层进行显影制程,交联度低的非曝光部可以被洗去,交联度高的曝光部会留下,以形成透明围挡部1224。
在透明围挡部1224的镂空区域12241内填充电致变色材料,以形成电致变色部1225。
其中,在透明围挡部1224的镂空区域12241内填充电致变色材料可以采用喷墨打印(ink jet printing,IJP)的方式形成。
由此,电致变色部1225的形成的方式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12时,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贴合的触控结构层125。其中,触控结构层125可以包括桥接金属层、绝缘层和图形金属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结构层125的制备工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表面通过金属物理气相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金属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桥接层金属。其次通过绝缘层化学气象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绝缘层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绝缘层。最后通过金属PVD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金属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图形层金属。
由此,触控结构层125与防窥结构122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12时,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贴合的屏蔽层126。在屏蔽层126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屏蔽层126贴合的触控结构层125。其中,屏蔽层126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形成,触控结构层125形成的方法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形成屏蔽层126的方式简单,通过设置屏蔽层126,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触控结构层125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125的触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包括平坦层1214。平坦层1214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于显示模组121与防窥结构122之间。通过设置平坦层1214,可以进行平坦化,可以为后续防窥结构122中电极提供较为平整的表面,可以保证形成的电极层的结构的稳定性。
下面对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屏12的制造方法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27-图31,图27-图3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12的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一显示模组121;其中,所述显示模组121具有显示面1216;
S2:在显示面1216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
S3:在显示面1216和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1222;其中,电致变色层1222连续覆盖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实体部分和第一通孔12211,电致变色层1222的朝向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12221,一个第一凸起12221与一个第一通孔12211对应,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2211内;
电致变色层1222的形成可以通过在涂布、喷墨打印、曝光等方式。
S4:在电致变色层1222的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
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方法可以为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方法。
由此,电致变色层1222和显示面1216可以共同包围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并且将第一凸起12221填充于对应的第一通孔12211内可以提高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固定的可靠性,也可以使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远离显示面1216的一侧平坦,从而便于电致变色层1222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面1216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显示面1216形成第一透明电极胚层。
可以通过溅射工艺或沉积工艺形成第一透明电极胚层。
对第一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
第一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可以依次通过曝光、显影、刻蚀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面1216上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显示面1216形成第二透明电极胚层。
可以通过溅射工艺或沉积工艺形成第二透明电极胚层。
对第二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
第二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可以依次通过曝光、显影、刻蚀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12时,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贴合的触控结构层125。其中,触控结构层125可以包括桥接金属层、绝缘层和图形金属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结构层125的制备工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表面通过金属物理气相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金属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桥接层金属。其次通过绝缘层化学气象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绝缘层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绝缘层。最后通过金属PVD成膜,光刻胶曝光、显影,金属刻蚀,光刻胶剥离清洗等流程,形成所需图形的图形层金属。形成屏蔽层126的方式简单,通过设置屏蔽层126,可以减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对触控结构层125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触控结构层125的触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屏12为OLED显示屏12时,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23贴合的屏蔽层126。在屏蔽层126的远离电致变色层1222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屏蔽层126贴合的触控结构层125。其中,屏蔽层126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形成,触控结构层125形成的方法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由此,触控结构层125与防窥结构122可以连为一体形成TOE结构,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还包括平坦层1214。平坦层1214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于显示模组121与防窥结构122之间。通过设置平坦层1214,可以进行平坦化,可以为后续防窥结构122中电极提供较为平整的表面,可以保证形成的电极层的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0)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
防窥结构,所述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显示面之间,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所述透明围挡部具有镂空区域,所述电致变色部填充于所述镂空区域,所述电致变色部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所述透明围挡部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像素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所述电致变色部和所述透明围挡部;和/或,
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连续覆盖所述电致变色部和所述透明围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分;
所述镂空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多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显示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域还包括多个第二子区域,多个所述第二子区域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每个所述第二子区域与所有的所述第一子区域均相交且连通;
所述电致变色部还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分,每个所述第二子区域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分,每个所述第二子部分与所有的所述第一子部分均相交;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3-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之间的间距为w,所述电致变色部的厚度为h,所述h和所述w满足:h/w≥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和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所述触控结构层形成于所述屏蔽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上,且与所述屏蔽层的表面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所述触控结构层形成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
9.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
防窥结构,所述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显示面之间,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一个所述第一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显示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呈阵列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为w,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h,所述h和所述w满足:h/w≥1。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像素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像素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14.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相邻两个所述像素之间具有界定区域,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界定区域内,或与所述界定区域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朝向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一个所述第二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且所述第二凸起填充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防窥结构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和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所述触控结构层形成于所述屏蔽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上,且与所述屏蔽层的表面贴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触控结构层,所述触控结构层形成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贴合。
19.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
防窥结构,所述防窥结构包括电致变色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显示面之间,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朝向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起,一个所述第二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且所述第二凸起填充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内。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壳;和
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背壳。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上具有按键孔;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穿设于所述按键孔;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显示面。
22.一种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显示模组;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像素,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
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透明围挡部和电致变色部,所述透明围挡部具有镂空区域,所述电致变色部填充于所述镂空区域,所述电致变色部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像素在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且所述透明围挡部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像素在所述显示面的垂直投影有交叠;
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形成电致变色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形成透明的透明围挡部坯层;
对所述透明围挡部坯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透明围挡部;
在所述透明围挡部的镂空区域内填充电致变色材料,以形成所述电致变色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屏蔽层;
在所述屏蔽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屏蔽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26.一种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显示模组;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具有显示面;
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多个间隔开设置的第一通孔;
在所述显示面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形成所述电致变色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连续覆盖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实体部分和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表面上一体地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起,一个所述第一凸起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凸起填充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内;
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显示面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显示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胚层;
对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胚层;
对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胚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
29.根据权利要求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屏蔽层;
在所述屏蔽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屏蔽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30.根据权利要求26-2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OLED像素结构层和封装层,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包括所述像素,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的远离所述OLED像素结构层的一侧,且与所述封装层贴合;
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表面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贴合的触控结构层。
CN202310994532.0A 2023-08-08 2023-08-08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7242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4532.0A CN117724275A (zh) 2023-08-08 2023-08-08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4532.0A CN117724275A (zh) 2023-08-08 2023-08-08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4275A true CN117724275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05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94532.0A Pending CN117724275A (zh) 2023-08-08 2023-08-08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2427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13451A (ja) * 2009-07-02 2011-01-20 Fujikura Ltd 視野角制御フィルタ
CN108681171A (zh) * 2018-05-23 2018-10-19 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显示器件及电子设备
CN108828835A (zh) * 2018-07-17 2018-11-16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86388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12099280A (zh) * 2020-02-27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元件、显示装置及电致变色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5951533A (zh) * 2023-01-03 2023-04-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13451A (ja) * 2009-07-02 2011-01-20 Fujikura Ltd 視野角制御フィルタ
CN108681171A (zh) * 2018-05-23 2018-10-19 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显示器件及电子设备
CN108828835A (zh) * 2018-07-17 2018-11-16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2099280A (zh) * 2020-02-27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元件、显示装置及电致变色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186388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CN115951533A (zh) * 2023-01-03 2023-04-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1806B (zh) 显示装置
US1028878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with polarizer windows
KR20200120845A (ko) 표시 장치
KR20180020091A (ko) 표시 장치
US11271051B2 (en) Light sourc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40020095A (ko) 광학 시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10103037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WO202002476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355551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5933642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63293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23516241A (ja) 受動表示領域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US2023037130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7724275A (zh) 显示屏、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的制造方法
KR20200051898A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52604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DAM pattern with trench
WO202320179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072933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20007788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057853A (ko) 표시 장치
KR2020005955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커버 윈도우 제조 방법
CN220733365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280776U (zh) 显示装置
CN218483164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CN217922277U (zh) 制造显示装置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