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971A -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5971A
CN117545971A CN202180099717.4A CN202180099717A CN117545971A CN 117545971 A CN117545971 A CN 117545971A CN 202180099717 A CN202180099717 A CN 202180099717A CN 117545971 A CN117545971 A CN 117545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frigerant
plate member
heat transfer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97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笃史
前田刚志
梁池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545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59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分配器与制冷剂配管和多个传热管连接,使从制冷剂配管流入的制冷剂在形成于制冷剂分配器内部的流路中流通而分配给多个传热管,其中,该制冷剂分配器具有在第1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和第3板状部件,制冷剂配管与该第1板状部件连接,多个传热管与该第3板状部件连接,第1板状部件具有:流入路,其在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供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以及多个折返流路,它们使从第2板状部件侧流过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侧折返而流动,第2板状部件具有在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贯通路,第3板状部件具有向与第2板状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贯通路分别与流入路或多个折返流路之一连通,在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有与多个贯通路连通的空间。

Description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制冷剂分配到多个传热管的制冷剂分配器、具有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和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实现制冷剂量的削减和热交换器的高性能化,空调装置中使用的热交换器中的传热管的细径化正在发展。在使传热管细径化的情况下,需要抑制制冷剂通过传热管时的压损的增加。因此,使热交换器的分支数即通路数增加。
通常,在热交换器中,为了使通路数增加,设置有将从1个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给多个通路来进行供给的多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器。该情况下,在热交换器中,为了维持热交换性能,要求能够抑制制冷剂向各通路偏流的紧凑的制冷剂分配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制冷剂分配器,公开了将形成有使制冷剂分支为两部分的贯通槽的板状部件和形成有使制冷剂在该贯通槽中流通的贯通孔的板状部件层叠而构成的制冷剂分配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782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剂分配器中,为了使形成于板状部件的贯通槽作为流路而成立,形成有贯通槽的板状部件被其他板状部件夹着。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剂分配器中,为了确保扁平管的***空间,存在仅形成有供扁平管***的开口的2枚板状部件。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剂分配器中,不具有分配制冷剂的功能的板状部件的数量多,导致大型化。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这种课题而完成的,提供小型化的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制冷剂分配器与制冷剂配管和多个传热管连接,使从制冷剂配管流入的制冷剂在形成于制冷剂分配器内部的流路中流通而分配给多个传热管,其中,该制冷剂分配器具有在第1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和第3板状部件,制冷剂配管与该第1板状部件连接,多个传热管与该第3板状部件连接,第1板状部件具有:流入路,其在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供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以及多个折返流路,它们使从第2板状部件侧流过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侧折返而流动,第2板状部件具有在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贯通路,第3板状部件具有向与第2板状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贯通路分别与流入路或多个折返流路之一连通,在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有与多个贯通路连通的空间。
发明效果
在本公开中,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与扁平管连接的第3板状部件的突出部。由此,在本公开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回路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热交换器7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板状部件10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流路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流路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第3板状部件30A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3板状部件30B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分配器7Ab的概略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流路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分配器7Bb的概略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流路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制冷剂分配器7Cb的概略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流路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流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等对具有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制冷循环装置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了相同标号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全文中相同。进而,在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此外,关于细微的构造,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图示。而且,说明书全文中所示的结构要素的方式不过是例示,不限于说明书所记载的方式。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室外机2、室内机3和制冷剂配管4。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5、流路切换阀6、膨胀阀8、室外热交换器9和室外送风机9a。室内机3具有室内热交换器7和室内送风机7a。制冷剂配管4是连接压缩机5、流路切换阀6、室内热交换器7、膨胀阀8和室外热交换器9、并且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配管。制冷剂配管4和与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各设备构成制冷剂回路。
压缩机5吸入低温且低压的状态的制冷剂,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成为高温且高压的状态的制冷剂并排出。流路切换阀6在制冷剂回路中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例如是四通阀。膨胀阀8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例如是电子膨胀阀。室外热交换器9在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是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9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送风机9a是向室外热交换器9输送室外空气的设备。
室内热交换器7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送风机7a是向室内热交换器7输送室内空气的设备,例如是横流风扇。
室内热交换器7具有制冷剂分配器7b。制冷剂分配器7b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成为富液相状态的制冷剂流通的流入侧。室外热交换器9具有制冷剂分配器9b。制冷剂分配器9b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9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流入侧。与制冷剂分配器7b和制冷剂分配器9b有关的说明在后面叙述。
(制冷运转)
这里,对制冷循环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制冷循环装置1将流路切换阀6切换为使压缩机5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9连接,由此进行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中,吸入到压缩机5的制冷剂被压缩机5压缩,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5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阀6,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9。流入室外热交换器9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9a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阀8,被减压和膨胀,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7。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机7a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实施室内的制冷。然后,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阀6被吸入到压缩机5。
(制热运转)
接着,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制冷循环装置1将流路切换阀6切换为使压缩机5的排出侧和室内热交换器7连接,由此进行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中,吸入到压缩机5的制冷剂被压缩机5压缩,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排出。从压缩机5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阀6,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7。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机7a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液化。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实施室内的制热。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膨胀阀8,被减压和膨胀,成为低温且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9。流入室外热交换器9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9a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然后,蒸发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阀6被吸入到压缩机5。
(室内热交换器7)
下面,以室内热交换器7为例对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热交换器9和室外热交换器9的制冷剂分配器9b是与室内热交换器7和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分配器9b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本公开的内容也可以仅应用于室内热交换器7和制冷剂分配器9b以及室外热交换器9和制冷剂分配器9b中的任意一方。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室内热交换器7的立体图。在图2中,放大示出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分配器7b侧。室内热交换器7具有制冷剂分配器7b、多个传热管50和气体集管(未图示)。如图2所示,在制冷剂分配器7b连接有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配管4和多个传热管50。制冷剂分配器7b使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在形成于内部的流路中流通而分配给多个传热管50。
传热管50例如是形成有多个流路的扁平管或圆管。传热管50例如由铜或铝形成。传热管50的靠制冷剂分配器7b侧的端部被***到制冷剂分配器7b中。另外,在图2中示出传热管50为8根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
对实施方式1的室内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在制冷剂配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分配器7b进行分配,向多个传热管50流出。制冷剂在多个传热管50中在与由室内送风机7a供给的空气等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多个传热管5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气体集管进行汇合,向制冷剂配管4流出。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制冷剂向与该流动相反的方向流动。
(制冷剂分配器7b)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的概略图。在图3中,示出展开制冷剂分配器7b并进行排列的状态。如图3所示,制冷剂分配器7b例如是矩形形状的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第3板状部件30和第4板状部件40层叠而形成的。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第4板状部件40和第3板状部件30在图3的X轴方向上按照该顺序并排地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称为层叠方向。另外,层叠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此外,将与图3的Y轴方向相当的制冷剂分配器7b的宽度方向简称为宽度方向。将与图3的Z轴方向相当的多个传热管50的排列方向简称为排列方向。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第4板状部件40和第3板状部件30例如通过钎焊而一体地被接合。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第4板状部件40和第3板状部件30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或切削加工等来加工。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板状部件10的立体图。图4的视点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与图3相反的一侧。如图3和图4所示,第1板状部件10具有2个跨层突出部12a和4个跨层突出部12b。跨层突出部12a和跨层突出部12b向层叠方向上的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方向突出。跨层突出部12a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被***到制冷剂分配器7b中的2根传热管50。跨层突出部12b形成为,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跨越被***到制冷剂分配器7b中的1根传热管50。
在各个跨层突出部12a的内部形成有折返流路13a。折返流路13a是使从后述的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流过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折返而流动的流路。在各个跨层突出部12b的内部形成有折返流路13b。折返流路13b是使从后述的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流过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折返而流动的流路。在第1板状部件10形成有流入路11。流入路11是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第1板状部件10而形成的。在第1板状部件10连接有制冷剂配管4,制冷剂配管4的内部空间与流入路11连通。流入路11、折返流路13a和折返流路13b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的流路。
第2板状部件20具有在层叠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贯通路21a、2个贯通路21b、2个贯通路21c、4个贯通路21d和4个贯通路21e。贯通路21a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20的大致中央。贯通路21a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a连通。各个贯通路21b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与贯通路21a相邻地形成。各个贯通路21b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b连通。各个贯通路21c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形成于从贯通路21a起等间隔、且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各个贯通路21c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c连通。
各个贯通路21d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与贯通路21c相邻地形成。各个贯通路21d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d连通。各个贯通路21e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排列方向上与贯通路21a和2个贯通路21c交替地形成。各个贯通路21e在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各个贯通路21e与折返流路13b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连通。贯通路21a、2个贯通路21b、2个贯通路21c、4个贯通路21d和4个贯通路21e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的流路。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后视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图5和图6的视点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与图3相反的一侧。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3板状部件30具有向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方向突出的15个突出部31。各个突出部31从第3板状部件30中的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一侧的面起大致垂直地突出。其中,在8个突出部31各自的端部形成有供传热管50***的***开口32。此外,如图3所示,在另外1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a。在另外2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b。在其余4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c。形成有***开口32的突出部31与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中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部31交替地设置。
形成有分支路34a的突出部31设置于第3板状部件30的排列方向的大致中央。分支路34a使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a和第1连通路41b连通。形成有分支路34b的各个突出部31在排列方向上从形成有分支路34a的突出部31起等间隔地设置。分支路34b使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c和第1连通路41d连通。形成有分支路34c的各个突出部31在排列方向上与形成有分支路34a的突出部31和形成有分支路34b的2个突出部31交替地设置。形成有分支路34c的各个突出部31在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各个分支路34c使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e和第2连通路42连通。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图7从在排列方向上切断制冷剂分配器7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截面、即图5的A-A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3个突出部31。如图3和图7所示,在形成有***开口32的突出部31各自的内部形成有***空间33。***空间33还包含与第3板状部件30的板厚相当的空间。换言之,***空间33在层叠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件30中的靠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遍及到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的端面。对应的传热管50的末端部位于***空间33。此外,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还包含与第3板状部件30的板厚相当的空间。换言之,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在层叠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件30中的靠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遍及到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的端面。***空间33、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的流路。
如图3所示,第4板状部件40具有在层叠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第1连通路41a、2个第1连通路41b、2个第1连通路41c、4个第1连通路41d、4个第1连通路41e和8个第2连通路42。第1连通路41a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20的大致中央。第1连通路41a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连通。即,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经由第1连通路41a连通。
各个第1连通路41b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与第1连通路41a相邻地形成。各个第1连通路41b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连通。即,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经由第1连通路41b连通。各个第1连通路41c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形成于从第1连通路41a起等间隔、且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各个第1连通路41c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连通。即,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经由第1连通路41c连通。
各个第1连通路41d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与第1连通路41c相邻地形成。各个第1连通路41d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连通。即,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经由第1连通路41d连通。各个第1连通路41e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在排列方向上与第1连通路41a和2个第1连通路41c交替地形成。各个第1连通路41e在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各个第1连通路41e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连通。即,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经由第1连通路41e连通。
各个第2连通路42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大致L字形状,形成为包围第1连通路41e。各个第2连通路42与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和***空间33连通。即,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和第3板状部件30的***空间33经由第2连通路42连通。因此,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和第3板状部件30的***空间33经由第1连通路41e、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和第2连通路42连通。第1连通路41a、2个第1连通路41b、2个第1连通路41c、4个第1连通路41d、4个第1连通路41e和8个第2连通路42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的流路。
(制冷剂分配器7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流路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流路的图。图9所示的流路是图8所示的流路的后续。使用图8和图9对实施方式1的流路进行说明。另外,这里,不对流路的全部分支进行说明,以流路的多个分支中的、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向1个传热管50流出为止的1个分支为代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8所示,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在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和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a中直线前进,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4板状部件4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b和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接着,如图9所示,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和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c,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4板状部件4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d和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然后,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和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连通路41e,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4板状部件4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向第3板状部件30侧折返。折返后的制冷剂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空间33,向1个传热管50流出。
在实施方式1中,***空间33、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即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与传热管50连接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突出部31。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中,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此外,总的来说,在***空间33中,为了使制冷剂顺畅地向传热管50流出,要求不产生制冷剂的滞留的规定的宽度。在将***空间33形成于板状部件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所要求的宽度,需要增大板状部件整体的厚度或宽度等。这里,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3板状部件的突出部31形成有***空间33。因此,在确保***空间33的宽度时,不需要增大无助于形成***空间33的部位。因此,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能够实现小型化。
同样,在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中,为了使制冷剂顺畅地分流,也要求不产生制冷剂的滞留的规定的宽度。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3板状部件的突出部31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因此,在确保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的宽度时,不需要增大无助于形成***空间33的部位。因此,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制冷剂分配器7b实现了小型化,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确保了传热管50的安装面积,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此外,能够使制冷剂分配器7b和室内热交换器7轻量化。
此外,在制冷剂分配器7b中,通过削减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简化了制造工序,能够削减制造费用。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折返流路13a和折返流路13b、即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0的跨层突出部12a和跨层突出部12b。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7b中,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此外,在第1板状部件10形成有折返流路13a或折返流路13b,由此能够使在第1板状部件10与第3板状部件30之间往复的制冷剂再次向第3板状部件30侧流通。由此,能够在同一板状部件中多次流通,因此,削减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
(变形例1)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第3板状部件30A的剖视图。图10在第3板状部件30A中从与图5的A-A截面相当的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A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3个突出部31。如图10所示,各个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形状。此外,突出部31形成为,排列方向的尺寸朝向末端部而变小。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突出部31也可以从第3板状部件30A中的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一侧的面起大致垂直地突出。
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形状,由此,能够避免在制冷剂分配器7b的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集中于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的一处。由此,第3板状部件30A的耐压性提高,因此,能够减薄板厚,削减制造费用。
(变形例2)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3板状部件30B的剖视图。图11在第3板状部件30B中从与图5的A-A截面相当的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B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3个突出部31。如图11所示,第3板状部件30B的在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中与突出部31对置的部分形成为楔形状。此外,突出部31形成为,排列方向的尺寸朝向末端部而变小。
第3板状部件30B具有楔形状,由此,在刚要流入传热管50之前抑制了流路的急速扩大。由此,减少了压力损失,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器7的热交换性能。
实施方式2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分配器7Ab的概略图。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第4板状部件40,形成为使第3板状部件30的***空间33和分支路34c连通。第1板状部件10和第2板状部件20是与实施方式1的第1板状部件10和第2板状部件20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关于制冷剂分配器7Ab的流路,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各个贯通路21a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连通。各个贯通路21b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连通。各个贯通路21c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连通。各个贯通路21d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连通。各个贯通路21e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连通。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图13的视点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与图12相反的一侧。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3板状部件30中,形成有***空间33的2个突出部31和形成有分支路34c的突出部31一体地形成。此外,2个***空间33和分支路34c连通。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图14从在排列方向上切断制冷剂分配器7A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截面、即制冷剂分配器7Ab中的与图5的A-A截面相当的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3个突出部31。如图14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空间33和分支路34c在层叠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件30中的靠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遍及到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的端面。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空间33、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也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Ab的流路。
(制冷剂分配器7A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流路的图。使用图15对实施方式2的流路进行说明。另外,这里,不对流路的全部分支进行说明,以流路的多个分支中的、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向1个传热管50流出为止的1个分支为代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5所示,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通过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和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a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接着,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b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然后,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到达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的制冷剂向第3板状部件30的***空间33分流。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向1个传热管50流出。
在实施方式2中,***空间33、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即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与传热管50连接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突出部31。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分配器7Ab中,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3板状部件30中,形成有***空间33的2个突出部31和形成有分支路34c的突出部31一体地形成。由此,使制冷剂分流的功能集中于第3板状部件30。由此,在制冷剂分配器7Ab中,能够省略使制冷剂分流的其他板状部件,进一步实现了小型化。
实施方式3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分配器7Bb的概略图。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或分支路34c的突出部31,在全部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空间33。第1板状部件10和第2板状部件20是与实施方式1的第1板状部件10和第2板状部件20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关于制冷剂分配器7Bb的流路,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各个贯通路21a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a连通。各个贯通路21b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a连通。各个贯通路21c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b连通。各个贯通路21d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和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b连通。各个贯通路21e与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和后述的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副分支路44连通。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图17的视点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与图16相反的一侧。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3板状部件30具有向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方向突出的8个突出部31。在8个突出部31的端部形成有供传热管50***的***开口32。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图18从在排列方向上切断制冷剂分配器7B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截面、即制冷剂分配器7Bb中的与图5的A-A截面相当的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2个突出部31。如图16和图18所示,在形成有***开口32的突出部31各自的内部形成有***空间33。***空间33还包含与第3板状部件30的板厚相当的空间。换言之,***空间33在层叠方向上从第3板状部件30中的靠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遍及到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的端面。对应的传热管50的末端部位于***空间33。此外,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形状。突出部31形成为,排列方向的尺寸朝向端部而变小。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空间33也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b的流路。
如图16所示,第4板状部件40具有在层叠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第1副分支路43a、2个第2副分支路44和4个第2副分支路44。第1副分支路43a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直线形状,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20的大致中央。第1副分支路43a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和第2板状部件20的2个贯通路21b连通。各个第1副分支路43b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为直线形状,形成于从第1副分支路43a起等间隔的位置。各个第1副分支路43b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和第2板状部件20的2个贯通路21d连通。
各个第2副分支路44在从层叠方向的-侧向+侧观察时为大致S字形状,在排列方向上与第1副分支路43a和2个第1副分支路43b交替地形成。各个第2副分支路44在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各个第2副分支路44与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和第3板状部件30的2个***空间33连通。第1副分支路43a、2个第2副分支路44和4个第2副分支路44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Bb的流路。
(制冷剂分配器7B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流路的图。另外,这里,不对流路的全部分支进行说明,以流路的多个分支中的、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向1个传热管50流出为止的1个分支为代表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9所示,从制冷剂配管4流入的制冷剂通过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和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a,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a。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a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b,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a,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接着,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c,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b。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1副分支路43b的制冷剂被分流,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d,到达第1板状部件10的折返流路13b,向第2板状部件20侧折返。
然后,折返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部件20的贯通路21e,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副分支路44。到达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副分支路44的制冷剂向第3板状部件30的2个***空间33分流。分流后的一方的制冷剂向1个传热管50流出。
在实施方式3中,***空间33、即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与传热管50连接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突出部31。由此,在实施方式3中,在制冷剂分配器7Bb中,也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实施方式4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制冷剂分配器7Cb的概略图。如图20所示,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形成有***空间33的突出部31,在全部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中的任意一方。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和第4板状部件40是与实施方式1的第1板状部件10、第2板状部件20和第4板状部件40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关于制冷剂分配器7Cb的流路,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立体图。图21的视点位于层叠方向上的与图20相反的一侧。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3板状部件30具有向与第2板状部件20相反的方向突出的7个突出部31。其中,在1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a。在另外2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b。在其余4个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有分支路34c。此外,与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中的任意一方的突出部31交替地形成有8个***开口32。
形成有分支路34a、分支路34b或分支路34c的突出部31的形成位置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外,从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到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为止的流路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实施方式4中,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也构成制冷剂分配器7Cb的流路。
在实施方式4中,***开口32形成于第3板状部件30的平面部分。因此,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与第3板状部件30的分支路34c和第3板状部件30的***开口32连通。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3板状部件30的剖视图。图22从在排列方向上切断制冷剂分配器7C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截面、即制冷剂分配器7Cb中的与图5的A-A截面相当的截面中放大示出位于第3板状部件30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的端部的3个突出部31。如图22所示,突出部31的内部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形状。突出部31形成为,排列方向的尺寸朝向端部而变小。此外,在图22中省略第4板状部件40,但是,被***到制冷剂分配器7Cb中的传热管50的末端通过***开口32而位于第2连通路42。
(制冷剂分配器7C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流路的图。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流路的图。图24所示的流路是图23所示的流路的后续。使用图23和图24对实施方式4的流路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从第1板状部件10的流入路11到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为止的流路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如图24所示,通过第4板状部件40的第2连通路42后的制冷剂向被***到***开口32中的1个传热管50流出。
在实施方式4中,分支路34a、分支路34b和分支路34c、即流路的一部分形成于与传热管50连接的第3板状部件30的突出部31。由此,在实施方式4中,在制冷剂分配器7Cb中,也削减了形成流路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板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4,但是,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4,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例如,室内热交换器7或室外热交换器9也可以具有与传热管50接合的多个翅片。翅片例如由铝形成。
此外,在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形成为8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器7b,但是不限于此,通过变更分支路的数量,能够使分支数成为除此以外的数量。
此外,在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在第1板状部件10中,折返流路13a设置于跨层突出部12a的内部,折返流路13b设置于跨层突出部12b的内部。但是,折返流路13a和折返流路13b也可以形成为贯通第1板状部件10的槽,被其他板状部件闭塞,由此作为流路而成立。此外,折返流路13a和折返流路13b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1板状部件10的板厚小的深度的槽。根据这些情况,只要在第3板状部件30的突出部31形成流路的一部分,就能够使制冷剂分配器7b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将突出部31的内部形成为下游侧成为圆弧形状。此外,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第3板状部件30中,在第2板状部件20侧的面形成楔形状。
标号说明
1:制冷循环装置;2:室外机;3:室内机;4:制冷剂配管;5:压缩机;6:流路切换阀;7:室内热交换器;7b:制冷剂分配器;7Ab:制冷剂分配器;7Bb:制冷剂分配器;7Cb:制冷剂分配器;7a:室内送风机;8:膨胀阀;9:室外热交换器;9a:室外送风机;9b:制冷剂分配器;10:第1板状部件;11:流入路;12a:跨层突出部;12b:跨层突出部;13a:折返流路;13b:折返流路;20:第2板状部件;21a:贯通路;21b:贯通路;21c:贯通路;21d:贯通路;21e:贯通路;30:第3板状部件;30A:第3板状部件;30B:第3板状部件;31:突出部;32:***开口;33:***空间;34a:分支路;34b:分支路;34c:分支路;40:第4板状部件;41a:第1连通路;41b:第1连通路;41c:第1连通路;41d:第1连通路;41e:第1连通路;42:第2连通路;43a:第1副分支路;43b:第1副分支路;44:第2副分支路;50:传热管。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剂分配器,其与制冷剂配管和多个传热管连接,使从所述制冷剂配管流入的制冷剂在形成于该制冷剂分配器的内部的流路中流通而分配给所述多个传热管,其中,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具有在第1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1板状部件、第2板状部件和第3板状部件,所述制冷剂配管与该第1板状部件连接,所述多个传热管与该第3板状部件连接,
所述第1板状部件具有:
流入路,其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供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配管流入;以及
多个折返流路,它们使从所述第2板状部件侧流过来的制冷剂向所述第2板状部件侧折返而流动,
所述第2板状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贯通路,
所述第3板状部件具有向与所述第2板状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所述多个贯通路分别与所述流入路或所述多个折返流路之一连通,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多个贯通路连通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还具有第4板状部件,该第4板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2板状部件与所述第3板状部件之间,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2个突出部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开口,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开口的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的所述空间是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末端部所在的***空间,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除了形成有所述***空间的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以外的突出部的内部形成的所述空间是使从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流入的制冷剂分流的分支路,
所述第4板状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第1连通路和多个第2连通路,
所述多个第1连通路分别使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和所述多个分支路中的1个分支路连通,
所述多个第2连通路分别使所述多个分支路中的1个分支路和所述***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2个突出部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开口,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形成有所述***开口的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的所述空间是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末端部所在的***空间,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除了形成有所述***空间的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以外的突出部的内部形成的所述空间是使从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流入的制冷剂分流的分支路,
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形成有所述***空间的所述至少2个突出部和形成有所述分支路的所述突出部一体地形成,至少2个所述***空间和所述分支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还具有第4板状部件,该第4板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2板状部件与所述第3板状部件之间,
在所述多个突出部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开口,
形成于所述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的所述空间是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的末端部所在的***空间,
所述第4板状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第1副分支路和多个第2副分支路,
所述多个第1副分支路分别使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和与该贯通路不同的另外2个贯通路连通,
所述多个第2副分支路分别使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和2个所述***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制冷剂分配器还具有第4板状部件,该第4板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2板状部件与所述第3板状部件之间,
形成于所述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的所述空间是使从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流入的制冷剂分流的分支路,
所述第3板状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开口,
在所述多个***开口中分别***有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1个传热管,
所述第4板状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贯通地形成的多个第1连通路和多个第2连通路,
所述多个第1连通路分别使所述多个贯通路中的1个贯通路和所述多个分支路中的1个分支路连通,
所述多个第2连通路分别使所述多个分支路中的1个分支路和所述多个***开口中的1个***开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多个突出部各自的内部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第3板状部件的在所述第2板状部件侧的面中与所述多个突出部对置的部分形成为楔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其中,
所述第1板状部件具有向与所述第2板状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多个跨层突出部,
所述多个跨层突出部形成为,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跨越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至少1个传热管,在所述多个跨层突出部各自的内部形成有所述折返流路。
9.一种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器;以及
多个传热管,它们被***到所述制冷剂分配器中。
10.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180099717.4A 2021-06-28 2021-06-28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75459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4368 WO2023275936A1 (ja) 2021-06-28 2021-06-28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5971A true CN117545971A (zh) 2024-02-09

Family

ID=8468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9717.4A Pending CN117545971A (zh) 2021-06-28 2021-06-28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65511A1 (zh)
JP (1) JP7486671B2 (zh)
CN (1) CN117545971A (zh)
WO (1) WO20232759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4285A (ja) * 1994-09-29 1996-04-12 Zexel Corp 熱交換器
JPH11118295A (ja) * 1997-10-17 1999-04-30 Hitachi Ltd プレート型分流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05266B2 (ja) 2013-05-15 2016-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071946A1 (ja) 2014-11-04 2016-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103965A1 (ja) 2015-12-14 2017-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器、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分配器の製造方法
CN110073154B (zh) 2016-12-21 2021-03-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840262B2 (ja) * 2017-10-13 2021-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090015A1 (ja) 2018-10-30 2020-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4127488B (zh) 2019-06-28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275936A1 (zh) 2023-01-05
EP4365511A1 (en) 2024-05-08
JP7486671B2 (ja) 2024-05-17
WO2023275936A1 (ja)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5101B2 (e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AU2005326711B2 (e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s incorporating porous inserts
CN110073154B (zh)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P2728270B1 (en) Outdoor machine of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9844439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
CN109564070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它的制冷***
WO2018189892A1 (ja) 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709665A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112164B2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7545971A (zh)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015233A (ja) 熱交換器
CN113544458B (zh) 气体集管、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0285603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
WO2021245901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66612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EP4043823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heat exchange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7462832B2 (ja) 熱交換器
EP4080150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934608B2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積層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CN117642595A (zh)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5667830A (zh)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KR20210073987A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트펌프시스템
JP2020118367A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積層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