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25728A -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25728A
CN117525728A CN202410011571.9A CN202410011571A CN117525728A CN 117525728 A CN117525728 A CN 117525728A CN 202410011571 A CN202410011571 A CN 202410011571A CN 117525728 A CN117525728 A CN 117525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energy storage
cavity
sliding
explo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115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25728B (zh
Inventor
李茂松
李鹏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115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257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25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5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25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25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电极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底托件。外壳设有一侧开口的容纳腔。底托件包括底托板、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底托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均凸设于第一表面。底托板为弹性件,底托板包括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包括凸起段和凹陷段,凸起段的厚度大于凹陷段的厚度。底托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表面朝向腔底面,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均抵接腔底面,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表面和腔底面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形成缓冲腔。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电极组件的底部接触第二表面。储能装置使用的寿命更长。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储能装置一般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安装在容纳腔内,其底面与壳体内侧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无法完全贴合。由于储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晃动或者受到外部的冲击,电极组件会在容纳腔内晃动而发生撞击,导致电极组件损伤,储能装置的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电极组件可以通过底托件进行缓冲,产品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电极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底托件。外壳设有一侧开口的容纳腔。容纳腔具有和开口相对的腔底面。底托件包括底托板、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底托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底托板的厚度方向,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背设置。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均凸设于第一表面,且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位于第一表面沿底托板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边缘。底托板为弹性件,底托板包括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位于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第一缓冲部包括凸起段和凹陷段,沿底托板宽度方向,凸起段和凹陷段连接;沿底托板的厚度方向,凸起段的厚度大于凹陷段的厚度。底托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表面朝向腔底面,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均抵接腔底面,沿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表面和腔底面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形成缓冲腔。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电极组件的底部接触第二表面。
当储能设备晃动或者外部受到冲击时,电极组件在容纳腔内晃动,电极组件的底部抵接底托板,将冲击力传递给底托板,底托板具有弹性,且底托板在凹陷段的厚度相对较薄。底托板受到冲击力后可在缓冲腔内发生弹性形变,对电极组件缓冲,防止电极组件受外部冲击而发生损坏,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底托板还设置有凸起段,凸起段的厚度较厚,可以增强第一缓冲部的结构强度,使得底托板更好的强度支撑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还包括腔侧面,腔侧面连接于腔底面,沿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腔侧面和底托板的外周缘之间具有缝隙。
电极组件安装于容纳腔内后,容纳腔还需要注入电解液,电解液会沿缝隙流动至缓冲腔内。也即,缓冲腔内容纳有电解液,电解液起到水床的作用,电极组件晃动冲击底托板时,缓冲腔内的电解液可以进一步减缓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使得电极组件晃动时可以得到更好的缓冲,电极组件不会轻易损坏,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段为第二表面向远离第一表面方向凸起形成。
当储能装置受到外部冲击时,电极组件向下晃动,电极组件将冲击力传递给凸起段。冲击力全部集中在凸起段,底托板受到电极组件冲击时,底托板在凸起段和凹陷段的位置更加容易朝向缓冲腔内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底托板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性能更好,进而储能装置的寿命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底托板的厚度方向,凸起段具有参考轴、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参考轴为凸起段沿宽度方向的中轴线,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为凸起段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边沿。从第一边沿至参考轴,第二表面至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凸起段的厚度逐渐增加。从参考轴至第二边沿,第二表面至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凸起段的厚度逐渐减小。
凸起段为两个,两个凸起段分别为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分别连接凹陷段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可以理解的,凸起段为圆弧形,凸起段上的圆弧面与第二表面逐渐过渡,底托板在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延展性更好,产生的回弹力更大,使得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性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支撑电极组件,一方面,电极组件有两个支撑点,使得电极组件的稳定性更高。
另一方面,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支撑电极组件。当电极组件在容纳腔内晃动冲击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时,冲击力主要集中在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上。由于位于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之间的凹陷段的厚度相对较薄,底托板在凹陷段的位置朝向缓冲腔内凹陷,此时整个底托板呈V型。
底托板的中部位置朝向缓冲腔内凹陷,底托板产生的回弹力更大,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效果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托板还包括两个第二缓冲部,其中一个第二缓冲部连接于第一凸起段远离凹陷段的一侧,另一个第二缓冲部连接于第二凸起段远离凹陷段的一侧。
第二缓冲部设有缓冲孔,沿底托板的厚度方向,缓冲孔贯穿第二缓冲部,缓冲腔内容纳有电解液。
通过设置两个第二缓冲部,底托板宽度方向的尺寸加大,底托板的弹性更好。位于两个第二缓冲部之间的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受到冲击力时,底托板更加容易在凹陷段的位置朝向缓冲腔发生弹性形变。底托板的缓冲性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使得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底托板发生弹性形变时,底托板在凹陷段处向下凹陷,整个底托板呈V型。此时缓冲腔的空间变小,缓冲腔内的电解液被挤压,在缓冲孔处流出。电解液被挤出后处于第二表面和电极组件之间,当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消减至低于底托板的回弹力时,底托板回弹。底托板在回弹的过程中,将处于第二表面和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解液向上挤压至电极组件的极片之间。电解液润滑极片,使得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缓冲部设有多个缓冲孔,多个缓冲孔呈两列排布,其中一列缓冲孔和另一列缓冲孔沿底托板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一列的多个缓冲孔沿底托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通过设置多个缓冲孔,底托板被挤压时,更多的电解液可以从缓冲孔内流出至第二表面和电极组件之间。底托板回弹的过程中,更多的电解液被挤压至电极组件的极片之间,使得电极组件的极片得到更好的润滑,进而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托板的外轮廓呈四角为圆角的矩形,底托板包括四个外周缘,任意相邻的两个外周缘之间通过弯弧边连接以形成圆角。
通过将底托板的四角设置为圆角,底托板的外周缘轮廓与容纳腔的侧面轮廓适配,使得底托板可以顺畅地放入容纳腔底部。且底托板的外周缘更加顺滑,装配过程中底托板不容易划破麦拉膜(mylar),避免造成部件损坏,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寿命。
另外,底托板在圆角位置与容纳腔底部棱边之间具有间隙,底托板被压缩时,缓冲腔的空间变小,更多的电解液从缝隙处被挤压至极片之间,极片得到更好的润滑,使得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底壁,底壁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沿底壁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第一底面形成容纳腔的腔底面。第二底面为外壳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外壳设有防爆孔,防爆孔贯穿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且与容纳腔连通。壳体组件还包括防爆阀,防爆阀固定于底壁,且防爆阀覆盖防爆孔。
容纳腔内部化学体系长期充放电会发生副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电极组件臌胀。当容纳腔内的气体压力过大时,防爆阀打开泄压,防止储能装置内部的气压过大而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另外,由于气体比电解液密度大,一般气体聚集于容纳腔的顶端、电解液聚集于底端。通过将防爆阀设置于外壳的底壁上,当储能装置内部压力过大使防爆阀爆开时,电解液首先从底壁的防爆孔喷出,然后位于容纳腔顶端的气体才被排出。
因此,底壁的防爆阀***后,容纳腔内的电解液基本都从底壁的防爆孔被排出,截断了极片之间的离子通道,避免电极组件的正负极继续反应,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滑条,滑条包括第一滑动段,第一滑动段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滑动凸块。第一滑动段设置于缓冲腔,滑动凸块朝向第一底面,第一滑动段能在缓冲腔内移动,使得滑动凸块移动至抵接防爆阀。
当储能装置处于稳定状态时,滑动凸块位于防爆阀的边缘。当储能装置内部发生异常时,第一滑动段在缓冲腔内朝向防爆阀滑动,使得滑动凸块移动至防爆阀的上方并抵接防爆阀。使得防爆阀破裂泄压,避免储能装置内部的气压过大而发生***。
在相关技术中,防爆阀大多通过内部的气压冲破,但是由于容纳腔内经常有异物遮挡防爆阀,气体压力达到***值时,由于异物的遮挡,气体压力不能全部作用于防爆阀,防爆阀不能在气体压力达到***值时***泄压,以至于储能装置发生***。
而本实施例中,通过滑动凸块抵接防爆阀使防爆阀***泄压,滑动凸块直接接触防爆阀,滑动凸块直接将气体压力和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作用于防爆阀。使得防爆阀可以精准***泄压,储能装置的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条还包括第二滑动段,第二滑动段和第一滑动段呈夹角连接。第二滑动段包括形变段。容纳腔还包括腔侧面,腔侧面连接腔底面。第二滑动段的一侧朝向腔侧面,形变段位于第二滑动段背离腔侧面的一侧。外力作用下,形变段产生形变,使第二滑动段向腔底面方向移动,第二滑动段使第一滑动段向防爆阀移动,使得滑动凸块移动至抵接防爆阀。
当储能装置发生异常时,电极组件先向四周发热膨胀,再沿高度方向发热膨胀。电极组件先向形变段发生膨胀至抵接形变段,使形变段朝向腔侧面发生形变,推动第二滑动段朝向腔底面移动,第二滑动段推动第一滑动段向防爆阀移动至滑动凸块与防爆阀相对。然后电极组件沿高度方向发热膨胀,电极组件抵接底托板,底托板抵接第一滑动段,使得滑动凸块抵接防爆阀,当顶抵压力大于防爆阀的破裂极限时,防爆阀被滑动凸块抵接破裂,储能装置实现泄压,避免储能装置内部气压过大而发生***,保证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段设有凸起,凸起凸设于第二滑动段朝向腔侧面的端面,且凸起位于形变段和第一滑动段之间。凸起抵接腔侧面。
由于第二滑动段通过凸起与第一腔侧面之间点接触,第二滑动段与第一腔侧面的摩檫力较小,使得第二滑动段更加容易朝向腔底面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爆阀包括第一防爆面和第二防爆面,沿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第一防爆面和第一底面的朝向相同,第二防爆面和第二底面的朝向相同。第一防爆面凹设有第一刻痕。滑动凸块伸进第一刻痕内,且与第一刻痕的第一槽底面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刻痕,一方面,滑动凸块滑动至第一刻痕,并伸进第一刻痕。第一刻痕可以对滑动凸块进行限位,防止滑动凸块继续运动,或者回缩。滑动凸块可以一直抵接在第一刻痕,作用力一直作用于第一刻痕,第一刻痕处的强度降低,内部气体压力升高至一定值时,防爆阀就可以在第一刻痕处破裂泄压。
另一方面,第一刻痕处的厚度相对较小,防爆阀在第一刻痕处更加容易破裂泄压。
防爆阀在第一刻痕处裂开小口,使电解液喷出,电解液喷出时的压力作用于防爆阀的开裂处,进一步带动防爆阀整片掀开,使得储能装置可以更快泄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爆阀还设有第二刻痕,第二刻痕凹设于第二防爆面,沿防爆阀的厚度方向,第一刻痕与第二刻痕相背设置。
滑动凸块抵接防爆阀的位置的厚度更小,防爆阀更加容易破裂泄压,使得储能装置的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凸设有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沿宽度方向,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间隔设置。第一卡接件设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接件设有第二卡槽。第一滑动段的相对两侧分别卡接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滑动段能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滑动。
第一滑动段的两侧卡接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对第一滑动段进行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限位。使得第一滑动段滑动更加平稳。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底托件,底托板支撑电极组件的底部。当储能装置受到外部冲击时,电极组件在容纳腔内晃动撞击底托板,底托板受到电极组件的冲击力。由于底托板为弹性件,且凹陷段的厚度相对较薄,底托板受到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时可以在缓冲腔内发生弹性形变,底托板在弹性形变的过程中产生与冲击力方向相反的回弹力,回弹力消耗冲击力以对电极组件进行缓冲,防止电极组件发生撞击而损伤,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储能装置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壳体组件的***图。
图5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7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底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底托件的沿X轴方向的投影图。
图9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
图11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另一个立体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I部放大图。
图13是图3所示壳体组件的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的C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1的D部放大图。
图16是形变段形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E部放大图。
图18是滑条和底托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0-储能装置,100-端盖组件,80-极柱,30-正极极柱,40-负极极柱,2000-光伏板,3000-风机,4000-电网,500-壳体组件,510-外壳,511-底壁,512-第一周壁,513-第二周壁,514-第三周壁,515-第四周壁,516-容纳腔,517-腔底面,518-第一腔侧面,519-第二腔侧面,520-第三腔侧面,521-第四腔侧面,522-安装槽,523-防爆孔,524-第一底面,525-第二底面,534-第一槽底面,526-第二槽底面,530-防爆阀,531-第一防爆面,532-第二防爆面,533-第一刻痕,535-第二刻痕,540-底托件,541-底托板,542-第一支脚,543-第二支脚,544-第一表面,545-第二表面,546-缓冲腔,547-第一缓冲部,548-凸起段,549-凹陷段,550-参考轴,551-第一边沿,552-第二边沿,553-第一凸起段,554-第二凸起段,555-第二缓冲部,556-缓冲孔,557-第一卡接件,558-第二卡接件,559-第一卡槽,560-第二卡槽,561-第一卡接面,562-第二卡接面,563-第三卡接面,564-第四卡接面,570-滑条,571-第一滑动段,572-滑动凸块,573-第一滑动面,574-第二滑动面,575-第二滑动段,576-形变段,577-第三滑动面,578-第四滑动面,579-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应用于一种储能***,该储能***包括电能转换装置(光伏板2000)、风能转换装置(风机3000)、电网4000以及储能装置1000,该储能装置1000可作为储能柜,可以安装于室外。具体的,光伏板20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风能转换装置(风机3000)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供给电网4000,或者在电网4000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数个,数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数个储能装置1000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数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储能装置1000外部还可以设有储能箱,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000。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和图3,储能装置1000包括端盖组件100、电极组件(图未示)、转接件(图未示)和壳体组件500。壳体组件500具有开口并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容纳于容纳腔。端盖组件100装于电极组件一端,端盖组件100密封于壳体组件500的开口。转接件连接于端盖组件100和电极组件之间。
电极组件包括有极芯,端盖组件100包括极柱80,电极组件包括极耳,极柱80通过转接件与极耳焊接固定。可以理解,极柱80为两个,两个极柱80分别为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相对应的,电极组件的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极柱30和正极耳通过转接件焊接固定,负极极柱40和负极耳通过另一转接件焊接固定。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壳体组件5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壳体组件5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壳体组件5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顶”、“下”、“底”、“左”、“右”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顶”,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底”,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请参考图3和图4,壳体组件500包括外壳510、底托件540、防爆阀530和滑条570。请参考图5,外壳510为长方体壳体,外壳510包括底壁511、第一周壁512、第二周壁513、第三周壁514和第四周壁515。第一周壁512、第二周壁513、第三周壁514和第四周壁515首尾顺次连接,且固定于底壁511的外周缘。底壁511、第一周壁512、第二周壁513、第三周壁514和第四周壁515围合成一侧开口的容纳腔516。容纳腔516具有和开口相对的腔底面517、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腔侧面518和第二腔侧面519、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腔侧面520和第四腔侧面521。
请参考图5和图6,外壳510的底壁511还设有安装槽522和防爆孔523。具体的,底壁51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底面524和第二底面525,第一底面524形成腔底面517。安装槽522凹设于第二底面525,防爆孔523贯穿安装槽522的第二槽底面526和第一底面524。安装槽522用于安装防爆阀530,以使防爆阀530可以覆盖防爆孔523。防爆阀530通过焊接固定于安装槽522,且防爆阀530覆盖防爆孔523。
容纳腔516内部化学体系长期充放电会发生副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电极组件臌胀。当容纳腔516内的气体压力过大时,防爆阀530打开泄压,防止储能装置内部的气压过大而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另外,由于气体比电解液密度大,一般气体聚集于容纳腔516的顶端、电解液聚集于底端。通过将防爆阀530设置于外壳510的底壁511上,当储能装置内部压力过大使防爆阀530爆开时,电解液首先从底壁511的防爆孔523喷出,然后位于容纳腔516顶端的气体才被排出。
因此,底壁511的防爆阀530***后,容纳腔516内的电解液基本都从底壁511的防爆孔523被排出,截断了极片之间的离子通道,避免电极组件的正负极继续反应,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请参考图7和图8,底托件540包括底托板541、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底托板541为片体,底托板54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544和第二表面545。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均凸设于第一表面544,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为长条形,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沿X轴方向延伸。且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位于第一表面544沿底托板541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边缘。底托件540为弹性件,底托板541、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可以由聚丙烯(PP)材料一体注塑成型。
请参考图8、图9和图10,底托板541包括第一缓冲部547,第一缓冲部547位于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之间。第一缓冲部547包括凸起段548和凹陷段549,沿Y轴方向,凸起段548和凹陷段549连接。沿底托板541的厚度方向,凸起段548的厚度大于凹陷段549的厚度。具体的,凸起段548和凹陷段549沿X轴方向延伸,凸起段548和凹陷段549在X轴方向的尺寸与底托板541在X轴方向的尺寸相等。请参考图9和图10,底托件540设置于容纳腔516内,第一表面544朝向腔底面517,第二表面545朝向容纳腔516的开口,沿Z轴负方向投影,底托件540覆盖整个腔底面517。第一支脚542和第二支脚543均抵接腔底面517,沿壳体组件500的高度方向,第一表面544和腔底面517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形成缓冲腔546。
底托件540位于腔底面517和电极组件之间,电极组件的底部接触第二表面545,即底托板541支撑电极组件。
当储能装备受到外部冲击时,电极组件在容纳腔516内晃动冲击底托板541,底托板受到方向朝向Z轴负方向的冲击力。因为底托件540的材质为聚丙烯(PP),底托件540具有弹性,且底托板541在凹陷段549的厚度相对较薄。底托板541受到冲击力后可朝向缓冲腔546内发生弹性形变,底托板541在形变过程中产生朝向Z轴正方向的回弹力,回弹力的方向与电极组件作用于底托板541的冲击力方向相反,冲击力被回弹力消耗以对电极组件进行缓冲,避免电极组件上与转接片连接的极耳断裂,防止了电极组件晃动时直接撞击腔底面517而发生损伤。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冲击力被回弹力消耗完时,底托板541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底托板541恢复至原有形状。
另外,底托板541还设置由凸起段548,凸起段548的厚度较厚,可以增强第一缓冲部547的结构强度,使得底托板541更好的强度支撑电极组件。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沿Z轴方向,底托板541的外周缘与第一腔侧面518、第二腔侧面519、第三腔侧面520和第四腔侧面521之间具有缝隙X。
电极组件安装于容纳腔内后,容纳腔还需要注入电解液,电解液会沿第一腔侧面518与底托板541之间的缝隙X和第二腔侧面519与底托板541之间的缝X隙流动至缓冲腔546内。也即,缓冲腔546内容纳有电解液,电解液起到水床的作用,电极组件晃动冲击底托板541时,缓冲腔546内的电解液可以进一步减缓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使得电极组件晃动时可以得到更好的缓冲,电极组件不会轻易损坏,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9和图10,凸起段548为第二表面545向远离第一表面544方向凸起形成,即凸起段548朝向电极组件的方向凸起,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腔516时,凸起段548支撑电极组件。当储能装置受到外部冲击时,电极组件向下晃动,电极组件将冲击力传递给凸起段548。冲击力全部集中在凸起段548,底托板541受到电极组件冲击时,底托板541在凸起段548和凹陷段549的位置更加容易朝向缓冲腔546内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底托板541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性能更好,进而储能装置的寿命更好。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和图8,沿底托板541的厚度方向,凸起段548具有参考轴550、第一边沿551和第二边沿552,参考轴550为凸起段548沿Y轴方向的中轴线,第一边沿551和第二边沿552为凸起段548沿Y轴方向相对的两侧边沿。从第一边沿551至参考轴550,第二表面545至第一表面544的距离H1逐渐增加,凸起段548的厚度逐渐增加。从参考轴550至第二边沿552,第二表面545至第一表面544的距离H2逐渐减小,凸起段548的厚度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凸起段548为圆弧形,凸起段548上的圆弧面与第二表面545逐渐过渡,底托板541在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延展性更好,产生的回弹力更大,使得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性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7、图8和图9,凸起段548为两个,两个凸起段分别为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分别连接凹陷段549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凸设于第二表面545,沿Y轴的正方向,第一凸起段553、凹陷段549和第二凸起段554依次链接。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朝向电极组件的方向凸起并支撑电极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支撑电极组件,一方面,电极组件沿Z轴方向有两个支撑点,使得电极组件的稳定性更高。
另一方面,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支撑电极组件。当电极组件在容纳腔516内晃动冲击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时,冲击力主要集中在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上。由于位于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之间的凹陷段549的厚度相对较薄,底托板541在凹陷段549的位置朝向缓冲腔546内凹陷,此时整个底托板541呈V型。
底托板541的中部位置朝向缓冲腔546内凹陷,底托板541产生的回弹力更大,对电极组件的缓冲效果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进而提高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图8、图9和图10,底托板541还包括两个第二缓冲部555,沿Y轴方向,其中一个第二缓冲部555连接于第一凸起段553远离凹陷段549的一侧,另一个第二缓冲部555连接于第二凸起段554远离凹陷段549的一侧。
第二缓冲部555设有缓冲孔556,沿底托板541的厚度方向,缓冲孔556贯穿第二缓冲部555,即缓冲孔556贯穿第一表面544和第二表面545,缓冲孔556连通缓冲腔546。缓冲腔546内容纳有电解液。
具体的,第二缓冲部555为片体,沿Y轴方向,第一支脚542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二缓冲部555远离第一凸起段553的边缘,第二支脚543连接于另一个第二缓冲部555远离第二凸起段554的边缘。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两个第二缓冲部555,底托板541沿Y轴方向的尺寸加大,底托板541的弹性更好。位于两个第二缓冲部555之间的第一凸起段553和第二凸起段554受到冲击力时,底托板541更加容易在凹陷段549的位置朝向缓冲腔546发生弹性形变,底托板541的缓冲性更好,可以对电极组件进行更好的保护,使得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
底托板541发生弹性形变时,底托板541在凹陷段549处向下凹陷,整个底托板541呈V型。此时缓冲腔546的空间变小,缓冲腔546内的电解液被挤压,在缓冲孔556处流出。
电解液被挤出后处于第二表面545和电极组件之间,当电极组件的冲击力消减至低于底托板541的回弹力时,底托板541向Z轴的正方向回弹。底托板541在回弹的过程中,将处于第二表面545和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解液向上挤压至电极组件的极片之间。电解液润滑极片,使得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图9和图10,第二缓冲部555设有多个缓冲孔556,多个缓冲孔556呈两列排布,其中一列缓冲孔556和另一列缓冲孔556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每一列的多个缓冲孔556沿X轴方向间隔排布。
通过设置多个缓冲孔556,底托板541被挤压时,更多的电解液可以从缓冲孔556内流出至第二表面545和电极组件之间。底托板541回弹的过程中,更多的电解液被挤压至电极组件的极片之间,使得电极组件的极片得到更好的润滑,进而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底托板541的外轮廓呈四角为圆角的矩形,底托板541包括四个外周缘,任意相邻的两个外周缘之间通过弯弧边连接以形成圆角。
通过将底托板541的四角设置为圆角,底托板541的外周缘轮廓与容纳腔516的侧面轮廓适配,使得底托板541可以顺畅地放入容纳腔516的底部。且底托板541的外周缘更加顺滑,装配过程中底托板541不容易划破麦拉膜(mylar),避免造成部件损坏,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寿命。
另外,底托板541在圆角位置与容纳腔516的底部棱边之间具有间隙,底托板541被压缩时,缓冲腔546的空间变小,缓冲腔546内电解液被挤压,更多的电解液从缝隙处被挤压至极片之间,极片得到更好的润滑,使得储能装置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图13和图14,滑条570包括第一滑动段571,第一滑动段571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滑动凸块572。第一滑动段571设置于缓冲腔546,滑动凸块572朝向第一底面524,第一滑动段571能在缓冲腔546内移动,使得滑动凸块572移动至抵接防爆阀530。
具体的,第一滑动段571为片体。第一滑动段57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滑动面573和第二滑动面574,第一滑动面573朝向第一底面524,第二滑动面574朝向底托板541且贴合底托板541,滑动凸块572凸设于第一滑动面573。
当储能装置处于稳定状态时,滑动凸块572位于防爆阀530的边缘。当储能装置内部发生异常时,第一滑动段571在缓冲腔546内朝向X轴的正方向滑动,使得滑动凸块572移动至防爆阀530的上方并抵接防爆阀530。使得防爆阀530破裂泄压,避免储能装置内部的气压过大而发生***。如图16和图17为滑动凸块572抵接防爆阀530的结构示意图。
在相关技术中,防爆阀530大多通过内部的气压冲破,但是由于容纳腔516内经常有异物遮挡防爆阀530,气体压力达到***值时,由于异物的遮挡,气体压力不能全部作用于防爆阀530,防爆阀530不能在气体压力达到***值时***泄压,以至于储能装置发生***。
而本实施例中,通过滑动凸块572抵接防爆阀530使防爆阀530***泄压,滑动凸块572直接接触防爆阀530,滑动凸块572直接将气体压力和电极组件的冲击力作用于防爆阀530。使得防爆阀530可以精准***泄压,储能装置的安全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图13和图15,滑条570还包括第二滑动段575,第二滑动段575为片体。第二滑动段575和第一滑动段571呈夹角连接,即滑条570呈L型结构。滑条570可以通过钣金折弯成型。第二滑动段575位于电极组件和第一腔侧面518之间。
第二滑动段575包括形变段576,第二滑动段575的一侧朝向第一腔侧面518,形变段576位于第二滑动段575背离第一腔侧面518的一侧。具体的,第二滑动段575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三滑动面577和第四滑动面578,形变段576由第三滑动面577和第四滑动面578一起朝向第二腔侧面519凸设而成,形变段576可以通过钣金冲压成型。第三滑动面577朝向第二腔侧面519,第四滑动面578朝向第一腔侧面518。
外力作用下,形变段576朝向第一腔侧面518产生形变,推动第二滑动段575向腔底面517方向移动,第二滑动段575再使第一滑动段571向防爆阀530移动,使得滑动凸块572移动至抵接防爆阀530。
具体的,当储能装置发生异常时,电极组件先沿X轴和Y轴方向发热膨胀,再沿Z轴方向发热膨胀。可以理解,电极组件先向形变段576发生膨胀至抵接形变段576,使形变段576朝向第一腔侧面518发生形变,形变段576被压扁,使得第二滑动段575朝腔底面517的方向伸长。即第二滑动段575朝向腔底面517移动,第二滑动段575推动第一滑动段571向防爆阀530移动至滑动凸块572与防爆阀530相对。然后电极组件沿Z轴方向发热膨胀,电极组件抵接底托板541,底托板541抵接第一滑动段571,使得滑动凸块572抵接防爆阀530,当顶抵压力大于防爆阀530的破裂极限时,防爆阀530被滑动凸块572抵接破裂,储能装置实现泄压,避免储能装置内部气压过大而发生***,保证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如图16和图17为滑动凸块572抵接防爆阀53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和图15,第二滑动段575设有凸起579,凸起579凸设于第二滑动段575朝向腔侧面的端面,且凸起579位于形变段576和第一滑动段571之间。凸起579抵接腔侧面。
具体的,凸起579凸设于第四滑动面578,凸起579与第一腔侧面518接触。凸起579可以通过钣金冲压成型。当形变段576朝向第一腔侧面518形变时,形变段576推动第二滑动段575朝向腔底面517滑动。
由于第二滑动段575通过凸起579与第一腔侧面518之间点接触,第二滑动段575与第一腔侧面518的摩檫力较小,使得第二滑动段575更加容易朝向腔底面517滑动。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防爆阀530包括第一防爆面531和第二防爆面532。沿防爆阀530的厚度方向,第一防爆面531和第二防爆面532相背设置,第一防爆面531和第一底面524的朝向相同,第二防爆面532和第二底面525的朝向相同。第一防爆面531凹设有第一刻痕533。滑动凸块572伸进第一刻痕533内,且与第一刻痕533的第一槽底面534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刻痕533,一方面,滑动凸块572滑动至第一刻痕533,并伸进第一刻痕533。第一刻痕533可以对滑动凸块572进行X轴方向的限位,防止滑动凸块572继续朝向X轴负方向运动,或者朝X轴的正方向回缩。滑动凸块572可以一直抵接在第一刻痕533,作用力一直作用于第一刻痕533,第一刻痕533处的强度降低,内部气体压力升高至一定值时,防爆阀530就可以在第一刻痕533处破裂泄压。另一方面,第一刻痕533处的厚度相对较小,防爆阀530在第一刻痕533处更加容易破裂泄压。
防爆阀530在第一刻痕533处裂开小口,使电解液喷出,电解液喷出时的压力作用于防爆阀530的开裂处,进一步带动防爆阀530整片掀开,使得储能装置可以更快泄压。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防爆阀530还设有第二刻痕535,第二刻痕535凹设于第二防爆面532,沿防爆阀530的厚度方向,第一刻痕533与第二刻痕535相背设置。即滑动凸块572抵接防爆阀530的位置的厚度更小,防爆阀530更加容易破裂泄压,使得储能装置的安全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和图18,第一表面544凸设有第一卡接件557和第二卡接件558,沿宽度方向,第一卡接件557和第二卡接件558间隔设置。第一卡接件557设有第一卡槽559,第二卡接件558设有第二卡槽560。第一滑动段571的相对两侧分别卡接于第一卡槽559和第二卡槽560。第一滑动段571能在第一卡槽559和第二卡槽560内滑动。
具体的,第一卡接件557和第二卡接件558为L型,第一卡接件557包括第一卡接面561和第二卡接面562,第一卡接面561和第二卡接面562垂直设置。第二卡接件558包括第三卡接面563和第四卡接面564,第三卡接面563和第四卡接面564垂直设置。沿Y轴方向,第一卡接面561和第三卡接面563相对。沿Z轴方向,第二卡接面562与第一表面544相对,第四卡接面564和第一表面544相对。
第一表面544、第一卡接面561和第二卡接面562围合成开口朝向第二卡接件558的第一卡槽559,第一表面544、第三卡接面563和第四卡接面564围合成开口朝向第一卡接件557的第二卡槽560。第一滑动段571沿Y轴方向的两侧卡接于第一卡槽559和第二卡槽560,第一卡接面561和第三卡接面563对第一滑动段571进行Y轴方向的限位,第一表面544、第二卡接面562和第四卡接面564对第一滑动段571进行Z轴方向的限位。使得第一滑动段571滑动更加平稳。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Claims (15)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电极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底托件;所述外壳设有一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和所述开口相对的腔底面;
所述底托件包括底托板、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底托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所述底托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均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底托板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边缘;
所述底托板为弹性件,所述底托板包括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位于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之间;
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凸起段和凹陷段,沿所述底托板宽度方向,所述凸起段和所述凹陷段连接;沿所述底托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凸起段的厚度大于所述凹陷段的厚度;
所述底托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腔底面,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均抵接所述腔底面,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腔底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缓冲腔;
所述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极组件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二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还包括腔侧面,所述腔侧面连接于所述腔底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所述腔侧面和所述底托板的外周缘之间具有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段为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凸起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托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凸起段具有参考轴、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参考轴为所述凸起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中轴线,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二边沿为所述凸起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侧边沿;
从所述第一边沿至所述参考轴,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所述凸起段的厚度逐渐增加;从所述参考轴至所述第二边沿,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凸起段的厚度逐渐减小;
所述凸起段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段分别为第一凸起段和第二凸起段;所述第一凸起段和所述第二凸起段分别连接所述凹陷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板还包括两个第二缓冲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缓冲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段远离所述凹陷段的一侧,另一个所述第二缓冲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起段远离所述凹陷段的一侧;
所述第二缓冲部设有缓冲孔,沿所述底托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缓冲孔贯穿所述第二缓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部设有多个所述缓冲孔,多个所述缓冲孔呈两列排布,其中一列所述缓冲孔和另一列所述缓冲孔沿所述底托板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缓冲孔沿所述底托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板的外轮廓呈四角为圆角的矩形,所述底托板包括四个外周缘,任意相邻的两个外周缘之间通过弯弧边连接以形成圆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壁,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沿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底面形成所述容纳腔的腔底面;所述第二底面为所述外壳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外壳设有防爆孔,所述防爆孔贯穿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防爆阀,所述防爆阀固定于所述底壁,且所述防爆阀覆盖所述防爆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滑条,所述滑条包括第一滑动段,所述第一滑动段的一侧表面凸设有滑动凸块;所述第一滑动段设置于所述缓冲腔内,所述滑动凸块朝向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一滑动段能在所述缓冲腔内移动,使得所述滑动凸块移动至抵接所述防爆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条还包括第二滑动段,所述第二滑动段和所述第一滑动段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段包括形变段;
所述容纳腔还包括腔侧面,所述腔侧面连接所述腔底面;所述第二滑动段的一侧朝向所述腔侧面,所述形变段位于所述第二滑动段背离所述腔侧面的一侧;外力作用下,所述形变段产生形变,使所述第二滑动段向所述腔底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滑动段使所述第一滑动段向所述防爆阀移动,使得所述滑动凸块移动至抵接所述防爆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段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二滑动段朝向所述腔侧面的端面,且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形变段和所述第一滑动段之间;所述凸起抵接所述腔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阀包括第一防爆面和第二防爆面,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防爆面和所述第一底面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防爆面和所述第二底面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防爆面凹设有第一刻痕;所述滑动凸块伸进所述第一刻痕内,且与所述第一刻痕的第一槽底面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阀还设有第二刻痕,所述第二刻痕凹设于第二防爆面,沿所述防爆阀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刻痕与所述第二刻痕相背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凸设有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卡接件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接件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滑动段的相对两侧分别卡接于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滑动段能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滑动。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中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供电。
CN202410011571.9A 2024-01-04 2024-01-04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75257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11571.9A CN117525728B (zh) 2024-01-04 2024-01-04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11571.9A CN117525728B (zh) 2024-01-04 2024-01-04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5728A true CN117525728A (zh) 2024-02-06
CN117525728B CN117525728B (zh) 2024-03-12

Family

ID=89753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11571.9A Active CN117525728B (zh) 2024-01-04 2024-01-04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25728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29320A (ko) * 2010-09-16 2012-03-26 정윤이 이차 전지
US20120231328A1 (en) * 2010-02-22 2012-09-13 Fdk Energy Co., Ltd. Cylindrical battery and gasket for use in same
CN109565014A (zh) * 2016-08-18 2019-04-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CN210956765U (zh) * 2019-11-22 2020-07-07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底托板及动力电池
CN111446388A (zh) * 2020-04-20 2020-07-24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17405635U (zh) * 2022-04-18 2022-09-0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防爆阀的电池外壳、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
CN115084691A (zh) * 2021-08-25 2022-09-20 湖北鄂之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防爆型锂电池
WO2022196942A1 (ko) * 2021-03-18 2022-09-22 삼성에스디아이(주) 이차 전지
WO2023004723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534785U (zh) * 2022-08-01 2023-08-15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壳体
CN116914365A (zh) * 2023-06-28 2023-10-20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阀、电池及防爆阀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31328A1 (en) * 2010-02-22 2012-09-13 Fdk Energy Co., Ltd. Cylindrical battery and gasket for use in same
KR20120029320A (ko) * 2010-09-16 2012-03-26 정윤이 이차 전지
CN109565014A (zh) * 2016-08-18 2019-04-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CN210956765U (zh) * 2019-11-22 2020-07-07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底托板及动力电池
CN111446388A (zh) * 2020-04-20 2020-07-24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WO2022196942A1 (ko) * 2021-03-18 2022-09-22 삼성에스디아이(주) 이차 전지
WO2023004723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084691A (zh) * 2021-08-25 2022-09-20 湖北鄂之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防爆型锂电池
CN217405635U (zh) * 2022-04-18 2022-09-09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防爆阀的电池外壳、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
CN219534785U (zh) * 2022-08-01 2023-08-15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壳体
CN116914365A (zh) * 2023-06-28 2023-10-20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爆阀、电池及防爆阀的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5728B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59760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
CN11616930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
CN116914327B (zh)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
CN116365131B (zh) 储能装置、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7543143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45029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719974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4544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44627B (zh)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937007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525728B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17719B (zh)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储能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16581445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17763B (zh) 一种储能装置、用电***及储能***
CN217427000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11652608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
CN11708063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20544049U (zh) 电池壳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1041325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785570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储能模组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