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9509A -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9509A
CN117399509A CN202311694782.9A CN202311694782A CN117399509A CN 117399509 A CN117399509 A CN 117399509A CN 202311694782 A CN202311694782 A CN 202311694782A CN 117399509 A CN117399509 A CN 117399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driving
along
punch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947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99509B (zh
Inventor
高乾书
姜天豪
胡鹏
毕飞飞
蓝树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hizhen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hizhen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hizhen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Zhizhen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hizhen New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9478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95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9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9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99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9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21D37/12Particular guiding equipment, e.g. pliers;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cooperation of 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拉延筋包括: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凹模组件包括凹模和与凹模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凸模组件,凸模组件包括凸模和与凸模连接的第二驱动件,凸模能与凹模能够沿第二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用于在待拉延的板料上形成沿第二方向凸起的凸筋。其中,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凹模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凸模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当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同时分别驱动对应的凹模与凸模,以使凹模与凸模沿第一方向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板料的拉延位置,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拉延筋的多用性和适用性,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拉延筋的设计目的为控制板料的流动性、增加板料的流动阻力,从而对各区域成形板料流动的控制,以防板料在冲压过程中起皱等现象。目前,常用的拉延筋固定加工在冲压模具上,无法调整拉延筋的位置,即仅能对特定位置进行拉延,当改变拉延的位置时,需要重新加工冲压模具和拉延筋,增大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该拉延筋能够调整在冲压模具上的位置,对特性位置进行拉延,提高冲压模具的适应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拉延筋,所述拉延筋包括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所述凹模组件包括凹模和与所述凹模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凸模组件包括凸模和与所述凸模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凸模与所述凹模能够沿第二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用于在待拉延的板料上形成沿第二方向凸起的凸筋。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凹模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凸模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该实施例中,凹模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第一驱动件能够相对于凹模组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凹模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实现凹模沿第一方向的位置变化;凸模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第二驱动件能够相对于凸模组件沿第一方向,凸模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实现凸模沿第一方向的位置变化。
当需要改变拉延的位置时,驱动第一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距离,并驱动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相同的预设距离,以使凹模与凸模在沿第一方向运动后能够对应,实现在该位置的拉延配合。因此,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能够改变凸模和凹模沿第一方向的位置,从而改变在板料上的拉延位置。
具体地,当凹模组件与凸模组件处于分离状态,在其两者之间放入冲压板料,凸模组件与凹模组件相互靠近,以使凹模组件与凸模组件相配合,在凸模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的过程中,板料在凹模与凸模外壁的挤压作用下实现板料的拉延。当需要改变拉延的位置时,通过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的运动,以使凹模与凸模分别在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驱动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从而改变板料沿第一方向的拉延位置。
因此,当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同时分别驱动对应的凹模与凸模,以使凹模与凸模沿第一方向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板料的拉延位置,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拉延筋的多用性和适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拉延筋还包括与所述凸模连接的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凸模沿第二方向运动,凸模与第三驱动件连接,从而通过第三驱动件带动凸模沿第二方向运动,从而能够改变凸模的至少部分结构沿第二方向伸入凹模的深度,板料在凹模与凸模之间沿第二方向进一步挤压,以改变板料的沿第二方向拉延深度。因此,该实施例中,凸模不仅能够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还能够在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拉延筋不仅能够改变拉延的位置,还能够改变拉延的深度,进一步提高拉延筋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模背离所述凹模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驱动件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对运动,以使所述凸模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具体地,第一斜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相比于第二端沿第二方向更靠近凹模一侧,凸模与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抵接,在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过程中,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在抵接的作用下能够驱动凸模沿第二方向运动。
当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端运动时,驱动凸模沿第二方向靠近凹模运动,以使凸模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的深度增加,进而增加板料的拉延深度;当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二端运动时,凸模沿第二方向背离凹模运动,以使凸模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的深度减小,进而减少板料的拉延深度。
因此,通过第三驱动件的运动,能够改变凸模的至少部分伸入凹模的深度,以使板料拉延的深度改变,能够满足对不同型号金属极板拉延的适用性。同时,第三驱动件与凸模通过斜面配合的方式实现配合,从而将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转换为凸模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实现的优点,且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时,能够合理利用拉延筋沿第一方向的空间,不占据拉延筋沿第二方向的空间,便于拉延筋在冲压模具上的布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以使二者贴合。
具体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互补,能够保障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能够紧密贴合,有利于提高第三驱动件驱动凸模沿第二方向运动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驱动块和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块与所述凹模抵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用于延伸至凹模底座的外侧。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驱动块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块与所述凸模抵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的外侧。所述第三驱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驱动块和第三驱动杆,所述第二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块,所述第三驱动杆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的外侧。
具体地,第一驱动块的端面能够与凹模侧壁连接,第二驱动块的端面能够与凸模侧壁连接,第一驱动块与凹模连接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驱动杆与第一驱动块连接的端面面积,相比于第一驱动杆直接与凹模相连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一驱动件驱动凹模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驱动块与凸模连接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二驱动杆与第二驱动块连接的端面面积,相比于第二驱动杆直接与凸模相连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二驱动件驱动凸模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第一驱动杆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外,第二驱动杆和第三驱动杆用于延伸至凹模底座外,均能够便于用户握持,以便于操作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杆设置有第一标识部,所述第二驱动杆设置有第二标识部,所述第三驱动杆设置有第三标识部,在初始状态,所述第一标识部、所述第二标识部和所述第三标识部对齐。
具体地,当第一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后,第一标识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至一定位置,此时,第二标识部和第三标识部相对于第一标识部未对齐,需驱动第二标识部与第三标识部同第一标识部对齐,以使凹模与凸模能够对应配合拉延。当第二标识部或第三标识部沿第一方向运动后,其余两个标识部需与其对齐,以满足拉延需求。
因此,通过第一标识部、第二标识部与第三标识部对齐,能够准确定位所对应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位置,以便保持所驱动的凹模与凸模处于相对精确的位置,进而能够对应配合拉延,有效降低凹模与凸模未对应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拉延筋工作的可靠性,同时,设置的标识部便于用户观察凹模与凸模的所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凹模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凹模的背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并与所述凹模连接。所述凸模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凸模的背离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一端,并与所述凸模连接。
当外力驱动第一驱动件带动凹模沿第一方向向靠近第一弹性件一侧运动时,第一弹性件在凹模和凹模底座的作用下被压缩,此时,第一弹性件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当第一驱动件无外力施加时,凹模在第一弹性件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即凹模组件能够自动处于初始状态,无需人工驱动。
当外力驱动第二驱动件带动凸模沿第一方向向靠近第二弹性件一侧运动时,第二弹性件在凸模和凸模底座的作用下被压缩,此时,第二弹性件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当第二驱动件无外力施加时,凸模在第二弹性件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即凸模组件能够自动处于初始状态,无需人工驱动。
因此,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能够使凹模与凸模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再次驱动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运动,有利于提高拉延筋工作的便捷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冲压模具,用于冲压金属极板,所述模具包括:模芯、底座和拉延筋,模芯包括凹模模芯和凸模模芯,底座包括凹模底座和凸模底座,所述凹模底座连接于所述凹模模芯的外周,所述凸模底座连接于所述凸模模芯的外周,所述拉延筋为以上的拉延筋,其中,所述凹模组件安装于所述凹模底座,所述凸模组件安装于所述凸模底座。
凹模底座连接于凹模模芯的外周,凹模组件安装于凹模底座,即凹模组件连接于凹模模芯的外周,凹模模芯具有凹槽部;凸模底座连接于凸模模芯的外周,凸模组件安装于凸模底座,即凸模组件连接于凸模模芯的外周,凸模模芯具有凸起部,凹槽部能够与凸起部对应配合,用于冲压金属极板所需的内部结构。
凹模底座与凸模底座分别对应安装有多个凹模组件与凸模组件,该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分别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凹模能够相对于凹模底座和凹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动,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凸模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和凸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动。当凹模底座与凸模底座配合冲压的过程中,驱动各个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能够改变凹模与凸模分别在凹模底座与凸模底座沿第一方向的位置。
该实施例中,当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同时分别驱动对应的凹模与凸模,以使凹模与凸模在凹模底座和凸模底座沿第一方向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板料沿第一方向的拉延位置,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冲压模具的多用性和适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凹模底座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凹模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凸模底座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凸模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
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能够对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凹模、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凹模组件和凸模组件的工作可靠性,同时,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能够保障凸模能够沿第二方向伸入凹模中,提高冲压模具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凸模包括相连接的冲压部和驱动部,所述冲压部用于与所述凹模配合,所述驱动部连接第三驱动件,并用于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运动。所述第二容纳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二段的靠近所述凹模的一侧,所述冲压部位于所述第一段,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第二段。
具体地,冲压部与驱动部为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冲压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伸入凹模并与其配合,第三驱动件与驱动部侧壁抵接,并沿第一方向运动能够驱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运动,以使驱动部带动冲压部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调节冲压部的至少部分结构沿第二方向伸入凹模的深度。另外,第二容纳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能够限制凸模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范围,第二段能够防止驱动部在第三驱动件驱动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脱离第二容纳腔,降低冲压部与凹模端面产生碰撞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冲压模具在拉延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的背离所述冲压部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三驱动件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对运动,以使所述凸模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
具体地,第一段用于容纳冲压部,第二段用于容纳驱动部,驱动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冲压部的尺寸,即第二段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段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由于第三驱动件与驱动部通过斜面传递并转化运动方向,故驱动部沿第一方向需具有较长的斜面,以使第三驱动件向第一端或第二端运动能够具有足够的运动行程,从而保障驱动驱动部沿第二方向的能够运动一定行程,同时,第二段能够限制驱动部和第三驱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运动范围,提高冲压模具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凹模底座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驱动杆能够经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第一容纳腔;
所述凸模底座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驱动杆能够经所述第二通孔伸出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一段,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第三驱动杆能够经所述第三通孔伸出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二段。
具体地,第一驱动件的第一驱动杆能够经第一通孔伸入第一容纳腔,以通过第一驱动杆的运动驱动第一容纳腔内的第一驱动块运动,从而实现第一驱动杆能够驱动第一容纳腔中的凹模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驱动件的第二驱动杆能够经第二通孔伸入第二容纳腔的第一段,以通过第二驱动杆的运动驱动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二驱动块运动,从而实现第二驱动杆能够驱动第二容纳腔中的凸模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三驱动件的第三驱动杆能够经第三通孔伸入第二容纳腔的第二段,以通过第三驱动杆的运动驱动第二容纳腔内的第三驱动块运动,从而实现第三驱动杆能够驱动第二容纳腔中的凸模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实现不同驱动杆能够驱动对应的凹模与凸模运动,同时,第一驱动杆能够经第一通孔伸出第一容纳腔,即第一驱动杆能够经第一通孔伸出凹模底座,第二驱动杆和第三驱动杆能够分别经对应的第二通孔伸和第三通孔伸出第二容纳腔,即第二驱动杆能够经第二通孔伸出凹模底座,第三驱动杆能够经第三通孔伸出凸模底座,以便用户对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杆和第三驱动杆的握持,提高冲压模具工作的便捷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凹模底座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分布的所述凹模组件,且沿第一方向,所述凹模模芯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的所述凹模组件。所述凸模底座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分布的所述凸模组件,且沿第一方向,所述凸模模芯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布的所述凸模组件。
具体地,凹模模芯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分布的凹模组件,凸模模芯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分布的凸模组件,在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凹模与凸模配合拉延的位置处于冲压金属极板的边缘,便于后续冲压成型后将拉延的位置切除。同时,凹模底座上的凹模组件各个独立,能够分别驱动各个第一驱动件运动,使各个凹模沿第一方向能够相对于凹模底座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凸模底座上的凸模组件各个独立,能够分别驱动各个第二驱动件运动,使各个凸模沿第一方向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且一个凹模与其对应的一个凸模沿第一方向运动的位置相同,从而实现一个凹模与一个凸模的配合,另外,驱动凸模底座上的各个第三驱动杆处于不同位置,使各个凸模沿第二方向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进而实现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拉延深度,以使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阻力,提高冲压模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拉延筋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拉延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拉延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拉延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拉延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凹模底座和凹模模芯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7为图1中凸模底座和凸模模芯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拉延筋;
11-凹模组件;
111-凹模;
112-第一驱动件;
112a-第一驱动块;
112b-第一驱动杆;
113-第一弹性件;
12-凸模组件;
121-凸模;
121a-第一斜面;
121b-冲压部;
121c-驱动部;
121d-第一端;
121e-第二端;
122-第二驱动件;
122a-第二驱动块;
122b-第二驱动杆;
123-第三驱动件;
123a-第二斜面;
123b-第三驱动块;
123c-第三驱动杆;
124-第二弹性件;
2-底座;
21-凹模底座;
211-第一容纳腔;
211a-第一容纳槽;
211b-第二容纳槽;
211c-第三容纳槽;
212-第一通孔;
22-凸模底座;
221-第二容纳腔;
221a-第一段;
221b-第二段;
221c-第四容纳槽;
221d-连通腔;
221e-第五容纳槽;
222-第二通孔;
223-第三通孔;
3-模芯;
31-凹模模芯;
32-凸模模芯。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拉延筋1,用于拉延,拉延指的是用平面板坯制作杯型件(例如凹槽)的冲压成型工具,拉延筋1指的是为增加拉伸时板料流动阻力而设置在冲压模具上的部件。如图1和图2所示,拉延筋1包括凹模组件11和凸模组件12,凹模组件11包括凹模111和与凹模111连接的第一驱动件112,凸模组件12包括凸模121和与凸模121连接的第二驱动件122,凸模121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伸于凹模111之中,凸模121与凹模111能够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用于在待拉延的板料上形成沿第二方向Y凸起的凸筋。其中,第一驱动件112能够驱动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运动,第二驱动件122能够驱动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运动,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实施例,第一方向为X,第二方向为Y,第三方向为Z,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底座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底座2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底座2的宽度方向。因此,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如图2和图3所示,凹模111与第一驱动件112连接,第一驱动件112能够相对于凹模组件11沿第一方向X运动,凹模111在第一驱动件112的驱动作用下沿第一方向X运动,实现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变化;凸模121与第二驱动件122连接,第二驱动件122能够相对于凸模组件12沿第一方向X,凸模121在第二驱动件122的驱动作用下能够沿第一方向X运动,实现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变化。
当需要改变拉延的位置时,驱动第一驱动件112沿第一方向X运动第一距离,并驱动第二驱动件122沿第一方向X运动相同的预设距离,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在沿第一方向X运动后能够对应,实现在该位置的拉延配合。因此,通过第一驱动件112和第二驱动件122,能够改变凸模121和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从而改变在板料上的拉延位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凹模组件11与凸模组件12处于分离状态,在其两者之间放入冲压板料,凸模组件12与凹模组件11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以使凹模组件11与凸模组件12相配合,在凸模121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111的过程中,板料在凹模111与凸模121外壁的挤压作用下实现板料的拉延,形成沿第二方向Y凸起的凸筋。当需要改变拉延的位置时,通过第一驱动件112及第二驱动件122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分别在第一驱动件112与第二驱动件122驱动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X运动,从而改变板料沿第一方向X的拉延位置。
因此,当第一驱动件112与第二驱动件122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同时分别驱动对应的凹模111与凸模121,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板料的拉延位置,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拉延筋1的多用性和适用性。
如图3所示,拉延筋1还包括与凸模121连接的第三驱动件123,第三驱动件123能够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
凸模121与第三驱动件123连接,从而通过第三驱动件123带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从而能够改变凸模121的至少部分结构沿第二方向Y伸入凹模111的深度,板料在凹模111与凸模121之间沿第二方向Y进一步挤压,以改变板料的沿第二方向Y拉延深度。因此,该实施例中,凸模121不仅能够在第一驱动件112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X运动,还能够在第三驱动件123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Y运动,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拉延筋1不仅能够改变拉延的位置,还能够改变拉延的深度,进一步提高拉延筋1的性能。
另外,第二方向Y为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方向。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123可以为能够沿第二方向Y运动的结构,且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二方向Y运动的过程中能够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此时,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二方向Y延伸。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三驱动件123可以为能够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结构,且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能够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凸模121背离凹模111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121a,第三驱动件123具有第二斜面123a,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Y倾斜。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斜面121a能够与第二斜面123a相对运动,以使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
具体地,第一斜面121a具有第一端121d和第二端121e,第一端121d相比于第二端121e沿第二方向Y更靠近凹模111一侧,凸模121与第三驱动件123通过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抵接,在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过程中,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在抵接的作用下能够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
当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端121d运动时,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靠近凹模111运动,以使凸模121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111的深度增加,进而增加板料的拉延深度;当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二端121e运动时,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背离凹模111运动,以使凸模121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入凹模111的深度减小,进而减少板料的拉延深度。
因此,通过第三驱动件123的运动,能够改变凸模121的至少部分伸入凹模111的深度,以使板料拉延的深度改变,能够满足对不同型号金属极板拉延的适用性。同时,第三驱动件123与凸模121通过斜面配合的方式实现配合,从而将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转换为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实现的优点,且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时,能够合理利用拉延筋1沿第一方向X的空间,不占据拉延筋1沿第二方向Y的空间,便于拉延筋1在冲压模具上的布置。
如图2所示,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的倾斜方向相反,以使二者贴合。
具体地,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的倾斜角度互补,能够保障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能够紧密贴合,有利于提高第三驱动件123驱动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杆112b设置有第一标识部,第二驱动杆122b设置有第二标识部,第三驱动杆123c设置有第三标识部,在初始状态,第一标识部、第二标识部和第三标识部对齐。
具体地,当第一驱动件112沿第一方向X运动后,第一标识部沿第一方向X运动至一定位置,此时,第二标识部和第三标识部相对于第一标识部未对齐,需驱动第二标识部与第三标识部同第一标识部对齐,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能够对应配合拉延。当第二标识部或第三标识部沿第一方向X运动后,其余两个标识部需与其对齐,以满足拉延需求。
因此,通过第一标识部、第二标识部与第三标识部对齐,能够准确定位所对应驱动件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位置,以便保持所驱动的凹模111与凸模121处于相对精确的位置,进而能够对应配合拉延,有效降低凹模111与凸模121未对应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拉延筋1工作的可靠性,同时,设置的标识部便于用户观察凹模111与凸模121的所处位置。
以上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拉延筋1可以用于冲压模具,该冲压模具可以用于冲压板料,例如金属极板。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冲压模具包括模芯3、底座2和拉延筋1,其中,模芯3包括凹模模芯31和凸模模芯32,底座2包括凹模底座21和凸模底座22,凹模底座21连接于凹模模芯31的外周,凸模底座22连接于凸模模芯32的外周。其中,凹模组件11安装于凹模底座21,凸模组件12安装于凸模底座22。
如图2和图6所示,凹模底座21连接于凹模模芯31的外周,凹模组件11安装于凹模底座21,即凹模组件11连接于凹模模芯31的外周,凹模模芯31具有凹槽部;如图2和图7所示,凸模底座22连接于凸模模芯32的外周,凸模组件12安装于凸模底座22,即凸模组件12连接于凸模模芯32的外周,凸模模芯32具有凸起部,凹槽部能够与凸起部对应配合,用于冲压金属极板所需的内部结构。
凹模底座21与凸模底座22分别对应安装有多个凹模组件11与凸模组件12,该凹模组件11和凸模组件12分别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凹模组件11和凸模组件12。在第一驱动件112的驱动下,凹模111能够相对于凹模底座21和凹模模芯31沿第一方向X运动,在第二驱动件122的驱动下,凸模121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22和凸模模芯32沿第一方向X运动。当凹模底座21与凸模底座22配合冲压的过程中,驱动各个第一驱动件112与第二驱动件122沿第一方向X运动,能够改变凹模111与凸模121分别在凹模底座21与凸模底座22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
该实施例中,当第一驱动件112与第二驱动件122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同时分别驱动对应的凹模111与凸模121,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在凹模底座21和凸模底座22沿第一方向X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板料沿第一方向X的拉延位置,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冲压模具的多用性和适用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凸模组件12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件123,在第三驱动件123的驱动下,凸模121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22和凸模模芯32沿第二方向Y运动。驱动各个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能够改变凸模121在凸模底座22沿第二方向Y的位置,以改变各个凸模121与所对应的凹模111配合深度。
各个独立的凹模组件11与凸模组件12分别安装在凹模底座21和凸模底座22上,一个凹模111与所对应的凸模121为一组,故可以沿第一方向X分别驱动各个组,使各个组沿第一方向X所处位置不同,能够满足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所需的不同阻力,更符合实际拉延需求,同时,可以驱动各个凸模121所对应的第三驱动件123运动至不同位置,使各个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能够运动至不同位置,进而调节每组凹模111与凸模121配合的深度,即能够调节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拉延深度,以使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阻力,提高冲压模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如图8所示,凹模底座21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凹模组件11,且沿第一方向X,凹模模芯31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凹模组件11;凸模底座22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凸模组件12,且沿第一方向X,凸模模芯32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凸模组件12。
具体地,凹模模芯31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凹模组件11,凸模模芯32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凸模组件12,在冲压金属极板的过程中,凹模111与凸模121配合拉延的位置处于冲压金属极板的边缘,便于后续冲压成型后将拉延的位置切除。同时,凹模底座21上的凹模组件11各个独立,能够分别驱动各个第一驱动件112运动,使各个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能够相对于凹模底座21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凸模底座22上的凸模组件12各个独立,能够分别驱动各个第二驱动件122运动,使各个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22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且一个凹模111与其对应的一个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位置相同,从而实现一个凹模111与一个凸模121的配合,另外,驱动凸模底座22上的各个第三驱动杆123c处于不同位置,使各个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能够相对于凸模底座22处于相同或不同的位置,进而实现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拉延深度,以使板料需拉延的不同位置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阻力,提高冲压模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件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驱动块112a和第一驱动杆112b,第一驱动块112a与凹模111抵接,第一驱动杆112b用于延伸至凹模底座21的外侧;第二驱动件1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驱动块122a和第二驱动杆122b,第二驱动块122a与凸模121抵接,第二驱动杆122b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22的外侧;第三驱动件123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驱动块123b和第三驱动杆123c,第二斜面123a设置于第三驱动块123b,第三驱动杆123c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22的外侧。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块112a的端面能够与凹模111侧壁连接,第二驱动块122a的端面能够与凸模121侧壁连接,第一驱动块112a与凹模111连接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驱动杆112b与第一驱动块112a连接的端面面积,相比于第一驱动杆112b直接与凹模111相连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一驱动件112驱动凹模111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驱动块122a与凸模121连接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二驱动杆122b与第二驱动块122a连接的端面面积,相比于第二驱动杆122b直接与凸模121相连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第二驱动件122驱动凸模121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第一驱动杆112b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22外,第二驱动杆122b和第三驱动杆123c用于延伸至凹模底座21外,均能够便于用户握持,以便于操作第一驱动件112、第二驱动件122和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其中,第一驱动杆112b、第二驱动杆122b和第三驱动杆123c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驱动块112a、第二驱动块122a和第三驱动块123b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和粘接,第一驱动杆112b、第二驱动杆122b和第三驱动杆123c还可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驱动块112a、第二驱动块122a和第三驱动块123b一体成型,本申请对驱动杆和驱动块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凹模组件11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113,沿第一方向X,第一弹性件113位于凹模111的背离第一驱动件112的一端,并与凹模111连接;凸模组件12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124,沿第一方向X,第二弹性件124位于凸模121的背离第二驱动件122的一端,并与凸模121连接。
当外力驱动第一驱动件112带动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向靠近第一弹性件113一侧运动时,第一弹性件113在凹模111和凹模底座21的作用下被压缩,此时,第一弹性件113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当第一驱动件112无外力施加时,凹模111在第一弹性件113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即凹模组件11能够自动处于初始状态,无需人工驱动。
当外力驱动第二驱动件122带动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向靠近第二弹性件124一侧运动时,第一弹性件113在凸模121和凸模底座22的作用下被压缩,此时,第二弹性件124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当第二驱动件122无外力施加时,凸模121在第二弹性件124的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复位,即凸模组件12能够自动处于初始状态,无需人工驱动。
因此,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113与第二弹性件124能够使凹模111与凸模121自动复位,无需用户再次驱动第一驱动件112和第二驱动件122运动,有利于提高拉延筋1工作的便捷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凹模底座21设置有第一容纳腔211,凹模111位于第一容纳腔211,并能够在第一容纳腔211内沿第一方向X运动;凸模底座22设置有第二容纳腔221,凸模121位于第二容纳腔221,并能够在第二容纳腔221内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运动。
如图4所示,第一容纳腔211具有第一容纳槽211a,第二容纳槽211b和第三容纳槽211c,第一容纳槽211a与第二容纳槽211b连通,第三容纳槽211c与第二容纳槽211b连通,凹模111位于第二容纳槽211b内,第一驱动件112的第一驱动块112a位于第一容纳槽211a内,第一弹性件11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容纳槽211c内,第一弹性件113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伸出至第二容纳槽211b中,以使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一驱动块112a运动时,能够对第一弹性件113进行压缩。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容纳腔221具有第四容纳槽221c、连通腔221d和第五容纳槽221e,第四容纳槽221c与连通腔221d连通,第五容纳槽221e与连通腔221d连通,凸模121位于连通腔221d内,第二驱动件122的第二驱动块122a位于第四容纳腔内,第二弹性件12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五容纳槽221e内第二弹性件124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伸出至连通腔221d中,以使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背离第一驱动块112a运动时,能够对第二弹性件124进行压缩,同时,连通腔221d与第二容纳槽211b连通,在冲压过程中,凸模121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第二凹槽中,以使凹模111与凸模121能够对应配合拉延。
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容纳腔211和第二容纳腔221,能够对第一驱动块112a、第二驱动块122a、凹模111、第一弹性件113和第二弹性件124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凹模组件11和凸模组件12的工作可靠性,同时,第一容纳腔211与第二容纳腔221连通,能够保障凸模121能够沿第二方向Y伸入凹模111中,提高冲压模具工作的可靠性。
其中,第二容纳槽211b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凹模111的尺寸,连通腔221d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凸模121的尺寸,以便凹模111与凸模121在第一容纳腔211和第二容纳腔221内有一定的运动空间,从而实现凹模111与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同时第一容纳槽211a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驱动块112a的尺寸,第四容纳槽221c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二驱动块122a的尺寸,以便第一驱动块112a与第二驱动块122a在第一容纳槽211a和第四容纳槽221c内有一定的运动空间,从而实现第一驱动块112a与第二驱动块122a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
如图4所示,凹模底座21还设置有连通第一容纳腔211的第一通孔212,第一驱动件112的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经第一通孔212伸出第一容纳腔211;凸模底座22还设置有连通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二通孔222和第三通孔223,第二驱动件122的第二驱动杆122b能够经第二通孔222伸出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一段221a,第三驱动件123的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经第三通孔223伸出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二段221b。
具体地,第一驱动件112的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经第一通孔212伸入第一容纳腔211,以通过第一驱动杆112b的运动驱动第一容纳腔211内的第一驱动块112a运动,从而实现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驱动第一容纳腔211中的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运动;第二驱动件122的第二驱动杆122b能够经第二通孔222伸入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一段221a,以通过第二驱动杆122b的运动驱动第二容纳腔221内的第二驱动块122a运动,从而实现第二驱动杆122b能够驱动第二容纳腔221中的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运动;第三驱动件123的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经第三通孔223伸入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二段221b,以通过第三驱动杆123c的运动驱动第二容纳腔221内的第三驱动块123b运动,从而实现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驱动第二容纳腔221中的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进而实现不同驱动杆能够驱动对应的凹模111与凸模121运动,同时,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经第一通孔212伸出第一容纳腔211,即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经第一通孔212伸出凹模底座21,第二驱动杆122b和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分别经对应的第二通孔222伸和第三通孔223伸出第二容纳腔221,即第二驱动杆122b能够经第二通孔222伸出凹模底座21,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经第三通孔223伸出凸模底座22,以便用户对第一驱动杆112b、第二驱动杆122b和第三驱动杆123c的握持,提高冲压模具工作的便捷性。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通孔21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容纳槽211a的截面积,有利于防止第一驱动块112a沿第一方向X运动经第一通孔212脱离凹模底座21,第二通孔222的截面积小于第四容纳槽221c的截面积,有利于防止第二驱动块122a沿第一方向X运动经第二通孔222脱离凸模底座22,进一步提高冲压模具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沿第二方向Y,凸模121包括相连接的冲压部121b和驱动部121c,冲压部121b用于与凹模111配合,驱动部121c连接第三驱动件123,并用于在第三驱动件123的驱动下运动;第二容纳腔22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221a和第二段221b,沿第二方向Y,第一段221a位于第二段221b的靠近凹模111的一侧,冲压部121b位于第一段221a,驱动部121c位于第二段221b。
具体地,冲压部121b与驱动部121c为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冲压部121b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伸入凹模111并与其配合,第三驱动件123与驱动部121c侧壁抵接,并沿第一方向X运动能够驱动驱动部121c沿第二方向Y运动,以使驱动部121c带动冲压部121b沿第二方向Y运动,进而调节冲压部121b的至少部分结构沿第二方向Y伸入凹模111的深度。另外,第二容纳腔22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221a和第二段221b,第一段221a能够限制凸模121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范围,第二段221b能够防止驱动部121c在第三驱动件123驱动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Y脱离第二容纳腔221,降低冲压部121b与凹模111端面产生碰撞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冲压模具在拉延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2图3所示,驱动部121c的背离冲压部121b的一端具有上述第一斜面121a,第三驱动件123具有上述第二斜面123a,第一斜面121a与第二斜面123a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Y倾斜,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斜面121a能够与第二斜面123a相对运动,以使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第二段221b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段221a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段221a用于容纳冲压部121b,第二段221b用于容纳驱动部121c,驱动部121c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冲压部121b的尺寸,即第二段221b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段221a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由于第三驱动件123与驱动部121c通过斜面传递并转化运动方向,故驱动部121c沿第一方向X需具有较长的斜面,以使第三驱动件123向第一端121d或第二端121e运动能够具有足够的运动行程,从而保障驱动驱动部121c沿第二方向Y的能够运动一定行程,同时,第二段221b能够限制驱动部121c和第三驱动件123沿第一方向X运动的运动范围,提高冲压模具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筋(1)包括:
凹模组件(11),所述凹模组件(11)包括凹模(111)和与所述凹模(111)连接的第一驱动件(112);
凸模组件(12),所述凸模组件(12)包括凸模(121)和与所述凸模(121)连接的第二驱动件(122),所述凸模(121)与所述凹模(111)能够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用于在待拉延的板料上形成沿第二方向(Y)凸起的凸筋;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112)能够驱动所述凹模(111)沿第一方向(X)运动,所述第二驱动件(122)能够驱动所述凸模(121)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筋(1)还包括与所述凸模(121)连接的第三驱动件(123),所述第三驱动件(123)能够驱动所述凸模(121)沿第二方向(Y)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121)背离所述凹模(111)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121a),所述第三驱动件(123)具有第二斜面(123a),所述第一斜面(121a)与所述第二斜面(123a)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Y)倾斜;
所述第三驱动件(123)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斜面(121a)能够与所述第二斜面(123a)相对运动,以使所述凸模(121)沿所述第二方向(Y)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121a)与所述第二斜面(123a)的倾斜方向相反,以使二者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驱动块(112a)和第一驱动杆(112b),所述第一驱动块(112a)与所述凹模(111)抵接,所述第一驱动杆(112b)用于延伸至凹模底座(21)的外侧;
所述第二驱动件(1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驱动块(122a)和第二驱动杆(122b),所述第二驱动块(122a)与所述凸模(121)抵接,所述第二驱动杆(122b)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22)的外侧;
所述第三驱动件(123)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驱动块(123b)和第三驱动杆(123c),所述第二斜面(123a)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块(123b),所述第三驱动杆(123c)用于延伸至凸模底座(22)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杆(112b)设置有第一标识部,所述第二驱动杆(122b)设置有第二标识部,所述第三驱动杆(123c)设置有第三标识部,在初始状态,所述第一标识部、所述第二标识部和所述第三标识部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延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组件(11)还包括第一弹性件(113),沿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弹性件(113)位于所述凹模(111)的背离所述第一驱动件(112)的一端,并与所述凹模(111)连接;
所述凸模组件(12)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24),沿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弹性件(124)位于所述凸模(121)的背离所述第二驱动件(122)的一端,并与所述凸模(121)连接。
8.一种冲压模具,用于冲压金属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
模芯(3),包括凹模模芯(31)和凸模模芯(32);
底座(2),包括凹模底座(21)和凸模底座(22),所述凹模底座(21)连接于所述凹模模芯(31)的外周,所述凸模底座(22)连接于所述凸模模芯(32)的外周;
拉延筋(1),所述拉延筋(1)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延筋(1);
其中,所述凹模组件(11)安装于所述凹模底座(21),所述凸模组件(12)安装于所述凸模底座(2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底座(21)设置有第一容纳腔(211),所述凹模(111)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11),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211)内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
所述凸模底座(22)设置有第二容纳腔(221),所述凸模(121)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221),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腔(221)内沿所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凸模(121)包括相连接的冲压部(121b)和驱动部(121c),所述冲压部(121b)用于与所述凹模(111)配合,所述驱动部(121c)连接第三驱动件(123),并用于在所述第三驱动件(123)的驱动下运动;
所述第二容纳腔(22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221a)和第二段(221b),沿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第一段(221a)位于所述第二段(221b)的靠近所述凹模(111)的一侧,所述冲压部(121b)位于所述第一段(221a),所述驱动部(121c)位于所述第二段(221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121c)的背离所述冲压部(121b)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121a),所述第三驱动件(123)具有第二斜面(123a),所述第一斜面(121a)与所述第二斜面(123a)抵接,且均沿第二方向(Y)倾斜,所述第三驱动件(123)沿所述第一方向(X)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斜面(121a)能够与所述第二斜面(123a)相对运动,以使所述凸模(121)沿所述第二方向(Y)运动;
所述第二段(221b)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段(221a)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底座(21)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211)的第一通孔(212),所述第一驱动件(112)的第一驱动杆(112b)能够经所述第一通孔(212)伸出所述第一容纳腔(211);
所述凸模底座(22)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二通孔(222)和第三通孔(223),所述第二驱动件(122)的第二驱动杆(122b)能够经所述第二通孔(222)伸出所述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一段(221a),所述第三驱动件(123)的第三驱动杆(123c)能够经所述第三通孔(223)伸出所述第二容纳腔(221)的第二段(221b)。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底座(21)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所述凹模组件(11),且沿第一方向(X),所述凹模模芯(31)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Z)分布的所述凹模组件(11);
所述凸模底座(22)设置有多个沿第三方向(Z)分布的所述凸模组件(12),且沿第一方向(X),所述凸模模芯(32)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Z)分布的所述凸模组件(12)。
CN202311694782.9A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Active CN1173995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94782.9A CN117399509B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94782.9A CN117399509B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9509A true CN117399509A (zh) 2024-01-16
CN117399509B CN117399509B (zh) 2024-04-05

Family

ID=89494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94782.9A Active CN117399509B (zh) 2023-12-11 2023-12-11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9509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22272A1 (de) * 2003-05-16 2004-12-02 Nothelfer Gmbh Verfahren zum Tiefziehen von Blechen und Tiefziehwerkzeug zur Anwendung bei diesem Verfahren
KR100674812B1 (ko) * 2005-12-29 2007-01-29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이동식 비드를 갖는 드로잉 금형
KR100837969B1 (ko) * 2007-03-30 2008-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용 판넬 드로우 다이
CN101259499A (zh) * 2007-03-06 2008-09-10 长春市吉韩模具有限公司 多点连续高度可调拉延筋结构
CN101370602A (zh) * 2006-01-24 2009-02-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金属板拉深的方法及拉深设备
CN106111820A (zh) * 2016-09-12 2016-11-1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拉延筋可换式封头成形模具
TW201639697A (zh) * 2015-05-15 2016-11-16 Li Hong Yuan 可變高度壓料條輔助於薄板引伸之調整結構
CN106694710A (zh) * 2016-11-30 2017-05-24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辅助拉延凸模的汽车侧围外板拉延模具
CN206622519U (zh) * 2017-03-27 2017-11-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节拉延筋的模具
CN208303667U (zh) * 2018-03-07 2019-01-01 四川天坤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拉延模的可调拉延筋结构
CN113891769A (zh) * 2020-01-31 2022-01-04 旭精机工业株式会社 冲压机以及冲压产品的制造方法
JP2022162536A (ja) * 2021-04-12 2022-10-2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絞り成形方法及びそのプレス型
CN116020947A (zh) * 2022-12-29 2023-04-28 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控料拉延凸筋结构
CN219746140U (zh) * 2023-04-28 2023-09-2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顶盖外板天窗区域板料冲制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22272A1 (de) * 2003-05-16 2004-12-02 Nothelfer Gmbh Verfahren zum Tiefziehen von Blechen und Tiefziehwerkzeug zur Anwendung bei diesem Verfahren
KR100674812B1 (ko) * 2005-12-29 2007-01-29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이동식 비드를 갖는 드로잉 금형
CN101370602A (zh) * 2006-01-24 2009-02-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金属板拉深的方法及拉深设备
CN101259499A (zh) * 2007-03-06 2008-09-10 长春市吉韩模具有限公司 多点连续高度可调拉延筋结构
KR100837969B1 (ko) * 2007-03-30 2008-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용 판넬 드로우 다이
TW201639697A (zh) * 2015-05-15 2016-11-16 Li Hong Yuan 可變高度壓料條輔助於薄板引伸之調整結構
CN106111820A (zh) * 2016-09-12 2016-11-1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拉延筋可换式封头成形模具
CN106694710A (zh) * 2016-11-30 2017-05-24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辅助拉延凸模的汽车侧围外板拉延模具
CN206622519U (zh) * 2017-03-27 2017-11-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节拉延筋的模具
CN208303667U (zh) * 2018-03-07 2019-01-01 四川天坤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拉延模的可调拉延筋结构
CN113891769A (zh) * 2020-01-31 2022-01-04 旭精机工业株式会社 冲压机以及冲压产品的制造方法
JP2022162536A (ja) * 2021-04-12 2022-10-2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絞り成形方法及びそのプレス型
CN116020947A (zh) * 2022-12-29 2023-04-28 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控料拉延凸筋结构
CN219746140U (zh) * 2023-04-28 2023-09-2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顶盖外板天窗区域板料冲制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9509B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0152B2 (ja) 閉構造部材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閉構造部材
CN108787893A (zh) 一种低耗能联动脱模的冲压模具
CN117399509B (zh) 一种拉延筋和冲压模具
CN212703925U (zh) 一种汽车覆盖件负角侧冲孔机构
KR100468260B1 (ko) 복수 패널 성형용 포밍 프레스 금형
CN218798729U (zh) 一种汽车紧固件冲压模具
CN210523579U (zh) 一种全周边向内侧弯冲压成型模具
CN109909372B (zh) 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微电机外壳无废料侧面冲切模具
KR20210019724A (ko) 프레임 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치
JP2002018536A (ja) 複合プレス加工装置
CN111229902A (zh) 冲压单元和冲压模具
CN213104006U (zh) 一种复合材料凹模随动冲切机构
CN213440063U (zh) 一种内向外侧冲孔机构
CN210059448U (zh) 冲压单元和冲压模具
CN218108962U (zh) 一种抽芯折弯机构
CN112275905A (zh) 一种负角面侧冲孔模具
CN212144126U (zh) 一种同轴对冲孔斜楔机构
CN212822245U (zh) 用于汽车电机零件铆接冲压加工的装置
CN220658945U (zh) M形连接件的加工模具
CN216175833U (zh) 一种千斤顶顶头级进模
CN219309868U (zh) 用于车辆的冲压模具组件
JPWO2006008861A1 (ja) シャーシ及びシャーシ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シャーシの製造金型
CN217617150U (zh) 一种汽车内板加强板加工模具
CN212527988U (zh) 一种汽车座椅背板加工装置
CN218487021U (zh) 一种汽车安全带压钢丝绳用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