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6089A -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66089A
CN117366089A CN202210764332.1A CN202210764332A CN117366089A CN 117366089 A CN117366089 A CN 117366089A CN 202210764332 A CN202210764332 A CN 202210764332A CN 117366089 A CN117366089 A CN 117366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gear
main shaft
shaft
fol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43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常亮
钟鼎
焦涛
姜文杰
罗育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43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6608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2810 priority patent/WO202400207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366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66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具有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中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主轴、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通过中支撑板上的第一齿部和第一齿轮连杆的第一齿轮和啮合,以及中支撑板上的第二齿部和第二齿轮连杆上的第二齿轮的啮合,实现中支撑板相对主轴的滑动。本申请提供的折叠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化,尺寸薄型化的优势。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技术的发展,基于柔性屏的折叠装置成为现今行业的新兴技术创新点。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设备往往采用折叠装置实现主体之间的折叠和展开。然而,现有的可折叠装置往往需要大量零部件来实现折叠和展开,导致可折叠机构的结构复杂,不利于可折叠终端的轻量化设计。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化,尺寸薄型化的折叠装置为业界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用于实现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的相对折叠和展开,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中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主轴、第一转轴连杆、第二转轴连杆、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布在所述主轴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
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主轴滑动连接,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齿部朝向的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齿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共同用于在展平状态下支撑所述柔性屏;
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中支撑板的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一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齿轮连杆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中支撑板的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二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一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杆的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二转动轴心不同,但两者均沿主轴的轴向方向;
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三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所述第二齿轮相对所述主轴的第四转动轴心不同,但两者均沿主轴的轴向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连杆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杆滑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部啮合,使得所述中支撑板相对所述主轴滑动,且滑动的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
本申请通过第一转轴连杆、第二转轴连杆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轴之间,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较主轴的转动连接,以及通过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连接在中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实现在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主轴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可以带动中支撑板能够相对主轴滑动,同时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转轴连杆与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的不同轴心设置,可以使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转轴连杆在折叠过程中带动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相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向远离主轴的方向滑动。从而增加折叠装置的整体长度,这样,在折叠状态下,中支撑板能够相对主轴下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向远离主轴的方向滑动,增大了空间,从而为柔性屏提供容纳空间。
除此之外,本申请结构还有利于实现结构设计简单化,尺寸小型化。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的折叠装置通过中支撑板和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与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之间的啮合,实现中支撑板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能够相对主轴移动,第一齿部和第一齿轮连杆之间啮合结构,及第二齿部和第二齿轮连杆之间的啮合结构不仅仅具有带动中支撑移动的功能,还可以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同步转动,齿轮配合的结构也可以成为折叠装置折叠和展开过程提供阻尼力的结构。因此,本方案这样的啮合结构可以实现多种功能,折叠装置不需要额外设置同步机构和阻尼机构,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结构简单化,尺寸薄型化。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展开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连杆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杆滑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部啮合,使得所述中支撑板相对所述主轴滑动,且滑动的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方向。本方案限定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展开过程,折叠装置的运动原理,中支撑板可以在展开状态提升支撑柔性屏的功能,使得折叠装置具有更佳的结构稳定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包括第一转臂,所述第一转臂为弧形结构,所述主轴包括第一弧形滑槽,所述第一转臂和所述第一弧形滑槽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主轴之间的转动连接。本方案限定了一种第一转轴连杆和主轴之间转动连接的具体的方案,通过虚拟转轴的方案实现,第一弧形滑槽和第一转臂的配合构成了虚拟转轴结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包括轴孔,所述第一转轴连杆通过所述轴孔和穿过轴孔的第一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本方案限定了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一支撑板之间的具体的连接方案,通过第一转轴实现二者之间的转轴连接,连接方式简单,能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折叠装置的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间隔空间,且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所围成的空间中的所述柔性屏呈U形。本方案限定了一种具体的折叠装置的应用环境,具体为应用在三折或四折的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可以用于容纳电子设备的主体,可以容纳一个主体(针对三折式产品)或者两个主体(针对四折式产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轴包括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内设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述中支撑板,所述收容部包括开口端和底壁,所述开口端和所述底壁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厚度方向,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开口端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容纳部分所述柔性屏。本方案通过将折叠状态下的部分柔性屏的弯折部分沉入主轴的容纳空间内部,使得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和中支撑板之间的间隔空间被主轴遮蔽,不会外露,本方案可以得到电子设备的折叠的位置结构紧凑,贴合度更好,没有明显的孔洞,可以提升客户体验感。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相较所述第一转动轴心更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四转动轴心相较所述第三转轴轴心更靠近所述底壁。本方案限定了第二转动轴心和第一转动轴心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三转动轴心和第四转动轴心之间的位置关系,提供一种具体的转动连接方案,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尺寸薄型化的设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柔性屏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全部或大于80%的部分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内部。本方案可以得到结构更紧凑的折叠装置的结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底壁接触。本方案得到的折叠装置在折叠状态下,中支撑板和底壁接触的设计不但可以使得整体结构更薄,中支撑板和主轴接触可以提升主轴和中支撑板的强度,不容易产生变形。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本方案限定中支撑板具有厚度不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强调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设置在较厚的第一部分上,由于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影响中支撑板在折叠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过程的行程,为了保证中支撑板可以有较大的行程,突显折叠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设计,将第一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第二部分的厚度,可以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同时由于第二部分厚度较薄,使得中支撑板整体重量较轻,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轻质量、薄型化的设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底部和所述第一部分接触,所述第二底部和所述第二部分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底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厚度,所述第一底部的用于接触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底部的用于接触第二部分的表面之间形成台阶状结构。本方案是结合中支撑板厚度不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设计的基础,将主轴的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的厚度设置为不同,厚度较小的第一底部和第一部分接触,厚度较大的第二底部和第二部分接触,这样,主轴和中支撑板结合的状态下,即折叠状态,主轴和中支撑板共同构成厚度均匀的结构,折叠装置整体重量分布均匀,而且能够在保证结构简单的情况下保证折叠装置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配合部、主体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齿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背离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第二齿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背离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且等宽,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滑动配合结构和第二滑动配合结构,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主体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主体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用于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一限位结构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用于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主轴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限位。本方案通过限定将第一滑动配合结构设置在第一配合部或第一配合部和主体的邻接位置,使得第一滑动配合结构距离第一齿部更近,同样的设计,使得第二滑动配合部距离第二齿部更近,这样有利于保证第一齿部和第一齿轮啮合的平稳性及第二齿部和第二齿轮啮合的平稳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距离滑动配合结构较近的设计能够保证第一齿部和第二齿轮的结构形态不易变形,也能保证第一齿部和第二齿轮的位置定位的精确度,自然可以提升它们与齿轮之间啮合的可靠性和平稳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包括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导向柱配合,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柱配合。本方案限定一种具体的滑动配合方案,通过导向孔和导向柱配合,一方向便于组装中支撑板和主轴,组装的同时兼备滑动导向的功能,使得折叠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的优势。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滑槽,沿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分布所述第一导向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和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位置形成开口,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柱,沿所述主轴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布在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滑槽配合。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滑动配合的方案,可以提供平稳的滑动方向上的限位,保证第一齿部和第一齿轮及第二齿部和第二齿轮之间啮合的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设有第一开口,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相背设置的底面和顶面,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在所述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下容纳部分所述第一转轴连杆。本方案通过部分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一开口的配合,在展平状态下,部分第一转轴连杆和中支撑板互连,可以提升折叠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且部分第一转轴连杆和顶面共面,可以实现第一转轴连杆和中支撑板共同支撑柔性屏,提升中支撑板处的支撑力。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中,部分所述第二转臂和所述顶面共面。本方案通过第二转臂和第二开口的配合,在展平状态下,第二转轴连杆和中支撑板互连,可以提升折叠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且第二转臂的一端和顶面共面,可以实现第二转臂和中支撑板共同支撑柔性屏,提升中支撑板处的支撑力。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外侧面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主轴还包括第一齿轮基座和第二齿轮基座,所述第一齿轮基座位于所述收容部和所述第一外侧面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基座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收容部之间,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基座,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基座。本方案通过将第一齿轮基座设置在第一外侧面和收容部之间,将第二齿轮基座设置在第二外侧面和收容部之间,第一齿轮基座和第二齿轮基座分布在中支撑板的左第二两侧,不占用中支撑板的厚度空间,可以实现折叠装置薄型化的设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包括第一齿轴,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轴上,所述第一齿轴和所述第一齿轮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轴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轮结构,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附加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一附加轴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附加轴位于所述第一齿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附加轴的一端具有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凸轮结构和所述主轴之间,所述第二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一凸轮结构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所述主轴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本方案通过第一齿轮连杆的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一附加轴的一端的第二凸轮结构配合,利用第一弹性件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自动开合。而且,本方案提供的第一附加轴和第一弹性件的位置位于第一齿轮连杆的第一齿轴的轴向位置,同样不占用中支撑板的厚度空间,可以实现折叠装置薄型化的设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齿轮连杆包括第二齿轴,所述第二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轴上,所述第二齿轴和所述第二齿轮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二附加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二附加轴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附加轴位于所述第二齿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附加轴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轴的一端通过凸轮结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齿轮相对所述主轴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本方案通过第二齿轮连杆的和第二附加轴的一端之间的凸轮结构配合,利用第二弹性件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自动开合。而且,本方案提供的第二附加轴和第二弹性件的位置位于第二齿轮连杆的第二齿轴的轴向位置,同样不占用中支撑板的厚度空间,可以实现折叠装置薄型化的设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连杆滑槽,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连杆滑槽内的滑动轨迹为直线状或弧形。本方案通过限定第一连杆和第一连杆滑槽之间相对滑动的轨迹,可以为直线状或弧形,通过滑动轨迹的不同,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开合的速度及具体的折叠位置的定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段之间,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段之间形成夹角。本方案通过将第一连杆设置为两段式,且这两段之间形成夹角,可以理解为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不共线,夹角的大小可以用于调整第一支撑板转动过程的具体的轨迹和速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主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布于所述主轴的两侧,所述主轴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主轴的宽度方向,所述主轴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之间,所述中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支撑板的外轮廓和所述容纳空间形状相匹配。本方案通过限定中支撑板为一体式的结构,而且在主轴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也就是说此容纳空间贯穿了主轴的轴向的大部分面积,可以推导出,中支撑板的长度尺寸接近主轴的长度尺寸,一体式的结构使得折叠装置整体结构更简洁,紧凑,有利于折叠装置的小尺寸的设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柔性屏和第一方面任何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所述第一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柔性屏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中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第二主体共同支撑所述柔性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可相对折叠,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的间隔空间至少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主体。本方案提供一种三折或四折的电子设备,第三主体在折叠状态下收容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间隔空间中,通过这样的限定,使得第一方面的折叠装置被限定为电子设备中的大转轴结构,相应地,第三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的转动连接的结构为小转轴。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屏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和所述中支撑板之间不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屏和所述中支撑板之间不接触。本方案限定了柔性屏具体的设置方案。由于柔性屏和中支撑板之间不接触,本方案限定了中支撑板位置的柔性屏处于自由状态,使得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能形成自然弯折的形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四主体,所述第四主体和所述第一主体之间转动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的间隔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主体和所述第四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一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机构简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机构简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机构简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装置下的侧视图;
图1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一支撑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中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中支撑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中支撑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主轴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主轴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主轴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齿轮连杆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齿轮连杆的机构简图;
图2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一附加轴及相关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一附加轴及相关结构组装至主轴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转轴连杆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第一齿轮连杆位置处的剖面位置的示意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剖面位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第一转轴连杆位置处的剖面位置的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剖面位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装置下与柔性屏结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的解释
平行:本申请所定义的平行不限定为绝对平行,此平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基本平行,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平行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导到滑动配合部和第一门板之间不是绝对的平行,但是本申请也定义为这种情况是平行的。
垂直:本申请所定义的垂直不限定为绝对的垂直相交(夹角为90度)的关系,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的垂直相交的关系,允许存在小角度范围的误差,例如80度至100度的范围的组装误差范围内,都可以被理解为是垂直的关系。
展平状态: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主体,展平状态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的相邻的主体之间的夹角接近180度,不限定相邻的主体之间为绝对的180度的夹角关系,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二者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度,例如可以大于180度的某个角度,例如183度,或者小于180度的某个角度,例如178度。
折叠状态: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主体,折叠状态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的相邻的主体之间为接***行的层叠关系,不限定为绝对的平行关系,参照前述平行的定义。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置可以为具有可折叠功能的便携终端,例如手机。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申请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一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为三折式折叠屏装置,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主体101、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及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之间均设有折叠装置10、20连接,此折叠装置10、20可以理解为具有转轴结构的装置,折叠装置10、20能够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即折叠装置10、20能够产生形变,通过折叠装置10、20的形变实现电子设备100在展平状态、一折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第一主体101、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及连接它们的折叠装置10,20均对应设置电子设备的柔性屏104的不同部分,这样使得电子设备100在展平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界面,电子设备100在折叠状态下获得较小的尺寸,具有便携性。
其它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四折式的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四主体,所述第四主体和所述第一主体之间转动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的间隔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主体和所述第四主体。
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A1,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A2,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A3。折叠装置10、20的轴向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即第三方向A3(图1、图2和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A3)。
柔性屏10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柔性柔性屏104能够弯折示例的,柔性屏104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柔性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柔性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柔性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柔性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柔性屏等。柔性屏104可以集成触控功能。电子设备100可以响应于用户触摸柔性屏104的手势,唤醒柔性屏104的相应部分。
参阅图1,图1示意性地表达了电子设备100的三个主体和柔性屏104的分解状态,柔性屏104为一体式的屏结构。电子设备100在展平状态下,第一主体101、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沿电子设备100的第二方向A2依次排列,柔性屏104呈展开的状,构成电子设备100的完整的显示界面。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的折叠装置10处于展平状态,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的折叠装置10所对应的部分柔性屏为完整的显示界面的一部分,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之间的折叠装置20亦处于展平状态,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之间的折叠装置20所对应的部分柔性屏为完整的显示界面的一部分。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在展平状态下,电子设备100整体呈平板状,显示界面呈平面状。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在展平状态下,电子设备100整体可以包括弧形部分,显示界面可以包括弧形面。
参阅图2,为了方便表示电子设备100的一折状态,图2省略了柔性屏。电子设备100在一折状态下,折叠装置10为展平状态,折叠装置20为折叠状态,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呈展平状态,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呈层叠设置的折叠状态,第二主体102和第三主体103之间设有部分柔性屏,折叠装置20位置处的柔性屏可以为水滴状。第一主体101所对就的部分柔性屏外露,可以用于显示视频或图像。
参阅图3,为了方便表示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图3省略了柔性屏。电子设备100在折叠状态下,折叠装置10、20均为折叠状态,第一主体101层叠设置在第三主体103背离第二主体102的一侧,第一主体101对应的部分柔性屏位于第三主体103和第一主体101之间,不可见。折叠状态下的电子设备100在第二方向A2上的尺寸变小,在第一方向A1上的尺寸变大,电子设备100的整体轮廓较小,便于携带。
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的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在折叠状态的示意图。一种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为三折式电子设备,即电子设备包括三个主体和两个折叠装置,但只显示了两个主体和一个折叠装置。其它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为二折式的电子设备,即只包括两个主体和一个折叠装置。
参阅图4和图5,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主体101、第二主体102、柔性屏104和折叠装置10,折叠装置10和第一主体101固定连接,折叠装置10亦和第二主体102固定连接,柔性屏104遮盖第一主体101、折叠装置10和第二主体102。折叠装置10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平状态,图4所示为折叠装置10在展平状态下,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分布在折叠装置10的相对的两侧(图4所示的左右两侧)。图5所示为折叠装置10在折叠状态下,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层叠且相间隔设置,且位于折叠装置10的同侧,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形成间隔空间G,此间隔空间G可以用于容纳第三主体,也可以为空置状态。
图6、图7和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折叠装置10的机构简图。折叠装置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中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主轴14、第一齿轮连杆15、第二齿轮连杆16、第一转轴连杆17和第二转轴连杆18。主轴14可以为安装基座,其它的结构安装在主轴14上。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3分布在所述主轴14的两侧。第一支撑板11和主轴14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13和主轴14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杆18转动连接。所述中支撑板12和所述主轴14滑动连接,具体而言,中支撑板12能够沿着第一方向A1(即折叠装置10的厚度方向)相对主轴14滑动。中支撑板12包括第一齿部121和第二齿部122,所述折叠装置10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齿部121朝向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1,所述第二齿部122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13。第一齿轮连杆15包括互连为一体的第一齿轮151和第一连杆152,所述第一齿轮151和所述主轴1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51和所述第一齿部121啮合,所述第一连杆152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板11。第二齿轮连杆16包括互连为一体的第二齿轮161和第二连杆162,所述第二齿轮161和所述主轴1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61和所述第二齿部122啮合,所述第二连杆162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板13。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3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齿轮151和所述第一齿部121之间的啮合及所述第二齿轮161和所述第二齿部122之间的啮合,使得所述中支撑板12相对所述主轴14滑动。所述第一齿轮151和所述第一齿部121之间的啮合及所述第二齿轮161和所述第二齿部122之间的啮合能够保证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的同步开合,即第一支撑板11相对主轴14旋转的过程和第二支撑板13相对主轴14旋转的过程是同步的。
图6、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的具体的结构,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0的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均为直线状,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折叠装置的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呈弯折状,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折叠装置的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亦呈弯折状,但弯折的方向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之间弯折的具体的角度的大小不限于图示的状态。
本申请通过第一转轴连杆17、第二转轴连杆18分别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与主轴14之间,实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相较主轴14的转动连接,以及通过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二齿轮连杆16连接在中支撑板12和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之间,实现在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相对主轴14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二齿轮连杆16可以带动中支撑板12能够相对主轴滑动,同时第一转轴连杆17和第二转轴连杆18与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二齿轮连杆16的不同轴心设置,可以使第一转轴连杆17和第二转轴连杆18在折叠过程中带动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二齿轮连杆16相对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向远离主轴14的方向滑动。从而增加折叠装置的整体长度,这样,在折叠状态下,中支撑板12能够相对主轴下沉,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向远离主轴14的方向滑动,增大了空间,从而为柔性屏提供容纳空间。
除此之外,本申请结构还有利于实现结构设计简单化,尺寸小型化。具体而言,本申请通过第一齿部121和第一齿轮连杆15之间啮合结构,及第二齿部122和第二齿轮连杆16之间的啮合结构不仅仅具有带动中支撑板12移动的功能,还可以使得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同步转动,齿轮配合的结构也可以成为折叠装置10在折叠和展开过程提供阻尼力的结构。因此,本方案这样的啮合结构可以实现多种功能,折叠装置10不需要额外设置同步转动机构和阻尼机构,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10的结构简单化,尺寸薄型化。
可以看出,左右两侧的机构原理和连接关系基本类似,因此后文中为简化描述,主要以一侧的结构连接关系为主进行描述,另一侧不再具体赘述。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参阅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3分布在所述主轴14的两侧,具体而言,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结构可以相同,可以对称分布在主轴14的两侧。第一支撑板11包括第一支撑面S1,中支撑板12包括第二支撑面S2,第二支撑板13包括第三支撑面S3。在展平状态下,如图9所示,第二支撑面S2连接在第一支撑面S1和第三支撑面S3之间,且三者可以共平面,以使柔性屏在展平状态下可以呈现平整的显示界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展平状态下,中支撑板12的第二支撑面S2和主轴14的部分外表面齐平,可以理解为,中支撑板12位于主轴14的容纳空间内,中支撑板12的第二支撑面S2和主轴14的部分外表面共面。图13为折叠装置10在展平状态下的侧视图,图14为折叠装置10在折叠装置下的侧视图,从图13和图14所示的视图上,只能看到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3和主轴14,无法看到中支撑板12,是因为中支撑板12位于主轴14的内部,被主轴14遮蔽。
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与所述主轴1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13与所述主轴14转动连接,折叠装置10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同步相对主轴14转动。在图9所示的展平状态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同步转动预设角度,使得折叠装置10转变为折叠状态,例如,预设角度可以为90度,或者接近90度(例如预设角度落入75-105度的范围内)。如图10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1的第一支撑面S1和第二支撑板13的第三支撑面S3相对间隔设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面S1和第三支撑面S3可以相互平行。在折叠状态下,中支撑板12下沉至主轴14的内部,中支撑板12的第二支撑面S2位于主轴14的内部,这样,通过中支撑板12的移动,为弯折区域的柔性屏提供避让空间,柔性屏可以自然弯折,不受任何结构特征的挤压和约束,而且第二支撑面S2对应的部分柔性屏可以收容在主轴14的内部,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呈U形,弯折部分和中支撑板12之间的缝隙也可以位于主轴14的内部,被主轴14遮蔽,使得折叠装置10在折叠状态没有明显的缝隙。
参阅图11和图12,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支撑板12和第一支撑板11之间通过第一齿轮连杆15连接,中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之间通过第二齿轮连杆16连接,中支撑板12上的第一齿部121和第二齿部122均为齿条的结构。第一齿轮连杆15的第一齿轮151和主轴14转动连接且和中支撑板12的第一齿部121啮合。第二齿轮连杆16的第二齿轮161和主轴14转动连接且和中支撑板12的第二齿部122啮合。通过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的相对开合,可以驱动中支撑板12相对主轴14滑动,具体而言,中支撑板12能够沿着第一方向A1(即折叠装置的厚度方向)相对主轴14往复滑动。第一支撑板11和主轴14通过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13和主轴通过第二转轴连杆18转动连接。本申请不限定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和主轴14之间具体的转动连接方案,可以为虚拟转轴的转动连接方案,例如弧形臂,也可以为实体的转轴结构配合滑动结构的转案连接方案。
图1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一支撑板的局部放大图。参阅图15和图16,第一支撑板11整体呈长条状,第一支撑板11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A3(即折叠装置的宽度方向)。第一支撑板11包括第一支撑主体111、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在第三方向A3上分布在第一支撑主体111的相对的两边缘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位于第一支撑主体111远离主轴14的一侧,第一主体101设有两个限位槽1011(图4只显示了一个限位槽1011),这两个限位槽1011分别用于收容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通过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与限位槽1011的配合实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一主体101之间的限位和固定。具体而言,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可以设置固定孔,可以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将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和第一主体101固定连接。
第一支撑主体111的一个表面为第一支撑面S1,第一支撑主体111还用于和第一齿轮连杆15的第一连杆152滑动连接,以及和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具体而言,参阅图15和图16,第一支撑主体111设有第一连杆滑槽114,第一齿轮连杆15的第一连杆152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114滑动配合,第一连杆152在所述第一连杆滑槽114内的滑动轨迹可以为直线状或弧形。一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参阅图13和图14,第一连杆滑槽114限定的滑动轨迹可以为展平状态下的第二方向A2或折叠状态的第一方向A1。第一连杆滑槽114包括第一容纳区1141、第一滑轨1142和第二滑轨1143,第一容纳区1141用于容纳第一连杆152的主体部,第一滑轨1142和第二滑轨1143用于容纳第一连杆152的两个滑动部,这两个滑动部突出在第一连杆152的主体部的两个侧边。第一支撑主体111还设有转动连接部115,转动连接部115和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具体而言,转动连接部115设有第一轴孔1152,第一转轴连杆17和第一轴和第一轴孔1152配合,以实现转动连接部115和第一转轴连杆17之间的转动连接。第一轴孔1152的轴向方向为第三方向A3。
第一连杆滑槽114和转动连接部115在第三方向A3上相邻设置分布在第一支撑主体111上。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主体111上设有三个第一连杆滑槽114和三个转动连接部115,三个转动连接部115中的第一个邻近第一限位端112,三个转动连接部115中的第二个邻近第二限位端113,三个转动连接部115中的第三个位于第一支撑主体111在第三方向A3上的中间位置,此中间位置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距离第一限位端112和第二限位端113均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间位置距离第一限位端112的距离和距离第二限位端113的距离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有距离差,此距离差可以为由设计公差、结构设计的避位等因素影响的较小的尺寸范围。三个第一连杆滑槽114分别邻近三个转动连接部115设置。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滑槽114和转动连接部115也可以为两个、四个或更多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第三方向A3上的尺寸大小确定,例如,第三方向A3上的尺寸较小的电子设备,折叠装置中的第一连杆滑槽114和转动连接部115的数量可以只设置两个,尺寸较大的电子设备,为保证开合平稳度,需要设置较多的数量。
第一支撑主体111上还设有多个固定部116,参阅图15,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6的数量为转动连接部115的数量的二倍,每个转动连接部115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固定部116。固定部116用于和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固定连接。如图16所示,每个转动连接部115沿第三方向A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固定部116。此种设计方案有利于保证转动连接部115和第一转轴连杆17之间转动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支撑板13的结构和第一支撑板11的结构类似,不再赘述。
图1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中支撑板12的立体图,图18和图19是图17所示的中支撑板12的局部放大图,图18和图19的区别在于针对不同的结构特征进行标号。参阅图17、图18和图19,中支撑板12整体呈长条状,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为第三方向A3。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中支撑板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所述第一部分12A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2B的厚度,第一部分12A的厚度指的是第一部分12A在第一方向A1上的尺寸,第二部分12B的厚度指的是第二部分12B在第一方向A1上的尺寸。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所述第一部分12A和所述第二部分12B沿所述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即第三方向A3)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齿部121和所述第二齿部122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2A上,所述第一齿部121和所述第二齿部122沿所述中支撑板12的宽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中支撑板12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A2。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第一部分12A包括顶面S4、底面S5和连接在顶面S4和底面S5之间的四个侧面,四个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S6和第三侧面S7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S8和第四侧面S9,第一齿部121设置在第一侧面S6,第二齿部122设置在第三侧面S7,第二侧面S8和第四侧面S9和第二部分12B连为一体。第一部分12A的顶面S4可以为部分第二支撑面S2(结合图9)。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部分12A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部分12A在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即第三方向A3)上间隔排列,第二部分12B的数量为四个,同样是在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即第三方向A3)上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二部分12B之间均连接一个第一部分12A。
参阅图18,沿所述中支撑板12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12A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配合部12A1、主体12A2和第二配合部12A3,如图18所示,两条虚线L1、L2将第一部分12A分为三个子区域,这三个子区域分别为第一配合部12A1、主体12A2和第二配合部12A3,一种实施方式中,两条虚线L1、L2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均为第三方向A3。所述第一齿部121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2A1的背离所述主体12A2的表面,所述第二齿部122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A3的背离所述主体12A2的表面。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2A2和所述第二部分12B连接且等宽,可以理解为,两条虚线L1、L2和第二部分12B的边缘重合。
所述第一部分12A包括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和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2A1和所述主体12A2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2A1,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A3和所述主体12A2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A3,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用于与所述主轴14上的对应的限位结构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用于与所述主轴14上的对应的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所述中支撑板12和所述主轴14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导向。
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包括第一导向孔1231,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包括第二导向孔1241。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还包括两个第一滑槽1232,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还包括两个第二滑槽1242,沿所述中支撑板12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滑槽1232分布所述第一导向孔123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滑槽1242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孔124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滑槽1232和两个所述第二滑槽1242均在所述第一部分12A的边缘位置形成开口。
所述第二部分12B设有第一开口125和第二开口126,沿所述中支撑板12的厚度方向,第二部分12B包括相背设置的底面12B1和顶面12B2,所述第一开口125和第二开口126贯穿所述底面12B1和所述顶面12B2;在中支撑板12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开口125和第二开口126相间隔布置,第一开口125邻近第二部分12B的朝向第一支撑板11的边缘,第二开口126邻近第二部分12B的朝向第二支撑板13的边缘。第一开口125用于容纳部分第一转轴连杆17,第二开口126用于容纳部分第二转轴连杆18。
图2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主轴14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主轴14的局部放大图。参阅图20和图21,主轴14整体呈长条状,主轴14为折叠装置的中心安装座,中支撑板12、第一齿轮连杆15、第二齿轮连杆16、第一转轴连杆17和第二转轴连杆18均安装在主轴14上,且可以构成组装为一体的模组化结构。主轴14包括相对设置的主轴顶面S141和主轴底面S142,以及连接在主轴顶面S141和主轴底面S142之间的第一外侧面S143和第二外侧面S144,主轴顶面S141朝向柔性屏,主轴底面S142背离柔性屏,第一外侧面S143朝向第一支撑板11,第二外侧面S144朝向第二支撑板13。参阅图20,主轴14包括收容部141,所述收容部141内设容纳空间142,所述容纳空间142用于***述中支撑板12,在主轴14的长度方向上,收容部141从主轴14的第一端E1延伸至第二端E2,第一端E1和第二端E2为主轴14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在主轴14的宽度方向上,收容部141位于主轴14的中间区域,即收容部141和第一外侧面S143之间间隔设置,收容部141和第二外侧面S144之间也是间隔设置,此处的“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两个特征之间不是邻接的关系,两个特征之间具有其它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被其它特征隔开。
收容部141包括开口端143和底壁144,所述开口端143和所述底壁144在第一方向A1(即主轴14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A1为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厚度方向。开口端143形成在主轴14的主轴顶面S141上,可以理解为,收容部141的容纳空间142为设置在主轴顶面S141的凹槽结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收容部141的底壁144包括第一底部1441和第二底部1442,所述第一底部144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1442的厚度,第一底部1441和第二底部1442的连接处形成台阶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底部1441的内表面(即第一底部1441朝向容纳空间142的表面)为平面状,第二底部1442的内表面(即第二底部1442朝向容纳空间142的表面)为平面状。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底部1441的内表面和第二底部1442的内表面可以为曲面结构,例如内凹的曲面。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底部1441的外表面(即第一底部1441背离容纳空间142的表面)可以为平面状结构或外凸的曲面结构。第一底部1441的外表面和第二底部1442的外表面共面,即第一底部1441的外表面和第二底部1442的外表面的连接处不存在台阶的过渡,而是互连为一个完整的平面或曲面,本方案提供的第一底部1441的外表面和第二底部1442的外表面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表面,即第一底部1441的外表面和第二底部1442的外表面不被其它的结构遮蔽,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的同时,提升客户的体验感。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主轴14包括第一限位结构145和第二限位结构146,第一限位结构145包括第一导向柱1451和两个第一限位柱1452。第二限位结构146包括第二导向柱1461和两个第二限位柱1462。沿所述主轴14的长度方向(即第三方向A3),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1452分布在所述第一导向柱145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1462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柱1461的两侧。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柱1451和第二导向柱1461均为圆柱状结构,第一导向柱1451和第二导向柱1461的底部的端面连接至收容部141的底壁144。第一导向柱1451和第二导向柱1461的外侧面独立位于容纳空间142中,不和其它的结构相连。第一导向柱1451和第二导向柱1461的顶部的端面的朝向和主轴顶面S141的朝向相同,第一导向柱1451和第二导向柱1461的顶部的端面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限位柱1452和两个第二限位柱1462的部分侧面和收容部141的侧壁互连为一体,两个第一限位柱1452和两个第二限位柱1462的底部的端面连接至收容部141的底壁144。两个第一限位柱1452和两个第二限位柱1462的顶部的端面的朝向和主轴顶面S141的朝向相同,两个第一限位柱1452和两个第二限位柱1462的顶部的端面也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主轴14还包括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所述第一齿轮基座147位于所述收容部141和所述第一外侧面S143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基座148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S144和所述收容部141之间。第一齿轮基座147用于组装第一齿轮151,第二齿轮基座148用于组装第二齿轮161。第一限位结构145位于第一齿轮基座147和收容部141的交汇位置,第二限位结构146位于第二齿轮基座148和收容部141的交汇位置,可以理解为,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结构145和第二限位结构146分别邻近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61设置,此方案可以提升第一齿轮151和第一齿部121啮合的稳定性,以及提升第二齿轮161和第二齿部122啮合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齿轮15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基座147,所述第二齿轮16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基座148。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为在主轴顶面S141上设置的凹槽结构,即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形成在主轴顶面S141和主轴底面S142之间的区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薄型化。由于容纳空间142、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均为设置在主轴顶面S141的内凹结构,使得中支撑板12、第一齿轮151和第二齿轮161均组装在主轴顶面S141和主轴底面S142之间的区域,主轴14的厚度就是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厚度,因此本申请可以得到薄型化设计的折叠装置。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主轴14还包括第一转接部149和第二转接部1410,所述第一转接部149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S143和所述收容部141之间,所述第二转接部1410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S144和所述收容部141之间,所述第一转接部149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基座147的在所述主轴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转接部1410位于所述第二齿轮基座148的在所述主轴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接部149包括一对第一弧形滑槽1492,一对第一弧形滑槽1492的开口相对设置,这对第一弧形滑槽1492的开口之间的区域用于容纳部分第一转轴连杆17,一对第一弧形滑槽1492用于和第一转轴连杆17配合且限定在折叠装置开合过程中第一转轴连杆17的滑动轨迹。第二转接部1410包括一对第二弧形滑槽1412,一对第二弧形滑槽1412的开口相对设置,这对第二弧形滑槽1412的开口之间的区域用于容纳部分第二转轴连杆18,一对第二弧形滑槽1412用于和第二转轴连杆18配合且限定在折叠装置开合过程中第二转轴连杆18的滑动轨迹。一对第一弧形滑槽1492的内部空间和收容部141的容纳空间142连通,以使得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部分第一转轴连杆17可以进入容纳空间142中。同样,一对第二弧形滑槽1412的内部空间和收容部141的容纳空间142连通,以使得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部分第二转轴连杆18可以进入容纳空间142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转接部149和第二转接部1410设置为弧形滑槽的结构,使得第一转接部149和第二转接部1410形成在主轴顶面S141和主轴底面S142之间的区域,有利于折叠装置的薄型化设计。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主轴14还设有第一轴槽1413和第二轴槽1414,第一轴槽1413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S143和所述收容部141之间,第二轴槽1414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S144和所述收容部141之间。在主轴14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轴槽1413位于第一齿轮基座147远离第一转接部149的一侧,第二轴槽1414位于第二齿轮基座148远离第二转接部1410的一侧。第一轴槽1413的内部空间和第一齿轮基座147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二轴槽1414的内部空间和第二齿轮基座148的内部空间连通。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0,主轴14包括沿第三方向A3延伸的中心轴C,主轴14为此中心轴C为中心的对称结构,具体而言,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对称分布在中心轴C的两侧,第一转接部149和第二转接部1410对称分布在中心轴C的两侧,第一轴槽1413和第二轴槽1414对称分布在中心轴C的两侧。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0,在第三方向A3上,主轴14上设置的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的数量为三个,且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靠近主轴14的第一端E1设置,其中一个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靠近主轴14的第二端E2设置,另一个第一齿轮基座147和第二齿轮基座148位于第一端E1和第二端E2之间的中间区域。对应地,第一转接部149和第二转接部1410的数量均为三个,第一轴槽1413和第二轴槽1414的数量均为三个。
图23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齿轮连杆15的示意图。参阅图23,第一齿轮连杆15包括互连为一体的第一齿轮151、第一齿轴153和第一连杆152,第一齿轮151固定在第一齿轴153的***。第一连杆15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齿轮151,第一连杆152用于与第一支撑板11上的第一连杆滑槽114配合。第一连杆152包括主体部1521和一对滑动部1522,沿第一齿轴153的延伸方向,一对滑动部1522分别位于主体部1521相对的两侧,第一齿轴15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方向A3(主轴14的长度方向)一致。
参阅图23和图2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152的主体部1521包括第一段1523和第二段1524,所述第二段1524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151和所述第一段1523之间,一对滑动部1522位于所述第一段1523的两侧,即第一段1523用于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114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段1524和所述第一段1523之间形成夹角θ。
参阅图23,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连杆15还包括第一凸轮结构154,第一凸轮结构154位于第一齿轴153的一端。
参阅图25和图26,图2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一附加轴181及相关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6是图25所示的第一齿轮连杆15和第一附加轴191及相关结构组装至主轴14的示意图。一种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附加轴191和套设在所述第一附加轴191上的第一弹性件192。第一弹性件192可以为弹簧。所述第一附加轴191位于所述第一齿轴153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附加轴191的一端具有第二凸轮结构194,所述第一弹性件192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凸轮结构194和所述主轴14之间,所述第二凸轮结构194和所述第一凸轮结构154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192在所述第一齿轮151相对所述主轴14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151转动。
具体而言,第二凸轮结构194包括凸轮座1941和配合端1942,凸轮座1941固定连接在第一附加轴191的一端,配合端1942和凸轮座1941为一体式结构,配合端1942位于凸轮座1941远离第一附加轴191的一端。
第二齿轮连杆16的一侧亦设有第二附加轴、第二弹性件及相应的凸轮结构,具体的结构设计与前述的第一齿轮连杆15一侧的第一附加轴191、第一弹性件192和第一凸轮结构154类似。第二齿轮连杆16的具体结构与第一齿轮连杆15的具体结构相同,第二附加轴、第二弹性件和第二齿轮之间的结构关系与第一附加轴、第一弹性件和第一齿轮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同,不再赘述。
概括而言,所述第二齿轮连杆16包括第二轴,所述第二齿轮161固定在所述第二轴上,所述第二轴和所述第二齿轮基座148转动连接,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二附加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二附加轴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附加轴位于所述第二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附加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轴的一端通过凸轮结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齿轮相对所述主轴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
图27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的第一转轴连杆17的示意图。参阅图27,第一转轴连杆17包括互连为一体的第一轴孔171、连接臂173和第一转臂172,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臂173为平板状结构,连接臂173固定连接在第一轴孔171和第一转臂172之间。第一轴孔171可以为套筒状结构,第一轴孔171用于和销轴(销轴***套筒状第一轴且和第一轴固定连接)配合,以将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至第一支撑板11。第一转臂172为弧形臂的结构,第一转臂172的虚拟转轴位于弧形臂的圆心位置。
第二转轴连杆18的具体结构与第一转轴连杆17的具体结构类似,不再赘述。
参阅图11和图12说明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0的组装过程,本申请不限于以下顺序,具体的组装过程,可以调整各步骤的顺序。
第一步,将中支撑板12组装在主轴14的容纳空间142中。具体而言,通过中支撑板12上的第一滑动配合结构123和主轴14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45的配合,通过中支撑板12上的第二滑动配合结构124和主轴14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46的配合,实现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之间在第一方向A1上的滑动连接的限位。
第二步,将第一齿轮连杆15组装在主轴14的第一齿轮基座147中。具体而言,第一齿轮连杆15的第一齿轴153和主轴14之间转动连接,例如,可以通过销轴实现二者之间的转轴连接。组装好第一齿轴153后,第一齿轮151和中支撑板12上的第一齿部121之间为齿和齿之间的啮合关系。同样的方式将第二齿轮连杆16组装在主轴14的第二齿轮基座148中,以实现第二齿轮161和中支撑板12上的第二齿部122之间的啮合关系。
第三步,将第一附加轴191、第一弹性件192和第二凸轮结构194组装为一体构成储能机构,再将此储能机构组装至主轴14的第一轴槽1413位置处,使得第二凸轮结构194和第一凸轮结构154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192在所述第一齿轮151相对所述主轴14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151转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组装第二附加轴、第二弹性件和连接至第二附加轴上的凸轮结构,并将它们所构成的储能机构组装至第二轴槽1414位置中,且保证第二附加轴上的凸轮结构和第二齿轮连杆16上第二轴的一端的对应的凸轮结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齿轮相对所述主轴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
第四步,将第一转轴连杆17组装至第一支撑板11。通过销轴穿过第一轴孔171和第一支撑板11上的第一轴孔1152,实现将第一转轴连杆17转动连接至转动连接部115。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将第二转轴连杆18转动连接至第二支撑板13。
第五步,连接第一支撑板11和主轴14。具体而言,将第一齿轮连杆15的第一连杆152***第一支撑板11的第一连杆滑槽114中,实现第一连杆152与第一支撑板11上的第一连杆滑槽114的配合;同时将第一转轴连杆17的第一转臂172***主轴14的第一转接部149的第一弧形滑槽1492,以实现第一转轴连杆17和主轴14之间的转动连接。
第六步,连接第二支撑板13和主轴,以实现第二齿轮连杆16的第二连杆162和第二支撑板13之间的转动连接,及实现第二转轴连杆18和主轴之间的转动连接。
通过上述步骤即可以完成折叠装置的组装,折叠装置组装成为一个模组化的结构,参照图4,再将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101和第一支撑板11固定连接,将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102和第二支撑板13固定连接。
接下来通过不同的剖面图表达折叠装置在展平、折叠状态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配合关系。图28、图29、图30和图3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0的剖面图。
图28为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第一齿轮连杆15的剖面位置的示意图,图29为图28所示的剖面位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参阅图28,折叠装置在屏平状态下,第一导向孔1231位于第一导向柱1451的顶部(即第一导向柱1451邻近主轴14的收容部141的开口端143的位置),第二导向孔1241位于第二导向柱1461的顶部,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之间具有间隔,此间隔仅用于提供中支撑板12在展平和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的运动行程,即,在折叠装置的厚度方向上,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之间不设置任何同步转动机构(例如同步齿轮)。在展平状态下,沿第二方向A2,第一齿轮151位于第一连杆152和中支撑板12之间,第二齿轮161位于第二连杆162和中支撑板12之间。第一支撑板11、中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共同限定一个用于支撑柔性屏的表面。在展平状态下,第一连杆152、第一齿轮151、中支撑板12、第二齿轮161和第二连杆162依次连接构成类似平板状架构。参阅图29,折叠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导向孔1231位于第一导向柱1451的底部(即第一导向柱1451邻近主轴14的收容部141的底壁144的位置),第二导向孔1241位于第二导向柱1461的底部,中支撑板12邻近主轴14,可以理解为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之间可以为贴合关系,也可以保持较小的间隙。本申请可以通过在折叠状态下,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之间接触的设计,实现中支撑板12和主轴14连接为一体,保证折叠装置的强度。从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连杆152在第一连杆滑槽114中相对第一支撑板11滑动,第二连杆162在第二连杆滑槽134中相对第二支撑板13滑动。在折叠状态下,第一连杆152、第一齿轮151、中支撑板12、第二齿轮161和第二连杆162依次连接构成U形架构。即,第一连杆152和第二连杆16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亦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板11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第二支撑板13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3之间构成的间隔空间,可以用于容纳电子设备的第三主体。
图30为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第一转轴连杆17的剖面位置的示意图,图31为图30所示的剖面位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参阅图30,第二转轴连杆18包括和第二轴181、第二连接臂183和第二转臂182,第二连接臂183连接在第二轴181和第二转臂182。第一转轴连杆17的第一轴孔171和第一支撑板11通过销轴转动连接,第二转轴连杆18的第二轴181和第二支撑板13通过销轴转动连接。部分第一转臂172位于中支撑板12的第二部分12B的第一开口125中,部分第二转臂182位于中支撑板12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开口126中。部分所述第一转臂172和所述中支撑板12的顶面共面,部分第二转臂182和中支撑板12的顶面共面,第一转臂172填补第一开口125,第二转臂182填补第二开口126,这样第一转臂172和第二转臂182也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第一转臂172位于主轴14的第一弧形滑槽1492中,第二转臂182位于主轴14的第二弧形滑槽1412中。从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转臂172在第一弧形滑槽1492内滑动,第二转臂182在第二弧形滑槽1412内滑动。在折叠装置下,参阅图31,中支撑板12移动至与主轴14接触,第一转臂172离开第一开口125,第二转臂182离开第二开口126,使得第一开口125和第二开口126均为空置状态。部分第一弧形滑槽1492中也是空置状态(即这部分第一弧形滑槽1492中没有收容第一转臂172),部分第二弧形滑槽1412中也是空置状态(即这部分第二弧形滑槽1412中没有收容第二转臂182)。
参阅图29和图31,收容部141的底壁144包括第一底部1441和第二底部1442,所述第一底部144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1442的厚度。中支撑板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所述第一部分12A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2B的厚度。此处定义的厚度指的是折叠装置在第一方向A1上的尺寸。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底部1441和中支撑板12的第一部分12A接触,所述第二底部1442和中支撑板12的第二部分12B接触。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底部1441和第二底部1442的厚度设置为不同,同时将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的厚度设置为不同,但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底部1441和第一部分12A结合后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二底部1442和第二部分12B结合后的厚度,这样可以在节约折叠装置尺寸空间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强度。
图3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装置下与柔性屏及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结合的示意图。参阅图32,第一主体101和第一支撑板11固定连接,第二主体102和第二支撑板13固定连接,在折叠状态下,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相对设置,主轴14连接在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部分主轴14的外表面构成电子设备的外表面。图32所示的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下时,第一主体101遮档部分主轴14,第二主体102遮档部分主轴14,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在主轴14的中间位置可以相互接触,这样的设计使得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具有完整的外观,第一主体101和第二主体102之间无间隙,提升客户体验感。柔性屏104的部分区域和第一主体101固定连接,柔性屏104的部分区域和第二主体102固定连接,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柔性屏104与第一支撑板11接触,柔性屏104和第二支撑板13接触,柔性屏104具有弯折部分1041,弯折部分1041和中支撑板12之间形成缝隙,也就是说中支撑板12和柔性屏104不接触,可以理解为,中支撑板12为柔性屏104的弯折部分1041预留足够的避让空间,使得柔性屏104的弯折部分1041可以不受约束地自然弯折。如图32所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12在主轴14的收容部141的容纳空间142内,且所述中支撑板12和收容部141的开口端143之间形成避让空间G0,所述避让空间G0用于容纳部分所述柔性屏(即弯折部分1041)弯折部分1041和中支撑板12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均位于主轴14的内部,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均为避让空间G0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图32中的虚线L0所在的位置的下方的部分均为主轴14的内部空间,虚线L0可以为主轴14的收容部141的开口端143的位置。由于柔性屏的弯折部分1041在折叠状态伸入主轴14的内部空间,弯折部分1041和中支撑板12之间的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均落入主轴14的容纳空间142的内部,这样在电子设备的外部看不到弯折部分1041和中支撑板12之间的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使得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折叠位置没有孔洞产生,客户体验感好。
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折叠装置,用于实现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的相对折叠和展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中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主轴、第一转轴连杆、第二转轴连杆、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布在所述主轴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
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主轴滑动连接,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齿部朝向的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齿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共同用于在展平状态下支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中支撑板的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一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板;
所述第二齿轮连杆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主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中支撑板的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所述第二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一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杆的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二转动轴心不同且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的第三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所述第二齿轮相对所述主轴的第四转动轴心不同且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连杆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杆滑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二齿部啮合,使得所述中支撑板相对所述主轴滑动,且滑动的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展开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杆相对所述主轴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一连杆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第二连杆滑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部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二齿部啮合,使得所述中支撑板相对所述主轴滑动,且滑动的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包括第一转臂,所述第一转臂为弧形结构,所述主轴包括第一弧形滑槽,所述第一转臂和所述第一弧形滑槽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主轴之间的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包括轴孔,所述第一转轴连杆通过所述轴孔和穿过轴孔的第一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装置的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间隔空间,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所围成的空间中的所述柔性屏呈U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包括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内设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述中支撑板,所述收容部包括开口端和底壁,所述开口端和所述底壁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厚度方向,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开口端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容纳部分所述柔性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相较所述第一转动轴心更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四转动轴心相较所述第三转轴轴心更靠近所述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折叠状态下,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底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中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底部和所述第一部分接触,所述第二底部和所述第二部分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底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厚度,所述第一底部的用于接触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和所述第二底部的用于接触第二部分的表面之间形成台阶状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配合部、主体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齿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背离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第二齿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背离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主体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且等宽,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滑动配合结构和第二滑动配合结构,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主体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主体的邻接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所述中支撑板和所述主轴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包括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一导向柱配合,所述第二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柱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配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动配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滑槽,沿所述中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分布所述第一导向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孔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滑槽和两个所述第二滑槽均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位置形成开口,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柱,沿所述主轴的长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布在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分布在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柱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柱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滑槽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设有第一开口,沿所述中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中支撑板包括相背设置的底面和顶面,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在所述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下容纳部分所述第一转轴连杆,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包括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臂,所述第一转臂为弧形结构,在所述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部分所述第一转臂和所述顶面共面。
15.根据权利要求6-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外侧面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主轴还包括第一齿轮基座和第二齿轮基座,所述第一齿轮基座位于所述收容部和所述第一外侧面之间,所述第二齿轮基座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收容部之间,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基座,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基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包括第一齿轴,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轴上,所述第一齿轴和所述第一齿轮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轴的一端具有第一凸轮结构,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附加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一附加轴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附加轴位于所述第一齿轴的轴向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附加轴的一端具有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二凸轮结构和所述主轴之间,所述第二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一凸轮结构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齿轮相对所述主轴转动的过程中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所述弹性势能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6-16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之间,所述中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中支撑板的外轮廓和所述容纳空间形状相匹配。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连杆滑槽,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连杆滑槽内的滑动轨迹为直线状或弧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一连杆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段之间,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段之间形成夹角。
20.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柔性屏和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第一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柔性屏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固定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可相对折叠,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的间隔空间至少用于容纳所述第三主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和所述中支撑板之间不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所述柔性屏和所述中支撑板之间不接触。
CN202210764332.1A 2022-06-30 2022-06-30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3660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4332.1A CN117366089A (zh) 2022-06-30 2022-06-30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PCT/CN2023/102810 WO2024002079A1 (zh) 2022-06-30 2023-06-27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4332.1A CN117366089A (zh) 2022-06-30 2022-06-30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66089A true CN117366089A (zh) 2024-01-09

Family

ID=89382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4332.1A Pending CN117366089A (zh) 2022-06-30 2022-06-30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66089A (zh)
WO (1) WO20240020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8114A (zh) * 2019-12-27 2023-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和可折叠设备
CN113873059B (zh) * 2020-06-30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3194183B (zh) * 2021-05-21 2023-08-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5996257A (zh) * 2021-10-19 2023-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2079A1 (zh)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7750B (zh)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WO2022143478A9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WO2022089500A1 (zh) 折叠机构、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366927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4413192U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TW202037252A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五)
CN115076218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217849479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CN115529372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CN111984060B (zh) 多折式装置的折叠长度差补偿机构
CN117366089A (zh) 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40129389A1 (en) Foldabl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2675454U (zh) 机壳
CN111894970B (zh)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EP4246840A1 (en) Turn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21054137U (zh)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12717605U (zh) 复合移动转动运动的枢轴装置
CN112392849B (zh) 依虚拟轴心运动的枢轴结构
WO2024067615A1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机构
CN218177722U (zh) 柔性屏转轴结构
CN221237045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838699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719521A (zh) 复合移动转动运动的枢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