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5145A -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5145A
CN117055145A CN202210494950.9A CN202210494950A CN117055145A CN 117055145 A CN117055145 A CN 117055145A CN 202210494950 A CN202210494950 A CN 202210494950A CN 117055145 A CN117055145 A CN 117055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mming
backlight
driving chip
ligh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949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玉旭
邓勇
辛兰
孙艳生
马贺兵
刘松
吕侣
夏渊
樊晓祯
彭真
黄龙波
王洪
唐灿
邹海旭
陈建
邵新智
余平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9495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5514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9923 priority patent/WO202321684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055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51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应用于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棱镜反射膜。棱镜反射膜设置于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棱镜反射膜靠近导光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多个凸起结构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个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不平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地铁、高铁等公共场所办工、利用移动设备打磨时间,在公共场所使用移动设备时,因移动设备的显示装置的视角广且画面显示质量高,除使用者外的其他人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易造成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泄漏,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以解决显示装置能够被除使用者外的其他人看到显示画面,易造成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泄漏,造成损失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棱镜反射膜。棱镜反射膜设置于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棱镜反射膜靠近导光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多个凸起结构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个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不平坦。
在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反射膜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一侧的多个凸起结构。其中,沿垂直于基膜且平行于第一方向,且穿过凸起结构的顶部做截面得到的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的顶部呈波浪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的顶部与基膜之间的距离呈周期性变化,凸起结构的顶部具有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交替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包括相交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的位置为凸起结构的顶部,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浪状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的顶部具有最高处和最低处,最高处与基膜之间的距离,和最低处与基膜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小于,最高处与基膜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凸起结构沿第二方向排列,沿垂直于基膜且平行于第二方向做截面得到的第二截面图中,相邻的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截面图中,凸起结构的顶部为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为软胶底,基膜的厚度为30~2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凸起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凸起结构和多个第二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的形状不同,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凸起结构和多个第二凸起结构交替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棱镜反射膜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的背板。背板的表面设置有吸光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光源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上的发光器件,发光器件设置于导光板的一端,基板设置于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且设置于棱镜反射膜的一端。基板与导光板相重叠的部分通过第一粘合层连接。基板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上,以及棱镜反射膜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上,至少相互靠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粘合层。
棱镜反射膜作为反射片,将自导光板的出光侧相对的另一侧,即背光侧,射出的光线再次反射进入导光板,保证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通过对凸起结构中的顶部采用不平坦的设计,降低了棱镜反射膜靠近导光板一侧的凸起结构与导光板的接触部分的面积,从而降低了导光板与反射片摩擦造成导光板表面划伤、受损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棱镜反射膜,降低了制造成本以及背光模组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调光结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中,导光板为准直导光板,导光板被配置为将入射至内部的光线由出光面垂直出射。调光结构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调光结构用于调节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光线的角度。显示面板设置于调光结构远离背光模组一侧,显示面板用于利用透过调节面板的光线进行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偏光片、显示液晶面板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相对第二偏光片靠近所述背光模组。调光结构包括调光面板和调光膜片,调光膜片设置于调光面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调光面板与第一偏光片复合为一体结构;或者,调光膜片、调光面板和第一偏光片复合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和调光驱动芯片。背光驱动芯片与背光模组电连接,调光驱动芯片与调光面板电连接。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经由调光面板的出射的光线的角度,以控制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调光驱动电压幅值。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背光模组输出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调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根据预设延迟时间和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控制背光驱动芯片输出背光驱动信号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分享状态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状态,不同分享状态的视角不同。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分别存储防窥模式和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模式。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背光驱动信号。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
通过设置准直导光板,将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准直,即,背光模组直接提供给显示面板的背光是垂直,或近似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可以理解的是,这样,只有正对显示面板才能看到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即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从其他方向不能看到或不能清楚的看到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从而实现防窥效果。通过设置调光面板,当调光面板工作时,可以将背光模组射出的准直的背光打散,使得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由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光变为扩散开的光,从而增大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使得正对显示模组的出光侧,在显示模组的上下、左右侧也可以看到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通过控制调光面板,可以对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实现不同程度的打散,从而实现显示模组拥有不同的可视角度。从而实现显示模组的防窥状态与分享状态之间切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显示模组。
上述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防窥驱动方法,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和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
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一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二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大于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等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小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图;
图2A为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棱镜片的结构图;
图2B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棱镜反射膜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棱镜反射膜的第一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棱镜反射膜的第二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光线传播路径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如图1、图2B所示,该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20和棱镜反射膜10。棱镜反射膜10设置于与导光板20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棱镜反射膜10靠近导光板2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102,多个凸起结构102沿第一方向X延伸。其中,多个凸起结构102中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102’不平坦。
如图1所示,导光板2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0a和第二表面20b,其中,导光板20的第一表面20a为导光板的出光面。棱镜反射膜10设置于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b一侧。棱镜反射膜10上的多个凸起结构102朝向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b。
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和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反射片。采用导光板与反射片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传导,并在相应位置(即导光板的出光面)将光线取出,以为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等提供背光。一般的,采用银反射片作为反射片,由于银反射片的硬度大于导光板的硬度,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会因为温度及湿度等的影响导致膨胀或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导光板与银反射片之间容易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导光板靠近银反射片的一侧发生划伤,因此容易导致信赖性问题,从而影响显示画面的显示质量,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采用棱镜反射膜10代替银反射片,棱镜反射膜的硬度较低,例如该棱镜反射片10可以利用软胶棱镜制成,其硬度小于导光板102的硬度,这样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102不会由于与棱镜层105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划伤,信赖性表现较佳。
为进一步防止导光板102被划伤,本发明中棱镜反射膜的形状相比常规棱镜片的形状有区别。如图2B所示,棱镜反射膜10包括基膜101和设置于基膜101一侧的多个凸起结构102。棱镜反射膜10所包括的多个凸起结构10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且垂直于第二方向Y。,其中,为了清楚示意出凸起结构的顶部,将其中两个凸起结构102的顶部102’加粗处理。如图2A所示,常规的棱镜片中,每个凸起结构102的顶部102’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凸起结构102在其延伸方向第一方向X上,各位置处的高度都相等,例如高度均为d。如图2B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凸起结构102中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102’不平坦,所指的是,沿凸起结构102的延伸方向,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不同位置处的高度不同,例如,图2B中示意出顶部的四个不同位置处的高度,分别为d1、d2、d3。其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某一位置处的高度是指在第三方向Z上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一位置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棱镜反射膜10靠近导光板20的一侧表面的多个凸起结构102朝向导光板20,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相对的一侧表面接触时,每个凸起结构102与导光板20接触的部分是不连续的。相较于凸起结构102采用在第三方向Z上等高的设计,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凸起结构102的不等高设计,降低了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降低了导光板20朝向棱镜反射膜10的一侧表面(即图1中所示的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b)与棱镜反射膜10接触造成表面损伤的可能。
同时,采用棱镜反射膜,相较于采用银反射片,制造成本更低,且厚度更薄,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0的成本以及厚度。其中,背光模组100的厚度所指的是,背光模组100沿如图1中所示的第三方向Z的厚度。
由于多个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不平坦,使得随着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之间距离减小,导光板20先与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一部分接触,随着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之间距离的不断减小,凸起结构103的顶部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起到多重缓冲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2B所示,棱镜反射膜10包括基膜101和设置于基膜101一侧的多个凸起结构102。其中,沿垂直于基膜101且平行于第一方向X,且穿过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做截面得到的第一截面图中,即根据截面线BB得到第一截面图,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呈波浪状,请同时参见图2B和图3,根据截面线BB得到图3所示的第一截面图,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为曲线,且呈波浪状,具有高低起伏的形状。
通过对凸起结构102的截面形状采用波浪状设计,可以理解的是,凸起结构102的不同位置处在垂直于基膜101的第三方向Z上拥有不同的高度,即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棱镜反射膜10采用在第三方向Z上的不等高设计,使得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接触时,棱镜反射膜10上的多个凸起结构102中,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最大的位置先与导光板20接触,其他位置不与导光板20接触。相较于采用平面结构的反射片,或棱镜反射膜采用在第三方向Z上等高设计,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更小,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导致导光板20表面被划伤的问题。
示例性地,如图2B和图3所示,在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具有最高处和最低处,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1范围为5~50μm。其中,最高处为实心圆标示位置处,最低处为空心圆标示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1例如为5μm、35μm或50μm。
通过限制凸起结构102的顶部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保证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相对的一侧表面的不平整度,避免由于棱镜反射膜10上的多个凸起结构102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过小,使得棱镜反射膜10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表面近似于平面结构,从而不能起到减少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的作用。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在第一截面图中,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1,和最低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2的差值小于,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1的二分之一。
通过限制最高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1,和最低处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d2的差值,进一步地保证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相对的一侧表面的不平整度,使得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相对的一侧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从而减少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在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呈周期性变化,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具有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交替布置。
通过在凸起结构102的延伸方向,即图2B中所示的第一方向X,对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与基膜101之间的距离采用周期性变化设计,即凸起结构的形状在第一方向X上呈现周期性变化。例如,该变化周期大于80μm,如图2B和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最高处之间的距离d3大于80μm,同样,相邻两个最低处之间的距离大于80μm。
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最高处和最低处交替设置,使得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接触时,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最高处与导光板20接触,凸起结构102的顶部的最低处与导光板10不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位置为不连续的,从而保证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多个接触位置为互相分离的,进一步地减少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
当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位置多,且每个接触位置的接触面积小,这样,当棱镜反射膜10对导光板20的表面造成损伤,由于每个接触位置的面积较小,对导光板20表面造成损伤的面积小,人眼无法分辨出这些微小的损伤,使得即使导光板20表面受损也不会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
通过限制凸起结构102中相邻的两个最高处之间的距离d3,保证每个凸起结构102中与导光板20的接触位置间隔开。可以理解的是,在沿凸起结构102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最高处之间的距离d3过小,会使得凸起结构102与导光板20的多个接触位置之间距离过近,使得多个接触位置相接(近似于线),不利于减少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最高处之间的距离d3例如为80μm、100μm或120μm。
示例性地,如图2B、图4所示,多个凸起结构102沿第二方向Y排列,沿垂直于基膜101且平行于第二方向Y做截面得到的第二截面图中,相邻的两个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4为10~150μm。请同时参见图2B和图4,根据截面线AA得到图4所示的第二截面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互相垂直。多个凸起结构102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设置,且每个凸起结构102在第一截面图中,沿第一方向X包括多个交替布置的最高处和最低处,使得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可以视为由多个阵列排布的接触点组成。在减少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接触面积的同时,增加接触位置(接触点)的数量,可以有效避免导光板20表面损伤对背光模组100出光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d4例如为10μm、100μm或150μm。
示例性地,如图2B、图4所示,凸起结构102包括相交的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相交的位置为凸起结构102的顶部102’,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中的至少一个为波浪状曲面。
如图2B所示,凸起结构102的第一面1021为波浪状曲面,凸起结构102的第二面1022为平面。采用这样的设计,更便于凸起结构102的加工制造,例如,加工时,先在基膜101的一侧形成多个初始凸起结构,每个初始凸起结构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均为平面;接着,对初始凸起结构的第一面进行加工,切除一部分后,形成拥有波浪状曲面的凸起结构。且这样在对初始凸起结构的第一面进行加工的同时,还形成了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在沿第一方向X上的起伏,即在前述第一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包括多个交替布置的最高处和最低处。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在第二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形成的角a的角度为50~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形成的角a的角度例如为50°、100°或15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第一面1021和第二面1022形成的角a的角度为80~100°。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在第二截面图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为圆角R。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圆角R的半径为1~10μm。凸起结构102的顶部圆角R的半径例如为1μm、5μm或10μm。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基膜101为软胶底,基膜的厚度d5为30~200μm。基膜101的厚度d5例如为30μm、100μm或200μm。
进一步地,基膜101的厚度d5为50~125μm。基膜101的厚度d5例如为50μm、80μm或125μm。
采用软胶底作为棱镜反射膜10的基膜101,由于软胶底的硬度小于导光板20的硬度,这样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20不会由于与棱镜反射膜1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划伤,信赖性表现较佳。
示例性地,如图2B所示,多个凸起结构102包括多个第一凸起结构102a和多个第二凸起结构102b,第一凸起结构102a和第二凸起结构102b的形状不同,沿所述第二方向Y,多个第一凸起结构102a和多个第二凸起结构102b交替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在沿垂直于基膜101且平行于第一方向X,且穿过第一凸起结构102a的顶部做截面得到的第三截面图中,第一凸起结构102a的最高处,与沿垂直于基膜101且平行于第一方向X,且穿过第二凸起结构102b的顶部做截面得到的第四截面图中,第二凸起结构102b的最低处,沿第二方向Y相对应。通过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地,将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多个接触位置间隔开,避免相邻的两个接触位置相接。
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所指的是其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即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物体的表面粗糙度越小,则其表面越光滑。例如,物体表面粗糙度为1μm,所指的是,其表面具有的多个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中,相邻的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为1μm。
物体的表面越粗糙,其表面粗糙度越高,当光线照射到该表面上时,会发生漫反射,即平行射入的光线会发散的射出;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其表面粗糙度低,当光线照射到该表面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即平行射入的光线还会平行的射出。同样的光线,射向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面时,光线的反射效果不同,表面粗糙度越低,则反射出的光线越集中;可见的就是同样的光线射向表面粗糙度较低的面,相较于射向表面粗糙度较高的面,反射出的光线更亮。可以理解的是,棱镜反射膜10的表面粗糙度越低,则其反光效果越好,光线利用率更高。
棱镜反射膜10的作用之一,是将进入棱镜反射膜10的光线集中,自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射出;可以理解的是,棱镜反射膜10的表面粗糙度越低,则其光线利用率越高,反射光线的效果越高。
具体地,基膜101的至少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至少为0.33μm。基膜101的至少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例如为0.1μm、0.2μm或0.33μm。
更进一步地,基膜101除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表面外的其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至少为0.33μm。基膜101除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02的一侧表面外的其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例如为0.1μm、0.2μm或0.33μm。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棱镜反射膜10远离导光板20的一侧背板40。背板40的表面设置有吸光涂层。
背板40的主要作用是承载位于其上的导光板20等器件。为了使得背板40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一些实施例中,背板40为金属背板,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
由于棱镜反射膜10的透光性较好,如果背光模组100中,仅采用棱镜反射膜10、导光板20与背板的组合,则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果会受到影响,例如背光模组中可见背板表面的加工纹路或划痕等不良。为解决前述问题,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采用才背板表面贴覆黑色PET膜的方式,但贴覆黑色PET膜不仅会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且制造成本更高,且制作工艺更复杂,同时,PET材质在高温高湿信赖性中容易发生褶皱不良,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从而导致应用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画面显示异常。
背板40的表面的吸光涂层可以采用颜色较深的涂料制成,用于对背板40表面进行遮挡,以防止用户透过棱镜反射膜10看到背板40的金属色以及背板40表面的加工纹路或划痕等不良,从而提高观看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40表面的吸光涂层采用镀层工艺形成,例如烤漆工艺。进一步地,背板40表面的吸光涂层为黑色烤漆。这样形成的吸光涂层,相较于贴覆黑色PET膜,厚度更薄,吸光涂层的厚度相较于黑色PET膜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从而起到降低背光模组100的厚度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并且,无需贴覆PET膜,降低背光模组的制备工艺难度,节约制备成本。
在制备过程中,采用镀层工艺形成的吸光涂层的厚度可以达到微米级别,具体可以小于或等于0.07微米,可以看出,较贴附黑色PET膜的厚度为0.05毫米,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吸光涂层的厚度明显较小,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可以明显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的轻薄化,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通过在背板40的表面设置吸光涂层,配合棱镜反射膜10和导光板20,在降低背光模组100厚度的同时,背光模组100的组装制程更简单,更能保证产品稳定性。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源30,光源30包括基板301和设置于基板301上的发光器件302,发光器件302设置于导光板20的一端,基板301设置于与导光板20的出光面(即导光板20的第一表面20a)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即导光板20的第二表面20b一侧),且设置于棱镜反射膜10的一端。基板301与导光板20相重叠的部分通过第一粘合层303连接。基板301远离导光板20的一侧表面上,以及棱镜反射膜10远离导光板20的一侧表面上,至少相互靠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粘合层4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302为LED灯条(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或多个并排设置的LED灯珠组成的带状灯条。
导光板20为透明结构且折射率较大,可以将光源30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20的入光面导入,并在导光板20内部进行全反射,再由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a进行取出,从而改变光源30发出的光线的方向,实现侧入式背光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20采用玻璃、亚克力等透明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导光板还可以采用其他透明材料制成,此处不做限制。
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从导光板20设置光源30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用胶带对光源30、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分别进行连接固定,且由于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分别固定,使得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20会在温度及湿度等变化的影响下导致膨胀或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之间容易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导光板120靠近棱镜反射膜10的一侧发生划伤,因此容易导致信赖性问题,从而影响显示画面的显示质量,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多个周边区,多个周边区中,设置光源的一侧的宽度大于其他周边区的宽度,背光模组发出的背光射向显示模组。由于棱镜反射膜10本身可以透光,若在导光板20设置光源30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采用胶带对棱镜反射膜10进行固定,由于周边区的宽度较窄,因此胶带会暴露在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内,造成亮线不良。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采用从导光板20设置光源30的一侧,对光源30、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进行连接固定,使得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固定在一起,不会产生相对移动,进一步防止导光板20表面不被划伤。同时,将连接位置设置在光源30一侧,周边区的宽度较宽,因此连接光源30、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的第一粘合层302不会暴露在显示区内。由于背板40不透光,故第二粘合层401不会暴露在显示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301例如为柔性线路板。发光器件302与柔性线路板301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仅设置第一粘合层303,第一粘合层303用于连接基板301和导光板20,避免二者发生相对移动。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三粘合层402,将基板301与棱镜反射膜10与背板40连接。更进一步地,第三粘合层402为沿背板40靠近棱镜反射膜10一侧的表面的侧边设置的环形胶。通过第一粘合层303,限制基板201与导光板20的相对移动,即,限制光源30与导光板20的相对移动;通过设置第三粘合层402,限制棱镜反射膜10与背板4和基板301的相对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这样的设计,限制了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的相对移动,避免二者的相对位移造成对导光板20表面的划伤,造成不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同时设置第一粘合层303与第二粘合层401。第一粘合层303用于连接基板301和导光板20,避免二者发生相对移动。第二粘合层401用于连接基板301、棱镜反射膜10和背板40。通过第一粘合层303与第二粘合层401,将基板301、棱镜反射膜10与导光板20三者固定连接,使得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20因为温度及适度的影响导致膨胀或收缩,在这个过程中,导光板20与棱镜反射膜1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有效防止因二者的相对位移造成导光板20表面划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转换层50;光转换层50位于导光板20背离背板40的一侧。
光转换层50可以将由导光板20出光面取出的光线的角度进行调整,以使得光线尽可能朝着垂直于其出光面的角度进行传播,避免光线朝着其他方向进行传播,因此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降低光源30的能耗,从而可以节约能源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光转换层50可以采用逆棱镜,可以理解的是,光转换层50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同样特性的结构构成,此处不做限制。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200,如图5所示,该显示模组20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示的背光模组100、调光结构60和显示面板70。背光模组100中,如图1所示,导光板20为准直导光板,导光板20被配置为将入射至内部的光线302a由出光面20a垂直出射(如图1所示,转化为自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a垂直射出的光线302b)。调光结构6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调光结构60用于调节由导光板20的出光面出射光线的角度。显示面板70设置于调光结构60远离背光模组100一侧,显示面板70用于利用透过调节面板60的光线进行显示。
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背光的光线302b,垂直或近似垂直射向显示面板70。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背光的光线302b首先射向调光结构60,光线302b穿过调光结构60后,射向显示面板70,作为显示面板70显示画面的背光源。
在防窥显示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输入调光结构60的电压,调整透过调光结构60的光线的角度,使得光线以近乎90度的角度照射至显示面板70,从而使得显示面板70的可视角度在很小范围内,仅可以供用户一人观看,以实现防窥显示。在正常显示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输入调光结构60的电压,调整调光结构60的光线角度,使得光线以较大的角度照射至显示面板70,从而使得显示面板70的可视角度在较大的范围内,可以供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观看,以实现正常显示。
示例性地,如图6、图7所示,显示面板70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偏光片701、显示液晶面板702和第二偏光片703,第一偏光片701相对第二偏光片703靠近背光模组100。调光结构60包括调光面板602和调光膜片601,调光膜片601设置于调光面板602远离显示面板70的一侧。
光线由导光板20取出后,穿过调光结构60后,首先通过第一偏光片701,在第一偏光片701的作用下转换为朝着一个方向偏转的线偏振光。显示液晶面板702在靠近第一偏光片70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通过像素驱动电路施加驱动电压,显示液晶面板702中的液晶分子在驱动电压的控制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偏转,此时,朝着一个方向的线偏振光可以透过显示液晶面板702中的液晶分子,照射至第二偏光片703。由于液晶分子的特性,使得线偏振光的角度发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第一偏光片7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703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此时光线可以由第二偏光片703透过。这样,可以通过调整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来调整各像素内光线的透过率,从而实现显示不同的灰阶,形成显示画面。
调光结构60用于改变射向显示面板的光线的角度,通过将光线准直射出或者打散,实现防窥和共享。
调光结构60中调光膜片601可根据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调光膜片601例如为四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膜片601为两方防窥膜,能够将自调光膜片601射出的光线,在相对的两侧进行收敛准直,从而实现光线收敛的两侧的防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光膜片601为四方防窥膜,能够将自调光膜片601射出的光线,在调光膜片601的四条边均进行收敛准直,从而实现四方防窥。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当调光结构60不包括调光膜片601时,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背光的光线首先透过调光面板602,调光面板602的液晶层中液晶分子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改变偏转角度,以调整透过调光面板602的光线的角度,显示面板70可以利用透过调光面板602的光线进行显示。
在防窥显示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输入调光面板602的电压,调整透过调光面板602的光线的角度,使得光线以近乎90度的角度照射至显示面板70,从而使得显示面板70的可视角度在很小范围内,仅可以供用户一人观看,以实现防窥显示。在正常显示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输入调光面板602的电压,调整调光面板602的光线角度,使得光线以较大的角度照射至显示面板70,从而使得显示面板70的可视角度在较大的范围内,可以供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观看,以实现正常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100中,由于采用棱镜反射膜10替换原有的银反射片,该棱镜反射膜10可以利用软胶棱镜制成,其硬度小于导光板20的硬度,这样在信赖性条件下,导光板20不会由于与棱镜反射膜1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划伤,因此可以提高信赖性。另一方面,吸光涂层可以采用镀层工艺形成于背板40的底部上,这样吸光涂层的厚度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可以不必贴附黑色保护膜,从而可以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并且可以降低制备工艺难度,节约制备成本。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上述的设置之外,为了降低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还可以将导光板20、背板40的厚度进一步减薄,以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满足显示产品轻薄化的要求。
通过设置准直导光板,将背光模组100射出的光线准直,即,背光模组100直接提供给显示面板的背光是垂直,或近似垂直于显示面板70的,可以理解的是,这样,只有正对显示面板70才能看到显示面板70的显示画面(即显示模组200的显示画面),从其他方向不能看到或不能清楚的看到显示模组200的显示画面,从而实现防窥效果。通过设置调光面板602,当调光面板602工作时,可以将背光模组100射出的准直的背光打散,使得射向显示面板70的光由垂直于显示面板70的光变为扩散开的光,从而增大显示模组200的可视角度,使得正对显示模组200的出光侧,在显示模组200的上下、左右侧也可以看到显示模组200的显示画面,通过控制调光面板602,可以对背光模组100射出的光线实现不同程度的打散,从而实现显示模组200拥有不同的可视角度。从而实现显示模组200的防窥状态与分享状态之间切换。
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防止调光面板602与显示面板70中的第一偏光片701发生吸附,在调光面板602与显示面板70之间必须保证一定的间隔,而调光面板602与显示面板70之间的间隔的存在不仅增大了背光模组100的厚度,并且对调光面板602的信赖性边缘失效等有较高的要求。具体地,调光结构60中的调光面板602和调光膜片601的厚度例如为0.3mm和0.25mm,调光面板602与显示面板70之间的需要0.4~0.5mm的间隔。该间隔的尺寸大于调光面板602和调光膜片601的厚度,不利于背光模组100的轻薄化设计。同时,调光面板602和调光膜片601的边缘易翘起,导致不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复合为一体结构,通过采用这种设计,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之间的间隙减小,调光面板602的厚度也可减薄,调光结构60与显示面板70的之间更贴近,使得显示模组200的防窥性能更好。
相较于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200,防窥性能由0.8%@45°提升为0.5%@45°。调光面板602的厚度由0.3mm减薄至0.125mm,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之间的间隙由0.4mm减小至0.05mm。采用此设计的显示模组200的厚度可减薄0.525mm,防窥性能提升1.6倍。在提高防窥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显示模组200的整体厚度。
如图6、图7所示,显示液晶面板702包括第一基板702a和第二基板702b,第一基板702a相较于第二基板702b靠近背光模组100。第一基板702a例如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702b例如为对置基板。
通过采用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复合为一体结构的设计,第一偏光片701及调光面板602贴覆在第一基板702a上,由第一基板702a作为支撑,信赖性表现大大提升。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调光膜片601、调光面板602和第一偏光片701复合为一体结构。采用调光膜片601、调光面板602和第一偏光片701复合为一体结构的设计,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之间的间隙减小,调光面板602的厚度也可减薄,调光结构60与显示面板70的之间更贴近,使得显示模组200的防窥性能更好。
相较于相关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200,防窥性能由0.8%@45°提升为0.5%@45°。调光面板602的厚度由0.3mm减薄至0.125mm,调光面板602与第一偏光片701之间的间隙由0.4mm减小至0.05mm。采用此设计的显示模组200的厚度可减薄0.65mm,防窥性能提升3.2倍。在提高防窥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显示模组200的整体厚度。
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复合为一体结构的方式包括,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面板60的一侧表面包括粘合胶层,粘合胶层有粘性,可以用于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的连接固定。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通过调光面板60的一侧的粘合胶层固定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调光面板60和第一偏光片701相对的一侧设置粘合层,实现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的固定连接。其中,粘合层采用疏水性的胶水制成。粘合层例如为环绕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的侧边设置的环形胶,调光面板60与第一偏光片701相对的一侧,与环形胶之间形成以密闭空间,结合环形胶的疏水性,使得前述密闭空间内不会由于外部湿度较大等原因造成密闭空间内部进水等情况,能够有效防止信赖性过程中水渍不良。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和调光驱动芯片,所述背光驱动芯片与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所述调光驱动芯片与所述调光面板电连接。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所述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经由所述调光面板的出射的光线的角度,以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示例性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调光驱动电压幅值。背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向背光模组输出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调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根据预设延迟时间和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芯片的时间,控制背光驱动芯片输出背光驱动信号的时间。也就是说,背光驱动芯片根据预设延迟时间,在所述调光驱动芯片向所述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后,所述背光驱动芯片在等待预设延迟时间后,向所述背光模组输出控制输出背光驱动信号。
其中,调光驱动电压用于驱动调光面板中的液晶分子发生相应程度的偏转,从而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射出的光线的角度,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用于调整背光模组的亮度。
如图5所示,调光面板602在改变经由调光面板602出射的光线的角度的同时,调光面板602的法向透过率也会变化,使得背光模组100提高相同亮度的背光的前提下,随着调光面板602对经由调光面板602出射的光线的角度的调节,能够穿过调光面板602射向显示面板70的光线的亮度也会发生变化。
示例性地,当对调光面板602施加高电压(±12V),显示模组200呈现防窥状态,此时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为90%;当不对调光面板602施加电压(0V),显示模组200呈现分享状态,此时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为40%。为了保证显示模组200的显示亮度的一致性,在显示模组200切换分享状态和防窥状态时,背光模组100的亮度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节。具体地,防窥状态时,调光面板602的法向透过率高,需要降低背光模组100中的背光驱动电流,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00亮度,实现显示模组的亮度为150nit;当切换为分享状态时,调光面板602的法向透过率减低,需要提高背光模组100中的背光驱动电流,从而提高背光模组100亮度,实现模组亮度500nit,从而保证显示模组200的显示亮度的一致性。
在由分享状态向防窥状态切换时,由于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在背光驱动电路的控制下,背光模组的亮度改变,而调光面板接收到调光驱动电压的响应速度较慢,这是由于调光面板中的液晶分子受电压驱动发生偏转需要一定时间,产生一定时间的延迟。这样,在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信号同时输出时,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先降低;接着,调光面板受到调光驱动电压响应,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再升高。在由防窥状态向分享状态切换时,由于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调光驱动电压响应速度较慢,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先升高;接着,调光面板受到调光驱动电压响应,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再降低。此种现象称为二次闪屏。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通过采用延时驱动的设计,使得输出背光驱动信号相比输出调光驱动信号间隔一定的时间差。根据预设延迟时间,间隔一定的时间差,分别输出背光驱动信号和调光驱动信号,从而解决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调光面板的调光驱动电压响应速度较慢造成的二次闪屏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延迟时间与调光面板中的液晶分子在相应的调光驱动电压的控制下偏转完成所需要的时间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光驱动芯片与显示面板电连接,被配置为输出显示驱动信号,驱动显示面板进行画面显示。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显示模组200的分享状态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状态,不同分享状态的视角不同。所述背光驱动芯片和所述调光驱动芯片分别存储所述防窥模式和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模式;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背光驱动信号;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
通过对调光面板602施加不同的调光驱动电压,使得调光面板602对背光模组100射向调光面板602的准直光线302b实现不同程度的打散,即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使得穿过调光面板602射向显示面板70的光线302b保持垂直射向显示面板(如图5中所示的光线302b垂直输入调光面板602,再垂直射向显示面板70),或者,增大穿过调光面板602射向显示面板70的光线的出射角度(如图5中所示的光线3021、2022、2023、和3024),从而不同程度上的增大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200的分享状态包括多个不同的分享状态,不同分享状态的视角不同。多个分享状态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分享程度,即每个分享状态的可视角度不同,可视角度越大,分享程度越高。每个不同的分享状态对应一组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信号。当切换为某个分享状态时,驱动芯片输出该分享状态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信号,使得经由调光面板后射出的光线的角度为该分享状态对应的角度,背光模组的所提供的背光亮度为该分享状态对应的亮度。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防窥驱动方法,调光驱动芯片向显示面板输出显示驱动信号,控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调光驱动芯片还控制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显示面板70用于显示显示模组200的目标显示画面,目标显示画面例如为黑色、白色、灰色或彩色等。使用时,调光驱动芯片先向显示面板输出显示驱动信号,显示面板显示目标画面。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包括分享状态和防窥状态,即,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包括分享模式和防窥模式,其中,分享模式包括多个分享程度不同的分享状态。前述分享程度不同所指的是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不同,分享程度高,则可视角度大,可视范围广;相应地,分享程度低,则可视角度小,可视范围窄。当需要切换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时,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显示模组接收切换指令。示例性地,此步骤中,可以是使用者向显示模组输出切换指令。
S2、调光驱动芯片对切换指令进行识别。指令识别信息包括:显示模组当前的显示状态以及要切换的目标显示状态。其中,显示状态所指的是,显示模组的分享状态和防窥状态。
当前的显示状态与要切换的目标显示状态一致时,调光驱动芯片对调光面板输出的驱动信号保持不变,背光驱动芯片对背光模组输出的驱动信号保持不变。
当前的显示状态与要切换的目标显示状态不一致时,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间隔预设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向背光模组输出背光驱动信号。其中,预设时间根据当前的显示状态与目标显示状态确定,在不同的显示状态之间切换时,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信号输出所间隔的时间不同。
S3、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显示状态。
S4-1、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调节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S4-2、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间隔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向背光模组输出背光驱动信号,调节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S5、完成显示状态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S4-1和S4-2不是同时完成的,二者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示例性地,步骤S3、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显示状态,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包括:S3-1、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和S3-2、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
S3-1、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一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S3-2、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二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大于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等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小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预设延迟时间与调光面板内的液晶分子旋转所需时长有关。从而,调光面板在分享态下的出光角度相比在防窥态下的出光角度更大,即光线更发散,背光模组在分享态下的发光亮度相比在防窥态下的发光亮度小,从而,显示模组在分享态下的视角大于显示模组在防窥态下的视角。
在由分享状态向防窥状态切换时,如果同时发出背光驱动信号和调光驱动信号,由于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调光面板的调光驱动电压响应速度较慢,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先降低;接着,调光面板受到调光驱动电压响应,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再升高。在由防窥状态向分享状态切换时,如果同时发出背光驱动信号和调光驱动信号,由于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调光驱动电压响应速度较慢,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先升高;接着,调光面板受到调光驱动电压响应,调光面板的法向透过率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再降低。此种现象称为二次闪屏。通过采用延时驱动的设计,驱动芯片根据预设延迟时间,间隔一定的时间差,分别输出背光驱动信号和调光驱动信号,从而解决背光驱动电流响应较快,调光面板的调光驱动电压响应速度较慢造成的二次闪屏的问题。
示例性地,显示模组的分享状态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状态,不同分享状态的视角不同,其中,视角不同所指的是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的范围不同,即显示模组的可视范围不同。
S3-2、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包括:S3-2-1、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不同的分享状态。
S3-2-1、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不同的分享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根据不同的分享状态,向调光面板输出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背光驱动芯片根据对应的预设延迟时间,在调光面板输出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后,间隔预设延迟时间,向背光模组输出对应的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
其中,显示模组在不同分享状态下的视角的大小与,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的大小、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的大小、预设延迟时间的时长呈正相关,与调光驱动电压幅值的大小呈负相关。
调光驱动信号的变化用于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背光驱动信号的变化用于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
示例性地,显示模组的分享状态包括四个分享程度不同的分享状态,例如为分享程度由低到高的:第一分享态、第二分享态、第三分享态和第四分享态。其中,分享程度所指的是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可视范围的大小,分享程度高,则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广,可视范围大。此时,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包括分享程度由低到高的:防窥状态、第一分享态、第二分享态、第三分享态和第四分享态。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当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为防窥状态时,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可视范围的最小;当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为第四分享态时,显示模组的可视角度/可视范围的最大。
显示模组每个不同的分享状态对应一组控制数据,控制数据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的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芯片发出的背光驱动信号等。当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在不同的分享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理解的是,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的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芯片发出的背光驱动信号均不同。
两组不同的控制数据之间切换时,即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变化时,还包括转换调节数据,转换调节数据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发出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芯片发出背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差。其中,调光驱动芯片发出调光驱动信号和背光驱动芯片发出背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差,所指的是,当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变化时,例如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由防窥状态切换为第一分享态,或由第四分享态切换为第二分享态时,调光驱动芯片先发出调光驱动信号,用于将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调节至目标角度,间隔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再发出背光驱动信号,用于将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调节至目标亮度。从而解决背光驱动信号响应速度比显示驱动信号快造成的二次闪屏问题。调光驱动信号包括:调光驱动电压幅值等;背光驱动信号包括: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等。
以显示模组的初始显示状态为防窥状态为例,这时,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防窥调光驱动信号,背光驱动芯片向背光模组输出防窥背光驱动信号;防窥调光驱动信号包括:防窥状态下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防窥背光驱动信号包括:防窥状态下背光模组中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示例性地,当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为防窥状态时,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为±12V,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为12%,此时,显示模组的亮度为150nit,显示模组的视角为0.4%。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的调光面板例如为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面板。可选的,当显示模组呈现防窥状态时,对于调光面板,对PDLC驱动上下电极(上下电极中间夹设PDLC)施加电压;当显示模组呈现分享状态时,对PDLC驱动上下电极(上下电极中间夹设PDLC)不施加电压。本案中可以设置多个对应的防窥态-分享态,当施加最大的驱动电压时,显示模组呈现防窥状态;当PDLC驱动的上下电极不施加电压时,显示模组呈现极致分享状态(显示模组的可视范围最大,可视角度最广);例如极致分享状态可以对应前文提到的第四分享态。因此对于显示范围处于防窥状态和极致分享状态之间,可以包括多个显示范围不同的中间分享状态,例如对应前文提到的第一分享态、第二分享态、第三分享态。其中,每个不同显示范围的分享状态下,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可以是极致分享状态的不同占比,例如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为12%,指的是极致分享态背光电流大小的12%;另外随着趋于极致分享状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逐渐增大,背光驱动芯片发出背光驱动信号相对于调光驱动芯片发出调光驱动信号延迟的时间,也逐渐增大。
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由防窥状态切换为第一分享态时,调光驱动芯片先向调光面板输出第一调光驱动信号,间隔第一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再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一背光驱动信号。第一调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一分享态下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第一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一分享态下背光模组中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具体地,第一预设延迟时间为4ms;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一调光驱动信号,调光面板接收到第一调光驱动信号后,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由±12V切换为±9V;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一调光驱动信号4ms后,背光驱动芯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一背光驱动信号,背光模组接收到第一背光驱动信号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由12%切换为35%,相应地,此时显示模组的亮度由150nit切换为300nit,显示模组的视角由0.4%变为1.2%。
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由防窥状态切换为第二分享态时,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第二调光驱动信号,间隔第二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再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二背光驱动信号。第二调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二分享态下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第二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二分享态下背光模组中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具体地,第二预设延迟时间为6ms;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二调光驱动信号,调光面板接收到第二调光驱动信号后,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幅值由±9V切换为±6V;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二调光驱动信号6ms后,背光驱动芯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二背光驱动信号,背光模组接收到第二背光驱动信号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由35%切换为50%,相应地,此时显示模组的亮度为300nit,显示模组的视角由1.2%变为2.4%。
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由防窥状态切换为第三分享态时,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第三调光驱动信号,间隔第三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再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三背光驱动信号。第三调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三分享态下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第三光驱动信号包括:第三分享态下背光模组中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具体地,第三预设延迟时间为9ms;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三调光驱动信号,调光面板接收到第三调光驱动信号后,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幅值由±6V切换为±3V;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三调光驱动信号9ms后,背光驱动芯向背光模组输出第三背光驱动信号,背光模组接收到第三背光驱动信号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由50%切换为85%,相应地,此时显示模组的亮度由300nit切换为500nit,显示模组的视角由2.4%变为3.6%。
显示模组的显示状态由防窥状态切换为第四分享态时,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第四调光驱动信号,间隔第四预设延迟时间后,背光驱动芯片再向背光模组输出第四背光驱动信号。第四调光驱动信号包括:第四分享态下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的幅值;第四光驱动信号包括:第四分享态下背光模组中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具体地,第四预设延迟时间为13ms;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四调光驱动信号,调光面板接收到第四调光驱动信号后,调光面板的驱动电压幅值由±3V切换为±0V,即不对调光面板施加电压;调光驱动芯片发出第四调光驱动信号13ms后,背光驱动芯向背光模组输出第四背光驱动信号,背光模组接收到第四背光驱动信号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由85%切换为100%,相应地,此时显示模组的亮度为500nit,显示模组的视角由3.6%变为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棱镜反射膜,所述棱镜反射膜设置于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棱镜反射膜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的顶部不平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反射膜包括基膜和设置于基膜一侧的多个凸起结构;
其中,沿垂直于所述基膜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穿过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做截面得到的第一截面图中,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呈波浪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截面图中,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与所述基膜之间的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具有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所述至少两个最高处和至少两个最低处交替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相交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交的位置为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浪状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截面图中,所述最高处与所述基膜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最低处与所述基膜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小于,所述最高处与所述基膜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沿垂直于所述基膜且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做截面得到的第二截面图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截面图中,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为圆角。
8.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为软胶底,所述基膜的厚度为30~200μm。
9.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凸起结构和多个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形状不同,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第一凸起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凸起结构交替布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背板,设置于所述棱镜反射膜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背板的表面设置有吸光涂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端,所述基板设置于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且设置于所述棱镜反射膜的一端;
所述基板与所述导光板相重叠的部分通过第一粘合层连接;
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上,以及所述棱镜反射膜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上,至少相互靠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粘合层。
12.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导光板为准直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被配置为将入射至内部的光线由出光面垂直出射;
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调光结构;所述调光结构用于调节由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光线的角度;
设置于所述调光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于利用透过所述调节面板的光线进行显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偏光片、显示液晶面板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相对第二偏光片靠近所述背光模组;
所述调光结构包括调光面板和调光膜片,所述调光膜片设置于所述调光面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调光面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复合为一体结构;或者,
所述调光膜片、所述调光面板和所述第一偏光片复合为一体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和调光驱动芯片,所述背光驱动芯片与所述背光模组电连接,所述调光驱动芯片与所述调光面板电连接;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所述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控制经由所述调光面板的出射的光线的角度,以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所述调光面板输出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经由所述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所述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所述背光模组输出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所述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根据预设延迟时间和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控制背光驱动芯片输出背光驱动信号的时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分享状态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状态,不同分享状态的视角不同;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和所述调光驱动芯片分别存储所述防窥模式和至少两个不同的分享模式;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背光驱动信号;所述调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根据不同的显示模式,输出对应的调光驱动信号。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18.一种防窥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窥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所述显示模组在分享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切换,包括: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和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
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防窥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一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防窥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调光驱动芯片和背光驱动芯片控制显示模组切换为分享状态,包括:
调光驱动芯片向调光面板输出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以控制经由调光面板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其中,分享态调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
背光驱动芯片根据调光驱动芯片输出调光驱动信号的时间,在延迟第二预设时间后,向背光模组输出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以控制背光模组的发光亮度;其中,分享态背光驱动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和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其中,防窥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大于分享态调光驱动电压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等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幅值,防窥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小于分享态背光驱动电流的脉宽调制比例。
CN202210494950.9A 2022-05-07 2022-05-07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Pending CN1170551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4950.9A CN117055145A (zh) 2022-05-07 2022-05-07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PCT/CN2023/089923 WO2023216849A1 (zh) 2022-05-07 2023-04-21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4950.9A CN117055145A (zh) 2022-05-07 2022-05-07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5145A true CN117055145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7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94950.9A Pending CN117055145A (zh) 2022-05-07 2022-05-07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55145A (zh)
WO (1) WO20232168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26299B1 (ko) * 2002-11-13 2009-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용 반사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KR100974195B1 (ko) * 2007-11-23 2010-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시트와 이의 제조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액정표시장치
CN102237044B (zh) * 2011-07-13 2014-08-2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灯驱动方法、驱动装置及驱动电路
CN104808372A (zh) * 2015-05-15 2015-07-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液晶显示面板
CN204883126U (zh) * 2015-09-02 2015-12-16 深圳市百乐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发光的液晶显示模组
CN107505794B (zh) * 2017-09-28 2020-07-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背光源
CN211237684U (zh) * 2020-03-02 2020-08-11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亮度的调节装置
CN218099682U (zh) * 2022-05-07 2022-12-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6849A1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6834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I334947B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8099682U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JP346058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1069827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336878B2 (ja) 導光体、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情報端末
KR20040042296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용 반사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JP200725815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08398828B (zh) 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TW201250349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WO202316064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23552738A (ja) 覗き見防止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CN115016156A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JP2006058331A (ja) 表示装置
KR20060088923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RU2504810C1 (ru)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CN117055145A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防窥驱动方法
US1066379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8045104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60103601A (ko) 표시 장치
CN206523723U (zh) 内置光源的显示器
JP473104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4001962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20075115A (ko) 도광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5300775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面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