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6723B - 输送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6723B
CN116946723B CN202211573455.3A CN202211573455A CN116946723B CN 116946723 B CN116946723 B CN 116946723B CN 202211573455 A CN202211573455 A CN 202211573455A CN 116946723 B CN116946723 B CN 116946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rotor
drive
rotating bas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734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46723A (zh
Inventor
池峰
范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li Zhizao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li Zhizao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li Zhizao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li Zhizao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7345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46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46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6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46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6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4/00Non-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54/02Non-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ostatic, electric, or magne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7/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nfiguration and additional features of a handling device, e.g. Conveyor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送线装置,包括:直驱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定子及可移动地设置在输送定子上的动子;接驳机构,接驳机构包括:转动基座,可转动地设置直驱输送机构的一端,转动基座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动子的移动方向;接驳转子,设置在转动基座上并随转动基座同步转动,接驳转子具有与输送定子对接的接驳位置及与输送定子错开的输出位置,接驳转子处于接驳位置时,动子能够由输送定子上移动至接驳转子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接驳模块的接驳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输送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输送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磁动力输送线中,通过动子在定子上的移动的方式实现将待加工件的输送,动子与定子之间通过磁力耦合实现动子的运动,这种驱动方式精度高且速度较快。
在磁动力输送线中,通常需要将待加工件输送到不同工位加工。相关技术中的接驳模块使用直线电机实现接驳,接驳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线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接驳模块的接驳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送线装置,包括:直驱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定子及可移动地设置在输送定子上的动子;接驳机构,接驳机构包括:转动基座,可转动地设置直驱输送机构的一端,转动基座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动子的移动方向;接驳转子,设置在转动基座上并随转动基座同步转动,接驳转子具有与输送定子对接的接驳位置及与输送定子错开的输出位置,接驳转子处于接驳位置时,动子能够由输送定子上移动至接驳转子上。
进一步地,接驳机构还包括驱动结构,驱动结构包括机体及驱动轴,机体及驱动轴中的一者可相对转动地设置于另一者,机体或者驱动轴与转动基座连接并驱动转动基座的转动。
进一步地,驱动结构为电机,机体为电机的电机主体,驱动轴为电机的电机轴;当电机主体与转动基座连接时,电机轴相对输送定子固定设置,电机主体相对于电机轴转动以带动与电机主体连接的转动基座转动,或者,当电机轴与转动基座连接时,电机主体相对输送定子固定设置,电机轴相对电机主体转动以带动与电机轴连接的转动基座转动。
进一步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用于为接驳转子供电的供电机构。
进一步地,供电机构包括线缆、拖链及电箱,线缆用于与接驳转子及电箱电连接,拖链的一端固定设置,拖链的另一端相对于转动基座固定设置,至少部分线缆设置于拖链内以为接驳转子供电;或者,供电机构包括电箱及导电滑环,导电滑环套设于驱动轴且与电箱及接驳转子电连接。
进一步地,当供电机构包括拖链及线缆时,拖链的一端设置在转动基座或者机体或者驱动轴上。
进一步地,当供电机构包括拖链及线缆时,拖链环绕设置在转动基座上。
进一步地,接驳转子为两个,两个接驳转子相对设置,转动基座上设置有连接金属片,连接金属片位于两个接驳转子的中间位置;拖链具有固定端和从动端,拖链的从动端与连接金属片连接。
进一步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安装架,当驱动轴与转动基座连接时,直驱输送机构设置于机架,电机设置于安装架。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接驳机构还包括与转动基座连接的传动轴,传动轴的轴线与转动基座的转动轴线重合,电机的电机主体设置在安装架上,电机的电机轴通过传动轴驱动转动基座转动。
进一步地,传动轴为中空轴和阶梯轴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转动基座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
进一步地,当驱动轴与转动基座连接时,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机体及转动基座中的一者,机体及转动基座上的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感应配合的触发部。
进一步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传动轴上的第一限位件以及间隔设置在电机的电机主体上的第二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设置在第一限位件的两侧并能够与第一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转动基座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为限位块,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设置为油压缓冲器、弹簧和缓冲块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输送定子及接驳转子与动子之间通过磁驱配合,直驱输送机构还包括与动子配合输送的辅助输送机构,辅助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式为摩擦输送、固定输送和磁性吸附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输送定子具有第一电枢绕组,接驳转子具有第二电枢绕组,动子具有永磁体,永磁体与第一电枢绕组及第二电枢绕组配合;其中,第一电枢绕组的平行设置于水平面,或者,第一电枢绕组垂直设置于水平面。
进一步地,辅助输送机构通过摩擦输送与动子配合,辅助输送机构包括同步带,动子上设置有与同步带摩擦配合的摩擦块。
进一步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位于辅助输送机构处,用于感应动子在辅助输送机构上的运动位置。
进一步地,接驳转子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接驳转子为多个时,多个接驳转子沿转动基座的周向均匀地设置在转动基座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转动基座为中心对称结构,转动基座的中心线与其转动轴线重合。
进一步地,输送定子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当输送定子为多个时,多个输送定子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或者,至少一组输送定子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一组中的输送定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输送定子绕预设方向相背设置。
进一步地,接驳机构为两个,两个接驳机构设置在直驱输送机构的两端。
进一步地,输送定子具有与动子配合的第一轨道,接驳转子具有与动子配合的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对接处设置有倒角结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接驳机构用于与直驱输送机构接驳,以使得动子可以被输送至不同位置的其他的直驱输送结构中,或进行回流等流程。具体地,本发明的接驳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设置的转动基座及设置在转动基座上并随转动基座同步转动的接驳转子,接驳转子具有接驳位置和输出位置,接驳转子处于接驳位置时,接驳转子与输送定子对接配合,此时动子能够由输送定子上移动至接驳转子上。当动子在所述接驳转子上时,动子能够随着接驳转子绕转动基座的转动轴线转动而改变位置,进而可以被输送至不同位置的其他的直驱输送结构中,或进行回流等流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旋转方式实现接驳,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以直线旋转电机驱动的接驳机构而言,具有接驳效率更高、接驳设置更柔性、灵活等优点。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接驳模块的接驳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输送线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A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输送线装置的B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又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输送线装置的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C处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去掉电机之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输送线装置的D处放大图;
图11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接驳机构的转动基座和接驳转子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直驱输送机构;11、输送定子;12、动子;121、摩擦块;13、直驱基座;131、支撑件;14、挡板;15、辅助输送机构;151、同步带;16、通轴;20、接驳机构;21、转动基座;211、连接金属片;212、遮光金属片;22、接驳转子;23、驱动结构;231、机体;232、驱动轴;233、第二限位件;234、第三限位件;24、传动轴;241、第一限位件;31、拖链;311、固定端;312、从动端;32、电箱;40、机架;50、安装架;60、第一传感器;70、第二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输送线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A处放大图;图3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输送线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的输送线装置的B处放大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输送线装置包括:直驱输送机构10和接驳机构20。其中,直驱输送机构10包括输送定子11及可移动地设置在输送定子11上的动子12。接驳机构20包括:转动基座21和接驳转子22,其中,转动基座21可转动地设置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一端,转动基座2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动子的移动方向;接驳转子22设置在转动基座21上并随转动基座21同步转动,接驳转子22具有与输送定子11对接的接驳位置及与输送定子11错开的输出位置,接驳转子22处于接驳位置时,动子12能够由输送定子11上移动至接驳转子22上。
直驱输送机构10作为输送线装置中的加工线路,沿动子12的移动方向,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侧可以设置有用于加工动子12所负载工件的工位,动子12可以停留在不同工位以对工件进行如上料、下料、加工等工序。本实施例对直驱输送机构10驱动动子12的方式不作限定,驱动方式可以为摩擦驱动、固定接触驱动及磁性驱动中的至少一种。当直驱输送机构10的驱动原理为摩擦驱动时,输送定子11可以为输送带,动子12具有与输送带摩擦配合的摩擦块,输送带的运动带动摩擦块移动,进而实现对动子12的驱动;或者,当直驱输送机构10的驱动原理为固定接触驱动时,输送带可以为板链或蜗杆,动子12具有与板链配合的抵接块或具有与蜗杆配合的齿轮,通过板链带动抵接块移动、或蜗杆带动齿轮移动,由此实现对动子12的驱动;又如,当直驱输送机构10的驱动原理为磁性驱动时,输送定子11具有用于通入交流电的电枢绕组,动子12具有与电枢绕组对应设置的永磁体,输送定子11与动子12间通过电流励磁以实现相对运动。
接驳机构20作为输送线装置中的传输线路,用于将动子12输送至不同位置的直驱输送机构10中,以使得动子12上的工件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加工工艺,或者对下料后的动子12进行回流操作。
接驳机构20具有转动基座21以及设置于转动基座21上的接驳转子22。转动基座21作为接驳机构20中的承载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至少一端,且通过转动基座21的转动,以使得接驳转子22可以与不同直驱输送机构10上的输送定子11接驳,以实现动子12的换线输送。进一步地,接驳转子22具有与输送定子11对接的接驳位置以及与输送定子错开的输出位置,当接驳转子22处于接驳位置时,动子12可以实现在输送定子11与接驳转子22间的传输运动。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转动基座21的制造材料不作限定,转动基座21可以由铝、铝合金、钢等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对接驳转子22的设置数量也不作限定,接驳转子22的数量应当至少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接驳转子22的数量越多,转动基座21转动使得接驳转子22与输送定子11接驳的转动行程越小,进而使得输送线装置的接驳效率越高。可以理解的是,当接驳机构20的数量为两个,且接驳机构20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端时,两接驳机构20既可以具有相同的设置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设置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线装置,通过在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一端设置可转动的接驳机构20,使得接驳转子22通过绕轴转动以实现与不同输送定子11的接驳,驱动动子12可以通过接驳转子22以实现在不同直驱输送机构10上的运动,由此体现输送的灵活性及换轨的柔性。本实施例的旋转接驳仅需通过改变转动基座21的旋转角度即可实现动子12的换线输送,具有运动行程更短、接驳效率更高的优点。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输送线装置,当拥有多个直驱输送机构10及多个接驳转子22时,多个动子12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接驳转子22;当接驳转子22在到达部分动子12的接驳位置时,此部分动子12可以实现在输送定子11至接驳转子22间的运动,即接驳机构20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动子12的接驳运动;此时仍有部分动子12处于输出位置,等待接驳机构20转动以实现对此类动子12的接驳,即接驳机构20在实现部分动子12进行接驳运动的同时,还对未进行接驳运动的动子12起到缓存作用,由此提高接驳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接驳机构20上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不做限定,接驳转子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及以上。当接驳转子22为多个时,多个接驳转子22沿转动基座21的周向均匀地设置在转动基座21上。上述结构可以避免偏心、偏重等负面效果所引起的接驳机构20在工作过程中的损坏。
本申请对直驱输送机构10的设置数量不作限定,直驱输送机构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及以上。进一步地,本申请对接驳转子22与直驱输送机构10的相对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当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与直驱输送机构的数量相同时,如接驳转子22及直驱输送机构的数量均为一个时,此时转动基座21实现接驳所需的转动角度为360°;当接驳转子22及直驱输送机构10的数量均为两个时,转动基座21实现接驳所需的转动角度为180°,以此类推。当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与直驱输送机构10的数量不同时,如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为两个,直驱输送机构10的数量为三个时,转动基座21实现接驳所需的转动角度为120°。综上,本申请对接驳转子22及直驱输送机构10的具体设置数量不作限定,且转动基座21实现接驳所需的转动角度应当结合直驱输送机构10的数量一并确定。
如图1至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接驳机构20还包括驱动结构23,驱动结构23包括机体231及驱动轴232,机体231及驱动轴232中的一者可相对转动地设置于另一者,驱动轴232与转动基座21连接并驱动转动基座21的转动。上述驱动结构23的设置便于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且容易实施。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直驱输送机构10还包括直驱基座13,多个输送定子11沿动子12的输送方向依次拼接,且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机体231作为驱动结构23中的动力构件,可以将动力输出至驱动轴232以使得驱动轴232转动;驱动轴232作为驱动结构23中的连接构件,以实现转动基座21相对于直驱基座13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232与机体231中的一者应当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即相对于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驱动轴232与机体231中的另一者应当设置于转动基座21,由此实现转动基座21的绕轴转动,使得接驳转子22可以与输送定子11接驳。进一步地,由于机体231及驱动轴232中的一者可相对转动地设置于另一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驱动轴232与直驱基座13连接、机体231与转动基座21连接时,此时驱动轴232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机体231绕驱动轴232转动,进而带动转动基座21的转动;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驱动轴232与转动基座21连接、机体231与直驱基座13连接时,此时机体231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转动基座21的转动。
进一步地,当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侧均设置有驱动结构23时,对驱动结构23的设置位置及驱动原理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图7,以驱动轴232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机体231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轴2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驱动轴232的两端分别与机体231传动连接,且至少有驱动轴232的两端与直驱基座13固定连接,以降低驱动轴232与机体231相对转动时所受的弯力;可以理解的是,两端的机体231既可以相对于驱动轴232同步转动,以提高接驳的同步性,两端的机体231也可以相对于驱动轴232异步转动,由此提高接驳的灵活性。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驱动轴232以连接轴两端的机体231,可以提高两侧机体231绕轴设置的同轴度,提高接驳位置的准确度,使得动子12在输送定子11与接驳转子22间的过渡更加顺畅。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轴2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每个驱动轴232均与一个机体231传动连接,且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两侧的机体231既可以同步转动,也可以异步转动。本实施例通过将两个驱动轴232分别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侧,以提高接驳输送的灵活性,例如,两侧的转动基座21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格,即设置于转动基座21上的接驳转子22绕驱动轴232具有不同的转动半径,由此实现不同距离间的直驱输送机构10的接驳。
可以理解的是,与转动基座21连接并驱动转动基座21的转动的是机体231,而不是驱动轴232。本实施例中,机体231与转动基座21连接,驱动轴232相对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机体231相对于驱动轴232转动以带动与电机主体连接的转动基座21转动。
请一并结合图7,具体地,当驱动轴232的数量为一个时,驱动轴232可以为通轴16,该通轴16与直驱输送机构10连接,通轴16贯穿直驱输送机构10的直驱基座13,并且通轴16的两端凸出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端,两个转动基座21套设在通轴16上,机体231与通轴16固定连接,且机体231转动基座21固定连接。
因此当机体231转动时,由于通轴16与直驱基座13固定连接,进而导致机体231自转,机体231的自转带动转动基座21的旋转,进而实现旋转接驳。进一步地,当接驳机构20的数量为两个时,通轴16可以与两侧的接驳机构20的驱动轴232传动连接,使得两侧接驳机构20的同轴度更高,以保证两侧接驳机构20的驱动轴232的平行度。
请结合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轴232也可以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侧。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节省输送线装置两侧的空间,方便走线的布置;且更易于调整两接驳机构20的同轴度。
以机体231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驱动轴232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直驱输送机构10的输送距离较短时,机体2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驱动轴232的穿设于机体231且与机体231传动连接,驱动轴232的两端均与转动基座2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提高两侧接驳转子22绕轴设置的同轴度。
以机体231固定设置于直驱基座13、驱动轴232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为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机体2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机体231设置于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两侧,且每一机体231均对应设置有驱动轴232;其中,两侧的驱动轴232既可以同步转动,也可以异步转动。
具体地,驱动结构23为电机,机体231为电机的电机主体,驱动轴232为电机的电机轴。电机结构简单,驱动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主体相对于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电机轴与转动基座21连接,电机主体相对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电机轴相对电机主体转动以带动与电机轴连接的转动基座21转动。或者,当电机轴与转动基座21连接时,电机主体相对于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电机轴相对电机主体转动以带动与电机轴连接的转动基座21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机主体及电机轴可以分别对应上文所述的机体231及驱动轴232,相关的描述均已在上文进行阐述,此处不多赘述。
在实施例一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用于为接驳转子22供电的供电机构。可以理解的是,接驳转子22与动子12之间通过磁力耦合实现动子12的运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相应的供电机构,实现为接驳转子22供电。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供电机构包括线缆、拖链31及电箱32。
线缆用于与接驳转子22电连接,线缆可以设置为多组,多组线缆内可以包括具有用于传递信号的光纤组以及用于供电的电缆组。具体地,电缆的数量为两个,光纤的数量为两个,电缆及光纤的具体插接流程将在下文阐述。其中,电缆组用于为接驳转子22供电,以使得接驳转子22内的电枢绕组可以通过电流励磁;光纤组用于为接驳转子22传递信号,以使得接驳转子22内的电枢绕组相序通电。可以理解的是,在接驳转子22转动的过程中,线缆随接驳转子22的转动被随之拖拽,为避免线缆在拖拽的过程中与其他构件相互缠绕干涉,或避免线缆在拖拽的过程中产生断线、接触不良等负面影响,一方面,本实施例将至少部分线缆设置于拖链31内,以对线缆产生集束与保护效果;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线缆优选为高柔线,以使得线缆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拖链31也用于约束线缆的运动。拖链31的一端固定设置,另一端相对于转动基座21固定设置,以限定线缆的运动行程,减小线缆在移动过程中与其他构件发生缠绕的概率,使得线缆在拖拽过程中依旧可以保持对接驳转子22的稳定供电。
电箱32作为配电构件,与线缆及接驳转子22电连接,以为接驳转子22供电。本实施例对电箱32的设置数量及功能不做限定。例如,电箱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电箱32可以仅为直驱输送机构10/接驳机构20供电,由此可以分别控制不同机构的运动。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机构包括电箱32及导电滑环,导电滑环套设于驱动轴232且与电箱及接驳转子22电连接。导电滑环的设置使得接驳转子22可以绕驱动轴232沿单个方向持续转动,使得接驳机构20的转动方式多样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更好地使得线缆实现对接驳转子22的供电,拖链31的一端设置在转动基座21或者机体231或者驱动轴232上,以使得拖链31可以稳定随接驳转子22运动,保证线缆对接驳转子供电的稳定。为保证接驳机构20转动时拖链31不与其他部件干涉,更进一步地,拖链31环绕设置在转动基座21上。
如图2和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驳转子22相对设置,转动基座21上设置有连接金属片211,连接金属片211位于两个接驳转子22的中间位置;拖链31具有固定端311和从动端312,固定端311与机架40固定连接,拖链31的从动端312与连接金属片21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接驳机构20单向转动次数过多时,一方面需要较长的拖链31,另一方面单向转动次数过多易于导致拖链31缠绕,因此,通常来讲,接驳机构20的转动圈数通常为一圈,且接驳机构20沿单方向转动至最大临界点后,会进行反转切换,即正转一圈之后会反转一圈,基于此点,通常将从动端312固定于转动基座21的转动最大临界点,由此使得拖链31具有足够长的行程以支持转动基座21的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图2中拖链31的设置位置即为从动端312固定于转动基座21的转动最大临界点,当接驳机构20转动时,此时的转动方向应当为逆时针方向。
连接金属片211用于固定拖链31,以使得拖链31可以稳定地随接驳转子22运动;且由于连接金属片211设置于两接驳转子22的中间位置,由此使得线缆与接驳转子22电连接时具有较小的连接距离,且使得线缆的走线更加简洁。可以理解的是,线缆经由电箱32引出后,被引入拖链31的固定端311,最终由拖链31的从动端312引出且与一个接驳转子22电连接;对于同一转动基座21上的两接驳转子22,其中一接驳转子22与线缆电连接后,引出线缆与另一接驳转子22电连接,以实现电流及控制信号的传递;另一接驳转子22再引出线缆依次经由从动端312与固定端311,最终将线缆引入电箱32,以实现电路的闭环。
如图1和图4所示,具体地,电箱32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电箱、第二电箱以及第三电箱,第一电箱与第二电箱分别与两个接驳机构20电连接,以为接驳机构20上的接驳转子22供电及传递信号,第三电箱与直驱输送机构10上的输送定子11电连接,以为输送定子11供电及传递信号。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电箱32,多个电箱32分别对应不同模块上的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由此可以高效地为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供电,减小线缆的设置长度,降低线缆的布线难度,且三个电箱32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机架40,以进一步方便线缆的布置。可选地,电箱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单个电箱32可以降低线体的设置成本,且减小线体的设置空间。
下面以第一电箱为例(第二电箱、第三电箱同理)对具体插接流程进行介绍:
第一电箱至少连接有四条线,两根为电源线,两根为光纤。第一电箱引出两根电源线以及一根光纤,两根电源线分别为正线与负线,电源线经由机架40、拖链31后,与接驳机构20上的一个接驳转子22电连接,以为其中一个接驳转子22供电;受电接驳转子22引出正线与负线,与另一个接驳转子22电连接,以为另一个接驳转子22供电;可选地,当接驳转子22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时,受电接驳转子22与相邻接驳转子22串联,以实现邻接驳转子22的供电,直至最后一个受连的接驳转子22引出电缆与第一电箱连接,由此实现电路的闭环。第一电箱引出的一根光纤经由机架40、拖链31后,与接驳机构20上的一个接驳转子22电连接,以为其中一个接驳转子22传递信号,随后此接驳转子22引出光纤线与相邻接驳转子22串联,以实现多个接驳转子22之间信号的传递,最后一个受连接驳转子22引出光纤线,最终与第一电箱连接,由此实现信号传递及控制的闭环。
如图1、图4和图8所示,直驱输送机构10包括与机架40固定连接的直驱基座13,直驱基座13用于承载输送定子11。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执行结构,执行结构用于加工动子12承载的待加工件,执行结构可以间隔设置于直驱基座13,且不同执行结构可以具有不同的执行效果。
优选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挡板14,挡板14与直驱基座13固定连接,且挡板14与部分直驱基座13共同围设形成一个容纳腔,容纳腔用于放置与输送定子11电连接的电缆、光纤等,且对此类线缆起到集束效果,避免线缆散乱与动子12缠绕进而引发接触不良、动子12脱轨等负面影响。直驱基座13具有内部中空的支撑件131,线缆经由支撑件131被引入容纳腔内,以与输送定子11电连接。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机架40和设置在机架40上的安装架50,直驱输送机构10设置于机架40,电机设置于安装架50。机架40用于为直驱输送机构10及接驳机构20提供设置基础,安装架50的设置便于电机的设置及供电,且使得接驳机构20的转动更加稳定;还可以通过调整安装架50的设置位置或设置高度,以使得接驳机构20可以与不同位置的直驱输送机构10接驳。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接驳机构20还包括与转动基座21连接的传动轴24,传动轴24的轴线与转动基座21的转动轴线重合,电机的电机主体设置在安装架50上,电机的电机轴通过传动轴24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通过传动轴24实现电机轴和转动基座21之间的同步转动,这样设置可以使电机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
在实施例一中,传动轴24为两个,两个传动轴24设置在转动基座21的两端并分别由两个轴承座进行支撑,两个轴承座分别设置在直驱基座13和安装架50上,由此使得传动轴24具有较好的传动效果。驱动轴232与其中一个传动轴24连接以驱动转动基座21转动,驱动轴232与传动轴24同轴设置且电机轴与传动轴24之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
优选地,传动轴24可以为中空轴及阶梯轴中的至少一种。中空轴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且轴内可以穿设线缆,便于线缆的布置。阶梯轴的设置便于与轴承配合。轴承座的设置可以降低阶梯轴受到的剪力,以使得阶梯轴两端受力平衡,延长阶梯轴的使用寿命。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为了便于确定转动基座21的转动角度,避免转动基座21的转动超过转动行程进而与其他构件产生干涉,或避免转动基座21上的接驳转子22无法转动至接驳位置,在实施例一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转动基座21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60。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一传感器60的设置数量不作限定,第一传感器6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且第一传感器60的数量可以根据接驳转子22的数量对应设置。本实施例对第一传感器60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例如,第一传感器60可以设置于驱动结构23,第一传感器60用于感应驱动轴232相对于机体231的旋转角度,即驱动结构23的旋转角度基于程序控制;或者,第一传感器60的类型可以为位置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等,第一传感器60的设置使得接驳转子与直驱输送机构的接驳更加精准。
具体地,当驱动轴232与转动基座21连接时,第一传感器60设置于机体231及转动基座21中的一者,机体231及转动基座21上的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60感应配合的触发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保持接驳机构20定位的准确,第一传感器60设置于电机的电机主体,用于检测接驳转子22的运动位置,以保证接驳转子22的定位的准确性。具体地,实施例一中的第一传感器60采用光电传感器,转动基座21上设置有触发部,且触发部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为遮光金属片212,遮光金属片212具有一特定位置,当接驳转子22运行至接驳位置处时,光电传感器即感应到特定位置。在接驳机构20与直驱输送机构10的接驳过程中,当遮光金属片212上的特定位置被光电传感器感应时,光电传感器发送电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转动基座21停止转动,此时即实现接驳机构20与直驱输送机构10的接驳;当其他的接驳转子22需要运行至接驳位置时,设置于其他接驳转子22处的光电传感器发送电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动子12在输送定子11与接驳转子22之间运动,由此实现动子12的接驳运动。当转动基座21的转动幅度过大时,控制器控制转动基座21反向复位,直至光电传感器感应到特定位置,进而实现动子12的接驳运动;当转动基座21的转动幅度较小,由于遮光金属片212无法被光电传感器感应,控制器控制转动基座21继续转动,直至被光电传感器感应。
扩展地,除光电传感器外,本实施例还可以使用其他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颜色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磁栅传感器、霍尔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实现以上传感器的感应方式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常规使用方式,且光电传感器感应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遮光金属片212。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避免转动基座21超过预设的转动行程,在实施例一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与转动基座21以硬配合的方式实现对转动基座21的限位。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传动轴24上的第一限位件241以及间隔设置在电机的电机主体上的第二限位件233和第三限位件234,第二限位件233和第三限位件234设置在第一限位件241的两侧并能够与第一限位件241限位配合以限制转动基座21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241为限位块,第二限位件233及第三限位件234设置为油压缓冲器、弹簧和缓冲块中的至少一种。由此使得第一限位件241与第二限位件233/第三限位件234抵接时,可以对第一限位件241的运动起到缓冲作用,降低限位结构产生损坏的概率。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电机上固定设置两个油压缓冲器也即第二限位件233和第三限位件234,且第二限位件233和第三限位件234间隔设置于传动轴24的上下两侧。具体的,转动基座21设置的第一限位件241为限位块,第一限位件241用于与第二限位件233及第三限位件234抵接,以限定转动基座21的转动行程,第一限位件241的中心面与转动基座21的转动轴线重合。可以理解的是,以第二限位件233及第三限位件234为油压缓冲器为例,当转动基座21转动幅度过大时,第一限位件241与油压缓冲器抵接,直至油压缓冲器被压缩至最小长度,由此实现对抵接件的限位。在油压缓冲器被压缩的过程中,油压缓冲器为转动基座21提供缓冲,降低转动基座21损坏的概率。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采用拖链31为接驳转子22供电,也即本实施例中的转动基座21仅可单方向转动180°。本实施例将两油压缓冲器间隔设置于传动轴24的上下两侧,以分别对转动基座21沿不同方向的转动进行限位,例如,如图10所示,当油压缓冲器设置于传动轴24的左侧时,此时位于上方的油压缓冲器以对转动基座21沿逆时针的转动进行限位,位于下方的油压缓冲器以对转动基座21沿顺时针的转动进行限位。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限位结构不限定于油压缓冲器,其他例如硬限位或软限位的结构也应当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软限位的缓冲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弹簧、缓冲块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申请的输送定子11为竖直设置,也即设置于直驱基座13上的输送定子11的电枢绕组垂直于水平面,由此使得两个油压缓冲器设置于传动轴24的上下两侧;当输送定子11为水平设置时,也即设置于直驱基座13上的输送定子11的电枢绕组与水平面平行设置,此时两个油压缓冲器应设置于传动轴24的左右两侧。
请参照图8,在实施例一中,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与动子12之间通过磁驱配合,直驱输送机构10还包括与动子12配合输送的辅助输送机构15,辅助输送机构15的输送方式为摩擦输送、固定输送和磁性吸附的至少一种。
可以理解的是,磁驱配合具有输送精度高、输送速度快的优点,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与动子12间的磁驱配合可以使得动子12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由此增加输送线装置的输送速度。本实施例对输送定子11的设置数量不作限定,输送定子11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当输送定子11为多个时,多个输送定子11沿预设方向依次拼接设置,预设方向即为动子的输送方向,或者,预设方向也可以为输送定子11的延伸方向。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组输送定子11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每组中的输送定子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输送定子11绕预设方向相背设置。通过限定沿预设方向设置的输送定子11的数量,以限定直驱输送机构10的长度,使得输送线装置可以根据产线需求或场地要求灵活设置。当动子12在输送定子11上运动时,动子12与输送定子11之间通过磁力耦合以实现动子12的运动,也即,输送定子11的本质为磁驱输送模块。
进一步地,本申请在磁驱输送的基础上,还额外设置有辅助输送机构15,辅助输送机构15可以应用于对输送精度要求较低、输送速度要求较小的输送环境,如应用于动子12的回流、动子12的空载运输等输送环境,以降低输送线装置的设置成本,且使得输送线装置的输送方式更加灵活,以使得输送线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输送环境。辅助输送机构15的输送方式可以为摩擦输送、固定输送或磁性吸附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辅助输送机构15也可以设置于输送定子11的一侧,即同一动子12在某一位置处均可以被直驱输送机构10及辅助输送机构15驱动,由此使得输送线装置的输送方式更加灵活。
对输送线装置的结构及传动方式进一步细化。输送定子11具有第一电枢绕组,接驳转子22具有第二电枢绕组,即接驳机构20也以磁驱的方式驱动动子的运动。进一步地,动子12具有永磁体,永磁体用于与第一电枢绕组及第二电枢绕组配合。
对第一电枢绕组及第二电枢绕组通电,使得第一电枢绕组及第二电枢绕组产生电流励磁,以实现动子12与输送定子11/接驳转子22间的耦合,通过对不同位置的电枢绕组通电,由此实现对动子12的驱动。其中,第一电枢绕的平行设置于水平面,或者,第一电枢绕组垂直设置于水平面。
对辅助输送机构15的结构及传动方式进一步细化。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辅助输送机构15通过摩擦输送与动子12配合,辅助输送机构15包括同步带151,动子12上设置有与同步带151摩擦配合的摩擦块121。摩擦块121与同步带151的摩擦抵接带动动子12的运动。
当然,辅助输送机构15与动子的配合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当辅助输送机构15的输送方式为固定输送时,动子12上设置有拨叉,辅助输送机构15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拨叉座,通过拨叉与拨叉座的固定配合以实现动子12的运动。再如,当辅助输送机构15的输送方式为磁性吸附时,动子12具有磁铁,辅助输送机构15具有一行波磁场,通过改变行波磁场波峰的位置以带动动子12的运动。
进一步地,本申请对动子的结构类型不作限定,动子12的结构类型应当依据输送定子的结构类型选定。可以理解的是,动子12具有动子本体、设置于动子本体上的磁铁阵列及设置于动子本体上的导向结构,磁铁阵列用于与输送定子11或者接驳转子22的电枢绕组耦合,导向结构用于与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上的导轨滑动配合,且滑动配合的方式至少如滑块与导轨的滑动连接、滚轮与导轨的滚动连接中的一种,导轨为动子12的运动起到支撑、限位及导向作用。进一步地,动子12还可以具有与动子本体固定连接的从动结构,从动结构用于与辅助输送机构15相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摩擦连接、固定连接及磁性吸附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对直驱输送机构10的导轨的设置数量不做限定,具体地,导轨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条,或者导轨的数量也可以为两条,两条导轨关于电枢绕组相对设置,双导轨的设置可以增加动子12的承载能力。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70,第二传感器70位于辅助输送机构15处,用于感应动子12在辅助输送机构15上的运动位置。
当动子12运行至辅助输送机构15(比如皮带输送线)上时,由于此时动子12不与输送定子11耦合,此时输送定子11无法定位动子12的运行位置。具体地,实施例一在直驱基座13上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容纳腔内,将设置第二传感器70比如光电传感器设置于安装槽内,以用来感应皮带输送线上动子12的运行位置,且控制器根据光电传感器的传递信号,可以随时调整皮带输送线的输送速度,由此改变动子12在皮带输送线上的输送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光电传感器对动子12的感应既可以基于动子12的本身结构,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子12设置有摩擦块121,摩擦块121用于与皮带输送线摩擦传动,光电传感器可以对摩擦块121进行感应,以感应动子12的运动位置;或者,可以在动子12上贴示反光片等,光电传感器通过检测反光片的贴片位置以感应动子12的运动位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传感器不限于光电传感器。其他常见的传感器均可。
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转动基座21为中心对称结构,转动基座21的中心线与其转动轴线重合。转动基座21可以为板状物或块状物,例如,转动基座21可以为直板、圆板、支撑体等,且转动基座21为中心对称结构,转动基座21的对称轴应当与转动基座21的转动中心重合,由此使得转动基座21在转动时,避免出现如偏心、偏重等负面效果所导致的接驳机构20在工作过程中的损坏。
在实施例一中,接驳机构20为两个,两个接驳机构20设置在直驱输送机构的两端。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驳机构20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对动子12与导轨的滑动配合进一步描述。为保证动子12在接驳机构20与直驱输送机构10接驳时运动的顺畅性,输送定子11具有与动子12配合的第一轨道,接驳转子22具有与动子12配合的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对接处设置有倒角结构。上述倒角结构能够减小因安装误差或机械误差所导致的轨道错位,以使得动子12可以更好地实现在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间的过渡。当动子12运行至接驳处的轨道时,由于接驳处的导轨进行端部倒角处理,进而可以降低导向结构在接驳处发生脱轨、或与其他构件发生碰撞的概率,以保证动子12运动的顺畅。
本申请的输送线体可以具有多个动子12,且动子12可以在输送定子11及接驳转子22运动,且多个动子12的速度可调,不同动子12之间的速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驱输送机构(10),包括输送定子(11)及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输送定子(11)上的动子(12);
接驳机构(20),所述接驳机构(20)包括:
转动基座(21),可转动地设置所述直驱输送机构(10)的一端,所述转动基座(2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动子的移动方向;
接驳转子(22),设置在所述转动基座(21)上并随所述转动基座(21)同步转动,所述接驳转子(22)具有与所述输送定子(11)对接的接驳位置及与所述输送定子(11)错开的输出位置,所述接驳转子(22)处于所述接驳位置时,所述动子(12)能够由所述输送定子(11)上移动至所述接驳转子(22)上,所述输送定子(11)及所述接驳转子(22)与所述动子(12)之间通过磁驱配合;
用于为所述接驳转子(22)供电的供电机构,所述供电机构包括线缆、拖链(31)及电箱(32),所述线缆用于与所述接驳转子(22)及所述电箱(32)电连接,所述拖链(31)的一端固定设置,所述拖链(31)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转动基座(21)固定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线缆设置于所述拖链(31)内以为所述接驳转子(22)供电;所述拖链(31)环绕设置在所述转动基座(21)上;
其中,所述接驳转子(22)为两个,两个所述接驳转子(22)相对设置,所述转动基座(21)上设置有连接金属片(211),所述连接金属片(211)用于固定所述拖链(31),以使得所述拖链(31)能够随接所述接驳转子(22)运动,所述连接金属片(211)位于两个所述接驳转子(22)的中间位置;所述拖链(31)具有固定端(311)和从动端(312),所述拖链(31)的从动端(312)与所述连接金属片(2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机构还包括驱动结构(23),所述驱动结构(23)包括机体(231)及驱动轴(232),所述机体(231)及所述驱动轴(232)中的一者可相对转动地设置于另一者,所述机体(231)或者所述驱动轴(232)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并驱动所述转动基座(21)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为电机,所述机体(231)为所述电机的电机主体,所述驱动轴(232)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当所述电机主体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时,所述电机轴相对所述输送定子(11)固定设置,所述电机主体相对于所述电机轴转动以带动与所述电机主体连接的所述转动基座(21)转动,或者,当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时,所述电机主体相对所述输送定子固定设置,所述电机轴相对所述电机主体转动以带动与所述电机轴连接的所述转动基座(21)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机架(40)和设置在机架(40)上的安装架(50),当所述驱动轴(232)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时,所述直驱输送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40),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安装架(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的传动轴(24),所述传动轴(24)的轴线与所述转动基座(21)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电机的电机主体设置在所述安装架(50)上,所述电机的电机轴通过所述传动轴(24)驱动所述转动基座(2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24)为中空轴和阶梯轴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用于感应所述转动基座(21)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轴(232)与所述转动基座(21)连接时,所述第一传感器(60)设置于所述机体(231)及所述转动基座(21)中的一者,所述机体(231)及所述转动基座(21)上的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感器(60)感应配合的触发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传动轴(24)上的第一限位件以及间隔设置在所述电机的电机主体上的第二限位件和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三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侧并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转动基座(21)的转动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为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件及所述第三限位件设置为油压缓冲器、弹簧和缓冲块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输送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动子配合输送的辅助输送机构(15),所述辅助输送机构(15)的输送方式为摩擦输送、固定输送和磁性吸附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定子(11)具有第一电枢绕组,所述接驳转子(22)具有第二电枢绕组,所述动子具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与所述第一电枢绕组及所述第二电枢绕组配合;其中,所述第一电枢绕组的平行设置于水平面,或者,所述第一电枢绕组垂直设置于所述水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输送机构(15)通过摩擦输送与所述动子配合,所述辅助输送机构(15)包括同步带(151),所述动子上设置有与所述同步带(151)摩擦配合的摩擦块(12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70),所述第二传感器(70)位于所述辅助输送机构(15)处,用于感应所述动子在所述辅助输送机构(15)上的运动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转子(22)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所述接驳转子(22)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接驳转子(22)沿所述转动基座(21)的周向均匀地设置在所述转动基座(21)的侧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基座(21)为中心对称结构,所述转动基座(21)的中心线与其转动轴线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定子(11)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所述输送定子(11)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输送定子(11)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或者,至少一组所述输送定子(11)沿所述预设方向依次设置,一组中的所述输送定子(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输送定子(11)绕所述预设方向相背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机构(20)为两个,两个所述接驳机构(20)设置在所述直驱输送机构的两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定子(11)具有与所述动子配合的第一轨道,所述接驳转子(22)具有与所述动子配合的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的对接处设置有倒角结构。
CN202211573455.3A 2022-12-08 2022-12-08 输送线装置 Active CN116946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3455.3A CN116946723B (zh) 2022-12-08 2022-12-08 输送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3455.3A CN116946723B (zh) 2022-12-08 2022-12-08 输送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6723A CN116946723A (zh) 2023-10-27
CN116946723B true CN116946723B (zh) 2024-04-09

Family

ID=8845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3455.3A Active CN116946723B (zh) 2022-12-08 2022-12-08 输送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467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4661B (zh) * 2023-11-20 2024-02-20 果***造(上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输送***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1630A (ja) * 2000-01-20 2001-08-03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リニアスライダ
CN213386542U (zh) * 2020-09-24 2021-06-08 佛山德玛特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线***及转运装置
CN113335886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弹壳自动翻转输送装置、方法
CN215665743U (zh) * 2021-05-21 2022-01-28 佛山市金页盈信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图书输送接驳机构
CN114655678A (zh) * 2022-04-22 2022-06-24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循环输送***
CN114772325A (zh) * 2022-05-11 2022-07-22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港口冬季除尘自动上水对接装置的控制***及方法
CN115230985A (zh) * 2022-07-15 2022-10-25 芜湖航翼集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机翼自主接驳自适应柔性夹持翻转设备
CN115367483A (zh) * 2022-10-26 2022-11-22 苏州博古特智造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运动的输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6458A (zh) * 2008-08-24 2010-02-24 刘忠臣 直线永磁驱动机及磁悬浮车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1630A (ja) * 2000-01-20 2001-08-03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リニアスライダ
CN213386542U (zh) * 2020-09-24 2021-06-08 佛山德玛特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线***及转运装置
CN215665743U (zh) * 2021-05-21 2022-01-28 佛山市金页盈信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图书输送接驳机构
CN113335886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弹壳自动翻转输送装置、方法
CN114655678A (zh) * 2022-04-22 2022-06-24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循环输送***
CN114772325A (zh) * 2022-05-11 2022-07-22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港口冬季除尘自动上水对接装置的控制***及方法
CN115230985A (zh) * 2022-07-15 2022-10-25 芜湖航翼集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机翼自主接驳自适应柔性夹持翻转设备
CN115367483A (zh) * 2022-10-26 2022-11-22 苏州博古特智造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运动的输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6723A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46723B (zh) 输送线装置
CN107206558B (zh) 主轴装置和具有主轴装置的机床
EP2599186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to a moving element
CN116177175B (zh) 一种接驳装置及输送线体
CN117254661B (zh) 电机输送***
ES2149064A1 (es) Unidad de transferencia de lanzadera rotatoria.
JP2011240444A (ja) 移動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ピックアンドプレース装置
CN206126137U (zh) 一种传输机的产品传送结构
CN218464740U (zh) 辅助输送线及混合输送线
KR102031545B1 (ko) 전기구동체의 무선충전 시스템
KR101525056B1 (ko) 비접촉식 이송 가이드
CN215796531U (zh) 一种环形磁浮多动子输送***
CN102540739B (zh) 主动驱动线缆台
CN211392674U (zh) 一种无源智能电控纠偏装置
CN112332622B (zh) 一种稀土永磁电机转子安装装置
US11773541B2 (en) Conveying path switching device and elevator apparatus
KR20110075740A (ko) 영구자석 동기전동기를 적용한 알티비 주행 구동장치
CN218930907U (zh) 一种接驳机构及输送线体
KR20230045079A (ko) 고속 무음 분류장치
CN104897173B (zh) 一种双向驱动转台
CN215624795U (zh) 高精度柔性智能传输平台***
CN214030568U (zh) 一种语音控制型旋转流水线
CN117595547B (zh) 磁悬浮微风发电机转子绕组及其装配设备
CN210339694U (zh) 一种新型传动机构
CN220264150U (zh) 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1100, 1st Floor, Building 8, No. 333 Wanfa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Guoli Zhizao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00 room 1, building 8, No. 333, Wanfa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GOLYTEC AUTOMATIO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