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57536A -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57536A
CN116657536A CN202310118326.3A CN202310118326A CN116657536A CN 116657536 A CN116657536 A CN 116657536A CN 202310118326 A CN202310118326 A CN 202310118326A CN 116657536 A CN116657536 A CN 116657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ane
dust
water chann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183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101183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575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57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57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10Hydraulically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undesirable matter; Raking or scraping apparatus ; Removing liquids or semi-liquids e.g., absorbing water, sliding-off mud
    • E01H1/101Hydraulic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combined or not with mechanical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e.g. road washing machines with brushes or wi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2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grav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7/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air or vapours by liquid as separating ag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0Combinations of methods or device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50/40Combinations of devices covered by groups B01D45/00 and B01D47/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08B15/007Fume suction nozzles arranged on a closed or semi-closed surface, e.g. on a circular, ring-shaped or rectangular surface adjacent the area where fumes are produc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5Means permanently installed along the road for removing or neutralising exhaust ga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10Hydraulically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undesirable matter; Raking or scraping apparatus ; Removing liquids or semi-liquids e.g., absorbing water, sliding-off mud
    • E01H1/101Hydraulic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combined or not with mechanical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e.g. road washing machines with brushes or wipers
    • E01H1/103Hydraulic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combined or not with mechanical loosening or dislodging, e.g. road washing machines with brushes or wipers in which the soiled loosening or washing liquid is removed, e.g. by s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03F3/046Open sewage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道、包括该车道的车道清洗***和城区净尘***及应用和一种城区净尘方法,所述车道沿纵向至少包括一条凹陷带,所述凹陷带在车道上的设置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与现有技术不同,本发明提供的车道包括凹陷带,在自然降雨和人工洒水冲洗作业中,路面上的尘霾随水流向凹陷带汇聚,为一种具有自身净化功能的车道。该车道以及包括该车道的车道清洗***和城区净尘***的使用,可使车道路面上沉积的尘霾得以清除,从而阻断尘霾在城区的循环。

Description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9月30日、申请号为201811154406.X、发明名称为“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道,包括该车道的车道清洗***和城区净尘***及它们的应用和一种城区净尘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为治理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采用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煤改气、提高燃油标准、机动车限行等。
但城区中仍存在着某种可持续的稳定的尘污染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进行城区净尘,特别是包括机动车车道的净尘问题。
发明人发现,行驶在城区的机动车辆,特别是行驶在非轨道上的机动车辆的如下行为:(1)通过车轮的反复的碾压、卷带以及车体对大气的扰动等,使本已沉附于车道及周边的尘霾重新扬起,这种扬尘(也称为二次扬尘)或悬浮于机动车道及其周边的大气中,或在微风的驱动下向居民居住的小区弥散;(2)轮胎与路面磨耗产生的微细颗粒物;(3)疏于清洗的机动车辆的车体上沉积有尘土,一旦上路,这些尘土在空气流的冲击下至少部分再入大气;(4)对于燃油和燃气的机动车辆,发动机尾气包括水、二氧化碳以及固体颗粒物等的排放等,已成为引发城区,特别是城区道路周边的大气中悬浮固体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现实中,尽管降雨或环卫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车道进行的洒水或冲洗作业,会对扬尘会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但问题是:(1)人工道路洒水和冲洗作业中,在车道上行驶的机动车会卷带和溅起路面的泥水,使车身(如车轮或底盘)污染;(2)人工道路洒水和冲洗作业在路面形成积水,其中的固体颗粒物除部分被机动车卷带迁移外,大部分仍随机在机动车道表面沉积。
这些问题,加之沥青或水泥路面从湿到干通常不会超过一天等,都会使机动车和机动车道在雨后或人工洒水作业后很快恢复为常态,进入一种持续、稳定的引起扬尘并对空气进行污染的角色。因此,如何有效移除沉积于机动车、机动车道上沉积的尘霾,阻断沉积的尘霾再扬起,已成为城区空气治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本发明涉及的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道,所述车道沿纵向至少包括一条凹陷带,所述凹陷带在车道上的设置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道清洗***,所述车道清洗***包括车道,所述车道为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车道。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区净尘***,所述城区净尘***包括车道清洗***,所述车道清洗***为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车道清洗***。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区净尘方法,包括沿车道纵向设置至少一条凹陷带,所述凹陷带在车道上的设置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
第五方面,前述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不同,本发明提供的车道包括凹陷带,在自然降雨和人工洒水冲洗作业时,路面上的尘霾随水流向凹陷带汇聚,为一种具有自身净化功能的车道。该车道以及包括该车道的车道清洗***和城区净尘***的使用,可减少和清除车道路面上沉积的尘霾,从而阻断或至少部分阻断尘霾在城区的循环。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用于理解本发明,而不应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其中:
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道的路面示意图。
图2a、图2b、图2c、图2d、图2e、图2f和图2g为几种凹陷带的横向断面示意图。
图3-a一种扬尘捕获装置的三维轮廓示意图;图3-b为图3-a在导气口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所述导气口的朝向垂直。
图4-a一种扬尘捕获装置的三维轮廓示意图;图4-b为图4-a在空气导引体的外接接口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所述外接接口所在的面垂直。
图5-a一种扬尘捕获装置的三维轮廓示意图;图5-b为图5-a在空气导引体的外接接口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所述外接接口所在的面垂直。
图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扬尘净化***。
图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扬尘净化***。
图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扬尘净化***。
图9一种扬尘捕获装置在构成空气导引体的风道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吸尘体所在的水平面垂直。
图10一种扬尘捕获装置在构成空气导引体的风道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吸尘体所在的水平面垂直。
图11一种扬尘捕获装置在构成空气导引体的塔式吸附器中心处的断面示意图,该断面与空气导引体接口所在的面垂直。
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为几种适合用于本发明第一清洗区的水道底面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3-a、图13-b、图13-c和图13-d为几种横向剖面如图12-a的水道底面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4-a适合用于本发明第一清洗区的横向包括凹槽的水道底面的俯视示意图;图14-b为该水道横向凹槽处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清洗***的组成框图。
图1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包括三水道的第一清洗区的组成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侧非轮迹带;2轮迹带;3外侧非轮迹带;4内侧非轮迹带上的凹陷带;5外侧非轮迹带上的凹陷带;6固体颗粒物沉降区,7渗水孔。
8腔体;9吸尘体;10a、10b、10c、10d、10e、10f空气导引体;11壳体;12多孔板;13空气流流向;14空气导引体接口;15公交车;16通气管道;17双向共享外侧非轮迹带;18轮迹带;19内侧非轮迹带;20外侧非轮迹带;21图7所示***中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2图7所示***中的空气导引体;23图8所示***中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4图8所示***中的空气导引体;25第一斜置板;26第二斜置板;27底座。
121水;122a、122b、122c水道轮迹带;122d、122e纵向包括凹槽的水道轮迹带;122f横向、纵向包括凹槽的水道轮迹带;123a位于水道底面中间的水道非轮迹带;123b位于水道底面中间包括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123c位于水道底面中间包括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其中包括回流槽;123d、123e位于水道底面中间包括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其中包括回流槽和纵向凹槽;123f位于水道底面中间包括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其中包括回流槽、横向和纵向凹槽;124f位于水道底面两侧包括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凹槽;125b位于水道中间水道非轮迹带上的凸起;125c位于水道中间水道非轮迹带上的凸起,其中包括回流槽;125d、125e位于水道中间水道非轮迹带上的凸起,其中包括回流槽和纵向凹槽;125f位于水道中间水道非轮迹带上的凸起,其中包括回流槽、横向和纵向凹槽;126回流槽;127纵向凹槽;128位于水道边侧、凸起的水道非轮迹带;129横向凹槽;131平面的水道底面;132斜面的水道底面;133、134曲面的水道底面;135过渡的平面水道底面;α斜面倾角;151、161机动车行驶方向;152、162水流动方向;153第一清洗区;154第二清洗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述车道也称机动车道或车行道,指城市道路中机动车可通行的道路。其中,所述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作业的车辆。例如,所述机动车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有轨和无轨的内燃或蒸汽机车、有轨电车、无轨的电车、混合动力车辆。
城市道路中供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条车道。将一条车道的路面横向可区分为轮迹带和非轮迹带。一条车道(单轨及悬浮等非常规轨道交通除外)包括两条轮迹带,介于两条轮迹带之间的非轮迹带,又称为内侧非轮迹带,每条轮迹带另外一侧的非轮迹带,也称为外侧非轮迹带。关于城市道路中车道的基本属性,刘经强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2),第74-75页)进行了描述,这里作为参考引用。例如,一条车道的宽度为3-3.75m。按照本发明,轮迹带和非轮迹带的划分可以是:中间0.3-0.9m为内侧非轮迹带的部分,内侧非轮迹带两侧各0.4-1m为两条轮迹带的部分,余量为两条外侧非轮迹带的部分。一般地,外侧非轮迹带包括车道分界线(包括白色、黄色实划线和虚划线)、路平石、隔离墩、隔离网和护栏等所占区域。
本发明中,所述设置包括设计、安装和布置。所述扬尘包括形成雾霾的固体颗粒物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指冲洗车道形成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向所述凹陷带迁移,因此使路面得到净化。以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为前提,可对所述凹陷带做多种设计。例如,以横断面表示的所述凹陷带可以是但不限于呈V字型、U字型、W型、圆(或椭圆)缺型的沟槽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可以是由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的变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段车道上,所述凹陷带可以是贯通的,也可以是间断的。所述凹陷带可以是在新铺道路施工中形成,例如,将轮迹带部分的路面设计为相对于内侧非轮迹带和外侧非轮迹带中至少之一为凸曲面,形成V字型的凹陷带;可以预制相应的凹陷带预制件,例如预制为具有/>圆(或椭圆)缺型孔腔结构预制件,在道路施工(包括新铺和改造道路)中铺设而成;也可以通过开凿和切割的方式直接在已有车道上形成。当在已有车道上施工时,优选在现有路面开凿形成沟槽后,将预制件以嵌入的方式嵌入所述沟槽铺设而成。所述预制件可以采用任意现有技术制备。例如,采用水泥与钢筋制备的预制件;由金属冲压而成的预制件;由工程塑料预制的预制件等。
优选地,所述凹陷带设置于所述车道的非轮迹带上,一段车道上凹陷带的条数k为1至n-m,n为该段车道非轮迹带条数,m为该段车道共享非轮迹带条数。在同一非轮迹带上可以包括多条或多段凹陷带,这里将它们的集合视为一条凹陷带。
可选择地,所述凹陷带包括固体颗粒物沉降区。固体颗粒物沉降区的存在,有利于固体颗粒物的进一步富集。对于水平或接近水平车道上设置的凹陷带,所述沉降区可以是在所述凹陷带底部设置的相对于凹陷带进一步狭窄化了的沉降带;对于坡道上设置的凹陷带,所述沉降区可以是在所述凹陷带上分段设置的沉降槽,该沉降槽除为固体颗粒物提供沉降区外,同时具有控制下流污水缓流的功能。
可选择地,所述凹陷带包括渗水区,所述渗水区包括在凹陷带底部和/或边侧设置渗水孔的部分等。
本发明中,所述车道包括雨水口。所述雨水口为车道排水***中的常规设计,这里不赘述。
研究表明,在人工冲洗车道作业时确保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不会经路面外溢入车道排水***,对提高路面的冲洗效果有利。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包括以下的不同方式控制或消除这种外溢的可能性:(1)设置容水量与车道冲洗的用水量匹配的一条或几条凹陷带;(2)同步回收污水,使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及时排除;(3)以控制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不会经路面外溢入车道排水***为目的,设置凹陷带与车道雨水口联通的溢流口等。基于这些,本发明对所述凹陷带的容水量不做特别限制。
本发明提供车道的属性决定了其自身的净化功能,包括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即可实现的对所述车道路面的净化。因此,本发明提供车道自身即构成本发明所述车道清洗***。该***需人工介入的是定期或不定期对所述凹陷带沉积物进行的清理,适合作为城市道路中支路的清洗***使用。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车道清洗***的其他配置可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例如,所述车道清洗***包括车道冲洗装置和/或污水回收装置。其中,所述车道冲洗装置如道路清洗车,所述污水回收装置如污水回收池和污水回收车等。当所述车道冲洗装置为道路清洗车,所述污水回收装置为污水回收车时,它们可以是各自独立的,也可以是集成的。例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道冲洗装置为道路清洗车,所述污水回收装置为配置有吸水***的污水回收车。它们可以单独或共同与本发明所提供的车道构成本发明所述车道清洗***。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道冲洗装置与污水回收装置集成于同一台车上,包括所述车辆同时配置有喷水***和吸水***,喷水***和吸水***共用或分别配置水箱。该车与本发明所提供的车道组成所述车道清洗***。
优选地,所述车道冲洗装置包括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喷水***,所述污水回收装置包括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污水泵。这里所述匹配以保证道路冲洗以及污水回收的效率为前提,例如,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喷水***,包括调整其喷头,使其喷出的水主要指向车道的凹陷带以外的区域;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污水泵,包括配置与所述凹陷带吻合的吸水头等。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城区净尘***包括城区扬尘的净化***和/或机动车清洗***。以满足城区扬尘的净化、机动车清洗为目的,本发明对城区扬尘净化***和机动车清洗***不做限制。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城区扬尘净化***,包括扬尘捕获装置,所述城区扬尘净化***还包括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其中,所述扬尘捕获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动车车/或城区道路上,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及其在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上的设置满足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的正常使用,且使得至少部分城区中的扬尘被所述扬尘捕获装置捕获。
按照本发明,以可设置于所述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上并能够捕获城区扬尘为前提,对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包括构成及其配置等不做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为一种吸尘体;或者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为一种包括吸尘体、腔体以及至少一个空气导引体的装置,所述吸尘体、腔体以及空气导引体的设置满足,空气流在空气导引体的导引下流经所述腔体,其中包括所述的空气流与所述的吸尘体接触;或者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为一种电除尘装置;或者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为选自前述的扬尘捕获装置中的两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所述吸尘体含或不含支撑体;所述空气流在空气导引体的导引下流经所述腔体,包括空气流经空气导引体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所述的空气流与所述的吸尘体接触,包括空气流在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之前、之后或同时的至少一个环节中与所述吸尘体接触。
按照本发明,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中吸尘体的最小单元称为单元吸尘体。一种扬尘捕获装置中的吸尘体可以是由一个单元吸尘体组成,也可以是由多个单元吸尘体组成。包括多个单元吸尘体的吸尘体称为组合吸尘体,组合吸尘体中的单元吸尘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中,所述吸尘体选自任意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介质、柔性介质以及包括它们的制成品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驻留功能包括吸尘体对扬尘的吸附、粘附和截留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介质是指可作为吸尘体使用,在保存及使用中不发生形变的一类物质及包括该类物质的制成品。例如,可作为吸尘体直接使用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木板、金属板、纤维板、烧结板(例如烧结金属板,烧结陶瓷,烧结纤维板)、烧结网、烧结毡,或者为由包括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的蜂窝制品,当所述吸尘体为木板、金属板、纤维板中的一种或几种时,优选其中经表面糙化处理和/或曲面化处理的各种板材及制品;由吸附剂自身或吸附剂与其他填加组分混合的成型制品;将吸附剂或吸附剂与其他填加组分混合浆化后,通过涂覆将其涂覆于各种板材、板材制品形成的制成品;各种膨化轻体材料制品,包括轻集料混凝土制成品,例如由轻质陶粒与水泥混合配制的轻集料混凝土制成品以及多孔砖等。此外,可作为吸尘体直接使用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介质可以含有对驻尘有增强作用的粘尘剂。
所述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柔性介质是指可作为吸尘体使用,可以折叠、卷起和展开存放或使用的一类物质及其制成品。例如,可作为吸尘体直接使用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柔性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具有卷帘结构的制品,可卷曲的具有网结构的制品,各类纤维纺织物,各类纤维编织物,无纺布,海绵,空气净化膜以及它们的制成品等;将吸附剂或吸附剂与其他填加组分混合浆化后,通过涂覆将其涂覆于各种前述柔性吸尘体上形成的制成品。此外,作为吸尘体直接使用的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柔性介质可以含有对驻尘有增强作用的粘尘剂。
其中,所述吸附剂为一类具有大比表面的多孔物质。例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硅铝酸盐(包括天然或合成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粘尘剂包括水、合成及天然的具有粘性并能与所述刚性介质或柔性介质配合使用的材料、含合成及天然的具有粘性并能与所述刚性介质或柔性介质配合使用的材料的制剂,如含水溶液等。它们可以是市售的商品也可以视所需要求采用任意的现有技术制备。
当所述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和/或柔性介质作为吸尘体直接使用受到限制,或者需要所述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和/或柔性介质以非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机动车或机动车道非轮迹带上时,所述吸尘体含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的作用包括支撑、负载或装载所述具有驻留扬尘功能的刚性和/或柔性介质,使所述介质适合作为扬尘捕获装置的吸尘体使用。通过对所述支撑体的不同设计,可使所述吸尘体在结构上做不同变化,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其中,所述支撑体可以是任意的满足本发明要求的刚性和/或柔性体。
按照本发明,所述刚性支撑体为一类在保存及使用中不发生形变的支撑体。可区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支撑体。其中,一维支撑体是指(x2-x1)、(y2-y1)和(z2-z1)的取值中一个远大于另外两个,另外两个相同或不同;二维支撑体是指(x2-x1)、(y2-y1)和(z2-z1)的取值中一个远小于另外两个,另外两个相同或不同;三维支撑体是指(x2-x1)、(y2-y1)和(z2-z1)的取值相同或不同。其中,远大于是指相比较的取值间的倍数为10倍以上,如10-100倍;不同是指相比较的取值间的倍数为大于1至小于10倍。x1、y1、z1分别为所述支撑体投影(正投影)在x轴、y轴和z轴上对应的最小值;x2、y2、z2分别为所述支撑体投影(正投影)在x轴、y轴和z轴上对应的最大值。
可满足本发明要求的一维体支撑体可以是但不限于:柱状物(相对于三维体的几何尺寸,也称为长柱、棒或杆)、带状物等,它们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二维体支撑体可以是但不限于方形板、长方形板、异形板、圆盘等、多孔板、格栅、多层烧结金属网等;三维体支撑体可以是但不限于包括六面体在内的多面体、球体、圆锥、圆台(相对于一维体的几何尺寸,也称为短柱)、棱锥、柱状笼,球形笼以及各种异形笼等。作为特例,本发明中将方形框、长方形框、圆框、异形框等框体视为一维体。
本发明中,所述柔性支撑体为一类可以折叠、卷起和展开存放、使用的支撑体。例如,所述柔性支撑体可以是但不限于:具有卷帘结构的制品,具有网结构的制品,各类纤维纺织物,各类纤维编织物,无纺布等以及它们中的两种或几种结合的制成品。视需要,所述柔性支撑体可以是能够包覆吸尘体的双层或多层结构。
按照本发明,视需要所述支撑体可以组合使用。所述组合包括相同支撑体之间的组合以及不同撑体之间的组合。例如,由一维体支撑体组合成的具有杆系结构的支架。在该支架上引入预制的单元或组合吸尘体,可得到一种组合吸尘体。
按照本发明,当所述吸尘体包括支撑体时,可将所述的吸附介质预制成任意的可与所述支撑体匹配使用的制成品。这里,所述匹配包括所述吸附介质的制成品与所述的支撑体便于组合成满足本发明要求的扬尘捕获装置。
按照本发明,当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包括空气导引体时,以足以满足所述要求为前提,本发明对所述空气导引体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一般地,可将所述空气导引体区分为无动力空气导引体和有动力导引体两种。所述无动力是指所述导引体的构成中不包括驱动装置,无动力导引体的例子如:在所述腔体上设置一个或几个空气导引气口,或者在所述腔体上设置一个或几个通过通气管线外延的与所述腔体联通的空气导引气口,所述空气导引气口的结构满足,在包括自然风和/或机动车行驶搅动空气产生的气流作用下,空气可经空气导引气口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空气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之前、之后和之中的至少一个环节中与所述吸尘体接触。优选所述空气导引气口的结构满足在将其设置于所述腔体之上后,在自然风和/汽车行驶搅动空气产生的流动空气作用下,在所述空气导引气口处产生湍流并在所述腔体内形成负压,在该负压作用下空气与所述吸尘体接触,流经所述腔体后从所述空气导引气口流出,例如,所述空气导引气口为一种在其设置的平面上呈凸起结构的气口。所述有动力是指所述导引体的构成中包括驱动装置,有动力导引体的例子如:在所述腔体上设置的风机;通过通气管外延与所述腔体联通的风机等。
按照本发明,所述单元扬尘捕获装置中的空气导引体视需要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例如1-3个。它们选自无动力的、有动力的导引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当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包括空气导引体时,优选其中的吸尘体为具有空气过滤(截留)功能的空气过滤体。例如,它们可以是但不限于由过滤棉、过滤布、过滤网、过滤板、烧结板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备的空气过滤体。视使用的空间和环境情况,所述空气过滤体可以是但不限于板式(包括折叠式)、筒式和袋式结构。现有技术提供的工业用空气过滤器中使用的部分过滤体,如过滤板、过滤筒和过滤袋等具有本发明所述吸尘体属性,可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吸尘体用于本发明。当选用现有技术提供的过滤体产品时,所述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在结构上除了满足使用环境要求外,应与该过滤体相匹配。
按照本发明,当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包括电除尘器时,所述电除尘器可以是市售的商品或视所需要求采用任意的现有技术制备。
按照本发明,所述城区扬尘净化***包括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固定件。以实现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在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上的固定为目的,本发明对所述固定件没有限制。例如,所述的固定件可以是粘贴带(例如双面贴)、粘贴扣、卡扣、栓系件(包括拉锁)、螺栓、螺钉、涨钉、螺丝等紧固件以及包括或不包括固定架等配件。
按照本发明,所述城区扬尘净化***包括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净化***。以清除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中捕获的扬尘为目的,可采用任意的现有技术实现这一目的,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
按照本发明,当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包括吸尘体时,所述扬尘净化***包括对所述吸尘体进行加湿和/或淋洗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任意的现有技术提供的可实现对所述吸尘体的增湿和/或淋洗的装置。例如,利用洒水车洒水增湿;在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上设置滴水或喷水头等。可选择地,在增湿和/或淋洗所用水中可添加对驻留扬尘及保湿等有益的组分。
按照本发明,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尺寸大小以及其在所述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上设置的位置应满足:(1)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在所述机动车车体和/或城区道路上的设置,不影响所述机动车和所述城区道路的正常使用;(2)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便于在所述机动车车体和/或城区道路上的安装和拆卸;(3)扬尘捕获装置在所述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上的设置,有益或不影响所述机动车和/或城区道路的观瞻。
本发明中,当所述城区扬尘净化***包括车道时,所述外侧非轮迹带包括交通岛、路肩、道牙(包括路缘石、路沿石)、隔离带所占区域。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城区扬尘净化***的存在以捕获和清除已被扬起的尘霾为目的,对降低扬尘在城区的扩散有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动车清洗***包括第一清洗区和可选择的第二清洗区,其中,所述第一清洗区包括水道、水道供水单元和水道排水单元,所述水道、水道供水单元和水道排水单元的设置及其控制,满足机动车通过所述水道时,所述水道中的水能够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清洗,且清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
本发明中,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是指,通过所述水道、水道供水单元和水道排水单元的设置及控制,抑制或消除回落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与水道中的水的混合(也称返混)。因此,任意的通过水道、供水单元和排水单元等的设计置足以抑制或消除这种混合的技术方案均应理解为属于本发明所述的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的范围。
在讨论所述水道时,本发明所述纵向指与机动车行驶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所述横向是指与机动车行驶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上游方向是指机动车在水道中行驶的方向。进行位置比较时,依机动车行驶方向靠前者所处的位置为上游,反之为下游。依横向,所述水道的底面包括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其中,受水道限制,机动车驶过所述水道时车轮可碾压的部分称为水道轮迹带;机动车车轮碾压不到的部分称为水道非轮迹带。一般地,水道底面横向的中间部分为水道非轮迹带,该水道非轮迹带两侧为水道轮迹带,可选择的地,每个水道轮迹带外侧包括水道非轮迹带。所述平面指与水平面不存在倾角(倾角为0)的面,所述水道的底面为平面是指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在一个平面上的水道的底面;所述斜面为与水平面存在大于0度倾角的坡面,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斜面是指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在一个斜面上的水道的底面;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曲面是指除去前述的平面、斜面之外任意的可满足所述水道要求的水道底面形态。例如,所述水道底面可以为一种横向起伏变化的曲面;可以为一种纵向起伏变化的曲面;或者为一种横向和纵向均发生变化的曲面。在这些变化中,所述水道底面中的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可以同步变化,也可以不同步变化。
以满足机动车可通过所述水道、所述水道中的水能够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冲洗,且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为前提,本发明中所述水道、供水单元和排水单元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变化。其中,所述水道的设置包括将所述水道的底面设置为平面、斜面、曲面或者为平面、斜面和曲面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水道底面的组合;所述供水单元的设置包括设置水道的供水口,视需要,所述水道可在一处或多处设置供水口,所述供水口设置的位置可以是水道的底部、两侧、上方或者它们任意的组合;所述水道排水单元的设置包括设置水道的排水口,视需要,所述水道的可在一处或多处设置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位置可以是水道的底部、两侧或者它们的组合。
一般地,为便于实现本发明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的技术目的,所述水道至少在水道的上游端设置一处供水口,即至少在水道的末端或靠近末端处设置一处供水口;至少在水道的下游端设置一处排水口,即至少在水道的开始端或靠近开始端设置一处排水口。
按照本发明,通过包括对所述水道的底面、供水口、排水口以及供水口的供水量和排水口的排水量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的调整,可实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的目的。例如,它们可以是但不限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平面,水道供水口和排水口的设置使得供水单元供水和排水单元排水时,水在水道中形成位差(也称水头),该位差使水在水道中逆机动车行驶的方向流动。例如,在水道的起始端或靠近起始端设置排水口,在排水口的上游,如水道的末端或靠近末端处设置供水口,供水口向水道供水时,进入水道的水在水道中逆机动车行驶的方向流动,并通过排水口控制和维持水道中的水量满足要求,确保机动车通过所述的水道时,水道中的水在机动车车轮卷带下发生搅动和/或溅射,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在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中得到冲洗的同时,回落至所述水道中的水在逆机动车行驶方向流动水的带动下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平面,在该底面的水道非轮迹带处可拆装地配置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置使得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可选择地:(1)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进入回流槽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经排水口排出水道;(2)或者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或不联通,在所述回流槽的两个侧向分别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设置使进入回流槽的水部分或全部原位或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中通过所述开口回流至水道轮迹带所在的水道。当部分进入回流槽的水经回流槽侧向开口回流至水道时,其余部分经排水口排出水道。在此前提下,本发明对所述回流槽的样式和结构可以做灵活设计。例如,所述回流槽为一种预制的可配置于所述水道底面上的沟槽。
本技术方案中,回流槽的存在可以实现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因此,在通过对供水口的供水量和排水口的排水量的控制,使水道中水的存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本技术方案中对供水口和排水口在水道中设置的位置等可不做特别限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设计使得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优选所述斜面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延伸升高,其倾角大于0°至小于等于45°;优选为2°至小于等于35°。
本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所述水道设置多处供水口和排水口,并通过对供水口和排水口的组合使用以及对供水口供水量和排水口排水量的控制,使水道中水的存量满足要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延伸升高,其倾角大于0°至小于等于45°;优选为2°至小于等于35°。在该底面的水道非轮迹带处可拆装地配置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置使得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可选择地:(1)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进入回流槽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经排水口排出水道;(2)或者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或不联通,在所述回流槽的两个侧向分别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设置使进入回流槽的水部分或全部原位或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中通过所述开口回流至水道轮迹带所在的水道。当部分进入回流槽的水经回流槽侧向开口回流至水道时,其余部分可经排水口排出水道。在此前提下,本发明对所述回流槽的样式和结构可以做灵活设计。例如,所述回流槽为一种预制的可配置于所述水道底面上的沟槽。
本技术方案中,斜面及回流槽的存在可以实现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因此,可以在所述水道设置多处供水口和排水口,并通过对供水口和排水口的组合使用以及对供水口供水量和排水口排水量的控制,使水道中水的存量满足要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曲面,通过对曲面底面和所述供水单元的供水口和所述排水单元的排水口的设置,以及对供水口的供水量和排水口的排水量的控制,可使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
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将所述水道的底面设计为:
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为不在同一平面的底面,其中,水道非轮迹带高于水道轮迹带,水道非轮迹带的纵向至少包括一个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计使得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可选择地:(1)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进入回流槽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经排水口排出水道;(2)或者回流槽下游槽口与排水口联通或不联通,在所述回流槽的两个侧向分别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设置使进入回流槽的水部分或全部原位或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中通过所述开口回流至水道轮迹带所在的水道,当部分进入回流槽的水经回流槽侧向开口回流至水道时,其余部分经排水口排出水道。在此前提下,本发明对所述回流槽的样式和结构可以做灵活设计。例如,所述回流槽为一种预制的可配置于所述水道底面上的沟槽。这里,在满足机动车通行且所述回落的水在所述回流槽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的前提下,对所述水道非轮迹带底面部分高出水道轮迹带底面的部分没用特别限制。
或者是水道轮迹带底面为一种凹曲面,水道非轮迹带底面为平面或凹曲面,其中,呈凹曲面的水道轮迹带底面的高点与呈平面或呈凹曲面的水道非轮迹带的高点持平或高于呈平面或呈凹曲面的水道非轮迹带的高点,在水道非轮迹带底面的纵向至少包括一个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计使得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并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当呈凹曲面的水道轮迹带底面的高点高于呈平面或呈凹曲面的水道非轮迹带的高点时,以满足机动车通行且所述回落的水在所述回流槽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为前提,这里对所述水道轮迹带底面部分高出水道非轮迹带底面的部分没有特别限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底面为选自平面、斜面和曲面底面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通过对水道底面和所述供水单元的供水口和所述排水单元的排水口的设置,以及对供水口的供水量和排水口的排水量的控制,可使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
在上述几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的供水口可以设置在水道的底部(包括底面的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部分)、上方、两侧,或者它们任意的结合;排水口可以设置在水道的底部(包括底面的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部分)和两侧,或者它们的结合。
本发明中,所述分段设置的水道是指所述第一清洗区的水道为多个独立设置的水道(也称子水道)串联使用的水道组合。在所述水道的组合中,各个独立设置的水道的底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独立设置的水道可以各自单独设置供水单元和排水单元,也可以是设置共用的供水单元和排水单元。
一般地,对于分段设置的彼此靠近或彼此之间存在距离的水道,都可采用串接的方式,即采用如导水管将位于下游位置水道的供水口与位于上游位置水道的排水口连接,水道中的水经导水管从一水道引入另一水道。对彼此靠近的分段设置的水道,可选择地,水道与水道之间包括水溢流槽,水道以及水溢流槽的设置可使水道中的水经溢流槽沿机动车行驶的相反方向从一段水道溢流至另一段水道。
按照本发明,机动车在驶过所述水道,车轮搅动和/或溅射水道中的水,并使包括底盘在内的至少机动车的部分被冲洗的过程为一动态过程。因此,设置所述水道的环境须满足这一要求。
在足以存留水,且存留水的量满足至少部分在驶过的机动车车轮卷带下发生搅动和/或溅射,该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车轮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得到冲洗的前提下,本发明可视具体使用环境等进行所述水道的设置。一般地,适合布置本发明所述机动车清洗***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机动车道、停车场、可供机动车出入的广场以及能够满足要求的建筑物内或外等场地。所述水道可以是但不限于在所述水道布置的场地,例如机动车道上通过开凿和/或围堰的方式形成;可以是但不限于在所述水道布置的场地,例如停车场或建筑物在建设施工中按照设计建造形成;也可以是但不限于由预制件在所述水道布置的场地上组装形成等。在具体实施中,视需要水道建造中包括采用现有技术对水道进行防渗水处理。
视场地情况,本发明提供机动车清洗***中的所述水道可以是直线水道、曲线水道、环形(包括闭合或不闭合)水道或者是它们中任意的组合。所述水道可以是一个贯通的整体,也可以是分段设置的水道的组合。基于所述水道的这些特点,以满足机动车可通行并使驶过所述水道的机动车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被清洗为前提,本发明对所述水道的长短、宽窄等不做具体限制。
一般地,对于一个独立设置的非环形水道的长度最短可以是但不限于2米以上,优选大于20米,进一步优选为40米以上;最长可以是但不限于2000米以下,优选1000米以下。环形水道的半径可以是但不限于大于车辆最小转弯径,例如,环形水道的半径可以是但不限于2L米以上,L为机动车体的车体长(具体实施中可按所泊车中车体最长的车辆为基准计算);对于非规则的闭合水道(首尾连接的水道),其中的弯道的转弯半径应该是但不限于大于或等于包括该水道的机动车清洗***主要面向的机动车的转弯半径。
一般地,所述水道的宽度与机动车辆的车体宽度相匹配,当所述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外侧包括水道非轮迹带时,所述水道的宽度应包括该部分。
按照本发明,在行驶的机动车车轮搅动和/或溅射起来的水对机动车包括底盘在内的至少部分冲洗后,回落至水道中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与水道中水的混合。本发明提供***的这一特点,使得冲洗机动车的水沿机动车行驶方向趋于澄清,进而使机动车的清洗质量得到保障。
按照本发明,所述水道的底面(包括水道轮迹带、水道非轮迹带和回流槽)沿纵向和/或横向包括设置有凹槽。视需要,所述凹槽可做灵活设计。例如,所述纵向凹槽可以是贯通水道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分段的多段设计,视需要,所述纵向凹槽可以是一条或多条;同样,所述横向凹槽可以是贯通水道横截面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水道轮迹带和/或水道非轮迹带之间的分段设计,所述横向凹槽可以是一条或多条。
当所述水道的底面沿纵向设置有凹槽时,凹槽的槽底底面可以为斜面,如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延伸,倾角大于0°至小于等于45°;进一步优选为2°至小于等于35°的斜面;当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斜面时,所述凹槽的槽底底面的斜面的倾角优选等于或大于所述水道底面的倾角。
在确保不影响机动车通行的前提下,本发明对在所述水道底面上所包括的凹槽的样式没有限制。一般地,当所述轮迹带包括凹槽时,为了不影响机动车的通行,所述凹槽的宽应小于机动车车轮轮胎的宽;优选所述凹槽的宽为小于等于机动车车轮宽的二分之一;进一步优选所述凹槽的宽为30mm-100mm。当所述非轮迹带包括凹槽时,该凹槽可允许的宽窄则主要受非轮迹带可利用空间限制。
可选择地,所述凹槽可以嵌有预制的具有凹槽功能的刚性结构体,例如,预制的与所述凹槽适配的金属凹槽,以降低和减小机动车行驶可能对路面所造成的损坏。
视需要,在所述凹槽处(包括所述凹槽的端口和/或非端口处)可设置有供水口和/或排水口。
发明人发现,当所述水道的底面的纵向和/或横向包括所述的凹槽时,可为水道使用带来包括至少如下的便利:(1)有利于水道中可沉积污染物的聚集和清除;(2)在保持水道中较低水位的前提下,可增加水道中水的保有量。
按照本发明,可选择地,在所述回流槽和/或凹槽处配置有过滤体。所述过滤体的作用在于对冲洗车体后的水进行净化,因此,以满足此目的为前提,各种可用作过滤或渗滤的材料都可用于制备本发明所述的过滤体。例如,所述过滤材料为滤布,可将滤布以一种方便拆装的方式嵌装在所述的回流槽和/或凹槽上;所述过滤材料为具有过滤功能的填料,可将这种填料以装填的方式填入所述的回流槽和/或凹槽中使用。
发明人发现:(1)对于水道轮迹带低于水道非轮迹带,水道非轮迹带包括回流槽,或者水道轮迹带与水道非轮迹带在同一面内,水道非轮迹带可拆装地设置有高于水道轮迹带的回流槽,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中的回流槽沿纵向均包括凹槽,且这些纵向凹槽由横向凹槽联通的水道底面,进入回流槽中的水经原位或下游横向凹槽可回流补充至水道轮迹带所在的下游水道。(2)对于水道轮迹带低于水道非轮迹带,水道非轮迹带包括回流槽,或者水道轮迹带与水道非轮迹带在同一面内,水道非轮迹带可拆装地设置有高于水道轮迹带的回流槽,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中的回流槽沿纵向均包括凹槽,且水道非轮迹带设置有与凹槽平行并联通的引水管线(例如回流槽底面下方设置的与所述回流槽沿纵向包括的凹槽底面在一个水平面上的引水管线),将该引水管线通过横向设置的引水管或凹槽与水道轮迹带包括的纵向凹槽联通,进入回流槽中的水经该引水管线可回流补充至指定的水道轮迹带所在水道的位置。
关于水道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方面的设计,在保证清洗效果的同时对提高水的使用效率有利。特别是当在纵向凹槽和可选择的横向凹槽中设置有过滤体时,该水道自身可实现对水道中的水净化。
按照本发明,所述供水单元可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的供水方法通过供水口向所述水道供水。例如,可以将所述水道的供水口接入公共供水***进行的供水或补水;利用水车机动地向所述水道的给水或补水等。一般地,所述***配置有供水单元,包括配置可向水道供水的水池、水箱、水塔、水泵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等。视实际需要,所述水道的供水单元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包括水池、水箱、水塔或水泵等的供水点,每个供水点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供水口向水道供水。
按照本发明,所述排水单元可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的排水方法通过排水口排水,并与供水单元一同维持水道中供水与排水的平衡,使所述水道中的水满足所述***对水道中存留水量的要求。例如,所述水道的位置高于周边环境,可以通过在所述水道的底部或两侧设置排水口(也称自然排水口),依靠水自身重力流出所述水道的方式排水;或者所述水道的位置低于周边环境或与周边环境持平,在所述水道的底部或两侧设置排水口,依靠与排水口连接的排水泵排水;或者所述水道分段设置,各段设置有供水口和排水口,分段设置的水道之间,将处于水道上游的排水与处于下游的供水口管线连接,如需要,连接管线间配置排水泵,使上游的水通过管线流入下游水道。除具有自身水净化功能的水道,一般地,所述水道至少有一处排水口可配置有水泵,通过水泵向水道外进行排水和排水控制。
本发明中,所述可将水道的供水口设置于所述水道的底部、两侧、上方或者它们任意的组合;将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水道的底部、两侧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含义包括,在不影响机动车通行和满足所述水道对水量的要求,以及满足那些需要通过供水和排水的设计控制水在水道中的流向,从而消除或部分消除回流水沿机动车行驶方向混合的前提下,本申请对通过供水口向水道供水的方式以及通过排水口向水道外排水的方式没有限制。例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是但不限于:
水道供水口设置于水道的底部和/或两侧,可以在所述供水口处直接加装水的控制开关和喷头,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喷头从所述水道的底部和/或侧向向水道供水或补水,或者所述供水口作为水的溢流口直接与上游排水口连接,使上游水道中的水溢流至下游水道;水道供水口设置于水道的上方,可以在所述供水口处直接加装水的控制开关和喷头,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喷头从所述水道的上方向水道供水或补水。视需要,所述水道可以设置一处或多处供水口,每处供水口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如前述的控制开关和喷头。当所述水道设置多处供水口时,优选至少一处供水口的供水为清水。所述清水指源自水道之外的澄清的水,或者是源自水道的经净化处理后的水。其他供水口所供的水可以是上游直接向下溢流的水或者是自上游排水口排放的水,例如,当所述水道为分段设置时,可将上游水道排水口通过导水管与下游水道供水口连接,使上游水道的水通过导水管引入下游水道。视需要,可在上游排水口与下游供水口之间配置排水泵以实现这一过程。一般地,所述清水的供水口优选置于所述水道沿机动车行驶方向的末端或靠近末端处。
当所述供水口为设置于所述水道的两侧和/或上方的一组或多组喷头,所述喷头的设置以及输送至喷头处的水压使水以喷淋的方式向所述水道供水。采用这种方式供水,且水直接喷淋至机动车车体时,可使机动车其他部分得到清洗。
水道排水口可设置于水道的底部和/或两侧,包括在所述排水口处加装水的控制开关,排水管、排水泵等。当所述排水口配置有排水泵时,可选择地设置过滤器与水泵配合使用。由此以去除和减少在使用过程水道中形成的污染物,如沉积的泥砂一类的固体颗粒物,经如此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循环入水道,也可以循环至所述供水单元回用。
在足以实现对所述供水口和排水口实施供排水控制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任意的现有技术实现对供水和排水的控制。例如,由人力对供水口供水和排水口排水进行控制;利用传感器,例如水位传感器、运动目标感应装置等对水位和机动车进行判断和识别,并据此对供水泵和排水泵进行控制等。
按照本发明,所述水道中包括设置水的折射体,通过水折射体的设置,可进一步调整和控制被机动车轮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二次溅射的方向,使二次溅射的水至少部分溅射至车体或特定的方向,以提高对车体冲洗的效率等。在足以实现所述功能的前提下,本发明对所述水折射体的结构样式以及在所述***中布置的位置没有限制。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清洗区配置水净化单元。所述水净化单元包括与水泵配合使用的过滤器、水沉降池等。
按照本发明,所述***包括设置所述水道的屏蔽单元。所述屏蔽单元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1)防止或抑制由包括车轮搅动和/或溅射可能引起的水的外溢;(2)防止或抑制沙尘对水道的污染,隔热或者保温。
当以防止或抑制由包括车轮搅动和/或溅射可能引起的水的外溢为主要目的时,所述屏蔽单元可以是开放的挡水体。在满足包括防止或抑制由包括车轮搅动和/或溅射可能引起的水外溢作用等的前提下,本发明可对所述挡水体结构样式做灵活设计。例如,沿所述水道的两侧设置挡水板等。当所述水道设置挡水板时,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设计赋予挡水板一定的水折射体的功能,使该挡水板具有挡水功能的同时兼有水折射体的作用。
当以防止或抑制沙尘对水道的污染、隔热或者保温为主要目的时,所述屏蔽单元可以是允许机动车驶入和驶出的封闭的通道。当所述水道和所述屏蔽单元均采用预制的组件组合而成时,可以但不限于将所述水道和所述屏蔽单元的构成组件做一体设计。
在足以满足机动车清洗要求且不会在车体上明显残留渍痕及污染的前提下,本发明对引入所述水道中的水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澄清的雨水、河水、中水和源自公共供水***的自来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经离子交换得到的去离子水等。在特殊天气状况下,例如北方的冬季,且***在露天使用时,所述水中可含有防冻添加组分等。
按照本发明,视需要可以包括任何不影响或有助于所述机动车清洗***工作的辅助单元。例如,在机动车驶入或驶出所述水道处设置过渡连接部,以缓冲或降低机动车通过所述水道时可能产生的震动和颠簸;还可以在所述水道末端即机动车驶离所述水道可以设置所述水道的延展部,所述水道的延展部包括吸水体,所述的吸水体的设置满足机动车通过所述延展部时,机动车车轮至少部分可碾压到所述吸水体,由此至少可部分地抹去机动车包括车轮上附着的水。当所述***包括所述水道延展部时,其中的所述吸水体可以整体设置成其宽度或与机动车辆的车体宽度匹配,也可以设置成两条并行的吸水体,每个吸水体的宽度与通行车辆的车轮的宽度匹配,两个并行吸水体的间距与机动车的轮间距匹配。
按照本发明,所述机动车清洗***可选择地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清洗区,其目的在于在第一清洗区清洗后的机动车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精洗和护理,例如包括给机动车上蜡以及驾驶室在内的清扫等。可以采用任意的现有技术实现这些目的,对此本发明对所述二次清洗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清洗区与第一清洗区的联通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包括在所述第一清洗区的所述水道上设置有辅助通道,机动车通过辅助通道驶离所述水道进入第二清洗区;或包括在所述第一清洗区设置有机动车转移台架,通过该台架机动车平移或以升降的方式转移至所述第二清洗区。
按照本发明,所述机动车清洗***的存在,可阻断机动车携带扬尘再入大气,对提高所述城区扬尘净化***的净尘效率有利。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区净尘方法,包括沿车道纵向设置至少一条凹陷带,所述凹陷带在车道上的设置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该城区净尘方法还可以包括设置车道冲洗装置和车道污水回收装置。所述城区净尘方法还可以包括设置扬尘净化***和/或机动车清洗***。所述车道以及凹陷带、车道冲洗装置和车道污水回收装置、以及扬尘净化***和/或机动车清洗***可以参照本发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相关描述,从节省篇幅角度,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附图1-2及实施例1-3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车道及包括所述车道的车道清洗***。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条车道的路面示意图。依横向,所述车道区分为内侧非轮迹带1,轮迹带2和外侧非轮迹带3。该车道包括内侧非轮迹带1设置凹陷带4的路段A和外侧非轮迹带3设置凹陷带5的路段B。其中,内侧轮迹带1上设置的凹陷带4和外侧非轮迹带3上设置的凹陷带5均呈V字型,该V字型由两个圆弧形路面相切而成,圆弧路面的另一端与轮迹带路面相切或相交。
本方案中,为使冲洗路面的污水向所述的凹陷带汇聚,对内侧非轮迹带1上设置凹陷带4的路段A和外侧非轮迹带3上设置凹陷带5的路段B的路面设计应不同,包括内侧非轮迹带1上设置凹陷带4的路段A的横向坡度或外侧非轮迹带3上设置凹陷带5的路段B的路拱设计应满足这一要求。
图1所示的车道中包括一条内侧轮迹带设置的凹陷带4和两条在外侧非轮迹带设置凹陷带5,整个车道中,三条凹陷带各自不连续。在具体实施中,这种设置视需要可做多种变化,例如,一条车道只设置一条凹陷带,该凹陷带可以设置于内侧非轮迹带上,可以设置于外侧之一的非轮迹带上;一条车道设置三条凹陷带,与图1不同的是,三条凹陷带均贯穿整个车道;一条车道设置三条凹陷带,与图1不同的是,车道内包括同时在内侧非轮迹带上设置凹陷带和两个外侧非轮迹带上设置凹陷带的路段等。
图1中,呈V字型的凹陷带可由具有其他构型凹陷带替换,例如,它们可以是但不限于具有图2a、图2b、图2c、图2d、图2e、图2f和图2g所示的断面结构的凹陷带。其中,图2f包括固体颗粒物沉降区6,图2g包括固体颗粒物沉降区6和渗水孔7。
实施例1
一种车道清洗***,包括车道,可选择的车道冲洗装置和污水回收装置,其中的车道如图1中的路段B,所不同的是,本方案中两条凹陷带的横向断面如图2a所示。
实施例2
一种车道清洗***,包括车道和车道冲洗装置,可选择的污水回收装置,其中,所述车道如图1中的路段A,所不同的是,本方案中凹陷带的横向断面如图2e所示,所述车道冲洗装置为道路清洗车。
实施例3
一种车道清洗***,包括车道、车道冲洗装置和污水回收装置。其中,所述车道如图1所示,所不同的是车道路段A中凹陷带的横向断面如图2f所示,车道路段B中凹陷带的横向断面如图2c所示,所述车道冲洗装置为道路清洗车,污水回收装置为污水回收车。
实施例4-17及附图3-11说明一种适用于本发明的城区扬尘净化***。
实施例4
一种机动车净尘***。其中的机动车为轿车,扬尘捕获装置为根据轿车前车盖尺寸、后车盖尺寸和车顶尺寸裁剪的吸尘毛毡。通过双面贴将裁剪后的吸尘毡固定于轿车的前车盖、后车盖和车顶上。
实施例5
一种机动车净尘***。该***包括轿车,第一扬尘捕获装置和第二扬尘捕获装置。其中的第一扬尘捕获装置为根据轿车前车盖尺寸、后车盖尺寸裁剪的吸尘毛毡;第二扬尘捕获装置的吸尘体包括根据车顶尺寸裁剪的粘尘布和支撑体,支撑体为包括两层可分开的纤维网状编织物,粘尘布夹持在两层纤维网状编织物之间。所述第一扬尘捕获装置通过双面贴固定件固定于轿车的前车盖、后车盖上;所述第二扬尘捕获装置通过捆绑带和设置于车顶上的拉环绷紧、固定于车顶上。
实施例6
一种道路净尘***,其中的扬尘捕获装置为单面涂粘尘剂的波纹铝合金板组合而成。单元波纹铝合金板规格为800×1000mm,长边(1000mm)断面呈波浪形,安装时该边与机动车行驶方向平行,涂粘尘剂的一面向上,通过涨钉居中固定于机动车道内侧非轮迹带上。
实施例7
一种道路净尘***。其中的扬尘捕获装置为纤维网状编织物吸尘体,该吸尘体含有立柱(一维)支撑体。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安装在机动车道的路肩上,包括在路肩上预置固定立柱支撑体的套筒,将立柱***套筒,之后通过设置于立柱上的拉环和设置于纤维的网状编织物上的捆绑带绷紧、固定。
实施例4-7中的扬尘捕获装置为吸尘介质或吸尘介质加支撑体构成的吸尘体。在具体实施中,可将所述吸尘体预制成满足特定要求的吸尘体制成品,以满足使用需求。此外,现有机动车道上的常规配置,包括如隔离栏、隔音屏障,桥墩、立交桥墙体等,具有本发明所述支撑体属性,可根据这些城区道路的现有配置的规格尺寸等,预制可通过套装、挂载和粘贴等方式使用的吸尘体制品,构建本发明所述扬尘净化***。
实施例8
一种道路净尘***。其中,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如图3-a、图3-b所示,机动车道为小客车专用车道。单元扬尘捕获装置沿该车道的两条外侧非轮迹带上的车道分界线拼装而成。
图3-a、图3-b所示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包括腔体8,吸尘体9和空气导引体10a。腔体8由壳体11和多孔板12构成,壳体11和多孔板12在构成腔体8的同时满足在多孔板的另一侧设置吸尘体9。其中,吸尘体9为初效空气过滤板,空气导引体10a为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的凸起的导风口。拼装时,所述凸起的导风口朝向机动车行驶的方向。按照本技术方案,所述导风口导引空气流13在流入腔体8前与吸尘体9接触、净化。
实施例9
一种机动车净尘***。如图6所示,包括公交车(或大客车)15,设置于车顶上的由腔体8、吸尘体9、空气导引体10b和通气管道16组成的扬尘捕获装置。该扬尘捕获装置包括两个如图4-a、图4-b所示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其中,图4-a、图4-b所示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包括腔体8,吸尘体9、空气导引体10b和设置于腔体8上的空气导引体接口14。腔体8由壳体11和多孔板12构成,壳体11和多孔板12在构成腔体8的同时满足在多孔板的另一侧设置吸尘体9。
按照本实施例,在车顶上设置的两个单元扬尘捕获装置的通气管道16由两个单元扬尘捕获装置上的空气导引体接口14对接而成。其中,空气导引体10b为无动力风球,吸尘体9为中效空气过滤板。按照本技术方案,无动力风球导引如图4-a、图4-b所示的空气流13在流入腔体8前与吸尘体9接触、净化。
实施例10
一种道路净尘***,包括双向车道和设置于所述车道两侧的扬尘捕获装置。如图7所示,其中的车道之一包括由双向共享外侧非轮迹带17、单向非共享外侧非轮迹带20、内侧非轮迹带19和轮迹带18构成的机动车道,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1沿非共享外侧非轮迹带20设置而成的扬尘捕获装置。
其中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1如图4-a、图4-b所示,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图7中的空气导引体22包括如图4-a、图4-b所示的空气导引体接口14和与其联通的空气导引体10b,为朝向机动车行驶方向的凸起的导风口,吸尘体9为初效空气过滤板。按照本技术方案,空气导引体22导引如图4-a、图4-b所示的空气流13在流入腔体8前与吸尘体9接触、净化。
实施例11
一种道路净尘***,包括双向车道和设置于车道两侧的扬尘捕获装置。如图8所示,其中的车道之一包括由双向共享外侧非轮迹带17、单向非共享外侧非轮迹带20、内侧非轮迹带19和轮迹带18构成的机动车道,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3沿非共享外侧非轮迹带20设置而成的扬尘捕获装置。
其中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23如图5-a、图5-b所示,包括腔体8,吸尘体9、空气导引体10c和设置于腔体8上的空气导引体接口14。其中,所述吸尘体9为2个,所述腔体8由壳体11和两个平行布置的多孔板12构成,壳体11和两个平行布置的多孔板12构成腔体8的同时,满足在每个多孔板的另一侧设置吸尘体9。图8中的空气导引体24包括如图5-a、图5-b所示的空气导引体接口14和与其联通的空气导引体10c,空气导引体10c为风机(选自电驱动的风机或无动力风球),吸尘体9为中效空气过滤板。按照本技术方案,空气导引体24导引如图5-a、图5-b所示的空气流13在流入腔体8前与吸尘体9接触、净化。
实施例12
一种道路净尘***,包括机动车道和扬尘捕获装置。除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如图5-a、图5-b所示外,其他与实施例10相同。
实施例13-14
实施例13-14分别提供的道路净尘***,包括机动车道和扬尘捕获装置。其中的机动车道为环路,所述扬尘捕获装置设置于环路中间隔离带上。其他,实施例13与实施例11相同;实施例14与实施例12相同
实施例15
一种机动车净尘***,包括机动车和扬尘捕获装置。图9为其中的扬尘捕获装置的断面示意图,包括腔体8,吸尘体9和空气导引体10d。其中,空气导引体10d为一个风道,该风道由腔体8的壳体11与第一斜置板25构成;腔体由第一斜置板25、第二斜置板26和多孔板12构成;吸尘体9为初效空气过滤板。
将图7中所示的扬尘捕获装置设置在机动车上,构成本发明所述扬尘净化***。机动车行驶时,空气流13流入和流出风道,流出风道的空气带走腔体8内的空气,包围在吸尘体外的空气13流经吸尘体补充入腔体8并使空气得到净化。
实施例16
一种机动车净尘***,包括机动车和扬尘捕获装置。图10为其中的扬尘捕获装置的断面示意图,包括腔体8,吸尘体9和空气导引体10e。其中,空气导引体10e为一个风道,该风道由两个对称的第一斜置板25构成;腔体由第一斜置板25、第二斜置板26和多孔板12构成;吸尘体9为初效空气过滤板。
将图10中所示的扬尘捕获装置设置在机动车上,构成本发明所述扬尘净化***。机动车行驶时,空气流13流入和流出风道,流出风道的空气带走腔体8内的空气,包围在吸尘体外的空气13流经吸尘体补充入腔体8并使空气得到净化。
在具体实施中,图9和图10中所述风道的构成在满足可导引空气流经所述吸尘体净化的同时,优选满足在机动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时,风道产生的蜂鸣声不超过60分贝,进一步优选不超过50分贝。
按照本发明,实施例8-16中的多孔板12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吸尘体9。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其他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的构件代替多孔板12,例如采用格栅板替换。当所用吸尘体可以自我支撑,如能够自我支撑的过滤板作为吸尘体9使用时,所述多孔板12可略去。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吸尘体9可以是两种以上吸尘的组合体,例如图3-5,图9-10中,可在多孔板12与吸尘体9之间增加一层过滤布,或者保持原有吸尘体9不变,将多孔板12替换为足以支撑自身和原吸尘体9的过滤板等,以进一步强化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空气净化。
如实施例8、10-14,对于由扬尘捕获装置和机动车道构成的所述扬尘净化***,其中的单元扬尘捕获装置可以以无间隙、有间隙或者两种方式交替地在机动车道上设置。当以有间隙的方式设置时,单元扬尘捕获装置之间可以包括如连接板、连接栅栏等。视需要,所述扬尘净化***也可以设置为包括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允许机动车驶入和驶出的封闭(带顶)或半封闭(不带顶)的机动车通道。当所述扬尘净化***为封闭(带顶)的机动车通道时,包括可在所述通道顶部设置所述扬尘捕获装置。
按照本发明,包括实施例6、7、8、10-14的本发明中,选定设置扬尘捕获装置的机动车道,可以是但不限于以包括交叉路口、环岛、广场、立交桥等为节点的一段或几段车道,当机动车道为环路时,可以是整个环路或环路的一部分,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可以以贯通整个车道的方式在机动车道上设置,也可以以分段,包括一段或几段的方式在机动车道上设置,并确定所需单元扬尘捕获装置的量。
实施例17
一种道路净尘***,包括机动车道和扬尘捕获装置。图11为其中的扬尘捕获装置的断面示意图,包括腔体8、吸尘体9和空气导引体10f。其中,腔体8为一种塔式吸附器,包括壳体11、多孔构件12、空气导引体接口14和底座27;吸尘体9为由吸附剂装填吸附器而成的吸附床;空气导引体10f为风机,空气导引体10f通过接口14与所述腔体8联通。本方案中,在风机的导引下,空气流13由多孔构件12进入腔体8与吸尘体9接触使空气得到净化。本方案中,所述机动车道优选为交叉路口的路口中心和/或拐角处。
图11所示的塔式吸附器中,显示的是单床层吸附剂床。实际使用中,视需要可以是多床层,其中的吸附剂可以一种或几种;视需要,所述吸附塔内可以同时设置空气过滤器,例如在吸附床上方(靠近塔顶处)设置具有袋式吸尘器结构的吸尘体等。
实施例8-17用以说明含空气导引体的扬尘捕获装置和含该装置的城区扬尘净化***。其中,略去了将所述扬尘捕获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动车和/或机动车道非轮迹带上所需的固定件、辅助配件等。在具体实施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视所述扬尘捕获装置的规格及设置该装置的环境等情况,引入这些配件,这些配件及其使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赘述。
附图12-16说明一种适合用于本发明的机动车清洗***。
关于水道底面,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给出了几种可用于本发明第一清洗区的水道底面的横向剖面(横剖面)示意图,其中:
图12-a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122a和水道非轮迹带123a。在图12-a中,由水道轮迹带12a和水道非轮迹带123a构成的水道底面(剖面轮廓线)为一条直线。
图12-b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122b和水道非轮迹带123b。在图12-b中,水道非轮迹带123b包括一个凸起125b,由水道轮迹带122b和水道非轮迹带123b构成的水道底面(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曲线(即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不在同一面上形成的剖面轮廓线,下同)。
图12-c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122c和水道非轮迹带123c。在图12-c中,水道非轮迹带123c包括一个凸起125c,凸起125c中间包括一个V字型凹陷,该V字型凹陷为在所述凸起125c处纵向设置的回流槽126。在图12-c中,由水道轮迹带122c和水道非轮迹带123c构成的水道底面(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曲线。
图12-d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122d和水道非轮迹带123d。在图12-d中,构成水道底面的两条水道轮迹带122d各包括一个U字型凹陷,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非轮迹带123d的凸起125d包括一个V字型的回流槽126,V字型回流槽126包括一个U字型凹陷,分布在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的3个U字型凹陷为在所述轮迹带和V字型回流槽处纵向设置的纵向凹槽127。在图12-d中,由水道轮迹带122d和水道非轮迹带123d构成的水道底面(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曲线。
图12-e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122e、水道非轮迹带123e和水道非轮迹带124e。与图12-d的不同是,水道的两侧包括水道非轮迹带124e,水道非轮迹带124e包括一个凸起128,凸起128包括纵向凹槽127。在图12-e中,由水道轮迹带122e、水道非轮迹带123e和水道非轮迹带124e构成的水道底面(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曲线。
应当理解的是,各图中的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以及不同水道非轮迹带中包括的纵向凹槽127的尺寸以及样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13-a、图13-b、图13-c和图13-d给出了几个具有图12-a横剖面的水道底面的纵剖面示意图,其中:
图13-a中包括水121和水道底面131。在图13-a中,水道底面131(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水平的直线。
由图12-a和图13-a决定的水道的底面为平面。
如前述,对底面为平面的水道可通过***至少在所述水道上游,例如水道的末端或靠近末端处,设置供水口,在所述水道下游,例如水道的开始端或靠近开始端处,设置排水口,通过供水口的供水在水道中形成逆机动车行驶方向流动的水头,在机动车驶过所述的水道时,水道中的水121在机动车车轮作用下发生搅动和/或溅射,使包括车轮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在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中得到冲洗的同时,回落至所述水道中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不反混。
图13-b中包括水、以及与水平面夹角为α角(也称为斜面倾角)的斜面的水道底面132。在图13-b中,斜面的水道底面132(剖面轮廓线)为一条斜线。
由图12-a和图13-b决定的水道的底面为斜面。
图13-c中包括水121、以及构成水道底面的曲面的水道底面133。在图13-c中,曲面的水道底面133(剖面轮廓线)为一条连续起伏的曲线。
由图12-a和图13c决定的水道的底面为纵向、连续起伏变化的曲面。
图13-d中包括水121、构成水道底面的曲面的水道底面134和过渡的平面水道底面135。在图13-d中,曲面的水道底面134和过渡的平面水道底面135(剖面轮廓线)为一条纵向、不连续起伏的线。
由图12-a和图13-d决定的水道的底面为纵向、不连续起伏变化的曲面,在所述曲面之间包括一个过渡的平面。
当所述水道为纵向、不连续起伏变化的曲面时,水道中的水在过渡的平面水道处形成缓流并以溢流的方式沿机动车行驶的相反方向流至另一起伏段的水道。可选择地,所述过渡的平面水道处处配置有供水和/或排水口。
图13-b、图13-c和图13-d给出了三种通过对所述水道底面的不同设计,实现的抑制回落至所述水道中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反混的例子。
其中,在图13-b所示技术方案中,所述斜面的水道底面132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升高,使用时,机动车驶入所述的水道,水道中的水121在机动车车轮作用下发生搅动和/或溅射,使包括车轮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在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中得到冲洗。由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升高的斜面的水道底面132决定,被搅动和/或溅射以及冲洗车体后的水回落至沟槽后逆机动车行驶方向流动。与其他技术方案相比,本技术方案对所述供水口设置的位置不做特别限制。
在图13-c所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曲面的水道底面133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呈一种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起伏变化。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设计每个波纹的波峰高度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通过***至少在所述水道上游,例如水道的末端或靠近末端处,设置供水口,在所述水道下游,例如水道的开始端或靠近开始端处,设置排水口,通过供水口的供水在水道中形成逆机动车行驶方向流动的水头,在机动车驶过所述的水道时,水道中的水121在机动车车轮作用下发生搅动和/或溅射,使包括车轮在内的至少部分车体在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中得到冲洗的同时,回落至所述水道中的水沿机动车行驶的方向不反混。
图13-d所述的技术方案与图13-c所述的技术方案的区别在于,在波纹与波纹之间有一个槽底呈水平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的存在可使水道中存在一个相对的深水区,对调节和改变机动车通过水道时的清洗形态有利。例如,在相对的深水区,可使机动车在搅动的水中得到清洗,在波纹区在溅射的水中得到清洗。
图13-c和图13-d给出的技术方案说明,当所述水道布置在水平的场地(如水平的路面)上,所述水道底面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升高的斜面作用,可通过在水平场地上分段设置多个这种水道底面,使每段水道底面满足要求,之后将各段逐一连接形成一种波纹形水道,通过对***在所述水道上的供水口和排水口上的设置,可实现对所述水道中水的流向进行控制。当所述水道布置在坡体上时,同样可以将坡体设计成类似的波纹水道,以调整或强化***的斜面作用。
一般地,由图12-a分别与图13-a、图13-b、图13-c和图13-d决定的所述水道的底面,可视为以剖面图12-a中由轮迹带122a和非轮迹带123a构成的水道底面的轮廓线为动线在特定空间上连续运动的轨迹。据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以包括但不限于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横向剖面图中水道底面的轮廓线作为动线,将这些动线在给定条件和空间中连续运动的轨迹设计出适合用于本发明的所述水道底面,这里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图12-a横向剖面图的水道底面的轮廓线为动线可给出的运动轨迹,且可设计为所述水道底面用于本发明的包括但不限于由图12-a和图13-a决定的水道底面、由图12-a和图13-b决定的水道的底面、由图12-a和图13-c决定的水道的底面以及图12-a和图13-d决定的水道的底面。
此外,以包括但不限于纵向剖面图13-a、图13-b、图13-c和图13-d中水道底面轮廓线为动线,这些动线在给定条件和空间中连续运动的轨迹都可设计成为本发明所述的水道底面使用。
一般地,依据包括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或者图13-a、图13-b、图13-c和图13-d设计的水道底面,它们分别具有相同的横向剖面或者相同的纵向剖面图。根据不同需要,在具体实施的水道设计中的一个水道中的底面可以设计具有多种横剖面样式或纵剖面样式,以使所述***与所布置的环境适应,使实施技术方案达到优化。
视需要,所述水道的底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横向的凹槽。
例如,将图12-e所示水道底面的横剖面的轮廓线视为动线,依据该动线在平面上直线连续运动的轨迹可以设计得到一种水道底面,在该水道底面设置一个或多个横向的凹槽,可得到一种适合用于本发明的横向包括凹槽的水道底面。该水道底面的俯视示意图见图14-a,设置横向凹槽处的横剖面图见图14-b。
由图14-a和图14-b所示的水道底面包括水道轮迹带122f、水道非轮迹带123f、水道非轮迹带124f和横向凹槽129。其中,水道轮迹带122f包括凹槽127;水道非轮迹带123f包括凸起125f,凸起125f包括回流槽126,回流槽126包括凹槽127;水道非轮迹带124f包括凸起128,凸起128包括凹槽127。横向设置的凹槽129将分别设置于水道非轮迹带124f、水道非轮迹带123f和水道轮迹带122f处的凹槽127联通。当机动车通过水道时,其中的水121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冲洗,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126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由于设置在凸起125f上的回流槽高于水道轮迹带122f处的水道底面,上游回落的水可经回流槽126和横向的横向凹槽129回流至下游轮迹带所在的水道内。
在具体中,可在回流槽和/或凹槽处设置过滤体,并依靠前述的所述回落水在水道中的流动特性,实现所述水道中至少部分得到净化。
视需要,图14-a和图14-b所示的水道底面中横向凹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所述凹槽为多个时,它们可以在所述水道底面均匀发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例如,当所述回流槽和/或凹槽处设置过滤体,并强调所述水道自身的水净化功能时,所述横向凹槽在所述水道中可以是但不限于上游疏,下游密的分布。一般地,所述横向凹槽间的距离可以是但不限于1m-50m。
在包括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或者图14-a、图14-b涉及的技术方案中,包括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的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度应与机动车辆的车体宽度以及对水道功能要求匹配。其中,所述水道非轮迹带包括水道底面中间(横向)的水道非轮迹带以及可选择的水道底面的两侧的水道非轮迹带。一般地,当所述水道为混合车辆共同使用,且水道底面两侧不包括水道非轮迹带时,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卡车以及大型轿车(载客30人以上)的通过,例如,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2.6-3.8m,其中,处于水道底面中间部分的非轮迹带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300-1500mm;当所述水道底面包括两侧非轮迹带(在该轮迹带上包括或不包括回流槽和/或凹槽)时,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2.6米-3.8米,其中,处于水道底面中间部分的水道非轮迹带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300-1500mm,两侧水道非轮迹带宽可以是但不限于50-1000mm;当所述水道仅限于包括轿车在内的小型机动车使用,且水道底面两侧不包括水道非轮迹带时,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2米-3米,其中,处于水道底面中间部分的水道非轮迹带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300-1000mm;当所述水道底面包括两侧水道非轮迹带(在该水道轮迹带上开或不开回流槽和或凹槽)时,所述水道底面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2米-3.8米,其中,处于水道底面中间部分的水道非轮迹带的宽可以是但不限于300-1500mm,两侧水道非轮迹带宽可以是但不限于50-1000mm。
视需要,本发明中构成所述水道底面的水道非轮迹带部分相对水道轮迹带部分可以呈凸起、凹陷或持平状。其中,当处于水道底面中间区(横向)的水道非轮迹带为凸起时,其凸起的高度受机动车最小离地间隙限制,一般地,所述凸起的高可以是但不限于10mm-200mm;处于水道底面两侧的水道非轮迹带为凸起时,其凸起的高通常没有限制,当在两侧水道非轮迹带上开有回流槽时,考虑到搅动和/或溅射起来的水可进入回流槽的效率,一般地,所述凸起的高可以是但不限于10mm-200mm。
当所述水道非轮迹带处设置有回流槽时,在可满足搅动和/或溅射起来的水可进入回流槽,其中至少部分流动方向与机动车行驶反向的前提下,本发明中所述回流槽的样式、结构和布置方式,可视水道非轮迹带情况作灵活设计。例如,在两个水道轮迹带中间的水道非轮迹带上可以是但不限于设置一条或多条回流槽,例如设置1条至10条;在水道底面两侧的水道非轮迹带的每侧各开有或设置一条。所述的回流槽可以是但不限于呈V字型、U字型和W型等结构。
一般地,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述情况下,所述回流槽在结构上应有相应的适配性,例如,当在回流槽中设置过滤体(如滤布)时,所述回流槽在结构上应配置所述过滤体固定和拆装的构件,以方便这种拆装;当所述回流槽横向和/或纵向开有凹槽,回流槽和凹槽结合后的结构可以是但不限于如图12-d漏斗型,凹槽的槽底通常低于水道轮迹带所在的水道底面,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低于水道轮迹带所在水道底面10-400mm。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清洗***的框图,包括第一清洗区153和可选择的第二清洗区154。第一清洗区包括水道、供水单元、排水单元和可选择的水净化单元。其中,所述水道可以是一个贯通的整体,也可以是多个独立设置的水道的组合。水的流动方向152包括供水单元的供水经水道至排水单元。使用中,机动车按照机动车行驶方向151驶入并通过水道。其中,所述水道和/或供、排水单元的设置以及向水道的供、排水量的控制满足机动车通过水道时,水道中的水能够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冲洗,且冲洗后回落的水在所述水道中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经在第一清洗区153清洗的机动车,可以直接驶离所述机动车清洗***,根据需要也可以进入第二清洗区154进一步对机动车进行清理,之后驶离所述机动车清洗***。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动车清洗***的框图,中,其所述的第一清洗区包括水道I、水道II和水道III、供水单元、排水单元和可选择的水净化单元。其中,水的流动方向162包括供水单元的供水经水道至排水单元。可选择地,可通过供水单元分别向水道I、水道II和水道III供水,通过排水单元分别从水道I、水道II和水道III排水;或者是通过供水单元向水道III供水,依此流经水道III、水道II和水道I的水,通过排水单元从水道I中排出水道。使用中,机动车按照机动车行驶方向161驶入并通过水道,其中,所述水道和/或供、排水单元的设置以及它们向水道的供、排水量的控制满足机动车通过水道时,水道中的水能够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冲洗,且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之后驶离所述机动车清洗***。
实施例18-22对本发明提供城区净化***进行说明。
实施例18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净尘***,包括第一车道清洗***和可选择的第二车道清洗***和第三车道清洗***。所述第一车道清洗***为实施例3所述***,第二车道清洗***为实施例2所述***,第三车道清洗***为实施例1所述***。其中,第一车道清洗***设置于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和主干路(包括环路)上;当所述城区净尘***包括第二车道清洗***和/或第三车道清洗***时,优选将第二车道清洗***设置于城市道路的次干路上;第三车道清洗***设置于支路上。
实施例19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净尘***,包括车道清洗***和机动车净尘***。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同实施例18,机动车净尘***同实施例9。
实施例2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净尘***,包括车道清洗***和道路净尘***,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同实施例18,道路净尘***选自实施例11和/或实施例12。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和道路净尘***可以包括在同一车道的同一路段,也可以不在同一路段或同一车道上。
实施例21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净尘***,包括车道清洗***和机动车清洗***,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同实施例18,机动车清洗***为图15所示的清洗***。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和机动车清洗***可以包括在同一车道交替设置,也可以不在同一车道分别设置。
实施例22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区净尘***,包括车道清洗***、道路净尘***和机动车清洗***。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同实施例18,道路净尘***选自实施例11-14所述***中的一种或几种,机动车清洗***为图15和/或图16所示的清洗***。其中,所述车道清洗***和机动车清洗***可以包括在同一车道交替设置,也可以不在同一车道分别设置。
以上包括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城区净尘方法,包括设置车道清洗***,所述车道清洗***包括车道、车道冲洗装置和/或污水回收装置,所述车道沿纵向包括凹陷带,所述凹陷带设置于所述车道的非轮迹带上,凹陷带条数k=1至n-m,n为车道上非轮迹带条数,m为车道上共享非轮迹带条数,所述凹陷带在车道上的设置满足所述车道的正常使用,且冲洗车道时,路面污水向所述凹陷带汇聚;其中,所述凹陷带、车道冲洗装置和/或污水回收装置的设置满足,在人工冲洗车道作业时确保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不会经路面外溢入车道排水***,所述凹陷带、车道冲洗装置和/或污水回收装置的设置包括:
设置容水量与车道冲洗的用水量匹配的凹陷带,
或者设置与车道冲洗装置同步的污水回收装置,
或者设置凹陷带与车道雨水口联通的溢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带包括固体颗粒物沉降区;
优选地,对于水平或接近水平车道上设置的凹陷带,所述沉降区是在所述凹陷带底部设置的相对于凹陷带进一步狭窄化了的沉降带;
优选地,对于坡道上设置的凹陷带,所述沉降区是在所述凹陷带上分段设置的沉降槽,该沉降槽除为固体颗粒物提供沉降区外,同时具有控制下流污水缓流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带包括渗水区,所述渗水区包括在凹陷带底部和/或边侧设置渗水孔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人工冲洗车道作业时确保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不会经路面外溢入车道排水***的方式包括:
(1)设置容水量与车道冲洗的用水量匹配的一条或几条凹陷带;
(2)同步回收污水,使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及时排除;和/或
(3)以控制汇聚于凹陷带的污水不会经路面外溢入车道排水***为目的,设置凹陷带与车道雨水口联通的溢流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冲洗装置包括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喷水***;
优选地,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喷水***,包括调整其喷头,使其喷出的水主要指向车道的凹陷带以外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回收装置包括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污水泵;
优选地,与所述车道匹配使用的污水泵,包括配置与所述凹陷带吻合的吸水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区净尘方法还包括设置城区扬尘净化***和/或机动车清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区扬尘净化***包括扬尘捕获装置,所述城区扬尘净化***还包括机动车和/或机动车道,其中,所述扬尘捕获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动车和/或机动车道的非轮迹带上,所述扬尘捕获装置及其在机动车和/或机动车道的非轮迹带上的设置使得城区中的扬尘至少部分可被所述扬尘捕获装置捕获;
优选地,所述扬尘捕获装置为一种吸尘体;或者为一种包括吸尘体、腔体和空气导引体的装置;或者为一种电除尘装置;或者为前述几种扬尘捕获装置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吸尘体含或不含支撑体;
所述包括吸尘体、腔体和空气导引体的装置中,所述吸尘体、腔体以及空气导引体的设置满足空气经空气导引体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其中包括与吸尘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体是在所述腔体上和/或通过通气管外延与所述腔体联通设置一个或几个空气导引气口,所述空气导引气口的结构满足,在包括自然风和/或机动车行驶搅动空气产生的气流作用下,空气可经空气导引气口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空气流出或流入所述腔体之前、之后和之中的至少一个环节中与所述吸尘体接触,
或者所述空气导引体是在所述腔体上和/或通过通气管外延与所述腔体联通设置的无动力风球,
或者所述空气导引体是在所述腔体上和/或通过通气管外延与所述腔体联通设置的风机;
优选地,所述空气导引气口的结构满足在将其设置于所述腔体之上后,在自然风和/汽车行驶搅动空气产生的流动空气作用下,在所述空气导引气口处产生湍流并在所述腔体内形成负压,在该负压作用下空气与所述吸尘体接触,流经所述腔体后从所述空气导引气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空气导引气口为一种在其设置的平面上呈凸起结构的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区净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清洗***包括第一清洗区和可选择的第二清洗区,其中,所述第一清洗区包括水道、水道供水单元和水道排水单元,所述水道、水道供水单元和水道排水单元的设置及其控制,满足机动车通过所述水道时,所述水道中的水能够被搅动和/或溅射,该被搅动和/或溅射的水使包括机动车底盘在内的机动车的至少部分被清洗,且清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
优选地,所述水道的设置包括设置水道的底面,所述水道的底面可以设置为平面、斜面、曲面或者为它们任意的组合;所述供水单元的设置包括设置水道的供水口,所述供水口可以设置一处或多处,供水口设置的位置可以是水道的底部、两侧、上方或者是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所述水道排水单元的设置包括设置水道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可以设置一处或多处,排水口设置的位置可以是水道的底部、两侧或者它们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水道的底面为平面,所述供水单元与所述排水单元的设置及其控制,使得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或者所述水道的底面为平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置使得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进入回流槽,并在所述回流槽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或者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设置使得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在所述水道中沿机动车行驶的反向流动;或者所述水道的底面为曲面,所述水道底面的设置和/或所述供水单元与排水单元的设置及其控制,使得水道中包括所述冲洗后回落的水至少部分沿机动车行驶的反方向流动;或者所述水道的底面为选自平面、斜面和曲面底面中的两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水道的底面包括水道轮迹带和水道非轮迹带,沿水道底面的水道轮迹带和/或水道非轮迹带的纵向和/或横向设置有凹槽;可选择地,所述供水单元和/或排水单元在所述凹槽端口处设置有供水口和/或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沿纵向设置的凹槽的槽底为斜面,所述斜面的倾角等于或大于所述水道底面的倾角;
优选地,所述回流槽和/或凹槽设置有过滤体。
CN202310118326.3A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Pending CN1166575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8326.3A CN116657536A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8326.3A CN116657536A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CN201811154406.XA CN1109654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4406.XA Division CN1109654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57536A true CN116657536A (zh) 2023-08-29

Family

ID=700285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4406.XA Active CN1109654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
CN202310118326.3A Pending CN116657536A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及应用和城区净尘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4406.XA Active CN1109654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09654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3607A (zh) * 2021-05-27 2021-10-01 诚业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大面积建筑地面平整度精度控制施工方法
CN114637964B (zh) * 2022-03-28 2024-06-21 重庆大学 一种土方施工扬尘浓度扩散的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75A (zh) * 1994-12-31 1995-11-22 张祖辉 开放式自洁道路
CN100526556C (zh) * 2004-04-12 2009-08-12 河南省第五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W型城市道路
CN1594745A (zh) * 2004-06-24 2005-03-16 上海交通大学 清洗城市道路路面灰尘用多孔管***
JP5374657B1 (ja) * 2013-03-21 2013-12-25 東亜道路工業株式会社 舗装構造体及び舗装構造体の施工方法
CN103485250B (zh) * 2013-09-15 2015-08-19 湘潭大学 一种无需红绿灯斑马线的立体城市道路
CN103835255B (zh) * 2014-02-28 2016-04-13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车辆行驶时路面扬尘的方法及道路***
CN204315202U (zh) * 2014-11-11 2015-05-06 李学忠 除尘、降尘式广告宣传栏
CN205022388U (zh) * 2015-06-29 2016-02-10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道路***
CN206256332U (zh) * 2016-06-30 2017-06-16 蒋春 一种免道牙带漏空排水盖的路面
CN106149610A (zh) * 2016-07-06 2016-11-23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的喷雾降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5413A (zh) 2020-04-07
CN110965413B (zh)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5990B (zh) 一种路面雨水排除净化自清洁***及其安装方法
KR102021015B1 (ko) 유출지하수 및 빗물을 이용한 도로용 비산 미세먼지 저감 장치
KR100797057B1 (ko) 미세 물입자와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한 지하철 터널용 먼지 저감장치
CN201901839U (zh) 可移动桥梁
CN110965413B (zh) 城区净尘***和城区净尘方法
CN106758675A (zh) 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CN108860072B (zh) 机动车清洗***、含该***建筑物、车道和停车场及应用
CN204676477U (zh) 一种路面清洗车
CN110960935B (zh) 城区扬尘净化***及其应用和城区扬尘净化方法
CN108343139A (zh) 一种固定式水资源循环利用道路冲洗***
CN206721599U (zh) 一种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CN213389560U (zh) 一种市政透水路面结构
CN203768755U (zh) 一种自动清洗的路基路面结构
KR102277516B1 (ko) 토사유출방지 및 집진 기능을 가진 펜스
CN102677764A (zh) 一种针对山地城市面源污染进行源头或传输过程调控的***
KR20220054026A (ko) 전기구동식 보차도 비산먼지 저감 시스템
CN112252114A (zh) 一种透水沥青路面排水***
CN112078548A (zh) 洗车机地基结构
CN220035572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净化利用***
CN206495174U (zh) 一种车载道路冲洗的环保车
DE102007059549A1 (de) Luft - Waschanlage (Feinstaubwaschanlage) für Feinstoffe, Feststoffe, Pollen etc.
CN213502216U (zh) 洗车机地基结构
CN217150034U (zh) 一种道路清扫车污水循环利用装置
CN215165096U (zh) 一种隧道工程用清洁车
CN221523767U (zh) 一种能实现自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