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4013A -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4013A
CN116614013A CN202310675450.XA CN202310675450A CN116614013A CN 116614013 A CN116614013 A CN 116614013A CN 202310675450 A CN202310675450 A CN 202310675450A CN 116614013 A CN116614013 A CN 116614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apacitor
diode
switch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754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鹏
刘伟超
张润发
朱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7545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40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4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40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H02J1/102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being switch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使用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对电压进行降压处理,降低电压的信号波动;进而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型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背景技术
微型逆变器能够实现组件级的太阳能控制***MPPT,使得每个直流源之间的发电互不影响,没有组件串接的短板效应,不会出现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不会影响到整串组件的发电量,而且能够实现组件级的运维,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有的微型逆变器供电时,需要通过外接的隔离电源分别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由于直接进行供电的电压较大,从而影响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示出了一种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
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直流源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所述原边功率模块与所述功率变压器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所述副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均为非隔离电源。
可选的,还包括:
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电网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所述电网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与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和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串联,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中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连接;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电容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比较器;
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并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以及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与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之间,另一端和所述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
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串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串联;
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与所述第八电容并联;
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五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之间,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的连接处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的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示出了一种供电方法,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示出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包括: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包括: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一调节电压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二电容充电;
基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二调节电压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第二电容充电;
基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所述电容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比较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
基于经过第一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电压给第二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容放电;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小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低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
基于经过第二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电压给第一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二电容放电;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等于反相端电压,停止对所述第一电容和/或第二电容进行充放电控制。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后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电压为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后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直流源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所述原边功率模块与所述功率变压器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使用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对供电的电压进行降压,降低直流源的输出电压和第二电压的信号波动;再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逆变器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微型逆变器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电压调节电路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电压调节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电压调节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电压调节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控制第一开关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的微型逆变器供电时,需要通过外接的隔离电源分别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由于直接进行供电的电压较大,从而影响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供电还需要额外提供能够存储电能的一个小功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由于微型逆变器体积很小,因此新增的外接电源和反激式开关电源会额外占用板子面积,从而导致制造成本较高。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逆变器的结构框图,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10,功率变压器20,副边功率模块30,第一辅助电源40,和第二辅助电源50;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源100可以是光伏组件、电池和储能***等设备。
所述直流源100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连接,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与所述功率变压器20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20与副边功率模块30连接,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与所述电网200连接。
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与直流源100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将直流源100的输出电压VIN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的负载供电。
具体的,直流源100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即直流电;并将直流电的输出电压VIN发送给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直接降压至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以便利用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的负载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可为3.3V,5V或12V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不仅可为原边功率模块10的负载供电,还可以为处理器和模拟采样芯片等原边负载供电。
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与所述功率变压器20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20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对应的交流电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的负载供电。
具体的,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接收直流源100发送的电压,将直流电流逆变成交流电流,并经功率变压器20处理,由功率变压器20辅助绕组输出交流电的第二电压至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将所述第二电压直接降压至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以便利用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的负载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及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均可以转换成需要的直流电或交流电,从而为对应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40和第二辅助电源50均为非隔离电源。
可选的,第二辅助电源50接收到的电压可以是电网输出的,因此本方案还包括:
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与电网200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在接收到所述电网500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不仅可为副边功率模块30的负载供电,还可以为模拟采样芯片等负载供电。
可选的,第二辅助电源50中还包括整流电路,用于将功率变压器20辅助绕组输出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再对直流电对应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
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将功率变压器20的大绕组输出的交流电的电信号转变成跟电网频率一致的交流电并输入电网2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使用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对供电的电压进行降压,降低电压的信号波动;再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基于上述图1示出的微型逆变器,本发明实施例还示出了另一种微型逆变器的结构框图,具体示出了第一辅助电源40和第二辅助电源50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辅助电源40包括电压调节电路401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与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连接;
具体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设置在所述直流源100和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之间;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将所述直流源100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的负载供电。
继续参见图2,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包括电压调节电路401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和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连接;
具体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与所述功率变压器20连接,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与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30的负载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中包含的整流电路设置在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与所述功率变压器20之间,用于对所述功率变压器20输入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将直流电的电压发送给电压调节电路401。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微型逆变器,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现中还公开了电压调节电路401的一种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电压调节电路401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开关S1。
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所述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一开关S1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与第三电容C3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一开关S1中间。
具体的,第一输入端PV+和第二输入端PV-的一端与直流源1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PV+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PV-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处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以及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入端PV-另一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PV+和第二输入端PV-均属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均属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的输出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输入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变化较大时,可通过控制第一开关S1的断开和闭合来调节第三电容C3两端能量。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将直流源100输出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包括: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大于第一阈值VINmin,且小于第二阈值VINmid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S1,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为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一调节电压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大于第二阈值VINmid,且小于第三阈值VINmax时,断开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充电;基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在具体实现中,当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通过第一输入端PV+和第二输入端PV-输入,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充电,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一阈值VINmin,且小于第二阈值VINmid,若是,闭合第一开关S1,第一二极管被迫截止,此时第三电容C3,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并联,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也就是说,此时即第三电容C3两端的第一调节电压VIN’等于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一调节电压VIN’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若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不满足大于第一阈值VINmin,且小于第二阈值VINmid的条件时,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二阈值VINmid,且小于第三阈值VINmax;若是,则断开第一开关S1,此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导通状态,此时第三电容C3与第二电容C2并联,通过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也就是说,此时即第三电容C3两端的第一调节电压VIN’等于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二分之一,以便所述第三电容在放电时输出第一调节电压VIN’给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若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不满足大于第二阈值VINmid,且小于第三阈值VINmax的条件时,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三阈值VINmax,若大于第三阈值VINmax,说明此时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信号波动异常,控制所述直流源100停止供电,并输出报警信息,以便维修人员查看。若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小于第三阈值VINmax,此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可能会出现非均压的情况,则调整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使得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达到均衡,也就是说,调整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电压范围为第一阈值VINmin至第三阈值VINmax,其中VINmin>VIN’(否则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不工作)。设第二阈值VINmid为开关S关断的阈值电压,且第一阈值VINmin小于第二阈值VINmid,第二阈值VINmid小于第三阈值VINmax,且第二阈值VINmid≥2*第一阈值VINmin。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包括: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S1,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C3输出第二调节电压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第二电容C2充电;基于所述第二电容D2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种电压调节电路401对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的降压过程,与上述对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的降压过程相同,可相互参见,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加以限制。
继续参见图3,在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输入电压调节电路401的过程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可能会出现非均压的情况,因此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60。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60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连接;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60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
具体的,所述电容均压电路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PV+和所述第二输入端PV-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连接;所述电容均压电路60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示出了电容均压电路60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6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和比较器U1;
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串联,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U1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三电阻R3并联;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并联;
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以及所述比较器U1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Q1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并联,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1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之间,另一端和所述比较器U1的反向输入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一输入端PV+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电阻R2串联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Q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PV-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电阻R2串联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U1的同向向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U1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所述第二电容C2和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的连接处连接;所述比较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的连接处连接。
当所述比较器U1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高电平,上拉所述第三电阻R3,使第三电阻R3的电压达到输入电压,即直流源的输出电压或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Q2处于关断状态;基于经过第一开关管Q1和第四电阻R4的电压给第二电容C2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容C1放电;
在具体实现中,比较器U1实时比较同相端电压和反相端电压的大小,当所述比较器U1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时,说明第一电容C1两端电压大于C2电压两端电压,此时比较器U1输出高电平,第三电阻R3的电压上拉至输入电压PV+;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Q2处于关断状态,此时输入电压经第一开关管Q1和第四电阻R4给第二电容C2充电,提高第二电容C2两端电压,同时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Q1和第四电阻R4构成放电电路,从而降低第一电容C1两端电压,以达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均压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均压时,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电压相同,这样比较器U1的同相端输入电压为0.5*VIN。
当所述比较器U1同相端电压小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低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Q2处于导通状态;基于经过第二开关管Q2和第四电阻R4的电压给第一电容C1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二电容C2放电;
在具体实现中,比较器U1实时比较同相端电压和反相端电压的大小,当所述比较器U1同相端电压小于反相端电压时,说明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小于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此时比较器U1输出低电平,并控制第一开关管Q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Q2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直流源的输出电压PV+经第四电阻R4,第二开关管Q2给第一电容C1充电,以提高第一电容C1两端电压,同时第二电容C2会与第二开关管Q2和第四电阻R4构成放电电路,从而降低C2两端电压,以达到C1和C2的均压效果。
当所述比较器U1同相端电压等于反相端电压,停止对所述第一电容C1和/或第二电容C2进行充放电控制,确定此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为均压。
基于上述示出的电容均压电路,在电压调节电路401的实际工作中,当第一开关S1处于关断状态时,通过第二电容C2输出第一调节电压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也就是说,由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从第二电容C2两端取电,因此电容均压电路中的比较器U1主要处于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的状态。
进一步的,考虑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电压的波动,作为改善措施之一,可以在比较器U1上添加滞回电路,当偏压大于预设电压时,均压电路才会开始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电压是技术人员根据实验或经验进行设置的,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加以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先通过第一降压调节电路,第二降压调节电路降低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入,使电压的波动范围变窄;再使用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对电压进行进一步降压;接着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微型逆变器,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现中还公开了电压调节电路401的另一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401包括: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
所述第二开关S2和所述第三开关S3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串联,所述第五电容C5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并联;所述第三开关S3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串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S2和所述第三开关S3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之间。
具体的,所述功率变压器20的第一输出端或者直流源10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S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S2与所述第三开关S3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S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功率变压器20的第二输出端或者直流源1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五电容C5并联,也就是说,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
需要说的是,第五电容C5的两端连接所述原边非隔离电路402或者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可选的,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1,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S2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S3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S2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S3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在具体实现中,此时电压调节电路401为降压型开关电容电路,控制第二开关S2导通,第三开关S3关断时,此时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串联,通过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给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充电,同时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供电;控制第二开关S2关断,第三开关S3导通时,此时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并联,第四电容C4或第五电容C5给原边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供电,即将所述第四电容C4或第五电容C5两端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具体用于: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S2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S3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串联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S2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S3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并联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电压调节电路401对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的降压过程,与上述对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的降压过程相同,可相互参见,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电容C4或第五电容C5并联放电时,输出的第二调节电压Vo或第一调节电压等于输入电压的二分之一,即输入电压Vi/2。
可选的,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的开关或关断时间是根据预设占空比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占空比是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
进一步的,需要说明的是,占空比是指电路被接通的时间占整个电路工作周期的百分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先通过第一降压调节电路,第二降压调节电路降低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入,使电压的波动范围变窄;再使用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对电压进行进一步降压;接着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基于上述图4和图5示出的第二降压调节电路,本发明实施例还示出了又一种降压调节电路的架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降压调节电路401包括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
所述第四开关S4与所述第五开关S5串联,所述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串联,所述第五二极管D5和所述第七电容C7串联,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串联;
所述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并联;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与所述第八电容C8并联;
所述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五二极管D5设置在所述第四开关S4和第五开关S5之间,所述第七电容C7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的连接处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S4与所述第五开关S5串联的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一端设置在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二极管D5和所述第七电容C7之间。
具体的,所述功率变压器20的第一输出端或者直流源10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及第五开关S5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四开关S4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及第五开关S5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20的第二输出端或者直流源100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连接处相连;所述第六电容C6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连接处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和第五二极管D5的连接处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
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所述第五开关S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与所述第八电容C8并联。
可选的,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充电后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在具体实现中,此时电压调节电路402为降压型开关电容电路,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断开状态时,此时确定第四二极管D4、第六二极管D6和第八二极管D8处于截止状态,第五二极管D5和第七二极管D7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串联,由第二电压为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电流的路径流经第四开关S1、第六电容C6、第五二极管D5、第七电容C7、第七二极管D7、至第八电容C8。
可选的,第四开关S4和第五开关S5的开关或关断时间是根据预设占空比确定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第四开关S4和第五开关S5的占空比继续维持0.5时,此时可以得出输入电压等于第一调节电压Vi/3,可以看出使用开关电容串并单元可以进一步降低输出电压幅值,相对普通的开关电源而言,使用这种开关电容的好处是,在同样的占空比下,可以将输出电压降低较大幅度。这样大大提高原有开关电源的输出范围或输入电源电压范围,更好的适应输入电压的波动范围。
开关电容串并单元是指图6中由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组成的电路。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所述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并联放电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402。
在具体实现中,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导通状态时,此时所述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呈并联连接并进行放电,即将所述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或第八电容C8两端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进行放电,即将第一调节电压发送给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
其在,第六电容C6的放电路径经过第六电容C6、第五开关S5、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至第四二极管D4,第七电容C7的放电路径过第七电容C7、第五二极管D5、第五开关S5、所述第二辅助电源50、至第八二极管D8。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并联放电时,输出的第二调节电压Vo等于第二电压Vi/3。
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502,具体用于: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S4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S5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串联,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充电。
一般来说,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501处于连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种电压调节电路401对所述原边功率模块10和所述功率变压器20处理后输出的电压的降压过程,与上述对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的降压过程相同,可相互参见,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加以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先通过第一降压调节电路,第二降压调节电路降低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入,使电压的波动范围变窄;再使用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对电压进行进一步降压;接着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微型逆变器,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对应公开了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应用于上述公开的微型逆变器,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701: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步骤S702: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步骤S703: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步骤S704: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均为非隔离电源。
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所述电网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供电方法的各个步骤具体的原理和执行过程,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微型逆变器相同,可参见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开微型逆变器中相应的部分,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使用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对供电的电压进行降压,降低电压的信号波动;再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基于上述图7示出的示出的供电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示出了另一种供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801:所述第一电压调节电路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现步骤S801的过程存在多种实时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一阈值VINmin,且小于第二阈值VINmid,若是,则执行步骤S12,若否,则执行步骤S13。
步骤S12:闭合所述第一开关S1,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一调节电压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在具体实现步骤S12的过程中,闭合第一开关,第一二极管被迫截止,此时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通过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也就是说,此时即第三电容两端的第一调节电压VIN’等于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以便所述第三电容放电时,输出第一调节电压VIN’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步骤S13: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二阈值VINmid,且小于第三阈值VINmax,若是,则执行步骤S14和步骤S15,若否,则执行步骤S16。
步骤S14:断开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充电。
步骤S15:基于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C3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在具体实现步骤S14至步骤S15的过程中,断开第一开关S1,此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进入导通状态,此时第三电容C3与第二电容C2并联,通过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也就是说,此时即第三电容C3两端的第一调节电压VIN’等于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二分之一,以便所述第三电容在放电时输出第一调节电压VIN’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步骤S16:判断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是否大于第三阈值VINmax,若大于第三阈值VINmax,则执行步骤S17,若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小于第三阈值VINmax,则调整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使得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达到均衡,也就是说,调整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大小。
步骤S17:控制所述直流源停止供电,并输出报警信息,以便维修人员查看。
在具体实现步骤S17的过程中,说明此时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信号波动异常,控制所述直流源停止供电,并输出报警信息,以便维修人员查看。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源的输出电压VIN的电压范围为第一阈值VINmin至第三阈值VINmax,其中VINmin>VIN’(否则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不工作)。设第二阈值VINmid为开关S关断的阈值电压,且第一阈值VINmin小于第二阈值VINmid,第二阈值VINmid小于第三阈值VINmax,且第二阈值VINmid≥2*第一阈值VINmin。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1至步骤S17的具体实现的逻辑可如图9所示。
可选的,在步骤S11执行之前,还包括: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
具体的,具体实现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比较器实时比较同相端电压和反相端电压的大小,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时,执行步骤S22至步骤S24,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小于反相端电压时,执行步骤S25至步骤S26,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等于反相端电压,执行步骤S27。
步骤S22: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
步骤S23:基于经过第一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给第二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容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现步骤S22至步骤S23的过程中,此时比较器输出高电平,第三电阻的电压上拉至直流源的输出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此时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经第一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给第二电容充电,提高第二电容两端电压,同时第一电容,第一开关管和第四电阻构成放电电路,从而降低第一电容两端电压,以达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均压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均压时,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电压相同,这样比较器的同相端输入电压为0.5*VIN。
步骤S25:输出低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
步骤S26:基于经过第二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给第一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二电容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5至步骤S26的过程中,比较器输出低电平,并控制第一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直流源的输出电压经第四电阻,第二开关管给第一电容充电,以提高第一电容两端电压,同时第二电容会与第二开关管和第四电阻构成放电电路,从而降低两端电压,以达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均压效果。
步骤S27:停止对所述第一电容和/或第二电容进行充放电控制。
第二种实施方式:
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步骤S802: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在具体实现步骤S802的过程中,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直接降压至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以便利用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可为3.3V,5V或12V等。
步骤S803:所述第二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时,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的过程,存在多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二调节电压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第二电容充电;基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与上述步骤S11至步骤S17的具体实现过程相同,可相互参见。
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的串联进行充电。
步骤S32: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并联放电,并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第三种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串联充电。
步骤S42: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并联放电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步骤S804: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在具体实现步骤S804的过程中,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直接降压至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以便利用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使用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对供电的电压进行降压,降低电压的信号波动;再基于降低的电压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从而提高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且降低微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成本以及电源复杂性,进而降低微型逆变器的制造成本,降低电源复杂性的同时大大减少电源占用面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或***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及***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
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直流源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所述原边功率模块与所述功率变压器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所述副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均为非隔离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电网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所述电网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与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和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串联,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中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连接;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比较器;
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并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以及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与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之间,另一端和所述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
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串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串联;
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与所述第八电容并联;
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五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之间,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的连接处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的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之间。
11.一种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包括: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包括: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
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一调节电压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当确定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二电容充电;
基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闭合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截止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容充电,以便所述第三电容输出第二调节电压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当确定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断开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进入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为第二电容充电;
基于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确定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并将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以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所述电容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比较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大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高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
基于经过第一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电压给第二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容放电;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小于反相端电压时,输出低电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管处于导通状态;
基于经过第二开关管和第四电阻的电压给第一电容充电,并控制所述第二电容放电;
当所述比较器同相端电压等于反相端电压,停止对所述第一电容和/或第二电容进行充放电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关断状态时,基于所述第二电压为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进行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放电,将放电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为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后的电压作为第一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包括: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控制所述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处于导通状态,基于所述电压为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
若确定所述第四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基于第六电容、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充电后的电压作为第二调节电压,并发送给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
CN202310675450.XA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Pending CN1166140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5450.XA CN116614013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5450.XA CN116614013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4013A true CN116614013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79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5450.XA Pending CN116614013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40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26371B (zh) 电动车电池充电器
US8203235B2 (en) AC and DC uninterruptible online power supplies
US7977921B2 (en) AC-to-DC voltage conversion and charging circuitry
JP5081596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US8410634B2 (en) Grid-connected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rid-connected power storage system
US10811900B2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8531855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130181519A1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10797500B2 (en) Charger circuit and capacitive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422960B1 (ko) 전원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분산 전원 공급 장치
JP615164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JP2013165624A (ja) 蓄電装置用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蓄電装置
KR101764651B1 (ko) 태양광 발전 장치 연계형 전력공급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KR20220020955A (ko) 멀티레벨 변환기를 위한 전압 밸런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505693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101920469B1 (ko) 쿡 컨버터 기반의 계통 연계형 단일단 인버터
CN103368248A (zh) 低功率消耗的备援电力***
CN116614013A (zh)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Gonzatti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grid-forming converter based on modified synchronous reference frame
JP6481199B2 (ja)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JP5813028B2 (ja) 分散型電源装置
CN102843120B (zh) 断电延迟电路及电源供应***
RU2208890C1 (ru) Способ бесперебойного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потребителей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работающей на возобновляемых источниках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KR20180054275A (ko) 출력전압 안정화를 위한 무정전 직류전원장치
CN116544902A (zh) 电源电路和马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