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5138B -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5138B
CN116535138B CN202310490634.9A CN202310490634A CN116535138B CN 116535138 B CN116535138 B CN 116535138B CN 202310490634 A CN202310490634 A CN 202310490634A CN 116535138 B CN116535138 B CN 116535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halt
aggregate
asphalt concrete
concrete
plant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06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35138A (zh
Inventor
刘亚涛
吴加伟
罗凯
林辉
杨文旭
刘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o 2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906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51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5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35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5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6/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only organic binders, e.g. polymer or resin concrete
    • C04B26/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4B26/26Bituminous materials, e.g. tar, pitc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4/02Granular materials, e.g. microballoons
    • C04B14/26Carbonates
    • C04B14/28Carbonates of calc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8/04Waste materials; Refuse
    • C04B18/18Waste materials; Refuse organic
    • C04B18/24Vegetable refuse, e.g. rice husks, maize-ear refuse; Cellulosic materials, e.g. paper, cor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0/00Use of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and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grain distribution; Treatment of material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groups C04B14/00 - C04B18/00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Expanding or defibrillating materials
    • C04B20/02Treatment
    • C04B20/023Chemical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241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04B2111/00
    • C04B2111/00293Materials impermeable to liq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凝土,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沥青5.4~6.9%,填料11~13%,余量为骨料;所述填料包括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重量比为(0.5~1.5):(1.1~2.5)。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骨料、沥青加热,待用;S2、将填料加入加热后的骨料中进行混合,制得混合料;S3、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混合料中并搅拌,制得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可在沥青混凝土心墙中应用。采用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用于严苛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沥青混凝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沥青混凝土俗称沥青砼,是由矿料,碎石或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密实的沥青混凝土是一种防渗和变形能力良好的材料,因而沥青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随着我国南方热带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大力的发展,在工程所在地天然防水材料欠缺的情况下,逐步选择沥青混凝土作为防渗心墙材料,然而,我国南方地区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对沥青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沥青混凝土大多用于路面,其抗渗性、水稳定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综合性能一般,难以满足严苛的使用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开发一种抗渗性、水稳定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综合性能好的沥青混凝土,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沥青混凝土,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沥青5.4~6.9%,填料11~13%,以及余量的骨料;
其中,所述填料包括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重量比为(0.5~1.5):(1.1~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特定的组分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配伍,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采用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用于严苛环境。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与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按照重量比为(0.5~1.5):(1.1~2.5)混合,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水稳定性以及抗压强度。
可选的,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原料包括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植物纤维、溶剂和引发剂,所述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植物纤维、溶剂和引发剂的重量比为(2.3~3.5):(7~10):(30~50):(0.06~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植物纤维包括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所述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的重量比为(1.7~2.6):(2.1~3.8):(1.9~3.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植物纤维的原料来源于植物,较环保,而且采用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混合制得的植物纤维具有拉伸强度高的特性,从而有助于改善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可选的,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溶剂为异丙苯。
可选的,所述填料还包括椰壳粉和高炉矿渣微粉,所述椰壳粉的重量为所述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重量的1.2~1.7倍,所述高炉矿渣微粉的重量为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重量的1.5~2.1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料中加入了特定比例的椰壳粉和高炉矿渣微粉,可进一步改善所制得的沥青混泥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可选的,所述骨料包括粒径为9.5~19mm的骨料一、粒径为4.75~9.45mm的骨料二、粒径为2.36~4.7mm的骨料三以及粒径小于2.36mm的骨料四,所述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的重量比为(4.1~4.5):(3.2~3.4):(2.4~2.6):(5.7~6.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粒径不同的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以及骨料四按照特定比例配伍制得的骨料,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压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上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骨料加热至170~190℃,将所述沥青加热至150~170℃,待用;
S2、将所述填料加入加热后的骨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料;
S3、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所述混合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所述沥青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上述沥青混凝土在沥青混凝土心墙中的应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应严苛的环境。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上述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采用所述的沥青混凝土进行施工。
可选的,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人工凿毛的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基座表面进行处理;
步骤二、将稀释沥青喷洒在清理后的混凝土基座表面,使得混凝土基座上附着有稀释沥青薄层;
步骤三、将沥青砂浆摊铺在所述稀释沥青薄层上,形成沥青砂浆层;
步骤四、将所述沥青混凝土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形成所述沥青混凝土心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形成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
可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所述稀释沥青的用量为0.15~0.20kg/m2,所述稀释沥青采用沥青与汽油按照重量比3:7混合制得;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沥青砂浆采用沥青、矿粉、骨料五按照重量比为1:2:2混合制得,所述沥青砂浆层的厚度为1~2cm;所述步骤四中,将所述沥青混凝土采用分层摊铺的方式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并且每摊铺完一层后需进行碾压处理,每层的厚度为25~30cm。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将沥青、填料和骨料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配伍,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采用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用于严苛环境。
2.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与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按照重量比为(0.5~1.5):(1.1~2.5)混合,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水稳定性以及抗压强度。
3.植物纤维的原料来源于植物,较环保,而且采用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混合制得的植物纤维具有拉伸强度高的特性,从而有助于改善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填料中加入了特定比例的椰壳粉和高炉矿渣微粉,可进一步改善所制得的沥青混泥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5.粒径不同的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以及骨料四按照特定比例配伍制得的骨料,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压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3的沥青混凝土芯样的拉伸试验的检测结果图;
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3的沥青混凝土芯样的水稳定、抗压试验的检测结果图;
图3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3的沥青混凝土芯样的渗透试验的结果图;
图4为制备沥青混凝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沥青混凝土,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沥青5.4~6.9%,填料11~13%,以及余量的骨料;
其中,所述填料包括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重量比为(0.5~1.5):(1.1~2.5)。
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骨料加热至170~190℃,将所述沥青加热至150~170℃,待用;
S2、将所述填料加入加热后的骨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料;
S3、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所述混合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所述沥青混凝土。
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可以在沥青混凝土心墙领域应用。
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人工凿毛的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基座表面进行处理;
步骤二、将稀释沥青喷洒在清理后的混凝土基座表面,使得混凝土基座上附着有稀释沥青薄层;
步骤三、将沥青砂浆摊铺在所述稀释沥青薄层上,形成沥青砂浆层;
步骤四、将所述沥青混凝土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形成所述沥青混凝土心墙。
本申请采用特定的组分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配伍,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采用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用于严苛环境。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与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按照重量比为(0.5~1.5):(1.1~2.5)混合,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水稳定性以及抗压强度。
制备例1~10为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制备
制备例1
备料,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的重量分数为2.3份,溶剂的重量分数为30份,溶剂为异丙苯,引发剂的重量分数为0.06份,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植物纤维的重量分数为7份,植物纤维为100目的稻壳粉;
将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溶剂和引发剂加入容器中,以10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3分钟,之后,将植物纤维加入容器中,在温度为50℃的条件下以150转/分钟的转速搅拌30分钟后,制得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液,将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液烘干后,进行粉碎、筛分处理,制得200目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其中,异丙苯购自西亚化学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过氧化二异丙苯购自万青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制备例2~5与制备例1的区别在于:原料的重量分数不同,具体的区别如下表1所示。
表1
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 溶剂 引发剂 植物纤维
制备例1 2.3 30 0.06 7
制备例2 3.2 50 0.18 10
制备例3 2.5 33.5 0.11 7.6
制备例4 3.5 45 0.21 9.5
制备例5 2.9 39.2 0.15 8.9
制备例6~10与制备例1的区别在于:将植物纤维加入容器中后,加热的温度,搅拌的转速以及搅拌的时间不同,具体的如下表2所示。
表2
制备例11~20为填料的制备
制备例11
将制备例1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与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混合,制得填料,其中,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与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的重量比为1.1:0.5,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中硬脂酸的质量百分比为2.5%。
制备例12~20与制备例11的不同之处在于: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来源不同,以及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与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的重量比不同,具体的如下表3所示。
表3
制备例21~24为骨料的制备
制备例21
将平均粒径为9.5mm的骨料一、平均粒径为5.85mm的骨料二、平均粒径为3.15mm的骨料三、平均粒径为1.95mm的骨料四按重量比为4.5:3.2:2.4:5.7混合均匀,制得骨料。
其中,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均是由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中冠碎石加工厂生产的灰岩石料,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的区别在于粒径不同。
制备例22~24与制备例21的区别在于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的平均粒径不同,以及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的重量比不同,具体的区别如下表4所示。
表4
实施例1~10
实施例1
一种沥青混凝土,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沥青6.1%,填料11%,余量的骨料;填料采用制备例11所制得的填料,骨料采用制备例21中所制得的骨料;沥青为克拉玛依SG70﹟沥青,沥青的软化点为50.9℃。
制备沥青混凝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骨料加热至170℃,将沥青加热至150℃,待用;
S2、将填料加入加热后的骨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料;
S3、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所述混合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所述沥青混凝土。
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可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心墙,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人工凿毛的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基座表面进行处理;
步骤二、将稀释沥青喷洒在凿毛处理后的混凝土基座表面,使得混凝土基座上附着有稀释沥青薄层;
步骤三、将沥青砂浆摊铺在所述稀释沥青薄层上,形成厚度为1cm的沥青砂浆层;
步骤四、将所述沥青混凝土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形成所述沥青混凝土心墙。
其中,步骤二中,稀释沥青的用量为0.15kg/m2,稀释沥青采用沥青与汽油按照重量比3:7混合制得,沥青为克拉玛依SG70﹟沥青,沥青的软化点为50.9℃,汽油为广东阳江中石化的92﹟汽油;
步骤三中,沥青砂浆采用沥青、矿粉、骨料五按照重量比为1:2:2混合制得,矿粉为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中冠碎石加工厂生产的平均粒径为0.07mm的矿粉,骨料五为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中冠碎石加工厂生产的平均粒径为2mm的灰岩石料,沥青与步骤二中的沥青相同;
步骤四中,将沥青混凝土采用分层摊铺的方式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并且每摊铺完一层后需进行碾压处理,每层的厚度为25cm。
实施例2~10
实施例2~1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填料、骨料的来源不同以及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不同,具体如下表5所示。
表5
实施例11~16
实施例1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二中,稀释沥青的用量为0.20kg/m2
实施例1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二中,稀释沥青的用量为0.18kg/m2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三中,砂浆层的厚度为2cm。
实施例1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三中,砂浆层的厚度为1.5cm。
实施例1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四中,每一层沥青混凝土的厚度为30cm。
实施例1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的步骤四中,每一层沥青混凝土的厚度为28cm。
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的沥青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基座上进行摊铺、碾压处理,并降至常温后,采用取芯钻机钻取沥青混凝土芯样,按照DL/T 5362-2018的规定进行性能测试,检测结果如图1~3所示,从图1~3所示的性能检测结果可知,本申请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水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采用本申请的沥青混凝土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可较好地适用于严苛环境。
实施例17~19
实施例17~19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制备混凝土的步骤S1中,将骨料加热的温度以及沥青加热的温度不同,如下表6所示。
表6
骨料加热达到的温度(℃) 沥青加热达到的温度(℃)
实施例3 170 150
实施例17 190 160
实施例18 180 170
实施例19 175 165
对比例1~7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1中的填料为碳酸钙,即采用碳酸钙取代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碳酸钙购自上海麦克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2中采用碳酸钙取代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碳酸钙来源同对比例1。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3中采用碳酸钙取代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碳酸钙来源同对比例1。
对比例4~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填料的重量百分比不同,如下表7所示。
表7
沥青(%) 填料(%)
实施例1 6.1 11 余量为骨料
对比例4 6.1 10.5 余量为骨料
对比例5 6.1 10 余量为骨料
对比例6 6.1 13.5 余量为骨料
对比例7 6.1 14 余量为骨料
将实施例2,实施例4~19以及对比例1~7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基座上进行摊铺、碾压处理,并降至常温后,采用取芯钻机钻取沥青混凝土芯样,按照DL/T5362-2018的规定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如下表8所示,其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3的检测结果来自图1~3。
表8
从表7的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1~19中的填料为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水稳定性和力学强度;对比例1中由于采用了碳酸钙为填料,导致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抗渗性和水稳定性较差,并且力学强度较低;对比例2、对比例3中填料为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或者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导致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抗渗性和水稳定性较差;对比例4、对比例5中,填料的重量百分比低于11%,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差,并且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低;对比例6、对比例7中的填料的重量百分比大于13%,其抗渗性、水稳定性、压缩强度、抗压强度与实施例1~19相差不大,然而抗拉强度却有所下降。
制备例25~30
制备例25~30与制备例1的区别在于:制备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原料植物纤维不同,植物纤维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重量比如下表9所示。
表9
棉短绒 玉米秸秆 稻壳粉
制备例1 \ \
制备例25 1.7 2.5 3.3
制备例26 2.1 3.8 1.9
制备例27 1.9 2.9 2.7
制备例28 2.6 2.1 2.5
制备例29 2.3 3.1 3.1
制备例30 2.4 3.5 2.1
制备例1中的植物纤维的成分仅含有稻壳粉;而制备例25~30中的植物纤维是由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混合制得,在混合之前,棉短绒、玉米秸秆需经粉碎、筛分处理,制得100目的棉短绒以及100目的玉米秸秆,将粉碎、筛分处理后的棉短绒、玉米秸秆与稻壳粉混合,制得植物纤维。
实施例20~25
实施例2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25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实施例2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26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实施例2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27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实施例2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28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实施例2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29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实施例2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制备例30所制得的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
将实施例20~25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基座上进行摊铺、碾压处理,并降至常温后,采用取芯钻机钻取沥青混凝土芯样,按照DL/T 5362-2018的规定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如下表10所示,其中,实施例1的检测结果来自图1~3。
表10
从表10的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20~25中采用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混合制得的植物纤维,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实施例26~30
实施例26~3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填料的成分不同,实施例1中的填料采用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混合制得,而实施例26~30中的填料还包括椰壳粉和高炉矿渣粉,各组分的重量比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将实施例26~30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在水泥混凝土基座上进行摊铺、碾压处理,并降至常温后,采用取芯钻机钻取沥青混凝土芯样,按照DL/T 5362-2018的规定进行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如下表12所示,其中,实施例1的检测结果源于图1至图3。
表12
从表12的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26~30所制得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均优于实施例1,说明填料中加入高炉矿渣微粉、和椰壳粉可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沥青5.4~6.9%,填料11~13%,以及余量的骨料;
其中,所述填料包括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和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重量比为(0.5~1.5):(1.1~2.5);
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改性植物纤维的原料包括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植物纤维、溶剂和引发剂,所述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植物纤维、溶剂和引发剂的重量比为(2.3~3.5):(7~10):(30~50):(0.06~0.21);所述植物纤维包括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所述棉短绒、玉米秸秆和稻壳粉的重量比为(1.7~2.6):(2.1~3.8):(1.9~3.3);
所述填料还包括椰壳粉和高炉矿渣微粉,所述椰壳粉的重量为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重量的1.2~1.7倍,所述高炉矿渣微粉的重量为所述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级碳酸钙重量的1.5~2.1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溶剂为异丙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料包括粒径为9.5~19mm的骨料一、粒径为4.75~9.45mm的骨料二、粒径为2.36~4.7mm的骨料三以及粒径小于2.36mm的骨料四,所述骨料一、骨料二、骨料三和骨料四的重量比为(4.1~4.5):(3.2~3.4):(2.4~2.6):(5.7~6.2)。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骨料加热至170~190℃,将所述沥青加热至150~170℃,待用;
S2、将所述填料加入加热后的骨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料;
S3、将加热后的沥青加入所述混合料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所述沥青混凝土。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在沥青混凝土心墙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人工凿毛的方式对水泥混凝土基座表面进行处理;
步骤二、将稀释沥青喷洒在凿毛处理后的混凝土基座表面,使得混凝土基座上附着有稀释沥青薄层;
步骤三、将沥青砂浆摊铺在所述稀释沥青薄层上,形成沥青砂浆层;
步骤四、将所述沥青混凝土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形成所述沥青混凝土心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所述稀释沥青的用量为0.15~0.20kg/m2,所述稀释沥青采用沥青与汽油按照重量比3:7混合制得;
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沥青砂浆采用沥青、矿粉、骨料五按照重量比为1:2:2混合制得,所述沥青砂浆层的厚度为1~2cm;
所述步骤四中,将所述沥青混凝土采用分层摊铺的方式摊铺在所述沥青砂浆层的中部,并且每摊铺完一层后需进行碾压处理,每层的厚度为25~30cm。
CN202310490634.9A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65351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634.9A CN116535138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0634.9A CN116535138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5138A CN116535138A (zh) 2023-08-04
CN116535138B true CN116535138B (zh) 2024-05-10

Family

ID=8744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0634.9A Active CN116535138B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513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58A (zh) * 2012-10-22 2013-01-09 安蓉建设总公司 高寒高海拔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心墙施工方法
CN104448846A (zh) * 2014-12-30 2015-03-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793A (zh) * 2014-12-30 2015-03-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改性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CN110294942A (zh) * 2019-06-10 2019-10-01 禹智环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冷拌彩色沥青胶结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191A (zh) * 2021-05-10 2021-07-30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改性竹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20637B1 (ko) * 2021-06-23 2022-07-14 김남호 시인성 및 미끄럼 방지성이 우수한 투수성 아스팔트 컬러 포장재,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아스팔트 포장시공방법
CN115652870A (zh) * 2022-10-21 2023-01-31 青海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中心 一种高海拔地区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接缝及层面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4758A (zh) * 2012-10-22 2013-01-09 安蓉建设总公司 高寒高海拔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心墙施工方法
CN104448846A (zh) * 2014-12-30 2015-03-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8793A (zh) * 2014-12-30 2015-03-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改性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CN110294942A (zh) * 2019-06-10 2019-10-01 禹智环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冷拌彩色沥青胶结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191A (zh) * 2021-05-10 2021-07-30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改性竹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20637B1 (ko) * 2021-06-23 2022-07-14 김남호 시인성 및 미끄럼 방지성이 우수한 투수성 아스팔트 컬러 포장재,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아스팔트 포장시공방법
CN115652870A (zh) * 2022-10-21 2023-01-31 青海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中心 一种高海拔地区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接缝及层面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5138A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nnat et al. Utilisation of nut shell wastes in brick, mortar and concrete: A review
CN111233364B (zh) 一种复合矿物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所述复合矿物掺合料的人工砂混凝土材料
CN107382216B (zh) 掺加铁尾矿与建筑垃圾的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US8206503B2 (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making a concrete product from sludge
CN110002810B (zh) 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08298915A (zh) 一种含有玻璃钢回收纤维的外墙抹面抗裂砂浆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12595A (zh) 一种利用高岭土尾砂制备混凝土掺合料的方法
CN113135713B (zh) 一种高强度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35138B (zh) 一种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331797C (zh) 无氯无碱多功能复合混凝土矿渣掺合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10451876B (zh) 一种建筑垃圾废弃砖为载体的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US20240059609A1 (en) Oil-treated plastic for concrete
Muhammad et al. Elastomeric effect of natural rubber latex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t high temperatures
CN108218325A (zh) 一种含玻璃纤维的机制砂混凝土
CN109867502B (zh) 一种抗渗铁尾矿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7460A (zh) 一种新型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
CN108516741B (zh) 一种钢渣砂-秸秆灰复掺砂浆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45842B (zh) 一种抗裂混凝土
CN113173750A (zh) 一种具有抗菌性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3800836A (zh) 一种抗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229A (zh) 一种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78017B (zh) 一种护岸工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omadhon The influence of low alkaline activator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workability of geopolymer concrete
CN110002803B (zh) 利用人工砂中石粉作为掺合料制备的碾压混凝土
CN114349438B (zh) 一种用于3d打印土遗址的混合土料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