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9060A -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9060A
CN116509060A CN202210077311.2A CN202210077311A CN116509060A CN 116509060 A CN116509060 A CN 116509060A CN 202210077311 A CN202210077311 A CN 202210077311A CN 116509060 A CN116509060 A CN 116509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ubular body
heater
aeroso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73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戚祖强
罗家懋
公维锋
李鑫磊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731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9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9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9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包括:使用柔性绝缘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至少一个加热带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带对应的电极设置在第二表面上,加热带与其对应的电极电连接。将加热带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一表面上,将与每一加热带电连接的电极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二表面上,能够简化线路分布结构,缩小加热器的体积和简化制作工艺。

Description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雾生成装置通常包含发热体,一些气雾生成装置通过使发热体伸入可抽吸制品内部,并在可抽吸制品的内部发热,进而使可抽吸制品挥发产生气溶胶。一些气雾生成装置通过使可抽吸制品***管状的发热体的内部,从而管状的发热体从可抽吸制品的周向使可抽吸制品发热,进而使可抽吸制品挥发产生气溶胶。
可抽吸制品通常为长条形,发热体通常使可抽吸制品整体同时发热,在停止抽吸时,发热体继续加热可抽吸制品,导致可抽吸制品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设置沿轴向分布的彼此相互间隔的多个加热带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分段受热控制,从而在停止抽吸时可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浪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器,用于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使用柔性绝缘材料制成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
至少一个加热带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带对应的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加热带与其对应的所述电极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所述的加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雾生成***,包括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接纳区,用于接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局部;
在所述接纳区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并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设置;或者
在所述接纳区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设置。
以上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将加热带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一表面上,将与每一加热带电连接的电极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二表面上,不仅方便实现对每一加热带进行单独的电控制,而且能够简化线路分布结构,缩小加热器的体积,简化制作工艺。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第一表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第二表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第一表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第二表面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的俯视图;
图1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管状体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中:
1A、气溶胶生成制品;1B接纳腔;B1、***口;1C、电源组件;C1、电芯;C2、电路板;1D、支架;
1、加热器;11、管状体;12、加热带;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3、棒芯;131、导引部;132、基座;14、第一导通孔;15、第二导通孔;16、第三导通孔;17、第四导通孔;
21、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221、首端;222、末端;223、第一部;224、第二部;31、第一引线;32、第二引线;321、第一部;322、第二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使气溶胶生成制品挥发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气溶胶可以包括中草药、尼古丁或比如烟草香料等风味化合物。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A为烟制品(如烟支、雪茄等),但不对此做出限定。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接收腔1B和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加热器1,还包括电源组件1C,电源组件1C用于为加热器1工作供能。
请参照图1和2,接收腔1B具有***口B1,气溶胶生成制品1A例如烟支通过***口B1可移除地接收在接收腔1B内;加热器1至少一部分在接收腔1B内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在变化的磁场下通过电磁感应发热,或者在通电时通过电阻发热,或者在受激时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辐射红外线,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例如烟支受热,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供抽吸的气溶胶;电源组件1C包括电芯C1和电路板C2,电芯C1为可充电的直流电芯,可以输出直流电流,电路板C2电连接可充电的电芯C1,用于控制电芯C1的电流、电压或电功率的输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芯C1还可以为一次性电池,不可充电或无需对其进行充电。在其他实施中,电源组件1C可以为有线电源,有线电源通过插头直接连接市电来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电芯C1提供的直流供电电压在约2.5V至约9.0V的范围内,电芯C1可提供的直流电流的安培数在约2.5A至约20A的范围内。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A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A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制备成具有常规的香烟或雪茄的形状。
在如图3-4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器1包括管状体11和加热带12。
管状体11由绝缘材料制成(制成管状体11的绝缘材料可以硬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或者其表面具有绝缘层,加热带12设置在绝缘层上,并与管状体11绝缘连接。加热带12可以向外输送能量,包括传导热量、辐射热量和/或辐射红外线等,只要其输送的能量能够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发热即可。且其传导或辐射的热量可以来自加热带12通过电阻发热产生的热量,或者来自加热带12通过在变化的磁场中形成涡电流和磁滞而产生的热量等。
请参照图17和18,加热带12只有一个,几乎占据管状体11展开后的其中一个表面的全部,电极设置在管状体11的另一表面上,且电极可通过开设在管状体11壁上的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与加热带12电连接,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可以设置在管状体11轴向上的相对两端,如图18所示;电极可通过开设在管状体11壁上的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与加热带12电连接,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可以设置在管状体11轴向上的相对两端,如图17所示。
请参照图3和5,加热带12具有多个,任意两加热带12相互间隔,所述的间隔包括彼此之间无直接接触,或者相互孤立、彼此分散开、相互离散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4,每一加热带12可以为沿轴向分布的条状或带状,多个加热带12则沿管状体的周向排布,大致组合成间断的环形,在如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带12具有两个,公共负极21设置在两加热带12之间,且与两加热带12电连接,作为两加热带的公共负极,用于与第一引线31电连接,两电极22设置在金属材质的相对两端,且相对公共负极21对称,在金属材质卷曲成管状构成管状体11时,位于金属材质相对两端的电极22(正电极)可以重合,从而形成一个电极,用于与第二引线32电连接,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极21、电极22和加热带12设置在金属材质的同一表面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5所示,每一加热带12为沿周向分布的环形,多个加热带12则沿管状体11的轴向依次排布,形成管状体11表面在轴向上相互间隔、相互孤立的多个环。
在一优选的实施中,至少一加热带12中含有等级430的不锈钢(SS430),或含有等级420的不锈钢(SS420),或含有铁镍的合金材料(比如坡莫合金)等可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的磁感性材料,从而加热带在变化的磁场中可以发热,进而在变化的磁场中,因为产生涡电流和磁滞而自发热,并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传导和/或辐射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A。相应的,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磁场发生器,例如感应线圈,用于在交变电流下产生变化的磁场,且电路板C2连接电芯C1和感应线圈,并且可将电芯C1输出的直流电流转化为交变电流,优选该交变电流的频率介于80KHz~400KHz;更具体地,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200KHz到300KHz的范围。为了防止管状体11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管状体11可选用非金属材料制成,或者选用在变化的磁场中不能发热的金属如铝、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锌合金以及奥氏体不锈钢等制成。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带12可以为金属环或合金环或涂层,通过套设或沉积等布置在管状体11的表面。
在一优选的实施中,至少一加热带12上具有红外涂层,能由电芯C1提供的直流电流激发进而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至少局部。红外涂层是优选由Mg、Al、Ti、Zr、Mn、Fe、Co、Ni、Cu、Cr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组成,这些金属氧化物在供电时即会辐射以上具有加热效用的远红外线;制备方式可以是将以上金属氧化物通过等离子喷涂的方式喷涂在衬底31表面后固化获得。红外涂层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发射红外线时,溶胶生成制品1A会发热,当发热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可以产生气溶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红外涂层设置在流延片上,再随流延片一起制成管状,构成具有加热带12的管状体11,选择流延片作为红外涂层的载体或支撑体,可以使管状体11的厚度更小,从而在减少热损耗的同时,提高加热效率,相比以石英管(其壁厚约为0.8mm)和透明陶瓷管(其最小壁厚亦大于0.4mm)作为红外涂层的载体或支撑体,流延片作为红外涂层的载体或支撑体,可以使管状体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甚至可以是管状体的壁厚为0.2mm以下,使得加热带12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A近乎直接接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在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带12由导电材料制成,如,含有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等电阻性导电材料等,再如,加热带12还包括厚度50微米~100微米的电阻性金属的箔或薄片等。以及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带12是通过卷绕或预制方式等结合于管状体11上的。每一加热带12为非闭合的环形,且每一加热带12的沿管状体11周向延伸的一端为第一端121,用于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沿管状体11的周向延伸的另一端为第二端122,用于与第二电极22电连接,电路板C2连接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从而通过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为加热带12供电,因此使得加热带12通过电阻发热,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输送热量,或者使加热带12上的红外涂层受激而发射红外线。将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设置在加热带12的环形的两端,即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而非设置在加热带12处于轴向的两端(加热带12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由于,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之间周向延伸的距离大于第三端与第四端之间的轴向延伸距离,所以可以使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之间的通电路径最长,有助于增大加热带12的有效发热电阻,提高发热效率。加热带12的厚度低于0.05mm,优选为0.005~0.02mm,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带12中的银的质量分数大于60%,在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加热带12中的银的质量分数大于80%。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5,第一电极21连接在所述发热带12的第三端,第二电极22连接在发热带12的第四端,第三端和第四端为发热带12在轴向上的相对两端,可以通过改善加热带12的制成材料来提高加热带12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电流的电阻,例如降低第一浆料中银的百分含量等。
请参照图3,加热带12设置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电极(包括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设置在管状体11的第二表面上,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互为管状体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通过如此设置,可以适用在加热带12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分别对每一加热带12进行单独的电控和温控的需求,且有助于使电极电路分布简单。
请参照图4,位于第二表面的第一电极21沿管状体11的轴向延伸,形成带状,可以构成公共负极,利用公共负极可以有效的减少引脚的数量,简化线路结构。每一加热带12均单独连接有一第二电极22,第二电极22可以作为正电极,从而使得每一加热带12可以受到独立的电控制,例如通过使不同的加热带12在不同时间发热,或者使不同的加热带12在相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发热功率,或者使部分加热带12同时具有相同发热功率等。为了减小路损,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选用导电率高、电阻率小的材料制成,如金、银、铜等。
请参照图3和5,第一电极21上连接有第一引线31,每一第二电极22上均连接有一第二引线32,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可以为普通引线,如均为铜线,引线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或矩形等,引线的作用主要为电导通电源组件C和电极,使电源组件C为加热带12向气溶胶生成制品输送能量供电。第二引线32的数量与加热带12的数量一致,其中,加热带12的数量可以为1-15个;加热带12的数量可以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抽吸口数量一致,如气溶胶生成制品1A可被抽吸10口,则加热带12的数量可以为10个;在抽吸不同口时,不同的加热带12起主要发热作用,或者不同时间段,由不同的加热带12起主要的发热作用,其余的加热带不发热或者仅进行低温发热,以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A进行预热或保温,从而在停止抽吸时,气溶胶生成制品1A可以仅局部温度较高而继续产生气溶胶,其余部分则不产生气溶胶,从而能够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浪费率。为了实现节能,管状体11的基材可以选用陶瓷等热容较大的材料制成,所以在其中至少一加热带12通过电阻发热时,管状体11能够吸收、传递和存储多余的热量,进而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其他区域(与该加热带12非对应的区域)进行预热,在该加热带12停止输送能量,转由其他加热带发热时,则能够快速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上的新的受热区域升温,而快速产生气溶胶,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同时减少能耗。
在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中,管状体11由流延片卷曲成型,加热带1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在流延片卷曲成管状体11之前设置在流延片上,以简化工艺。在流延片卷曲成管状体11之前,加热带12可以为沿流延片横向方向延伸的带状结构,包括直线带状结构、在轴向上起伏的波浪形带状结构、在横向上蛇形回折的带状结构等,优选为直线带状结构。在流延片沿其横向方向卷曲成管状体11后,加热带12则构成非闭合的环形。管状体11上的加热带12具有沿管状体11周向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均为自由端,第一端121用于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第二端122用于和与之对应的第二电极22电连接。因为第一端121与第二端122之间的展开距离大于加热带12在轴向上的第三端与第四端之间的距离,所以以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作为与电极电连接的端,相比以加热带12在轴向上的第三端和第四端作为与电极电连接的端,可以具有更大的电阻,有助于提高每一加热带12的发热效率。
由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互为管状体11的内、外表面,且管状体11由绝缘材料制成,为了方便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与加热带12的电连接,可以在管状体11上开孔,以供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穿过,进而与加热带12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电连接。
具体的,可以参照图3和5,加热器1上具有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第一导通孔14贯穿加热带12的第一端121和管状体11,第一电极21的制成材料或第一电极21穿过第一导通孔14或填充第一导通孔14进而与第一端121电连接;第二导通孔15贯穿加热带12的第二端122和管状体11,第二电极22的制成材料或第二电极22穿过第二导通孔15或填充第二导通孔15进而与第二端122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6-8,还可以是,第一导通孔14贯穿管状体11和第一电极21,加热带12第一端121的制成材料或第一端121穿第一导通孔14或填充第一导通孔14而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第二导通孔15贯穿管状体11和第二电极22,加热带12的制成材料或加热带12的第二端122穿过第二导通孔15或填充第二导通孔15而与对应的第二电极22电连接。
请参照图3和7,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的数量相等,且均与加热带12的数量一致,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均与加热带1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7所示,第一电极21仅一个,多个第一导通孔14沿管状体11的轴向分布成一列,多个第二导通孔15沿管状体11的轴向分布成另一列,两列可以相互平行。在如图11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具有相互独立的两个,分布在流延片的相对两端,且在轴向上错位设置,与不同的辐射带电连接,该实施例涉及的管状体11展开后的第一表面的示意图可以仅仅比图3所示的管状体11展开后的第一表面的示意图中多了一个第三导通孔16,所以结合图3,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部分第一导通孔14和部分第二通孔15沿管状体11的轴向分布成一列,其余第一导通孔14和其余第二通孔15沿管状体11的轴向分布成另一列。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具有三个及以上数量的相互独立的第一电极21,分布原理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参照图3-5,加热器1上还具有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第三导通孔13错开加热带12设置并贯穿管状体11,且被第一电极21或第一电极21的制成材料穿过或填充,从而第一电极21或第一电极21的制成材料通过第三导通孔16自第一表面显露,第四导通孔17错开加热带12设置并贯穿管状体11,且被第二电极22或第二电极22的制成材料穿过或填充,从而第二电极22或第二电极22的制成材料通过第四导通孔17自第一表面显露。
在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导通孔17的数量与加热带12的数量一致,且与第二电极22一一对应地设置,因仅具有一个第一电极21,即具有一个公共负极,第三导通孔16仅具有一个,并对应第一电极21设置,第三导通孔16可以与多个第四导通孔17沿管状体的周向分布在第一表面的同一排上。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因具有两个第一电极21,即具有两个公共负极,与之对应的,其第三导通孔16具有两个。可以理解的,第三通孔16的数量的与作为公共负极的第一电极21的数量相同。
可以参照图6-8,加热器1不具有上述的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每一第二电极22的相对两端分别为首端221和末端222,首端221被对应的第二导通孔15贯穿,从而在对应的第二导通孔15的作用下,与对应的加热带12电连接,而末端完好,仍可以设置在管状体11上,用于与引线电连接。第一电极21上被第一导通孔14贯穿的地方的数量与加热带12的数量一致,第一电极21的未被贯穿处用于与另一引线电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与第一引线31电连接,以通过第一引线31电连接电路板C2,第二电极22与第二引线32电连接,以通过第二引线32电连接电路板C2,从而受到电路板C2的控制。
在如图3-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与管状体11的连接电均设置在第一表面,且第一引线31在第三导通孔16处与通过第三导通孔16暴露在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21焊接,第二引线32具有多根,与第四导通孔17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一第二引线32在对应的第四导通孔17处与通过第四通孔17暴露在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22焊接。当然不排除,其中部分或者全部第四导通孔17相互连通形成一个面积更大的共用导通孔。
在如图6-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与管状体11的连接电均设置在第二表面,且第一引线31直接与第一电极21焊接,或者与通过第一导通孔14暴露在第一电极21上的加热带12的第一端121焊接,第二引线32具有多根,与第二电极22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一第二引线32在对应的第二电极的末端焊接。
制备加热器时,请参照图3-5,(1)获取流延片,流延片为陶瓷制成,如氧化锆等,流延片具体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具有较大的平面面积,流延片可以具有大约0.2~1.0mm的厚度;(3)在第一表面上涂覆第一浆料,形成一条条相互间隔的浆料带,浆料带可以是一字形的,也可以为波浪形,第一浆料为含有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等金属元素的高电阻浆料,在通电时具有较高的发热效率,第一浆料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涂覆在绝缘层上,还可以通过化学沉积、物理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形成通电时能够发热的发热带,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浆料带的厚度可以为50微米~100微米,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浆料带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从而可以构成不同厚度的加热带12,或者具有多组浆料带,每组浆料带中具有至少一条浆料带,不同组的浆料带具有不同的厚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浆料带中具有不同的浆料组分,从而具有不同的电阻;在一些实施例中,由浆料带形成的加热带12的电阻大约为0.5~1.5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浆料为纯银与氧化硅的混合浆料;(4)在流延片上开孔,形成第一导通孔14、第二导通孔15、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第一导通孔14贯穿流延片和浆料带的一端,第二导通孔15贯穿流延片和浆料带的另一端,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避开浆料带贯穿流延片;(5)在第二表面上涂覆第二浆料,第二浆料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如银,从而在第二表面形成第一电极21和多个第二电极22,第二浆料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表面上,还可以通过化学沉积、物理沉积、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设置在第二表面,但不以此为限;在设置第二浆料时,第二浆料填充第一导通孔14、第二导通孔15、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确保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与加热带12电连接,优选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被第二浆料填充满,以方便与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焊接和确保焊接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厚度大于浆料带(加热带12)的厚度,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厚度可以比浆料带(加热带12)的厚度大3微米至25微米,例如大10微米至20微米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浆料为纯银与氧化硅的混合浆料,但含银量与第一浆料的含银量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设置好第一浆料和第二浆料后,对齐进行高温氧化处理,如此便可以在由第一浆料和第二浆料形成的电极的表面形成绝缘层;(5)将流延片卷曲成管状形成管状体11,浆料带随之卷曲,形成沿管状体11轴向分布的多条加热带12,每一加热带12均沿管状体11的周向延伸,且在加热器1为用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A内部的中心加热器时,则是第一表面朝外设置,构成管状体11的外表面,以使加热带12朝向和更加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而在加热器1为用于环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周向加热器时,则是第一表面朝内设置,构成管状体11的内表面,以使加热带12朝向和更加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6)将第一引线31与通过第三导通孔16暴露在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21焊接,将第二引线32与通过第四导通孔17暴露在第一表面的每一第二电极22焊接;(7)对第一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包括进行表面绝缘处理、表面防粘处理和/或进行表面光滑和平整处理等,加热器可以具有大约2~6mm的外径。
而在制备图6-8所示的加热器时,与上述的制备方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无需在流延片上开设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2、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4分别贯穿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而未贯穿加热带12;3、先在第二表面设置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然后开设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再在第一表面设置加热带12,使加热带12的制作浆料或制成材料或者使加热带12等,直接通过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布置在相应的电极上,实现加热带12通过第一导通孔14和第二导通孔15与对应的电极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加热器与图3-5和图6-8所示的加热器略有不同,体现在:同时具有第一导通孔14、第二导通孔15、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其中,第一导通孔14、第二导通孔15供加热带12穿过或填充,以与电极电连接,第三导通孔16和第四导通孔17供电极穿过或填充,以与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与管状体11的电连接点位于第一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器1的制备还可以是:(1)获取管状的绝缘物体作为管状体11,该管状体11为闭合的环形,其侧壁上无明显的缝隙;(2)在管状体11的侧壁上开孔,以供加热带12的引脚或电极的引脚穿过;(3)将加热带12制成非闭合的金属环或金属带或合金环或合金带,套设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或缠绕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并固定,或者将含有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等金属元素的高电阻浆料,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设置在带状的流延片上,再使该流延片缠绕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并固定;(4)将电极制成金属丝或金属条或合金丝或合金条,然后使电极进入管状体11的内部,或者将含有金、银或铜等低电阻率的金属浆料,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设置在带状的流延片上,再使该流延片进入管状体11的内部并固定;(5)使加热带12的引脚穿过对应的开孔与对应的电极电连接,或者使电极的一端穿过相应的开孔与对应的加热带12电连接,电极的另一端伸出管状体11,以与引线电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器1的制备还可以是:(1)获取管状的绝缘物体作为管状体,该管状体为闭合的环形,其侧壁上无明显的缝隙;(2)在管状体11的侧壁上开孔,以供加热带12的引脚或电极的引脚穿过;(3)将加热带12制成非闭合的金属环或金属带或合金环或合金带,或者将含有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等金属元素的高电阻浆料,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设置在带状的流延片上,可以一个流延片上之制备一个加热带12,可以一个流延片制备多个加热带12;(4)使每一加热带12与相应的引线电连接:(5)将形态为非闭合的金属环或金属带或合金环或合金带的加热带12套设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或缠绕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并固定,同时使相应的引线穿过开孔,进入管状体11的内部,然后引线再从管状体11的内部穿出,以与电路板C2电连接,或者将制备在流延片上加热带12缠绕在或套设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同时使相应的引线穿过开孔,进入管状体11的内部,然后引线再从管状体11的内部穿出,以与电路板C2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中,还可以直接在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上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式布置加热带12。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管状体11可以具有多层结构,至少包括第一管状体和位于第一管状体内侧的第二管状体,第一管状体的一表面上具有相互间隔且沿管状体11的轴向分布的多个加热带12,另一表面上具有与多个加热带12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第二电极22,该另一表面还具有连接所有加热带12的第一电极21,第二管状体与第一管状体之间的差异可以主要体现在尺寸上,以使第一管状体能够套在第二管状体的外侧。
对于制备这样的多层管状体,可以先将流延片折叠(包括左右对折或上下对折,或者沿某个方向局部折叠),然后卷曲成管形,从而使管状体11具有至少两层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折叠一次,则形成两层管状体11结构,即构成第一管状体和位于第一管状体内侧的第二管状体,若折叠多次,则会形成更多层的管状体。当然,在使流延片卷曲成管形之前,已经在流延片上设置好了加热带和电极。
或者,先使布置有加热带和电极的至少两流延片相互堆叠,然后再一起卷曲成管形,使管状体11具有至少两层结构。
或者,先使布置有加热带和电极的一流延片卷曲成管形(构成第一层管),然后使布置有加热带和电极的另一流延片沿着第一层管的侧壁外表面卷曲成管形,构成第二层管,从而形成双层管状体,以此类推,可以形成更多层的管状体11。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9和10,管状体11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在制备时,加热带12和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均设置在流延片的同一表面上,但加热带12的一侧仅设置有第一电极21,另一侧仅设置有第二电极22,如:加热带12和第一电极21设置在流延片的左部分区域,第二电极22设置流延片同一表面的右部分区域。第一电极21沿管状体11的轴向延伸,与所有的加热带12的第一端121电连接连接,每一加热带12的第二端122均与对应的第二电极22电连接;然后从流延片的一端开始如同收卷画轴一样卷曲流延片,使加热带12和第二电极122背对背设置,若加热器1为用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内部的中心加热器1,则卷曲后的流延片,使加热带12朝外,位于管状体11的外表面,该外表面形成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电极22朝内,位于管状体11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管状体11的第二表面,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可以亦朝外设置;若加热器1为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的周向加热器1,则卷曲后的流延片,使加热带12朝内,位于管状体11的内表面,此时该内表面形成管状体11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电极22朝外,位于管状体11的外表面,此时该外表面形成管状体11的第二表面;即,相对第二电极22,优先使加热带12更加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当然不排除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叠后的加热带12和第二电极22面对面的情况,但仍优选在管状体11中,加热带12相比第二电极22更加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在如图9和10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层的管状体11中,仅一层布置有加热带12,另一层则主要布置着第二电极22。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1,管状体11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在制备时,加热带12和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均设置在流延片的同一表面上,但加热带12的相对两侧均既设置有第一电极21,又设置有第二电极22,如:辐射带设置在流延片的中间区域,位于流延片上端区域的多个辐射带12的左端与第二电极22电连接,右端则与第一电极11电连接,或者右端相互连接后再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位于流延片下端区域的多个辐射带12的右端与第二电极22电连接,左端则与第一电极11电连接,或者左端相互连接后再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使该流延片的左端区域和右端区域沿背向辐射带12所在方向折叠,使流延片的左端和右端在折叠后接触或者使流延片的左端和右端在折叠后相互靠近,然后卷曲折叠后的流延片,使之形成管形,构成管状体11,加热带12所在表面朝外或者朝内,使得相比电极,加热带12更加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即可。在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层的管状体11中,仅一层布置有加热带12,另一层则主要布置着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体11可以具有多层,每层管状体11上都有沿轴向分布的多条加热带12,且每一加热带12可沿该层的周向延伸,相邻两管状体11上的加热带12一一对应设置,从而在径向上,位于同一轴向高度的加热带12相互叠加,以此提高每一发热区(对应加热带12的区域)的发热效率。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管状体11上相邻两层上的加热带12可以错位设置,完全不重叠或叠加,或者仅局部重叠或叠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如图3、5和6、8所示,任意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即加热带12沿管状体11的轴向均匀地在第一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2,其中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可以与其他两相邻的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不同,即加热带12沿管状体11的轴向不均匀地在第一表面上,不均匀分布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沿轴向越向上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越小,或者沿轴向越向上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越大,或者中间区域的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最小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加热带12分布的均匀与不均匀,均是为了满足符合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气溶胶和用户的某种抽吸体验的各种温控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如图3、5和6、8所示,在其中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这两加热带12各处的轴向间距相等,即其中两加热带12相互平行,该平行包括直线平行和弧线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带12在轴向上的宽度大于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确保气溶胶生成制品1A均有更大的受热面积,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减少浪费。具体的,加热带12在轴向上的宽度大约为1~5mm,例如为3mm,相邻两加热带12之间的间距介于0.8~2.5mm,例如为1.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为普通的铜线,主要起导电作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为热电偶线,每一加热带12均设有一第二电极22,第二电极22均与一第二引线32直接电连接,第一引线31通过第一电极21与各加热带12电连接,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2分别采用镍、镍铬合金、镍硅合金、镍铬-考铜、康青铜、铁铬合金等电偶材料中的两种不同材质制备的,从而每一第二引线32、相应的加热带12和第一引线31构成热电偶,能够用来检测该加热带12的温度,且可以单独测量每一加热带12的温度,方便对每一加热带12进行温控。
请参照图4、7和11,每一第二电极22包括第一部223和第二部224,第一部223沿管状体11的周向延伸,且电连接加热带12的第二端122,第二部224沿管状体11的轴向延伸,且电连接第二引线22,为了充分利用第二表面的空间,第一部223可以相对第二部224垂直连接。
为了提高加热带12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A之间的热传递效率,可以使加热带12尽量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1A,缩短加热带12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A之间的距离,如使第一表面朝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所在方向设置。当然,也可以出于其他的目的,使得加热带12相对较为远离气溶胶生成制品1A,如使第二表面朝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所在方向设置,而第一表面背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A所在方向设置等。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6,管状体11内部具有容纳腔,该容纳腔位于接纳腔中,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至少局部,从而管状体11用于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周向发送能量,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从其周向向内发热。此时,设置有加热带的第一表面为管状体11的内表面。
而在如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管状体11用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内部,用于从内部开始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发热从而产生气溶胶。此时,设置有加热带12的第一表面为管状体11的外表面。
请参照图1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结构非常简单,包括加热器1和主体1D,加热器1和主体1D组合后构成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器1固定在主体1D的顶端,并沿轴向延伸出气雾生成装置,从而加热器至少局部裸露在主体1D之外而位于外界中。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3,加热器1用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A中,通过加热器1***气溶胶生成制品1A内部,可以实现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A固定在气溶胶生成装置上,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因未被气溶胶生成装置环绕而完全暴露,即接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接纳区的四周是敞开的,此时,第一表面可以为管状体11的外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管状体11的内部具有容纳腔,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A的至少局部,通过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A***容纳腔中,实现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A固定在气溶胶生成装置上,此时,第一表面可以为管状体11的内表面,而第二表面裸露在空气中。
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包括支架和壳体,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活动地与支架连接,即在支架保持静止的时候,壳体可以相对支架活动,如壳体在支架表面上下滑动等;或者支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活动地与壳体连接,即在壳体保持静止的时候,支架可以相对壳体活动,如支架在壳体中伸缩,或前进、后退等。加热器固定在支架上,在壳体或支架处于第一位置时,壳体在加热器***形成有固定界限的接纳区(例如接纳腔),以容纳和限定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局部,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以同时通过与加热器连接和与壳体连接而固定在气雾生成装置,同时壳体的存在可以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表面过烫。在壳体或支架处于第二位置时,加热器的至少局部凸伸出气雾生成装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被加热器***区域的***的局部可以不受壳体的限制而裸露,即接纳区的***区域没有明确界限。或者,壳体因与支架相对移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第一状态为加热器被收纳在壳体内部,第二状态为加热器暴露在壳体之外。
在加热器1用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A时,加热器1大体呈销钉或者针状的形状,进而对于***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A内是有利的。同时,加热器1可以具有大约12~19毫米的长度,2.0~2.6mm的直径。为了增加加热器的硬度,请参照图2,加热器还包括棒芯13,棒芯13沿管状体11的轴向延伸,至少局部位于管状体11内部,可以沿径向方向从内向外支撑管状体11。棒芯13可以由陶瓷制成,从而制成管状体11的流延片可以沿棒芯13的表面卷曲,然后通过烧结固定在棒芯13上,为了减少能耗,同时加快散热速度,棒芯13可以是空心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棒芯13还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与管状体11结合时,其表面被绝缘处理,或者管状体11的第二表面被绝缘处理,以防止第二表面的电极与金属棒芯13之间有电流流通,采用金属棒芯13,可以利用金属具有更高的导热率、更低的热容,来提高某一或某些加热带12释放能量时棒芯13上与之对应区域的升温速度和降低棒芯与之对应区域升温的能耗,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A上与该某一或某些加热带12对应的区域能够快速地产生气溶胶,同时,在停止抽吸,或者在加热带12停止发送能量时,金属棒芯13因具有更快的散热速度,能够使相应区域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A快速地冷却,以避免继续产生气溶胶,导致浪费,当然,为了确保更快的升温和降温速度,同时为了节能,金属棒芯13也可以是空心的。
请参照图2,棒芯13还包括导引部131和基座132。导引部131设置在加热器1的轴向上的顶部,导引部131用于引导和方便加热器1***气溶胶生成制品1A中,故导引部131位于管状体11之外,导引部131与管状体11连接的连接面的半径等于管状体11的外径,从而避免导引部131与管状体11之间形成台阶。导引部133可以为尖头或锥台形等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基座132设置在管状体11轴向上的底部,与导引部131相对。基座132用于使加热器1固定在气雾生成装置中,具有法兰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棒芯13与管状体11之间具有间隙,可以在棒芯上设置横向的、纵向的或螺旋状的凸肋,通过凸肋沿径向抵顶和支撑管状体11的壁来提高上述的间隙,通过设置间隙,有利于减轻加热器1的总体重量,从而能够减小能耗,同时还能加快加热器1散热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32的上具有进风孔,进风孔连通外界和管状体11的内部,冷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孔进入管状体11的内部,以从内对管状体11进行风冷,以在停止抽吸或加热带12停止释放能量时对管状体11进行降温,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A快速停止产生气溶胶。或者,在气雾生成装置的接纳腔中,具有冷风入口,以供冷风进入,从外对管状体11的进行风冷。
上述的加热器和气雾生成装置,加热带具有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且沿轴向分布在管状体上,使加热轨迹更加简单,方便制造;同时,将加热带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一表面上,将与每一加热带电连接的电极设置在管状体的第二表面上,不仅方便实现对每一加热带进行单独的电控制,而且能够简化线路分布结构,缩小加热器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加热器,用于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柔性绝缘材料制成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
至少一个加热带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带对应的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加热带与其对应的所述电极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加热带,所述多个加热带沿所述管状体的轴向相互间隔地分布,且至少一所述加热带沿所述第一表面的周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管状体的轴向延伸,并同时与多个所述加热带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和与之对应的所述加热带的另一端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热带在所述管状体的轴向上均匀分布,或者多个加热带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管状体的轴向上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带构成非闭合的环形结构,其沿所述管状体周向延伸的相对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其沿所述管状体轴向延伸的相对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
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
所述加热带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焊接而电连接,所述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引线与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焊接而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上还包括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
所述第一导通孔设置在所述加热带的一端,且贯穿所述管状体的管壁,所述第二导通孔设置在所述加热带的另一端且贯穿所述管状体的管壁;
所述第一电极或者所述加热带的一端穿过或填充所述第一导通孔,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加热带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或者所述加热带的另一端穿过或填充所述第二导通孔,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加热带的另一端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上还包括第三导通孔和第四导通孔;
所述第三导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且贯穿所述管状体的管壁,所述第四导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且贯穿所述管状体的管壁;
所述第一电极填充或穿过所述第三导通孔,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引线在所述第三导通孔处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填充或穿过所述第四导通孔,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引线在所述第四导通孔处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为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热电偶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防粘涂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棒芯,所述棒芯位于所述管状体的内部,且所述棒芯与所述管状体之间具有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带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电极通过厚膜印刷、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喷涂、离子溅射或离子注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的最外层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多层结构的最内层表面为所述第一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为陶瓷流延片,所述陶瓷流延片的同一展开面上设置有所述加热带和电极,经卷绕,形成相背对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为陶瓷流延片,所述加热带和所述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陶瓷流延片的相对两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的壁厚不大于0.4mm;或者,所述电极的厚度介于53-125μm;或者,每一所述加热带的电阻介于0.5~1.5Ω。
17.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所述的加热器。
18.一种气雾生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接纳区,用于接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至少局部;
在所述接纳区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并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设置;或者
在所述接纳区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雾生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纳区位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顶部,且所述接纳区仅包括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和所述加热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雾生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和用于固定所述加热器的支架;
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相对移动,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加热器被收纳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加热器暴露在所述壳体之外。
CN202210077311.2A 2022-01-24 2022-01-24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Pending CN116509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7311.2A CN116509060A (zh) 2022-01-24 2022-01-24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7311.2A CN116509060A (zh) 2022-01-24 2022-01-24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9060A true CN116509060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0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7311.2A Pending CN116509060A (zh) 2022-01-24 2022-01-24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90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4643B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flat inductor coil
RU2756907C1 (ru) Трубчат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нагре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ьобразующего материала
JP7224457B2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
CN21670169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JP2024054394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US20220338549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separate air inlets
CN217184817U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气雾生成***
CN216220207U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647691A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6509060A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7429263U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
CN217826738U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US20230248061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CN116509058A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
CN116509059A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
EP4355149A2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18831985U (zh) 加热器和气雾生成装置
CN218073521U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835462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应线圈
CN218999519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073474U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CN117158653A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20274905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US20220232896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7158652A (zh) 加热组件及气雾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