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5582A - 非接触供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5582A
CN116505582A CN202310051096.3A CN202310051096A CN116505582A CN 116505582 A CN116505582 A CN 116505582A CN 202310051096 A CN202310051096 A CN 202310051096A CN 116505582 A CN116505582 A CN 116505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ave
power supply
signal
unit
ma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510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圭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05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55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0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5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suspended load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33Overhead convey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network being locally controll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0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 H02J3/44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with means for ensuring correct phase sequen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97Wafer cassett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同步***具备主单元和从单元,从单元直接地或经由其他的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并且,连接到至少一个电源装置,主单元向主下游设备发送以从该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一调整后信号,从单元向从下游设备发送以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从单元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二调整后信号。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其具备多个供电线和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供应电力,所述多个供电线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所述电源装置连接到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2-67747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一例。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将专利文献1中的符号引用在括号内。
在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设备中,主单元(51(A))向多个从单元(51)发送同步信号。然后,与多个从单元(51)中的每一个连接的电源装置(M)基于由该从单元(51)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向对应的供电线(47)供应交流电流。这样,实现了向多个供电线(47)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非接触供电设备中,从主单元到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依赖于电源装置针对主单元的连接方式。因此,从主单元到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有时因每个电源装置而不同。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设备中,没有考虑这样的传输所需时间的差异,在这一点上,在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方面存在极限。
因此,期望实现一种能够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的非接触供电设备。
鉴于上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供应电力,其中,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一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一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单元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二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二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该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根据该特征结构,主单元考虑从该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主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主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
此外,根据本特征结构,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从单元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二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从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从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从单元从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多个电源装置和从单元所接收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因此,即使在从主单元到多个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多个电源装置中的每一个向供电线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因此,能够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
鉴于上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供应电力,其中,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三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三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和所述主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其他的所述从单元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四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四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所述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所述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五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五调整后信号。
根据该特征结构,主单元考虑从该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主下游设备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主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主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
此外,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从下游设备是其他的从单元的情况下,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从下游设备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四调整后信号。此外,在从下游设备是电源装置的情况下,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五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从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从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从单元从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多个电源装置和从单元所接收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因此,即使在从主单元到多个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多个电源装置中的每一个向供电线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因此,能够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物品搬送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物品搬送设备所具备的物品搬送车的正面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同步***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主单元与主下游设备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从单元、从上游设备和从下游设备的关系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从主单元向主下游设备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在各时间点的相位、以及根据该同步信号供应到供电线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从从单元向从下游设备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在各时间点的相位、以及根据该同步信号供应到供电线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从主单元向主下游设备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在各时间点的相位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从从单元向作为从下游设备的其他的从单元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在各时间点的相位的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从从单元向作为从下游设备的电源装置发送的同步信号的在各时间点的相位、以及根据该同步信号供应到供电线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设备10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供电设备100设置在物品搬送设备200中。
如图1和图2所示,物品搬送设备200具备行进轨道2和移动体3。行进轨道2沿移动体3的移动路径1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行进轨道2在沿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的上下方向视图中,在与移动路径1正交的方向即路径宽度方向H上彼此隔开一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被从天花板悬吊支承(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体3是由行进轨道2引导而沿移动路径1行进的物品搬送车。作为物品搬送车的移动体3的搬送对象即物品例如是收容半导体基板的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前端开启式晶圆传送盒)、成为显示器的材料的玻璃基板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路径1具备:形成为环状的一个主路径1a、分别形成为经由多个物品处理部P的环状的多个副路径1b、以及连接主路径1a和多个副路径1b的多个连接路径1c。
如图2所示,移动体3具备受电装置4,该受电装置4从沿移动路径1配设的供电线11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驱动用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体3还具备:由一对行进轨道2引导而沿移动路径1行进的行进部9、以及位于行进轨道2的下方并悬吊支承于行进部9的搬送车主体10。
行进部9具备驱动电机14和一对行进轮15。驱动电机14是一对行进轮15的驱动力源。一对行进轮15由驱动电机14旋转驱动。行进轮15在行进面上滚动,该行进面由行进轨道2的上表面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行进部9还具备一对引导轮16。一对引导轮16绕沿上下方向Z的轴心旋转自由地被支承。一对引导轮16以与一对行进轨道2的在路径宽度方向H相对的一对内侧面抵接的方式配置。
搬送车主体10具备:相对于行进部9升降自由地被支承并悬吊支承物品的物品支承部、以及使该物品支承部升降的致动器(省略图示)。
针对上述的驱动电机14、各种致动器等的电力从供电线11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4供应。如上述那样,向受电装置4供应移动体3的驱动用电力的供电线11沿移动路径1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线11相对于受电装置4配置在路径宽度方向H的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装置4具备拾取线圈40。通过在被供应交流电流的供电线11的周围产生的磁场,在拾取线圈40感应出交流的电力。该交流的电力利用整流电路、具备平滑电容器等的受电电路被变换为直流,供应到上述的驱动电机14、各种致动器等。
非接触供电设备100被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4供应电力。如图3所示,非接触供电设备100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4的移动体3的移动路径1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11;连接到该多个供电线11中的每一个并向供电线11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5。这样,在非接触供电设备100中,设置有多组供电线11和电源装置5的组。这是为了,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具备一个大的环状的主路径1a和比该主路径1a小的环状的多个副路径1b的较大规模的物品搬送设备200(参照图1)中,抑制供电线11中的输电的效率降低、故障时设备的整体停止等。
虽然省略图示,但多个电源装置5中的每一个都具备向与该电源装置5连接的供电线11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电路、和控制该电源电路的电源控制部。电源电路例如被构成为以具备逆变器电路的开关电源电路作为核心。电源控制部基于指令值,控制对构成逆变器电路的开关元件进行开关的开关控制信号的占空比(duty)。例如,电源控制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使电源电路输出交流电流。在此,指令值例如是电流值(既可以是有效值也可以是波高值(峰峰值))、PWM控制中的占空比。
如图4所示,非接触供电设备100还具备使多个电源装置5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6。同步***6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7;相对于该主单元7连接到下游侧并对来自主单元7的同步信号进行接收的至少一个从单元8。
从单元8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或者经由其他的从单元8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进而,从单元8连接到至少一个电源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7也连接到至少一个电源装置5。与从单元8连接的电源装置5接收来自从单元8的同步信号,根据该同步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交流电流。此外,与主单元7连接的电源装置5接收来自主单元7的同步信号,根据该同步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交流电流。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同步***6中设置有两个从单元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两个从单元8分别设为“第一从单元8A”、“第二从单元8B”。第一从单元8A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第二从单元8B经由第一从单元8A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
此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电源装置5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然后,一个电源装置5直接地连接到第一从单元8A。此外,两个电源装置5直接地连接到第二从单元8B。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的两个电源装置5分别设为“第一电源装置5A”、“第二电源装置5B”。然后,将与第一从单元8A直接地连接的电源装置5设为“第三电源装置5C”。此外,将与第二从单元8B直接地连接的两个电源装置5分别设为“第四电源装置5D”、“第五电源装置5E”。
如图5所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从单元8设为“主下游设备MD”。此外,如图6所示,将相对于从单元8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主单元7或从单元8设为“从上游设备SU”。然后,将相对于从单元8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电源装置5和其他的从单元8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SD”。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从单元8A相当于主下游设备MD。此外,如上述那样,在本例中,第一电源装置5A和第二电源装置5B直接地连接到主单元7。因此,相对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电源装置5也设为“主下游设备MD”。因此,在本例中,第一电源装置5A和第二电源装置5B中的每一个也相当于主下游设备MD。
此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主单元7相当于从上游设备SU,第二从单元8B和第三电源装置5C中的每一个相当于从下游设备SD。此外,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一从单元8A相当于从上游设备SU,第四电源装置5D和第五电源装置5E中的每一个相当于从下游设备SD。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7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该第一调整后信号是以从该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即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同步信号。在此,如果将基准相位的同步信号设为“基准信号”,则从基准信号开始以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的量推进了相位的信号是第一调整后信号。在此,“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一所需时间Δt1一致。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信号是在主单元7的内部生成的同步信号。
主单元7向主下游设备MD发送所运算出的第一调整后信号。然后,主下游设备MD接收由主单元7发送的第一调整后信号。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设“第一调整后信号”是指由主单元7计算出的时间点的第一调整后信号。此外,将作为第一调整后信号由主单元7发送而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到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一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单元7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一调整后信号)伴随着从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传输,相位延迟了第一所需时间Δt1的量。即,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第一接收信号)相对于由主单元7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一调整后信号),相位延迟了第一所需时间Δt1的量。这样,主单元7考虑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该第一所需时间Δt1是从该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由此,能够使第一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主下游设备MD是电源装置5(在此,第一电源装置5A和第二电源装置5B)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电源装置5根据第一接收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极为接近与基准信号对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单元8对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二调整后信号进行运算,该第二所需时间Δt2是从该从单元8到从下游设备S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在此,如果将从单元8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到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二接收信号”,则从第二接收信号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推进了相位的信号是第二调整后信号。在此,“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一致。此外,从单元8中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在此,处理时间Δt3)是从单元8从上游侧接收到同步信号起到向下游侧发送为止所需的时间(同步信号的中继所需的时间)。即,与相位的延迟相当的时间是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述相位的延迟是从单元8将从上游侧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原样地(不进行相位的调整地)向下游侧发送的情况下产生的。
从单元8向从下游设备SD发送所运算出的第二调整后信号。然后,从下游设备SD接收由从单元8发送的第二调整后信号。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设“第二调整后信号”是指由从单元8计算出的时间点的第二调整后信号。此外,将作为第二调整后信号由从单元8发送而由从下游设备SD接收到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三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二调整后信号)伴随着从从单元8到从下游设备SD的传输,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的量,并且,伴随着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相位延迟了处理时间Δt3的量。即,由从下游设备SD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第三接收信号)相对于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二调整后信号),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的量。这样,从单元8考虑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3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二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Δt2是从从单元8到从下游设备S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由此,能够使第三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所述第二接收信号是从单元8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到的同步信号。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二接收信号是第一从单元8A从主单元7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从单元8A也相当于主下游设备MD,所以,第二接收信号与第一接收信号一致,所述第一接收信号是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如上述那样,第一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二接收信号的相位与第三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因此,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三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从下游设备SD是电源装置5(在此,第三电源装置5C)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电源装置5根据第三接收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极为接近与基准信号对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
此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二接收信号是第二从单元8B从第一从单元8A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从单元8B也相当于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从下游设备SD,所以,第二接收信号与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第三接收信号一致。如上述那样,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第三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三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从下游设备SD是电源装置5(在此,第四电源装置5D和第五电源装置5E)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电源装置5根据第三接收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极为接近与基准信号对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7被构成为向主下游设备MD发送第一检查信号(参照图5中的从主单元7朝向主下游设备MD的实线箭头)。主下游设备MD被构成为在接收到第一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主单元7发送第一响应信号(参照图5中的从主下游设备MD朝向主单元7的虚线箭头)。主单元7将从第一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第一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第一所需时间Δt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单元8被构成为向从下游设备SD发送第二检查信号(参照图6中的从从单元8朝向从下游设备SD的实线箭头)。从下游设备SD被构成为在接收到第二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从单元8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参照图6中的从从下游设备SD朝向从单元8的虚线箭头)。从单元8将从第二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第二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第二所需时间Δt2。
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和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设备10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单元7和从单元8进行的对同步信号的运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运算不同。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再有,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7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该第三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主下游设备MD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同步信号,该第一所需时间Δt1是从该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在此,“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一致。
主单元7向主下游设备MD发送所运算出的第三调整后信号。然后,主下游设备MD接收由主单元7发送的第三调整后信号。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设“第三调整后信号”是指由主单元7计算出的时间点的第三调整后信号。此外,将作为第三调整后信号由主单元7发送而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并且该主下游设备MD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四接收信号”。即,第四接收信号的相位与假设主下游设备MD将从上游侧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原样地向下游侧发送的情况下的、从该主下游设备MD向下游侧发送的同步信号的相位一致。
在此,电源装置5与从单元8不同,不向下游侧的设备发送接收到的同步信号,而是根据该同步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交流电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下游设备MD是电源装置5的情况下,主单元7不是基于处理时间Δt4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而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将该第一调整后信号向作为主下游设备MD的电源装置5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单元7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三调整后信号)伴随着从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传输,相位延迟了第一所需时间Δt1的量,并且,伴随着作为主下游设备MD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相位延迟了处理时间Δt4的量。即,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并完成了该主下游设备MD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的同步信号(第四接收信号)相对于由主单元7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三调整后信号),相位延迟了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的量。这样,主单元7考虑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作为主下游设备MD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4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Δt1是从该主单元7到主下游设备M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由此,能够使第四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单元8在从下游设备SD是其他的从单元8的情况下,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四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Δt2是从从单元8自身到从下游设备S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在此,如果将从单元8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并且该从单元8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五接收信号”,则从第五接收信号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推进了相位的信号是第四调整后信号。在此,“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一致。
从单元8向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发送所运算出的第四调整后信号。然后,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接收由从单元8发送的第四调整后信号。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设“第四调整后信号”是指由从单元8计算出的时间点的第四调整后信号。此外,将作为第四调整后信号由从单元8发送而由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接收并且作为该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六接收信号”。即,第六接收信号的相位与假设从下游设备SD将从上游侧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原样地向下游侧发送的情况下的、从该从下游设备SD向下游侧发送的同步信号的相位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四调整后信号)伴随着从从单元8到从下游设备SD的传输,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的量,并且,伴随着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相位延迟了处理时间Δt5的量。即,由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接收并完成了作为该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的同步信号(第六接收信号)相对于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四调整后信号),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的量。这样,从单元8考虑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其他的从单元8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Δt5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四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Δt2是从该从单元8到从下游设备SD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由此,能够使第六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所述第五接收信号是从单元8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并且该从单元8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单元8在从下游设备SD是电源装置5的情况下运算以上述的第二所需时间Δt2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五调整后信号。在此,“第二所需时间Δt2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一致。
从单元8向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发送所运算出的第五调整后信号。然后,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接收由从单元8发送的第五调整后信号。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假设“第五调整后信号”是指由从单元8计算出的时间点的第五调整后信号。此外,将作为第五调整后信号由从单元8发送而由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接收到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设为“第七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五调整后信号)伴随着从从单元8到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的传输,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的量。即,由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第七接收信号)相对于由从单元8运算出的同步信号(第五调整后信号),相位延迟了第二所需时间Δt2的量。这样,从单元8考虑第二所需时间Δt2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五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Δt2是从该从单元8到作为从下游设备SD的电源装置5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由此,能够使第七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所述第五接收信号是从单元8从从上游设备SU接收并且该从单元8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的同步信号。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五接收信号是第一从单元8A从主单元7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从单元8A也相当于主下游设备MD,所以,第五接收信号与第四接收信号一致,所述第四接收信号是由主下游设备MD接收并完成了该主下游设备MD的内部的处理(同步信号的中继处理)的同步信号。如上述那样,第四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与第六接收信号和第七接收信号中的每一个的相位极为接近。因此,在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六接收信号和第七接收信号中的每一个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从下游设备SD是电源装置5(在此,第三电源装置5C)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电源装置5根据第七接收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极为接近与基准信号对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参照图11)。
此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五接收信号是第二从单元8B从第一从单元8A接收到的同步信号。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从单元8B也相当于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从下游设备SD,所以,第五接收信号与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第六接收信号一致。如上述那样,以第一从单元8A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的第六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六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
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五接收信号的相位与第七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因此,在以第二从单元8B为基准来定义从上游设备SU和从下游设备SD的情况下,第七接收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信号的相位(基准相位)。因此,在从下游设备SD是电源装置5(在此,第四电源装置5D和第五电源装置5E)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电源装置5根据第七接收信号向供电线11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极为接近与基准信号对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参照图11)。
3.其他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同步***6中设置了两个从单元8(第一从单元8A、第二从单元8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同步***6中设置了一个从单元8的结构,还可以是在同步***6中设置了3个以上的从单元8的结构。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一个电源装置5(第三电源装置5C)与第一从单元8A连接并且两个电源装置5(第四电源装置5D和第五电源装置5E)与第二从单元8B连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3个以上电源装置5与从单元8连接的结构。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两个电源装置5(第一电源装置5A、第二电源装置5B)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电源装置5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是3个以上的电源装置5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电源装置5不与主单元7直接地连接的结构。
(4)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一所需时间Δt1一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一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结构,例如,“第一所需时间Δt1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是通过对第一所需时间Δt1进行规定的运算而计算出的值。此外,关于“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是通过对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3的合计进行规定的运算而计算出的值。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一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一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以“第二所需时间Δt2所对应的时间”与第二所需时间Δt2一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结构,例如,“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是通过对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处理时间Δt4的合计进行规定的运算而计算出的值。此外,“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是通过对第二所需时间Δt2和处理时间Δt5的合计进行规定的运算而计算出的值。此外,“第二所需时间Δt2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是通过对第二所需时间Δt2进行规定的运算而计算出的值。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主单元7将从第一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第一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第一所需时间Δt1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以从单元8将从第二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第二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第二所需时间Δt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进行将同步信号的传输路径的长度作为被除数、将同步信号的传输速度作为除数的除法来计算第一所需时间Δt1和第二所需时间Δt2中的每一个的结构。
(7)再有,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关于其他的结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也只不过是单纯的示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各种改变。
4.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非接触供电设备的概要进行说明。
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供应电力,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一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一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单元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二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二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该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根据该结构,主单元考虑从该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主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主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
此外,根据本结构,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从单元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二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从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从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从单元从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多个电源装置和从单元所接收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因此,即使在从主单元到多个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多个电源装置中的每一个向供电线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因此,能够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
此外,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供应电力,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三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三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和所述主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其他的所述从单元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四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四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所述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所述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五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五调整后信号。
根据该结构,主单元考虑从该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主下游设备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主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主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
此外,根据本结构,在从下游设备是其他的从单元的情况下,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和从下游设备的内部的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四调整后信号。此外,在从下游设备是电源装置的情况下,从单元考虑从该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所对应的延迟来运算第五调整后信号。由此,能够使从下游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从单元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从单元从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相位。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多个电源装置和从单元所接收的同步信号的相位极为接近基准相位。因此,即使在从主单元到多个电源装置的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多个电源装置中的每一个向供电线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因此,能够提高向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供应的交流电流的相位的同步精度。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主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第一检查信号,
所述主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主单元发送第一响应信号,
所述主单元将从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一所需时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高精度地决定从主单元到主下游设备的传输所需时间即第一所需时间。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从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第二检查信号,
所述从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从单元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所述从单元将从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二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二所需时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高精度地决定从从单元到从下游设备的传输所需时间即第二所需时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利用于非接触供电设备,所述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供应电力。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非接触供电设备
1:移动路径
3:移动体
4:受电装置
5:电源装置
6:同步***
7:主单元
8:从单元
11:供电线
MD:主下游设备
SU:从上游设备
SD:从下游设备。

Claims (6)

1.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供应电力,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一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一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一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单元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二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二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该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其中,
所述主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第一检查信号,
所述主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主单元发送第一响应信号,
所述主单元将从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一所需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其中,
所述从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第二检查信号,
所述从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从单元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所述从单元将从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二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二所需时间。
4.一种非接触供电设备,具备以沿具备受电装置的移动体的移动路径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供电线和连接到多个所述供电线中的每一个并向所述供电线供应交流电流的电源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所述受电装置供应电力,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多个所述电源装置的所述交流电流的相位同步的同步***,
所述同步***具备发送规定的周期的同步信号的主单元和相对于所述主单元连接到下游侧并接收来自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同步信号的至少一个从单元,
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或者经由其他的所述从单元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主单元,还连接到至少一个所述电源装置,
将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从单元设为主下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上游侧的所述主单元或所述从单元设为从上游设备,将相对于所述从单元直接地连接到下游侧的所述电源装置和其他的所述从单元中的每一个设为从下游设备,
所述主单元运算第三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三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三调整后信号是以第一所需时间和所述主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基准相位推进了相位的所述同步信号,所述第一所需时间是从该主单元到所述主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其他的所述从单元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第二所需时间和所述从下游设备的内部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处理时间的合计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四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四调整后信号,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是从所述从单元到所述从下游设备的所述同步信号的传输所需时间,
在所述从下游设备是所述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所述从单元运算以所述第二所需时间所对应的时间的量相对于从所述从上游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的相位推进了相位的第五调整后信号并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该第五调整后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其中,
所述主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主下游设备发送第一检查信号,
所述主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主单元发送第一响应信号,
所述主单元将从所述第一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一所需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设备,其中,
所述从单元被构成为向所述从下游设备发送第二检查信号,
所述从下游设备被构成为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从单元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所述从单元将从所述第二检查信号的发送起到所述第二响应信号的接收为止的所需时间的一半的时间设为所述第二所需时间。
CN202310051096.3A 2022-01-25 2023-01-20 非接触供电设备 Pending CN1165055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9477 2022-01-25
JP2022009477A JP2023108381A (ja) 2022-01-25 2022-01-25 非接触給電設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582A true CN116505582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51096.3A Pending CN116505582A (zh) 2022-01-25 2023-01-20 非接触供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5280B2 (zh)
JP (1) JP2023108381A (zh)
KR (1) KR20230114725A (zh)
CN (1) CN116505582A (zh)
TW (1) TW20233540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7720B2 (ja) * 2021-11-05 2024-05-21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給電設備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及び非接触給電設備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7747A (ja) 2000-09-05 2002-03-08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源設備
CN100511952C (zh) * 2004-03-30 2009-07-08 株式会社大福 非接触式供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08381A (ja) 2023-08-04
KR20230114725A (ko) 2023-08-01
TW202335402A (zh) 2023-09-01
US12015280B2 (en) 2024-06-18
US20230238832A1 (en)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079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to a moving element
JP5040271B2 (ja) 有軌道搬送装置
CN116505582A (zh) 非接触供电设备
JP4100168B2 (ja) 給電設備
JP2007500494A (ja) 可動負荷用の無接触エネルギー供給部
CN116566067A (zh) 非接触供电设备
JP7364095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WO2022004050A1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及び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
JPH08308150A (ja) 非接触電力分配システム
KR200489854Y1 (ko) 반송장치 운반기의 주행 경보 장치
CN112537609B (zh) 物品搬送设备
KR20240051048A (ko) 비접촉 급전 설비
CN118263986A (zh) 非接触供电设备
JP2002067747A (ja) 電源設備
JP2016153145A (ja) ワーク引込装置および搬送ラインシステム
KR102246796B1 (ko) 반송 차량의 충돌 방지 방법
WO2023153000A1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JP2024040531A (ja) 搬送台車システム
JP2022044441A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02234441A (ja) 移動体運行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JP2010215364A (ja) 荷役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