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7488A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7488A
CN116417488A CN202111651943.7A CN202111651943A CN116417488A CN 116417488 A CN116417488 A CN 116417488A CN 202111651943 A CN202111651943 A CN 202111651943A CN 116417488 A CN116417488 A CN 116417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color
black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19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194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74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7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74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8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having a non-uniform spatial arrangement or non-uniform concentration, e.g. patterned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with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th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58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包括:驱动基板,驱动基板包括具有出光面的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背离出光面的一侧上的黑矩阵层、以及设置在黑矩阵层上的薄膜晶体管层;位于薄膜晶体管层上的彩膜层;位于彩膜层上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色转换层以及反射层,多个发光器件和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设置在彩膜层上,且各发光器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挡墙之间;色转换层设置在多个发光器件上,且覆盖在多个挡墙的表面;反射层设置在色转换层上。本发明通过使发光器件发射至该挡墙上的光线也会被反射到该色转换层中,从而提高了对发光器件出射光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色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Micro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是继液晶显示与OLED显示之后新出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LED显示面板采用尺寸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的LED发光芯片(MicroLED芯片)作为像素单元,一颗一颗紧密地排列成阵列,每颗芯片都能独立地被驱动点亮发出光线。Micr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高效、长寿命、超高分辨率等诸多优点。利用MicroLED实现显示面板的彩色化显示有多种途径,色转换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例如,通过光源和色转换层组合的方式,利用色转换层将光源发出的带颜色的光转换为实现全彩显示所需颜色的光。
然而,在显示面板中,通常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相邻发光器件发生色串扰的黑矩阵,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直接射入黑矩阵并被黑矩阵吸收,而未被色转换层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从而导致光源出射光的利用率的降低,因此,如何提高光源出射光的利用率仍是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旨在实现显示面板的全彩化显示,并提高对光源出射光的利用率以提升色转换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具有出光面的衬底基板、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上的黑矩阵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黑矩阵层上的薄膜晶体管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的彩膜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上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色转换层以及反射层,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和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设置在所述彩膜层上,且各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挡墙之间;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上,且覆盖在所述多个挡墙的表面;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色转换层上。
其中,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和第二平坦层,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在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单元之间;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黑矩阵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和第一平坦层,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一平坦层覆盖在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所述黑矩阵单元之间。
其中,每个所述色阻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投影至少覆盖相邻两个所述黑矩阵单元形成的间隔。
其中,所述黑矩阵单元为金属/透明层/Mo三层结构或者MoOx单层结构。
其中,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多个电极结构,所述多个电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平坦层之间,且各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在各所述电极结构上,并与各所述电极结构电连接;其中,每个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平坦层与所述电极结构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层的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彩膜层中还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导线,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薄膜晶体管层。
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中设置有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源极、漏极以及栅极,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所述漏极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具有出光面;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上形成黑矩阵层;在所述黑矩阵层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层;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形成彩膜层;转移多个发光器件于所述彩膜层上;在所述彩膜层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以使各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挡墙之间;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上以及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的表面上覆盖色转换层;在所述色转换层上形成反射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在显示面板中,通过将各个发光器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挡墙之间,且将该色转换层设置在该多个发光器件上,且覆盖在该多个挡墙的表面,使得发光器件产生的光线一部分直接射入到色转换层中被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另一部发射至该挡墙上的光线会被挡墙反射到该色转换层中以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从而提高了对发光器件出射光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色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黑矩阵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10包括驱动基板11、彩膜层12以及光源组件13。该驱动基板11包括衬底基板111、黑矩阵层112以及薄膜晶体管层113,该衬底基板111具有出光面1111。该黑矩阵层112设置在该衬底基板111背离该出光面1111的一侧上,该薄膜晶体管层113设置在该黑矩阵层112上,该彩膜层12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上。
该光源组件13位于该彩膜层12上,该光源组件13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31、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132、色转换层133以及反射层134。该多个发光器件131和该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132设置在该彩膜层12上,且各该发光器件131设置于相邻两个该挡墙132之间。该色转换层133设置在该多个发光器件131上,且覆盖在该多个挡墙132的表面。该反射层134设置在该色转换层133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各个发光器件131设置在相邻两个挡墙132之间,且将该色转换层133设置在该多个发光器件131上,且覆盖在该多个挡墙132的表面,使得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一部分直接射入到色转换层133中被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另一部发射至该挡墙132上的光线会被挡墙132反射到该色转换层133中以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从而提高了对发光器件131出射光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色转换效率。
考虑到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本身具有一定的发散角,例如,该发光器件可以是蓝光Micro LED,对应的发散角的范围为120°~150°。因此,需要设置挡墙132的高度大于发光器件131的高度,该挡墙132的高度可以设置为10μm~20μm。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该挡墙132与该发光器件131的高度差介于该发光器件131的高度的十分之一与二分之一之间(例如1/10、1/9、1/8、1/7、1/6、1/5、1/4、1/3、1/2等),从而在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具有发散角且发散角也具有一定范围时,也能将在该范围内的光线都反射至色转换层133中。另外,为了更好的起到对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的反射作用,而减小对光线的吸收作用,优选该挡墙132的材料为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如白胶层,示例性地,该挡墙132的材料的反射率可以设置为大于85%。
具体的,该挡墙132的材料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其中,有机材料包括BT树脂、硅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酰亚胺(PI)中的一种或多种;BT树脂以双马来酰亚胺(BMI)和三嗪为主树脂成份,并加入环氧树脂、聚苯醚树脂(PPE)或烯丙基化合物等作为改性组分,所形成的热固性树脂;无机材料包括二氧化钛(TiO2)和五氧化二钽(Ta2O5)中的一种或多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器件131可以是蓝光Micro LED,因此,相较于采用红光Micro LED,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器件131的发效率更高,对应功耗也更低。可以理解的是,当多个发光器件131均为蓝光的发光器件时,由于只需要转移蓝光MicroLED这一种单色芯片,与同时转移红光MicroLED、绿光MicroLED和蓝光MicroLED的技术方案相比,本申请可以将LED芯片的转移效率提升3倍,转移成本降低;此外,由于蓝光MicroLED芯片的成本比红光MicroLED芯片和绿光MicroLED芯片的成本低,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LED芯片的使用成本。该发光器件131的表面还具有磊晶层,该挡墙132与发光器件131的磊晶层具有疏水特性(接触角度大于90°)。
该色转换层133用于将该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的颜色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在本实施例中,该色转换层133用于将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颜色转换为白光。色转换层133采整面涂布工艺制程,包括旋涂,刮涂,喷涂等工艺制程,而不需要图案化工艺需要的喷墨打印或者光刻工艺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色转换层133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由于制备过程简单。还能提高工艺效率。
为了实现相应的色转换效果,该色转换层133包括量子点材料、荧光粉材料、磷光光致发光材料以及有机光致发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量子点材料具体可以是CdS/CdSe/InP等钙钛矿量子点,荧光粉材料可以是YAG/硅酸盐荧光粉/氮化物荧光粉,磷光光致发光材料可以是KSF。该色转换层133的色转换的光谱范波长范围为500nm~600nm(强度按照峰值强度10%衡量)。
该色转换层133对应的色转换材料的发光颜色组合可以为绿光(G)和红光(R)的组合、黄光(Y)、黄光(Y)+红光(R)的组合、绿光(G)+橙光(O)的组合等。
在该色转换层133将发光器件131产生的光线的颜色转换为白色后,对应的白光会入射至反射层134上,从而被反射层134按照朝向该衬底基板111的方向进行反射。因此,根据该反射层134与该衬底基板111的相对设置可知,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为底发光型的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该反射层134可以选择为金属材料,例如铝或银。而由于色转换层133中包含的硫元素可能对反射层134造成污染,因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在色转换层133与反射层134之间增加保护层,用于阻隔硫元素。
该彩膜层12的设置是为了将通过反射层134反射回来的白光过滤成为不同颜色的光,从而实现全彩显示。
具体的,该彩膜层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121和第二平坦层122,该第二平坦层122覆盖在该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121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该色阻单元121之间。该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121与该多个发光器件131一一对应,从而通过各个色阻单元121将各个发光器件131、色转换层133以及反射层134所得到白光的滤光成为其他颜色光,如红光、蓝光、绿光、白光、品红光、品黄光以及青光。
请继续参阅图1,如图1所示,该光源组件13还包括多个电极结构135,该多个电极结构135设置于该多个发光器件131与该第二平坦层122之间,且各发光器件131对应设置在各电极结构135上,并与各电极结构135电连接。
请结合图1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为了简要示图,在图2中选择性示出了图1中的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该电极结构135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1351和第二电极1352。该第二平坦层122与电极结构13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电层136和第二导电层137,第一导电层136和第二导电层137设置在该第二平坦层122的表面上,且分别与该第一电极1351和该第二电极1352接触。
该彩膜层12中还设置有导线123,该导线123贯穿该第二平坦层122,且该导线12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导电层137和薄膜晶体管层113连接。具体的,由于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中设置有驱动晶体管1131,该驱动晶体管1131包括栅极1131g、漏极1131d以及源极1131s,故该导线123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二导电层137和驱动晶体管1131中的漏极1131d。
其中,该显示面板10中还设置有VSS电路(图中未示出)和VDD电路(图中未示出),该第一导电层136还与VSS电路电连接,而该第二导电层137还与VDD电路电连接,图2中虽然仅以单个发光器件131进行示例,但容易理解的是,其中,每个发光器件131对应一组第一电极1351和第二电极1352,第一电极1351和第二电极1352分别与第一导电层136和第二导电层137对应设置,因此,每个发光器件131与第一电极1351和第二电极1352电连接,而第一电极1351与第一导电层136电连接,第二电极1352与第二导电层137电连接。因此,对于多个发光器件131而言,各发光器件131对应的各第一电极1351通过各第一导电层136连接VSS电路而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公共电极,为各发光器件131对应的各第一电极1351施加相同的电信号;而通过在薄膜晶体管层113中设置的驱动晶体管1131来控制对各发光器件131对应的各第二电极1352是否施加电信号,从而控制光源组件13中各发光器件131的发光。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351与第二电极1352是间隔设置的,故电极结构135中存在一定的空隙,从而使得色转换得到的白光可以穿过该空隙而射入到第二平坦层122以及色转换层133中。然而,发光器件131在产生光线时其顶部、底部以及侧壁均会发光,因此,发光器件131的底部同样会产生直接朝向色转换层133发出的光线,这部分光线并非是白光,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发光器件131为蓝光Micro LED时,可以是蓝光。为了避免这部分光线对显示面板10的显示色彩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色转换层133中实现蓝光色转换的材料的配比,或者通过调整发光器件131底部的发光量小于总发光量的三分之一,来避免出现显示面板显示偏蓝的现象。
其中,该色阻单元121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色阻单元中的任一种。因此,根据对该色阻单元121的选择,可实现例如R、G、B、W、M以及Y的像素组合结构设计,其中M为品红色及包含B+R两色,Y为品黄色及包含G+R两色,C为青色及包含B+G两色。由于多个色阻单元121按照一定间隔进行设置,因此相邻两个色阻单元121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设置该第二平坦层122使得对应的间隙被填满,可以使得彩膜层12的表面为平面,从而更好地承载光源组件13。
而该黑矩阵层112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光线之间的发生色串扰。在经每个色阻单元121的滤光后,经反射层134反射回来的白光已经被过滤为不同颜色的光,为了防止不同颜色的光之间发生串扰,需要在黑矩阵层112中设置用于吸收光线的黑矩阵单元,并在黑矩阵单元与黑矩阵单元之间设置间隔区以让光线通过。
具体的,该黑矩阵层112设置于衬底基板111与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之间,其该黑矩阵层112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1121和第一平坦层1122,该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1121设置在该衬底基板111背离该出光面1111的一侧的表面,该第一平坦层1122覆盖在该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1121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该黑矩阵单元1121之间。其中,每个该色阻单元121在该衬底基板111上的投影至少覆盖相邻两个该黑矩阵单元1121之间的间隔,也即每个该色阻单元121在该衬底基板111上的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相邻两个该黑矩阵单元1121之间的间距,从而避免通过该间隔的光线中还存在未经色阻单元121滤光的光线,并且使得在通过该黑矩阵层112后的光线之间不发生串扰。该第一平坦层1122的作用在于使得该黑矩阵层112能够更好地承载薄膜晶体管层113。具体的,该第一平坦层1122和该第二平坦层122均为透光材料。
对于单个黑矩阵单元1121,黑矩阵单元1121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当黑矩阵单元1121选择为单层结构时,其材料可以选择MoOx或者其他黑色材料。当黑矩阵单元1121选择为多层结构时,请参阅图3,图3是黑矩阵单元112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黑矩阵单元1121可以是包括依次叠成设置的第一层11211、第二层11212以及第三层11213的三层结构,其中第一层11211位于该衬底基板111背离该出光面1111的一侧的表面。第一层11211为金属,金属为Al、Cu、Mo、Ti中的任一种。第二层11212为透明层,透明层为透明导电层(ITO,IZO,IZTO,IGZO中的任一种)或者透明介质层(透明金属氧化物或透明氮化物)。第三层11213为Mo。其中,由于第三层11213(Mo)的吸光作用较好,因此,光线进入第三层11213后大部分被吸收,即使存在光线穿过第三层11213进入到第一层11211、第二层11212以及第三层11213组成的谐腔中,也会在第一层11211和第三层11213之间来回反射,但是无法再从第三层11213中射出,从而实现吸光的效果,防止色串扰现象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该黑矩阵单元1121的材料优选为耐高温的无机材料,利用无机材料的耐高温特性,使得在该衬底基板111上进行高温工艺(工艺温度大于300°)制程过程中,黑矩阵单元1121在该衬底基板111上也不会存在脱落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黑矩阵层112的功能可靠性。
其中,该显示面板10还包括粘胶层(图中未示出),该粘胶层设置在该色转换层133与该反射层134之间。
具体的,为了增强色转换层133与该反射层134之间的结合力,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性增加粘胶层来将二者结合,且该粘胶层优选为透光材料,使得反射层134反射回来的光线可以透过粘胶层。
请参阅图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具体可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该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提供衬底基板111,该衬底基板111具有出光面1111。
步骤S2:在该衬底基板111背离该出光面1111的一侧上形成黑矩阵层112。
具体的,在步骤S2中,黑矩阵层112的形成可以分为如下步骤:在该衬底基板111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1121;在该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1121的表面覆盖第一平坦层1122,并使该第一平坦层1122填充于相邻两个黑矩阵单元1121之间。
步骤S3:在该黑矩阵层112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层113。
具体的,请参阅图2,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中设置有驱动晶体管1131,该驱动晶体管1131包括栅极1131g、漏极1131d以及源极1131s。
步骤S4:在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上形成彩膜层12。
具体的,在步骤S4中,彩膜层12的形成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在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121;在该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121的表面覆盖第二平坦层122,并使该第二平坦层122填充于相邻两个色阻单元121之间。
请参阅图2,为了将该发光器件131与该薄膜晶体管层113中设置的驱动晶体管1131电连接,步骤S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在该第二平坦层122中形成贯穿该第二平坦层122的导线123的步骤,以使该导线123的一端与驱动晶体管1131的漏级1131d电连接。
步骤S5:转移多个发光器件131于该彩膜层12上。
请参阅图2,该彩膜层12中还形成有贯穿该第二平坦层122的导线123,该第二平坦层122的表面上还形成有第一导电层136和第二导电层137,该第二导电层137与该导线123的另一端(未连接漏极1131d一端)连接。该第一导电层136还用于与VSS电路(图中未示出)连接,该第二导电层137还用于与VDD电路(图中未示出)连接。
该第一导电层136和该第二导电层137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1351和第二电极1352。因此,在步骤S5中,具体是将发光器件131转移至该第一电极1351和该第二电极1352上。
步骤S6:在该彩膜层12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132,以使各该发光器件131设置于相邻两个该挡墙132之间。
步骤S7:在该多个发光器件131上以及该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132的表面上覆盖色转换层133。
示例性地,色转换层133可以采用整面涂布工艺,例如旋涂、刮涂、喷涂等工艺,生产成本较低。
步骤S8:在该色转换层133上形成反射层134。
具体的,在步骤S8中,在该色转换层133上形成反射层134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在色转换层133形成粘胶层,将反射层134黏贴在粘胶层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
由于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因此,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详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中,通过将各个发光器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挡墙之间,且将该色转换层设置在该多个发光器件上,且覆盖在该多个挡墙的表面,使得发光器件产生的光线一部分直接射入到色转换层中被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另一部发射至该挡墙上的光线会被挡墙反射到该色转换层中以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从而提高了对发光器件出射光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色转换效率。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将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具有出光面的衬底基板、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上的黑矩阵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黑矩阵层上的薄膜晶体管层;
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的彩膜层;
位于所述彩膜层上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色转换层以及反射层,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和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设置在所述彩膜层上,且各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挡墙之间;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上,且覆盖在所述多个挡墙的表面;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色转换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和第二平坦层,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在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单元之间;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色阻单元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和第一平坦层,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一平坦层覆盖在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单元的表面,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所述黑矩阵单元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色阻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投影至少覆盖相邻两个所述黑矩阵单元形成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单元为金属/透明层/Mo三层结构或者MoOx单层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多个电极结构,所述多个电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平坦层之间,且各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在各所述电极结构上,并与各所述电极结构电连接;
其中,每个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层与所述电极结构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层的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彩膜层中还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导线,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薄膜晶体管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中设置有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源极、漏极以及栅极,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所述漏极连接。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具有出光面;
在所述衬底基板背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上形成黑矩阵层;
在所述黑矩阵层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层;
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形成彩膜层;
转移多个发光器件于所述彩膜层上;在所述彩膜层上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以使各所述发光器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挡墙之间;
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上以及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挡墙的表面上覆盖色转换层;
在所述色转换层上形成反射层。
CN202111651943.7A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64174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1943.7A CN116417488A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1943.7A CN116417488A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7488A true CN116417488A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53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1943.7A Pending CN116417488A (zh) 2021-12-30 2021-12-30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748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1587B2 (ja) 発光素子
JP5372009B2 (ja)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582525A (zh) 发光二极管及背光单元
US10914445B2 (en) Vehicle lamp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8235827A (ja) 発光装置
KR20120062303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6488116U (zh) 微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CN112909038A (zh) 超高分辨率MicroLED显示屏
CN11301331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79721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and increased light-reflectivity
CN113782561B (zh) 一种高亮度高可靠性的Micro-LED显示装置
CN212461695U (zh) 一种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KR20190038452A (ko) 발광 장치
US11777069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US10950764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130221383A1 (en) Transparent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of
CN116417488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216528892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63372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WO2023123280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6417489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216528893U (zh) 显示面板
US20220140209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3123270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JP7161132B2 (ja)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