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0833A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0833A
CN116400833A CN202310388667.2A CN202310388667A CN116400833A CN 116400833 A CN116400833 A CN 116400833A CN 202310388667 A CN202310388667 A CN 202310388667A CN 116400833 A CN116400833 A CN 116400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ubstrate
via hole
signal lin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86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86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08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0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08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数据线、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数据线与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数据线与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绝缘。本发明通过增加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上方的第二过孔来弱化第一过孔的影响,避免第一过孔周围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有效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以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斜纹。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控屏已经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触摸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摸屏、覆盖表面式触摸屏以及内嵌式触摸屏,其中,外挂式触摸屏是将触摸屏与液晶显示屏分开生产,然后贴合到一起成为具有触摸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外挂式触摸屏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光透过率较低、模组较厚等缺点,而内嵌式触摸屏将触摸屏的触控电极内嵌在液晶显示屏内部,利用互电容或自电容的原理实现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大大降低触摸屏的制作成本,受到各大面板厂家青睐。
目前,内嵌式触摸屏存在孔区亮暗不均,导致宏观上体现为斜纹现象。因此,如何避免在过孔区周围出现膜层不均,从而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过孔区周围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有效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数据线、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数据线与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数据线与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
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绝缘。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数据线、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数据线与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数据线与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绝缘,通过增加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上方的第二过孔来弱化第一过孔的影响,避免第一过孔周围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有效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以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斜纹。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A-A’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B-B’的剖面图;
图8是图5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C’的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9中C-C’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目前,内嵌式触摸屏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通过过孔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由于过孔的排列方式为斜向间隔排列,当过孔的深度较深时,容易在孔区出现膜层不均,从而产生孔区亮暗不均,导致宏观上体现为斜纹现象。
鉴于相关技术中触控屏存在显示不均的问题,发明人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如下研究,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内嵌式触摸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10’和围绕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11’;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触控电极3’以及触控信号线4’,触控电极3’呈阵列方式排列,多条触控信号线4’与对应触控电极3’通过过孔5’电连接,沿列方向X’上,相邻两个触控电极3’的过孔5’为斜向间隔排列(图1中黑色箭头指向处),当过孔5’深度较深时,如10mask(掩膜版)工艺中采用掩膜版对介质层进行图案化,形成深的过孔5’,容易在过孔5’周围出现膜层不均从而产生过孔周围亮暗不均,宏观上体现为斜纹的现象;现有解决方法通过将过孔5’打在蓝色子像素6’周围或减小过孔4’数量,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由于过孔5’只能打在蓝色子像素6’附近,则使打孔位置受限;另一方面,若通过减小过孔5’的数量来改善斜纹现象,则会增加接触阻抗。
为了避免在过孔周围出现膜层不均从而改善过孔区域亮暗不均现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关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参照图2-图4所示,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A-A’的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10和围绕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11;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数据线2、触控电极3以及触控走线4,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为数据线2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4包括触控信号线41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
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绝缘。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2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10和包围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11,衬底基板1可以由柔性或刚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或者由玻璃或钢化玻璃等玻璃材料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体现了本申请中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并未体现出薄膜晶体管,结合图4所示,薄膜晶体管21包括源极21a、漏极21b、半导体层21c、以及栅极21d,薄膜晶体管21的栅极21d控制薄膜晶体管21的开启与关闭,薄膜晶体管21的漏极21b电连接像素电极93,薄膜晶体管21的源极21a电连接数据线2,薄膜晶体管21导通后数据线2上的电压通过薄膜晶体管21的源极21a传输到漏极21b,对像素电极93进行驱动,当然像素电极93与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压差形成的电场可以控制液晶偏转实现显示。
继续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衬底基板1一侧设置多条数据线2、多个触控电极3以及多条触控走线4,如图4所示,将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可以使触控走线4更靠近衬底基板1;多条数据线2与多条触控走线4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方向X为数据线2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可选地,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也就是说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且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的延伸方向相同;触控走线4包括触控信号线41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多条触控信号线41和多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排列;将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可以节省掩膜版的数量,减少了掩膜版的数量,从而减少黄光工艺、刻蚀工艺以及光阻工艺的次数,即减少工艺制程,从而提升产能以及降低耗材,同时可以将公共电极分时复用触控电极3,在显示阶段,触控信号线41向电极输入公共电压,电极作为公共电极,在触控阶段,触控信号线41向电极输入触控信号线41并接收反馈信号,电极作为触控电极3;衬底基板1一侧还设置有多条栅极线5,多条栅极线5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排列,栅极线5与数据线2交叉限定出子像素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可以为同层且用同种材料制作而成,如同一个材料层依次经过黄光工艺(光阻涂布、曝光和显影等过程)、刻蚀工艺以及光阻剥离工艺形成的,数据线2和触控走线4在层叠关系上属于同一层;也可以为同层但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若是不同材料制作,则需要经过两次相同的黄光工艺(光阻涂布、曝光和显影等过程)、刻蚀工艺以及光阻剥离工艺形成的,数据线2和触控走线4在层叠关系上也属于同一层;
继续参照图4所示,触控电极3与多条触控信号线41叠层设置,并通过第一过孔7与触控信号线41电连接,即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电连接,可选地,第一过孔7可以仅贯穿触控信号线41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绝缘,第二过孔8除了贯穿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还需要贯穿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相对应的触控电极3,以实现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绝缘,可以理解为第二过孔8为无效过孔,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方的第二过孔8来弱化第一过孔7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方开设第二过孔8,使第二过孔8与第一过孔7呈第二方向Y排列,避免沿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触控电极3之间的第一过孔7呈斜向间隔排列,即便第一过孔7的深度较深,由于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方开设有第二过孔8,第二过孔8与第一过孔7沿第二方向Y排列,可以尽量避免在孔区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以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宏观上斜纹现象。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2所示,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两个第一过孔7沿第一方向X排列,采用上述方案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放置一个过孔电连接时由于接触不良导致的触控失灵问题,另一方面,减小触控电极3的电阻,可以理解为增加第一过孔7的数量来降低接触阻抗;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2所示,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过孔8,至少两个第二过孔8沿第一方向X排列,采用该方案,可以更有效的使视觉效果更均匀,更有利于改善斜纹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可以沿第一方向X整条设计,如参照图2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也可以采用断开方式设计,如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沿第一方向X上分成几段方式设计,具体而言,沿第一方向X上,每段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的长度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一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也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多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还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几分之几的触控电极3的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数据线2、触控电极3以及触控走线4,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同层设置,数据线2与触控走线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为数据线2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4包括触控信号线41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绝缘,通过增加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方的第二过孔8来弱化第一过孔7的影响,避免第一过孔7周围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有效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以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斜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9,每个触控电极3覆盖多个像素单元9,每个像素单元9包括第一子像素91和第二子像素92,第一子像素91与第二子像素92在图2中填充图案不同,第一子像素91的出光波长大于第二子像素92的出光波长;具体而言,第一子像素91可以为红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的出光波长范围在622~760nm;第一子像素91也可以为为绿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的出光波长范围在492~577nm;第二子像素92可以为蓝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出光波长范围在435~450nm,蓝色子像素的出光波长相对于红色子像素或绿色子像素的出光波长相对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被动发光显示,如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光源为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经过触控显示面板后出去,出光波长是指背光模组的光透过子像素之后再出去的波;针对自发光显示,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出光波长是指自身的发光波长;
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一子像素91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一子像素列910,且触控信号线4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像素列91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而言,继续参照图3所示,第一子像素91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一子像素列910,第一子像素列910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列910a,第一子像素电极列910a是指沿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数据线2之间的区域,触控信号线41位于沿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数据线2之间的区域,触控信号线41靠近第一子像素电极列910a一侧设置,第一过孔7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子像素电极列910a之间;
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二子像素92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二子像素列920,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列92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而言,继续参照图3所示,第二子像素92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二子像素列920,第二子像素列920包括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是指沿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数据线2之间的区域,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位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条数据线2之间的区域,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靠近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设置,第二过孔8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子像素电极列910a与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之间,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第二过孔8更靠近第二子像素92设置,由于第二子像素92可以为蓝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发光亮度低,导致蓝色子像素的位置较暗,因此,将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靠近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设置,并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方开设第二过孔8,从而在视觉上的差异不容易被感知出来,达到视觉效果更均匀,进而改善斜纹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中B-B’的剖面图;图8是图5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或者,参照图5-图8所示,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4所示,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第一过孔7与第二过孔8的尺寸尽可能一致或者,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的尺寸一致,如第一过孔7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矩形,第二过孔8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矩形;由于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相对应的绝缘层6以及触控电极3的位置均进行图案化,形成第二过孔8,如此做均匀分布的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避免因孔区膜层凹槽导致亮度差异,使视觉效果更均匀,改善了宏观斜纹的现象;此外,由于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不仅能够简化掩膜版的制作难度,从而节约掩膜版的制作成本,而且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以便于调控两者的尺寸。
继续参照图6-图7所示,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一过孔7与第二过孔8的尺寸不同,如第一过孔7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矩形,第二过孔8的形状可以为条形,该条形可以为长条形,该第二过孔8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过孔8形成于触控电极3与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之间的绝缘层6以及对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的触控电极3,第二过孔8分别位于每个子像素上,由于第二过孔8同样存在膜层凹陷且投影面积远大于第一过孔7,因此,亮度差异主要集中在投影面积较大的第二过孔8,同时由于触控信号线41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上排列,且在触控信号线41上开设的多个第一过孔7分别沿第一方向X上排列,以及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上排列,且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开设的多个第二过孔8分别沿第一方向X上排列,也就是说,多个第一过孔7和多个第二过孔8沿第一方向X和沿第二方向Y上均匀分布,从而使视觉效果更加均匀,进而宏观上改善斜纹的问题;此外,通常不同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不同,由于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不同,从而第二过孔8的分布位置也可能不同,两者面积不同,使第二过孔8可以根据其分布的位置的空间灵活设置其尺寸和形状,充分利用空间,使设计更加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公共电极上方的绝缘层和像素电极未示出,相关设计请参考图4,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层6,绝缘层6可以采用透明的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或二者的组合制备;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绝缘层6位于触控电极3和触控走线4之间;
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过孔7贯穿绝缘层6,第二过孔8依次贯穿触控电极3和绝缘层6;第二过孔8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子孔81和第二子孔82,其中,第一子孔81靠近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一侧,第一子孔8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孔8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子孔81贯穿绝缘层6,第一子孔81与第一过孔7同层设置,均是对触控走线4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进行挖孔,第一过孔7与第一子孔81的尺寸可以一致,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子孔82贯穿触控电极3,利用第二子孔82可以减少耦合电容,为了避免工艺波动,工艺波动是指制作不同的膜层,例如第一子孔81和第二子孔82时会产生位移偏差的情况,第二子孔82的尺寸需要比第一子孔81的尺寸略大,外扩的大小需要抵消工艺波动,采用该方案,不仅有利于节约工艺流程,而且通过增加第一子孔81和第二子孔82,不仅能够实现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的绝缘,而且有效改善斜纹问题,同时减少耦合电容。
为了更好地降低触控信号线41的负载,在触控电极3与触控信号线41相对应的部分位置也开设有开缝41a,以减小触控信号线41与触控电极3的正对的交叠面积,进一步减少耦合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绝缘层6的厚度为2.0μm~4.0μm,触控电极3的厚度为0.05μm~0.15μm,由于该绝缘层6的厚度很厚,因此,上述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的投影面积是由绝缘层6的面积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为了简化工艺制作,继续参照图4所示,第一过孔7贯穿触控信号线41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与第二过孔8中第一子孔81贯穿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可以同时制作,具体而言,先形成触控信号线41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绝缘层6,在绝缘层6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对应触控信号线41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处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对应触控信号线41的第一过孔7和对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的第一子孔81;接着,在绝缘层6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形成触控电极层,使每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与其中一条触控信号线41电连接,每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子孔81与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电连接;最后在触控电极3对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对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的第二子孔82,第二子孔82连通第一子孔81;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一过孔7贯穿触控信号线41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与第二过孔8贯穿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与触控电极3之间的绝缘层6分开制作,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图7所示,触控走线4还包括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沿第一方向X延伸;
触控电极3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触控电极列30,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列30之间具有狭缝31,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
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触控走线4还包括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和触控信号线41可以均为等长设置,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和触控信号线41也可以不等长,本实施例以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和触控信号线41仅以等长设置举例,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和触控信号线41的延伸方向可以均相同,有利于工艺制作,减少工艺制程,提升产能以及降低耗材;
继续参照图5所示,触控电极3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触控电极列30,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列30之间具有狭缝31,狭缝31是指沿第一方向X延伸狭窄细长的缝隙;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例如,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位于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列30之间,或者,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可以理解为一部分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另一部分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触控电极列3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在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与触控电极列30上触控电极3绝缘设置;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狭缝31处布设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且在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利用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进一步弱化第一过孔7的影响,如容易在第一过孔7周围出现膜层不均从而产生孔区亮暗不均问题,从而使视觉效果更均匀,更有效地改善斜纹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仅体现了本申请中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以及通过狭缝31处布设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且在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并未体现出薄膜晶体管21,针对薄膜晶体管21可以参考图4,在次不再赘述。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9,每个触控电极3覆盖多个像素单元9,每个像素单元9包括第一子像素91和第二子像素92,第一子像素91的出光波长大于第二子像素92的出光波长;第一子像素91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一子像素列910,且触控信号线4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子像素列91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子像素92在第一方向X上构成第二子像素列920,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列92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针对该方案已在上述详细解释,在此不在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8所示,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像素列92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也就是说,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位于沿第二方向Y上,更靠近第二子像素电极列920a一侧,可以理解为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也靠近第二子像素92,采用该方案,通过将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均更靠近第二子像素92设置,由于第二子像素92可以为蓝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的发光亮度低,导致蓝色子像素的位置较暗,因此,将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和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均靠近第二子像素92一侧设置,并在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开设第二过孔8,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上方开设第三过孔430,从而在视觉上的差异更不容易被感知出来,使视觉效果更均匀,进而更有效改善斜纹现象。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第三过孔4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过孔430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过孔7和多个第二过孔8均沿第一方向X排列,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部分显示区10设置多个第二过孔8和多个第三过孔430,如对于宏观上斜纹可见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整个显示区10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过孔8和多个第三过孔430,这样整面性设置更加均匀,从而使视觉效果更均匀,进而更有效地改善斜纹。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7所示,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三过孔43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且第三过孔43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7所示,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因此,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的形状可以均为条形,且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的尺寸一致;而第一过孔7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矩形,且第一过孔7的尺寸小于第三过孔430的尺寸,由于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同样存在膜层凹陷且投影面积远大于第一过孔7,由于亮度差异主要集中在投影面积较大的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又因此该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均匀分布,从而使视觉效果更加均匀,进而宏观上改善斜纹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当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交叠时,第三过孔430位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相对应的绝缘层6,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可以将第一过孔7、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对应的绝缘层6同时制作;当狭缝3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时,第三过孔430位于触控电极3与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之间的绝缘层6以及挖开对应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的触控电极3;为了简化工艺流程,第一过孔7、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对应的绝缘层6可以同时制作,针对第三过孔430对应触控电极3的部分与第二过孔8对应触控电极3的部分制作工艺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可以沿第一方向X整条设计,如参照图5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也可以采用断开方式设计,如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沿第一方向X上分成几段方式设计,具体而言,沿第一方向X上,每段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的长度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一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也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多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还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几分之几的触控电极3的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C-C’的一种剖面图;图11是图9中C-C’的又一种剖面图;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每条触控信号线4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还开设有第二过孔8,且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就是说,触控信号线4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除了第一过孔7,还设置有第二过孔8,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如此做整面均匀分布的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实现全屏打孔,从而使视觉效果更均匀,进而改善斜纹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体现了本申请中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每条触控信号线4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还开设有第二过孔8,且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8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以及通过狭缝31处布设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且在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并未体现出薄膜晶体管21,针对薄膜晶体管21可以参考图4,在次不再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触控信号线41可以沿第一方向X整条设计,如参照图2和图5所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部分触控信号线41也可以采用分段方式设计,如在触控信号线41通过第一过孔7与触控电极3电连接,第一过孔7向远离集成电路(图中未示出)一侧的方向上,还可以增加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图中未示出),例如当集成电路位于显示面板的下边框时,沿第一方向X上,触控信号线41位于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与集成电路之间,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一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也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多个触控电极3的长度,还可以为沿第一方向X上几分之几的触控电极3的长度,并在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上开设第二过孔8或者第一过孔7,需要强调的是:若在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上开设第二过孔8,则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不受触控电极3的长度限制,若在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上开设第一过孔7,则沿第一方向X上,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不能同时与相邻两个触控电极3电连接,也就是说在第三虚设触控信号线上设置第二过孔8或第一过孔7,对开孔的种类不做限定,只要能保证沿第一方向X上,各个触控电极3不会相互干扰即可,同时除了触控信号线41通过第一过孔7与触控电极3电连接处之外,也可以沿第一方向X上,在触控信号线41与其余触控电极3绝缘的情况下还开设有第二过孔8。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10所示,第二过孔8的形状可以与第一过孔7相同,如圆形或者矩形,继续参照图11所示,第二过孔8的形状可以为条形,第二过孔8依次贯穿触控电极3和绝缘层6,第二过孔8也可以包括第一子孔81和第二子孔82,其中,第一子孔81靠近触控走线4一侧,第一子孔81贯穿绝缘层6,为了简化工艺流程,第一子孔81与第一过孔7可以同层设置,但需要将第一子孔8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触控电极3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子孔82,第二子孔82与第一子孔81相连通,第一子孔8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孔82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也就是说;由于在第一子孔8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挖第二子孔82,实现除第一过孔7之外,其余第二过孔8对应的触控信号线41与触控电极3绝缘,同时可以做整面均匀分布的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从而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斜纹现象;可选地,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一子孔8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同,如图10所示,或者,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一子孔8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如图1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与触控电极3相对应的第一过孔7为有效过孔,与触控电极3相对应的第二过孔8为无效过孔,与相邻两个触控电极列之间的第三过孔430也为无效过孔;
图10和图11中公共电极上方的绝缘层和像素电极未示出,相关设计可以参考图4,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2所示,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均位于第一水平面D上,第一水平面D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从而使各个子像素相对应的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的位置保持一致,从而对光学的影响(如光的亮度差异)也会趋于一致,从而达到视觉效果均匀,进而改善斜纹现象。
可选地,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2所示,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过孔7、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均位于第一水平面D上,第一水平面D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从而使各个子像素相对应的第一过孔7、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的位置保持一致,从而对光学的影响(如光的亮度差异)也会趋于一致,从而达到视觉效果更均匀,进而更有效地改善斜纹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仅体现了本申请中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1与一个触控电极3通过第一过孔7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8、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过孔7、第二过孔8和第三过孔430均位于第一水平面D、以及通过狭缝31处布设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且在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4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430,并未体现出薄膜晶体管21,针对薄膜晶体管21可以参考图4,在次不再赘述。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9和图11所示,对应同一个触控电极3第二过孔8与第一过孔7沿第一方向X上交错排布,还以第二过孔8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子孔81和第二子孔82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子孔81与第一过孔7同层设置,针对对应同一个触控电极3上,第一子孔81与第一过孔7沿第一方向X上交错排布,且第一子孔81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可以大于第一过孔7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每个第一子孔81分布每个子像素上,由于第一子孔81同样存在膜层凹陷且正投影面积远大于第一过孔7,使亮度差异主要集中在第一子孔81处,又因该第一子孔81均匀分布,从而改善宏观上斜纹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栅极线5,栅极线5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相交,栅极线5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上栅极线5与衬底基板1相交于交点E,第二过孔8位于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42上靠近交点E处,对于子像素电极来说,子像素电极、数据线2与栅极线5之间连接有薄膜晶体管(TFT)21,第二过孔8更靠近薄膜晶体管21位置设置,从而保证各个子像素内的第一过孔7和第二过孔8位置尽量保持一致,对光学的影响也会比较接近,进而改善斜纹现象。
基于同一发明原理,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200,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数据线、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数据线与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数据线与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触控走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绝缘,通过增加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上方的第二过孔来弱化第一过孔的影响,避免第一过孔周围出现膜层不均现象,从而有效改善过孔区亮暗不均现象,进而改善斜纹。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数据线、触控电极以及触控走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触控走线同层设置,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所述触控走线包括触控信号线和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
至少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触控电极覆盖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出光波长大于第二子像素的出光波长;
所述第一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构成第一子像素列,且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列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二子像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构成第二子像素列,且所述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列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或者,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形状为圆形或者矩形,所述第二过孔的形状为条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层,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触控走线之间;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过孔依次贯穿所述触控电极和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还包括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所述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构成触控电极列,沿第二方向上,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列之间具有狭缝,所述狭缝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第二虚设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开设有第三过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还开设有第二过孔,且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均位于第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水平面为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垂直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应同一个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交错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栅极线,所述栅极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上栅极线与衬底基板相交于交点,所述第二过孔位于第一虚设触控信号线上靠近交点处。
1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
CN202310388667.2A 2023-04-12 2023-04-12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4008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8667.2A CN116400833A (zh) 2023-04-12 2023-04-12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8667.2A CN116400833A (zh) 2023-04-12 2023-04-12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0833A true CN116400833A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15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8667.2A Pending CN116400833A (zh) 2023-04-12 2023-04-12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08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8326B1 (ko) 어레이 기판, 그 제조 방법 및 구동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10845933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579368B1 (ko) 게이트 구동 회로 아래에 여분의 신호 배선을 갖는 표시 패널
CN107491211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5206625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80158876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KR102609423B1 (ko) 터치 센서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786434B (zh) 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装置和像素驱动电路
KR102443121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KR102579383B1 (ko) 비대칭 블랙 매트릭스 패턴을 갖는 터치 인식 가능 표시 패널
CN11102572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81411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3477443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7301569U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8485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22010247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7082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11714A (zh) 显示面板
CN116400833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1104049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装置
US2022026937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0044690A1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630543B2 (en) Touch s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444137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simplified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KR20140083495A (ko)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