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7711B -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7711B
CN116387711B CN202310635166.XA CN202310635166A CN116387711B CN 116387711 B CN116387711 B CN 116387711B CN 202310635166 A CN202310635166 A CN 202310635166A CN 116387711 B CN116387711 B CN 116387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ort
main body
long
lower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5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87711A (zh
Inventor
熊永锋
陈志雄
黄立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51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77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7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7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87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7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 H01M50/143Fireproof; Explosion-pro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5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6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下塑胶包括主体板和沉台,主体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沉台连接在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沉台的第一侧面与第一表面齐平,沉台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凸出于第二表面,沉台的第三侧面位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并且,第三侧面与主体板相背离;沉台与主体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且第三侧面的至少一个位置配置为注塑部;凸台设置在主体板背向沉台的一端,凸台自第二表面一侧凸出,凸台开设有若干通气孔,凸台的位置与防爆阀对应。如此,可缩短注塑工序的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的端盖组件的厚度是影响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重要参数,端盖组件过厚则降低电池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目前的端盖组件包括用于顶盖和极柱之间进行绝缘的下塑胶,为了提升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通常将下塑胶设计得很薄。下塑胶通常采用注塑工艺制作,然而,目前的下塑胶的注塑方式不合理,导致需要较长的注塑时间,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解决注塑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包括:主体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沉台,连接在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沉台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沉台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沉台的第三侧面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并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主体板相背离;所述沉台与所述主体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第三侧面至少一个位置配置为注塑部;凸台,设置在所述主体板背向所述沉台的一端,所述凸台自所述第二表面一侧凸出,所述凸台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凸台的位置与防爆阀对应。
设置注塑部位于沉台的第三侧面,使得熔化的塑胶沿着沉台向主体板一侧流动,整体塑胶的流动方向为主体板的长度方向,可以将注塑模具的脱模方向沿着主体板1的厚度方向设置,注塑口位于模具上方,热熔塑胶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结合负压吸力双重引导,从上至下快速流动充满模腔,缩短注塑工序的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台包括第一长板、第二长板、底板和筋条;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部,所述筋条连接在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相对的表面,且所述筋条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筋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长板与所述主体板连接,所述第二长板背向所述第一长板的表面为所述第三侧面。设置如上的沉台的结构,注塑时塑胶从第二长板背向第一长板一侧的注塑部开始将塑胶注入,塑胶会沿着第二长板-底板(筋条)-第一长板-主体板的方向流动,直至占满模腔,设置筋条使得塑胶流动的路径增加,有利于加快塑胶流动速度,同时在成型的下塑胶中,筋条能够加强沉台的结构强度,结构更稳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长板包括均与所述主体板连接并依次连接的第一短板、第一过渡板、第二短板、第二过渡板和第三短板,所述第一短板、所述第二短板和所述第三短板均沿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沿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短板相对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三短板更靠近所述第二长板。设置第二短板更靠近第二长板,可以使得注塑时塑胶相比于其他位置更快的流到第二短板的位置,进而流到主体板上,也就是说,在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塑胶以不同的速度流到主体板的不同位置,前面先流过的塑胶对后面的塑胶起到导向和引流作用,相比于同时流过产生的大阻力,此种方式能够减小塑胶流动的阻力,从而加快塑胶占满模腔,进而加快注塑成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短板与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2,满足:2≤H1/H2≤3.5。满足此关系式,使得第二短板相对于第一短板向第一长板一侧偏移的位置适中,对注塑过程中塑胶的流速加快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满足沉台的结构强度足够的要求;当此关系式小于2时,第二短板和第一短板之间偏移距离较小,对加快塑胶流速的作用较小,当此关系式大于3.5时,第二短板过于靠近第二长板,会导致沉台的结构强度不足。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短板与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3,满足:H1=H3。如此,第一短板和第三短板与第二长板的距离相同,则注塑时塑胶在第一短板和第三短板对应位置处流动的时间和速度相同,便于与第二短板对应位置处的塑胶汇合,在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两侧的塑胶流速相同,便于形成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均匀一致的结构,内应力较小并且均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筋条包括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筋条,所述第二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筋条,其中,所述第一筋条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筋条的厚度为T2,满足:1.05≤T1/T2≤1.23。满足此关系式,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的厚度比例合理,即塑胶在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对应位置处的通道的宽度比例合理,塑胶在两处以合理的速度和流量流动,便于下塑胶各个位置以合理的速度成型;当此关系式大于1.23时,T1过大或T2过小,则塑胶的流速和流量分配不合理,导致模腔的各处塑胶流到并占满的时间差异过大,容易导致一些区域已经冷却成型,另外一些位置塑胶还未流到的情况;从成型后的结构上看,第一筋条的厚度过大时,也会浪费一些塑胶,第二筋条的厚度过小时,对沉台的结构加强作用过小,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此关系式小于1.05时,T1过小或T2过大,同样具有前述的塑胶的流速和流量分配不合理的缺陷,成型后的产品上看,由于第二短板更靠近第二长板第二筋条的厚度比第一筋条的厚度小一些即可保证结构强度,但第一筋条过于薄而第二筋条过于厚,会导致第一短板和第三短板处的沉台的结构强度不足,而第二筋条处又浪费了塑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台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板远离所述第一短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长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远离所述第三短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长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增加了塑胶从第二长板一侧流到第一长板一侧的路径,可以加快塑胶流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还可增加沉台的结构强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筋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筋条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多个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等间距间隔设置。设置多个第二筋条与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整体为等间距间隔设置,则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也相当于起到筋条的作用,在提升下塑胶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也作为注塑时热熔塑胶流动的通道,且等间距的设置使得注塑时热熔塑胶流动的通道的布局也较为均匀,方便快速成型。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台还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连接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边板连接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分别与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齐平。通过设置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增加了塑胶自第二长板向第一长板一侧流动的通道,成型后的沉台的结构强度提升,同时,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将第一长板和第二长板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开口封闭,避免第一长板和第二长板的端部的尖角结构和对电芯组件等造成剐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台围合形成凹槽,所述筋条与所述凹槽的底壁连接,所述凹槽的深度为D1,所述筋条在所述主体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D2,满足:1.15≤D1/D2≤1.45。满足此关系式,筋条的高度低于凹槽的深度,使得筋条不会与第一表面齐平,而是低于第一表面,在保证具有结构加强作用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注塑时由于塑胶冷却过程中收缩,而底板由于收缩可以向第一表面一侧翘起而抬升筋条的高度,进而导致筋条凸出于第一表面,导致下塑胶的第一表面与盖板紧贴安装时筋条对安装造成干涉。若此关系式小于1.15,则D1过小或D2过大,筋条的结构加强作用不足,同时注塑过程中筋条对应位置处的通道的截面积过小,塑胶流动阻力大,不利于提高注塑生产效率。若此关系式大于1.45,则D1过大或D2过小,则筋条很容易产生凸出于第一表面的情况,对下塑胶与盖板的安装产生干涉。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台在所述主体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1,所述主体板的厚度为L2,满足:2.8≤L1/L2≤4.8。满足此关系式,主体板和沉台的厚度合理,沉台凸出于主体板的高度合理,使得沉台能起到相应的隔开盖板和电芯组件的作用。若此关系式小于2.8,则L1过大或L2过小,则沉台凸出于主体板的高度过小,起不到隔开盖板和电芯组件的作用,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如转接件等结构;若此关系式大于4.8,则L1过小或L2过大,则主体板可能过薄而强度不足,或者沉台凸出于主体板的高度过大,主体板和电芯组件之间空间过大,容易导致内部的其他元器件晃动,也不利于储能装置的结构小型化。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短板、第五短板和第六短板,所述第四短板、所述第五短板和所述第六短板均沿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短板与所述第一短板正对,所述第五短板与所述第二短板正对,所述第六短板与所述第三短板正对,所述第四短板和所述第六短板的厚度均为E1,所述第五短板的厚度为E2,满足:1.15≤E1/E2≤2.15。满足此关系式,在端盖组件安装时,第四短板和第六短板的壁厚较厚,两者与麦拉(mylar)熔接能具有足够的强度。主体板上还设有极柱台,极柱台用于安装极柱,极柱台的位置与第五短板正对,第二短板更靠近第二长板,以给极柱台让位,导致第二短板和第五短板之间的凹槽的空间很狭窄,而第五短板相比于第四短板和第六短板的壁厚更薄,薄壁注塑后冷却温度基本保持一致,为了平衡塑胶液流道的过流效率和结构强度,在此取值范围内效果最佳。若此关系式大于2.15,则塑胶液流道过窄,注塑效率降低,小于1.15则第四短板和第六短板的强度不够,熔接麦拉时易受热弯曲变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部设置于所述筋条与所述第二长板的接合处。设置注塑部的上述位置,使得注塑口处与塑料流动的通道连通,即注塑口处注入的热熔塑胶可以直接从筋条处沿主体板的长度方向X流动,避免塑胶撞击模具形成熔接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部为2个,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四等分而形成三条等分线,其中第一条等分线和第三条等分线处各设有一所述注塑部。如此设置,可使得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热熔塑胶更加均匀流动,以形成内应力较小的塑胶件,避免塑胶件产生翘曲等缺陷,可提升产品良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盖板、防爆阀和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所述主体板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沉台的第一侧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防爆阀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沉台的一端与所述防爆阀相对。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芯组件、转接件和第二方面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端盖组件。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户用储能场景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二下塑胶的平面图;
图5是一种实施例的负极侧的第二下塑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第二下塑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第二下塑胶的平面图;
图8是图7中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5的第二下塑胶的侧视图;
图10是图5的第二下塑胶的另一侧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200-发电设备,300-用电设备;
11-壳体,12-电芯组件,121-电芯,122-正极耳,123-负极耳;
20-端盖组件,21-第一下塑胶,22-第二下塑胶,23-盖板,24-防爆阀,231-盖片;31-第一转接件,32-第二转接件;
1-主体板,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2-沉台,201-第一侧面,202-第二侧面,203-第三侧面,205-凹槽,210-第一长板,211-第一短板,212-第一过渡板,213-第二短板,214-第二过渡板,215-第三短板,220-第二长板,221-第四短板,222-第五短板,223-第六短板 ,230-底板,241-第一筋条,242-第二筋条,251-第一连接板,252-第二连接板,253-第一边板,254-第二边板,260-注塑部,3-凸台,4-极柱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100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参考附图1,本申请储能装置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该户用储能***包括电能转换装置(光伏板)、用户负载(路灯)、用户负载(家用电器)等以及储能装置100,该储能装置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等。当该储能装置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方形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请参考图1,储能装置100可以应用在户用储能场所中。户用储能场所中还可以包括发电设备200和用电设备300;发电设备200可以为光伏发电组件或风力发电组件,用电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为电视、电脑、照明灯等。储能装置100分别与发电设备200和用电设备300电连接,发电设备200产生的电力可以供给储能装置100储存,或供给用电设备300。储能装置100储存的电力也可以供给用电设备30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300,请参考图1和图2,用电设备300包括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为用电设备300供电。
请参考图2和图3,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11、电芯组件12、转接件和端盖组件20。电芯组件12包括电芯121、正极耳122和负极耳123,正极耳122和负极耳123分别与电芯121相连。电芯组件12设置在壳体11内,转接件连接电芯组件12和端盖组件20,端盖组件20封闭壳体11的开口。转接件包括正极侧的转接件,即第一转接件31和负极侧的转接件,即第二转接件32,端盖组件20与第一转接件31和第二转接件32相连,并连接壳体11的开口处封闭壳体11。
端盖组件20包括盖板23、防爆阀24和的下塑胶。防爆阀24设置在盖板23上,防爆阀24上还可覆盖有盖片231。请参考图3和图4,下塑胶包括正极侧的下塑胶,即第一下塑胶21和负极侧的下塑胶,即第二下塑胶22,第一下塑胶21和第二下塑胶22与盖板23连接。第一下塑胶21与正极耳122对应,第二下塑胶22与负极耳123对应,第一下塑胶21和第二下塑胶22沿盖板23的长度方向X对接,对接的位置与防爆阀24相对。
本申请实施例以负极侧的下塑胶,即第二下塑胶22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正极侧的下塑胶,即第一下塑胶21也可参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下塑胶,具体为负极侧的下塑胶,即第二下塑胶22,请参考图5至图7,第二下塑胶22包括主体板1和沉台2。
主体板1包括在其厚度方向Z上相背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为平面。
沉台2连接在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沉台2的第一侧面201与第一表面101齐平,沉台2与第一侧面201相背的第二侧面202凸出于第二表面102,沉台2的第三侧面203位于第一侧面201和第二侧面202之间,可以是第三侧面203连接第一侧面201和第二侧面202,第三侧面203与主体板1相背离。
主体板1背向沉台2的一端设置有凸台3,凸台3自第二表面102一侧凸出,凸台3还开设有若干通气孔,若干通气孔可以为阵列排布,凸台3的位置与防爆阀24对应。
主体板1的第一表面101和沉台2的第一侧面201齐平,并均与盖板23连接,主体板1远离沉台2的一端(即凸台3)与防爆阀24相对。
沉台2与主体板1为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使得主体板1和沉台2无需额外的连接结构,结构紧凑,连接可靠性高。
沉台2的第二侧面202凸出于第二表面102,使得第二侧面202可与下方的电芯组件12抵接,以使第二表面102与电芯组件12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供第二转接件32、极耳等容置。沉台2的第三侧面203用于与包覆电芯组件12的绝缘膜(通常为麦拉mylar)熔接固定,将电芯组件兜住,提升储能装置100的抗振动效果。
凸台3在防爆阀24下方支撑处一个间隙,方便气体在防爆阀24下方聚集,通过若干通气孔将气体导入防爆阀24。同时,凸台3隔开电芯和防爆阀24,凸台3对防爆阀24起到了遮蔽作用,避免电池以外跌落时,电芯组件12直接撞击到防爆阀24而导致防爆阀24误触发。
第二下塑胶22通过注塑工艺制作而成,注塑时通过模具(未图示)的注塑口向模具的模腔中注入经高温熔化的热熔塑胶,热熔塑胶填满模腔后,待高温的热熔塑胶温度降低使得热熔塑胶凝固成型后,进行脱模,得到第二下塑胶22。其中,在注塑时,通过注塑部260注入热熔塑胶,一方面,从模具角度来看,注塑部260为模具的注塑口的位置对应,另一方面,从第二下塑胶22角度来看,注塑部260为第二下塑胶22外表面的某个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沉台2的第三侧面203的至少一个位置配置为注塑部260。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注塑部260位于沉台2的第三侧面203,使得熔化的塑胶沿着沉台2向主体板1一侧流动,整体塑胶的流动方向为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可以将注塑模具的脱模方向沿着主体板1的厚度方向设置,注塑口位于模具上方,热熔塑胶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结合负压吸力双重引导,从上至下快速流动充满模腔,缩短注塑工序的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此外,还可沿着厚度方向开模的方式可以让第二下塑胶22脱模后在重力作用直接掉落至下方料盆内,减少了转运第二下塑胶22的机构,降低设备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并且降低生产设备的良率。
与凸台3相比,沉台2的结构流道较大且都是顺着注液流动方向,注塑部260设于沉台2侧可以以更高流速注入,提高注塑效率。凸台3处有若干通气孔,需要相对平缓的注塑流速,以确保通气孔周围能均匀布满熔融的塑胶液,保证第二下塑胶22的注塑良率。
进一步的,可以在注塑时将注塑部260设置在上方,例如,设置模具以使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在竖直方向上,沉台2设置在主体板1背向地心的一侧,则塑胶流动时受到重力作用能够加快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当塑胶在模具内成型后,如塑胶稍微过量,则注塑部260会残留下凸起,如塑胶略有不足,则注塑部260会形成凹槽。对于残留有凸起的情况,脱模后,如剪切或打磨掉该凸起,则在最终产品上并不会留下该凸起,注塑部260会形成与其他部分齐平的平面结构。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保留该凸起。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而言,注塑部260为在沉台2背向主体板1的表面的预设区域的结构,该预设区域的结构可为凸起、凹槽或为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注塑部260的数量可为1个或多个,如为多个,则多个注塑部260沿着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间隔设置。图5中示出了1个注塑部260的实施例。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和图6,沉台2包括第一长板210、第二长板220、底板230和筋条。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在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上相对设置,底板230连接在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之凸出于第二表面102的顶部。筋条连接在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之相对的表面,且筋条连接底板230,筋条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相同。第一长板210与主体板1连接,第二长板220背向第一长板210的表面为第三侧面203。
设置如上的沉台2的结构,注塑时塑胶从第二长板220背向第一长板210一侧的注塑部260开始将塑胶注入,塑胶会沿着第二长板220-底板230(筋条)-第一长板210-主体板1的方向流动,直至占满模腔,设置筋条使得塑胶流动的路径增加,有利于加快塑胶流动速度,同时在成型的第二下塑胶22中,筋条能够加强沉台2的结构强度,结构更稳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和图6,第一长板210包括均与主体板1连接并依次连接的第一短板211、第一过渡板212、第二短板213、第二过渡板214和第三短板215。第一短板211、第二短板213和第三短板215均沿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延伸,第一过渡板212和第二过渡板214沿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延伸,第二短板213相对第一短板211和第三短板215更靠近第二长板220。
设置第二短板213更靠近第二长板220,可以使得注塑时塑胶相比于其他位置更快的流到第二短板213的位置,进而流到主体板1上,也就是说,在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塑胶以不同的速度流到主体板1的不同位置,前面先流过的塑胶对后面的塑胶起到导向和引流作用,相比于同时流过产生的大阻力,此种方式能够减小塑胶流动的阻力,从而加快塑胶占满模腔,进而加快注塑成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从最终成型的产品来看,第二短板213相比于第一短板211和第三短板215更靠近第二长板220的结构,并不影响沉台2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由于第二短板213朝向第二长板220偏移了一些位移,使得主体板1上有更大的空间可设置其他结构,例如,可将极柱台设置的更靠近第二长板220,使得端盖组件20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使得储能装置100的结构更为紧凑。
可选的,请参考5至图7,第一短板211和第二长板220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短板213与第二长板220之间的距离为H2,满足:2≤H1/H2≤2.5。
满足此关系式,使得第二短板213相对于第一短板211向第一长板210一侧偏移的位置适中,对注塑过程中塑胶的流速加快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满足沉台2的结构强度足够的要求;当此关系式小于2时,第二短板213和第一短板211之间偏移距离较小,对加快塑胶流速的作用较小,当此关系式大于2.5时,第二短板213过于靠近第二长板220,会导致沉台2的结构强度不足。
进一步的,第三短板215与第二长板220之间的距离为H3,满足:H1=H3。如此,第一短板211和第三短板215与第二长板220的距离相同,则注塑时塑胶在第一短板211和第三短板215对应位置处流动的时间和速度相同,便于与第二短板213对应位置处的塑胶汇合,在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两侧的塑胶流速相同,便于形成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均匀一致的结构,内应力较小并且均匀。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至图7,筋条包括第一筋条241和第二筋条242,第一短板211和第二长板220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筋条241,第二短板213和第二长板220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筋条242,其中,第一筋条241的厚度为T1,第二筋条242的厚度为T2,满足:1.05≤T1/T2≤1.23。
由前论述可知,第一筋条241和第二筋条242对应位置处均是塑胶流动的通道,满足此关系式,第一筋条241和第二筋条242的厚度比例合理,即塑胶在第一筋条241和第二筋条242对应位置处的通道的宽度比例合理,塑胶在两处以合理的速度和流量流动,便于第二下塑胶22各个位置以合理的速度成型;当此关系式大于1.23时,T1过大或T2过小,则塑胶的流速和流量分配不合理,导致模腔的各处塑胶流到并占满的时间差异过大,容易导致一些区域已经冷却成型,另外一些位置塑胶还未流到的情况;从成型后的结构上看,第一筋条241的厚度过大时,也会浪费一些塑胶,第二筋条242的厚度过小时,对沉台2的结构加强作用过小,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此关系式小于1.05时,T1过小或T2过大,同样具有前述的塑胶的流速和流量分配不合理的缺陷,成型后的产品上看,由于第二短板213更靠近第二长板220,第二筋条242的厚度比第一筋条241的厚度小一些即可保证结构强度,但第一筋条241过于薄而第二筋条242过于厚,会导致第一短板211和第三短板215处的沉台2的结构强度不足,而第二筋条242处又浪费了塑胶。
可选的,第一筋条241和第二筋条242的数量可为1个或多个,如图5至图7示出了第一短板211和第二长板220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筋条241,第三短板215和第二长板220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筋条241,第二短板213和第二长板220之间连接有三个第二筋条242。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沉台2还包括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第一连接板251连接第一过渡板212远离第一短板211的一端和第二长板220,第二连接板252连接第二过渡板214远离第三短板215的一端和第二长板220。
第一过渡板212在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短板211和第二短板213的对应的端部连接,第三过渡板在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短板215和第二短板213的对应的端部连接。第一连接板251相当于第一过渡板212的延长板,第二连接板252相当于第二过渡板214的延长板。或者,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相当于前述的第一筋条241或第二筋条242。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增加了塑胶从第二长板220一侧流到第一长板210一侧的路径,可以加快塑胶流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还可增加沉台2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请参考图5至图7,第二筋条242的数量为多个,均位于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之间,且第一连接板251、多个第二筋条242和第二连接板252等间距间隔设置。
设置多个第二筋条242与第一连接板251、第二连接板252的整体为等间距间隔设置,则第一连接板251和第二连接板252也相当于起到筋条的作用,在提升第二下塑胶22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也作为注塑时热熔塑胶流动的通道,且等间距的设置使得注塑时热熔塑胶流动的通道的布局也较为均匀,方便快速成型。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沉台2还包括第一边板253和第二边板254,第一边板253连接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在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端,第二边板254连接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在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端,第一边板253和第二边板254分别与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齐平。
通过设置第一边板253和第二边板254,增加了塑胶自第二长板220向第一长板210一侧流动的通道,成型后的沉台2的结构强度提升,同时,第一边板253和第二边板254将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的长度方向X两端的开口封闭,避免第一长板210和第二长板220的端部的尖角结构和对电芯组件12等造成剐蹭。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图7和图8,沉台2围合形成凹槽205,具体的,第一长板210、第二长板220、底板230以及第一边板253和第二边板254共同围合形成凹槽205。筋条与凹槽205的底壁(即底板230)连接,凹槽205的深度为D1,筋条在主体板1的厚度方向Z上的尺寸(即高度)为D2,满足:1.15≤D1/D2≤1.45。
多个筋条的高度可以相同,图7中以第一筋条241为例进行示意。满足此关系式,筋条的高度低于凹槽205的深度,使得筋条不会与第一表面101齐平,而是低于第一表面101,在保证具有结构加强作用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注塑时由于塑胶冷却过程中收缩,而底板230由于收缩可以向第一表面101一侧翘起而抬升筋条的高度,进而导致筋条凸出于第一表面101,导致第二下塑胶22的第一表面101与盖板23紧贴安装时筋条对安装造成干涉。若此关系式小于1.15,则D1过小或D2过大,筋条的结构加强作用不足,同时注塑过程中筋条对应位置处的通道的截面积过小,塑胶流动阻力大,不利于提高注塑生产效率。若此关系式大于1.45,则D1过大或D2过小,则筋条很容易产生凸出于第一表面101的情况,对第二下塑胶22与盖板23的安装产生干涉。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和图9,沉台2在主体板1的厚度方向Z上的尺寸为L1,主体板1的厚度为L2,满足:2.8≤L1/L2≤4.8。其中,当主体板1为一平板时其厚度为L2,如主体板1的表面的边缘还设有一体成型的凸条,该凸条用于加强结构强度,则L2是指主体板1和凸条的总厚度。
满足此关系式,主体板1和沉台2的厚度合理,沉台2凸出于主体板1的高度合理,使得沉台2能起到相应的隔开盖板23和电芯组件12的作用。若此关系式小于2.8,则L1过小或L2过大,则沉台2凸出于主体板1的高度过小,起不到隔开盖板23和电芯组件12的作用,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如第二转接件32等结构。若此关系式大于4.8,则L1过大或L2过小,则主体板1可能过薄而强度不足,或者沉台2凸出于主体板1的高度过大,主体板1和电芯组件12之间空间过大,容易导致内部的其他元器件晃动,也不利于储能装置100的结构小型化。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和图7,第二长板2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短板221、第五短板222和第六短板223。第四短板221、第五短板222和第六短板223均沿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短板221与第一短板211正对,第五短板222与第二短板213正对,第六短板223与第三短板215正对。第四短板221和第六短板223的厚度均为E1,第五短板222的厚度为E2,满足:1.15≤E1/E2≤2.15。
满足此关系式,在端盖组件20安装时,第四短板221和第六短板223的壁厚较厚,两者与麦拉(mylar)熔接能具有足够的强度。主体板1上还设有极柱台4,极柱台4用于安装极柱,极柱台4的位置与第五短板222正对,第二短板213更靠近第二长板220,以给极柱台4让位,导致第二短板213和第五短板222之间的凹槽205的空间很狭窄,而第五短板222相比于第四短板221和第六短板223的壁厚更薄,薄壁注塑后冷却温度基本保持一致,为了平衡塑胶液流道的过流效率和结构强度,在此取值范围内效果最佳。若此关系式大于2.15,则塑胶液流道过窄,注塑效率降低,小于1.15则第四短板221和第六短板223的强度不够,熔接麦拉时易受热弯曲变形。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注塑部260设置于筋条与第二长板220的接合处。具体的,注塑部260对应模具的注塑口,筋条对应模具中的塑胶流动的通道,设置注塑部260的上述位置,使得注塑口处与塑料流动的通道连通,即注塑口处注入的热熔塑胶可以直接从筋条处沿主体板1的长度方向X流动,避免塑胶撞击模具形成熔接痕。
可选的,注塑部260可设置于第二筋条242与第二长板220(第五短板222)的接合处,也可设置于第一筋条241与第二长板220(第四短板221和/或第六短板223)的结合处,还可设置于第一连接板251和/或第二连接板252与第二长板220的结合处。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5和图10,注塑部为2个,第二长板220在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四等分而形成三条等分线,其中第一条等分线和第三条等分线处各设有一注塑部260。
图10中的三条虚线示出了三条等分线,沿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依次为第一条等分线、第二条等分线和第三条等分线,该三条等分线将第二长板220沿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进行四等分。应当理解的是,该三条等分线仅是辅助确定等分位置的辅助线,在结构上并不一定存在实体。如此设置,可使得主体板1的宽度方向Y上的热熔塑胶更加均匀流动,以形成内应力较小的塑胶件,避免塑胶件产生翘曲等缺陷,可提升产品良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所述下塑胶包括:
主体板,在其厚度方向上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沉台,连接在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沉台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沉台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沉台的第三侧面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并且,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主体板相背离;
所述沉台与所述主体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第三侧面上至少一个位置配置为注塑部;所述注塑部为所述下塑胶注塑未固定成型时,对应模具的注塑口;
凸台,设置在所述主体板背向所述沉台的一端,所述凸台自所述第二表面一侧凸出,所述凸台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凸台的位置与防爆阀对应;
所述沉台包括第一长板、第二长板和筋条,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筋条连接在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相对的表面,所述筋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长板与所述主体板连接,所述第二长板背向所述第一长板的表面为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筋条为下塑胶注塑未固定成型时,对应模具中的塑胶流动的通道;
所述第一长板包括均与所述主体板连接的第一短板和第二短板,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二短板均沿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短板相对所述第一短板更靠近所述第二长板;
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短板与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2,满足:2≤H1/H2≤3.5;
所述筋条包括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筋条,所述第二短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筋条,其中,所述第一筋条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筋条的厚度为T2,满足:1.05≤T1/T2≤1.23;
所述注塑部设置于所述筋条与所述第二长板的接合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之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部,所述筋条连接所述底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板包括均与所述主体板连接的第一过渡板、第二过渡板和第三短板,所述第三短板沿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沿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短板相对所述第三短板更靠近所述第二长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短板与所述第二长板之间的距离为H3,满足:H1=H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过渡板远离所述第一短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长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远离所述第三短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长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筋条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多个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等间距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还包括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连接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 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边板连接所述第一长板和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分别与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围合形成凹槽,所述筋条与所述凹槽的底壁连接,所述凹槽的深度为D1,所述筋条在所述主体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D2,满足:1.15≤D1/D2≤1.4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台在所述主体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为L1,所述主体板的厚度为L2,满足:2.8≤L1/L2≤4.8。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长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短板、第五短板和第六短板,所述第四短板、所述第五短板和所述第六短板均沿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短板与所述第一短板正对,所述第五短板与所述第二短板正对,所述第六短板与所述第三短板正对,所述第四短板和所述第六短板的厚度均为E1,所述第五短板的厚度为E2,满足:1.15≤E1/E2≤2.15。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部为2个,所述第二长板在所述主体板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四等分而形成三条等分线,其中第一条等分线和第三条等分线处各设有一所述注塑部。
12.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防爆阀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所述主体板的第一表面和所述沉台的第一侧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防爆阀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沉台的一端与所述防爆阀相对。
13.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组件、转接件和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端盖组件。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635166.XA 2023-05-31 2023-05-31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387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66.XA CN116387711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66.XA CN116387711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7711A CN116387711A (zh) 2023-07-04
CN116387711B true CN116387711B (zh) 2023-08-11

Family

ID=8696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5166.XA Active CN116387711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7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4335B (zh) * 2023-09-13 2023-12-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925573U (zh) * 2018-01-25 2018-09-28 深圳市朗能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其输出端组件及其保护板
CN114865181A (zh) * 2022-04-08 2022-08-05 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电池铝转接片的盖板组件
CN116014319A (zh) * 2023-02-09 2023-04-25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925573U (zh) * 2018-01-25 2018-09-28 深圳市朗能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其输出端组件及其保护板
CN114865181A (zh) * 2022-04-08 2022-08-05 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电池铝转接片的盖板组件
CN116014319A (zh) * 2023-02-09 2023-04-25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7711A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81495B (zh) 绝缘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8771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914335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23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565480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7019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32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0416458B (zh) 一种加强散热的防爆锂电芯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7219934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3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45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
CN208240756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箱体结构
CN216818421U (zh) 一种长条形锂电池顶盖结构
CN11645449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855769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99447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21447348U (zh) 一种电池壳体及电池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920374U (zh) 光伏接线盒
CN220106737U (zh) 一种家庭储能电池包金属箱体
CN220042159U (zh) 锂电池pack上盖及储能电池箱
CN219642960U (zh) 一种电池壳体及电池
CN218887434U (zh) 电芯盖板、电芯、电池包及车辆
CN216137597U (zh) 一种涂布陶瓷垫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