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53719A - 车身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53719A
CN116353719A CN202211483967.0A CN202211483967A CN116353719A CN 116353719 A CN116353719 A CN 116353719A CN 202211483967 A CN202211483967 A CN 202211483967A CN 116353719 A CN116353719 A CN 116353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disposed
vehicle
cross memb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39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敦志
藤泽耕太
村松佑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53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537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车身下部重量轻量化并实现车身下部的刚性提高的车身下部构造。包括:地板横梁(16),其将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12)和配置在车身中央的地板通道(14)连结;座椅托架(22a、22b、26a、26b),其在该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地板横梁(16)配置,并分别与下纵梁(12)及地板通道(14)连结;以及地板框架(5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在地板面板(18)上,座椅托架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内侧凸缘(72a))配置在俯视观察与地板框架(52)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等的车身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俯视观察呈H型的构造并在下纵梁与地板通道之间沿着车宽方向配置有1根地板横梁的车身下部构造。
在该地板横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设有座椅安装部。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采用H型的座椅支承构造,从而能够不影响乘员的脚下空间而使地板横梁的截面积增大,应对所输入的侧碰撞载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116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H型的座椅支承构造中,由于在沿前后方向远离地板横梁的位置配置有座椅安装部,因此很难将从座椅输入的载荷(座椅载荷)充分地向地板横梁传递,需要利用刚性低的地板面板支承座椅载荷。
由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H型的座椅支承构造中,存在很难充分支承座椅载荷、乘员的乘坐舒适性下降的可能。
另外,需要使车身下部重量轻量化并提高车身下部的刚性。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车身下部重量轻量化并实现车身下部的刚性提高的车身下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地板横梁,其将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与配置在车身中央的地板通道连结;座椅托架,其在所述地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所述地板横梁配置,并分别与所述下纵梁及地板通道连结;以及地板框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配置在地板面板上,所述座椅托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俯视观察与所述地板框架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能够使车身下部重量轻量化并实现车身下部的刚性提高的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4是从底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的局部透视仰视图。
图5是示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置的侧碰撞载荷传递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1地板框架及第2地板框架的端面图。
图7是示出地板横梁的扩宽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地板横梁的扩宽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地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地板通道结合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0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配置在下纵梁侧的第1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配置在下纵梁侧的第1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2 下纵梁
14 地板通道
16 地板横梁
18 地板面板
22a、22b 第1座椅托架
26a、26b 第2座椅托架
48 中柱(柱)
52 地板框架
54a 第1地板框架
54b 第2地板框架
56c (地板框架的)凸缘部
58a、58b 交叉部
64 弯曲部
66 落座部
68 倾斜部
70 内壁
72a (第1座椅托架的)内侧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10构成为,包括:下纵梁12,其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地板通道14,其配置在车身中央;单一的地板横梁16,其沿车宽方向配置,将下纵梁12与地板通道14连结;以及地板面板18,其配置在下纵梁12与地板通道14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图示俯视观察的车身左侧部分,省略与车身左侧部分线对称配置的车身右侧部分的图示。
如图2所示,地板横梁16的轴垂直截面呈大致帽形状。另外,该地板横梁16具有:上壁28a,其配置在上表面;前壁28b,其从该上壁28a的车辆前方端部向下方弯曲,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后壁28c,其从该上壁28a的车辆后方端部向下方弯曲,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前侧凸缘部28d,其从前壁28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侧弯曲;以及后侧凸缘部28e,其从后壁28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前侧凸缘部28d及后侧凸缘部28e分别通过例如点焊等接合/固定于地板面板18的上表面。
此外,如图1所示,在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设有随着趋向下纵梁12侧的端部而分别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宽的扩宽部30(参照图1的虚线部分)。该扩宽部30构成为,在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具备向车辆前方侧扩宽的前侧扩宽部32a和向车辆后方侧扩宽的后侧扩宽部32b二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前侧扩宽部32a及后侧扩宽部32b二者而构成扩宽部30,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的变形例所示,在地板横梁16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仅具有向车辆前方侧扩宽的前侧扩宽部32a,车辆后方侧也可以由未扩宽而与其他部位连续的平坦部34构成。另外,如图8的其他变形例的地板横梁16b所示,仅具有向车辆后方侧扩宽的后侧扩宽部32b,车辆前方侧也可以未扩宽而由与其他部位连续的平坦部34构成。像这样,也包含至少一个扩宽部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扩宽的情况。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地板横梁16的上壁28a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鼓出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6。该加强筋36由沿前壁28b延伸的前侧加强筋38a和沿后壁28c延伸的后侧加强筋38b构成。该前侧加强筋38a及后侧加强筋38b未止于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宽部30,而延伸至配置在比扩宽部3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位置(下纵梁12的附近部位)。
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设有朝向地板面板18侧(下方)凹陷的凹部40。该凹部40构成为,沿着地板横梁16的长度方向(车宽方向)延伸,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扩宽部30增大。因此,凹部40的最接近下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为最大。在凹部40的中间部分别设有例如内径为大中小的多个圆形状凹部42a和单一的椭圆形状凹部42b。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设置于扩宽部30的凹部40、多个圆形状凹部42a及椭圆形状凹部42b以外的凹部40的宽度尺寸设置为大致恒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一例,凹部40设置在前侧加强筋38a与后侧加强筋38b之间,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取代凹部40设置朝向上方鼓出的凸部。
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与地板通道14连结。即,如图9所示,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具有与地板通道14的上表面接合的上侧凸缘44a和与地板通道14的侧面接合的前侧凸缘44b及后侧凸缘44c。
另外,在地板横梁16的地板通道14侧的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的附近部位),与地板通道14连结的第2座椅托架26a、26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地板横梁16配置(参照图1)。设置在地板横梁16的上表面的凹部4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第2座椅托架26a、26b重叠的位置(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地板横梁16的接近下纵梁1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地板横梁16的方式分别配置有一组第1座椅托架22a、22b。另外,在地板横梁16的接近地板通道1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0,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地板横梁16的方式分别配置有一组第2座椅托架26a、26b。
此外,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4具有与下纵梁12(下纵梁内构件62b)接合的前侧凸缘46a及后侧凸缘46b(参照图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侧凸缘46b在与中柱(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前侧凸缘46a在比中柱48靠车辆前方位置与下纵梁12接合(连结)。
如图4及图3所示,在地板面板18的与地面对置的下表面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地板框架52。该地板框架52由配置在下纵梁12侧的第1地板框架54a和配置在地板通道14侧的第2地板框架54b构成。
第1地板框架54a的与地板横梁16相比的后方沿着下纵梁12以直线状配置,在与地板横梁16相比的前方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64(参照图4、图3)。第2地板框架54b沿着地板通道14以直线状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地板框架54a及第2地板框架54b分别具有与地板横梁16交叉的交叉部58a、58b。在该交叉部58a、58b,第1地板框架54a及第2地板框架54b分别经由地板面板18与地板横梁16接合。另外,地板横梁16的扩宽部30构成为,俯视观察时随着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第1地板框架54a重叠(交叉)的位置(交叉部58a)趋向车宽方向外侧(下纵梁12侧)而扩宽(参照图3)。
此外,地板横梁16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后壁28c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车宽方向观察)配置在与设置在中柱48的下端侧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参照图2)。
如图6所示,地板框架52的轴垂直截面呈帽形状,具有下壁56a、与下壁56a连续并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56b、56b以及与各侧壁56b的上端连续的凸缘部56c。地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及地板框架52的凸缘部56c分别焊接/固定于地板面板18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换言之,地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与将地板面板18置于中间的上表面接合(参照图2),地板框架52的凸缘部56c与下表面接合(参照图6)。在该情况下,在地板横梁16的凸缘部(前侧凸缘部28d、后侧凸缘部28e)与地板框架52的凸缘部56c在上下方向上交叉的交叉部58a、58b处,3张部件相互重合,同时且一体地焊接(参照图3所示的交叉部58a、58b的接合点)。
另外,配置在下纵梁12侧的第1地板框架54a经由弯曲部64而与配置在车辆前方的第1座椅托架22a接合(参照图3、图4)。
如图2所示,与地板横梁16相比配置在后侧的后方的第1座椅托架2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中柱48重叠的位置。与地板横梁16相比配置在前侧的前方的第1座椅托架22a与中柱48相比配置在车辆前方。
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后述的内侧凸缘72a等)以俯视观察与第1地板框架54a重叠的方式配置。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后述的外侧凸缘74a等)以俯视观察与第2地板框架54b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10及图11所示,各座椅托架分别呈箱状,从下侧支承未图示的座椅。在各座椅托架的上表面设有供未图示的座椅落座并借助未图示的螺栓及螺母安装座椅的落座部66。在落座部66设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座椅的安装孔67。
另外,在下纵梁12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设有以从落座部66向下纵梁12侧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68(参照图10及图11)。在地板通道14侧的第2座椅托架26a、26b设有以从落座部66向地板通道14且向车宽方向内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68(参照图1)。
此外,在下纵梁12侧配置在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壁70(参照图10),该内壁70沿着第1地板框架54a的外侧的凸缘部56c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换言之,在第1地板框架54a中,在比地板横梁16靠前侧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64,配置在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的内壁70俯视观察沿着该弯曲部64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参照图3)。
如图10及图11所示,进一步在下纵梁12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分别设有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凸缘72a、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凸缘72b、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凸缘72c及在车宽方向外侧与下纵梁12接合的外侧凸缘。该外侧凸缘由与下纵梁12的上壁接合的第1外侧凸缘72d、与下纵梁12的前侧侧壁接合的第2外侧凸缘72e及与下纵梁12的后侧侧壁接合的第3外侧凸缘72f构成。
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内侧凸缘72a配置在平面透视时与第1地板框架54a的外侧的凸缘部56c重叠的位置(参照图3)。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内侧凸缘72a经由地板面板18与第1地板框架54a的凸缘部56c一体地接合。即,第1座椅托架22a、22b与第1地板框架54a在第1地板框架54a的弯曲部64处经由地板面板18而相互接合(连结)。
此外,如图3及图1所示,地板通道14侧的第2座椅托架26a、26b具有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凸缘74a、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凸缘74b、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凸缘74c、在车宽方向内侧与地板通道14的上壁接合的第1内侧凸缘74d、与地板通道14的前侧侧壁接合的第2内侧凸缘74e、以及与地板通道14的后侧侧壁接合的第3内侧凸缘74f。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外侧凸缘74a配置在平面透视时与第2地板框架54b的内侧的凸缘部56c重叠的位置(参照图3)。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外侧凸缘74a经由地板面板18而与第2地板框架54b的内侧的凸缘部56c一体地接合。
此外,如图6所示,第1座椅托架22a、22b(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内侧凸缘72a(外侧凸缘74a)与将地板面板18置于中间的上表面接合,地板框架52(54a、54b)的凸缘部56c与下表面接合。在该情况下,由座椅托架(22a、22b、26a、26b)、地板面板18及地板框架52构成的3张部件相互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同时且一体地点焊。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焊接部位,在内侧凸缘72a(外侧凸缘74a)与地板面板18的上表面之间夹设有粘接剂(glue)G(参照图6)。
下纵梁12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62a(参照图1)和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62b(参照图9)。在下纵梁12的轴垂直方向的截面内,在下纵梁外构件62a与下纵梁内构件62b之间设有对该下纵梁12的截面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
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辆10基本上按照以上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地板横梁16,其将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12与配置在车身中央的地板通道14连结;座椅托架(第1座椅托架22a、22b、第2座椅托架26a、26b),其在地板横梁1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该地板横梁16配置,并分别与下纵梁12及地板通道14连结;以及地板框架5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配置于地板面板18。该座椅托架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1座椅托架22a、22b的内侧凸缘72a、第2座椅托架26a、26b的外侧凸缘74a)配置在俯视观察与地板框架52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托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俯视观察与地板框架52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由地板框架52适当地支承从未图示的座椅输入的载荷(座椅载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由座椅托架支承(吸收)从下纵梁12、中柱48等输入的侧碰撞载荷,因此,例如不需要增加其他横梁、由加强部件来加强,能够确保乘员的脚下空间宽。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车身下部重量轻量化并实现车身下部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框架52具有配置在地板面板18的下表面并与地板横梁16交叉的交叉部58a、58。在该交叉部58a、58b,地板框架52经由地板面板18而与地板横梁16接合(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框架52在与地板横梁16交叉的交叉部58a、58b与地板横梁16接合,由此能够将座椅载荷经由地板框架52传递至地板横梁16,能够更高效地支承座椅载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所输入的侧碰撞载荷传递至地板横梁16,进而能够由座椅托架支承(吸收)所传递的侧碰撞载荷。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不需要增加其他横梁、由加强部件来加强,能够确保乘员的脚下空间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框架52构成为包括配置在下纵梁12侧的第1地板框架54a和配置在地板通道14侧的第2地板框架54b。座椅托架具有与下纵梁12连结的第1座椅托架22a、22b及与地板通道14连结的第2座椅托架26a、26b。第1座椅托架22a、22b配置在俯视观察与第1地板框架54a重叠的位置。第2座椅托架26a、26b配置在俯视观察与第2地板框架54b重叠的位置。第1地板框架54a及第2地板框架54b分别设置为在交叉部58a、58b与地板横梁16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由第1地板框架54a及第2地板框架54b构成的多个地板框架52,各地板框架52分别与第1座椅托架22a、22b及第2座椅托架26a、26b连结,由此能够将座椅载荷经由多个地板框架52传递至地板横梁16,能够更高效地支承座椅载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所输入的侧碰撞载荷传递至地板横梁16,进而能够由座椅托架支承(吸收)所传递的侧碰撞载荷。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不需要增加其他横梁、由加强部件来加强,能够确保乘员的脚下空间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地板框架54a具有在比地板横梁16靠前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64。配置在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与该弯曲部64接合(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纵梁12侧配置在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与第1地板框架54a的弯曲部64接合,由此能够将输入至第1座椅托架22a的载荷(包含座椅载荷、侧碰撞载荷、偏置侧碰撞载荷等)经由弯曲部64高效地传递至第1地板框架54a。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座椅支承刚性。另外,能够将所输入的侧碰撞载荷等传递至第1地板框架54a并由第1座椅托架22a支承(吸收)。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增加其他横梁、加强等,能够确保乘员的脚下空间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框架52(第1地板框架54a及第2地板框架54b)具有与地板面板18接合(连结)的凸缘部56c。座椅托架(第1座椅托架22a、22b及第2座椅托架26a、26b)配置在俯视观察与该凸缘部56c重叠的位置,并经由地板面板18与凸缘部56c接合(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托架与地板框架52的凸缘部56c接合,由此,能够将所输入的座椅载荷经由地板框架52高效地传递至地板横梁1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座椅支承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从下纵梁12朝向上方延伸的中柱(柱)48。与地板横梁16相比配置在后侧的一个第1座椅托架22b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中柱48重叠的位置。与地板横梁16相比配置在前侧的另一第1座椅托架22a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配置在比中柱48靠前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配置在后侧的一个第1座椅托架2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中柱48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由下纵梁12和中柱48支承(吸收)座椅载荷。另外,通过将配置在前侧的另一第1座椅托架22a配置在中柱48的前方,从而能够利用中柱48及地板横梁16将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置的位置输入的偏置侧碰撞载荷经由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适当地向地板横梁16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横梁16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中柱48的车辆前方端部50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将从中柱48输入的侧碰撞载荷及从比中柱48靠前方输入的偏置侧碰撞载荷高效地传递至地板横梁1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前侧的第1座椅托架2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壁70沿着第1地板框架54a的外侧的凸缘部56c(弯曲部64)在车辆前后方向(弯曲部64的弯曲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将座椅载荷经由地板框架52高效地传递至地板横梁16,能够提高座椅支承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托架(第1座椅托架22a及第2座椅托架22b)具有供所安装的未图示的座椅落座的落座部66和与该落座部66相比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68。落座部66经由倾斜部68而分别与下纵梁12及地板通道14接合(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托架的落座部66经由倾斜部68而与下纵梁12及地板通道14接合,从而能够将座椅载荷分散至下纵梁12和地板通道14,能够提高座椅支承刚性。

Claims (9)

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横梁,其将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与配置在车身中央的地板通道连结;
座椅托架,其在所述地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所述地板横梁配置,并分别与所述下纵梁及地板通道连结;以及
地板框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配置在地板面板上,
所述座椅托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俯视观察与所述地板框架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框架具有交叉部,所述交叉部配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并与所述地板横梁交叉,
在所述交叉部,所述地板框架经由所述地板面板与所述地板横梁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下纵梁侧的第1地板框架和配置在所述地板通道侧的第2地板框架,
所述座椅托架具有与所述下纵梁连结的第1座椅托架和与所述地板通道连结的第2座椅托架,
所述第1座椅托架配置在俯视观察与所述第1地板框架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2座椅托架配置在俯视观察与所述第2地板框架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1地板框架及所述第2地板框架分别在所述交叉部与所述地板横梁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地板框架具有在与所述地板横梁相比的前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第1座椅托架与所述弯曲部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框架具有与所述地板面板连结的凸缘部,
所述座椅托架配置在俯视观察与所述凸缘部重叠的位置,并经由所述地板面板与所述凸缘部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下纵梁朝向上方延伸的柱,
与所述地板横梁相比配置在后侧的所述第1座椅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柱重叠的位置,
与所述地板横梁相比配置在前侧的所述第1座椅托架与所述柱相比配置在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下纵梁朝向上方延伸的柱,
所述地板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柱的车辆前方端部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壁沿着所述地板框架的凸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托架具有供所安装的座椅落座的落座部和与所述落座部相比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落座部经由所述倾斜部分别与所述下纵梁及地板通道连结。
CN202211483967.0A 2021-12-28 2022-11-24 车身下部构造 Pending CN1163537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3757 2021-12-28
JP2021213757A JP2023097565A (ja) 2021-12-28 2021-12-28 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53719A true CN116353719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898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3967.0A Pending CN116353719A (zh) 2021-12-28 2022-11-24 车身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2581A1 (zh)
JP (1) JP2023097565A (zh)
CN (1) CN11635371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02581A1 (en) 2023-06-29
JP2023097565A (ja) 202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702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EP2740651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JP4875558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875559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8491049B2 (en) Frontal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1434569B (zh) 车体下部构造
JP4910882B2 (ja) サスクロス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9607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230202578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16513322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4592399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116353719A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444298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10816662A (zh) 车辆
CN112789213A (zh) 副车架构造
JP5215917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8489763U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2020097281A (ja) 車両構造
JP728800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434571B (zh) 车体下部构造
JP4461816B2 (ja) キャブオーバ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06328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4262365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