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5816A -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5816A
CN115805816A CN202310046380.1A CN202310046380A CN115805816A CN 115805816 A CN115805816 A CN 115805816A CN 202310046380 A CN202310046380 A CN 202310046380A CN 115805816 A CN115805816 A CN 115805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braking
braking force
moto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63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05816B (zh
Inventor
董鹏
李俊青
徐向阳
王书翰
刘艳芳
郭伟
吴思豪
盛家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463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58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5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5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05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5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控制领域,公开了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包括:基于轮上电机制动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对轮上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进行协调控制;分析能量回收过程中,不同的换挡前后电机工作点的选择对能量回收率产生的影响,不同的换挡工况下换挡前后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将换挡工作点的选择策略、电机转速以及电池回收功率作为换挡规律制定的约束条件,制定基于经济性的能量回收过程中的换挡规律;根据换挡规律得到基于经济性的最优挡位分布图;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根据最优挡位分布图执行换挡操作。本发明能满足制动需求、制动平顺性的前提下,提高回收能量。

Description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控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汽车动力总成逐步电动化,其中,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在减少燃油消耗和降低污染排放等方面有巨大的潜能,是当今汽车行业的焦点。制动能量回收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实现节能的主要方式,因此提高制动回收的能量、保证制动过程的安全性等问题格外受到关注。
在能量回收过程中只是单一研究制动能量回收***,不将其他***与制动能量回收***进行耦合,无法最大幅度提升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的续驶里程。目前,对于匹配自动变速箱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在能量回收的过程中,针对制动力进行分配时,没有涉及到轮端制动与电机制动在换挡规律下的分配。在制动过程中进行换挡,不仅能强化汽车的再加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的能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量回收过程中的换挡规律制定方法来保证能量回收率和再加速能力。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5922987B公开了一种HEV/EV再生制动过程中的降挡策略,确定车速为零或制动踏板开度为零不成立,及电池荷电状态小于电池荷电上限阈值时,根据制动踏板开度得期望制动强度;期望制动强度小于制动强度阈值或当前挡位为1挡不成立时,算当前挡位下驱动电机提供的最大制动力;并根据最大制动力及需求制动力中的较小值,确定驱动电机输出转矩;根据该转矩算当前挡位下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加速率;取当前挡位及比其低的挡位对应的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加速率中的最大值,与当前挡位的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加速率作比较;若前者小,将挡位换到最大值对应的挡位。该发明能提高汽车再加速能力及再生制动回收的能量,从而提升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但是,该发明未涉及根据轮上电机制动力是否满足需求制动力,分情况制定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电液(电机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也未实现电机工作点的选取;更不涉及对轮上电机制动力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所提供的制动力时,对当前挡位下的轮上电机制动力与需求制动力进行对比,以及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与需求制动力的对比。因此,该发明专利不能有效保证能量回收率。
此外,在大部分制动工况下,经短暂制动后驾驶员往往有加速需求,那么当车辆从高速制动到低速,变速器的挡位依然保持在高挡位时,此时踩下制动踏板,即使变速器立刻降挡也会产生车辆加速动力延迟的现象。基于以上所讨论的情况,现有技术不能综合考虑轮端制动与电机制动协调控制换挡规律制定方法,无法提高车辆制动后的再加速能力和有效增加能量回收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对应的不足,针对前驱车辆,提供一种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增加能量回收量,提高了制动后的再加速能力,且保证了制动过程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适用于前驱车辆,即轮上电机制动力仅作用于车轮前轴的车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制定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
基于轮上电机制动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的判断条件,对轮上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进行协调控制: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则不需要液压制动力;二是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不足的部分由液压制动力来补充;
S2、换挡时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
根据S1中的两种情形,对电机工作点进行如下选择: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通过换挡将电机工作点沿着等功率曲线移动至等功率高效率区间,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不变;二是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通过换挡将电机工作点转移至电机高功率区间,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发生变化;
S3、确定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并执行换挡
将S2中制定的选择策略作为换挡规律制定的约束条件之一,即换挡前后最大轮上电机制动力和需求制动力对换挡时电机工作点选择的约束;此外,约束条件还包括电机转速和电池回收功率;然后基于约束条件,制定基于经济性的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并结合驾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换挡。
进一步的,在S1中,对轮上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进行协调控制,根据不同制动工况下的制动强度的大小,分为以下五种情形:
(1)在轻度制动时,制动强度z满足条件0≤z<z A 时,仅在前轴上提供制动力,z表示制动强度,根据制动踏板开度确定,数值在0-1之间;z A 表示轻度制动时最低制动强度的门限值,前后轴需求制动力按照下式确定:
Figure SMS_1
其中,z A 通过下式求得:
Figure SMS_2
式中,F Brake,Front F Brake,Rear 分别表示前轴和后轴的需求制动力,m为车辆质量,L a L b 分别表示车辆质心到前轴和后轴的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h g 表示车辆质心高度;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3
式中,F MotorBrake 表示轮上电机制动力,F HydraulicBrake,Front 表示前轮液压制动力,F HydraulicBrake,Rear 表示后轮液压制动力;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4
(2)当制动强度z满足z A z<z B 时,其中z B =0.5,前后轴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
Figure SMS_5
式中,k b =0.99表示制动力分配安全系数;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要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6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7
(3)当制动强度z满足z B z<z C 时,其中,z C =0.65,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8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9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轮上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10
(4)当制动强度z满足z C z<z D 时,其中z D =1,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1
其中,
Figure SMS_12
表示路面附着系数;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13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轮上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14
(5)当z≥z D 时,全液压制动,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为保证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紧急制动状态下电机不参与制动,即前轮制动力全部由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按如下公式分配:
Figure SMS_15
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16
进一步的,在S2中,换挡时对电机工作点的选择分以下三种情形:
情形1: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7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8
均大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9
;电机工作点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20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21
对应位置;
情形2: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22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23
均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24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25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26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27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28
的位置;
情形3: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30
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32
,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34
大于等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31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33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35
对应的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36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29
的位置;
情形1-3中,
Figure SMS_37
表示换挡前,
Figure SMS_38
表示换挡后,
Figure SMS_39
为换挡后电机处于高效率区间下的转速。
进一步的,在S3中,确定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的具体步骤如下:
S3-1:当车辆控制器识别到驾驶员需要制动时,获取换挡前车辆状态参数,包括当前车速
Figure SMS_48
,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46
,当前车辆挡位
Figure SMS_54
,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43
,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57
;判断当前车速
Figure SMS_42
是否为0,若为0,则返回S3-1;若当前车速
Figure SMS_50
不为0,则继续判断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44
是否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55
,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40
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51
,则返回S3-1;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49
小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56
,则继续判断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45
是否为0,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52
为0,则返回S3-1;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41
不为0,继续执行S3-2;其中,下标
Figure SMS_53
表示当前循环为第
Figure SMS_47
次循环;
S3-2:基于电机转速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基于变速箱速比计算当前挡位
Figure SMS_60
换至其余各挡位
Figure SMS_63
对应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65
;根据电机转速
Figure SMS_59
得到对应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SMS_62
;由需求制动力求得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64
,判断
Figure SMS_66
是否小于等于最大电机转速
Figure SMS_58
;若是,则跳转至S3-3;否则,不执行换挡,令
Figure SMS_61
并返回S3-1;
S3-3:基于S2的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
S3-4:根据约束条件,得到挡位
Figure SMS_68
所对应的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SMS_71
;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SMS_74
等于轮上电机制动需求功率
Figure SMS_69
与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SMS_72
中的较小值,其中,
Figure SMS_73
,式中,
Figure SMS_75
为换挡后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67
为换挡后电机转速
Figure SMS_70
下的最大电机扭矩;
S3-5:基于S1的所述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对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76
和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77
均大于等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SMS_78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79
或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80
小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SMS_81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S3-6:根据S3-2中当前挡位
Figure SMS_82
之外各换挡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83
和电机扭矩
Figure SMS_84
,得到当前挡位
Figure SMS_85
之外各挡位轮上电机制动效率
Figure SMS_86
,以及各挡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87
S3-7:基于电池回收功率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选取当前挡位
Figure SMS_88
之外各挡位的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89
中的最大值
Figure SMS_90
,并与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91
进行比较,如果
Figure SMS_92
大于
Figure SMS_93
,跳转至S3-8,否则令
Figure SMS_94
,并返回S3-1 ;
S3-8:进行换挡,目标挡位为
Figure SMS_95
对应的挡位;换挡完成后返回S3-1,并令
Figure SMS_96
,对换挡次数进行累计。
进一步的,在S3中的约束条件具体为:若当前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SMS_103
大于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01
,则电机的工作点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13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04
对应位置;否则获取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14
和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98
,若
Figure SMS_109
Figure SMS_99
,则电机工作点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08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97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07
对应的转速线移动到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02
;若
Figure SMS_111
<
Figure SMS_106
,则电机工作点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12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05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10
对应的转速线移动到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00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包括:
S4、基于S3制定的换挡规律,制作最优挡位分布图
根据S3中制定的换挡规律,以车速200km/h为初始速度,设置制动踏板开度从100%到0%,遍历出不同车速和制动踏板开度下的最大电池回收功率对应的挡位,即为最优挡位,进而得到基于经济性的不同车速和制动踏板开度下最优挡位分布图。
进一步的,在制作最优挡位分布图时,设置车速步长为1km/h,制动踏板开度步长为1%。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根据轮上电机制动力是否满足需求制动力,分情况制定了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电液制动力的分配,实现了电机工作点的选取;在探究轮上电机制动力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所提供的制动力时,不仅对当前挡位下的轮上电机制动力与需求制动力进行了对比,而且还考虑了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与需求制动力的对比。
(2)通过制定的液压制动与电机制动协调控制换挡规律方法,提升了车辆能量回收率、提高了车辆再加速能力和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且保证了制动过程的舒适性,延长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的续驶里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能量回收过程步骤1换挡电机工作点选择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能量回收过程步骤2换挡电机工作点选择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能量回收过程步骤3换挡电机工作点选择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能量回收过程换挡工作点选择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基于经济性的换挡规律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基于经济性的最优挡位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考虑液压制动与电机制动协调控制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该方法共包含四个步骤,分别是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制动能量回收过程电机工作点选择、制动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制定和制定经济性的最优挡位分布图并执行换挡。四个步骤之间呈递进关系,以下分别对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1、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
该制动力分配策略将液压制动与电机制动协调分配根据不同的制动工况下制动强度的大小分为了五种情况,其中前四种情况下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两种情形: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二是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不足的部分由前后液压制动力来补充。具体的电液制动力分配如以下所述:
(1)在轻度制动时,制动强度z满足条件0≤z<z A 时,仅在前轴上提供制动力,z表示制动强度,根据制动踏板开度确定,数值在0-1之间;z A 表示轻度制动时最低制动强度的门限值,前后轴需求制动力按照下式确定:
Figure SMS_115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可以满足总需求制动力,前后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16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小于总需求制动力时,则通过前轴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17
(2)当制动强度满足z A z<z B 时,其中z B =0.5,制动强度较大,为了尽可能多地回收制动能量,同时保证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前后轴制动力沿ECE法规限制范围下限的曲线进行分配,前后轴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
Figure SMS_118
式中,k b =0.99表示制动力分配安全系数;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可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19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小于前轴需求制动力时,则通过前轴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20
(3)当制动强度足z B z<z C 时,其中,z C =0.65,即图1中的BC段,此时前后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
Figure SMS_121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可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22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小于前轴需求制动力时,则通过前轴液压制动力提供前轴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23
(4)当z C z<z D 时,其中z D =1,即图1中的CD段,沿靠近I曲线法规限制范围下限的CD曲线分配前后轴需求制动力:
Figure SMS_124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可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25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小于前轴需求制动力时,则通过前轴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SMS_126
(5)当z≥zD时,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采取全液压制动。由于电机的瞬态响应速度通常滞后于液压制动***,在触发制动防抱死***时难以保证控制精度。为保证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紧急制动状态下电机不参与制动,即前轮制动器制动力全部由机械液压制动器提供。全液压制动时,前后轴上的制动力按如下公式分配:
Figure SMS_127
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SMS_128
综上所述,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在制动强度较小时采用以轮上电机制动力占比较大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电机制动功率,提升回收的能量;在制动强度较大时采用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以保证制动稳定性和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平衡。因此,所制定的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能在保证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升能量回收率。
2、制动能量回收过程换挡工作点选择
在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中可知,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有两种情形,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二是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不足的部分由前后液压制动力来补充。对于第一种情形,通过换挡可以调整电机工作点至等功率高效率区间,以实现能量回收率的提升,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不变。对于第二种情形,通过换挡可以调整电机工作点转移至高功率区间,以实现能量回收率的提升,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发生变化。因此该模块主要是针对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下,电机在参与整个制动过程中,其工作点怎么选择的原理。该原理依据换挡前后轮上电机制动力与需求制动力大小的区别,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根据分析,将其总结为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工作点的选择机理,接下来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对机理进行解释,其中图2-5表示电机的map,对每个车辆都是已知的;可以显示效率,转速,转矩以及功率之间的关系。以某一转速为例,该转速下对应电机不同的扭矩,该转速与该转速下电机不同扭矩相乘,即可得到该转速下对应的电机不同功率;改变不同转速,同样可以获取每个转速下的电机不同功率,把功率相等的点连起来,即为电机的等功率线,如图2-5中所示的等功率曲线,并且在图2-5中的6条等功率曲线中从上到下功率依次增加,具体为最上方的等功率线为10kw,依次往下分别为20kw、30kw、40kw、50kw、60kw。
换挡时电机工作点的选择分如下三种情形:
情形1: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29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30
均大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31
;电机工作点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32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33
对应位置;如图2中ab线所示。
情形2: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34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35
均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36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37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38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39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40
的位置;如图3中ab和bd线所示。
情形3: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42
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44
,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SMS_146
大于等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43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SMS_145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47
对应的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SMS_148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41
的位置;如图4中ab和bc线所示。
将以上三种情形制作为如图5所示的能量回收过程换挡工作点选择的流程图,通过对车辆运行在不同的制动工况下对电机的相关参数进行约束,以达到目标需求。
3、基于经济性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的选择
能量回收过程换挡工作点的选择共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的实质是换挡前后最大电机制动功率和需求制动功率对换挡工作点选择的约束。对于换挡规律的制定,首先根据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工作点的选择得出换挡前后最大电机制动功率和需求制动功率对换挡工作点的选择约束条件,对于最大电机制动功率,其约束了换挡工作点的转移,进而影响电机制动功率。对于需求制动功率,其同样约束了换挡工作点的转移,影响了电机制动功率。在满足以上两个约束条件下,换挡后的电机以各个挡位的电池回收功率作为判断条件,遍历各个挡位求得最大电池回收功率及对应的挡位,并基于计算结果进行换挡规律的制定。下面将对基于经济性的换挡规律制定的步骤进行介绍,流程图如图6所示。
步骤1:当车辆控制器识别到驾驶员需要制动时,获取换挡前车辆状态参数,包括当前车速
Figure SMS_150
,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154
,当前车辆挡位
Figure SMS_161
,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151
,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159
;判断当前车速
Figure SMS_155
是否为0,若为0,则返回步骤1;若当前车速
Figure SMS_164
不为0,则继续判断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156
是否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162
,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149
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160
,则返回步骤1;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SMS_152
小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SMS_165
,则继续判断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158
是否为0,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166
为0,则返回步骤1;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SMS_157
不为0,继续执行步骤2;其中,下标
Figure SMS_163
表示当前循环为第
Figure SMS_153
次循环;
步骤2:基于电机转速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基于变速箱速比计算当前挡位
Figure SMS_168
换至其余各挡位
Figure SMS_170
对应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73
;根据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69
得到对应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SMS_172
;由需求制动力求得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74
,判断
Figure SMS_175
是否小于等于最大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67
;若是,则跳转至步骤3;否则,不执行换挡,令
Figure SMS_171
并返回步骤1。
步骤3:基于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
步骤4:根据约束条件,得到挡位
Figure SMS_177
所对应的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SMS_181
;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SMS_183
等于轮上电机制动需求功率
Figure SMS_178
与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SMS_180
中的较小值,其中,
Figure SMS_182
,式中,
Figure SMS_184
为换挡后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76
为换挡后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79
下的最大电机扭矩。
步骤5:基于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对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185
和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186
均大于等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87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188
或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SMS_189
小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SMS_190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步骤6:根据步骤2中当前挡位
Figure SMS_191
之外各换挡的电机转速
Figure SMS_192
和电机扭矩
Figure SMS_193
,得到当前挡位
Figure SMS_194
之外各挡位轮上电机制动效率
Figure SMS_195
,以及各挡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196
步骤7:基于电池回收功率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选取当前挡位
Figure SMS_197
之外各挡位的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198
中的最大值
Figure SMS_199
,并与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SMS_200
进行比较,如果
Figure SMS_201
大于
Figure SMS_202
,跳转至步骤8,否则令
Figure SMS_203
,并返回步骤1。
步骤8:进行换挡,目标挡位为
Figure SMS_204
对应的挡位;换挡完成后返回步骤1,并令
Figure SMS_205
,对换挡次数进行累计。
4、基于经济性的最优挡位分布执行降档操作
采用上面3所制定的基于经济性的能量回收过程换挡规律,以车速200km/h为初始速度,设置制动踏板开度以此从100%开始到0%,遍历计算出最大电池制动功率对应的挡位,得到基于经济性的最优挡位分布。在能量回收过程中,车速逐渐降低,车辆状态呈现从右至左的车速趋势,当获取到车速和制动踏板开度时,得到当前工况下的挡位。
如图7所示,车速步长取1km/h,踏板开度步长取1%,每一小格代表相对应车速和踏板开度下最高能量回收率所对应的挡位,车辆状态改变时,挡位发生改变。以制动踏板开度10%为界限,在制动踏板开度大于10%时,换挡规律近似于单参数换挡规律,即换挡时机仅仅与车速有关,此时电机工作在高功率区间,降挡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电机转速下降而导致的电机极限功率下降。当制动踏板开度小于10%时,换挡规律不仅与车速有关还与制动踏板开度有关,即在相同车速下不同制动踏板开度的换挡时机不相同,此时电机工作在低功率区间,降挡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将电机工作点从低功率低效率区间转移至低功率高效率区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定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
基于轮上电机制动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的判断条件,对轮上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进行协调控制: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则不需要液压制动力;二是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不足的部分由液压制动力来补充;
S2、换挡时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
根据S1中的两种情形,对电机工作点进行如下选择:一是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通过换挡将电机工作点沿着等功率曲线移动至等功率高效率区间,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不变;二是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通过换挡将电机工作点转移至电机高功率区间,此时轮上电机制动力发生变化;
S3、确定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并执行换挡
将S2中制定的选择策略作为换挡规律制定的约束条件之一,即换挡前后最大轮上电机制动力和需求制动力对换挡时电机工作点选择的约束;此外,约束条件还包括电机转速和电池回收功率;然后基于约束条件,制定基于经济性的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并结合驾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换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对轮上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进行协调控制,根据不同制动工况下的制动强度的大小,分为以下五种情形:
(1)在轻度制动时,制动强度z满足条件0≤z<z A 时,仅在前轴上提供制动力,z表示制动强度,根据制动踏板开度确定,数值在0-1之间;z A 表示轻度制动时最低制动强度的门限值,前后轴需求制动力按照下式确定:
Figure QLYQS_1
其中,z A 通过下式求得:
Figure QLYQS_2
式中,F Brake,Front F Brake,Rear 分别表示前轴和后轴的需求制动力,m为车辆质量,L a L b 分别表示车辆质心到前轴和后轴的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h g 表示车辆质心高度;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3
式中,F MotorBrake 表示轮上电机制动力,F HydraulicBrake,Front 表示前轮液压制动力,F HydraulicBrake,Rear 表示后轮液压制动力;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4
F MotorBrake_max 表示最大轮上电机制动力;
(2)当制动强度z满足z A z<z B 时,其中z B =0.5,前后轴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
Figure QLYQS_5
式中,k b =0.99表示制动力分配安全系数;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要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6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其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7
(3)当制动强度z满足z B z<z C 时,其中,z C =0.65,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QLYQS_8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9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轮上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10
(4)当制动强度z满足z C z<z D 时,其中z D =1,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分配如下式:
Figure QLYQS_11
其中,
Figure QLYQS_12
表示路面附着系数;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13
若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前轴需求制动力,则通过前轮轮上液压制动力提供额外的制动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14
(5)当z≥z D 时,全液压制动,车辆处于紧急制动状态,为保证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紧急制动状态下电机不参与制动,即前轮制动力全部由前轮液压制动力提供,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按如下公式分配:
Figure QLYQS_15
前后轴上的需求制动力构成如下式:
Figure QLYQS_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换挡时对电机工作点的选择分以下三种情形:
情形1: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17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18
均大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19
;电机工作点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20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21
对应位置;
情形2:换挡前、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22
和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23
均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24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25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26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27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28
的位置;
情形3: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力≥需求制动力时,即换挡前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31
小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32
,换挡后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34
大于等于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30
;电机工作点首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33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35
对应的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36
的等转速线移动至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29
的位置;
情形1-3中,
Figure QLYQS_37
表示换挡前,
Figure QLYQS_38
表示换挡后,
Figure QLYQS_39
为换挡后电机处于高效率区间下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确定能量回收过程中换挡规律的具体步骤如下:
S3-1:当车辆控制器识别到驾驶员需要制动时,获取换挡前车辆状态参数,包括当前车速
Figure QLYQS_44
,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QLYQS_41
,当前车辆挡位
Figure QLYQS_51
,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49
,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QLYQS_56
;判断当前车速
Figure QLYQS_45
是否为0,若为0,则返回S3-1;若当前车速
Figure QLYQS_50
不为0,则继续判断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QLYQS_43
是否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QLYQS_54
,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QLYQS_40
大于等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QLYQS_52
,则返回S3-1;若当前电池荷电状态
Figure QLYQS_48
小于电池荷电状态最大值
Figure QLYQS_57
,则继续判断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QLYQS_46
是否为0,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QLYQS_55
为0,则返回S3-1;若当前制动强度
Figure QLYQS_47
不为0,继续执行S3-2;其中,下标
Figure QLYQS_53
表示当前循环为第
Figure QLYQS_42
次循环;
S3-2:基于电机转速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基于变速箱速比计算当前挡位
Figure QLYQS_59
换至其余各挡位
Figure QLYQS_62
对应的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65
;根据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60
得到对应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QLYQS_61
;由需求制动力求得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64
,判断
Figure QLYQS_66
是否小于等于最大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58
;若是,则跳转至S3-3;否则,不执行换挡,令
Figure QLYQS_63
并返回S3-1;
S3-3:基于S2的电机工作点的选择策略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
S3-4:根据约束条件,得到挡位
Figure QLYQS_68
所对应的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70
;电机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73
等于轮上电机制动需求功率
Figure QLYQS_69
与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QLYQS_72
中的较小值,其中,
Figure QLYQS_74
,式中,
Figure QLYQS_75
为换挡后的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67
为换挡后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71
下的最大电机扭矩;
S3-5:基于S1的所述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对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QLYQS_76
和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QLYQS_77
均大于等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78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能够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若换挡前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QLYQS_79
或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
Figure QLYQS_80
小于车辆所需求的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81
,则轮上电机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根据S1中轮上电机制动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制动力的情况进行分配;
S3-6:根据S3-2中当前挡位
Figure QLYQS_82
之外各换挡的电机转速
Figure QLYQS_83
和电机扭矩
Figure QLYQS_84
,得到当前挡位
Figure QLYQS_85
之外各挡位轮上电机制动效率
Figure QLYQS_86
,以及各挡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87
S3-7:基于电池回收功率对换挡规律进行约束:选取当前挡位
Figure QLYQS_88
之外各挡位的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89
中的最大值
Figure QLYQS_90
,并与换挡前电池回收功率
Figure QLYQS_91
进行比较,如果
Figure QLYQS_92
大于
Figure QLYQS_93
,跳转至S3-8,否则令
Figure QLYQS_94
,并返回S3-1 ;
S3-8:进行换挡,目标挡位为
Figure QLYQS_95
对应的挡位;换挡完成后返回S3-1,并令
Figure QLYQS_96
,对换挡次数进行累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的约束条件具体为:若当前最大电机功率
Figure QLYQS_104
大于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99
,则电机的工作点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110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102
对应位置;否则获取换挡后的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111
和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105
,若
Figure QLYQS_109
P B ,则电机工作点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100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108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97
对应的转速线移动到车辆的需求制动功率
Figure QLYQS_106
;若
Figure QLYQS_101
<
Figure QLYQS_112
,则电机工作点先沿功率值为
Figure QLYQS_103
的等功率线移动至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107
对应位置,再沿转速值为
Figure QLYQS_98
对应的转速线移动到轮上电机制动功率储备值
Figure QLYQS_1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4、基于S3制定的换挡规律,制作最优挡位分布图:
根据S3中制定的换挡规律,以车速200km/h为初始速度,设置制动踏板开度从100%到0%,遍历出不同车速和制动踏板开度下的最大电池回收功率对应的挡位,即为最优挡位,进而得到基于经济性的不同车速和制动踏板开度下最优挡位分布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最优挡位分布图时,设置车速步长为1km/h,制动踏板开度步长为1%。
CN202310046380.1A 2023-01-31 2023-01-31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Active CN115805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6380.1A CN115805816B (zh) 2023-01-31 2023-01-31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6380.1A CN115805816B (zh) 2023-01-31 2023-01-31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5816A true CN115805816A (zh) 2023-03-17
CN115805816B CN115805816B (zh) 2023-04-18

Family

ID=85487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6380.1A Active CN115805816B (zh) 2023-01-31 2023-01-31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58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44985A (zh) * 2023-03-30 2023-05-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汽车再生制动下换挡过程协同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6368A (en) * 1997-11-21 2000-09-12 Lockheed Martin Corp. Electric vehicle with battery regeneration dependent on battery charge state
CN101479912A (zh) * 2006-06-27 2009-07-08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在具有再生制动的车辆中恢复电能的方法
US20130282250A1 (en) * 2010-10-19 2013-10-24 Renault S.A.S. Brak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hybrid or electrically powered motor vehicle
CN110667395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重庆大学 基于制动工况的两挡自动变速箱的纯电动汽车换挡规律多目标优化方法
CN112026743A (zh) * 2020-08-28 2020-12-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方法、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6368A (en) * 1997-11-21 2000-09-12 Lockheed Martin Corp. Electric vehicle with battery regeneration dependent on battery charge state
CN101479912A (zh) * 2006-06-27 2009-07-08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在具有再生制动的车辆中恢复电能的方法
US20130282250A1 (en) * 2010-10-19 2013-10-24 Renault S.A.S. Brak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hybrid or electrically powered motor vehicle
CN110667395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重庆大学 基于制动工况的两挡自动变速箱的纯电动汽车换挡规律多目标优化方法
CN112026743A (zh) * 2020-08-28 2020-12-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方法、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44985A (zh) * 2023-03-30 2023-05-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汽车再生制动下换挡过程协同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5816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2745B2 (ja) 電動車両の走行制御装置
US7216943B2 (en) Hybrid vehicle
CN110667395B (zh) 基于制动工况的两挡自动变速箱的纯电动汽车换挡规律多目标优化方法
CN109703375B (zh)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协调回收控制方法
CN103738199B (zh) 双电机两档驱动控制***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EP2447578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P2447561B1 (en)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7856664B (zh) 一种基于ttr构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能量管理方法
CN108515970A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109760682B (zh) 一种纯电动车辆爬坡扭矩估算方法和控制方法及其***
CN105128855B (zh) 一种双轴并联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的控制方法
CN109240125B (zh) 一种混动车变速箱二轴需求扭矩计算方法
CN115805816B (zh) 再生制动下电机工作点选择及换挡规律制定方法
CN101804810A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最优集成控制方法
CN110667564B (zh)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
WO2023098465A1 (zh) 一种电动汽车制动换挡控制方法及***
CN113147412A (zh) 一种后驱纯电动商用车制动能量回收策略
CN110667393B (zh) 一种纯电动物流车滑行能量的回收控制方法
CN114559925A (zh) 一种多电机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四驱控制方法
AU2020102967A4 (en) A parallel – series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based on geometry formulation
CN108177649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换档方法及装置
CN106994904A (zh) 一种电动汽车基于线控制动的能量回收***及方法
CN115489498A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处理器及工程车辆
Sciarretta et al. Fundamentals of vehicle modeling
CN113771635A (zh) 一种基于线控制动的能量回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