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7164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7164A
CN115777164A CN202180048504.9A CN202180048504A CN115777164A CN 115777164 A CN115777164 A CN 115777164A CN 202180048504 A CN202180048504 A CN 202180048504A CN 115777164 A CN115777164 A CN 115777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gnal
housing
connection portion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85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川友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p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p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p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p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77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71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插孔连接器具备:接地接点,具有圆筒状嵌合部与连接于衬底的接地用连接部;信号接点,以由嵌合部包围的方式配置;外壳,将接地接点与信号接点以绝缘状态保持;及延设部,将外壳固定于接地接点;信号接点具有:中心导体;及信号用连接部,以从所述中心导体伸出的方式延伸,连接于信号端子部;延设部从外壳向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嵌合部的外部与接地用连接部卡合,由此将外壳固定于接地接点。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连接器装置,其通过连接于信号传送部件的插塞连接器、与安装于衬底的插孔连接器嵌合,将信号传送部件与衬底的电路电连接(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插孔连接器具备:外导体,与插塞连接器的筒状导体卡合;内导体,在外导体的内部与插塞连接器的导体接触;及绝缘体。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44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插孔连接器中,例如从外对绝缘体(外壳)施加荷重的情况下,有绝缘体和内导体一起与外导体剥离的危险。虽然也考虑设置防止绝缘体与外导体剥离的构成,但是为了采用这种构成,需在外导体形成开口(保持绝缘体的开口)。由于形成这种开口,连接器内部的信号容易向外泄漏(容易产生噪声),连接器的EMI特性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情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边提高EMI特性,一边适当保持外壳的电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安装于衬底,且具备:第1接点,具有:圆筒状嵌合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接地接点;及接地用连接部,连接于衬底;第2接点,以由嵌合部包围的方式配置,电连接于对方连接器的信号接点;外壳,将第1接点与第2接点以绝缘状态保持;及延设部,将外壳固定于第1接点;且第2接点具有:中心导体,与对方连接器的信号接点接触;及信号用连接部,以从所述中心导体伸出的方式沿衬底延伸,连接于衬底的端子部;延设部从外壳向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嵌合部的外部与接地用连接部卡合,由此将外壳固定于第1接点。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中,从保持第1接点与第2接点的外壳向与连接于衬底的端子部的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设部,在嵌合部的外部卡合于第1接点的接地用连接部。由此,例如即使在从外对外壳施加荷重的情况下,通过连结于外壳的延设部在嵌合部的外部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也能够适当抑制外壳剥离。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能够适当保持外壳。这里,为了采用用来保持所述外壳的延设部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的构成,需在第1接点的接地用连接部,设置配置外壳(填充构成外壳的树脂等)的开口。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因为用来保持外壳的延设部设置于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所以能够采用配置外壳的第1接点的接地用连接部的开口不形成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的构成。由此,在第1接点的接地用连接部中,能够将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的开口小型化或闭塞。据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的信号不易向外泄漏的构成(不易产生噪声的构成),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提高。
也可为,设置多个延设部。根据这种构成,延设部在接地用连接部的多个部位中卡合,能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
也可为,延设部成对设置于在从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中心导体与信号用连接部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由此,从两侧较平衡地保持外壳,从而能够适当保持外壳。
也可为,延设部设置于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用来保持外壳的开口形成于与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充分隔开的位置。据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的信号不易从用来保持外壳的开口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提高。
也可为,接地用连接部中,在延设部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着开口,且延设部以嵌入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成为使延设部向嵌合部的外部适当通过,且闭塞用来保持外壳的开口的构成,能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
也可为,接地用连接部在嵌合部的外部,具有以缩窄开口的宽度的方式设置的窄宽部。由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的信号不易从用来保持外壳的开口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第1接点的窄宽部中也卡合延设部,能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
也可为,外壳在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只设置于嵌合部内的区域。由此,除了延设部以外的外壳的端部为了使树脂停留于嵌合部内,也就是不流入到嵌合部外,能够将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的开口更小型化或闭塞,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的信号不易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也可为,接地用连接部中,在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未形成开口。由此,来自信号用连接部的信号更不易向外泄漏,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既能提高EMI特性,且适当保持电连接器的外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于印刷布线衬底的插孔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插孔连接器的图,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仰视图,图3(c)为立体图,图3(d)为沿图3(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插孔连接器的接地接点的图,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仰视图,图4(c)为立体图。
图5是表示插孔连接器的信号接点的图,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仰视图,图5(c)为立体图。
图6是表示插孔连接器的绝缘体(外壳及延设部)的图,图6(a)为俯视图,图6(b)为仰视图,图6(c)为立体图。
图7是表示插塞连接器与插孔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图,图7(a)为俯视图,图7(b)为沿(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图,图8(a)是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8(b)是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中包含的插孔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连接器装置的EMI特性的图表。
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插孔连接器的图,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仰视图,图10(c)为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变化例的插孔连接器的图,图11(a)为俯视图,图11(b)为仰视图,图11(c)为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变化例的插孔连接器的图,图12(a)为俯视图,图12(b)为仰视图,图12(c)为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因为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用来说明本发明的例示,所以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以下内容。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要件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件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连接器装置的概要]
参考图1及图2,对连接器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孔连接器10(电连接器)、与插塞连接器100(对方连接器)。插孔连接器10通过例如焊接等安装在衬底200(参考图2)。插塞连接器100连接于同轴缆线SC(信号传输部件)并且嵌合于插孔连接器10。在连接器装置1中,安装在同轴缆线SC的终端部分的插塞连接器100通过与安装在衬底200的插孔连接器10嵌合,而将同轴缆线SC与衬底200的电路电连接。此外,衬底200虽然为例如印刷布线衬底,但是不限于此。另外,也可代替同轴缆线SC,使用传送各种电子设备的信号的其它信号传送部件。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将连接器装置1的插孔连接器10及插塞连接器100的嵌合方向作为“Z方向”,将嵌合状态下的同轴缆线SC的轴向作为“X方向”,将与Z方向及X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说明的情况。另外,关于Z方向,有例如将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插塞连接器100侧作为“上”,将插孔连接器10侧作为“下”说明的情况。另外,关于X方向,有将同轴缆线SC中安装着插塞连接器100的端部侧作为“前”,将相反的端部侧作为“后”说明的情况。
[插孔连接器]
接下来,参考图3~图6,对插孔连接器10的细节进行说明。插孔连接器10安装于衬底200(参考图2),嵌合于安装在同轴缆线SC的插塞连接器100(参考图1)。如图3(a)~图3(c)所示,插孔连接器10具备接地接点11(第1接点)、信号接点12(第2接点)、及绝缘体13(外壳13a及延设部13b)。
(接地接点)
如图4(a)~图4(c)所示,接地接点11具有嵌合于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参考图7(b))的圆筒状嵌合部11a、与连接于衬底200的接地用连接部11b。接地接点11电连接于接地接点101(参考图7(b)),构成接地电路。接地接点11由例如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成形。
嵌合部11a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筒形状(筒状),在它的筒孔内收纳外壳13a。嵌合部11a的内周面除未形成外壳13a的区域以外,都与外壳13a的外周面相接(参考图3(a))。在嵌合部11a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形成朝径向内侧(嵌合部11a的中心侧)凹陷的凹部11x(参考图3(d))。嵌合部11a通过凹部11x与形成在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的外周的凸部101x(参考图7(b))卡合,嵌合于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细节稍后详细叙述)。嵌合部11a以从接地用连接部11b立设的方式设置。
接地用连接部11b如图2所示,以连接于衬底200的接地端子部202的方式,配置于衬底200上。如图4(a)~图4(c)所示,在接地用连接部11b,沿嵌合部11a的外周,形成于Z方向贯通的开口11c、11c及开口11e。开口11c、11c形成于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中心导体12a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详细来说,形成于Y方向上相互对向的位置。开口11c、11c形成于稍后叙述的延设部13b的延伸方向(参考图3(b))。在开口11c、11c,填充着所述延设部13b(参考图3(b))。开口11e形成于与连结开口11c、11c的线段交叉(详细来说为正交)的位置。开口11e形成于稍后叙述的信号接点12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参考图3(b))。在本实施方式中,稍后叙述的露出部12x收纳于由接地接点11的嵌合部11a包围的区域内。在制造过程中,用来连接多个接地接点11的载体(无图示)以从信号用连接部12b经过开口11e的方式延伸,在特定位置切断所述载体,由此形成露出部12x。开口11e由用来插通所述载体的较窄的间隔形成。
另外,接地用连接部11b在嵌合部11a的外部,具有以缩窄开口11c的宽度的方式设置的窄宽部11d、11d(参考图3(b))。窄宽部11d、11d在开口11c的X方向的两端,与接地用连接部11b连续而设置。窄宽部11d、11d形成为朝相互对向的方向突出的突起状。另外,窄宽部11d、11d以位于外壳13a与延设部13b之间的方式设置。此外,窄宽部11d、11d的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设置于开口11c的Y方向的中央附近。另外,接地用连接部11b可与各开口11c对应只具有1个窄宽部11d,也可与各开口11c对应具有3个以上的窄宽部11d。
(信号接点)
信号接点12如图3(a)~图3(c)所示,以由嵌合部11a包围的方式配置,电连接于插塞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102(参考图7(b))。信号接点12安装于外壳13a。信号接点12为例如由薄板状金属部件形成的信号传送用的导体。信号接点12如图5(a)~图5(c)所示,具有中心导体12a、与信号用连接部12b。
中心导体12a为与插塞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102(参考图7(b))接触的导体。中心导体12a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筒形状(筒状),在所述外周面与信号接点102接触(参考图7(b))。中心导体12a安装于外壳13a的支撑部13y(参考图3(a))。信号用连接部12b以从中心导体12a伸出的方式沿衬底200延伸,连接于衬底200的信号端子部201(参考图2)。也就是说,信号用连接部12b连接于中心导体12a的下端,同时向X方向的前方(接近嵌合部11a的方向且远离同轴缆线SC的内部导体SC1的方向(参考图7(b)))延伸并与衬底200的信号端子部201(参考图2)接触。虽然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形状不受限定,但是例如图5(a)及图5(c)所示,为板状部件,从Z方向观察,呈Y方向的长度小于X方向的长度的大致矩形状。
信号用连接部12b如图3(a)所示,收纳于由接地接点11的嵌合部11a包围的区域内,它的顶端(前端)部分也就是露出部12x露出于外部。露出于外部是指例如能够从外部看见。更具体来说,信号用连接部12b以在Z方向上且从插塞连接器100朝向衬底200的方向观察,能够看见它的一部分也就是露出部12x而配置。露出部12x为信号用连接部12b中与信号端子部201(参考图2)的接触区域。
(外壳及延设部)
绝缘体13为用来将接地接点11与信号接点12之间绝缘的部件,由树脂构成。绝缘体13如图6(a)~图6(c)所示,具有外壳13a、与延设部13b。
外壳13a将接地接点11与信号接点12以绝缘状态保持。外壳13a为形成为大致圆盘状,是收纳于嵌合部11a的内侧的部件。外壳13a的外周面除了未形成外壳13a的区域以外,都与嵌合部11a的内周面相接(参考图3(a))。另外,外壳13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窄宽部11d、11d相接(参考图3(b))。外壳13a如图(a)、图6(c)所示,在它的中央部分,具有用来安装中心导体12a的支撑部13y。
外壳13a如图3(a)所示,在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只设置于嵌合部11a内的区域。也就是说,外壳13a为不到在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X方向)上形成的开口11e的形状(未到达的形状)。尤其,外壳13a在从插塞连接器100的嵌合方向观察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只设置于比信号用连接部12b的顶端更靠中心导体12a的区域。外壳13a以使信号用连接部12b中与信号端子部201的接触区域也就是露出部12x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形成。外壳13a也可以例如通过将外壳13a的一部分切除而使露出部12x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形成。
延设部13b将外壳13a固定于接地接点11。延设部13b从外壳13a向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交叉(详细来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嵌合部11a的外部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11b,将外壳13a固定于接地接点11。如图3(a)所示,绝缘体13具有多个(详细来说一对)延设部13b、13b。一对延设部13b、13b设置于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中心导体12a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详细来说,设置于Y方向上相互对向的位置。如图6(a)~图6(c)所示,延设部13b、13b连接于外壳13a,并且向Y方向上相互分开的方向(Y方向外侧)延伸。
一对延设部13b、13b设置于与一对开口11c、11c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一个延设部13b通过一个开口11c填充树脂,另一个延设部13b通过另一个开口11c填充树脂(参考图3(b))。延设部13b、13b通过在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X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接地用连接部11b的开口11c、11c(参考图4(a)~(c)),延伸到嵌合部11a的外部(参考图3(a)、图3(c))。且,延设部13b、13b在嵌合部11a的外部,以分断接地用连接部11b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并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11b(参考图3(c))。此外,延设部13b、13b也卡合于设置于接地用连接部11b的窄宽部11d、11d(参考图3(b))。这样,通过延设部13b、13b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11b及窄宽部11d、11d,能够有效抑制连接着延设部13b、13b的外壳13a与接地接点11剥离。这样,延设部13b、13b将外壳13a固定于接地接点11。
[连接器装置(插孔连接器及插塞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接下来,参考图7(a)及图7(b),对插孔连接器10及插塞连接器100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的连接器装置1详细进行说明。
此外,插塞连接器100如图7(b)所示,具有接地接点101、信号接点102、及外壳103。接地接点101为嵌合于接地接点11的圆筒形状的接点部件。接地接点101连接于同轴缆线SC的外部导体。在接地接点101的下端侧,遍及整周形成着朝径向内侧(接地接点101的圆筒形状的中心侧)突出的凸部101x。信号接点102电连接于信号接点12。信号接点102安装于外壳103的内部,连接于同轴缆线SC的内部导体SC1,并且连接于插孔连接器10的信号接点12的中心导体12a。外壳103形成为圆筒形状,将接地接点101及信号接点102以绝缘状态保持。外壳103的外周面与接地接点101的内周面相接。
如图7(b)所示,通过插孔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的凹部11x,插孔连接器10及插塞连接器100成为相互嵌合的状态。在嵌合状态下,插塞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102与插孔连接器10的中心导体12a接触。这样,通过连接于同轴缆线SC的内部导体SC1的信号接点102、与经由信号用连接部12b连接于衬底200的信号端子部201(参考图2)的中心导体12a接触,构成连接器装置1的信号传送电路。另外,在嵌合状态下,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与插孔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接触。这样,通过连接于同轴缆线SC的外部导体的接地接点101、与经由接地用连接部11b连接于衬底200的接地端子部202(参考图2)的嵌合部11a接触,构成连接器装置1的接地电路。
且,连接器装置1中,在嵌合状态下,如图7(b)所示,将信号用连接部12b收纳于由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包围的区域内,另外,在未嵌合的状态下,如图3(a)所示,信号用连接部12b的露出部12x露出于外部(也就是说,配置成能够看见)。
接下来,参考图8~图9,对连接器装置1的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特性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8(a)及图8(b),对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进行说明。连接器装置501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同样,为将信号传送部件与衬底的电路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图8(a)表示插孔连接器510与插塞连接器600为嵌合状态。如图8(b)所示,连接器装置501的插孔连接器510具有接地接点511、信号接点512、及绝缘体513。且,接地接点511具有嵌合部511a、与接地用连接部511b。信号接点512具有中心导体512a、与从中心导体512a向外方伸出的信号用连接部512b。绝缘体513具有外壳513a与延设部513b。
在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的插孔连接器510中,接地用连接器511b中,沿嵌合部511a的外周,形成着于Z方向贯通的开口511c、511e。开口511c、511e形成于X方向上相互对向的位置。具体来说,开口511c以中心导体512a为基准形成于与信号用连接部512b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511e以中心导体512a为基准形成于信号用连接部512b的延伸方向。开口511c、511e中,分别填充着延设部513b。一对延设部513b、513b形成于X方向上相互对向的位置。延设部513b、513b从外壳513a向信号用连接部512b的延伸方向及与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在嵌合部511a的外部中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511b,由此将外壳513a固定于接地接点511。在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中,为了采用将用来保持外壳513a的延设部513b、513b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511b的构成,需在接地接点511的接地用连接部511b设置用来配置延设部513b、513b(用来填充构成延设部513b、513b的树脂等)的开口511c、511e。这里,为了实现信号端子部201(参考图2)与信号用连接部512b的接触,开口511e的用来填充延设部513b的宽度需设为需要的宽度以上。因此,在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中,形成于接地用连接部511b的信号用连接部512b的延伸方向的开口511e大于插孔连接器10的接地用连接部11b中形成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的开口11e(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的开口,且只出于插通用来连接多个接地接点11的载体的目的而形成的开口)(参考图3(a)~图3(c))。
图9是表示使用连接器装置1与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测定泄漏到各连接器装置外的信号的强度的结果的EMI特性的图表。图9中,纵轴表示远场增益(dBi),横轴表示频率(GHz),例如纵轴越往上,表示EMI特性越恶化。另外,图9以三角表示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的值,以圆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的值。如图9所示,连接器装置1的EMI特性在任何频带中都比比较例的连接器装置501的EMI特性改善10dBi左右。
[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所述插孔连接器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插孔连接器10是安装于衬底200的电连接器,且具备:接地接点11,具有:圆筒状嵌合部11a,嵌合于插塞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101;及接地用连接部11b,连接于衬底200;信号接点12,以由嵌合部11a包围的方式配置,电连接于插塞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102;外壳13a,将接地接点11与信号接点12以绝缘状态保持;及延设部13b,将外壳13a固定于接地接点11;信号接点12具有:中心导体12a,与插塞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102接触;及信号用连接部12b,以从所述中心导体12a伸出的方式沿衬底200延伸,连接于衬底200的信号端子部201;延设部13b从外壳13a朝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嵌合部11a的外部与接地用连接部11b卡合,由此将外壳13a固定于接地接点11。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中,从保持接地接点11与信号接点12的外壳13a朝与连接于衬底200的信号端子部201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设部13b,在嵌合部11a的外部卡合于接地接点11的接地用连接部11b。由此,例如即使在从外对外壳13a施加荷重的情况下,通过连结于外壳13a的延设部13b在嵌合部11a的外部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11b,也能够适当抑制外壳13a剥离。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能够适当保持外壳13a。这里,为了采用使用来保持所述外壳13a的延设部13b卡合于接地用连接部11b的构成,需在接地接点11的接地用连接部11b,设置用来配置外壳13a(用来填充构成外壳13a的树脂等)的开口。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因为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延设部13b设置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所以能够采用配置外壳13a的接地接点11的接地用连接部11b的开口不形成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的构成。由此,在接地接点11的接地用连接部11b中,能够将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的开口小型化或闭塞。据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向外泄漏的构成(不易产生噪声的构成),能够使电连接器的EMI特性提高。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设置着多个延设部13b。根据这种构成,延设部13b在接地用连接部11b的多个部位中卡合,能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13a。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延设部13b成对设置于在从与插塞连接器100的嵌合方向也就是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中心导体12a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由此,从两侧较平衡地保持外壳13a,从而能够适当保持外壳13a。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延设部13b设置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开口11c形成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充分隔开的位置。据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从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开口11c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插孔连接器10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接地用连接部11b中,在延设部13b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着开口11c,延设部13b以嵌入开口11c的方式设置。由此,成为使延设部13b朝嵌合部11a的外部适当通过,且闭塞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开口11c的构成,能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13a。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接地用连接部11b在嵌合部11a的外部,具有以缩窄开口11c的宽度的方式设置的窄宽部11d。由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从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开口11c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插孔连接器10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第1接点的窄宽部11d中,也卡合着延设部13b,能从而够更适当地保持外壳13a。
在所述插孔连接器10中,外壳13a在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只设置于嵌合部11a内的区域。由此,除了延设部13b以外的外壳13a的端部为了使树脂停留于嵌合部11a内,也就是不流入到嵌合部11a外,能够将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的开口更小型化或闭塞,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插孔连接器10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变化例]
以上,虽然已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已说明设置着多个延设部13b的例子,但是也可只设置1个。另外,窄宽部11d并非必须的构成。
图10(a)~图10(c)是表示变化例的插孔连接器210的图。如图10(a)~图10(c)所示,也可在插孔连接器210的接地用连接部11b,不形成如图3(a)所示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的开口11e。在所述情况下,接地用连接部11b成为在信号用连接部12b的X方向上闭塞的构成。由此,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向外泄漏,能够使插孔连接器210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图11(a)~图11(c)是表示变化例的插孔连接器310的图。如图11(a)~图11(c)所示,在成对的延设部13b、13b设置于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中心导体12a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的构成中,一对延设部13b、13b可设置于不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使在所述情况下,也从两侧较平衡地保持外壳13a,从而能够适当保持外壳13a。此外,比起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孔连接器310的延设部13b、13b也可以中心导体12a为基准,形成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此,用来保持外壳13a的开口11c、11c形成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充分隔开的位置。据此,成为来自信号用连接部12b的信号不易从用来保持外壳的开口向外泄漏的构成,能够使插孔连接器310的EMI特性进一步提高。
图12(a)~图12(c)是表示变化例的插孔连接器410的图。如图12(a)~图12(c)所示,外壳13a可在从与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面观察的信号用连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比信号用连接部12b的顶端更靠中心导体12a的区域。另外,信号用连接部12b也可为在从与插塞连接器100嵌合侧观察时,外壳13a覆盖信号用连接部12b的表面,在从与插塞连接器100嵌合侧相反观察时,露出于外部。
[符号说明]
10,210,310,410:插孔连接器(电连接器)
11:接地接点(第1接点)
11a:嵌合部
11b:接地用连接部
11c:开口
11d:窄宽部
11e:开口
12:信号接点(第2接点)
12a:中心导体
12b:信号用连接部
13a:外壳
13b:延设部
100:插塞连接器(对方连接器)
101:接地接点
102:信号接点
200:衬底
201:信号端子部。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衬底,且具备:
第1接点,具有:圆筒状嵌合部,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接地接点;及接地用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衬底;
第2接点,以由所述嵌合部包围的方式配置,电连接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信号接点;
外壳,将所述第1接点与所述第2接点以绝缘状态保持;及
延设部,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第1接点;且
所述第2接点具有:中心导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信号接点接触;及信号用连接部,以从所述中心导体伸出的方式沿所述衬底延伸,连接于所述衬底的端子部;且
所述延设部从所述外壳向与所述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嵌合部的外部与所述接地用连接部卡合,由此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第1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设置着多个所述延设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延设部成对设置于在从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信号用连接部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延设部设置于与所述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用连接部中,在所述延设部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着开口,
所述延设部以嵌入所述开口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用连接部在所述嵌合部的外部,具有以缩窄所述开口的宽度的方式设置的窄宽部。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在所述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只设置于所述嵌合部内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用连接部中,在所述信号用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未形成开口。
CN202180048504.9A 2020-07-10 2021-06-14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57771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103 2020-07-10
JP2020119103A JP7400647B2 (ja) 2020-07-10 2020-07-10 電気コネクタ
PCT/JP2021/022554 WO2022009619A1 (ja) 2020-07-10 2021-06-14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7164A true CN115777164A (zh) 2023-03-10

Family

ID=79552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8504.9A Pending CN115777164A (zh) 2020-07-10 2021-06-1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5332A1 (zh)
JP (1) JP7400647B2 (zh)
CN (1) CN115777164A (zh)
WO (1) WO20220096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1281B2 (ja) * 1995-05-25 2001-04-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JP3834309B2 (ja) 2002-12-26 2006-10-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4576226B2 (ja) 2004-12-28 2010-11-0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一体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5178847B2 (ja) 2009-01-30 2013-04-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Rf用プラグコネクタ、rf用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rf用コネクタ
JP4325885B1 (ja) 2009-03-27 2009-09-02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6252969B2 (ja) * 2013-07-30 2017-12-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790009A (zh) 2016-04-29 2016-07-20 镇江市润奇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天线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5332A1 (en) 2023-05-18
JP7400647B2 (ja) 2023-12-19
WO2022009619A1 (ja) 2022-01-13
JP2022015924A (ja) 2022-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35878B2 (ja) 改良された接地手段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US7384306B2 (en) RF connector with adjacent shielded modules
KR101703461B1 (ko) 헤더 어셈블리
EP3086417B1 (en) Shield case,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KR101082142B1 (ko) 보상 탭을 갖는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US20140187087A1 (en) Rf cable connector
US20140206221A1 (en) Daughtercard and backplane connectors
CN104183964B (zh) 同轴连接器
US10819071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that is reconfigurable to accommodate either an STP cable or a UTP cable
JP7032978B2 (ja) L形同軸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29307B2 (ja) 一体品の誘電性カバーを有する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251552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US9837761B1 (en)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with rotatable housing
US20160233620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metallic shield
JP7446094B2 (ja) 接続対象物、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EP3322039A1 (en) Connector
US7909645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ousing
KR19990082083A (ko) 향상된 접지 특성을 가진 전기 커넥터
CN113725642B (zh) 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US10978832B1 (en) Protection member to protect resilient arms of a contact assembly from stubbing
US20020055280A1 (en) EMI shell used with low profile cable end connector
US6340312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having a complete EMI shielding
CN118367406A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US621737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wire management system
CN115777164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