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2961A - 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2961A
CN115732961A CN202211040676.4A CN202211040676A CN115732961A CN 115732961 A CN115732961 A CN 115732961A CN 202211040676 A CN202211040676 A CN 202211040676A CN 115732961 A CN115732961 A CN 115732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nductor
housing
inner case
electronic component
elastic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406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根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32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29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in or to a panel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8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a separate clip or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6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metal grounding pa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部件。第二部件12(电子部件)具备第二壳体40、内侧导体51、外侧导体52和内部壳60。第二壳体40通过组装于第一壳体20,与该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收纳空间15。外侧导体52为筒状,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内侧导体51。内部壳60配置于收纳空间15的内部,与外侧导体52电连接。内部壳60具有与外侧导体52弹性接触的弹簧片部62。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子部件(连接器模块)具备壳体(连接器罩)、内侧导体(中心导体)、外侧导体(导电性壳)和内部壳(屏蔽罩)。壳体通过组装于其他部件(主体罩),与该其他部件一起形成收纳空间。内侧导体沿第一方向伸长,将收纳空间的外部的第一连接对象物(同轴电缆)与收纳空间的内部的第二连接对象物(插座)电连接。外侧导体为筒状,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内侧导体。内部壳配置于收纳空间的内部,与外侧导体(导电性壳)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61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在上述电子设备中,通过接合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确保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电连接。由此,在电子设备的制造中,需要用于接合内部壳和外侧导体的工序。
本公开的目的是在具备相互电连接的外侧导体以及内部壳的电子部件中,即使不将内部壳与外侧导体接合,也确保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良好的电连接。
第一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具备:壳体,通过组装于其他部件,与该其他部件共同形成收纳空间;内侧导体,沿第一方向伸长,将所述收纳空间的外部的第一连接对象物与所述收纳空间的内部的第二连接对象物电连接;筒状的外侧导体,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所述内侧导体;以及内部壳,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内部,且与所述外侧导体电连接,所述内部壳具有与所述外侧导体弹性接触的弹簧片部。
在上述方式中,电子部件具备壳体、内侧导体、外侧导体和内部壳。壳体通过组装于其他部件,与该其他部件共同形成收纳空间。内侧导体沿第一方向伸长,将收纳空间的外部的第一连接对象物与收纳空间的内部的第二连接对象物电连接。外侧导体为筒状,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内侧导体。内部壳配置于收纳空间的内部,与外侧导体电连接。
在此,内部壳具有与外侧导体弹性接触的弹簧片部。由此,即使不将内部壳与外侧导体接合,也能够确保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良好的电连接。
第二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弹簧片部具有: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以及支承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
在上述方式中,弹簧片部具有与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和支承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
在此,弹性支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由此,能够不将内部壳在第一方向上大型化而在弹性支承部中确保接触部的移位所需要的弹簧长度。
第三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内部壳具有四个所述弹簧片部,所述四个弹簧片部所具有的四个所述弹性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外侧导体从位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四个位置朝向所述外侧导体伸长。
在上述方式中,内部壳具有四个弹簧片部。然后,四个弹簧片部所具有的四个弹性支承部相对于外侧导体从位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四个位置朝向外侧导体伸长。
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良好的电连接。
第四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二或者第三方式中,所述接触部为所述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
在上述方式中,接触部为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内侧(第一方向之中的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由此,相对于外侧导体从第一方向内侧安装内部壳是容易的。
第五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内部壳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所述弹簧片部具有: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以及支承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
在上述方式中,内部壳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此外,弹簧片部具有与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和支承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
在此,弹性支承部从第一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由此,第一板部和弹性支承部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因此,在内部壳具有第一板部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内部壳在第一方向上大型化而在弹性支承部中确保接触部的移位所需要的弹簧长度。
第六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五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板部形成所述外侧导体所貫通的开口部,所述接触部是所述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侧导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板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接触。
在上述方式中,在第一板部形成外侧导体所貫通的开口部。此外,接触部是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然后,接触部与外侧导体相对于第一板部在第一方向内侧接触。
由此,不需要在第一板部的第一方向外侧(第一方向之中的第一连接对象物侧)确保用于接触部与外侧导体接触的空间,能够将电子部件整体小型化。
第七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六方式中,所述第一板部具有通过从所述弹簧片部的基端朝向所述开口部延伸从而扩张屏蔽范围的扩张部。
在上述方式中,第一板部具有通过从弹簧片部的基端朝向开口部延伸从而扩张屏蔽范围的扩张部。
由此,能够通过内部壳屏蔽较宽的范围。
第八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一~第七中任一方式中,所述内部壳具有保持于所述壳体的被保持部。
在上述方式中,内部壳具有保持于壳体的被保持部。
由此,与内部壳不具有被保持部的方式比较,合适地保持内部壳。
此外,由于内部壳保持于壳体,所以存在内部壳的位置受壳体的影响,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位置关系从期望的位置关系偏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内部壳具有弹簧片部,即使在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位置关系从期望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下,也确保内部壳与外侧导体的良好的电连接。
第九方式涉及的电子部件是在第八方式中,所述内部壳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侧板部,通过在所述侧板部形成压入所述壳体的压入突起,形成所述被保持部。
在上述方式中,内部壳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和第一板部的端部向第一方向内侧(第一方向之中的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侧板部。然后,通过在侧板部形成压入壳体的压入突起,形成被保持部。
由此,能够抑制内部壳的形状复杂化,并且使内部壳保持于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照相机模块的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分离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照相机模块的完成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从下方向观察第二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向观察第一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向观察内部壳的立体图。
图6是内部壳的俯视图。
图7是同轴连接器部与内部连接器的连接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照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仅分解第二部件)。
图9是第二部件的分解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安装内部壳前的状态的第二部件的分解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壳体的保持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照相机模块
11 第一部件
12 第二部件(电子部件)
15 收纳空间
20 第一壳体(其他部件)
40 第二壳体(壳体)
40a 配置孔
41 罩主体
43 保持部
43a 压入槽
50 同轴连接器部
51 内侧导体
52 外侧导体
60 内部壳
61 顶板部(第一板部)
61a 开口部
62 弹簧片部
62a 接触部
62b 弹性支承部
64 侧板部
66 压入突起(被保持部)
70 内部连接器(第二连接对象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各图中示出的±X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Y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照相机模块10]
图1、图2、图8表示照相机模块10。
照相机模块10在连接部10a(参照图2)中,构成为能够与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外部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照相机模块10具备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
[第一部件11]
第一部件11具备第一壳体20、拍摄单元30和内部连接器70。
第一壳体2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第一壳体20具有周壁20a、底壁20b和镜片配置部20c。周壁20a为大致方筒状。镜片配置部20c为圆筒状。底壁20b形成为连接周壁20a和镜片配置部20c的各自下端。
拍摄单元30具备内部基板31、拍摄元件32、镜片33和保持件34。内部基板31固定于第一壳体20。拍摄元件32配置于内部基板31的下表面。镜片33经由保持件34安装于内部基板31并且配置于第一壳体20的镜片配置部20c的内侧。
内部连接器70安装于内部基板31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那样,内部连接器70具备信号端子71、接地端子72和连接器壳体73。连接器壳体73固定于内部基板31。接地端子72弹性支承为相对于连接器壳体73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接地端子72经由未图示的其他接地端子与内部基板31电连接。
[第二部件12]
第二部件12具备作为“壳体”的第二壳体40、同轴连接器部50和内部壳60。
(第二壳体40)
第二壳体40通过组装于第一壳体20(其他部件),与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收纳空间15(参照图2)。在收纳空间15中收纳有内部连接器70、内部基板31以及拍摄元件32等。第二壳体4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第二壳体40具有罩主体41和外部连接部42。
罩主体41为与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收纳空间15的部分。
罩主体41具有构成收纳空间15的上侧的壁的顶壁41a和构成与收纳空间15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壁的周壁41b。如图10所示那样,顶壁41a具有构成收纳空间15的顶面的顶面41d,周壁41b具有构成与收纳空间15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壁面的侧壁面41e。顶壁41a从上方向来看为大致矩形状,周壁41b为方筒状。
外部连接部42为从罩主体41的顶壁41a向上方向突出的部分,构成为能够与外部连接器嵌合。
第二壳体40构成为能够在同轴连接器部50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状态下配置。换言之,第二壳体40具有配置同轴连接器部50的配置孔40a(参照图9)。配置孔40a形成为使罩主体41的顶壁41a和外部连接部42双方沿上下方向贯通。同轴连接器部50的外侧导体52从下侧压入配置孔40a。
罩主体41具有与第一壳体20的被嵌合部20d(参照图1)嵌合的嵌合部41c。嵌合部41c形成于周壁41b的下端。第二壳体40的嵌合部41c配置于第一壳体20的被嵌合部20d的内侧。由此,即使是在通过熔接、粘接、螺纹等将第二壳体40与第一壳体20固定之前的状态下,第二壳体40相对于第一壳体20的XY方向的相对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确定。
第二壳体40具有保持内部壳60的保持部43。如图11所示那样,保持部43为形成为从第二壳体40的顶面41d向下方向突出并且从第二壳体40的侧壁面41e向收纳空间15的内侧突出的部分。保持部43为大致四棱柱状。在保持部43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压入槽43a。在压入槽43a中压入内部壳60的侧板部64的一部分。在侧板部64上如后述那样形成有压入突起66(参照图5)。保持部43的下端与侧壁面41e的下端相比位于上侧。
保持部43形成多个(四个)。具体来说,第二壳体40的顶面41d形成为大致矩形,在与大致矩形的顶面41d的四个角对应的位置形成四个保持部43。
(同轴连接器部50)
同轴连接器部50是用于将外部连接器与内部连接器70电连接的部分。如图9所示那样,同轴连接器部50具有内侧导体51、外侧导体52和中间绝缘体53。
内侧导体51为销状的端子,沿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伸长。
内侧导体51将收纳空间15的外部的外部连接器(省略图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信号端子与收纳空间15的内部的内部连接器70(第二连接对象物)的信号端子71电连接。内侧导体51在下端附近具有扩径部51a。扩径部51a为圆筒形状。
外侧导体52为筒状,从与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内侧导体51。外侧导体52通过铸造或者切削制作。外侧导体52的上端附近与外部连接器的接地端子接触,外侧导体52的下端面(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与内部连接器70的接地端子72接触。
外侧导体52具有上部52a和下部52b。下部52b与上部52a相比外径较大。在下部52b的外周面形成压入第二壳体40的压入突起。
外侧导体52具有与内部壳60接触的壳接触部52b2。壳接触部52b2形成于外侧导体52的下部52b的外周面的下端。
中间绝缘体53为筒状,配置于内侧导体51与外侧导体52之间。中间绝缘体53以相对于外侧导体52保持内侧导体51的方式发挥功能。中间绝缘体53压入筒状的外侧导体52的内部。内侧导体51从下方向压入筒状的中间绝缘体53的内部。
如图3所示那样,内侧导体51的下端面成为与内部连接器70的信号端子71接触的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为使法线方向朝向-Z方向的圆形的平面。
外侧导体52的下端面为与内部连接器70的接地端子72接触的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为使法线方向朝向-Z方向的平面,以包围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的方式圆周状地延伸。
如图10所示那样,在内侧导体51的下端部与外侧导体52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隙,通过灌封形成有内侧密封部54。通过内侧密封部54的下表面541,将内侧导体51的下端面(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与外侧导体52的下端面(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平滑地连接。
即,外侧导体52的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内侧导体51的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与内侧密封部54的下表面541形成于使法线方向朝向-Z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由此,同轴连接器部50的接触部51a1、541、52b1形成为平面状。
在外侧导体52与第二壳体40的顶面41d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中,通过灌封形成外侧密封部55。外侧密封部55的下表面551与第二壳体40的顶面41d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图10是表示在第二壳体40的配置孔40a中配置同轴连接器部50,并且通过灌封形成密封部54、55的状态的截面图。通过密封部54、55,防止水等经由第二壳体40的配置孔40a侵入收纳空间15。
在第一部件11中组装第二部件12时,第二部件12的同轴连接器部50从上侧与内部连接器70的信号端子71以及接地端子72接触。由此,信号端子7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接地端子72向下方向弹性移位。
(内部壳60)
内部壳60配置于收纳空间15的内部。内部壳60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说,内部壳60相对于导电性的板材施加冲孔加工以及弯曲加工等而形成。
如图5所示那样,内部壳60具有顶板部61。顶板部61为使板厚方向朝向Z方向的平板状。顶板部61为矩形状。顶板部61配置于与第二壳体40的顶面41d接触或者接近的位置。
在顶板部61形成开口部61a。同轴连接器部50在开口部61a中贯通。由此,同轴连接器部50的接触部51a1、541、52b1与顶板部61相比位于下侧。
如图6所示那样,开口部61a由顶板部61的接近缘61b包围。接近缘61b在后述的弹簧片部62所形成的位置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簧片部62形成四个,所以接近缘61b分离成四个部分。分离的多个(四个)接近缘61b各自为沿着外侧导体52的外周面的形状,且为圆弧状。多个接近缘61b所形成的形状与外侧导体52的下部52b的截面相似,具体来说为圆形。多个接近缘61b所形成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比外侧导体52的下部52b稍大。由此,接近缘61b与外侧导体52的下部52b的外周面接近而配置。
(弹簧片部62)
内部壳60具有与外侧导体52弹性接触的四个弹簧片部62。通过四个弹簧片部62与外侧导体52弹性接触,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电连接。
四个弹簧片部62各自为彼此相同的构造。四个弹簧片部62各自具有与外侧导体52接触的接触部62a和弹性地支承接触部62a的弹性支承部62b。弹性支承部62b在自由状态下,与顶板部61位于同一平面上。弹性支承部62b随着朝向前端侧宽度逐渐变窄。接触部62a为弹性支承部62b的前端侧向下侧弯折而形成。
如图6所示那样,在弹性支承部62b的两侧形成一对狭缝63。弹性支承部62b隔着狭缝63与顶板部61(具体来说是后述的扩张部61d)相邻。在开口部61a的缘形成邻接缘61c。邻接缘61c与弹性支承部62b邻接。邻接缘61c形成于接近缘61b所形成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的外侧。与一个弹性支承部62b邻接的一对邻接缘61c彼此平行。
四个弹簧片部62由前侧的弹簧片部62、后侧的弹簧片部62、右侧的弹簧片部62和左侧的弹簧片部62构成。
前侧的弹簧片部62的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开口部61a的中心将前侧的位置作为基端,朝向开口部61a的中心伸长。
后侧的弹簧片部62的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开口部61a的中心将后侧的位置作为基端,朝向开口部61a的中心伸长。
右侧的弹簧片部62的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开口部61a的中心将右侧的位置作为基端,朝向开口部61a的中心伸长。
左侧的弹簧片部62的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开口部61a的中心将左侧的位置作为基端,朝向开口部61a的中心伸长。
即,四个弹簧片部62所具有的四个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外侧导体52从位于与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四个位置朝向外侧导体52伸长。
从如图10所示的状态来看,在第二壳体40上安装内部壳60时,同轴连接器部50的外侧导体52与四个弹簧片部62的接触部62a接触。由此,弹簧片部62的弹性支承部62b变形,接触部62a相对于顶板部61,相对地向下侧移位。在第二部件12完成的状态下,成为弹性支承部62b变形的状态,通过其弹性复原力,成为接触部62a相对于外侧导体52的壳接触部52b2弹性接触的状态。
图6的双点划线C1是将开口部61a的中心作为中心,通过四个弹簧片部62的基端的虚拟的圆。顶板部61具有位于该虚拟的圆的内侧的部分。该部分通过从弹簧片部62的基端朝向开口部61a延伸,能够掌握为扩张屏蔽范围的扩张部61d。
(侧板部64)
如图5所示那样,内部壳60具有侧板部64。侧板部64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屏蔽收纳空间15。侧板部64将板厚方向朝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侧板部64为顶板部61的缘部向下方向弯折而形成。具体来说,侧板部64由前板部65A、后板部65B、右板部65C以及左板部65D这四个平板部65构成。构成侧板部64的四个平板部65的下端与第二壳体40的下端相比位于下侧(参照图1)。
内部壳60具有保持于第二壳体40的被保持部66。
具体来说,被保持部66为形成于构成侧板部64的平板部65的压入突起66。作为被保持部66的压入突起66压入第二壳体40的保持部43的压入槽43a(参照图11)。
更具体来说,压入突起66形成于前板部65A以及后板部65B,在右板部65C以及左板部65D上没有形成压入突起。压入突起66形成于前板部65A以及后板部65B的板宽方向(左右方向)两侧的板端。形成压入突起66的位置为前板部65A以及后板部65B的板宽方向(左右两侧)的板端的上部,没有形成于下部。
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从右板部65C以及左板部65D的板宽方向(前后方向)两侧的板端的下部朝向内部壳60的内侧弯折的弯折部67。弯折部67配置于相邻的平板部6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板部65A以及后板部65B)的内侧(前后方向内侧)。由此,屏蔽相邻的平板部65之间的间隙。
<作用效果>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部件”的第二部件12具备第二壳体40、内侧导体51、外侧导体52和内部壳60。第二壳体40通过组装于第一壳体20,与该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收纳空间15。内侧导体51沿着上下方向伸长,将收纳空间15的外部的外部连接器(第一连接对象物)与收纳空间15的内部的内部连接器70电连接。外侧导体52为筒状,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内侧导体51。内部壳60配置于收纳空间15的内部,与外侧导体52电连接。
在此,内部壳60具有与外侧导体52弹性接触的弹簧片部62。由此,即使不将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接合,也能够确保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的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片部62具有与外侧导体52接触的接触部62a和支承接触部62a的弹性支承部62b。
在此,弹性支承部62b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由此,能够不使内部壳60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而在弹性支承部62b中确保接触部62a的移位所需要的弹簧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壳60具有四个弹簧片部62。然后,四个弹簧片部62所具有的四个弹性支承部62b相对于外侧导体52从位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四个位置朝向外侧导体52伸长。
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的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62a为弹性支承部62b的前端侧向第一方向内侧(第一方向之中的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由此,容易相对于外侧导体52从第一方向内侧组装内部壳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壳60具有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的顶板部61。此外,弹簧片部62具有与外侧导体52接触的接触部62a和支承接触部62a的弹性支承部62b。
在此,弹性支承部62b从顶板部61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由此,顶板部61与弹性支承部62b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由此,在内部壳60具有顶板部61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内部壳60在上下方向大型化而在弹性支承部62b中确保接触部62a的移位所需要的弹簧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板部61上形成外侧导体52所貫通的开口部61a。此外,接触部62a为弹性支承部62b的前端侧向第一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然后,接触部62a与外侧导体52相对于顶板部61在第一方向内侧接触。
由此,不需要在顶板部61的第一方向外侧(上侧)确保用于接触部62a与外侧导体52接触的空间,能够使第二部件12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部61具有通过从弹簧片部62的基端朝向开口部61a延伸而扩张屏蔽范围的扩张部61d。
由此,能够通过内部壳60屏蔽较广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壳60具有保持于第二壳体40的被保持部66。
由此,与内部壳60没有被保持部66的方式相比较,合适地保持内部壳60。
此外,由于内部壳60保持于第二壳体40,所以存在内部壳60的位置受第二壳体40的影响,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的位置关系从期望的位置关系偏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内部壳60具有弹簧片部62,所以即使在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的位置关系从期望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下,也确保内部壳60与外侧导体52的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壳60具有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的顶板部61和顶板部61的端部向第一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侧板部64。然后,通过在侧板部64上形成压入第二壳体40的压入突起66,形成被保持部66。
由此,能够抑制内部壳60的形状复杂化并且使内部壳60保持于第二壳体40。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下,以防万一进行补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侧导体52由切削或者铸造制作的例。然而,本公开的“外侧导体”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由板材制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壳体”的第二壳体4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的例子。然而,本公开的“壳体”不限定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侧导体52的外侧导体接触部52b1和内侧导体51的内侧导体接触部51a1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的例子。然而,本公开的外侧导体以及内侧导体不限定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一个内侧导体51的第二部件12(电子部件)。然而,本公开的电子部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内侧导体。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部件,具备:
壳体,通过组装于其他部件,与该其他部件共同形成收纳空间;
内侧导体,沿第一方向伸长,将所述收纳空间的外部的第一连接对象物与所述收纳空间的内部的第二连接对象物电连接;
筒状的外侧导体,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所述内侧导体;以及
内部壳,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内部,与所述外侧导体电连接,
所述内部壳具有与所述外侧导体弹性接触的弹簧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弹簧片部具有:
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以及
支承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
所述弹性支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壳具有四个所述弹簧片部,
所述四个弹簧片部所具有的四个所述弹性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外侧导体从位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四个位置朝向所述外侧导体伸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接触部为所述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接触部为所述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壳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
所述弹簧片部具有:
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以及
支承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支承部,
所述弹性支承部从所述第一板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伸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板部形成所述外侧导体所貫通的开口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弹性支承部的前端侧朝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
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侧导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板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具有通过从所述弹簧片部的基端朝向所述开口部延伸而扩张屏蔽范围的扩张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壳具有保持于所述壳体的被保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内部壳具有:
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的第一板部;以及
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向第一方向之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对象物侧弯折而形成的侧板部,
通过在所述侧板部形成压入所述壳体的压入突起,形成所述被保持部。
CN202211040676.4A 2021-08-30 2022-08-29 电子部件 Pending CN1157329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0180A JP2023034101A (ja) 2021-08-30 2021-08-30 電子部品
JP2021-140180 2021-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2961A true CN115732961A (zh) 2023-03-03

Family

ID=83151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40676.4A Pending CN115732961A (zh) 2021-08-30 2022-08-29 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3034A1 (zh)
EP (1) EP4142070A1 (zh)
JP (1) JP2023034101A (zh)
CN (1) CN1157329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7729A1 (ja) * 2022-09-15 2024-03-2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45631A1 (en) * 2011-08-16 2013-02-21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ocket connector
WO2017125164A1 (de) * 2016-01-22 2017-07-27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Kameramodul
JP6704806B2 (ja) 2016-07-01 2020-06-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カメラ
EP3462550B1 (en) * 2017-10-02 2021-01-27 Hosiden Corporation Connector module and onboard camera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2070A1 (en) 2023-03-01
US20230063034A1 (en) 2023-03-02
JP2023034101A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2719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相机模块、使用方法和组装相机模块的方法
KR101375039B1 (ko) 동축 커넥터 장치
US7513786B2 (en)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40148019A1 (en) Component module, mat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component module and mating connector
CN109478739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28353B (zh)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US11303070B2 (en) Connector and outer conductor
CN107809021B (zh) 电连接器
JP6464693B2 (ja)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JP2014082119A (ja) 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7066275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192474A (ja) 外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9231352B2 (en) Module,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module and mating connector
CN115732961A (zh) 电子部件
KR20180073480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의 제조 방법
JP2006109587A (ja) 電線と素子内蔵ユニットとの接続構造
JP6601539B2 (ja)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CN110651402B (zh) 电连接器
CN114079188B (zh)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JP626064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20230369813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US1122815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731016B (zh) 连接器
WO2023008035A1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および機器
JP2017174626A (ja) 同軸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