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8252A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8252A
CN115568252A CN202211204738.0A CN202211204738A CN115568252A CN 115568252 A CN115568252 A CN 115568252A CN 202211204738 A CN202211204738 A CN 202211204738A CN 115568252 A CN115568252 A CN 115568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substrate
shielding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047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凯
刘亚亮
于英亮
李腾赛
张帅
周富强
郝雨涵
刘永春
范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0473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82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8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82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数据线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层包括信号走线;遮挡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触控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所述信号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层和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在衬底基板远离数据线层的一侧设置遮挡层,使得遮挡层可以对信号走线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反光,解决了底部银边的产生,提升视觉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显示终端对于极致窄边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减小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距离更是成为了极致窄边框设计方案中的关键一环,但是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距离缩小会造成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底部银边。底部银边主要是由于扇出线(也称为Fanout走线)在大视角或强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反射,产生一条明显的亮线,严重影响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数据线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层包括信号走线;
遮挡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且位于所示非显示区;
触控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所述信号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层和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位于非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非显示区内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遮挡单元,所述遮挡单元设置在所述网状结构的网格内,所述遮挡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触控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以及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的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触控层或第二触控层为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遮挡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单元为实心块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单元为反射率小于或等于30%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单元的形状与所述网格的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各边缘与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所述触控间隙的距离为1~6μm。
进一步地,还包括: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非显示区内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且所述遮光层与所述显示区之间具有遮光间隙,所述遮光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层为油墨层。
进一步地,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所述数据线层的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扇出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衬底基板远离数据线层的一侧设置遮挡层和触控层,并且信号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层和遮挡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得遮挡层和触控层一起对信号走线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反光,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产生,提升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层内设置遮挡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层的一个网格内没有设置遮挡单元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层的一个网格内设置遮挡单元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基板设置遮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基板设置遮光层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层与遮挡层重叠的俯视图。
图中,1、衬底基板;2、数据线层;21、信号走线;3、遮挡层;31、遮挡单元;4、触控层;41、第一触控层;42、第二触控层;43、层间介质层;5、第二封装层;6、发光结构层;61、阳极;62、阴极;7、平坦层;8、遮光层;9、遮光间隙;10、基底;11、第一绝缘层;12、有源层;13、第二绝缘层;14a、栅电极;14b、第一电容电极;15、绝缘层;16、第二栅电极层;17、第四绝缘层;18a、源电极;18b、漏电极;19、第一平坦层;20、第一电极;21、像素定义层;22、有机发光层;23、第二电极;24、第一封装层;25、触控连接电极;26、第一涂覆保护层;27、触控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目前的显示面板的结构排布,由外向内依次为非显示区(BB)和显示区(AA),显示区为面板中可有效显示的区域,即整个面板中布设发光单元的区域。显示区包括多根数据线,每根数据线独立的与驱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相连接,即所有数据线并行的连接到驱动IC,由驱动IC控制这些数据线为显示区中的发光像素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线(Data Line)通常从显示区的下方引出。非显示区即为显示区周边的区域,该部分区域可以布设驱动电路,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扇出区位于显示面板下边框的位置,扇出区内包括显示面板下方引出的各种数据线,这些各类的数据线也被称为扇出线或fanout走线。
参考图1,现有的显示基板通常包括驱动结构层,驱动结构层包括在基底10上依次叠层设置的缓冲层11、有源层12、第一栅绝缘层13、第一栅电极层、绝缘层15、第二栅电极层16、第一层间绝缘层17和第一源漏金属层。其中,第一栅电极层至少包括第一栅电极14a和第一电容电极14b、多条栅线(未示出)和多条栅引线(未示出)。第二栅电极层16至少包括第二电容电极和第二栅引线(未示出),第二电容电极的位置与第一电容电极14b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源漏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源电极18a、第一漏电极18b、低压(VSS)线(未示出)、多条数据线(未示出)和多条数据引线(未示出),第一源电极18a和第一漏电极18b分别通过第一过孔与有源层12连接。根据实际需要,第一源漏金属层还可以包括电源线(VDD)、补偿线等。
显示基板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平坦层19、第一电极20、像素定义层21、有机发光层22、第二电极23、封装层24、触控结构层、第二涂覆保护层(未示出)、光学胶(未示出)、盖板(未示出)。其中第一平坦层19设置在驱动结构层上,第一电极20设置在第一平坦层19上,通过第一平坦层19上开设的过孔与驱动结构层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像素定义层21设置在第一平坦层19上,包括多个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第一电极20,有机发光层22设置在第一电极20上;第二电极23设置在有机发光层22上,封装层24设置在第二电极23上并覆盖整个基底10。
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连接电极25、覆盖触控连接电极25的第一涂覆保护层26以及设置在第一涂覆保护层26上的触控电极27,触控电极27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贯穿第一涂覆保护层26的过孔与触控连接电极25连接。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终端对于极致窄边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减小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距离更是成为了极致窄边框设计方案中的关键一环,但是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距离缩小会造成一些其他问题。随着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第一栅电极层和第二栅电极层16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栅引线越来越聚集,以致第一栅电极层和第二栅电极层16凹凸不平。而第一栅电极层和第二栅电极层16凹凸不平会导致fanout走线发生反射,当大角度观察此位置时会产生一条亮边,在强光下尤为严重,造成底部银边。
通过在非显示区涂覆油墨,可以避免大量的金属块及Fanout走线反光,可以适当的减少底部银边的产生。但是,受油墨涂覆精度的限制,为避免油墨侵入显示区,油墨设计中心值需与显示区之间有一定距离(通常至少为0.15mm),因此在距离显示区边界一定区域内油墨可能无覆盖,在此区域内所漏出的Fanout走线依然会造成底部银边。
研究发现,触控电极的表层在光照下呈黑色且具有较低的反射率,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Fanout走线的作用。但是,如图1所示,由于现有的触控电极大多为网状结构,导致网状结构内的空隙部分无法对Fanout走线进行遮挡,以致底部银边问题仍然很严重。
基于以上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衬底基板1远离数据线层2的一侧设置遮挡层3和触控层4,以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21反光,解决了底部银边的产生。
具体地,参考图2,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数据线层2,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层2包括信号走线21;遮挡层3,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远离所述数据线层2的一侧,且位于所示非显示区;触控层4,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远离所述数据线层2的一侧,所述信号走线21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触控层4与所述遮挡层3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
具体地,所述衬底基板1可以是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刚性基板。柔性基板可以包括层叠的第一柔性材料层、第一无机材料层、半导体层、第二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第一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柔性材料层的材料可以由聚合物制成,例如可以为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经表面处理的软质聚合物薄膜,第一无机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是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等,以提高衬底基板1的耐水和耐氧性,半导体层的材料可以是非晶硅(a-si)。
所述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和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所述数据线层的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扇出区。所述信号走线可以包括交替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分别与第一栅电极层和第二栅电极层同层设置。
所述遮挡层3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远离所述数据线层2的一侧,所述遮挡层3可选为由反射率较低的材料制成。遮挡层3的反射率较低,使得遮挡层3既可以遮挡信号走线21,避免信号走线21反光,同时遮光层8自身也不会出现反光现象,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出现。
所述触控层4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远离所述数据线层2的一侧,所述触控层4与所述遮挡层3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定,即,所述触控层4可以位于所述遮挡层3和所述数据线层2之间,所述触控层4也可以和所述遮挡层3同层设置,所述触控层4也可以位于所述遮挡层3远离所述数据线层2的一侧。
所述信号走线21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触控层4与所述遮挡层3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以使得所述触控层4和所述遮挡层3一起对所述信号走线21起到遮挡作用,提升遮挡效果,进一步避免底部银边的产生。
所述触控层4可选为由反射率较低的材料制成,以配合所述遮挡层3,二者配合,可以更好地对所述信号走线21起到遮挡作用。所述触控层4的材料与所述遮挡层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基板,通过在衬底基板1远离数据线层2的一侧设置遮挡层3和触控层4,并且信号走线2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层4和遮挡层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使得遮挡层3和触控层4一起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21反光,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产生,提升视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所述触控层4包括触控电极(即图10中的网状结构)和触控走线(即图10中与网状结构连接的线条),位于非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电极所在的区域与所述遮挡层3所在的区域重叠。具体地,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遮挡层3所在的区域重叠,包括所述遮挡层3可以遮挡触控电极所在的区域,也可以同时遮挡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所在的区域,使得遮挡层3可以对触控电极所在的区域进行遮挡,进而使得遮挡层3可以遮挡触控电极所在区域内的空隙,避免信号走线21从这些空隙中露出,进而造成反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具体地,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即,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触控电极通过相同的构图工艺同时形成,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可以简化制备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4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位于非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具体地,所述遮挡层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位于非显示区内的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即,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触控电极之间不接触,二者之间有间隙,可以避免遮挡层3与触控电极接触以致发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非显示区内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具体地,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即,所述遮挡层3与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之间不接触,二者之间有间隙,可以避免遮挡层3与触控电极接触以致发生短路。
所述触控电极的网状形状可以为菱形形状,例如,规则菱形、水平菱形或垂直细长菱形,也可以为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所述遮挡层3包括多个遮挡单元31,所述遮挡单元31设置在所述网状结构的网格内,所述遮挡单元31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触控间隙。
具体地,所述遮挡层3包括多个遮挡单元31,多个遮挡单元31独立设置,互相不接触。
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非显示区内为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的每个网格内均设有所述遮挡单元31。通过在每个网格内设置遮挡单元31,使得遮挡单元31和网格状的触控电极一起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21从网格内的空隙部分露出,进而产生反光。所述遮挡单元31的形状与所述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的网格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当所述网格形状为三角形时,所述遮挡单元31也为三角形,当所述网格形状为菱形时,所述遮挡单元31也为菱形。所述遮挡单元31的形状与所述网格的形状相适配,可以尽可能地减小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以增大遮挡面积。
所述遮挡单元31与所述触控电极之间具有触控间隙,避免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之间接触,进而造成触控电极的短路。所述触控间隙尽可能地小,在保证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之间不接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触控间隙的距离,以使得遮挡单元31和网格状的触控电极可以对大部分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进而使得触控间隙中露出的很小部分的信号走线21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光。
所述遮挡单元31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各边缘与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以使得所述遮挡单元31的各边缘与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基本一致,更有利于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所述的最小距离相同指的是所述遮挡单元31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各边缘与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偏差在正负2μm之内,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间隙的距离为1~6μm,进一步地,所述触控间隙的距离为2~4μm。所述触控间隙的距离为1~6μm既可以保证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不接触,避免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接触继而造成短路,以致触控失灵;又可以确保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不会过大,以使得遮挡单元31可以较大面积的遮挡信号走线21,避免底部银光的产生。当触控间隙的距离小于1μm时,一方面对制备工艺的要求太严苛,不利于实际制备,并且很有可能造成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的接触;当触控间隙的距离大于6μm时,遮挡单元31与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太大,以致裸露出的信号走线21的面积较大,可能出现底部银边的现象。
参考图6和图7,图6为网格状的触控电极内没有设置遮挡单元31的示意图,图7为网格状的触控电极内设置遮挡单元31的示意图。由图6可知,网格内没有设置遮挡单元31,此时仅有网格状的触控电极可以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而网格内的空隙部分无法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以致信号走线21从网格内的空隙部分露出,进而产生反光。而参考图7,通过在网格内设置遮挡单元31,使得遮挡单元31和网格状的触控电极一起对信号走线21进行遮挡,使得绝大部分的信号走线21被遮挡,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层41和第二触控层42,以及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的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触控层41或第二触控层42为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层42同层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触控层41或第二触控层42为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当所述第一触控层41为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时,所述第二触控层42为触控连接电极或桥电极;当所述第二触控层42为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时,所述第一触控层41为触控连接电极或桥电极。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层41为所述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层42为触控连接电极或桥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层4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贯穿层间介质层43的过孔与第二触控层42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为驱动(Tx)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为感测(Rx)电极。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为感测(Rx)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为驱动(Tx)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金属网格的形式,金属网格由多条金属线交织而成,金属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是由多条金属线组成的多边形。金属网格形式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电阻小、厚度小、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所述第二触控层42通过层间介质层43过孔连接,所述层间介质层43可以为绝缘材料层,所述绝缘材料可以为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层间介质层43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或或所述第二触控层42同层设置,即,所述遮挡层3可以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或所述第二触控层42同层设置,或者,所述遮挡层3同时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所述第二触控层42同层设置。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层42同层设置,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将所述遮挡单元31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或第二触控层42内,还方便制备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层41的网格内设置有所述遮挡单元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述遮挡层3与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第二触控层42均同层设置,所述第一触控层41和所述第二触控层42的网格内均设置有所述遮挡单元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单元31为实心块状结构。实心块状结构的遮挡单元31可以对信号走线21起到大面积的遮挡作用,避免底部银光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单元31为反射率较小的材料制成。具体地,所述遮挡单元31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30%。具体地,所述遮挡单元31的反射率较低,使得遮挡单元31既可以遮挡信号走线21,避免信号走线21反光,同时遮光单元31自身也不会出现反光现象,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出现。本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单元31和所述触控层4均采用钛/铝/钛三层复合金属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单元31的折射率为1.46~2.77,消光系数为2.10~3.31。遮挡单元31的折射率及消光系数在该范围内,可以确保遮挡单元31具有较小的反射率,以使得遮挡单元31可以更好地遮挡信号走线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和图9,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遮光层8,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所述非显示区内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且所述遮光层8与所述显示区之间具有遮光间隙9,所述遮光间隙9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3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具体地,所述遮光层8由遮光材料制成,可以大面积地涂覆在非显示区,以对非显示区进行遮挡,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8为油墨层。
所述遮光层8与所述显示区之间具有遮光间隙9,避免油墨侵入显示区。所述遮光间隙9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3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通过遮挡层3对遮光间隙9进行遮挡,避免信号走线21从遮光间隙9处发生反光,进而避免底部银边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平坦层7,所述平坦层7位于所述数据线层2和所述触控层4之间,所述平坦层7用于覆盖所述数据线层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发光结构层6,所述发光结构层6位于所述平坦层7和所述触控层4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层6可以包括阳极61、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图中未示出)和阴极62。阳极61设置在平坦层7上,像素定义层设置在阳极61和平坦层7上,像素开口设置在像素定义层上,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有机发光层至少部分设置于像素开口内,有机发光层连接阳极61,阴极62设置于有机发光层上,阴极62连接有机发光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结构层6中的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发射层(EmittingLayer,简称EML)、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空穴传输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简称HTL)、空穴阻挡层(Hole Block Layer,简称HBL)、电子阻挡层(ElectronBlock Layer,简称EB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简称以EI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简称ETL)中的一层或多层。在阳极61和阴极62电压的驱动下,利用有机材料的发光特性,按照需要的灰度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颜色的OLED发光元件的发光层是不同的。例如,红色发光元件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元件包括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元件包括蓝色发光层。为了降低工艺难度,提高良率,发光层一侧的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可以使用共层,另一侧的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的一侧可以使用普通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可以通过同一种工艺(蒸镀工艺或喷墨印刷工艺)制作,通过形成的膜层的表面台阶差或通过表面处理来实现隔离。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精细金属掩模(Fine Metal Mask,FMM)或开放掩模(OpenMask)蒸镀,或者通过使用喷墨工艺来形成有机发光层,可以通过形成的膜层的表面台阶差或通过表面处理来实现隔离将与相邻子像素对应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隔离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二封装层5,所述第二封装层5位于所述触控层4和所述发光结构层6之间。所述第二封装层5可以包括堆叠的封装层一、封装层二和封装层三,封装层一和封装层三可以由无机材料制成,封装层二可以采用有机材料,封装层二设置在封装层一和封装层三之间,可以保证外部水蒸气不能进入所述发光结构层6。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该显示面板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产品,例如可以是:显示器、电视、广告牌、数码相框、具有显示功能的激光打印机、电话、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数码相机、便携式摄录机、取景器、导航仪、车辆、大面积墙壁、家电、信息查询设备(如电子政务、银行、医院、电力等部门的业务查询设备、监视器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显示面板耦接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提供相应的电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公开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包围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数据线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层包括信号走线;
遮挡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且位于所示非显示区;
触控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数据线层的一侧,所述信号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层和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位于非显示区内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非显示区内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所述触控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层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遮挡单元,所述遮挡单元设置在所述网状结构的网格内,所述遮挡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触控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层、第二触控层以及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的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触控层或第二触控层为所述触控电极,所述遮挡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单元为实心块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单元的形状与所述网格的形状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各边缘与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所述触控间隙的距离为1~6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非显示区内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且所述遮光层与所述显示区之间具有遮光间隙,所述遮光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遮挡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为油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所述数据线层的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扇出区。
13.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204738.0A 2022-09-29 2022-09-29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5682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4738.0A CN115568252A (zh) 2022-09-29 2022-09-29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4738.0A CN115568252A (zh) 2022-09-29 2022-09-29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8252A true CN115568252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43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4738.0A Pending CN115568252A (zh) 2022-09-29 2022-09-29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6825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4822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including touch sensor
KR102668184B1 (ko) 표시 장치
US20200127231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JP4752818B2 (ja) 有機el表示装置、電子機器、有機el表示装置用の基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3004647A1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13950712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US11366537B2 (en) Substrate including touch structure laye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58137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WO2022083349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552404A (zh) 柔性触控基板、柔性触控面板和装置
WO2021226879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55551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762522B2 (en) Touch pane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37130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100745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GB2614941A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188372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437719A (zh) 发光显示设备
CN115835691A (zh) 基板、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15568252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2816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72517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284736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