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4771A -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4771A
CN115534771A CN202211310660.0A CN202211310660A CN115534771A CN 115534771 A CN115534771 A CN 115534771A CN 202211310660 A CN202211310660 A CN 202211310660A CN 115534771 A CN115534771 A CN 115534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seats
driving side
adjus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06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翔
王松
何鑫
龚梦泽
杨佳顺
郭云飞
张文朕
耿泉
任朋飞
蒋蒙蒙
吴明威
张建国
姚涛
杨帆
吴海波
李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Volkswagen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06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347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34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47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4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with memory of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72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seat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96Central command actuator to selectively switch on or engage one of several special purpose circuits or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31Circuits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乘客指令,判断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是,则进入步骤S2;S2,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3;若是,则进入步骤S4;S3,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S4,对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进行空间调整。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有效调节智能座舱的空间位置,提升乘客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 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智能座舱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用户对驾乘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一些包含三排座椅的高档汽车的二排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二排乘客经常会有场景化的乘车体验,需要调节前排座椅和三排座椅,以保证在不同乘车情况下获得合适的乘车空间。
但是目前市场上多数汽车厂商并没有赋予二排乘客调节座舱内其他座椅的权限,当二排乘客需要调节其他座椅时只能让其他乘客分别单独调节,造成了很多操作上的不便捷。
少数车型也存在使用后排座椅扶手按键进行副驾座椅的调节,虽然赋予了二排乘客控制副驾座椅调节的权限,但是为了防止座椅运动过程中出现碰撞和挤压的问题,这些扶手按键对座椅的控制方法非常简单,只能逐一控制不同座椅的不同电机,这类扶手操作实现对其他座椅控制的方法仍然比较繁琐,降低了二排乘客的乘车体验。与此同时,针对二排乘客场景化使用需求,目前市场上的汽车智能座舱也没有将座舱内的硬件控制和座椅联动控制结合起来,用户调节好各个座椅之后,还需要调节座舱内的空调、氛围灯、香氛等物理硬件的各个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控制效率。
此外,二排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也缺少影音、地图、电话等信息娱乐功能,二排乘客的信息娱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有效调节智能座舱的空间位置,提升乘客的用户体验。
具体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适用于至少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包括步骤:
S1,根据乘客指令,判断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是,则进入步骤S2;
S2,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3;若是,则进入步骤S4;
S3,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副驾侧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副驾侧三排座椅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副驾侧三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
S4,对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进行空间调整,根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主驾侧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两者沿滑轨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S3包括:
S31,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32;
S32,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3,若是,则进入步骤S34;
S33,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副驾侧第三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34,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
S35,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6,若是,则进入步骤S37;
S36,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向前调节到碰撞范围外;
S37,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跟随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38,在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后,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S4包括:
S41,判断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42;
S4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3,若是,则进入步骤S44;
S43,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44,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45,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步骤S1中,若判断不是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则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包括步骤:
S51,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52;若是,则进入步骤S55;
S5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3;
S53,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54,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进入步骤S58;
S55,判断主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6;
S56,主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57,主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
S58,结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之后,执行如下步骤:
S61,判断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有,则进入步骤S62;若否,则等待乘客入座或乘客触发新指令;
S62,则将有乘客的第三排座椅对应的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场景模式设置方法,包括步骤:
T1,执行权利要求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调整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
T2,将调整后的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保存为座椅联动控制模式;
T3,将所述座椅联动控制模式保存到对应的场景模式下,并设置该场景模式下的环境功能状态;所述环境功能至少包括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中的一种或几种;
T4,保存所述场景模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用于执行前述的控制方法,包括:
多个控制屏,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所述控制屏用于接收对应座椅上乘客的指令;
多个座椅控制器,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所述座椅控制器用于控制对应座椅的姿态和位置;
可编程控制***包括判断单元、副驾侧控制单元和主驾侧控制单元,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乘客指令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判断结果,所述副驾侧控制单元通过副驾侧的座椅控制器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所述主驾侧控制单元通过主驾侧的座椅控制器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编程控制***还包括环境功能控制单元和场景模式设置单元,所述场景模式设置单元用于关联座椅姿态、座椅位置、以及车辆内的环境功能状态相关联,所述环境功能控制单元根据场景模式设置单元来控制车辆内的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的使用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所述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所述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三排座椅联动控制,从而有效调节智能座舱的空间位置,提升乘客的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本发明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解释,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发明原理的作用。
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控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场景模式设置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休息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清醒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一般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尽管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申请。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适用于至少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S1,根据乘客指令,判断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是,则进入步骤S2;
S2,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3;若是,则进入步骤S4。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用于区分对主驾侧还是副驾侧的第二排座椅为中心。对于以第二排乘客为中心的场景模式,考虑到主驾侧第一排座椅(主驾座椅)的特殊性和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在通常情况下不控制主驾座椅进行调整。同时为了保证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乘客能够在某些特定的模式下(如休息模式下),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在整个三排座椅的联动控制在主驾侧和副驾侧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副驾侧,控制方法中的座椅联动包含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和副驾侧第三排座椅的三排座椅联动控制;在主驾侧,控制方法中的座椅联动包含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主驾侧第三排座椅的两排座椅联动控制。
S3,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副驾侧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副驾侧三排座椅调节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副驾侧三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具体来说,根据每个座椅的结构性能不同,目标姿态可以包括座椅的靠背角度、腿托、前倾角、腰托、肩托的角度和/或高度。目标位置是指每个座椅可以沿各自导轨到达设定位置。
S4,对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进行空间调整,根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主驾侧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调节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两者沿滑轨调节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
较佳地,步骤S3对副驾侧的三排座椅进行联动控制,包括:
S31,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32。通过在座椅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来判断是否有乘客,若有乘客,则不进行调整。
S32,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3,若是,则进入步骤S34。通过在座椅上设置位移传感器来获取座椅间的间隔距离,并比较间隔距离和设定的安全距离的大小。
S33,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避免调节时和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发生碰撞,副驾侧第三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避免和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发生碰撞。
S34,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以给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腾出更大空间。通常会将副驾侧第一排座椅的靠背角度、腿托、前倾角、后调高调节到目标角度或高度。
S35,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6,若是,则进入步骤S37。在此步骤中,直接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的靠背角度、前倾角、后调高、腿托、腰托、肩托调节到目标角度或高度。
S36,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向前调节到碰撞范围外,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更大空间,则先将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向前调节。
S37,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跟随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避免发生碰撞。
S38,在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后,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在步骤S36中沿滑轨向前调节后,其实际位置可能存在遮挡驾驶员视线等情况存在,因此在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完成后,需要将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通常向后)调节到目标位置,避免遮挡视线。同样的,副驾侧第三排座椅为避免碰撞在步骤S37中调整到极限位置,然后在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完成后,需要将第三排座椅沿滑轨(通常向前)调节到目标位置。
较佳地,步骤S4对主驾侧的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进行联动控制,包括:
S41,判断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42。同样的,可以通过在座椅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来判断是否有乘客,若有乘客,则不进行调整。
S4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3,若是,则进入步骤S44;
S43,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44,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45,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考虑到第三排乘客上下车过程中会遇到空间狭窄不便的情况,因此在前述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的联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第三排座椅(乘客)为中心的便捷进出模式。较佳地,在步骤S1中,若判断不是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则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因为在便捷进出模式下,车辆一般处于停止状态,且第一排座椅无需调节至极限状态,可以保持在有乘客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调节。空间调整包括步骤:
S51,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52;若是,则进入步骤S55。该步骤用于区分主驾侧或副驾侧的空间调整。
S5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3。若有乘客,则不进行空间调整。
S53,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在该步骤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的目标位置是沿滑轨移动至大于225mm,目标姿态为靠背角度向后翻折小于31度。若副驾侧第一排座椅的目标位置和目标姿态符合前述要求,则无需对其进行调整,因为已经具有符合空间调整的要求。
S54,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进入步骤S58。在此步骤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的目标位置为沿滑轨移动至350mm,目标姿态为靠背角度至向前翻折10度,坐垫前倾角调节至0度,后调高调节至88mm,腿托长度调节至0mm,腿托旋转调节至向后翻折3度。该目标姿态为副驾侧第二排座椅的极限位置,以提供更大的进出空间。
S55,判断主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6。若有乘客,则不进行空间调整。
S56,主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在该步骤中,主驾侧第一排座椅的目标位置是沿滑轨移动至大于114mm,目标姿态为靠背角度向后翻折小于17度。若主驾侧第一排座椅的目标位置和目标姿态符合前述要求,则无需对其进行调整,因为已经具有符合空间调整的要求。
S57,主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在此步骤中,主驾侧第二排座椅的目标姿态和目标位置与步骤54中的副驾侧第二排座椅的目标姿态和目标位置相同,不再赘述。主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为靠背角度调节至向后20度。
S58,结束,空间调整完毕,第三排乘客能便捷上下车。
较佳地,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之后,满足第三排乘客能便捷上下车的需求以后,执行如下步骤:
S61,判断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有,则进入步骤S62;若否,则等待乘客入座或乘客触发新指令;
S62,则将有乘客的第三排座椅对应的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该目标位置基本为初始位置。
容易理解的,以第三排座椅(乘客)为中心的空间调整方式主要分为前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触发阶段,根据乘客指令,主要是将第二排座椅沿滑轨至目标位置,以及靠背角度会向前调节至极限目标姿态,保证第三排座椅的乘客具有最大的上下车空间。第二阶段为恢复阶段,当再次接收到乘客指令或感知乘客落座后,联动座椅恢复到指定位置。通常主驾侧第二排和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滑轨调节至350mm,靠背角度调节至35mm。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控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200,用于执行前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该控制***主要包括多个控制屏201、多个座椅控制器202和可编程控制***203。
多个控制屏201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控制屏201用于接收对应座椅上乘客的指令。控制屏201可以设置在座椅的扶手上,
多个座椅控制器202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座椅控制器202用于控制对应座椅的姿态和位置,以达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和目标位置;
可编程控制***203包括判断单元204、副驾侧控制单元205和主驾侧控制单元206。其中,判断单元204用于判断乘客指令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判断结果,副驾侧控制单元205通过副驾侧的座椅控制器202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主驾侧控制单元206通过主驾侧的座椅控制器202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具体来说,控制屏201可以通过网关与可编程控制***203互相通信,控制屏201与网关通过WiFi方式通信,网关与可编程控制***203可以通过以太网连接。
较佳地,可编程控制***203还包括环境功能控制单元207和场景模式设置单元208。场景模式设置208单元用于关联座椅姿态、座椅位置、以及车辆内的环境功能状态相关联。环境功能控制单元207根据场景模式设置单元208来控制车辆内的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的使用状态。作为举例而非限制,在智能座舱内的其它硬件设备均可以纳入到环境功能控制单元207的控制范围,形成设定的座舱环境配置。
当第二排乘客需要控制智能座舱时,可以操作扶手控制屏201内相关座舱硬件控制的人机交互界面,将相关控制指令通过车载WiFi发送到网关,网关将控制指令进行解析并通过车载以太网进一步下发到可编程控制***。可编程控制***对相关指令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分发,通过副驾侧控制单元205和主驾侧控制单元206对座椅控制器202进行控制,可编程控制***203通过车载CAN/LIN/A2B音频总线信号传递至环境功能相关的控制器或设备并最终到达相关的执行器,实现相关硬件及其功能的控制。当所有硬件执行动作完成之后,相关状态会通过上述链路反馈至第二排座椅的扶手控制屏201上,以便于乘客查看。
乘客可以操作扶手控制屏201内地图和音乐的人机交互界面,将相关控制指令通过车载WiFi发送到网关,网关将控制指令进行解析并通过车载以太网进一步下发到可编程控制***203,可编程控制***203通过车联网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并通过上述链路反馈并加载到扶手控制屏,供乘客查看和使用。
当乘客需要使用蓝牙电话功能时,可以先通过蓝牙用户自己的智能手机与可变编程控制***203进行连接,并将智能手机内的通讯录通过可编程控制***203同步到扶手控制屏201内,用户使用电话功能时,可以操作扶手控制屏201内电话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蓝牙电话的拨打和接听。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的场景模式设置方法的流程框图。
较佳地,如图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场景模式设置方法,包括步骤:
T1,执行前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调整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
T2,将调整后的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保存为座椅联动控制模式;
T3,将座椅联动控制模式保存到对应的场景模式下,并设置该场景模式下的环境功能状态;环境功能至少包括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中的一种或几种。在该步骤中,场景模式将座椅联动控制模式与智能座舱内的环境功能相互关联。换言之,当乘客选择某一种座椅联动控制模式,则会快速调节座椅位置并配置相应的座舱环境,提供乘客场景化的体验,提高功能控制的效率和乘员的乘车舒适性。
T4,保存场景模式。
本发明涉及到车辆至少具有三排座椅,且座椅功能丰富,提供了三排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案,并引入了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用于监测座椅上是否有乘员以及座椅运动过程中与前后排座椅和乘客的距离,避免在座椅联动控制过程中发生挤压和碰撞。本发明预设了三个以第二排乘客为中心的使用场景,不同的使用场景对应不同的座椅联动控制方法,三种场景分别为休息模式、清醒模式和一般模式,以及一个以第三排乘客为中心的便捷进出模式。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休息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副驾侧第二排乘客选择休息模式下,执行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会进入零重力状态,给乘客提供足够大的空间躺在座椅进行休息。在该模式下,副驾侧第一排座椅401沿滑轨调节至450mm,靠背角度向后翻折至3度,腿托向后折叠至5度(完全收起),坐垫后调高调节至0mm(最低位置);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沿滑轨调节至49mm,靠背角度向后调节至44度,坐垫前倾角调节至17度(最大倾角),后调高调节至56mm,肩部调节至0度,腿托长度调节至100mm(最长位置),腿托角度向前展开至52度;副驾侧第三排座椅403沿滑轨调节至0mm(最后位置),靠背角度向后翻折至20度。除三排座椅通过座椅控制器调节到目标姿态和目标位置以外,智能座舱内其他硬件及其环境功能状态变化包括: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按摩、加热和通风功能关闭,空调温度调节至26℃、风量调节至1档、吹风模式调节为避开人、内循环开启,氛围灯关闭,香氛开启,香型调节为木香,档位调节至1档,遮阳帘关闭,天窗关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头枕音箱关闭。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清醒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副驾侧第二排乘客选择清醒模式下,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靠背会相对调直,前后留有适当空间,配合空调***、香氛和座椅按摩功能,实现物理方式醒神。该清醒模式下,副驾侧第一排座椅401滑轨调节至207mm,靠背角度调节至0度(竖直状态),腿托向后折叠至5度(完全收起),坐垫前倾角调节至0度(最小倾角),后调高调节至0mm(最低位置);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靠背角度向后调节至31度,坐垫前倾角调节至0度(最小倾角),后调高调节至36mm,肩部调节向后折叠至5度,腿托长度调节至0mm(最短位置),腿托角度向后折叠至3度(完全收起);副驾侧第三排座椅403滑轨调节至205mm(最前位置),靠背角度向后翻折至20度;除三排座椅通过座椅控制器调节外,智能座舱内其他硬件及其功能状态变化包括: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按摩和通风功能开启,加热功能关闭,空调温度调节至22℃、风量调节至3档、吹风模式调节为吹面、内循环开启,氛围灯开启,香氛开启,香型调节为薄荷,档位调节至3档,遮阳帘开启,开度调节至100%,头枕音箱开启,播放扶手控制屏的音源。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副驾侧在一般模式下的座舱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副驾侧第二排乘客选择一般模式下,副驾侧三排座椅为正常乘车时的座椅状态。该模式下,副驾侧第一排座椅401滑轨调节至248mm,靠背角度向前翻折至19度,腿托向后折叠至5度(完全收起),坐垫前倾角调节至0度(最小倾角),后调高调节至33mm;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靠背角度向后调节至42度,坐垫前倾角调节至0度(最小倾角),后调高调节至62mm,肩部调节向后调节至0度,腿托长度调节至0mm(最短位置),腿托角度向后折叠至3度(完全收起);副驾侧第三排座椅403滑轨调节至205mm(最前位置),靠背角度向后翻折至20度;除三排座椅的电机调节外,智能座舱内其他硬件及其功能状态变化包括:副驾侧第二排座椅402按摩、加热和通风功能关闭,空调温度调节至24℃、风量调节至1档、吹风模式调节为避开人吹、内循环开启,氛围灯关闭,香氛开启,香型调节为竹香,档位调节至1档,遮阳帘关闭,天窗关闭,头枕音箱关闭。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中,智能座舱的控制***、智能座舱的控制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均可参见上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施加于整体***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对于每种特定应用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成导致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模块、和电路可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作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结合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这两者的组合中体现。软件模块可驻留在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该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取和写入信息。在替换方案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可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合意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往往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发明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适用于至少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包括步骤:
S1,根据乘客指令,判断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是,则进入步骤S2;
S2,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3;若是,则进入步骤S4;
S3,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副驾侧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副驾侧三排座椅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副驾侧三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
S4,对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进行空间调整,根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以及主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的间隔距离将主驾侧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姿态,并将两者沿滑轨调节到所述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
S31,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32;
S32,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3,若是,则进入步骤S34;
S33,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副驾侧第三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34,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
S35,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判断副驾侧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36,若是,则进入步骤S37;
S36,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向前调节到碰撞范围外;
S37,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跟随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同步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38,在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后,副驾侧第一排座椅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
S41,判断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42;
S4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间隔距离是否大于安全阈值,若否,则进入步骤S43,若是,则进入步骤S44;
S43,副驾侧第三排座椅沿滑轨向后调节至碰撞范围外;
S44,将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45,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若判断不是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则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包括步骤:
S51,判断是否以主驾侧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若否,则进入步骤S52;若是,则进入步骤S55;
S52,判断副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3;
S53,副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54,副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副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进入步骤S58;
S55,判断主驾侧第二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否,则进入步骤S56;
S56,主驾侧第一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S57,主驾侧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主驾侧第三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
S58,结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第三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之后,执行如下步骤:
S61,判断第三排座椅是否有乘客,若有,则进入步骤S62;若否,则等待乘客入座或乘客触发新指令;
S62,则将有乘客的第三排座椅对应的第二排座椅调节到目标姿态并沿滑轨调节到目标位置。
6.一种智能座舱的场景模式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T1,执行权利要求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调整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
T2,将调整后的三排座椅姿态和位置保存为座椅联动控制模式;
T3,将所述座椅联动控制模式保存到对应的场景模式下,并设置该场景模式下的环境功能状态;所述环境功能至少包括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中的一种或几种;
T4,保存所述场景模式。
7.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控制屏,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所述控制屏用于接收对应座椅上乘客的指令;
多个座椅控制器,分别设置在每个座椅上,所述座椅控制器用于控制对应座椅的姿态和位置;
可编程控制***包括判断单元、副驾侧控制单元和主驾侧控制单元,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乘客指令是否以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根据判断结果,所述副驾侧控制单元通过副驾侧的座椅控制器以副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所述主驾侧控制单元通过主驾侧的座椅控制器以主驾侧第二排座椅为中心进行空间调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控制***还包括环境功能控制单元和场景模式设置单元,所述场景模式设置单元用于关联座椅姿态、座椅位置、以及车辆内的环境功能状态相关联,所述环境功能控制单元根据场景模式设置单元来控制车辆内的氛围灯、空调、香氛、天窗和/或遮阳***、扬声器和/或头枕音响的使用状态。
9.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211310660.0A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5347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660.0A CN115534771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0660.0A CN115534771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4771A true CN115534771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18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0660.0A Pending CN115534771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3477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23627A (zh) * 2023-03-09 2023-04-07 无锡锡玮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人体按摩兼车辆运行惯性防护功能的零重力汽车座椅
CN116002055A (zh) * 2023-03-27 2023-04-25 成都旺美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权限的航空座椅调节方法、设备以及介质
WO2024149867A1 (de) * 2023-01-13 2024-07-18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massagevorrichtu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49867A1 (de) * 2023-01-13 2024-07-18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massagevorrichtung
CN115923627A (zh) * 2023-03-09 2023-04-07 无锡锡玮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人体按摩兼车辆运行惯性防护功能的零重力汽车座椅
CN115923627B (zh) * 2023-03-09 2023-05-12 无锡锡玮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人体按摩兼车辆运行惯性防护功能的零重力汽车座椅
CN116002055A (zh) * 2023-03-27 2023-04-25 成都旺美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权限的航空座椅调节方法、设备以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34771A (zh) 一种智能座舱的控制方法、控制***、控制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343555B2 (en) Autonomous vehicle seat positioning system
US11338706B2 (en) Vehicle cabin control device
CN107921887B (zh) 具有单桩的可移动车辆座椅
US11548412B1 (en) Autonomous vehicle adapted for sleeping or resting in a reclined posture
US20190077279A1 (en) Controlling an interior environment of a road vehicle
JP665818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退避動作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DE102010002861A1 (de) Fahrzeug mit mindestens einem Individualsitzplatz für einen mitfahrenden Fahrzeuginsassen
CN115179857A (zh) 车辆的休憩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2455462B (zh) 副驾驶座舱***
CN113696844B (zh) 车辆座舱观影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789701A (zh) 一种座椅调节控制方法及***
CN113734075A (zh) 用于儿童乘客的车载智能交互***
JP2009137558A (ja) 観光バスの車内構造
CN113401023B (zh) 一种车内座椅自动拼接成床***、控制方法及汽车
CN115447517A (zh) 一种座舱的智能调控方法及装置
CN220363321U (zh) 一种车载自学习座舱和车辆
CN106740574B (zh) 一种遥控器、汽车及采用遥控器控制汽车的方法
CN115771436A (zh) 一种座椅位置调节方法及装置
JP200618809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8004072A (zh)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21373300U (zh) 用语音控制车窗开关模式的***
CN116767039A (zh) 车辆座椅***、车辆座椅***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18061726A (zh) 车辆空调***的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14906022B (zh) 一种基于声控的汽车座椅调节***及其调节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