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4082A - 触控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4082A
CN115344082A CN202110529189.3A CN202110529189A CN115344082A CN 115344082 A CN115344082 A CN 115344082A CN 202110529189 A CN202110529189 A CN 202110529189A CN 115344082 A CN115344082 A CN 115344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rigger
substrate
side edg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291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柏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291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40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44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40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电路板、承接板、复位件、触发件、第一平衡杆、第二平衡杆、第一摆动板及第二摆动板。电路板设置于基板上方并设有触发开关。承接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并具有镂空孔,镂空孔对应于触发开关。复位件设置于基板与电路板之间。触发件对应于镂空孔。第一平衡杆设置于第一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二平衡杆设置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设置于基板与电路板之间,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能受压相对于基板摆动,以带动触发件朝触发开关上升移动。

Description

触控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输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触控板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板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输入装置,用以感应使用者手指的移动或按压来控制游标作动(例如控制游标位移或点选等动作)。
目前已知的触控板结构具有触压板与基板,触压板具有枢接侧并以枢接侧枢设固定于基板上,当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受压时,触压板能以枢接侧为轴相对于基板摆动下降而产生相应的信号。
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触压板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会准确的按压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因此,当使用者按压到触压板的枢接侧或邻近于枢接侧的区域或角落时,会导致触压板无法顺利受力下降而无法产生相应信号,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扰与影响操作手感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电路板、承接板、复位件、触发件、第一平衡杆、第二平衡杆、第一摆动板及第二摆动板。基板包括顶面。电路板设置于基板的顶面上方,电路板包括面向顶面的底面,底面设有触发开关。承接板固定于电路板的底面,承接板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位于相对侧,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位于相对侧,且承接板具有镂空孔,镂空孔对应于触发开关。复位件设置于基板与电路板之间。触发件设置于基板与电路板之间并对应于镂空孔。第一平衡杆设置于第一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二平衡杆设置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设置于基板与电路板之间,第一摆动板连接于第三侧边与触发件之间,第二摆动板连接于第四侧边与触发件之间,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能受压相对于基板摆动,以带动触发件朝触发开关上升移动。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透过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分别连接于承接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且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能受压相对于基板摆动,以带动触发件朝触发开关上升移动,使触控板装置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促使电路板与触发件互相接近并抵压触发开关以触发产生信号,更能大幅减少空行程而提供良好的按压手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沿5-5线段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受压作动图;
图7是图4沿7-7线段的剖视图;
图8是图4沿8-8线段的剖视图;
图9是图4沿9-9线段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N:笔记型计算机
1:触控板装置
P:触压板
10:基板
101:支撑部
102:第一组接件
103:第二组接件
104:第三组接件
105:第四组接件
11:顶面
12,13:支撑件
121:侧向导槽
14:限位板
20:电路板
21:底面
22:触发开关
30:承接板
301:承靠部
302:第二限位部
303:限位件
304,305:弹性臂
31:第一侧边
32:第二侧边
33:第三侧边
34:第四侧边
35:镂空孔
37:主板
38:环框
381:第一长沟槽
382:第二长沟槽
39:限位勾
40:复位件
50:触发件
501:第一限位部
502:止挡部
503:承靠件
61:第一平衡杆
611:第一转轴
612:第一侧杆
62:第二平衡杆
621:第二转轴
622:第二侧杆
63:第三平衡杆
631:第三转轴
632:第三侧杆
64:第四平衡杆
641:第四转轴
642:第四侧杆
71:第一摆动板
711:第一外侧
712:第一内侧
715:第一挠性片
72:第二摆动板
721:第二外侧
722:第二内侧
725:第二挠性片
L:箭号
具体实施方式
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这些元件并不因为此类谓词而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附图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是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每个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图4沿5-5线段的剖视图。如图1与图2所示,触控板装置1可应用于计算机产品,使用者可透过手指滑动或按压等动作来操作触控板装置1,以控制游标的位移或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是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N。但此并不局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也可应用于其他可携式计算机(例如平板式计算机)。或者,触控板装置1也可为独立的装置并外接于可携式计算机,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如图2至图5所示,触控板装置1包括基板10、电路板20、承接板30、复位件40、触发件50,第一平衡杆61、第二平衡杆62、第一摆动板71以及第二摆动板72。其中基板10可为金属(例如铁、铝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质所制成的硬质板体,基板10具有顶面11,电路板20、承接板30、复位件40、触发件50,第一平衡杆61、第二平衡杆62、第一摆动板71以及第二摆动板72皆设置于顶面11的上方。
如图2至图5所示,电路板20具有底面21,底面21面向基板10的顶面11。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0的底面21的中央设有触发开关22,例如触发开关22可为按钮开关或微动开关,但此并不局限,触发开关22亦可设置于底面21的其他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20可为一般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Board,FPCB)或软硬复合电路板(Rigid-Flex PCB)等各式电路板。
如图2至图5所示,承接板30固定于电路板20的底面21,其中承接板30可为金属或塑料所制成的硬质板体,且承接板30可透过粘固、铆合、锁固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20的底面21。承接板30的外环周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侧边31、第二侧边32、第三侧边33及第四侧边34,第一侧边31与第二侧边32位于相对侧,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位于相对侧,其中第一侧边31与第二侧边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的长度,但此并不局限。此外,承接板30更具有镂空孔35,镂空孔35贯穿承接板30的相对二表面并对应于触发开关22。
如图2至图5所示,复位件40设置于基板10与电路板20之间,其中复位件40可固定(例如粘固、铆合固定、锁固或焊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1或电路板20的底面21,且复位件40对应于触发开关22,复位件40可使电路板20与承接板30位于一高度位置而与基板10保持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复位件40可为块体(如图2所示,可为塑料块或金属块)或磁性件,或者复位件40亦可为橡胶圆顶(rubber dome)、金属圆顶(metal dome)、塑料圆顶、弹簧或弹片等弹性体,使复位件40受到抵压时能够蓄积弹力。
再如图2至图5所示,电路板20上方堆叠设置有触压板P,且电路板20相对于触压板P靠近基板10。其中,触压板P可为玻璃或聚酯树脂(mylar)所制成的板体,用以供使用者触碰或按压操作,电路板20可因应使用者的手指在触压板P上滑移或手势而产生卷动、放大、缩小或开启视窗等功能。或者电路板20可因应使用者的手指在触压板P上按压点击或双击而产生选取或显示功能表等功能。例如当触压板P受压而相对于基板10下降时,复位件40与触发开关22可彼此抵压而产生信号。此外,当触压板P受到释放时,若复位件40为弹性体,触压板P即可透过复位件40蓄积的弹力而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若触发开关22为按钮开关,触压板P即可透过触发开关22蓄积的弹力顶抵复位件40而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40为金属圆顶(metal dome)而具有弹性,触发开关22为设置于电路板20的底面21的触发点,当触压板P受压而相对于基板10下降时,可抵压复位件40溃缩以抵触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2,且蓄积弹力;当触压板P受到释放时,触压板P可透过复位件40(金属圆顶)蓄积的弹力而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但此并不局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40与触发开关22亦可为其他不同的搭配组合,例如触发开关22可为按钮开关或微动开关而具有弹性,复位件40可为不具弹性的块体,或者复位件40也可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圆顶、弹簧或弹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触压板P与电路板20亦可整合为同一板体,举例来说,触压板P与电路板20彼此相邻的表面可透过背胶、化学胶(例如光固化胶)或物理胶(例如热固性粘胶或热塑性粘胶)等方式结合而整合为同一板体。
如图2至图5所示,触发件50设置于基板10与电路板20之间并对应于镂空孔35。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0为板件并位于镂空孔35内以对应于镂空孔35,但此并不局限。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50亦可位于镂空孔35的上方或下方,且触发件50可为金属或塑料所制成的硬质板体。进一步来说,复位件40可设置于触发件50与电路板20之间。
如图3与图4所示,第一平衡杆61包括第一转轴611与分别连接于第一转轴611两端的两个第一侧杆61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侧杆612实质上垂直于第一转轴611,第一转轴611沿着承接板30的第一侧边31设置并能相对于承接板30转动,在此,承接板30的第一侧边31设有第一长沟槽381,第一平衡杆61的第一转轴611枢设于第一长沟槽381内。第一平衡杆61的各第一侧杆612可活动地连接于基板1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上凸设有彼此间隔配置的两个第一组接件102以供两个第一侧杆612组接,其中各第一组接件102为由基板10一体向上弯折延伸的勾座(在此为U型勾座,但亦可为L型或T型等其他形状的勾座),两个第一侧杆612的端部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组接件102。借此,当触压板P受压而朝基板10下降时,第一转轴611可相对于承接板30转动,各第一侧杆612的端部则可相对于第一组接件102滑移,使各第一侧杆612相对于基板10旋摆活动。
如图3与图4所示,第二平衡杆62包括第二转轴621与分别连接于第二转轴621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杆62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侧杆622实质上垂直于第二转轴621,第二转轴621沿着承接板30的第二侧边32设置并能相对于承接板30转动,在此,承接板30的第二侧边32设有第二长沟槽382,第二平衡杆62的第二转轴621枢设于第二长沟槽382内。第二平衡杆62的各第二侧杆622可活动地连接于基板1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上凸设有彼此间隔配置的两个第二组接件103以供两个第二侧杆622组接,其中各第二组接件103为由基板10一体向上弯折延伸的勾座(在此为U型勾座,但亦可为L型或T型等其他形状的勾座),两个第二侧杆622的端部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组接件103。借此,当触压板P受压而朝基板10下降时,第二转轴621可相对于承接板30转动,各第二侧杆622的端部可相对于第二组接件103滑移,使各第二侧杆622相对于基板10旋摆活动。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设置于基板10与电路板20之间,且第一摆动板71连接于第三侧边31与触发件50之间,第二摆动板72则连接于第四侧边34与触发件50之间,此外,当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受压时能相对于基板10摆动,并带动触发件50朝电路板20上升移动以抵压触发开关22。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摆动板71包括第一外侧711与第一内侧712,第一外侧711相对于第一内侧712靠近承接板30的第三侧边31,第一内侧712顶抵于触发件50的底部,第一摆动板71的第一外侧711与承接板30之间连接第一挠性片715,因此,当第一摆动板71摆动时,第一内侧712可顶抵触发件50上升移动。第二摆动板72包括第二外侧721与第二内侧722,第二外侧721相对于第二内侧722靠近承接板30的第四侧边34,第二内侧722顶抵于触发件50的底部,第二摆动板72的第二外侧721与承接板30之间更连接第二挠性片725,因此,当第二摆动板72摆动时,第二内侧722可顶抵触发件50上升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摆动板71、第一挠性片715、第二摆动板72及第二挠性片725的形状可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H形、U形或其他不规则形。
承上,上述第一挠性片715与第二挠性片725可为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具有可挠折性的弹性薄板,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则可为塑料或金属制成的硬质板体,但此并不局限。此外,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的刚性大于第一挠性片715与第二挠性片725的刚性,例如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的厚度可大于第一挠性片715与第二挠性片725的厚度。借此,第一摆动板71的第一外侧711可透过第一挠性片715的可挠折性而能相对于承接板30旋摆活动,第二摆动板72的第二外侧721则可透过第二挠性片725的可挠折性而能相对于承接板30旋摆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挠性片715与第二挠性片725为塑料材质时,可透过粘着的方式与其他元件固定,当第一挠性片715与第二挠性片725为金属材质时,则可透过粘着、焊接或铆合等方式与其他元件固定,但此并不局限。
借此,如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透过第一平衡杆61的第一转轴611沿着承接板30的第一侧边31设置以及第二平衡杆62的第二转轴621沿着第二侧边32设置,可达到增加触控板装置1的角落与周围的刚性,使触压板P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能够经由第一平衡杆61与第二平衡杆62快速连动其他组件,从而大幅减少触压板P受压时的空行程且避免触压板P在做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弯曲等情形。
再如图3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板30包括主板37与连接于主板37周围的环框38,主板37抵靠于电路板20的底面21,环框38的厚度大于主板37的厚度,且环框38抵靠于电路板20的周围,使电路板20容设于承接板30内而减少触控板装置1整体的厚度。此外,第一长沟槽381与第二长沟槽382设置于厚度较大的环框38的底部以分别供第一平衡杆61的第一转轴611与第二平衡杆62的第二转轴621枢设,使第一平衡杆61与第二平衡杆62能够采用较大的杆径而提高整体的结构刚性,更有助于触压板P的角落或边缘受压时的力量传递。
再如图3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衡杆61的第一转轴6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承接板30的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使第一平衡杆61的两个第一侧杆612能分别更贴近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第二平衡杆62的第二转轴6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承接板30的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使第二平衡杆62的第二侧杆622也能分别更贴近第三侧边33与第四侧边34。借此,可达到进一步提高触压板P的角落与周围的刚性,使触压板P的角落或边缘受压时,能够加强按压力量的传递而提高连动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透过第一摆动板71连接于承接板30的第三侧边31与触发件50之间以及第二摆动板72连接于承接板30的第四侧边34与触发件50之间,且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在受压时可带动触发件50朝触发开关22上升移动,可达到进一步加强触压板P角落及边缘受压的连动效果,并能加速触发电路板20的触发开关22而缩短按压行程,此详述如下。
请对照图3、图5及图6所示,其中图6为图5的受压做动图。在本实施例中,当触压板P靠近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如图5的箭号L所示,在此为触压板P靠近第三侧边33的区域受压),可经由第一平衡杆61与第二平衡杆62将按压的力量快速往第四侧边34的方向传递以连动其他组件,且按压的力量可经由第一挠性片715连动第一摆动板71相对于基板10摆动,使第一摆动板71的第一内侧712朝电路板20上升以同步带动触发件50朝触发开关22上升移动,使触发件50抵压复位件40产生溃缩以加速触发电路板20的触发开关22而大幅缩短按压行程。同理,当触压板P靠近第四侧边34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按压的力量可经由第二挠性片725连动第二摆动板72相对于基板10摆动,使第二摆动板72的第二内侧722朝电路板20上升以同步带动触发件50朝触发开关22上升移动,使触发件50抵压复位件40产生溃缩以加速触发电路板20的触发开关22而大幅缩短按压行程。此外,当触压板P受到释放时,即可透过复位件40蓄积的弹力顶抵触发件50下降以驱使触压板P上升回复至未受压的位置(即上述高度位置)。
由上述说明可见,触压板P的任一侧边或角落受压时,能够透过第一摆动板71、第二摆动板72、第一平衡杆61及第二平衡杆62的连动而稳定地升降,并能大幅减少触压板P受压时的空行程且避免触压板P在作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弯曲等情形、加强触压板P角落及边缘受压的连动效果以及加速触发电路板20的触发开关22而缩短按压行程。
图7为图4沿7-7线段的剖视图,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上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12(在此为两个支撑件12,但此并不局限),且各支撑件12顶抵于第一摆动板71的底部且位于第一外侧711与第一内侧712之间,其中支撑件12可为板件、块体或凸肋等,使第一摆动板71受压时能够以支撑件12为支点摆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件12为C型支撑件而具有侧向导槽121,第一摆动板71的相对两侧分别容设于两个支撑件12的侧向导槽121内,使第一摆动板71在摆动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受到支撑件12限位而避免晃动或偏位。此外,如图3所示,基板10上亦可设有至少一个支撑件13(在此为两个支撑件13,但此并不局限)以顶抵于第二摆动板72的底部,使第二摆动板72受压时能够以支撑件13为支点摆动。在此,支撑件13与支撑件12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故将不再赘述。
图8为图4沿8-8线段的剖视图,如图3、图4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0位于镂空孔35内,承接板30具有至少一个承靠部301,在此承接板30具有多个承靠部301且分别邻近于镂空孔35的四个角落,且各承靠部301为设置于镂空孔35边缘的缺槽。触发件50具有多个承靠件503以对应于承靠部301数量与位置,其中各承靠件503为延伸自触发件50周围的板件,触发件50的多个承靠件503分别抵靠于承接板30的多个承靠部301内,以达到支撑触发件50与限制触发件50的水平位移的作用,避免触发件50在作动过程中发生偏位或向下掉落等情形。此外,在触发件50上升移动的过程中,若触发件50的其中一侧倾斜时,触发件50另一侧的承靠件503会与对应的承靠部301彼此干涉与抵压,可达到进一步加速触发件50抵压复位件40产生溃缩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2。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举例,在一些实施中,承接板30的各承靠部301与触发件50的各承靠件503为可相配合抵靠的结构即可,例如承接板30的各承靠部301也可为延伸自镂空孔35边缘的板件,触发件50的各承靠件503则为对应的缺槽,或者承接板30的各承靠部301可为延伸自镂空孔35边缘的板件,触发件50直接抵靠于各承靠部301上。
再如图3、图4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101以对应于镂空孔35,在此基板10具有多个支撑部101,各支撑部101为由基板10一体向上弯折形成的折板,且多个支撑部101分别抵靠于触发件50底部的相对两侧,使触发件50进一步受到基板10支撑而避免在作动过程中发生偏位或向下掉落等情形。此外,在触发件50上升移动的过程中,若触发件50的其中一侧倾斜时,触发件50的另一侧会与对应的支撑部101彼此干涉与抵压,可达到进一步加速触发件50抵压复位件40产生溃缩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22。
再如图3与图4所示,触发件50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501,在此触发件50具有两个第一限位部501,且各第一限位部501为设置于触发件50边缘的插槽。承接板30设有两个第二限位部302以对应第一限位部501数量与位置,在此第二限位部302为凸块并延伸自镂空孔35的孔缘,且两个第二限位部302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限位部501内而彼此抵靠,以限制触发件50的水平位移,使触发件50在升降作动过程中不易偏移或晃动而更加稳定。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举例,在一些实施中,触发件50的第一限位部501与承接板30的第二限位部302为可相配合抵靠的结构即可,例如第一限位部501与第二限位部302可皆为凸块并相互抵靠,或者第一限位部501可为凸块,第二限位部302则为对应的插槽。
图9为图4沿9-9线段的剖视图,如图3与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0包括至少一个止挡部502,止挡部502抵靠于基板10以限制触发件50的水平位移。在此,触发件50包括多个止挡部502,其中各止挡部502为由触发件50一体向下弯折的板件,且多个止挡部502分别位于触发件50的相对两侧并分别抵靠于基板10的支撑部101的外侧,以加强限制触发件50的水平位移。
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板30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303,其中限位件303可为插槽以供基板10对应的限位板14***并相互抵靠,以透过基板10限制承接板30的水平位移,使承接板30在升降作动过程中不易偏移或晃动而更加稳定。
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举例,在一些实施中,承接板30与基板10之间具有可相配合抵靠的结构即可,例如承接板30的限位件303可为凸块以对应***基板10的插槽中而达到限制承接板30的水平位移,或者承接板30的限位件303亦可为凸块以对应抵靠于基板10上的凸块而同样能限制承接板30的水平位移。
如图3与图4所示,承接板30设有多个弹性臂304,305,其中在触压板P受压后,弹性臂304弹性抵靠于第一摆动板71并提供朝第三侧边33的弹力,弹性臂305弹性抵靠于第二摆动板72并提供朝第四侧边34的弹力,使触压板P释放后,能够透过弹性臂304,305加速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复位,且第一摆动板71与第二摆动板72在作动过程中更能通过弹性臂304,305的缓冲而减少震动与噪音。
再请对照图4与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板30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勾39,第一摆动板71的第一外侧711夹置于限位勾39与主板37之间,以避免第一摆动板71在作动时发生偏位或晃动的情形。此外,透过弹性臂304弹性抵靠于第一摆动板71,更可防止第一摆动板71的第一外侧711脱离限位勾39而达到加强限位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接板30可设有多个限位勾39,部分的限位勾39对应夹固于第二摆动板72的第二外侧721,以避免第二摆动板72在作动时发生偏位或晃动的情形,在此省略绘示。
如图3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还包括第三平衡杆63与第四平衡杆64,第三平衡杆63设置于承接板30的第三侧边33与第一摆动板71之间,第四平衡杆64设置于承接板30的第四侧边34与第二摆动板72之间,其中第三平衡杆63包括第三转轴631与分别连接于第三转轴631两端的两个第三侧杆632,第三转轴631垂直于第一转轴611并枢设于承接板30,两个第三侧杆632可活动地连接于基板10。第四平衡杆64包括第四转轴641与分别连接于第四转轴641两端的两个第四侧杆642,第四转轴641垂直于第一转轴611并枢设于承接板30,两个第四侧杆642可活动地连接于基板10。借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透过第三平衡杆63与第四平衡杆64进一步提高触控板装置1的角落与周围的刚性,使触压板P受压时能更快速连动其他组件而提高连动效果。
承上,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上凸设有彼此间隔配置的两个第三组接件104以供两个第三侧杆632组接以及凸设有彼此间隔配置的两个第四组接件105以供两个第四侧杆642组接,其中各第三组接件104与各第四组接件105为由基板10一体向上弯折延伸的勾座(在此为U型勾座,但亦可为L型或T型等其他形状的勾座),第三平衡杆63的两个第三侧杆632的端部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三组接件104,第四平衡杆64的两个第四侧杆642的端部分别穿设于两个第四组接件105。借此,当触压板P受压而朝基板10下降时,第三转轴631与第四转轴641可相对于承接板30转动,各第三侧杆632的端部可相对于第三组接件104滑移,使各第三侧杆632相对于基板10旋摆活动,各第四侧杆642的端部可相对于第四组接件105滑移,使各第四侧杆642相对于基板10旋摆活动。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设置有分别连接于承接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的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以及分别邻近于承接板的第三侧边与第四侧边的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使触控板装置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能够经由第一平衡杆、第二平衡杆、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快速地连动其他组件,以大幅减少触压板受压时的空行程。再者,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在受压时可带动触发件朝触发开关移动,触发开关与触发件互相接近可加速抵压触发开关以触发产生信号,更缩短了按压行程。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顶面;
电路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顶面上方,该电路板包括面向该顶面的底面,该底面设有触发开关;
承接板,固定于该电路板的该底面,该承接板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位于相对侧,该第三侧边与该第四侧边位于相对侧,且该承接板具有镂空孔,该镂空孔对应于该触发开关;
复位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电路板之间;
触发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电路板之间并对应于该镂空孔;
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该第一平衡杆设置于该第一侧边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平衡杆设置于该第二侧边与该基板之间;以及
第一摆动板与第二摆动板,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电路板之间,该第一摆动板连接于该第三侧边与该触发件之间,该第二摆动板连接于该第四侧边与该触发件之间,该第一摆动板与该第二摆动板能受压相对于该基板摆动,以带动该触发件朝该触发开关上升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件位于该镂空孔内,该承接板具有至少一个承靠部,该触发件抵靠于该至少一个承靠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件位于该镂空孔内,该基板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以对应于该镂空孔,该触发件抵靠于该至少一个支撑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件设有第一限位部,该承接板设有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限位部彼此抵靠以限制该触发件的水平位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部为插槽,该第二限位部为凸块,该凸块延伸自该镂空孔的孔缘并对应***该插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发件包括止挡部,该止挡部抵靠于该基板以限制该触发件的水平位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接板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抵靠于该基板以限制该承接板的水平位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接板设有弹性臂,该弹性臂弹性抵靠于该第一摆动板并提供朝该第三侧边的弹力。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摆动板包括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该第一外侧相对于该第一内侧靠近该第三侧边,该第一内侧顶抵于该触发件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挠性片,该第一挠性片连接于该第一摆动板的该第一外侧与该承接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设有支撑件,该支撑件顶抵于该第一摆动板的底部且位于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一内侧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为C型支撑件而具有侧向导槽,该第一摆动板的一侧容设于该侧向导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接板包括主板与连接于该主板周围的环框,该主板抵靠于该电路板的该底面,该环框的厚度大于该主板的厚度,且该环框抵靠于该电路板的周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框设有第一长沟槽与第二长沟槽,该第一平衡杆枢设于该第一长沟槽,该第二平衡杆枢设于该第二长沟槽。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衡杆包括第一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转轴两端的两个第一侧杆,该第一转轴沿该第一侧边设置,该两个第一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该第二平衡杆包括第二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二转轴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杆,该第二转轴沿该第二侧边设置,该两个第二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平衡杆与第四平衡杆,该第三平衡杆设置于该第三侧边与该第一摆动板之间,该第三平衡杆包括第三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三转轴两端的两个第三侧杆,该第三转轴垂直于该第一转轴并枢设于该承接板,该两个第三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该第四平衡杆设置于该第四侧边与该第二摆动板之间,该第四平衡杆包括第四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四转轴两端的两个第四侧杆,该第四转轴垂直于该第一转轴并枢设于该承接板,该两个第四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
CN202110529189.3A 2021-05-14 2021-05-14 触控板装置 Pending CN1153440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29189.3A CN115344082A (zh) 2021-05-14 2021-05-14 触控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29189.3A CN115344082A (zh) 2021-05-14 2021-05-14 触控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4082A true CN115344082A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46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29189.3A Pending CN115344082A (zh) 2021-05-14 2021-05-14 触控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440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2562B2 (en) Touchpad device
US11287907B1 (en) Touch pad module
TWI775432B (zh) 觸控板裝置
TW201740412A (zh) 按鍵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CN110890246B (zh) 按键装置
TWI697924B (zh) 按鍵裝置及鍵盤裝置
TWI609396B (zh) 按鍵結構
US8081161B2 (en) Slender wheel mouse
US11476063B2 (en) Touchpad device
CN115344082A (zh) 触控板装置
TWI773237B (zh) 觸控板裝置
US6713699B2 (en) Key switch stabilizer mechanism
CN111292989B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CN114385017A (zh) 触控板装置
CN110609587A (zh) 触控模块
TWI698894B (zh) 鍵盤裝置
CN110189949B (zh) 按键结构
CN115202439A (zh) 触控板装置
TW201743360A (zh) 按鍵結構
TWI830136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7524767A (zh) 键盘装置
CN116610227A (zh) 触控板装置
TWI827156B (zh) 鍵盤裝置
TWI649774B (zh) 按鍵製造方法及其按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