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5017A - 触控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5017A
CN114385017A CN202011130893.3A CN202011130893A CN114385017A CN 114385017 A CN114385017 A CN 114385017A CN 202011130893 A CN202011130893 A CN 202011130893A CN 114385017 A CN114385017 A CN 114385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lexible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08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柏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3089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850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85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5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复位件、触压板及连动组件。触压板设于基板顶面上。复位件设置于基板与触压板之间。连动组件设置于基板与触压板之间,连动组件包括第一挠性板、第二挠性板及摆动板,摆动板包括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分别邻近于触压板一侧与复位件,第一挠性板连接于第一外侧与触压板之间,第二挠性板连接于第一内侧与复位件之间。

Description

触控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板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板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电脑的输入装置,触控板用以感应使用者手指的移动或按压来控制游标作动(例如位移或点选等动作)。
目前已知的触控板结构具有触压板与基板,触压板具有一枢接侧并以枢接侧枢设固定于基板上,当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受压时,触压板能以枢接侧为轴相对于基板摆动下降而产生相应的信号。
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触压板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会准确的按压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因此,当使用者按压到触压板的枢接侧或邻近于枢接侧的区域或角落时,会导致触压板无法顺利受力下降而无法产生相应信号,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扰与影响操作手感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复位件、触压板以及连动组件。基板包括顶面。触压板设置于基板的顶面上方。复位件设置于基板与触压板之间,复位件使触压板保持一高度位置。连动组件设置于基板与触压板之间。连动组件包括第一挠性板、第二挠性板以及摆动板,摆动板包括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触压板一侧与复位件,第一挠性板连接于第一外侧与触压板之间,第二挠性板连接于第一内侧与复位件之间。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通过连动组件设置于基板与触压板之间,使触控板装置在操作过程中,触压板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促使触压板与复位件互相接近并抵压,从而产生按压手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2沿4-4线段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作动图;
图6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图8为图6沿8-8线段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作动图;
图10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N:笔记型电脑
1,2:触控板装置
10,20:基板
101,201:顶面
102:第一止挡件
103:第二止挡件
104a~104d,204a~204d:弹性体
11:挡板
21a,21b:支点座
211:底座
212:T型固定件
12,22:复位件
13,23:触压板
131,231:底面
132,232:外环周
1321,2321:第一侧边
1322,2322:第二侧边
1323,2323:第三侧边
1324,2324:第四侧边
133,233:触碰基板
134,234:电路板
135,235:触发开关
14,24:环状框架
141:第一止挡部
142:第二止挡部
15,25:连动组件
151,251:第一挠性板
1511,2511:第一可挠性部
1512,2512:第一应力降低结构
152,252:第二挠性板
1521,2521:第二可挠性部
1522,2522:第二应力降低结构
153,253:摆动板
1531,2531:第一外侧
1532,2532:第一内侧
1533,2533:第一旁侧
1534,2534:第二旁侧
2535:固定部
154:外限位板
155:内限位板
16,26:连动组件
161,261:第三挠性板
1611,2611:第三可挠性部
1612,2612:第三应力降低结构
162,262:第四挠性板
1621,2621:第四可挠性部
1622,2622:第四应力降低结构
163,263:摆动板
1631,2631:第二外侧
1632,2632:第二内侧
1633,2633:第三旁侧
1634,2634:第四旁侧
2635:固定部
L1,L2:箭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这些元件并不因为此类谓辞而受到限制。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耦接」或「连接」,其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而「耦接」或「连接」还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操作或动作。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附图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每个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2沿4-4线段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作动图。如图1与图2所示,触控板装置1(例如为Touchpad或Trackpad)可应用于电脑产品,使用者可通过手指滑动或按压等动作来操作触控板装置1,以控制游标的位移或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是应用于一笔记型电脑N。但此并不局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也可应用于其他可携式电脑(例如平板式电脑)。或者,触控板装置1也可为独立的装置并外接于可携式电脑,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包括基板10、复位件12、触压板13及连动组件15。其中基板10可为金属(例如铁、铝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质所制成的硬质板体。在此,基板10位于触控板装置1的最底层且具有一顶面101,复位件12、触压板13及连动组件15皆设置于顶面101的上方。
如图2与图3所示,复位件12设置于基板10的顶面101上,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2是固定(例如黏固、铆合固定、锁固或焊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的中央处,但此并不局限,复位件12亦可固定于顶面101的其他位置(例如顶面101靠近基板10的边缘处),视实际产品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12可为橡胶圆顶(rubber dome)、金属圆顶(metaldome)、弹簧、弹片、或磁性件等。
如图2与图3所示,触压板13设置于基板10的顶面101上方,在本实施例中,触压板13包括彼此堆叠固定的触碰基板133与电路板134,且电路板134相对于触碰基板133靠近基板10,触碰基板133用以供使用者触碰或按压操作,电路板134可因应使用者的手指在触碰基板133上滑移或手势而产生卷动、放大、缩小或开启视窗等功能,或者电路板134可因应使用者的手指在触碰基板133上按压点击或双击而产生选取或显示功能表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触碰基板133可为玻璃或聚酯树脂(mylar)所制成的板体。
如图2至图4所示,触压板13包括底面131与触发开关135,其中底面131为电路板134朝向基板10顶面101的表面,触发开关135设置于底面131上,复位件12介于基板10与触压板1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2为弹性件并对应顶抵于触发开关135,使触压板13保持一高度位置,但此并不局限。当触压板13受压而相对于基板10下降时,触发开关135可对应抵压复位件12,使复位件12蓄积弹力,并且触发开关135受到触发而产生信号,当触压板13受到释放时,可通过复位件12蓄积的弹力而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
如图2至图4所示,触压板13的底面131包括一外环周132,外环周132包括第一侧边1321、第二侧边1322、第三侧边1323及第四侧边1324,第一侧边1321与第二侧边1322位于相对侧,第三侧边1323与第四侧边1324位于相对侧,第一侧边1321相连于第二侧边1322及第四侧边1324,第二侧边1322相连于第二侧边1322及第四侧边1324。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可包括至少一组连动组件,连动组件可用以导引触压板13相对于基板10进行升降位移。例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包括两组连动组件(连动组件15与另一连动组件16),连动组件15与连动组件16分别设置于基板10与触压板13之间,且复位件12位于连动组件15与连动组件16之间。其中连动组件15包括第一挠性板151、第二挠性板152及摆动板153,在一些实施例中,摆动板153的形状可为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多边形、H形、U形或其他不规则形。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板153为多边形且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外侧1531、第一内侧1532、第一旁侧1533及第二旁侧1534,第一外侧1531与第一内侧1532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第一侧边1321与复位件12,第一旁侧1533与第二旁侧1534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第三侧边1323与第四侧边1324,也就是说,摆动板153的其中三个侧边(第一外侧1531、第一旁侧1533及第二旁侧1534)邻近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外环周132,第一内侧1532则邻近于复位件12。
如图2至图4所示,连动组件15的第一挠性板151连接于摆动板153的第一外侧1531与触压板13的第一侧边1321之间,第二挠性板152连接于摆动板153的第一内侧1532与复位件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挠性板152还可连接于摆动板153的第一内侧1532与基板10的顶面101之间,且复位件12设置于顶面101上。其中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具体上可为可挠性的材料所制成的板体,例如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可为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具有可挠折性的弹性薄板,摆动板153则可为塑料或金属制成的硬质板体,但此并不局限。换言之,摆动板153的刚性大于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的刚性,例如摆动板153的厚度可大于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的厚度,使摆动板153的刚性可大于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的刚性。藉此,摆动板153的第一外侧1531可通过第一挠性板151的可挠折性而能相对于触压板13活动,摆动板153的第一内侧1532则可通过第二挠性板152的可挠折性而能相对于基板10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动组件15的第一挠性板151、第二挠性板152及摆动板153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还包括有环状框架14,其中环状框架14可由金属或塑料所制成的硬质板体。环状框架14固定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外环周132,第一挠性板151的一侧固定(例如黏固、铆合固定、锁固或焊接固定,本发明实施例的各部件之间皆可选用上述方式固定,后续则不重复赘述)于环状框架14,以经由环状框架14间接固定于触压板13的第一侧边1321,但第一挠性板151的一侧亦可直接固定于触压板13的第一侧边1321,此并不局限,第一挠性板151的另一侧则固定于摆动板153的第一外侧1531,第一挠性板151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一可挠性部151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第二挠性板152的一侧连接固定于摆动板153的第一内侧1532,第二挠性板152的另一侧则连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第二挠性板152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二可挠性部152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于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12更固定于第二挠性板152上而间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但复位件12亦可直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此并不局限。
如图2至图4所示,另一组连动组件16与上述连动组件15的结构相似,例如连动组件15与连动组件16是以复位件12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连动组件16包括第三挠性板161、第四挠性板162及另一摆动板163,摆动板163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二外侧1631、第二内侧1632、第三旁侧1633及第四旁侧1634,第二外侧1631与第二内侧1632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第二侧边1322与复位件12,第三旁侧1633与第四旁侧1634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第三侧边1323与第四侧边1324,也就是说,摆动板163的其中三个侧边(第二外侧1631、第三旁侧1633及第四旁侧1634)邻近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外环周132,第二内侧1632则邻近于复位件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16的第四挠性板162与连动组件15的第二挠性板152可为一体式结构(如图3所示)或分离式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连动组件16的第三挠性板161连接于摆动板163的第二外侧1631与触压板13的第二侧边1322之间,第四挠性板162连接于第二内侧1632与复位件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挠性板161的一侧可固定于环状框架14,以经由环状框架14间接连接固定于触压板13的第二侧边1322,但第三挠性板161的一侧亦可直接固定于触压板13的第二侧边1322,此并不局限,第三挠性板161的另一侧则固定于摆动板153的第二外侧1631,第三挠性板161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三可挠性部161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第四挠性板162的一侧连接固定于摆动板163的第二内侧1632,第四挠性板162的另一侧则连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第四挠性板162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四可挠性部162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16的第三挠性板161、第四挠性板162及摆动板163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藉此,如图2与图3所示,由于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的至少一侧与连动组件16的摆动板163的至少一侧邻近于触压板13的外环周132,且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与连动组件16的摆动板163连接于触压板13,因此,触压板13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13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通过连动组件15、16使触发开关135与复位件12互相接近并抵压,而产生信号以及按压手感。例如图4与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触压板13靠近连动组件15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如箭号L1所示),可经由连动组件15带动触压板13下降接近基板10的顶面101。具体而言,按压的力量可经由第一挠性板151连动摆动板153而传递至第二挠性板152,由于第二挠性板152固定于基板10而可形成支点,使摆动板153能够以支点为中心并基于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的可挠折性而相对于基板10摆动,以带动触压板13朝基板10的顶面101下降接近,使触压板13上的触发开关135向下抵压复位件12蓄积弹力或回复力而产生按压手感,且触发开关135同时可受到复位件12触发而产生相应的信号。同理,当触压板13靠近连动组件16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按压的力量即可驱使连动组件16摆动,以带动触压板13下降接近基板10的顶面101,使触发开关135抵压复位件12蓄积弹力而产生按压手感与相应的信号,在此即不重复赘述。
再如图4与图5所示,当触压板13靠近触发开关135的区域受压时,按压的力量可直接带动触压板13朝基板10的顶面101下降接近,使基板10上的触发开关135向下抵压复位件12,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与连动组件16的摆动板163也会同时受力进行摆动。由上述说明可见,触压板13的任意部位受压时,都能使触压板13顺利下降而产生按压手感与相应的信号,达到提升触控板装置1的操作手感与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可视产品的尺寸而仅包括一组连动组件15,举例来说,复位件12可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且邻近于触压板13的其中一个侧边(例如第二侧边1322),连动组件15的第一外侧1531、第一旁侧1533及第二旁侧1534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第一侧边1321、第三侧边1323及第四侧边1324,连动组件15的第一内侧1532则邻近于复位件12。藉此,当触压板13靠近连动组件15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可经由连动组件15带动触压板13下降,使触压板13上的触发开关135与复位件12互相接近并抵压,进而使触发开关135受到触发并产生信号。当触压板13靠近复位件12与第二侧边1322处受压时,即可直接带动触压板13下降,使触压板13上的触发开关135与复位件12互相接近并抵压,进而使触发开关135受到触发并产生信号。因此,触控板装置1仅设有一组连动组件15,同样可达到触压板13的任意部位受压时,都能使触压板13下降而产生按压手感与相应的信号。
另外,如图2与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外环周132固定有环状框架14,除了可提高触压板13整体的结构强度之外,当触压板13的外环周132的其中一侧边受压时,按压的力量也可经由环状框架14更快速地传递至外环周132的其他侧边,以驱使上述连动组件15与连动组件16作动,提升触控板装置1在操作上的确动性。
再如图2与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可分别呈长形板体,但并不以长形板体为限,且第一挠性板151的二端与第二挠性板152的二端分别延伸至触压板13的第三侧边1323与第四侧边1324,使触压板13的第三侧边1323与第四侧边1324受压时能够达到更佳的连动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挠性板151与第二挠性板152的形状也可为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多边形、H形、U形或其他不规则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0的顶面101上更可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体。如图2与图3所示,在此,顶面101设有四个弹性体104a、104b、104c、104d,其中两个弹性体104a、104b弹性顶抵于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另外两个弹性体104c、104d弹性顶抵于连动组件16的摆动板163。通过弹性体104a、104b、104c、104d分别顶抵于摆动板153、163,可让触压板13维持于上述的高度位置。同时藉此,当触压板13受压下降接近基板10时,摆动板153可抵压弹性体104a、104b蓄积弹力以及摆动板163可抵压弹性体104c、104d蓄积弹力,当触压板13受到释放时,触压板13即可基于四个弹性体104a、104b、104c、104d蓄积的弹力的帮助下,更快速地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且触压板13在升降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如图4所示,当触压板13未受压时,弹性体104b顶抵摆动板153,让触压板13维持于上述的高度位置。当触压板13靠近连动组件15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如箭号L1所示)下降接近基板10时,触压板13带动摆动板153抵压弹性体104b,且弹性体104b可蓄积弹力(如图5所示)。当触压板13受到释放时,基于弹性体104b蓄积的弹力的帮助下,弹性体104b顶抵摆动板153上升,进而带动触压板13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体104a、104b、104c、104d可分别为橡胶圆顶(rubber dome)、金属圆顶(metal dome)、弹簧、弹片或机械式开关等,例如在图2与图3的实施例中,弹性体104a、104b、104c、104d皆为弹片并组接固定于基板10的顶面101上。
如图2与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15的第一挠性板151的第一可挠性部1511更设有第一应力降低结构1512,在此,第一应力降低结构1512包括多个穿孔并排成一列,第二挠性板152的第二可挠性部1521设有第二应力降低结构1522,在此,第二应力降低结构1522包括多个穿孔并排成一列;连动组件16的第三挠性板161的第三可挠性部1611更设有第三应力降低结构1612,在此,第三应力降低结构1612包括多个穿孔并排成一列,第四挠性板162的第四可挠性部1621设有第四应力降低结构1622,在此,第四应力降低结构1622包括多个穿孔并排成一列。藉此,当连动组件15与连动组件16受力而使第一可挠性部1511、第二可挠性部1521、第三可挠性部1611及第四可挠性部1621产生弹性弯曲变形的过程中,可基于上述第一应力降低结构1512、第二应力降低结构1522、第三应力降低结构1612及第四应力降低结构1622而减少应力集中,避免触压板13作动时受到过大的阻力而影响操作手感。
然而,上述第一应力降低结构1512、第二应力降低结构1522、第三应力降低结构1612及第四应力降低结构1622并不限于穿孔结构,第一应力降低结构1512、第二应力降低结构1522、第三应力降低结构1612及第四应力降低结构1622亦可分别为凹槽、切缝或压线,而同样能达到减少应力集中的目的。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的第一外侧1531更凸设有至少一个外限位板154(在此为两个外限位板154并邻近于第一外侧1531的两端),且两外限位板154抵靠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摆动板153的第一内侧1532也凸设有至少一个内限位板155(在此为两个内限位板155并分别邻近于第一内侧1532的两端),且两内限位板155抵靠于基板10的顶面101。藉此,触压板13在上述高度位置时,即可基于外限位板154与内限位板155的抵靠限位而提高触压板13的稳定性,避免触压板13发生晃动的情形。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0的顶面101更设有挡板11,内限位板155位于挡板11与基板10的顶面101之间,使连动组件15的摆动板153在摆动过程中,内限位板155能够限位在挡板11与基板10的顶面101之间,避免摆动板153超过预定的摆动幅度且加强摆动板153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度,进一步提升触压板13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12更可设置于挡板11上。
图6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图8为图6沿8-8线段的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触控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作动图。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2包括基板20、复位件22、触压板23及二连动组件25、26。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下:
如图6至图8所示,基板20包括顶面201,复位件22设置基板20的顶面201上,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2位于顶面201的中央处,但此并不局限。触压板23设置于基板20的顶面201上方,触压板23包括底面231与触发开关235,触压板23包括彼此堆叠固定的触碰基板233与电路板234,底面231为电路板234朝向基板20的表面,触发开关235设置于底面231上,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2为弹性件并对应顶抵于触发开关235,使触压板23保持一高度位置,但此并不局限。底面231包括外环周232,外环周232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侧边2321、第二侧边2322、第三侧边2323及第四侧边2324,第一侧边2321与第二侧边2322位于相对侧,第三侧边2323与第四侧边2324位于相对侧。
如图6至图8所示,连动组件25设置于基板20与触压板23之间,连动组件25可用以导引触压板23相对于基板20进行升降位移,连动组件25包括第一挠性板251、第二挠性板252及摆动板253。在一些实施例中,摆动板253的形状可为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多边形、H形、U形或其他不规则形。在本实施例中,摆动板253为多边形且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外侧2531、第一内侧2532、第一旁侧2533及第二旁侧2534,第一外侧2531与第一内侧2532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第一侧边2321与复位件22,第一旁侧2533与第二旁侧2534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第三侧边2323与第四侧边2324。第一挠性板251连接于第一外侧2531与第一侧边2321之间,第一挠性板251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一可挠性部251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第二挠性板252连接于第一内侧2532与复位件22之间,第二挠性板252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二可挠性部252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25的第一挠性板251、第二挠性板252及摆动板253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如图6至图8所示,触控板装置2更包括有环状框架24,环状框架24固定于触压板23的底面231的外环周232,第一挠性板251的一侧固定于环状框架24,以经由环状框架24间接固定于触压板23的第一侧边2321。
如图6至图8所示,触控板装置2更可包括另一连动组件26,例如连动组件25与连动组件26可以是以复位件22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连动组件26与连动组件25结构相似,连动组件26包括第三挠性板261、第四挠性板262及摆动板263。摆动板263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二外侧2631、第二内侧2632、第三旁侧2633及第四旁侧2634,第二外侧2631与第二内侧2632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第二侧边2322与复位件22,第三旁侧2633与第四旁侧2634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第三侧边2323与第四侧边2324。第三挠性板261连接于第二外侧2631与第二侧边2322之间,第三挠性板261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三可挠性部261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挠性板261的一侧可固定于环状框架24,以经由环状框架24间接连接固定于触压板23的第二侧边2322,但第三挠性板261的一侧亦可直接固定于触压板23的第二侧边2322,此并不局限。第四挠性板262连接于第二内侧2632与复位件22之间,第四挠性板262的二侧之间未受到固定的部位则形成第四可挠性部2621而能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26的第三挠性板261、第四挠性板262及摆动板263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0的顶面201上更可设有至少一个弹性体。如图6至图8所示,在此,顶面201设有四个弹性体204a、204b、204c、204d,其中两个弹性体204a、204b弹性顶抵于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另外两个弹性体204c、204d弹性顶抵于连动组件26的摆动板263。
如图6至图8所示,连动组件25的第一挠性板251的第一可挠性部2511更设有第一应力降低结构2512,第二挠性板252的第二可挠性部2521设有第二应力降低结构2522;连动组件26的第三挠性板261的第三可挠性部2611设有第三应力降低结构2612,第四挠性板262的第四可挠性部2621设有第四应力降低结构26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应力降低结构2512、第二应力降低结构2522、第三应力降低结构2612及第四应力降低结构2622可为穿孔、凹槽、切缝或压线等结构,使第一可挠性部2511、第二可挠性部2521、第三可挠性部2611或第四可挠性部2621受力产生弹性弯折变形时,能够减少应力集中,避免触压板23作动时受到过大的阻力而影响操作手感。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差异的地方至少如下:
如图6至图8所示,基板20的顶面201设有至少一个支点座,在本实施例中,顶面201上设有两支点座21a与两支点座21b,两支点座21a与两支点座21b分别位于复位件22的相对二侧,且两支点座21a彼此间隔设置,两支点座21b彼此间隔设置。摆动板253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2535(在此为两个固定部2535),两固定部2535介于第一外侧2531与第一内侧2532之间并分别固定于两支点座21a,复位件22连接固定于连动组件25的第二挠性板252而不与基板20固定,连动组件25的第二挠性板252亦不与基板20固定。连动组件25能以支点座21a为中心摆动,通过第二挠性板252使复位件22移动趋近或远离触发开关235。另一摆动板263包括至少一个固定部2635(在此为两个固定部2635),两固定部2635介于第二外侧2631与第二内侧2632之间并分别固定于两支点座21b,复位件22连接固定于连动组件26的第四挠性板262而不与基板20固定,第四挠性板262亦不与基板20固定。连动组件26能以支点座21b为中心摆动,通过第四挠性板262使复位件22趋近或远离触发开关235。
藉此,如图6至图9所示,由于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的至少一侧与连动组件26的摆动板263的至少一侧邻近于触压板23的外环周232,且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与连动组件26的摆动板263连接于触压板23,因此,触压板23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23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通过连动组件25、26使触发开关235与复位件22互相接近并抵压,而产生信号以及按压手感。例如图8与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触压板23靠近连动组件25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如箭号L2所示),按压的力量可经由连动组件25带动复位件22上升接近触压板23,具体而言,按压的力量可经由第一挠性板251连动摆动板253而传递至第二挠性板252,基于杠杆原理与第一挠性板251与第二挠性板252的可挠折性,摆动板253能够以支点座21a为中心摆动,以带动第二挠性板252连同复位件22朝触压板23上升接近,且触压板23受压并朝基板20下降,使复位件22向上抵压触压板23上的触发开关235并蓄积弹力而产生按压手感,且触发开关235同时可受到复位件22触发而产生相应的信号。同理,当触压板23靠近连动组件26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时,按压的力量即可驱使连动组件26以支点座21b为中心摆动摆动,以带动第四挠性板262连同复位件22朝触压板23上升接近,使复位件22向上抵压触压板23上的触发开关235并蓄积弹力而产生按压手感与相应的信号,在此即不重复赘述。
此外,通过弹性体204a、204b、204c、204d分别顶抵于摆动板253、263,可让触压板23维持于上述的高度位置。例如图8所示,当触压板23未受压时,弹性体204b顶抵摆动板253,让触压板23维持于上述的高度位置。当触压板23靠近连动组件25的角落、边缘或区域受压(如箭号L2所示)下降接近基板20时,触压板23带动摆动板253抵压弹性体204b,且弹性体204b可蓄积弹力(如图9所示)。当触压板23受到释放时,基于弹性体204b蓄积的弹力的帮助下,弹性体204b顶抵摆动板253上升,进而带动触压板23上升回复至上述高度位置(如图8所示)。
如图6至图9所示,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的固定部2535至第一外侧2531的最短距离大于固定部2535至第一内侧2532的最短距离,也就是说,第一外侧2531至支点座21a的力臂大于第一内侧2532至支点座21a的力臂,使触压板23靠近第一外侧2531的部位受压时,能够更加省力。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26亦可有相同的省力设计,即连动组件26的摆动板263的固定部2635至第一外侧2631的最短距离大于固定部2635至第一内侧2632的最短距离,在此即不重复赘述。
如图6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的固定部2535与连动组件26的摆动板263的固定部2635可为通孔。支点座21a与支点座21b的结构相同,以其中一个支点座21a为例,支点座21a包括底座211与T型固定件212。底座211固定于基板20的顶面201,T型固定件212穿设于固定部2535并组接于底座211,且T型固定件212包括一头部213,且头部213与底座211之间的间距大于摆动板253的厚度,使连动组件25的摆动板253位于头部213与底座211之间的区域不受固定,因此,摆动板253整体能够受力相对于支点座21a摆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点座21b与连动组件26的固定部2635也可以上述方式配合,在此即不重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1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2可进一步设有止挡结构以限制触压板13、23的高度而防止触压板13、23受力时发生单边翘起的情形。如图10与图11所示,以触控板装置1为例,基板10的顶面101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止挡件102与至少一个第二止挡件103,在此,第一止挡件10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其中两个角落与第一侧边1321,第二止挡件103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邻近于触压板13的另外两个角落与第二侧边1322,且触压板13于前述的高度位置时分别受到两第一止挡件102与两第二止挡件103止挡限位。藉此,当触压板13的任一侧边受压时即不会发生单边翘起的情形,举例来说,当触压板13的第一侧边1321受压下降,第二侧边1322会受到第二止挡件103止挡限位而防止翘起,使第一侧边1321受压的力量能够快速传递至第二侧边1322而带动整个触压板13一起下降,进而触发触发开关13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止挡件102与第二止挡件103可为由基板10一体弯折而出的折板。
如图10与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于触压板13的底面131的外环周132的环状框架14(请对照图3所示)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止挡部141与至少一个第二止挡部142。当触压板13于上述高度位置时,是由第一止挡部141顶抵于上述第一止挡件102,第二止挡部142顶抵于上述第二止挡件103。例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141为由环状框架14周围凸出的凸肋,第一止挡件102为由基板10一体弯折而出的U形折板,触压板13于上述高度位置时,第一止挡部141可对应卡勾于第一止挡件102而达到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止挡部142与第二止挡件103也可为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此即不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通过连动组件的摆动板与触压板及基板的连接,使触控板装置在操作过程中,触压板的任意部位(例如触压板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促使触发开关受到触发从而产生信号。再者,可通过复位件以及弹性体的设置以提供按压手感。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一种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顶面;
触压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顶面上方;
复位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触压板之间,该复位件使该触压板保持一高度位置;以及
连动组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触压板之间,该连动组件包括第一挠性板、第二挠性板以及摆动板,该摆动板包括第一外侧与第一内侧,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一内侧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该触压板的一侧与该复位件,该第一挠性板连接于该第一外侧与该触压板之间,该第二挠性板连接于该第一内侧与该复位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压板包括底面与触发开关,该触发开关设置于该底面上,该复位件对应于该触发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挠性板的一侧固定于该第一内侧,该第二挠性板的另一侧固定于该基板的该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位件固定于该第二挠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该顶面设有支点座,该摆动板包括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支点座,且该连动组件可选择性地以该支点座为中心摆动,使该复位件移动趋近或远离该触压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组件的该摆动板的该固定部为通孔,该支点座包括底座与T型固定件,该底座固定于该基板的该顶面,该T型固定件穿设于该通孔并组接于该底座,且该T型固定件包括头部,该头部与该底座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摆动板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摆动板的该固定部介于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一内侧之间,且该固定部至该第一外侧的最短距离大于该固定部至该第一内侧的最短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位件固定于该第二挠性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压板包括底面,该底面包括外环周,该外环周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位于相对侧,该第三侧边与该第四侧边位于相对侧,该第一挠性板连接于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一侧边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摆动板包括第一旁侧与第二旁侧,该第一外侧、该第一内侧、该第一旁侧及该第二旁侧彼此相连,该第一旁侧与该第二旁侧位于相对侧且分别邻近于该第三侧边与该第四侧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一连动组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触压板之间,且该复位件位于该连动组件与该另一连动组件之间,该另一连动组件包括第三挠性板、第四挠性板以及另一摆动板,该第三挠性板连接于该另一摆动板与该触压板之间,该第四挠性板连接于该另一摆动板与该复位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状框架,该环状框架固定于该触压板的底面的周围,该第一挠性板的一侧固定于该环状框架以连接该触压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挠性板、该第二挠性板以及该摆动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压板包括底面,该摆动板的该第一外侧还凸设有外限位板,该外限位板抵靠于该触压板的该底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摆动板的该第一内侧还凸设有内限位板,该内限位板抵靠于该基板的该顶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该顶面还设有挡板,该内限位板位于该挡板与该基板的该顶面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挠性板包括第一可挠性部,该第一可挠性部设有第一应力降低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挠性板包括第二可挠性部,该第二可挠性部设有第二应力降低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该顶面设有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挡件,该第一止挡件与该第二止挡件分别邻近于该触压板的相对二侧,该触压板于该高度位置时分别受到该第一止挡件与该第二止挡件止挡限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状框架,该环状框架固定于该触压板的底面的周围,该环状框架包括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该触压板于该高度位置时,该第一止挡部顶抵于该第一止挡件,该第二止挡部顶抵于该第二止挡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该顶面上还设有弹性体,该弹性体弹性顶抵于该摆动板。
CN202011130893.3A 2020-10-21 2020-10-21 触控板装置 Pending CN1143850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0893.3A CN114385017A (zh) 2020-10-21 2020-10-21 触控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0893.3A CN114385017A (zh) 2020-10-21 2020-10-21 触控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5017A true CN114385017A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93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30893.3A Pending CN114385017A (zh) 2020-10-21 2020-10-21 触控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850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6600B1 (en) 2022-08-19 2023-08-15 Sunrex Technology Corp. Full-area touch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4989A (zh) * 2007-10-30 2009-05-06 伦飞电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输入装置及含有触控输入装置的电子***
CN201716707U (zh) * 2010-06-23 2011-01-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固定装置及具有该触控板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
US20130207928A1 (en) * 2012-02-10 2013-08-15 Alps Electric Co., Ltd. Input device
CN205723274U (zh) * 2016-03-09 2016-11-23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1694454A (zh) * 2019-03-15 2020-09-2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4989A (zh) * 2007-10-30 2009-05-06 伦飞电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输入装置及含有触控输入装置的电子***
CN201716707U (zh) * 2010-06-23 2011-01-1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固定装置及具有该触控板固定装置的电子设备
US20130207928A1 (en) * 2012-02-10 2013-08-15 Alps Electric Co., Ltd. Input device
CN205723274U (zh) * 2016-03-09 2016-11-23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1694454A (zh) * 2019-03-15 2020-09-2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模块以及具有触控板模块的电子计算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6600B1 (en) 2022-08-19 2023-08-15 Sunrex Technology Corp. Full-area touch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095B (zh) 觸控板裝置
US20110018816A1 (en) Modular touch control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220066580A1 (en) Pressing device
US8772659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153396B2 (en) Keyboard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773626B1 (en) Keyboard
TWI775432B (zh) 觸控板裝置
US20190385800A1 (en) Touch module
TWI615872B (zh) 按鍵結構
CN114385017A (zh) 触控板装置
US9799467B1 (en) Key structure
US20220108850A1 (en) Pressing device
US6713699B2 (en) Key switch stabilizer mechanism
US11435839B2 (en) Touch pad module
TWI773237B (zh) 觸控板裝置
TWI698894B (zh) 鍵盤裝置
CN110609587A (zh) 触控模块
CN110189949B (zh) 按键结构
TWM613569U (zh) 觸控板機構
CN111292989B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CN115202439A (zh) 触控板装置
CN115344082A (zh) 触控板装置
CN114756086B (zh) 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
TWI830136B (zh) 觸控板裝置
CN116610227A (zh) 触控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