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8766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8766A
CN115298766A CN202180020958.5A CN202180020958A CN115298766A CN 115298766 A CN115298766 A CN 115298766A CN 202180020958 A CN202180020958 A CN 202180020958A CN 115298766 A CN115298766 A CN 115298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ylindrical conductor
cylindrical
conductive path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09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间卓司
田中佑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98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7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1805Protec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B7/182 - H01B7/26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09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ive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moisture, corrosion, chemical attack or weather
    • H01B7/282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 H01B7/2825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using a water impermeable sheath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性的线束。线束(20)具备第一导电路(21)、与第一导电路(21)不同的第二导电路(22)、以及覆盖第一导电路(21)及第二导电路(22)的外装部件(23)。第一导电路(2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31)。第二导电路(22)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41)。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不同。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束。
背景技术
现今,在搭载于车辆的线束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地存在具备导电路的线束,该导电路包含能够保持形状的筒状的筒状导体。导电路将搭载于车辆的电气设备彼此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7120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的线束有时具备分别包含筒状导体的多个导电路。在这样的线束中,在各导电路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不同的情况下,根据各导电路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来确保筒状导体的横截面积。例如,若使各筒状导体的厚度恒定,而使筒状导体的外径变化,则在各筒状导体中能够容易地确保与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横截面积。
然而,一般而言,在将缺乏柔软性的筒状导体用于线束的情况下,筒状导体通过预先利用弯管机(管件弯曲加工装置)来实施弯曲加工,由此成为与布线路径匹配的形状。在弯管机中,使用与实施弯曲加工的筒状导体的外径对应的模具。因此,为了对外径不同的多个筒状导体实施弯曲加工,根据筒状导体的外径来切换弯管机的模具,从而产生线束的制造性降低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性的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线束具备:第一导电路;第二导电路,其与所述第一导电路不同;以及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及所述第二导电路,所述第一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所述第二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厚度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线束,能够提高制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线束布设于车辆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导电路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线束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导电路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导电路的端部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筒状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线束构成为,
[1]一种线束,具备:第一导电路;第二导电路,其与所述第一导电路不同;以及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及所述第二导电路,所述第一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所述第二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厚度不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一筒状导体以及第二筒状导体各自中确保与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横截面积,并且能够将第一筒状导体的外径和第二筒状导体的外径设为相等的大小,或者能够设为与在弯管机中可使用相同的模具的程度接近的大小。这样一来,即使不切换弯管机的模具,也能够对第一筒状导体以及第二筒状导体实施弯曲加工。其结果,能够提高线束的制造性。
[2]优选为,所述第一导电路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一柔软导体,所述第二导电路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二柔软导体,所述第一柔软导体的柔软性比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所述第二柔软导体的柔软性比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柔软导体中吸收与第一柔软导体的两侧连接的零部件彼此的由该振动引起的位置偏移。同样,能够在第二柔软导体中吸收与第二柔软导体的两侧连接的零部件彼此的由该振动引起的位置偏移。
[3]优选为,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和所述第一柔软导体由所述外装部件一并地覆盖,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和所述第二柔软导体由所述外装部件一并地覆盖。
根据该结构,由于覆盖第一筒状导体和第一柔软导体的外装部件是共用的,所以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一筒状导体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一柔软导体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能够消除外装部件中覆盖第一筒状导体的部分与覆盖第一柔软导体的部分之间的接缝,所以能够抑制水等液体浸入到外装部件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第一筒状导体与第一柔软导体的电连接部分。此外,也可以不配置在该接缝设置的护线套等防水部件。
同样,由于覆盖第二筒状导体和第二柔软导体的外装部件是共用的,所以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二筒状导体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二柔软导体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能够消除外装部件中覆盖第二筒状导体的部分与覆盖第二柔软导体的部分之间的接缝,所以能够抑制水等液体浸入到外装部件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第二筒状导体与第二柔软导体的电连接部分。此外,也可以不配置在该接缝设置的护线套等防水部件。
[4]优选为,所述外装部件是柔软性比所述第一筒状导体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允许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在与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允许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在与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所述线束具备保持所述波纹管并固定于车辆的固定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第一筒状导体能够相对于该波纹管在与该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第一筒状导体通过利用固定部件将该波纹管固定于车辆而固定于该车辆。因此,通过使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变形,即使不使第一筒状导体相对于车辆移动,也能够吸收车辆与第一筒状导体之间的尺寸公差。
同样,在第二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第二筒状导体能够相对于该波纹管在与该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第二筒状导体通过利用固定部件将该波纹管固定于车辆而固定于该车辆。因此,通过使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变形,即使不使第二筒状导体相对于车辆移动,也能够吸收车辆与第二筒状导体之间的尺寸公差。
[5]优选为,所述外装部件包含:第一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以及第二外装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分体设置且覆盖所述第二导电路。
根据该结构,与用一个外装部件将第一导电路和第二导电路一并地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线束的小型化。
[6]优选为,所述外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导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路一并地覆盖。
根据该结构,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一导电路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二导电路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在一个外装部件之中收纳第一导电路和第二导电路,所以线束的处理变得容易。因此,容易将线束固定于车辆。
[7]优选为,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端部具有具备平坦的第一连接面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具有具备平坦的第二连接面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连接孔。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螺栓等,能够在搭载于车辆的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直接连接第一连接部。因此,也可以不另外在第一筒状导体的端部连接与电气设备的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端子。从而,能够减少构成第一导电路的零部件的数量。同样,通过使用螺栓等,能够在搭载于车辆的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部。因此,也可以不另外在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连接与电气设备的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端子。从而,能够减少构成第二导电路的零部件的数量。
[8]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孔是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述第二连接孔是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一连接孔中吸收电气设备的连接部件与第一导电路之间在第一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同样,能够在第二连接孔中吸收电气设备的连接部件与第二导电路之间在第二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的尺寸公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线束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以下,对线束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夸张或简化地示出结构的一部分。另外,在附图中,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其他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
(线束2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线束20将搭载于汽车等车辆10的电气设备11彼此电连接。图1中仅示出了搭载于车辆的多个电气设备11中的四个电气设备11。线束20根据用于布设该线束20的空间的形状,一边折弯一边布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0的大部分布设于车辆10的地板下。线束20例如能够作为从可供给12伏特左右的电压的低压电池供给电流的低压线束来使用,并且也能够作为从可供给比低压电池高的几百伏特以上的电压的高压电池供给电流的高压线束来使用。
如图1及图2所示,线束20具备第一导电路21、与第一导电路21不同的第二导电路22、以及覆盖第一导电路21及第二导电路22的外装部件23。
第一导电路21将电气设备11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靠近前方的位置的电气设备12与配置于比电气设备12靠车辆10的后方侧的位置的电气设备13电连接。第二导电路22将电气设备11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靠近前方的位置的电气设备14与配置于比电气设备12靠车辆10的后方侧的位置的电气设备15电连接。
(第一导电路21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一导电路2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31。第一筒状导体31是内部呈中空构造的筒状导体。第一筒状导体31能够保持形状。作为第一筒状导体3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另外,图2中,简化地由虚线示出第一筒状导体31。
如图4所示,利用与第一筒状导体31的长度方向、即作为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的第一筒状导体31的轴向垂直的平面将第一筒状导体31剖切而得到的截面形状(即,横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形状。另外,图4是图3中的4-4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导体3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筒状导体31呈圆筒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筒状导体31除了该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两端部以外,横截面形状是恒定的。因此,除了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两端部以外,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及内径D12沿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恒定,并且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沿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恒定。
第一导电路21具有包覆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的绝缘包覆部32。绝缘包覆部32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绝缘包覆部32呈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包覆部32在对第一筒状导体31实施弯曲加工之前外插于该第一筒状导体31。然后,第一筒状导体31在装配有绝缘包覆部32的状态下利用弯管机将多个部位折弯,从而形成为与车辆10中的布线路径对应的形状。另外,第一筒状导体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包覆部32突出而露出到该绝缘包覆部32的外部。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筒状导体31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一端部具有第一连接部33,并且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一连接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3设置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前方侧的端部。而且,第一连接部34设置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后方侧的端部。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33是在第一筒状导体31中通过将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一端部压扁而形成为扁平形状的部分。第一连接部33具备平坦的第一连接面33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33a是与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34是在第一筒状导体31中通过将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压扁而形成为扁平形状的部分。第一连接部34具备平坦的第一连接面3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34a是与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路21具有与第一连接部33连接的连接端子35。连接端子35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连接端子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35是具有环状的外部连接部35a和从外部连接部35a延伸的固定部35b的圆形端子。连接端子35的固定部35b配置在第一连接面33a上。而且,固定部35b与第一连接部33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而连接,由此第一连接部33与连接端子35电连接。另外,连接端子35与电气设备12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部35a与该连接部件电连接。
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路21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一筒状导体31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一柔软导体36。第一柔软导体36的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软导体36是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37和包覆芯线37的外周的绝缘包覆部38的包覆电线。作为芯线37,例如能够使用将多个金属线材合并而成的绞线、由内部呈实心构造的柱状的一根金属线构成的单芯线等。其中,芯线37的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作为芯线37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绝缘包覆部38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第一柔软导体3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接部34电连接。在第一柔软导体36中,与第一连接部34连接的一端部的绝缘包覆部38被除去而芯线37露出。而且,第一柔软导体36中的芯线37所露出的一端部配置在第一连接面34a上,并且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而与第一连接部34电连接。
第一柔软导体3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39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电连接。另外,连接器39与电气设备13电连接。
第一导电路21具有包覆第一筒状导体31与第一柔软导体36的连接部分的包覆部件40。包覆部件40由绝缘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包覆部件40是热收缩管。包覆部件40对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的从绝缘包覆部32露出的部分、以及第一柔软导体36的一端部的芯线37所露出的部分进行包覆。
(第二导电路22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二导电路22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41。与第一筒状导体31相同,第二筒状导体41是内部呈中空构造的筒状导体。第二筒状导体41能够保持形状。作为第二筒状导体4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另外,图2中,简化地由虚线示出第二筒状导体41。
如图4所示,利用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方向、即作为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的第二筒状导体41的轴向垂直的平面将第二筒状导体41剖切而得到的截面形状(即,横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筒状导体4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筒状导体41呈圆筒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筒状导体41除了该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两端部以外,横截面形状是恒定的。因此,除了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两端部以外,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及内径D22沿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恒定,并且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沿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恒定。
在此,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不同。第一导电路2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与第二导电路22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是不同的值。此外,第一导电路2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比第二导电路22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小。而且,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设定为与第一导电路2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以及第二导电路22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厚度。详细而言,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设定为能够根据第一筒状导体3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来确保第一筒状导体31的横截面积的值。另外,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设定为能够根据第二筒状导体4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来确保第二筒状导体41的横截面积的值。即,在线束20中,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越大的筒状导体的厚度越厚,且横截面积越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相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相等”不仅包含严格意义上相同的值的情况,还包含在由弯管机实施弯曲加工时能够使用相同的模具的程度上不同的值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路22除了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以外,成为与第一导电路21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3、图5及图6中,在第二导电路22中,用括号示出与第一导电路21的结构对应的结构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分别示出第二导电路22的两端部的情况。其中,图3、图5及图6所示的筒状导体的厚度是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比图3、图5及图6所图示的筒状导体的厚度厚。
如图4所示,第二导电路22具有包覆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的绝缘包覆部42。绝缘包覆部42与第一导电路21所具备的绝缘包覆部32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包覆部42在对第二筒状导体41实施弯曲加工之前外插于该第一筒状导体31。然后,第二筒状导体41在装配有绝缘包覆部42的状态下利用弯管机将多个部位折弯,从而形成为与车辆10中的布线路径对应的形状。另外,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从绝缘包覆部42突出而露出到该绝缘包覆部42的外部。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筒状导体41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一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43,并且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二连接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43设置于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前方侧的端部。而且,第二连接部44设置于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配置于车辆10的后方侧的端部。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43呈与第一连接部33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二连接部43具备与第一连接面33a相同的平坦的第二连接面43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面43a是与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44呈与第一连接部34相同的形状。而且,第二连接部44具备与第一连接部34相同的平坦的第二连接面4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面44a是与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如图5所示,第二导电路22具有与第二连接部43连接的连接端子45。连接端子45与第一导电路21所具备的连接端子35相同。连接端子45的固定部35b配置在第二连接面43a上。而且,该固定部35b与第二连接部43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而连接,由此第二连接部43与连接端子45电连接。另外,连接端子45与电气设备14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45的外部连接部35a与该连接部件电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导电路22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二柔软导体46。第二柔软导体46的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柔软导体36相同,第二柔软导体46是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37和包覆芯线37的外周的绝缘包覆部38的包覆电线。
第二柔软导体4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二连接部44电连接。在第二柔软导体46中,与第二连接部44连接的一端部的绝缘包覆部42被除去而芯线37露出。而且,第二柔软导体46中的芯线37所露出的一端部配置在第二连接面44a上,并且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而与第二连接部44电连接。
第二柔软导体4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47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连接端子电连接。另外,连接器47与电气设备15电连接。
第二导电路22具有包覆第二筒状导体41与第二柔软导体46的连接部分的包覆部件48。与第一导电路21所具备的包覆部件40相同,包覆部件4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热收缩管。包覆部件48对第二筒状导体41的另一端部的从绝缘包覆部42露出的部分、以及第二柔软导体46的一端部的芯线37所露出的部分进行包覆。
(外装部件23的结构)
如图3所示,外装部件23包含:第一外装部件51,其覆盖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其与第一外装部件51分体设置且覆盖第二导电路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装部件51和第二外装部件52形成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图3、图5及图6中,用括号示出作为与第一外装部件51对应的结构的第二外装部件52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分别示出覆盖第二导电路22的第二外装部件52的情况。
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是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均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圆筒状。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径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径比包覆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的绝缘包覆部32的外径大。因此,在绝缘包覆部32的外周面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即,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允许第一外装部件51与第一筒状导体31在与第一外装部件5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间隙。同样,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径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径比包覆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的绝缘包覆部42的外径大。因此,在绝缘包覆部42的外周面与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即,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与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允许第二外装部件52与第二筒状导体41在与第二外装部件5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间隙。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外装部件51在第一导电路21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3与连接器39之间的部分收纳于内部来进行包覆。
如图5所示,在第一导电路21中的靠第一连接部33侧的一端部,绝缘包覆部32中的靠第一连接部33侧的一端部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露出。因此,第一连接部33以及连接端子35从外装部件2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露出。而且,在第一外装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且在靠第一连接部33侧的一端部,装配有用于抑制水等液体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一端部浸入到该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部的防水部件53。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部件53是乙烯胶带。作为乙烯胶带的防水部件53自第一外装部件51的一端部起遍及从该一端部露出的绝缘包覆部32地卷绕。防水部件53液密地紧贴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外周面以及绝缘包覆部32的外周面。
如图6所示,在第一导电路21中的靠第一连接部34侧的另一端部,第一外装部件51覆盖直到第一连接部34和第一柔软导体36电连接的部分与连接器47之间的部分为止。因此,第一柔软导体36中的绝缘包覆部38未被除去的部分以及连接器47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露出。这样,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由第一外装部件51一并地覆盖。即,在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中,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一柔软导体36各自的应被外装部件覆盖的部位由一个第一外装部件51一并地覆盖。
在第一外装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且在靠第一连接部34侧的另一端部,装配有用于抑制水等液体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另一端部浸入到该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部的防水部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部件54是与防水部件53相同的乙烯胶带。作为乙烯胶带的防水部件54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另一端部起遍及从该另一端部露出的第一柔软导体36的绝缘包覆部38地卷绕。防水部件54液密地紧贴于第一外装部件51的外周面以及绝缘包覆部38的外周面。
另外,第二外装部件52包覆第二导电路22中的相同的部分。而且,在第二外装部件5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装配有与防水部件53相同的防水部件55。此外,在第二外装部件5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装配有与防水部件54相同的防水部件56。
(将线束20固定于车辆10的固定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线束20包含保持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的固定部件57。固定部件57的数量能够根据线束20相对于车辆10的布设方式而设为任意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20例如具备两个固定部件57。两个固定部件57在沿线束20的长度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保持有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通过将上述固定部件57固定于车辆10,将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固定于车辆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路22以与第一导电路21并行的方式布设于车辆10。而且,固定部件57以维持第一导电路21与第二导电路22之间的距离的方式保持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不同。因此,即使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相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筒状导体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横截面积不同。因此,能够确保与第一筒状导体3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第一筒状导体31的横截面积,并且能够确保与第二筒状导体41所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第二筒状导体41的横截面积,另外能够使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相等。其结果,在对第一筒状导体31实施弯曲加工的情况和对第二筒状导体41实施弯曲加工的情况下,即使不切换弯管机的模具,也能够利用同一模具对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分别实施弯曲加工。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线束20具备第一导电路21、与第一导电路21不同的第二导电路22、以及覆盖第一导电路21及第二导电路22的外装部件23。第一导电路2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31。第二导电路22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41。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不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各自中确保与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横截面积,并且能够将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和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设为相等的大小。这样一来,即使不切换弯管机的模具,也能够对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实施弯曲加工。其结果,能够提高线束20的制造性。
另外,例如,考虑以成为与流动最大电流值的电流的导电路所具备的筒状导体的外径以及厚度相同的外形以及厚度的方式,构成剩余的导电路所具备的筒状导体。如果这样的话,剩余的导电路所具备的筒状导体变成具有过剩的横截面积,并且外径变得过大。因此,线束变得大型。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筒状导体31的厚度T11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厚度T21不同,从而将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各自的横截面积设为与在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各自中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对应的大小。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径D1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径D21设定得过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线束20的大型化。
另外,由外装部件23保护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使之不受飞石等飞翔物、水滴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线束20的耐久性。
(2)第一导电路21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一筒状导体31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一柔软导体。第二导电路22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二柔软导体。第一柔软导体36的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第二柔软导体46的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10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柔软导体36中吸收与第一柔软导体36的两侧连接的零部件彼此的由该振动引起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第一柔软导体36中吸收由车辆10的振动引起的第一筒状导体31与连接器39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负荷施加于第一连接部34、连接器39所具备的连接端子。
同样,在车辆10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二柔软导体46中吸收与第二柔软导体46的两侧连接的零部件彼此的由该振动引起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第二柔软导体46中吸收由车辆10的振动引起的第二筒状导体41与连接器47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负荷施加于第二连接部44、连接器47所具备的连接端子。
(3)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由第一外装部件51一并地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和第二柔软导体46由第二外装部件52一并地覆盖。
根据该结构,覆盖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的外装部件是共用的。即,由一个第一外装部件51覆盖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因此,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一柔软导体36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能够消除外装部件23中覆盖第一筒状导体31的部分与覆盖第一柔软导体36的部分之间的接缝,所以能够抑制水等液体浸入到外装部件23的内部、即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第一筒状导体31与第一柔软导体36的电连接部分。此外,也可以不配置在该接缝设置的护线套等防水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
同样,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和第二柔软导体46的外装部件是共用的。即,由一个第二外装部件52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和第二柔软导体46。因此,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二柔软导体46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能够消除外装部件23中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的部分与覆盖第二柔软导体46的部分之间的接缝,所以能够抑制水等液体浸入到外装部件23的内部、即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第二筒状导体41与第二柔软导体46的电连接部分。此外,也可以不配置在该接缝设置的护线套等防水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
(4)第一外装部件51是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第二外装部件52是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与作为波纹管的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允许第一外装部件51与第一筒状导体31在与第一外装部件5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间隙。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与作为波纹管的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允许第二外装部件52与第二筒状导体41在与第二外装部件5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间隙。线束20具备保持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并固定于车辆10的固定部件57。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筒状导体31保持形状,所以在向车辆10组装线束20时难以使第一筒状导体31变形或移动。然而,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与作为波纹管的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第一筒状导体31能够相对于第一外装部件51在与该第一外装部件5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第一筒状导体31通过利用固定部件57将第一外装部件51固定于车辆10而固定于该车辆10。因此,通过使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的作为波纹管的第一外装部件51变形,即使不使第一筒状导体31相对于车辆10移动,也能够吸收车辆10与第一筒状导体31之间的尺寸公差。
同样,由于第二筒状导体41保持形状,所以在向车辆10组装线束20时难以使第二筒状导体41变形或移动。然而,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与作为波纹管的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第二筒状导体41能够相对于第二外装部件52在与该第二外装部件5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第二筒状导体41通过利用固定部件57将第二外装部件52固定于车辆10而固定于该车辆10。因此,通过使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的作为波纹管的第二外装部件52变形,即使不使第二筒状导体41相对于车辆10移动,也能够吸收车辆10与第二筒状导体41之间的尺寸公差。
另外,也可以不在固定部件57侧吸收车辆10与第一筒状导体31之间的尺寸公差、以及车辆10与第二筒状导体41之间的尺寸公差。因此,为了吸收上述尺寸公差,也可以不使用复杂构造的固定部件,从而能够抑制线束20的构造变得复杂、线束20的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由于第一外装部件51是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所以即使覆盖第一柔软导体36,也能够容易地追随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变形。因此,在将与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另一端部电连接的连接器39连接于电气设备13时,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变形难以被第一外装部件51阻碍,从而第一柔软导体36能够根据布线路径而容易地变形。同样,由于第二外装部件52是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所以即使覆盖第二柔软导体46,也能够容易地追随第二柔软导体46的变形。因此,在将与第二柔软导体46的另一端部电连接的连接器47连接于电气设备15时,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变形难以被第二外装部件52阻碍,从而第二柔软导体46能够根据布线路径而容易地变形。
此外,在第一筒状导体31中的第一连接部33与第一连接部34之间的筒状的部分,该第一筒状导体31保持形状。因此,抑制第一导电路21的垂下。同样,在第二筒状导体41中的第二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筒状的部分,该第二筒状导体41保持形状。因此,抑制第二导电路22的垂下。从而,能够减少将线束20固定于车辆10的固定部件57的数量。其结果,能够减少线束20的零部件数量。此外,由于固定部件57的数量较少,所以容易将线束20固定于车辆10。
由此,能够提高线束20的连接作业性,并且能够提高将线束20组装于车辆10的组装性。
(5)外装部件23包含:第一外装部件51,其覆盖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其与第一外装部件51分体设置且覆盖第二导电路22。
根据该结构,与用一个外装部件将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一并地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线束20的小型化。例如,在用圆筒状的一个波纹管覆盖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的情况下,为了将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双方配置于内侧,波纹管的外径变大。因此,线束变得大型。与此相比,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来分别包覆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能够减小线束20在与该线束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20大部分布设为在车辆10的地板下通过。因此,为了确保车身的最低离地高度,优选为减小线束20在与线束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大小。从而,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0与利用圆筒状的一个波纹管来覆盖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的结构的线束相比,容易确保车身的最低离地高度。
另外,在利用圆筒状的一个波纹管来覆盖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的情况下,考虑通过使用横截面形状呈赛道形状的扁平的波纹管来确保车身的最低离地高度。然而,扁平的波纹管与圆筒状的波纹管相比,折弯方向的自由度较小,因此布线路径的自由度降低。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是圆筒状的波纹管,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0能够确保车身的最低离地高度,并且提高布线路径的自由度。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形例能够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3经由与第一连接部33电连接的连接端子35而与电气设备12电连接。然而,第一连接部33也可以直接与电气设备12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部33具有在与第一连接面33a交叉的方向上贯通第一连接部33的第一连接孔33b。在本例中,第一连接孔33b在与第一连接面33a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第一连接部33。第一连接孔33b的形状能够设为任意形状。例如,第一连接孔33b的从贯通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也可以呈圆形、多边形等。在本例中,第一连接孔33b是在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也可以在第二连接部43也设置第二连接孔43b,该第二连接孔43b呈与第一连接孔33b相同的形状,在与第二连接面43a交叉的方向上贯通第二连接部43。而且,在图7中,用括号示出在第二筒状导体41中作为与第一筒状导体31中的第一连接部33对应的结构的第二连接部43、以及作为与第一筒状导体31中的第一连接孔33b对应的结构的第二连接孔43b的附图标记。
如果这样的话,通过使用螺栓等,能够在搭载于车辆10的电气设备12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直接连接第一连接部33。因此,也可以不另外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端部连接与电气设备12的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端子。从而,能够减少构成第一导电路的零部件的数量。另外,由于可以不进行将连接端子与第一筒状导体31的端部连接的工序,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线束20的制造性。
同样,通过使用螺栓等,能够在搭载于车辆10的电气设备14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部43。因此,也可以不另外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端部连接与电气设备14的连接部件连接的连接端子。从而,能够减少构成第二导电路22的零部件的数量。另外,由于可以不进行将连接端子与第二筒状导体41的端部连接的工序,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线束20的制造性。
另外,由于第一连接孔33b是在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以能够在第一连接孔33b中吸收电气设备12的连接部件与第一导电路21之间在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其结果,第一连接部33与电气设备12的连接部件的对位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导电路21与电气设备12的连接作业性。同样,由于第二连接孔43b是在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所以能够在第二连接孔43b中吸收电气设备14的连接部件与第二导电路22之间在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其结果,第二连接部43与电气设备14的连接部件的对位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导电路22与电气设备14的连接作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由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分别包覆。然而,外装部件23也可以将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一并地覆盖。例如,外装部件23也可以由一根波纹管构成。而且,也可以在该波纹管的内侧配置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
如果这样的话,与分别设置覆盖第一导电路21的外装部件和覆盖第二导电路22的外装部件的情况相比,零部件数量减少。另外,由于在一个外装部件23之中收纳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所以线束20的处理变得容易。因此,容易将线束20固定于车辆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均为圆筒状的波纹管。然而,用于外装部件23的波纹管不限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将横截面形状呈椭圆形状、赛道形状的筒状的波纹管用于外装部件23。另外,外装部件23不限于波纹管,只要覆盖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即可。例如,第一外装部件5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52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是加捻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束20具备固定部件57。然而,线束20也可以不具备固定部件5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导体31和第一柔软导体36由第一外装部件51一并地覆盖。另外,第二筒状导体41和第二柔软导体46由第二外装部件52一并地覆盖。然而,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一柔软导体36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外装部件覆盖。同样,第二筒状导体41以及第二柔软导体46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外装部件覆盖。
·作为包覆部件40、48,除了热收缩管以外,还可以使用绝缘性的乙烯胶带。另外,包覆部件40也可以由涂布于第一筒状导体31与第一柔软导体36的电连接部分的绝缘性的树脂构成。这对于包覆部件48也是相同的。另外,第一导电路21也可以不具备包覆部件40。第二导电路22也可以不具备包覆部件4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柔软导体36以及第二柔软导体46均是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37和包覆芯线37的外周的绝缘包覆部38的包覆电线。然而,第一柔软导体36不限于包覆电线,只要是具有导电性且柔软性比第一筒状导体31的柔软性优异的部件即可。同样,第二柔软导体46不限于包覆电线,只要是具有导电性且柔软性比第二筒状导体41的柔软性优异的部件即可。
例如,作为第一柔软导体36,能够使用将导电性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线。在该情况下,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连接部34,也可以不被压扁而保持圆筒状不变。在将由编织线构成的第一柔软导体36与第一连接部34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进行连接。另外,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呈圆筒状的情况下,向由编织线构成的第一柔软导体36的内侧***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之后,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电连接该第一柔软导体36。例如,通过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从该第一柔软导体36的外周侧装配固定环并压接该第一柔软导体36,能够将第一筒状导体31与第一柔软导体36电连接。此时,若通过对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实施模锻加工而形成环状的槽,则能够在该槽装配固定环。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环相对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定位。另外,第二筒状导体41和第二柔软导体46也可以相同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39连接。然而,也可以在第一柔软导体36的另一端部电连接圆形端子等连接端子。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电气设备13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该连接端子,从而第一筒状导体31经由第一柔软导体36以及该连接端子而与电气设备13电连接。这对于第二柔软导体46的另一端部也是相同的,也可以代替连接器47而电连接圆形端子等连接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第一柔软导体36。然而,也可以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一端部电连接第一柔软导体36。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可以连接与连接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一端部的第一柔软导体36不同的第一柔软导体36,也可以电连接连接端子35。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筒状导体31的另一端部也可以直接与电气设备13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第二柔软导体46。然而,也可以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一端部电连接第二柔软导体46。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筒状导体41的另一端部,可以连接与连接于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一端部的第二柔软导体46不同的第二柔软导体46,也可以电连接连接端子35。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二筒状导体41的另一端部也可以直接与电气设备15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第一导电路21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柔软导体3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连接连接端子35。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筒状导体31的两端部也可以直接与电气设备12、13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为,连接端子35与第一筒状导体3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的端部电连接,并且任意另一方的端部直接与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这对于第二导电路22也是相同的,也可以不具备第二柔软导体4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连接连接端子45。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二筒状导体41的两端部也可以直接与电气设备14、15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为,连接端子45与第二筒状导体41所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的端部电连接,并且任意另一方的端部直接与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端子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圆形端子作为连接端子35、45。然而,连接端子35、45并不限于圆形端子,也可以是前开式端子等压接端子。另外,连接端子35、45不限于压接端子,也能够使用母线等任意形状的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水部件53~56均由乙烯胶带构成。然而,防水部件53、54只要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一外装部件51的两端部浸入到该第一外装部件51的内部即可。同样,防水部件55、56只要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二外装部件52的两端部浸入到该第二外装部件52的内部即可。例如,防水部件54也可以是覆盖从第一外装部件51中的靠第一连接部34侧的另一端部露出的第一柔软导体36的外周、且液密地紧贴于第一外装部件51中的该另一端部的外周面或内周面和连接器39的外周面的护线套。另外,也可以将防水部件56设为相同的护线套。另外,例如,防水部件53也可以是液密地紧贴于从第一外装部件51中的靠第一连接部33侧的一端部露出的绝缘包覆部3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装部件51中的该一端部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的护线套。另外,也可以将防水部件55设为相同的护线套。此外,线束20也可以不具备防水部件53~56。
·绝缘包覆部32不限于呈外插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筒状。例如,绝缘包覆部32也可以是涂布或涂装于第一筒状导体31的外周面的绝缘材料。在该情况下,第一筒状导体31可以在设置绝缘包覆部32之前实施弯曲加工,也可以在设置绝缘包覆部32之后实施弯曲加工。覆盖第二筒状导体41的外周面的绝缘包覆部42也可以相同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均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圆环状的圆筒状。然而,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只要形成为能够保持形状的筒状即可,也可以并非圆筒状。例如,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第二筒状导体41也可以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椭圆形状、赛道形状的扁平的筒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路22以与第一导电路21并行的方式布设于车辆10。然而,第二导电路22也可以并非以与第一导电路21并行的方式布设。另外,第一导电路21的长度、第一筒状导体31的长度、第一筒状导体31中的基于弯管机的折弯部的数量、第二导电路22的长度、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第二筒状导体41中的基于弯管机的折弯部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束20具有第一导电路21和第二导电路22这两个导电路。然而,线束20所具备的导电路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线束20也可以是具有三条以上的导电路的结构。举出一个例子,线束也可以还具备与第一导电路21以及第二导电路22不同的第三导电路。在该情况下,第三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三筒状导体。而且,在该线束中,通过的电流的电流值越大的导电路所具备的筒状导体,筒状导体的厚度越厚。而且,各筒状导体的外径形成为相等。第三导电路将搭载于车辆10的电气设备11彼此电连接。
本公开包含以下方式。并非为了进行限定,而是作为理解的辅助,有时标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几个构成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可以省略在以下的方式中记述的事项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选择或提取在方式中记述的事项中的几个事项并进行组合。
[1]一种线束,具备:导电路;波纹管,其覆盖所述导电路;以及固定部件,其保持所述波纹管并固定于车辆,所述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筒状导体,所述波纹管的柔软性比所述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在所述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允许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筒状导体在与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筒状导体保持形状,所以在向车辆组装线束时难以使该筒状导体变形或移动。然而,在该线束中,在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覆盖该筒状导体的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筒状导体能够相对于该波纹管在与该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筒状导体通过利用固定部件将该波纹管固定于车辆而固定于该车辆。因此,通过使柔软性比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变形,即使不使筒状导体相对于车辆移动,也能够吸收车辆与筒状导体之间的尺寸公差。
[2]基于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线束(20)能够具备:
第一导电路(21);
第二导电路(22),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导电路(21)并排的位置;以及
一个或多个外装部件(23;51、52),其松动地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21)及所述第二导电路(22),
所述第一导电路(21)能够具有第一筒状导体(31),该第一筒状导体(31)具有形成第一内部空间(D12)的第一径向朝内面、与所述第一径向朝内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径向朝外面、以及一个以上的弯曲部,
所述第二导电路(22)能够具有第二筒状导体(41),该第二筒状导体(41)具有形成第二内部空间(D22)的第二径向朝内面、与所述第二径向朝内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径向朝外面、以及一个以上的弯曲部,
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能够具有由所述第一径向朝内面和所述第一径向朝外面定义的第一导体截面积,
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能够具有由所述第二径向朝内面和所述第二径向朝外面定义的第二导体截面积,
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的所述第一导体截面积适合于具有第一电流值的第一电流的通电,
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所述第二导体截面积适合于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流值不同的第二电流值的第二电流的通电,
在横切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的剖视图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的所述第一径向朝外面的轮廓的形状及尺寸可以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所述第二径向朝外面的轮廓的形状及尺寸一致或实质上一致。
[3]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流值比所述第一电流值大,所述第二导体截面积比所述第一导体截面积大,
在横切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的剖视图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的所述第一径向朝外面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所述第二径向朝外面能够具有相互相同的轮廓形状以及相互相同的轮廓尺寸。
[4]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流值比所述第一电流值大,所述第二导体截面积比所述第一导体截面积大,
在横切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长度的剖视图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的所述第一内部空间(D12)的截面积可以比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所述第二内部空间(D22)的截面积大。
[5]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具有能够作为所述第一径向朝内面与所述第一径向朝外面的最短距离的第一导体厚度(T11),
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具有能够作为所述第二径向朝内面与所述第二径向朝外面的最短距离的第二导体厚度(T21),
所述第二电流值可以比所述第一电流值大,所述第二导体厚度(T21)可以比所述第一导体厚度(T11)大。
[6]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和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可以由相同的导电性金属制成。
[7]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和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可以由不同的导电性金属制成。
[8]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外装部件(23;51、52)能够在该外装部件的内侧且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31)的所述第一径向朝外面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41)的所述第二径向朝外面的外侧形成允许能够作为空气的流体沿该外装部件的长度方向流通的间隙或流体通路。
[9]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式中,线束(20)能够具备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外装部件(23;51、52)的外表面接触而固定地保持所述一个或多个外装部件(23;51、52)的固定部件(57)。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1 电气设备
12 电气设备
13 电气设备
14 电气设备
15 电气设备
20 线束
21 第一导电路
22 第二导电路
23 外装部件
31 第一筒状导体
32 绝缘包覆部
33 第一连接部
33a 第一连接面
33b 第一连接孔
34 第一连接部
34a 第一连接面
35 连接端子
35a 外部连接部
35b 固定部
36 第一柔软导体
37 芯线
38 绝缘包覆部
39 连接器
40 包覆部件
41 第二筒状导体
42 绝缘包覆部
43 第二连接部
43a 第二连接面
43b 第二连接孔
44 第二连接部
44a 第二连接面
45 连接端子
46 第二柔软导体
47 连接器
48 包覆部件
51 第一外装部件
52 第二外装部件
53 防水部件
54 防水部件
55 防水部件
56 防水部件
57 固定部件
D11 外径
D12 内径
D21 外径
D22 内径
T11 厚度
T21 厚度

Claims (8)

1.一种线束,具备:
第一导电路;
第二导电路,其与所述第一导电路不同;以及
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及所述第二导电路,
所述第一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一筒状导体,
所述第二导电路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导体,
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厚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路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一柔软导体,
所述第二导电路还具备具有导电性且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二柔软导体,
所述第一柔软导体的柔软性比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
所述第二柔软导体的柔软性比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和所述第一柔软导体由所述外装部件一并地覆盖,
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和所述第二柔软导体由所述外装部件一并地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外装部件是柔软性比所述第一筒状导体以及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柔软性优异的波纹管,
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允许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在与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波纹管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允许所述波纹管与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在与所述波纹管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所述线束具备保持所述波纹管并固定于车辆的固定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外装部件包含:第一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路;以及第二外装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分体设置且覆盖所述第二导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外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导电路和所述第二导电路一并地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一筒状导体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的端部具有具备平坦的第一连接面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筒状导体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的端部具有具备平坦的第二连接面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连接孔,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孔是在所述第一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所述第二连接孔是在所述第二筒状导体所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CN202180020958.5A 2020-03-27 2021-03-15 线束 Pending CN1152987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8861A JP7384095B2 (ja) 2020-03-27 2020-03-27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0-058861 2020-03-27
PCT/JP2021/010344 WO2021193191A1 (ja) 2020-03-27 2021-03-15 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8766A true CN115298766A (zh) 2022-11-04

Family

ID=77892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0958.5A Pending CN115298766A (zh) 2020-03-27 2021-03-15 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4892A1 (zh)
JP (1) JP7384095B2 (zh)
CN (1) CN115298766A (zh)
WO (1) WO20211931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453B1 (zh) * 1970-12-14 1975-05-20
US4196307A (en) * 1977-06-07 1980-04-01 Custom Cable Company Marine umbilical cable
FR2598713B1 (fr) * 1986-05-16 1988-11-10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Nouveau materiau de remplissage et de flottabilit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ensembles tubulaires incorporant ce materiau
FR2784635B1 (fr) * 1998-10-15 2000-12-29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Dispositif de cablage pour vehicules a moteur ou similaires
JP2004095530A (ja) * 2002-06-20 2004-03-2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パイプブスバー、その絶縁被覆方法及び絶縁被覆構造
JP3909763B2 (ja) * 2002-11-20 2007-04-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機能を備えた車両用導電路
KR100816587B1 (ko) * 2006-08-17 2008-03-24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발포 동축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935787B2 (ja) * 2013-11-27 2016-06-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製造方法
WO2016181818A1 (ja) * 2015-05-14 2016-11-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
JP7010617B2 (ja) * 2016-07-29 2022-0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路体
CN112969613B (zh) * 2018-11-16 2024-06-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8024A (ja) 2021-10-07
US20230124892A1 (en) 2023-04-20
WO2021193191A1 (ja) 2021-09-30
JP7384095B2 (ja)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9361B (zh) 线束
US104542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10118573B2 (en) Conductive member to be routed in a vehicle
US10596983B2 (en) Wire harness
JP2017117863A (ja) シールド導電路
CN112041944A (zh) 导电路径及线束
US10343627B2 (en) Wire harness with connection member
JP2018170885A (ja)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0026884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18173784A1 (ja) 導電線
CN115298766A (zh) 线束
CN112166053A (zh) 线束
JP6720929B2 (ja) 導電路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326218B2 (en) Electric wire module
US11335476B2 (en) Wire harness
JP2021128902A (ja) 端子付電線、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757498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6744581B2 (ja) クランプ、経路規制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070582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244528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784940B2 (ja) 導電路
JP6744583B2 (ja) 経路規制部材、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217927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102046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5668409A (zh) 线束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